明清笔筒的鉴定收藏知识
明清笔筒雅赏

明清笔筒雅赏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
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
笔筒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一般呈圆筒状,材质多样,可见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
在古代,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笔笔筒笔筒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
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
瓷质笔筒应该产生于宋代:故宫博物院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中说"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
宋代笔筒口径较小,传世不多"。
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
笔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风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清乾隆杨季初作宜兴紫泥彩绘山水人物图笔筒。
(香港佳士得2 016春拍成交价580万港元)清乾隆杨季初作宜兴紫泥彩绘山水人物图笔筒局部此笔筒为二十世纪初重要宜兴砂器藏家陈克立旧藏。
在《阳羡砂器精品图谱》的序中,陈克立自述因受到其叔岳、清末著名外交官及收藏家龚心钊(1870-1949)之启发而好宜兴砂器,并在战后透过荣宝斋收集大量宜兴精品。
本笔筒上印「杨季初」方款。
杨季初,清雍正、乾隆时宜兴名家,精通泥绘。
清人唐仲冕于《重刊荆溪县志》(清光绪刻本)卷四中记:「杨季初,菱花壶甚工,与陈汉文同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印「杨季初」款的宜兴彩绘山水图笔筒,同以紫泥为地,风格及构图与本笔筒非常相近,见2008年上海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藏大系 -紫砂器》,图版116号。
故宫另藏一件杨季初款堆泥彩绘笔筒,题材为梅轩晤阳图,见前揭书,图版115号;及一件风格相似但印「大清乾隆年制」款的例子,图版113号。
一件珍贵的名家沉香木笔筒

一件珍贵的名家沉香木笔筒
一件出自名家之手的沉香木笔筒
笔筒,文房用具之一。
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
在过去笔筒是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据故宫博物院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中说“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
”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传世笔筒,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制作的,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可见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因使用方便,自问世后很快就风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我有幸收集到一件出自清代名家之手马国珍的木雕笔筒,笔筒高15.5厘米,直径13.5厘米,壁厚1.5厘米,重量1072.6克。
笔筒选用厚实坚硬的沉香木材,直筒形,底部似如碗足,足部微突。
该笔筒外壁以圆雕、镂雕、浮雕结合,通景雕下祝寿图,烟云层峦叠嶂,凭添几许飘渺气息。
整器造型醇古凝厚,构图饱满,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整体老道滋润,雕刻层次分明细致。
那么马国珍为何许人也?马国珍字鸣玉,号珂亭,居定城南,清乾隆时人。
善刻竹,工刻山水花鸟,尤善深雕折枝花果。
《西园雅集图》、《春夜宴桃李园图》《竹根》《石榴小笔筒》,。
其香味重而不浓,非常有凝聚性,与其深邃的外表相符,初闻起来香味温和纯正较为明显之香气更为芳浑厚
2018年5月8日
3。
关于马未都《明清笔筒》的学术评介

笔筒有“文房第五宝”之称,是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钟爱之物。
在收藏界,笔筒以高价成交的案例屡见不鲜。
收藏家马未都的代表作《明清笔筒》出版于1997年,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是现代对笔筒研究较为权威的专题著作之一。
《明清笔筒》图文并茂,趣味高雅,是较难得的结合学术性、知识性和观赏性的研究类书籍。
一、笔筒产生的论证形式因马未都认为笔筒是明代中后期正德年间才开始大量兴起的,所以该书直接以“明清笔筒”命名。
“就目前已知的实物论,笔筒的产生不会早于明代嘉靖朝。
”①7明代嘉靖朝即1522—1566年。
明朝实物笔筒生产时期多为明末的最后两朝,即天启和崇祯。
最早的文字著录见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文人屠隆的《文具雅编》。
作者论证的主要依据源于万历年间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该书不仅记录了古代世家居宅生活所用器物制式,也记录了与园林间接相关的书画、几榻、器具等,堪称晚明士大夫生活的百科全书。
作者两次引用《长物志》的记载作为论证。
第一次为论证明朝嘉靖时期的笔筒古制形式,其造型和使用方法与后期传统笔筒迥然不同;再依据存世文物,即至今已发现的古代笔筒,推断出传统造型的笔筒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
第二次则论证了被文震亨误认为笔筒的宋定窑竹节式样的筒型瓷器,同时阐明宣德款笔筒为明晚期的寄托款,又纠正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于1989年举办的“宋官窑特展”的出版画册中“官窑粉青笔筒”和1990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中“牙雕踢球图笔筒”年代都被定为宋朝的谬误。
从当前关于笔筒产生这一问题的其他学术文献看,其观点多与马未都保持一致。
对笔筒产生的论证,马未都积极发挥个人在收藏和鉴定方面的优势,以文物设定坐标,以著录作为参考。
二、竹木制笔筒的发展成因论证笔筒发展的不同历程,同样需要反复考证。
“以文献记载,笔筒应该是竹木制在前,瓷制在后。
”①8《明清笔筒》对于竹木制笔筒出现早于瓷制笔筒的原因再无他论。
从论证文字的表现形式中可以判断,竹木制笔筒与瓷制笔筒的相继产生是作者根据文献记载的推论。
什么样的笔筒有收藏价值与如何辨别真伪?

