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大纲

绪论目的要求

【熟悉】明清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术流派及主要成就。

【了解】外科学范畴、简史、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了解外科学范畴: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其它性质的疾病。

2.了解外科学简史:华佗的麻沸散、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病原病理学专著——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用葱管导尿薛己的《外科枢要》第一次详细地记述了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和预防;《疬疡机要》是中医学第一部麻风病专著汪机《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3.了解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学习方法: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练就扎实的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基本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正确的手术观,勇于创新中西医结合外科的理论,正确运用手术这一扶正祛邪的重要手段。

4.熟悉明清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术流派及主要成就: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派——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心得派——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外科证治概论

第一节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

目的要求

【掌握】外科疾病的分类释义。

【了解】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与疾病命名。

教学内容

1.了解历代外科代表著作、作者及主要成就,例如:元朝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逐渐分立外科与伤科;明代汪机著《外科理例》,明确肯定外科的含义。

2.了解传统中医外科与现代外科的区别。现代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以病位区分于内科,而现代外科的范围以治疗方法(是否以手术疗法或手法治疗为主)区分于内科。3.掌握疡、疮疡、肿疡、溃疡的定义与鉴别;掌握痈、有头疽、发的定义与鉴别;掌握疖、疔的定义与鉴别;掌握无头疽、流注的定义与鉴别;掌握丹毒的定义;掌握走黄、内陷的定义与鉴别,有头疽的不同阶段,又分别称为“火陷”、“干陷”、“虚陷”;掌握痔、漏、肛裂、脱肛、锁肛痔的定义;掌握瘿、瘤、岩、失荣的定义;

4.熟悉瘰疬、流痰、结核的定义;熟悉疫疔、烂疔指现代医学烈性传染病;5.了解肛门周围痈疽的定义;了解以风、毒、痰命名的疾病的特点。

第二节病因病理

目的要求

【掌握】外科疾病的总病机。

【熟悉】外科病因与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1.外科病因有外感六淫、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与劳倦损伤、痰饮瘀血等方面。六淫致病,有季节性,即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并体现出各自的致病特性;更多时候是合邪致病。毒是中医外科常见的致病因素。在外科疾病中七情致病以肝气郁结致病居多。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易生疮疖疔肿。痰饮和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的常见因素。

2.外科疾病的总病机是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第三节外科辨证

目的要求

【掌握】外科四诊的方法。外科阴阳辨证总纲,局部症状,微观辨证的辨证方法,及经络部位、特殊体征、善恶预后等辨证特点。

【熟悉】外科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教学内容

1.熟悉外科辨病与辨证的关系: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现代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辨病为确定治疗原则与判断预后奠定基础,辨证为论治方案提供前提。

2.熟悉外科辨证方法: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微观辨证及三者的关系。

3.掌握望诊的内容:望局部、望精神、望形态、望舌象;掌握闻诊的内容:听声音,嗅气味,以及特定疾病的典型表现;掌握问诊的内容: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等;掌握脉诊的8种临床常见脉象;掌握触诊应该包括的7方面内容:部位、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掌握清音、浊音、鼓音、实音、过清音的临床意义。

4.掌握外科阴阳辨证总纲的12个方面;掌握肿痛痒脓麻木辨证的方法;掌握经络部位、特殊体征、善恶预后等辨证特点。

第四节治法

目的要求

【掌握】外科内治法的三个总则和代表方。外治法的局部用药及手术治疗。

【了解】外科治法的源流。

教学内容

1.外科内治法的三个总则和代表方:消法即运用各种治法方药,使肿疡病证在初起阶段得以消散吸收的治法。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代表方:五味消毒饮。托法:即用补益气血和活血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肿疡中期(成脓期)。代表方:透脓散、托里消毒散、薏苡附子败酱散。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法称为补法。适用于溃疡的后期。代表方:八珍汤。

2.掌握外治法的局部用药:膏药的定义、适应症、代表药物;油膏的定义、适应症、代表药物;箍围药的定义、适应症、代表药物;掺药的定义、适应症、代表药物;酊剂的定义、适应症;洗剂的定义、适应症。

3.掌握手术治疗中切开法的适应症及特殊部位的切口原则;引流法的分类及各自适应症。

无菌术

第一节无菌术与抗菌术

目的要求

【掌握】手术人员的准备、刷手、消毒、穿无菌衣及戴手套方法。手术中的无菌操作原则。【熟悉】无菌术与抗菌术的概念及灭菌与消毒的同异。常用化学消毒剂及其方法。

【了解】高压灭菌和煮沸灭菌方法。常用手术器材、敷料的清洁、消毒灭菌及保管方法。病人手术区皮肤准备、消毒及铺无菌巾方法。

教学内容

1.无菌技术概念及其分类。

2.化学消毒及物理灭菌方法及注意事项

3.物理灭菌的方法:高压蒸气、煮沸。

4.化学消毒的方法:药物浸泡、气体熏蒸。

5.常用化学消毒剂:酒精、戊二醛溶液、甲醛、环氧乙烷。

6.病人手术区准备:皮肤准备、消毒及铺无菌巾。

7.手术人员的准备:更鞋、更衣、刷手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

8.手术中的无菌操作原则。

第二节手术室的设置和管理原则

目的要求

【了解】手术室的基本设置、布局要求及清洁消毒。手术室的管理要求。

教学内容

1.手术室的基本布局与设置。

2.手术室的清洁消毒和无菌要求。

附录一:手术基本器械及其用法

目的要求

【掌握】手术基本器械的具体运用。

【了解】常用手术器械的结构特点和基本性能。

教学内容

1.手术器械的分类、结构与基本性能:刀、剪、钳、镊、针、钩、匙等。

2.手术器械的运用。

附录二:手术基本操作

目的要求

【熟悉】手术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了解】手术基本操作的分类。

教学内容

1.手术基本操作:切开、分离、止血、缝合、引流、剪线与拆线。

2.手术基本操作步骤、原则及注意事项。

麻醉

目的要求

【掌握】粘膜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麻醉前病情分级:asa病情分级。【熟悉】麻醉前用药的种类及常用药物。气管内插管术。颈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了解】麻醉的概念。麻醉方法的分类。麻醉方法选择的原则。常用吸入及静脉全身麻醉药。常用肌肉松弛药。常用全麻方法。气管内插管适应症和并发症。常规麻醉监测方法。局麻药的药理及不良反应。椎管的解剖及生理。椎管内麻醉的方法及对机体的影响。椎管内麻醉并发症与防治。针刺麻醉的特点。穴位的选择需遵循理论根据。

