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卡压与疼痛

合集下载

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

鉴别诊断
• 颈肋:有手部疼痛、麻木的症状,但不会局限于正中神经的分布区, 且多数患者患手尺侧的症状更明显。患者常伴有血管症状,如手指发 冷、紫绀、桡侧动脉搏动比另一侧减弱,X线检查可见颈肋。碗管部 叩诊试验阴性。
• 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C6神经根受压,临床表现容易与腕管综合征 相混淆。但臂丛牵拉试验、压顶、叩顶试验阳性,屈腕试验则为阴性。
【治疗原则】
• 1、外固定:症状明显者,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腕 部于轻度背伸位1~2周。
• 2、服消炎止痛类药物。 • 3、腕管封闭:用普鲁卡因和类固醇制剂作腕管内
注射,每周一次,3~4次一疗程
【治疗原则】 进针部位
【治疗原则】 进针深度
【治疗原则】
• 4、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或有大 鱼际肌萎缩者,应及早行手术治疗。切断腕横韧 带,解除对正中神经的压迫。有时需同时进行正 中神经束间松解术。
腕管综合症
• 腕管综合征,又名腕管狭窄症、正中神经挤压征 或腕管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由于正中神经在腕 管中受压而引起的以手指麻痛为主的综合征,是 最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卡压症。女性发病约为男 性的5~6倍。双侧发病者约占1/3~1/2,双侧发 病者女∶男为9∶1。
【应用解剖】
• 腕管为腕掌侧一个骨纤维性管道,其桡侧为舟状 骨及大多角骨,尺侧为豌豆骨及钩状骨,背侧为 头状骨、舟骨、小多角骨及覆盖其上的韧带,掌 侧为腕横韧带。腕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浅屈肌 腱、指深屈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
【治疗原则】 将腕横韧带剪除约0.5cm
【治疗原则】 将腕横韧带剪除约0.5cm
手术治疗
• 手术在止血带控制下进行,术毕松止血带,彻底 止血。
石膏固定腕关节于中立位3周,术后主动屈伸手指, 防止肌腱粘连。

腕管综合征疾病详解

腕管综合征疾病详解

疾病名:腕管综合征英文名:carpal tunnel syndrome缩写:别名:疾病代码:ICD:G56.0概述: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中年人好发,为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到卡压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Paget 于1853 年首先描述此病。

流行病学:无相关资料。

病因:引起腕管综合征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1.局部因素(1)引起腕管容积减小的因素:如Colles 骨折、Smith 骨折、舟骨骨折及月骨脱位后畸形愈合,以及肢端肥大症等。

(2)引起腕管内容物增加的因素:如脂肪瘤、纤维瘤、腱鞘囊肿、腕管内肌肉位置异常(指浅屈肌肌腹过低、蚓状肌肌腹过高)、非特异性滑膜炎、血肿。

2.全身性因素(1)引起神经变性的因素:如糖尿病、酒精中毒、感染、痛风等。

(2)改变体液平衡的因素:如妊娠、口服避孕药、长期血液透析、甲状腺功能低下。

3.姿势因素用腕过度劳动者,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扶拐杖走路的残疾人,手指及腕关节反复屈伸。

Gellman 等人对77 例截瘫患者调查发现,其中有38 例(占49%)患有腕管综合征。

但需指出的是,有一部分患腕管综合征的患者病因不清楚。

发病机制:腕管是由腕骨沟和桥架其上的腕横韧带共同构成的骨纤维性管道。

腕管的桡侧为舟骨及大多角骨;尺侧为豌豆骨及钩骨;背侧为头骨、舟骨、月骨及小多角骨;掌侧为腕横韧带。

腕横韧带尺侧附着于豌豆骨及钩骨沟,桡侧附着于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顶。

腕横韧带很坚韧,近似梯形,大小如一般的小邮票(约2cm×2cm),厚 1~2mm,远端与掌腱膜相延续,近端与腕掌侧韧带(前臂深筋膜)相延续,其位置约在近腕骨与掌骨基底部水平。