什么样的笔筒有收藏价值与如何辨别真伪?笔筒: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筒形插笔器具。
笔筒是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据文献记载,它的材质有镏金、翡翠、紫檀和乌木,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传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制作的。
具有收藏价值。
什么样的笔筒有收藏价值?从高价成交的笔筒来看,好的材质和极佳的雕工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目前有收藏价值的笔筒在材质上大致分为五大类:瓷、木、竹、漆、玉和象牙。
瓷笔筒。
明代笔筒纹样多以人物故事为主,也有酱釉和单色釉。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笔筒,是近年来升值最快的佳品。
在这一时期,制瓷业空前繁荣已达巅峰。
从年代上讲,康熙笔筒属藏家难得之物,市场上大量带康熙款和画风的瓷笔筒其实大多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仿造,鉴定两者区别必须从釉色、造型、画意笔法仔细研究。
目前晚清和民国时期出产的瓷笔筒存世量还很大,古玩市场上还常常可以看见。
木笔筒。
主要材质有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铁力木、瘿木、榉木等。
最具价值的是紫檀、黄花梨笔筒。
鉴别木笔筒除要懂材质外,还应熟悉雕工刀法,木质笔筒,有的光素无纹饰,有的则带雕刻。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但凡木质器,只要是硬木,收藏价值也就高。
其实不然,对于木笔筒还应从其工艺水平、年代早晚、产生的时代背景等诸方面综合评估。
硬木笔筒用料高贵,紫檀深沉雍容,黄花梨高雅清秀,但置于案头却沉静有余、活泼不足。
相形之下柴木笔筒却精雕细刻、不拘一格,更具有民间的生活气息。
如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黄杨木雕笔筒,题材多取自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或刻山水人物、或刻翎毛花卉、或刻对弈、或刻听琴、或刻渔樵耕读……构思新奇、造型小巧,为收藏之佳品。
竹笔筒。
目前最早的是明嘉靖、正德年间朱松邻制松鹤纹笔筒,现今古玩市场多见仿制品,鉴定是否名家之作,先看笔筒时代风格,然后是皮包浆与雕工,最后看款识。
漆笔筒。
其收藏价值在于笔筒制作工匠的名气,纹饰是创作还是仿作。
其中镶嵌百宝的,还要看是否完整,有无后镶添补痕迹,原作无损品相佳则价高。
文房第五宝明清“小气大雅”瓷笔筒

文房第五宝明清“小气大雅”瓷笔筒瓷笔筒---笔筒是人们熟知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外几十种文房用具中的一种,有人把它称为“文房第五宝”。
据史料记载,笔筒最早出现于汉代,到明清时期,笔筒不仅是文人案头常见和必备的文房用具,又因其式样繁多,其精美程度饱藏了中华文明内聚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因而使其在文房用具大世界里有“小气大雅”的美誉。
笔筒有陶制、竹制、木制等等,而最多的则是瓷质笔筒。
特别是明清时期民窑烧造的瓷笔筒,这个时期有大量的瓷笔筒传世,不仅有一定的量,其精美程度也是前代和后代少有的,可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语比喻。
在瓷笔筒上用陶瓷釉料进行绘画创作,陶瓷材质经过高温窑变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种浑然天成的意境是只可意会而不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
中国古代画论中谢赫提出的“六法”。
首先是“气韵生动”,这就表明要通过物像的形式美表达出蕴藏在作品内无形的意蕴美感。