教学内容

1.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麻醉发展史。

2.麻醉的概念及麻醉方法的分类。

3.麻醉学的重要内容: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急救复苏,疼痛诊疗、无痛技术。

4.麻醉前评估:asa病情分级。

5.病人及麻醉药品和器材的准备。

6.麻醉前用药

(1)麻醉前用药目的,常用药种类及常用药物。

(2)咪唑安定、吗啡、哌替定、阿托品的药理作用。

(3)麻醉方法选择的原则。

7.常用全麻药药理。

8.麻醉机的基本结构。

9.全身麻醉实施

(1)吸入麻醉方法。

(2)静脉麻醉方法。

(3)复合麻醉方法。

10.气管内插管术。

11.局部麻醉

(1)粘膜表面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

(3)区域阻滞麻醉。

12.神经阻滞麻醉

(1)颈丛神经阻滞。

(2)臂丛神经阻滞。

13.局麻药的药理及不良反应。

14.椎管内麻醉的有关解剖生理。

15.椎管内麻醉的实施

(1)蛛网膜下腔麻醉。

(2)硬膜外麻醉。

(3)椎管内麻醉管理及并发症的处理。

16.针刺麻醉

(1)针刺麻醉的特点。

(2)针麻的术前准备。

(3)针麻穴位的选择。

(4)针刺麻醉的实施方法。

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与失调

目的要求

【掌握】①各类型缺水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②低血钾症和高钾血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③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的代偿机制、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原则。【熟悉】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生理学基础知识。水中毒、钙代谢异常、呼吸性酸碱失调的病理生理和治疗原则。

【了解】磷、镁异常磷代谢。中医对津液代谢的认识,津液及相关脏腑的关系,津液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的概念。体液平衡的调节和酸碱平衡的维持。缺水的类型(等渗性、低渗性、高渗性)各型缺水、缺钠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低血钾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的病因、病

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防治原则、具体方法。输血

目的要求

【掌握】血型及交叉配血。

【熟悉】自体输血、血液成分和成分输血。常用代血浆的特性及应用。

【了解】输血的目的。血液保存方法、输血适应证和并发症。

教学内容

1.输血的目的。

2.人类血型、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方法。

3.血液保存方法、输血适应证。

4.输血并发症:一般输血并发症、大量输血并发症及输血传播疾病。

5.自体输血:血液回收、血液稀释、自体储血。

6.血液成分制品: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

7.血液成分应用指征。

8.输血指征与血液保护问题。

9.代血浆的应用:明胶、羟乙基淀粉。

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要求

【掌握】围手术期定义、手术前准备(包括特殊准备及一般准备)、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熟悉术后的一般护理以及术后的病情观察及处理。了解术后的监护。

【熟悉】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了解】手术前准备和手术后处理在外科治疗中的重要性。手术后的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教学内容

1.围手术期定义:指从明确诊断并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执行手术,直至术后康复的整个过程。

2.急症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的定义。

3.耐受力的评估。

4.特殊准备:营养不良、高血压、心脏病、呼吸功能障碍、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等的评价标准及处理措施。

5.掌握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拆线时间。

6.手术前的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针对患者现有的症状或不适进行辨证论治;努力增强患者体质、以提高其对手术耐受力为目的。

7.熟悉术后的一般护理原则:首先是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加强支持疗法,及时通过补液或进食提供营养。熟悉术后的病情观察及处理。

8.熟悉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呃逆、术后出血、尿潴留与尿路感染、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不张与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处理原则及常用方法。

9.了解手术后的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扶正祛邪,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命质量,促使病人尽快康复。

外科休克

属危急重证,根据病期不同,分别属于中医“厥证”,“脱证”,“血证”,“昏迷”等病证范畴。根据辨证,分别采用大补元气、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或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措施。目的要求

【掌握】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的一般急救措施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要点。

【熟悉】休克的病理生理,休克时微循环及体液代谢的改变,休克时组织器官的继发性损害。休克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如何判断休克的发生、发展和休克的程度。

【了解】休克的病因分类。

教学内容

休克的病因及其分类。各类休克在病理生理改变上的共同点。休克病人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及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急救措施、去除病因、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血管活性存物的使用,改善心功能和微循环、皮责类固醇及其他药物的应用)。休克病人动态观察(包括一般与特殊监测)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休克的预防重点。

重症监测治疗与心肺脑复苏

第一节重症病人的评估与监测

第二节重症患者的治疗

第三节几种常见外科重症

一、急性肺水肿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三、围手术期心功能不全四、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四节心肺脑复苏

在围手术期,对重症患者及时有效的监测、评估及治疗可大大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目的要求

【掌握】急性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围手术期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几种常见外科重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熟悉】重症患者的评估与监测方法。重症患者的治疗手段。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病机,掌握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心肺复苏后的中西医结合处理原则。初期心肺复苏及高级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及处理原则。

【了解】心肺脑复苏的概念。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预后评估。

教学内容

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与系统监测,重症患者的一般治疗手段。急性肺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原则;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监测与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围手术期心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预防。

心肺脑复苏的概念。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早起诊断。心肺脑复苏包括初级心肺复苏、高级心肺复苏、心脏复苏后处理和脑复苏等几个环节。初级心肺复苏包括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建立人工循环等;高级心肺复苏包括供氧、补充血容量,心肺复苏药物应用,电除颤等措施综合交错进行;心脏复苏后处理和脑复苏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

重点是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稳定,防止重要器官特别是神经中枢发生损害和并发症,最终达到脑复苏和患者康复的目的。

外科感染

第一节概论

目的要求

【掌握】外科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熟悉】外科感染的定义、特点、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了解】外科感染的发展史、现状和对策。

教学内容

1.外科感染的定义、特点、分类。外科感染与内科感染的区别。

2.病因病理: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重要的致病菌。中医病因和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辨证论治:消、托、补,消法中以清热解毒法最常见。外治分阴证、阳证按不同时期治疗。西药治疗。其他治疗:包括局部、全身治疗和手术治疗。强调手切开引流是外科感染性疾病最常用的手段。

第二节皮肤和皮下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一、疖

目的要求

【掌握】有头疖、无头疖、疖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疖的定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了解】疖的古代文献及中医临床研究。了解蝼蛄疖的预防。

教学内容

1.疖的定义、特点。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分别与皮下脓肿、痈、粉瘤感染、囊肿型粉刺,沥青皮炎相鉴别。

4.治疗原则及中西医结合思路。(1)外治初起小者用千捶膏,大者用金黄散调敷;脓成切排,掺九一丹盖太乙膏,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切开;脓尽改用生肌散,可用垫棉法。若有死骨,松动时用镊子钳出。或外涂鱼石脂软膏。(2)辨证论治:内治分热毒蕴结、暑热浸淫、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脾胃虚弱)等证型。(3)西药治疗。

二、痈

目的要求

【掌握】痈的诊断与治疗。

【熟悉】痈的定义、了解痈的中医命名、古代文献、中医临床研究。痈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熟悉老人及消渴患者痈容易引起内陷症的防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痈的思路。

教学内容

1.痈的定义、特点,不同部位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外治、辨证论治、西药治疗、切开引流。中西医结合思路。

第三节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目的要求

【掌握】痈如颈痈、腋痈、胯腹痈,红丝疔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熟悉】痈的定义、特点、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思路。

【了解】中医“痈”与西医“痈”内涵的不同、古代文献、中医临床研究。

教学内容

1.中医“痈”与西医“痈”内涵的不同,定义、特点。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外治、辨证论治(颈痈、腋痈、胯腹痈、红丝疔)、西药治疗、其他治疗。中西医结合思路。

第四节丹毒

目的要求

【掌握】丹毒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熟悉】丹毒的定义、特点,了解对不同部位中医命名、古代文献、中医临床研究。丹毒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