腕管的横断面略似椭圆形,其顶点在桡侧。

在腕管中有 9 条屈肌腱和 1 条神经(即正中神经)通过,腕管的面积与 9 条屈肌腱和 1 条神经的面积总和之比约为3∶1,因而,腕管的面积为腕管内容物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腕管综合征指南》课件

《腕管综合征指南》课件

病因与病理
病因
腕管内压力升高、腕管内容物增多、 腕管壁变薄等导致正中神经受压。常 见病因包括腕部骨折、腱鞘囊肿、腕 管内软组织损伤等。
病理
长期压迫导致正中神经受损,出现神 经水肿、充血、脱髓鞘等变化,严重 时可导致神经纤维变性坏死。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初步诊断为腕管综合征。确诊需要 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观察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是否减慢。
经验2
患者在康复期间需要注意 保护手腕,避免过度劳累 。
经验3
患者可以尝试一些手腕保 健操,促进手腕功能的恢 复。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压迫所致 。
本指南详细介绍了腕管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提 供了全面的参考。
合理使用手部和腕部工具
合理使用手部和腕部工具,避免过度 使用导致肌肉疲劳和损伤。
04
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
患者A,35岁,长期从事电脑工作,手腕疼痛、麻木,夜间加重。经过检查,诊 断为中度腕管综合征。
病例2
患者B,50岁,家庭主妇,经常做家务,手腕疼痛、无力,影响日常生活。经过 检查,诊断为重度腕管综合征。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以减轻 对腕管的压力。
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手部和腕部的伸 展运动,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 定性。
避免重复性动作
尽量避免长时间重复性动作,如长时 间打字、使用鼠标等,适当休息,缓 解腕部疲劳。
康复训练
手部和腕部伸展运动
进行手部和腕部的伸展运动,缓解肌肉紧张 和疼痛。
治疗经验分享

正中神经阻滞疗法中国疼痛学与麻醉学专家共识2023

正中神经阻滞疗法中国疼痛学与麻醉学专家共识2023

正中神经阻滞疗法中国疼痛学与麻醉学专家共识2023正中神经卡压一、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穿过腕管时受到卡压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腕管综合征。

腕管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围成,内含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拇长屈肌腱及其滑膜鞘。

腕管综合征是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表现为拇指、食指和中指皮肤感觉区的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疼痛,但麻木、针刺样疼痛等异常感觉较为少见。

刚开始呈间歇性感觉异常和感觉障碍,发生于夜间;随着病程的进展,发作频率不断增加并扩展到白天,有时会延伸至前臂及上臂部;最后,随着广泛的轴突退化,相应皮肤感觉消失,大鱼际肌出现失神经性肌肉萎缩。

任何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的因素都会诱发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可能的危险因素有女性、超重、关节炎、糖尿病等。

水肿、肌腱感染、解剖结构异常(正中神经走行或分支异常、腕管内存在神经纤维瘤等异常结构)等。

全面而准确的病史是诊断腕管综合征的标准,可通过波士顿腕管问卷(BCTQ)进行评估。

腕管综合征的特异性体格检查有 Tinel's 试验和 Phalen's 试验阳性提示腕管综合征存在。

Tinel's 试验的操作方法是,检查者叩击受损神经病变的部位或其远端,该神经支配感觉区出现放电或蚁行感。

对于腕管综合征,叩击的部位即手腕折痕与正中神经的交叉点。

Tinel's 试验阳性代表神经受损处存在着新生且未成熟的感觉神经纤维,Tinel's 征范围代表新生感觉神经覆盖范围,扩大者预后良好。

神经受损后会进行缓慢的自我修复,近端再生的轴突会通过损伤区与远端断端重新连接,表现为 Tinel's 征随时间延长而向远端进展;若卡压因素持续或形成神经瘤,再生轴芽不能进入远端鞘膜管而堆积在局部,表现为Tinel's 征局限于卡压点。