在所有艺术形式中,凡是优秀的作品都具有这种的艺术特征,使人们能够在对作品的欣赏中获取别样的审美享受,韵味绵绵无穷尽。
釉里三色山水纹笔筒,清康熙明末清初民窑瓷笔筒装饰绘画性意蕴美的意蕴美同样如此,民窑画工在创作瓷笔筒时,把画面的内涵融合在陶瓷绘画的釉色和表现的内容中,陶瓷釉料的表现力极强,自然天成、天人合一的意蕴美凝聚的陶瓷绘画作品能带给人们无穷的遐想,值得回味。
明末清初民窑瓷笔筒的装饰绘画性民窑瓷笔筒素有“小器大雅”的美称,它的装饰绘画基本上运用青花、五彩、粉彩、色釉等等。
而明末清初民窑瓷笔筒中青花、五彩、粉彩的绘画大多借鉴了中国绘画的技法,运用中国画中写意、工笔、以工兼写等绘画技法,使画面细腻中兼有奔放、粗狂中兼有工整,用线简约而具有韵律感节,表现出虚实相得益彰、自然韵动的意境美感。
在民窑瓷笔筒装饰绘画的笔到意到、意在笔先的表现方法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飞白、留白、虚实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民窑瓷笔筒绘画是参考及借鉴当时中国绘画的技法等。
青花瓷笔筒写意性民窑瓷笔筒青花瓷器是瓷绘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明末清初民窑瓷笔筒青花装饰的绘画性研究

民窑青花 绘 画的发展 即陶瓷彩 绘 中蓝 、 白两色 的绘 画艺术
形 式 是 源 远 流 长 的 。 陶 瓷 青 花 绘 画 的 写 意 性 是 从 晚 明开 始 的。
其一 , 工 笔形式 。瓷笔 筒的造 型使 描绘 对象 的外部形 态和 画面 中的形象 比较接近 , 它强调在 比较切 合实 际且 基于 情感 的 基础上 , 采 用严格 、 整齐的形状 , 物体形 态较 为客观 , 优 雅 的 自然 表 达 的精 神 内涵 , 使 客观和 主观 、 外在美 和 内在 美 融合在 一起 ,
述 的场 景展现在 人们 的视野 中。其次 , 瓷笔筒绘 画作 品 中的故 事性有 时也 能激发 文学创作者 的灵感 , 根据 绘画 内容写成诗 词 , 最具有代表 性的是题 画诗 。题 画诗体现 了文 学作 品与绘 画作 品 互相 融合 的另外一种意境 , 即文学家 、 艺术家追 求的“ 诗 中有 画, 画中有诗 , 诗 画相 融相成” 的意境 。这种 艺术追 求在王维身 上得 到 了最充分 的体 现。 苏轼 评价 王维 的作 品时云 : “ 味摩诘之 诗 , 诗 中有 画; 观摩诘之 画, 画中有诗 。 ” 很 多绘 画作 品都描绘 出了有 诗意 的画面 , 而文学创作者 常用题诗赞美和 配合绘 画作 品。
1 . 写 意 性
主客合 一的形 态是瓷笔筒青花绘 画 中工笔性造 型 的典 型特
征。 瓷笔筒青花 绘 画中工笔性 的造型 不但 工整 严谨 , 而且所描
绘 的形态既 尊重客观 的相对 真实性 , 又 强调主观 意志 。它使用 线作 为造型 的基 本框 架 , 不仅巧 妙地解决 了 目标 图像 的形 态学 变化 , 还 用线进行细致造 型 , 具 有很 强的 艺术欣 赏性。在此基础
明清竹雕笔筒艺术浅析——兼谈程潜款竹雕笔筒题刻

张 钢 (八七会议会址纪 念馆)
笔筒是中国古 代除笔、墨、纸、砚 之外最 重要的文房用具 ,笔筒材质多样,有 瓷、木、 竹、漆、玉、牙、 紫砂等。
明代以前传世 的竹刻笔筒甚少,明 代中叶 之 后,竹 刻 名 家辈 出。 明代 竹 刻 名 家有 朱 松 邻、朱 小 松、 朱三 松 祖 孙 三 代,称 竹 刻 嘉 定 派;还有濮仲谦 ,称竹刻金陵派。清 代竹刻名 家有张希黄,为 竹刻浙派代表。清代 竹刻名家 还 有 吴 之 璠、封 锡 禄、邓 浮 嘉、周 芷 岩、尚 勋、潘老桐等人 。竹刻笔筒不仅用材 讲究,而 且在雕刻技法上 ,也由于各人的文化 修养和对 艺术 认 知 程度 的 不 同而 各 具 特色。 朱 松邻 的 《松鹤图》笔筒 上满刻虬枝老松,仙 鹤闲庭信 步,似在喁喁细 语,呈现出一片悠闲 恬静的场 景。其刀法洗练 剔透,层次分明,重 重叠叠, 起伏而多变,为 明代竹刻之精品。深 刻法为明 代笔筒刻法之一 ,其典型特征是纹饰 深陷,有 时下剔达七、八 层,运刀如笔,玲珑 剔透,如 明朱三松刻制竹 雕白菜笔筒。明代竹 刻笔筒还 有浮雕一种,利 用深浅不同的刀法, 表现出纹 饰的层次感,雕 工精细,有古朴典雅 之美。明 代竹刻笔筒中有 留青一派,所谓留青 ,也称贴 簧、文竹、竹簧 ,经煮、晒、压,胶 合或镶嵌 在木胎及竹胎器 上,然后磨光,再在 上面雕刻 纹饰,由于簧色洁 净无瑕,有如象牙。