【了解】丹毒的预防。

教学内容

1.丹毒的定义、特点、不同部位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外治、应用抗生素、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

5.预防。

第五节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手部化脓性感染的定义,了解不同部位感染的名称及中医命名、古代文献、中医临床研究。手部化脓性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

【熟悉】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病因病理特点。

教学内容

1.定义,不同部位感染的名称及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外治、辨证论治、西药治疗及切开引流注意事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

第六节急性蜂窝织炎

目的要求

【掌握】急性蜂窝织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急性蜂窝织炎的定义、特点,了解属中医“发”的范畴及不同部位的中医命名,古代文献、中医临床研究。急性蜂窝织炎的病因病理、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

【了解】急性蜂窝织炎的预防。

教学内容

1.定义,特点,属中医“发”的范畴及不同部位的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分类、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辨证论治、抗感染、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

5.预防。

第七节全身性外科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全身性外科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走黄和内陷的定义、特点、病因病理及常见致病菌、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脓毒症的分类、预防,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

【了解】古代文献、中医临床研究。相当于中医“走黄”和“内陷”。

教学内容

1.定义、特点。相当于中医“走黄”和“内陷”。

2.病因病理:常见致病菌的致病机理。

3.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脓毒症的分类。

4.治疗:原发感染灶的处理、西药治疗、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

第八节特异性感染

一、气性坏疽

目的要求

【掌握】气性坏疽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气性坏疽的定义、特点,相当于中医“烂疔”。了解古代文献、中医临床研究。气性坏疽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断、预防,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

教学内容

1.定义、特点,相当于中医“烂疔”。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急救处理,西药治疗,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

二、破伤风

目的要求

【掌握】破伤风的典型发作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掌握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熟悉】破伤风的定义、特点,了解破伤风的发病概况及中医命名。了解古代文献、中医临床研究。破伤风的病因病理。

教学内容

1.破伤风的定义、特点,发病概况及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典型发作特征,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伤口处理、尽早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中和游离的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抗生素、辨证论治、防治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烧伤目的要求

【掌握】烧伤面积的计算和深度的估计。中小面积烧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烧伤败血症或创面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和中西医结合防治原则。

【熟悉】热烧伤的病理变化。各类型烧伤的现场急救。大面积烧伤的抗休克、早期简单清创的方法及创面的处理方法。

【了解】烧伤严重性分度。

教学内容

烧伤病因、伤后的主要病理生理、烧伤面积的计算(中国新九分法和手掌法)和深度的估汁

(三度四分法)、烧伤严重性分度(按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分四度)、烧伤的现场急救(包括火、热液、电、酸、碱、磷等烧伤),小面积烧伤的治疗、大面积烧伤休克期的处理、烧伤创面的治疗原则和早期保痂方法、烧伤感染的防治、烧伤并发症的防治、电烧伤和强酸、强碱、磷等化学性烧伤的特点和急救方法、烧伤预防。

冷伤

目的要求

【掌握】冻结性冷伤的临床表现、分度法、急救和复温的处理原则。

【熟悉】冷伤的定义,了解冷伤的分类。

【了解】冷伤的病因病理。

教学内容

1.定义、分类、病因病理。

2.非冻结性冷伤的临床表现特点。

3.冻结性冷伤的临床表现:(1)局部冷伤:反应前期,反应期,反应后期,四分度法;(2) 全身性冷伤。

4.治疗:(1)急救和复温;(2)辨证论治;(3)局部冻伤的治疗;(4)预防。

毒蛇咬伤

目的要求

【掌握】蛇咬伤的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及治疗。

【熟悉】毒蛇咬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了解】毒蛇咬伤的分类及毒蛇种类。

教学内容

1.毒蛇咬伤的分类及毒蛇种类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急救处理、西药治疗、辨证论治、其他治疗。

腹部损伤

目的要求

【掌握】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急救及手术治疗原则。

【熟悉】实质性脏器和空腔性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步骤及辅助诊断方法。肝、脾和肠破裂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病因、实质性脏器与空腔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早期诊断步骤和方法,腹腔穿刺术,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急救和治疗原则,肝、脾破裂及空腔脏器损伤的处理方法,胰腺损伤及胃、十二指肠、结肠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处理方法。

泌尿、男生殖系统损伤

目的要求

【熟悉】尿道损伤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了解】泌尿各部位损伤的类型、病因及有关解剖、病理生理特点,熟悉其临床表现及诊断、相关辨证论治。肾损伤非手术疗法的具体措施,掌握手术治疗的适应证。输尿管损伤的治疗原则。各类型膀胱损伤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后期并发症、尿瘘、尿道狭窄的处理、急性尿潴留的处理。

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

第一节肾癌

第二节肾母细胞瘤

第三节肾盂肿瘤

目的要求

【熟悉】常见的肾癌、肾母细胞瘤、肾盂肿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常见的肾癌、肾母细胞瘤、肾盂肿瘤的诊断,掌握其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了解】肾肿瘤的发病概况,掌握肾肿瘤的定义。

教学内容

1.肾癌的定义、发病概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转移途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法、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的评价。

2.肾母细胞瘤的定义、发病概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转移途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法、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的评价。

3.肾盂肿瘤的定义、发病概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转移途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法、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的评价。

第四节膀胱癌

目的要求

【掌握】膀胱肿瘤的定义,了解膀胱肿瘤的病因病理。膀胱肿瘤的临床表现。膀胱肿瘤的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病因病理(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

2.临床表现。

3.诊断(尿脱落细胞检查、膀胱镜检查、组织活检、膀胱双合诊及泌尿系造影)及鉴别诊断。 4.治疗:各期肿瘤的治疗原则、膀胱肿瘤的预防。

第五节阴茎癌

目的要求

【熟悉】阴茎癌的定义,了解阴茎癌的发病概况。阴茎癌的临床表现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了解】阴茎癌的病因病理。

教学内容

定义,概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法。

第六节睾丸肿瘤

目的要求

【熟悉】睾丸肿瘤的定义,了解睾丸肿瘤的发病概况。睾丸肿瘤的临床表现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了解】睾丸肿瘤的病因病理。

教学内容

定义,概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分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法。

第七节前列腺癌

目的要求

【掌握】前列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熟悉】前列腺癌的定义,了解前列腺癌的病因病理。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教学内容

1.病因病理。

2 .临床表现,tnm分期。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1)治疗原则;(2)手术治疗:适应证与方法;(3)非手术疗法:内分泌治疗,辨证论治;(4)等待观察:适应证及注意事项;(5)其他疗法。

5.预后。

良性前列腺增生

目的要求

【掌握】前列腺增生的诊断、治疗、中医辨证论治。

【熟悉】前列腺增生的辅助检查、鉴别诊断。

【了解】前列腺增生的病因及病理。

教学内容

1.病因。

2.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病史、症状、体征。

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尿流动力学检查;(2)超声波;(3)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

(4)ct 和mri检查。

5.鉴别诊断

(1)鉴别诊断: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前列腺癌、膀胱颈硬化症;

(2)常见并发症

6.治疗

(1)非手术疗法:辨证论治;西药治疗;

(2)手术治疗:适应症;常见手术方法;前列腺术后的中医病机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