Phalen's 试验即腕掌屈试验,原理与 Tinel's 试验相似,试验方法是两手背相对,腕关节屈曲 70~90°,持续 1 min,自觉正中神经麻木症状加剧侧为阳性。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疼痛的组织特征
5 、肌源性疼痛:肌肉的疼痛是深在的,模糊的 钝痛。疼痛可因肌肉缺血而发生。持续性肌肉 收缩使代谢性产物聚集于肌肉组织内,并使肌 肉的血液供应减少。代谢的最终产物具有刺激 性,并在颈紧张状态的颈痛中起一定作用。强 力的肌肉收缩与持续性收缩一样,能使肌筋膜 的骨膜附着处受到牵拉,引起局部疼痛和压痛。 此外,被动地牵拉肌肉或使肌腹主动地收缩都 可能产生疼痛。细小肌纤维的撕裂或肌肉内纤 维成分的断裂可产生同样的后果。
• 董福慧教授:男,1951年12月生,中国中医研 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基础 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 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1991年获“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 学位获得者”称号,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 殊津贴。
病因病理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根据其主要临床表 现,如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缺失、 感觉过度、疼痛等常见症状,在祖国医 学中属于“麻木”、“不仁”、“痹 症”、“痛症”等范畴。
病因
姿势和职业性:肢体长时间维持在一种使神经受压或 受拉的姿势不动,或工作中神经反复受压、摩擦均可 引起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如枕臂入睡,桡神经在肱骨 干外侧长时间受压,易患桡神经螺旋沟综合征;长期 反复的循环载荷造成局部组织的代偿性增生肥厚; 如 惯于采取屈肘支撑的姿势,或木工由于屈肘活动过度 而使尺神经在肘部受压,则易患肘管综合征。近年来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 许多人超常时间伏案 工作, 使颈肩部软组织劳损, 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的发 病率明显增加。
疼痛的组织特征
在皮肤和其它组织内分布了许多感受器末 稍,其中最常见的是游离神经末稍,一根感觉 纤维有许多分支,所以其感受野是一个较大的 皮肤区,与邻近的感受野彼此互相重叠。因此 刺激皮肤一个点不是激活一个感受野而是激活 几个感受野。在临床上应注意与下列组织引起 的疼痛相鉴别:

经常手麻可能是大病的征兆!医生提醒:警惕5种疾病

经常手麻可能是大病的征兆!医生提醒:警惕5种疾病

经常手麻可能是大病的征兆!医生提醒:警惕5种疾病手麻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比如睡觉的时候长时间压迫手掌或胳膊,就可能导致手部麻痛。

这种生理性的麻木主要是因为不良姿势导致局部供血不足,末梢血液流通不畅。

这类麻木一般较轻,对健康没有影响,短时间内即可缓解或恢复正常。

但是如果手麻频率过高、无诱因的出现手麻或夜间因手部麻痛而突然醒来,便要提高警惕,因为这可能是某些疾病发出的信号。

经常手麻,警惕5种疾病!1. 颈椎病颈椎病属于骨科疾病的一种,近年来有高发的趋势,主要是和从事日常办公工作以及电脑、手机的使用有关系。

颈椎病有多种类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可引起手麻症状,这两类颈椎病造成的手麻特点有所不同。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早期表现为疼痛,时间久了,神经出现损害性的症状,才会有手部麻木的感觉;脊髓型颈椎病仅表现为单纯的手麻,往往没有疼痛的情况。

2. 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患,主要是由于手腕关节长期密集、反复过度的活动所导致的,该病容易出现于孕期和哺乳期妇女,长时间使用鼠标、打算盘、弹钢琴等人群也是该病的高发人群。

腕管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就是正中神经支配区(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感觉异常或麻木,白天从事针线活、驾车、长时间手持电话、长时间手持书本等活动时,手麻症状加重。

3. 末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又叫周燕神经炎或周围神经病变,是四肢远端的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障碍性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有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感染、过敏、变态反应等。

末梢神经炎有诸多危害,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上手触摸物品时常有蚂蚁爬行感或麻木感、手足感觉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4.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如果血糖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导致并发症,其中神经病变就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和中枢神经病变,其中周围神经病变通常引起下肢症状和上肢症状,具体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等,严重者可出现下肢关节病变及溃疡。