清代竹刻笔筒 继承了明代的优良传 统,如 清初吴之璠的竹 雕“御马图”笔筒在 继承嘉定
三朱的同时 ,以浅浮雕突出主题, 特别是留空 为背景之法 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韵。 又如清初顾 珏的竹雕竹 林七贤笔筒,器身人物 众多,神态 各异,茂林 修竹,小桥流水,刀法 精纯,尤其 是 镂空 雕 出 的竹 枝 远 近有 别,更 显 竹 林的 幽 深,为清代 竹刻笔筒中的精品。清 代竹刻留青 笔筒以大量 留白之法表现画面的淡 远清秀,在 清竹刻笔筒 中别具一格,如张希黄 的竹雕山水 人物笔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的场面是把一壶水酒烧开了,桌上每人一杯,滚烫的水酒在
标准的场面是把一壶水酒烧开了,桌上每人一杯,滚烫的水酒在
某些笔筒还保留了明代笔筒上下均略撇的特征; 清中期后,笔筒多为直身圆筒。从纹样看,有山 水人物、花鸟、松鹤、百寿字等,但以山水人物 故事为多,如虎溪相送、竹林七贤、春夜宴桃李 园等。从形制上看,到了清朝,笔筒的形制也发 生了较大的变化。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 无釉,胎厚体厚。到康熙年间,则体形略为降低, 这时候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 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 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璧,所以,
序》、《赤壁赋》等,视面积之大小而择书之。书 法精美出入于虞、柳、欧、褚之间。且有作四体 书者,定以前所未见。”这段记述可谓精辟,说 明那一时期的瓷制笔筒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 价值。
清代瓷笔筒品种涉及青花、釉里红、墨彩、 五彩、粉彩、斗彩等。其中,康熙的青花、雍正 的墨彩和乾隆的粉彩笔筒,体现了各朝瓷器烧制 的最高水平。从器型上看,清早期(顺治、康熙)
之说。对于中空的紫檀材料,中国人不但不弃, 反而经过文人的巧妙构思、工匠的巧夺天工,制 成颇具文人雅趣的笔筒。
紫檀笔筒的制作,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依 托中空材质,琢圆而成;一种是用六片左右的紫 檀木拼镶而成。从工艺上看,紫檀笔筒分光素与 带雕工的两类。光素笔筒突出木质的光泽和纹 理,古雅大方;带有雕工的紫檀笔筒很少采用较 为繁复的镂雕工艺,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泽、纹理
另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黄杨木雕笔筒,一 改那种以龙凤为主要图案的宫廷气,题材多取自 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或刻山水人物、或刻翎毛 花卉、或刻对弈、或刻听琴、或刻渔樵耕读,构 思新奇、造型小巧。
瓷质笔筒扮主角
明清笔筒的大宗产品瓷,由于其烧造相对简 单,产量高,传世品多,故为广大收藏者所喜爱。 瓷制笔筒始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但流传下来
标准的场面是把一壶水酒烧开了,桌上每人一杯,滚烫的水酒在
或棕眼加以表现,这样的雕工使得笔筒更加大方 稳重,古朴典雅。
黄花梨在明代深得文人的推崇,产自南洋诸 岛,数量不多。黄花梨上常见木疖,美如狸斑, 俗称“鬼脸”。黄花梨木色橙黄,有的红紫,有 香味,纹理清晰,木性极为稳定,不易变形,分 量较轻。由于黄花梨纹理典雅华丽,明代文人与 工匠在设计与制作笔筒时,大多采用通体光洁的 做法,以突出其木材纹理的自然美和书卷气。
标准的场面是把一壶水酒烧开了,桌上每人一杯,滚烫的水酒在