(3)其他疗法

(4)急性尿潴留的处理

颈部疾病

第一节概论

目的要求

【掌握】甲状腺的检查方法及治疗。

【熟悉】颈部疾病的病因病理、甲状腺的解剖及生理概要。

【了解】古代文献、中医临床研究。掌握不同疾病的中医命名。

教学内容

1.颈部疾病的范畴,古代文献记载,不同疾病的中医命名。

2.颈部疾病的病因病理、甲状腺的解剖及生理概要。

3.甲状腺的检查方法及治疗。

第二节单纯性甲状腺肿

目的要求

【掌握】单纯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辨证论治。

【熟悉】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了解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

【了解】单纯性甲状腺肿的流行病学情况。

教学内容

1.流行病学情况,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4.治疗:⑴非手术治疗:辨证论治和西药治疗;⑵手术治疗:适应证;(3)预防。

第三节甲状腺腺瘤

目的要求

【掌握】甲状腺腺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了解】甲状腺腺瘤的手术指征。

教学内容

1.定义,发病情况,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第四节甲状腺癌

目的要求

【掌握】甲状腺癌的症状特点,早期诊断,熟悉甲状腺癌的鉴别诊断。甲状腺癌的治疗原则。

【熟悉】甲状腺癌的病理分型、预后。

【了解】甲状腺癌的发病情况。

教学内容

1.发病情况、特点、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病理分型及预后。

3.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4.治疗:(1)手术治疗(2)内分泌治疗(3)其他治疗。

第五节甲状腺功能亢进

目的要求

【掌握】甲亢的诊断。非手术治疗、中西结合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术后并发症处理。

【熟悉】甲亢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了解】甲亢的定义,分类,发病情况及病因病理。

教学内容

1.甲亢的定义,分类,发病情况。

2.病因病理。

3.甲亢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4.治疗。非手术治疗:抗甲状腺药物,辨证论治;手术治疗: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手术原则与方法、术后辨证论治、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同位素131碘放射治疗。

第六节甲状腺炎

目的要求

【了解】甲状腺炎的类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外科治疗适应证。

教学内容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外科治疗适应证。

第七节颈部淋巴结结核

目的要求

【掌握】颈部淋巴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颈部淋巴结核的病因病理、鉴别诊断。

【了解】淋巴结结核的发病情况。

教学内容

1.发病情况,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1)抗结核治疗(2)辨证论治(3)外治法(4)手术治疗(5)其他治疗。

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要求

【熟悉】急腹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检查方法。

【掌握】急腹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手术适应证。

【了解】急腹症的定义和特点,腹膜的解剖生理概要。

教学内容

1.定义、特点、腹膜的解剖生理概要。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小肠急性梗阻、腹部钝性伤后急性腹痛、妇产科疾病致急性腹痛)。

4.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手术适应证。

胃十二指肠疾病

【熟悉】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大出血,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胃癌临床表现、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手术适应证。

【掌握】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大出血,幽门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手术适应证。

【了解】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病理,掌握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适应证,了解手术方法,掌握术后并发症。

教学内容

1.复习胃、十二指肠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2.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

3.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大出血,幽门梗阻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方法、手术适应证)。

4.胃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与方法,手术适应证。

门静脉高压症

目的要求

【掌握】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教学内容

1.复习门静脉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2.定义,流行病学概况。

3.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

4.诊断。

5.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紧急处理、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

腹外疝目的要求

【掌握】腹股沟疝的检查方法和诊断与鉴别诊断。

【熟悉】腹外疝的概念;了解中医“疝”的含义。腹股沟区的解剖。腹股沟疝的治疗原则和手术方法,包括无张力疝修补。

【了解】腹外疝中医一般证型及术后辨证施治。股疝、切口疝、脐疝、白线疝的诊断要点。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腹外疝的概念(腹外疝的定义)、中医疝的含义以及分类、病因、病理解剖及临床类型。腹股沟区、腹股沟管、直疝三角的解剖。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鉴别要点。腹股沟疝的治疗,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腹外疝中医一般证型及术后辨证施治。各种修补法的适应症,嵌顿和绞窄疝的处理原则。股疝、切口疝、白线疝、脐疝的诊断要点、股管解剖与病理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嵌顿性疝需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生命力。

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概论

【掌握】泌尿外科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中医辨证论治大法。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的外科检查。

【熟悉】泌尿、男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概要。

教学内容

1.泌尿、男生殖系统的病因病理。

2.泌尿、男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概要。

(1)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精囊、输精管、精索、尿道、阴茎、阴囊及其内容物的解剖。

(2)生理概要:泌尿系生理机能、男性生殖系统生理功能。

3.泌尿外科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膀胱刺激征

(2)尿失禁

(3)排尿困难

(4)尿潴留

(5)尿意不尽和尿滴沥

(6)血尿

(7)脓尿

(8)乳糜尿

(9)晶体尿

(10)少尿或无尿

(11)疼痛

(12)肿块

3.泌尿、男生殖系统的外科检查

(1)器械检查

⑵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放射性核素检查

(3)尿流动力学

4.辨证论治:(1)清热利湿法;(2)补肾法;(3)活血化瘀法;(4)健脾渗湿法

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

第一节泌尿、男生殖系统结核

目的要求

【掌握】泌尿、男生殖系统结核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手术适应证。

【熟悉】泌尿、男生殖系统结核病因病理及辨证论治。

【了解】泌尿、男生殖系统结核原发病灶和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肾结核(泌尿系结核)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抗结核治疗,辨证论治,手术治疗。

2.附睾结核(男生殖系结核)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抗结核治疗,辨证论治,外治法。

第二节附睾炎

目的要求

【掌握】急性附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熟悉】病因病因病理及辨证论治。慢性附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了解】附睾炎的发病概况和中医命名。急性腮腺炎性睾丸炎。

教学内容

1.附睾炎的发病概况、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辨证论治、外治法、西药治疗。

第三节慢性前列腺炎

目的要求

【掌握】慢性前列腺炎诊断和辨证论治。

【熟悉】前列腺炎的相关检查方法。

【了解】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理。慢性前列腺炎的西药治疗及预防调摄。

教学内容

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调摄。

尿石症

目的要求

【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辨证论治。

【了解】尿石的理化性质、病因、病理生理、预防。治疗原则、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的适应证以及具体措施。体外震波碎石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一、肾和输尿管结石

1.概述,定义、特点。

2.病因病理:尿石的理化性质、病因、病理生理等。

3.临床表现:(1)症状;(2)体征;(3)常见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4.诊断和鉴别诊断。

5.治疗

⑴非手术疗法:①辨证论治;②总攻疗法;③西药治疗;④体外震波碎石:适应证、注意事项(禁忌症)⑤针灸治疗

⑵手术治疗:①非开放手术:输尿管肾镜取石或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或碎石术、后腹腔镜肾孟或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肾切除术的适应证。②开放手术:适应证。③术后处理原则与方法。

(3)其他疗法:适当增加饮水,调节饮食。

二、膀胱结石

1.概述

2.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x线检查,匕型超声检查,膀胱镜检查。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1)辨证论治。