胸外侧皮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疾病PPT演示课件

胸外侧皮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疾病PPT演示课件
发病机制
胸外侧皮神经后支在穿出深筋膜处,由于局部解剖结构异常、软组织炎症、外 伤等原因,导致神经受到卡压,进而引起其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出现感觉异常和 疼痛。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胸外侧皮肤区域的疼痛、麻木、感觉过敏或减退等症状。疼痛性 质多为刺痛、灼痛或酸痛,可向腋窝或肩背部放射。症状可在活动上肢或深呼吸 时加重,休息后缓解。
鉴别诊断
需要与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胸膜炎等疾病进行鉴 别。肋间神经痛多沿肋间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疼痛,带 状疱疹在疼痛区域可出现疱疹,胸膜炎多伴有咳嗽、 发热等肺部感染症状。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 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进行鉴别诊断。
02
解剖学基础
胸外侧皮神经后支走行及分布
01
02
03
起始
胸外侧皮神经后支由肋间 神经发出,沿肋骨下缘走 行。
分支
在腋中线附近,该神经发 出多个皮支,分布于胸外 侧壁和腋窝的皮肤。
终止
最终与相邻的皮神经分支 相吻合,形成皮神经网。
相邻结构关系及易卡压部位
相邻结构
胸外侧皮神经后支与肋骨 、肋间肌、前锯肌等结构 相邻。
易卡压部位
在肋骨下缘、肋间肌和前 锯肌的肌纤维之间,胸外 侧皮神经后支容易受到卡 压。
卡压原因
等。
继发改变
长期神经卡压还可能引起局部 组织的营养不良性改变,如皮 肤色泽改变、毛发脱落等。
03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视诊
观察患者胸部、背部及 上肢的皮肤颜色、形态
和有无异常改变。
触诊
检查患者胸背部肌肉紧 张度、压痛点和放射痛
情况。
叩诊
通过叩击患者胸背部, 了解疼痛部位和范围。

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概述腕管是由腕骨构成底和两侧,腕横韧带横跨于其上构成一个骨-纤维隧道。

腕管内通过的有拇长屈肌腱、2-4指的浅、深屈肌腱以及正中神经及其伴行动脉。

正中神经最表浅,位于腕横韧带与其他肌腱之间。

拇长屈肌腱被桡侧滑囊包裹,其他肌腱为尺侧滑囊包裹。

当腕关节掌屈时,正中神经受压,同时用力握拳,则受压更剧。

正中神经出腕管后分支支配除拇内收肌以外的大鱼际诸肌、第1、2蚓状肌,及桡侧3 1/2手掌、指皮肤感觉。

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和体征,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外源性压迫最常见的是来源于掌侧的腕横韧带浅面对腕管产生的压力,此处只有皮肤和皮下组织。

皮肤严重瘢痕和良性肿瘤也可压迫,但较少见。

二、管腔变小由于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粘液性水肿或因外伤后瘢痕形成而增厚;腕部骨折、脱位(桡骨下端骨折、腕骨骨折、月骨周围腕脱位等)可使腕管后壁或侧壁突向管腔,使腕管狭窄。

三、管腔内容物增多、体积增大腕管内腱鞘囊肿、神经鞘膜瘤、脂肪瘤、外伤后血肿机化,以及滑囊炎、屈指肌肌腹过低、蚓状肌肌腹过高等,都将过多占据管腔内容积,而使腕管内各种结构互相挤压、摩擦,这时较为敏感的表现出功能障碍的即是正中神经。

四、部分病人虽然没有上述原因,但由于某些工作性质如木工、厨工等,长期使用腕部过度用力,腕管内压力反复出现急剧变化:腕管内压力在过度屈腕时为中立位的100倍;过度伸腕时为中立位的300倍。

这种压力改变是正中神经发生慢性损伤的原因。

临床表现一、症状好发年龄为30~60岁,女性为男性的5倍,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

起病缓慢,正中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发胀,常入睡数小时后痛醒,适当抖动手腕后缓解。

二、体征正中神经分配区(拇、示、中指)皮肤感觉迟钝或过敏。

大鱼际可有萎缩,拇指对掌无力。

叩击腕部可出现Tinel征,腕关节极度屈曲60秒,手的感觉异常可加重(Phalen试验),腕管内压增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