一。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瓷笔筒, 因存量很小,一直是藏家追寻的目标,但晚清和 民国时期出产的瓷笔筒存世量还很大。从年代上 讲,康熙笔筒属藏家难得之物,市场上大量带康 熙款和画风的瓷笔筒其实大多为晚清同治、光绪 年间仿造,鉴定两者区别,需要从釉色、造型、 画意笔法仔细研究。
人们称之为“璧足”。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 筒则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 底”、“璧足”改为“圈足”。
瓷笔筒除了要看胎、釉的质量外,主要看瓷 画的水平和青花的发色。瓷画水平不同,会有天 壤之别,在瓷笔筒中,以人物图案为主的青花笔 筒比山水图案的要高很多。
2dw0f8c7a 单人操作
标准的场面是把一壶水酒烧开了,桌上每人一杯,滚烫的水酒在
面综合评估,用料的高档与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 面。
紫檀木为棕紫色,好似犀牛角色,用酒泡, 紫色就会下来,而且粘在碗上。我国古代了解并 使用紫檀,据说始于东汉末期。晋代崔豹在《古 今注》中称:“紫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 檀。”紫檀树长得慢,大约几百年方能长成材, 所以紫檀树往往内部是空的,俗称“十檀九空”。 树无大树而又极其稀少,故紫檀又有“木中之金”
笔筒风雅推竹刻
竹为文人喜爱之物,所谓“宁肯食无肉,不
可居无竹”是也。竹为气节之象征,文人雅士多 以竹雕笔筒为清供之物,赏之用之。明清之际, 苏州、嘉定、金陵、扬州、广东这些地方的竹刻 工艺十分流行,竹刻名家辈出,他们将中国画中 的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章法结构再现 在笔筒之上,表现出当时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 使竹雕器物由实用型开始向实用和欣赏兼备的 类型转变,百缗。”这一时 期,文人自制成癖,工匠穷极工巧。许多精美绝 伦的笔筒,令今人叹为观止。
现在多以明清笔筒传世极多,虽形制变化不 大,但材质却颇为丰富。有竹、瓷、木、铜、象 牙、玉、水晶、端石、漆等。从装饰方法上看, 有刻、镂、雕、绘等,以瓷笔筒为例,有青花、 五彩、粉彩、三彩、颜色釉等。笔筒为文房用具 中器型变化最小,装饰方法最为丰富的品种之
标准的场面是把一壶水酒烧开了,桌上每人一杯,滚烫的水酒在
的已寥若晨星。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的瓷笔筒生 产量较大,以青花为主,纹饰有植物、动物、人 物等,其基本形制为直口,平底,腰微束。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这段时期, 制瓷业空前繁荣,工艺水平之高超、瓷器种类之 繁多,为历史上所罕见。民国时期赵汝珍在他著 录的《古玩指南》中载:“从来对于瓷上书字均 不注意,康瓷则非常讲究。如康瓷之大笔筒多书 古代名文。如《滕王阁赋》、《归去来词》、《兰亭
今天我们常常提到的嘉定竹刻,即为明代朱
标准的场面是把一壶水酒烧开了,桌上每人一杯,滚烫的水酒在
鹤始创,这个流派明清两代均出现了许多著名的 竹刻艺术大师,如朱小松、朱三松、封锡禄、周 芷岩、张希黄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朱鹤、朱小 松、朱三松为祖孙三代,世人合称“朱氏三杰”, 所制笔筒参用圆雕、透雕和高浮雕诸法,刀法深 峻,立意古雅,题材纹样以人物故事为多。迄今 所见最早的一件笔筒是南京博物院藏朱松邻制 松鹤纹竹笔筒。
名木纷纷为笔筒
木制笔筒在明清之际亦较为常见,有紫檀 木、黄花梨、黄杨木等,技法与竹雕大同小异。 一般来讲,明代木笔筒做工朴素浑厚,刀法遒劲 流畅;而清代木笔筒做工精致洁润,刀法细腻, 意境深幽。
鉴别木笔筒除了要懂材质外,还应熟悉雕工 刀法。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但 凡木质器具,只要是硬木,就是好东西,其实不 然,对于木笔筒还应从工艺水平、年代早晚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