(2)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3)体外震波碎石。

三、尿道结石

1.概述。

2.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3.诊断和鉴别诊断。

4.治疗。

尿路梗阻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尿路梗阻的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了解】尿路梗阻的病因病理,上尿路梗阻与下尿路梗阻的区别。

教学内容

1.尿路梗阻的定义,上尿路梗阻与下尿路梗阻的常见病因与区别。

2.尿路梗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3.诊治尿路梗阻的注意事项与辨证论治原则。

男子性功能障碍

目的要求

【了解】增进青年人对青春期卫生知识的了解。男子性功能障碍(勃起功能障碍和早泄)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其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男子性功能障碍(勃起功能障碍和早泄)的病因病理、临床分类法、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男性不育症

目的要求

【掌握】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及辨证论治。

【熟悉】男性不育症的生殖系统体检、精液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了解】男性不育症的含义与病因病理。男性不育症的西药治疗、现代医学的手术治疗以及预防调摄。

教学内容

男性不育症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调摄。

周围血管病

第一节概论

目的要求

【熟悉】周围血管病的范畴、基本病因病机与治则。

教学内容

周围血管病的范畴、古代文献记载、基本病因病机与治则。

第二节下肢静脉曲张

目的要求

【掌握】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鉴别诊断、检查、治疗方法。

【熟悉】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了解】下肢静脉系统的组成和血流动力学,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情况,中医病名。

教学内容

1.复习下肢静脉系统的局部解剖、血流动力学。发病情况,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辨证论治、外治法、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

第三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要求

【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熟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情况,中医命名。

教学内容

1.发病情况,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及分型,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原则,西药治疗,早起手术,辨证论治,外治法。

第四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目的要求

【掌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分级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熟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定义、特点、临床表现。

【了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情况,中医命名,病因病理。

教学内容

1.发病情况,定义,特点,中医病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分期分级、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外治法,西药治疗,手术治疗及适应证,其他疗法,护理。

第五节动脉硬化闭塞症

目的要求

【掌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熟悉】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定义、特点、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分期分级。

【了解】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概况。

教学内容

1.发病情况,定义,特点,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分期分级,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外治法,西药治疗。

第六节糖尿病足

目的要求

【掌握】糖尿病足的诊断、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熟悉】糖尿病足的定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了解】糖尿病足的概况。糖尿病足的预防与调护。

教学内容

1.概况,定义,中医命名。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外治法,西药治疗,手术治疗及适应证,康复护理。

第七节血管损伤

目的要求

【掌握】血管损伤的诊断、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熟悉】血管损伤的定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了解】血管损伤的范畴。

教学内容

1.范畴,定义。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急救措施,伤口止血,抗休克,手术治疗,中药与针灸治疗。

第八节急性动脉栓塞

目的要求

【掌握】急性动脉栓赛的诊断、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熟悉】急性动脉栓赛的定义、病因病理、典型体征、治疗方法。

【了解】急性动脉栓赛的发病概况。

教学内容

1.发病概况,定义。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典型体征,诊断,鉴别诊断。

4.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外治法,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2015版)教程

《中医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学研究人体外部疾病为主的一门临床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诊八纲为基本方法,从人体内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认识外科疾病,在外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上强调毒邪于正气的关系,在诊断上重视辨正于辨病相结合,在治疗上要求局部于整体相并重的一门系统的完整的临床科学。 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外科多发病、常见病与难治病,继承发掘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积极汲取前沿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通过临床试验与文献研究充实和发展学术,重点提高临床疗效。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和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同时又熟悉现代外科理论和诊治技术,为今后从事中医和中医外科专业以及中西医结合外科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为人类健康事业和医学科学进步做出贡献。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遵循素质教育理论,从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在我院“唯学、唯人、求强、求精”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观,重视学生的学法,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创新能力;注重情感领域,倡导愉快教学,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外科必要的基础知识,激发起学生学好中医外科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中医外科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以后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熟悉中医外科的主要内治法、外治法和操作技能,急诊处理原则,了解一些疑难病、少见病的诊断和辨证原则,达到应用型人才的通才标准,并配合执业医师法的实施,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衔接。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大纲

绪论目的要求 【熟悉】明清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术流派及主要成就。 【了解】外科学范畴、简史、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了解外科学范畴: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其它性质的疾病。 2.了解外科学简史:华佗的麻沸散、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病原病理学专著——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用葱管导尿薛己的《外科枢要》第一次详细地记述了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和预防;《疬疡机要》是中医学第一部麻风病专著汪机《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3.了解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学习方法: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练就扎实的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基本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正确的手术观,勇于创新中西医结合外科的理论,正确运用手术这一扶正祛邪的重要手段。 4.熟悉明清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术流派及主要成就: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派——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心得派——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外科证治概论 第一节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 目的要求 【掌握】外科疾病的分类释义。 【了解】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与疾病命名。 教学内容 1.了解历代外科代表著作、作者及主要成就,例如:元朝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逐渐分立外科与伤科;明代汪机著《外科理例》,明确肯定外科的含义。 2.了解传统中医外科与现代外科的区别。现代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以病位区分于内科,而现代外科的范围以治疗方法(是否以手术疗法或手法治疗为主)区分于内科。3.掌握疡、疮疡、肿疡、溃疡的定义与鉴别;掌握痈、有头疽、发的定义与鉴别;掌握疖、疔的定义与鉴别;掌握无头疽、流注的定义与鉴别;掌握丹毒的定义;掌握走黄、内陷的定义与鉴别,有头疽的不同阶段,又分别称为“火陷”、“干陷”、“虚陷”;掌握痔、漏、肛裂、脱肛、锁肛痔的定义;掌握瘿、瘤、岩、失荣的定义; 4.熟悉瘰疬、流痰、结核的定义;熟悉疫疔、烂疔指现代医学烈性传染病;5.了解肛门周围痈疽的定义;了解以风、毒、痰命名的疾病的特点。 第二节病因病理 目的要求 【掌握】外科疾病的总病机。 【熟悉】外科病因与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1.外科病因有外感六淫、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与劳倦损伤、痰饮瘀血等方面。六淫致病,有季节性,即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并体现出各自的致病特性;更多时候是合邪致病。毒是中医外科常见的致病因素。在外科疾病中七情致病以肝气郁结致病居多。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易生疮疖疔肿。痰饮和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的常见因素。

中医外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医理论和方法在外科领域应 用的学科。它涉及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外科手术技 术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规范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是必不可少的。 一、中医外科学的概述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外科疾 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外科学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病因病机的分析,以及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 二、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其中,病因病机是中医外科学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 进行分析,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辨证施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分析结果,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进行干预。预防保健 则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预防外科 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望诊是通过观察 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脉等,了解疾病的特点和病情变化。闻诊则是通过听取 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 疾病的起因、症状等,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

行触诊,判断疾病的病机和病情。 四、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扶正祛邪是指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增强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活血 化瘀是指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改善疾病的病理变化。清热解毒是指 通过清除体内的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化痰止咳则是指通过调理体内的 痰湿,改善疾病的症状。 五、中医外科学的外科手术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外科手术技术主要包括针刀、拔罐、刮痧等。针刀是中医外科学 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针灸和手术相结合,治疗外科疾病。拔罐则是通过将罐 子贴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负压,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刮痧 则是通过用刮板刮患者的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病理变化。 六、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内容 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外科手术技 术等方面。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的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制定 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对于规范中医外科学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教学,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中医外科学理论和实践 能力的医学人才,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外科学》 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外科学》是医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涵盖了外科手术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相关临床知识的综合运用。作为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学习《外科学》对于全面了解医学知识体系,掌握外科实践技能,以及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外科学》,学生应能够: 1、掌握外科手术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相关临床知识。 2、了解并掌握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3、具备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正确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4、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1、教学内容(1)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手术器械的使用、手术部位的消毒与隔离、手术缝合等。(2)各系统器官的外科疾病:包括颈部、乳房、腹部等常见疾病的外科治疗。(3)外科急症与危重症处理:包括创伤、休克、心肺复苏等。(4)外科营养支持:包

括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5)外科手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2、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进行。(2)实践教学:包括外科手术操作、临床见习等。(3)远程教育: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教学视频、讲座资料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手术观摩等。 2、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 五、考试方式与评分标准 1、考试方式: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践操作与考试成绩等部分。 2、评分标准:按照考试内容与要求,对外科学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评分。 六、教师团队与教学资源 1、教师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临床实践的外科医生组成。 2、教学资源:包括外科手术设备、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医外科学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疾病诊断与治疗、手术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 1. 熟悉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 2. 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疾病的诊断原则; 3. 熟悉中医外科学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4. 掌握中医外科手术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5.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1. 中医外科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a.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b. 中医外科学的理论体系与中医经典的关系 c. 中医外科学的诊断原则 2. 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a. 整体观疾病诊断方法

b. 疾病的辨证诊断与治疗原则 c. 不同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 3. 中医外科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a. 中药治疗在中医外科学中的应用 b. 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技术的应用 c. 中医外科病患的康复治疗 4. 中医外科手术的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a. 手术准备和操作规范 b. 常见中医外科手术的操作流程和技巧 c. 中医外科手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四、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面进行评分; 2. 期中考试: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中医外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习报告:学生需参与中医外科学实习,并提交实习报告进行评分。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 1. 主教材: a. 《中医外科学教程》 b. 《中医外科学实践指南》 2. 参考资料: a. 《中医外科学大全》 b. 《中医外科学学习指南》 c. 相关期刊和学术论文 六、教学团队 本课程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外科学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授课,其中包括教授、副教授和中医临床医师等专业人员。教学团队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丰富的案例和临床经验分享。 七、教学评价与改进 学生的课程评价将被认真收集和分析,教学团队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进行教学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定期教学评估,提供良好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 以上就是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希望能够对学生在中医外科学方面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持。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药学专业重要的学科之一,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学科,包括皮肤、疮疡、肛肠、乳房、疝、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清晰、实用的学习指导。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了解中医外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3、能够运用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诊断和治疗常见外科疾病; 4、培养学生对中医外科学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 1、中医外科学基本理论 1、气血理论 2、脏腑理论

3、经络理论 2、中医外科学基本知识 1、皮肤疾病 2、疮疡疾病 3、肛肠疾病 4、乳房疾病 5、疝疾病 6、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3、中医外科学基本技能 1、望诊 2、闻诊 3、问诊 4、切诊 5、针灸疗法 6、推拿按摩疗法

7、中药疗法 4、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1、介绍近年来中医外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2、介绍中医外科学的最新诊疗技术和方法 3、介绍中医外科学的最新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5、临床实践 1、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实践,观察和诊断外科疾病 2、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实践,学习外科疾病的针灸、推拿按摩和中药治疗方法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中医外科学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教学主干学科之一。外科学是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治疗方法的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外科学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生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 外科疾病主要包括: 1.损伤:由暴力或其它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数需要手术或其它外科手法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2.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性的感染灶适宜于手术治疗,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3.肿瘤:绝大多数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性肿瘤切除有很好的疗效,而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缓解症状的效果。 4.畸形:先天性畸形需要施行手术治疗,如先天性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肛管直肠闭锁等;后天性畸形如烧伤后瘢痕挛缩等,也需要手术修复,以恢复功能、改善外观。 5.其它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性疾病,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如大隐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性疾病,如胆结石、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调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常需要手术治疗予以纠正。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包括普通外科学(血管外科学)、泌尿外科学、神经外科学、心胸外科学、骨科学、整复外科学、麻醉学等三级学科,主要由外科学教研室、整形外科教研室、麻醉学教研室、神经病学教研室神经外科组共同承担,本教学大纲主要适用于口腔医学专升本学生。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三、时数分配

外科学 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涉及到外科手术的理论与实践。外科 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各 种外科手术的技术和操作方法。为了规范外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培养优秀的外科 医生,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外科学教学大纲非常重要。 一、外科学基础知识 外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在外科手术中,医生需要 对人体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有深入的了解,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手术操作。此外,医生还需要了解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在外科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 二、外科手术技术 外科手术技术是外科医生必备的核心能力。在外科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和模拟训练,学生可以逐步掌 握各种外科手术的技术要领和操作步骤。此外,还可以通过观摩手术、参与手 术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 三、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外科学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的培养,还需要将其与临床实践 相结合。学生应该通过临床实习和病例讨论等形式,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如何进行手术前的评估和手术后的护理。通过实际操作和 临床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外科学的知识和技术。 四、外科学的研究与创新

外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学科,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因此,在外科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可 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方式,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外科学的伦理与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良好 的伦理道德素养。在外科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医学伦 理意识。学生应该了解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遵循医学伦理的要求,保 护患者的权益,维护医学的声誉。 总之,外科学教学大纲应该包括外科学的基础知识、外科手术技术、临床应用、研究与创新以及伦理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可 以规范外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培养优秀的外科医生,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外科学》教学大纲(本科)

外科学 一、课程简介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包括以下五大类:损伤;感染;肿瘤;畸形;某些须外科手术的其它疾病,如肠梗阻等。外科学课程包括介绍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知识,并强调治疗上能运用适当的外科治疗技术,学生在完成该课程后应能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操作技能。外科学具体内容包括以下部分:外科基础、外科常见疾病。外科基础主要论述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科疾病部分介绍疾病的原因、发展规律、病理、临床表现、检查方法、诊断要点、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手术适应征等。 本门课程同时与国家级考试接轨,特别结合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知识要点均应列为掌握层次。 二、理论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掌握内容:颅内压的形成与正常值。颅内压调节与代偿。颅内压增高的病因、病理生理。颅内压增高的类型。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脑疝的解剖学基础、原因、临床表现(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处理。 了解内容: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疾病。 2.颅脑损伤 掌握内容:颅脑损伤的概述。头皮损伤的解剖、分类、诊断、治疗。颅骨骨折的分类、诊断、治疗。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和手术适应症。 了解内容:颅脑损伤。 3.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掌握内容:颅内肿瘤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各类不同性质的颅内肿瘤的特点。 了解内容:椎管内肿瘤。 4.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 掌握内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病因、病理和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外科治疗。 了解内容:脊髓血管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症。颈动脉海绵窦瘘。缺血性脑卒中的外科治疗。 5.颅脑和脊髓先天性畸形 掌握内容:脑积水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了解内容:颅裂和脊柱裂;狭颅症;颅底陷入症。 6.颈部疾病 掌握内容:甲状腺生理解剖;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特殊检查、外科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术前准备、手术和手术后注意事项、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亚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甲状腺癌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临床分期、治疗。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生理解剖、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了解内容:颈淋巴结结核。颈部肿块。 7.乳房疾病 142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二》教学大纲 总学时:128理论:108实验;8见习:12 学分:7.0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 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 ...⅜Aa 刖S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重要的二级学科,是阐述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知识的科学。由于近年来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外科的内容也不断的更新和增加,因此教学大纲的不断修订实属必要。本大纲同时参照卫生部颁发的《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2014年版》所涵盖的内容重新修订。作为《外科学》授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纲领,教师在讲授时必须保证完成大纲中的基本要求,不得任意删改,这也是为适应学生将来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需求。教师应依此大纲为依据,认真写好备课教案。对学生的考试,也应以大纲为依据出题。 根据国家教委《全国普通医药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主要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外科学教学,使学生具有必要的、较为系统的外科一般知识,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能力。本教学大纲按照上述要求,依据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第七版内容按照章节顺序修订而成。 外科学内容包括:外科基础,讲授外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科常见疾病,介绍其原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手术适应证和常用手术原理。

为了明确外科学总论教学目的与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分成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有关手术疗法只介绍手术适应症、手术名称及其意义而不讲授手术步骤。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外科的教学必须及时吸取国内外医学新理论和技术成果。教师在完成本大纲基本要求前提下,可适量增加外科学的新成就、新的发展方向。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以便拓展现代医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趣。 外科学讲授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恰当的选择典型病例,结合教师的临床经验,配合理论讲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多地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进行课堂讲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教育中的主要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本大纲新增加了《示教》内容,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将典型的病理标本和有诊断意义的X片、CT及MR1片等影像进行示教,重要的解剖关系和标准的手术要用挂图、投影片、幻灯片、录相进行展示,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 本大纲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外科教学而制定。本大纲总学时按128学时计算,其中实验及见习20学时,授课108学时。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外科学的范围、发展史、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2、传授学习外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教学内容]外科学的范围、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外科学的发展史,当代中国的外科成就,移植和微创手术技术。外科现状、发展方向,怎样学好外科学。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计划学时]1学时。

中西医临床技能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适用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时:100 开课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学分:5分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中西医结合专业高级人才。要求专业研究生达到以下水平: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学风严谨,品行端正,遵纪守法,有良好医德医风。 2.掌握中西医结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基本技能,能较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研究方向发展现状、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3. 能独立承担中西医结合科基本教学工作。 3.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掌握常用实验研究方法和技能,对研究结果能进行恰当分析,按要求完成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应有一定创新性。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较熟练的看懂西医内科专业方面的英文文献,具备会听、会写、会读、会用“四会”能力。 5.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中西医结合心脏微循环 2 中西医结合脑中风 三、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 (一)岗前培训

目标:岗前培训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过程的起点。在研究生入科实习之前,对研究生集中进行培训,包括:医疗法规、医院管理制度、执行权、医院诊治流程、医院感染防控、医德医风教育及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如问诊、查体、开化验单、处方、观片、抗生素使用原则、病历书写、“三穿”、心肺复苏、手术基本技能及心理辅导等,进入临床训练前,首先完成岗前培训,并参加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临床训练。时间2周;采用问答或者笔试进行考核。 内容:1 研究生岗前培训计划分为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医院组织进行,依据研究生个人情况,帮助熟悉医院环境,了解医院历史和现状及相关的法规、规章制度、职责、医生行为规范要求、熟悉儿科基本技能操作规范等。 第二阶段:在中西医结合科进行,主要为专科知识培训。 1、各相关主任详细列出转科期间期须了解、掌握的相关制度、操作标准、医疗工作方法程序、培训内容及时间等。 2、按儿科临床操作规程,制定临床带教教师,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临床工作。 3、具体培训中西医结合科等各相关科室的带教教师将培训计划及工作标准在研究生进科时进行讲解,使其了解培训目标、内容、工作标准等。 4、带教教师讲解学习方法,并减轻其思想压力,提高学习效 5、对照工作标准进行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强调规范化的教与学。 6、培训方式采取科内、病房集中培训,病房专人带教、单独讲解及对照标准自学的方法相结合进行培训。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训练

2016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2016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细目一:中医外科命名与专业术语 要点: 1.疾病的命名原则 2.专业术语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致病因素 2.发病机理 细目三:诊法与辨证 要点: 1.诊法 2.辨证 细目四:治法 要点: 1.内治法 2.外治法 第二单元无菌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无菌术 2.灭菌 3.消毒 细目二: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消毒与灭菌要点: 1.化学消毒法 2.物理灭菌法 细目三:手术人员和手术室的无菌原则要点: 1.手术人员和病人的准备 2.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第三单元麻醉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麻醉方法的分类 2.麻醉方法的选择 细目二:麻醉准备与用药 要点: 1.麻醉前准备 2.麻醉前用药 细目三:局部麻醉 要点:

1.常用局麻药 2.局部麻醉方法的临床应用 3.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细目四:椎管内麻醉 1.蛛网膜下腔麻醉:(1)适应证与禁忌证;(2)并发症处理 2.硬膜外麻醉:(1)适应证与禁忌证;(2)并发症处理 细目五:全身麻醉 要点: 1.分类 2.并发症及处理 细目六:气管内插管与拔管术 要点: 1.气管内插管的适应证 2.常用气管内插管方法 3.拔管指征 第四单元体液与营养代谢 细目一:体液代谢的失调 要点: 1.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2.钾的异常 细目二:酸碱平衡失调 要点:

1.代谢性酸中毒 2.代谢性碱中毒 3.呼吸性酸中毒 细目三:肠内营养 要点: 1.适应证 2.注意事项 细目四:肠外营养 要点: 1.适应证 2.并发症及处理 第五单元输血 细目一:外科输血 要点: 1.适应证 2.禁忌证 细目二: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要点: 1.不良反应 2.并发症及处理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学时:128 讲课学时:96 实践学时:32 学分:8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2、熟悉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

3、熟悉脑损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4、熟悉颅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5、了解头皮损伤。 【教学内容】 1、颅骨损伤。 2、脑损伤的机制、病理和临床表现。 3、脑损伤的处理。 【自学内容】 1、头皮损伤 2、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与血肿、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第二十四章颈部疾病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原则。 2、掌握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3、熟悉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处理原则。 4、了解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5、了解甲状腺的解剖、生理。 6、了解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教学内容】 1、甲状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2、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4、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5、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自学内容】 1、颈部常见肿块的鉴别诊断。 2、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第二十五章乳房疾病 【目的和要求】 1、掌握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转移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掌握急性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3、熟悉乳腺囊性增生病、乳房纤维瘤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4、熟悉乳房的正确检查方法。 5、了解乳房的解剖、淋巴引流途径。 6、了解乳管内乳头状瘤、乳房肉瘤。 【教学内容】 1、乳房的解剖生理概要、乳房检查方法。 2、急性乳腺炎。 3、乳腺囊性增生病、乳房纤维瘤。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一、总论 1、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定义和范畴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学术理念和技术,旨在提高外科疾病的防治水平。该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外科疾病进行综合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涵盖了广泛的疾病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普外、骨外、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整形外科等。在这些领域,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都致力于发掘和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外科治疗方法。 此外,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还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强调对人体整体健康的认识和保护。该学科通过借鉴中医的养生理论和调理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预防理念,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外科疾病防治方案。 2、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背景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集成了中医和西医的学科,旨在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提高外科疾病的防治水平。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和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外科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同时,中国传统医学在外科领域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局限性。因此,中国医学界开始探索将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以改善外科疾病的防治效果。 在这个背景下,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应运而生。该学科通过借鉴和吸收西方医学的理论和经验,将其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创新和发展出了一系列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外科诊疗技术。该学科也注重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提高了外科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外科疾病防治体系,涵盖了创伤、感染、肿瘤、畸形等多个领域。该学科也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世界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 3、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2015年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天宇考王卫生资格考试题库包含:章节练习、综合复习题、模拟试卷、考前冲刺、历年真题等。试题量:6270道。 考 考试学科单元细目要点试科目 一、中医学理论( 一) 整体观念 1. 整体观念的概念 1 2. 整体观念的内容 1 体系的主要特 1. 症、证、病的概念 1 点( 二) 辨证论治 2. 辨证论治的概念 1 3.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 二、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 1 1.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 相互关系 1 三、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 影响 1 中医基础理论 3. 指导疾病的诊断 1 4. 指导疾病的治疗 1 1. 主要生理功能 1 ( 一) 心2. 与形、窍、志、液、 时的关系 1 1. 主要生理功能 1 ( 二) 肺2. 与形、窍、志、液、 时的关系 1 1. 主要生理功能 1 四、藏象 ( 三) 脾 2. 与形、窍、志、液、 时的关系 1 1. 主要生理功能 1 ( 四) 肝2. 与形、窍、志、液、 时的关系 1 1. 主要生理功能 1 ( 五) 肾2. 与形、窍、志、液、 时的关系 1

( 六) 胆胆的生理功能 1 ( 七) 胃胃的生理功能 1 ( 八) 小肠小肠的生理功能 1 ( 九) 大肠大肠的生理功能 1 ( 十) 膀胱膀胱的生理功能 1 ( 十一) 三焦三焦的生理功能 1 ( 十二) 脑脑的生理功能 1 1.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 ( 十三) 女子胞 2. 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 关系 1 ( 十四) 脏腑之间的关系1.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2.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 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 1. 气的生成 1 ( 一) 气2. 气的分类 1 3. 气的运动 1 4. 气的功能 1 ( 二) 血1. 血的生成 1 2. 血的运行与功能 1 五、气血津液 ( 三) 津液1.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 排泄 1 2. 津液的功能 1 ( 四) 气与血的关系1. 气为血帅 1 2. 血为气母 1 ( 五) 气与津液的1. 气能生津、行津和摄 津 1 2. 津能生气、载气 1 1. 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1 ( 一) 外感性致病因素2.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 病特点 1 3. 疫疠邪气 1 ( 二)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1 六、病因 ( 三) 饮食失宜饮食不节、不洁、偏嗜 1 ( 四) 劳逸失度1. 过度劳累 1 2. 过度安逸 1 ( 五) 痰饮痰饮的致病特点 1 ( 六) 瘀血1. 瘀血的致病特点 1 2. 瘀血的病症特点 1 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 1 的内在因素 七、发病( 一) 发病的基本原理 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 1 件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前言 中医外科学是祖国医学研究人体外部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诸多验之有效内外治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熟悉中医外科的主要内治法、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了解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断与辨证原则. 本教学大纲分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 总论部分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有一个概略的认识.各论以病分章论节,按中医外科传统分类法分九章,每章前的短文概括文章疾病的通性,每节一病,分概说、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摄。 学时分配共计:72学时。 本教材的实施的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遵循教学大纲的教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针对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特点,既对中医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给予论述,同时对某些疑难病症的现代研究有所了解。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上篇总论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及在历史上对人民健康的伟大贡献,进一步巩固学习中医外科学的专业思想。 【教学内容】 了解历代名医、主要贡献、学术流派及创造发明等突出事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目的要求】 一、掌握中医外科的范围。 二、掌握疾病的命名原则。 三、了解中医外科的基本术语。

【教学内容】 一、中医外科具有特定的治疗范围,包括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前阴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等。 二、疾病命名有十种方法,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传染性来命名。 三、基本术语主要为疮疡类的常见术语。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目的要求】 一、掌握外科疾病致病因素。 二、熟悉外科疾病发病机理。 三、正确理解气血、脏腑、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二、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目的要求】 一、正确理解对中医外科疾病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掌握中医外科疾病局部症状的四诊检查要点。掌握阴证、阳症,辨肿、痛、脓、溃疡等的方法。 三、熟悉辨皮疹、痒、出血、善恶顺逆等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辨病与辨证,是中医学从不同角度对疾病本质进行认识的方法。 二、四诊在外科中的应用 1.望诊 1)望局部病变:望部位、望形色 2)望神色形态:望精神、望面色、望形态 3)望舌:望舌质、望舌苔

西医外科学大纲(现行)

《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一)本教学大纲依据卫生部颁《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学计划》制定。 (二)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医疗市场的需要,本教学大纲内容在原基础上适当地作了修改,并增加了部分新的教学内容。 (三)为了贯彻中医学院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必要的、较为系统的西医外科总论中的知识,本课程包括西医外科学总论及各论。通过讲授和示教见习,要求学生能掌握或了解无菌技术、体液与营养代谓}、休克、重症救治与监护等内容。熟悉西医外科主要常见需、尊重病的诊治和急腹症的诊断、鉴别诊断的基本知识,具有切开缝合、急救、创伤处理等一煅技能。 (四)本大纲教学安排:教学总时数100学时,课堂讲授76学时,示教见习24学时。 (五)按照西医外科学教学目的与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分成掌握、熟悉与了解三个级别。 (六)课堂讲授内容 1.外科学基本知识:包括抗菌与无菌、麻醉、外科疼痛、体液与营养代谢、重症救涯与陈护、休克、输血、围手术期处理等。, 2.外科主要常见疾病:包括外科感染、损伤、肿瘤、急腹症、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肠炎性疾病、门脉高压、泌尿系疾病、腹外疝及周围血管病等。.,….. 3.外科诊疗技术:包括各种穿刺技术、常用诊疗管的使用、影像学检查及内窥镜检型等,简单介绍其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及具体操作,借助电教录像加深E 象. (七)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课堂讲授时尽可能结合图表、幻灯进行,必要日放映录像辅助教学。 (八)有关手术疗法只介绍手术适应证、手术名称及其意义,而一般不讲授手术步骤。 (九)示教见习共8次:无菌术、麻醉与手术示教、外科手术基本操作、常用诊疗技术奋换敷料、外科急救、重症监护、模拟手术动物实验。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绪论 【授课时数】2学时 【目的要求】 学生对外科学的发展和成就,我国外科学发展概况以及怎样学习外科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内容】. (一)外科学的发展及成就 (二)我国外科学发展概况 (三)怎样学习外科学 1.外科学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