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历三千年
佛教的历史渊源

佛教在印度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三个时期。
大乘佛教虽然是由原始、部派佛教发展而来,但是其主要思想却不同于声闻的自我解脱,而是强调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无上佛果为目标。
大乘佛教兴起的时间约在公元一世纪,但是在原始阿含圣典及十二分教的“本生”、“譬喻”、“因缘”中,已显示出大乘菩萨道的内涵;而佛陀一生以弘法利生为要务,更是说明佛陀就是大乘菩萨道的实践者,只是当时的环境和众生的根机偏于声闻、缘觉,因此,当时虽然也有与佛陀风格相近的佛弟子,如舍利弗以智化导外道、目犍连以力降伏众魔、富楼那深入蛮荒布教、迦旃延与外道论议等,但大乘思想亦未能发扬光大。
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同样有“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的大德出现。
大众部一向是进步自由的,如大天便是代表人物。
其后,影响化地部、法藏部、经量部亦朝向大乘发展。
公元一、二世纪的有部论师那先比丘、世友尊者、譬喻师马鸣、胁尊者等,都具有大乘性格,他们的学说思想便成为从部派佛教演进到大乘佛教间的桥梁。
大乘佛教历经五、六百年潜移默化的过程,终于渐露曙光,综其原因,概归为四点:一、佛陀涅盘后,佛弟子随着对佛陀精神的永恒怀念,于是佛陀过去生中修菩萨行的故事便成为学习的典范。
二、部派发达时期,各部派之间对义理的阐释,意见分歧,因而加速了新思想的产生。
三、佛弟子已警觉到部派过份着重于法的分析诠释,把佛法变成保守难解的理论,因此极力摒弃,以回归佛陀重视实际生活,以人间为主的本怀。
四、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一直受到婆罗门教的排斥,也受到南印度案达罗文化及外国希腊文化的影响,在面对外力的冲击下,佛教更力求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大乘佛教就在上述的原因之下,推动起来,新兴佛教的运动者称为“大乘行者”。
而大乘典籍也在经过数百年的口口相传,到了迦腻色迦王在位期间(七八至一二三),逐渐被记录保存下来。
后由龙树菩萨(一五○至二五○)将之整理、撰述阐扬,终于确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
印度佛教史(2)--印度三大圣书

印度佛教史(2)--印度三⼤圣书
印度的三⼤圣书(《吠陀经》,《奥义书》,《薄伽梵歌》),前两部形成于漫长的吠陀时期。
其中《吠陀经》就不需介绍了。
《奥义书》是在形式上是婆罗门教正统的产物,为梵书的⼀部分。
奥义书最古的部分,可能作于公元前700年到500年。
该书从本体论的“梵=我”,到现象论的“梵之显相”,⽽到其结果的轮回解说,新颖⽽深刻,对印度的哲学思想启迪极⼤。
叔本华曾说:“余得此书,⽣前可以安慰,死后亦可以安慰”,可见其价值之⾼。
《奥义书》与佛陀时代相续,佛陀是否知有此书则不得⽽知。
但其开明的内容,似已成为当时时代思潮的通途。
《薄伽梵歌》是史诗的⼀部分,⼤约创作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200年间。
当时佛教正以新⽓运的发展⽽压倒了婆罗门教和其他教团。
吠陀经的学者们将奥义书的思想,平民化于薄伽梵歌中,把不合理的重加组织;把⽭盾的调和起来,赋予新⼒量新⽅向。
最后婆罗门教成功复兴成为印度教,去佛教的地位⽽代之。
此书被描写为:“最美丽,甚或是任何已知语⾔中唯⼀的真正哲学之歌”。
此书对于印度教徒⽽⾔,犹如新约之于基督徒。
南怀谨 大师 皇帝内经

南怀谨大师皇帝内经《生命科学与黄帝内经》南怀瑾讲座(一)到太湖边的太湖大学堂听南怀瑾的宣讲,题目是《生命科学与黄帝内经》。
坐定多时,南老先生出来了,听众起立鞠躬,南老拱手向大家致意。
开讲。
(本人转述得不大准确,待修订)南老说,当前的中西医的争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我们外行觉得也有问题,中医都不读黄帝内经,这不行。
今年是黄帝纪元4705年。
为何《史记》写的历史从黄帝开始,因为从黄帝开始,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都开始发展,是文明的共祖。
那么黄帝有无其人?还有尧、舜、禹是否真有其人?有人说据考证禹是爬虫,这些都是日本人的研究出来的,他们的目的就是丑化我们的祖先,还有人说黄帝内经文字这么优美,像是汉代人写的,这也是小看我们的祖先,他们为什么就写不出优美的文字。
黄帝是甘肃天水人。
我们看上古天真论,“天”字,有宗教的天、哲学的天,天文的天,很多含义。
天上面的一横,就是一画分天地。
中国的学问都是相通的,司马迁既是哲学家、文学家也是科学家,春江花月夜有句:“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人初照人”。
就包含了文学哲学的东西在里面。
你说这个和黄帝内经有什么关系,不,关系很大。
先看第一句,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神字,是通神的意思,先知。
弱:小,不是脆弱。
登天,鼎湖龙去,先存鼎湖山。
女子七岁……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天癸的癸,是水的意思(十天干配五行),这里说到水,有壬水,是未成形的水;癸水,是已成形的水。
(高论!)为什么女子以七为单位,男子以八为单位?数字里面学问很大,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零,不是没有,是不可知数,无量数,无穷数。
印度有本书《佛说入胎经》,男精女血受孕后,第一个七天生羯邏蓝,就是我们说的督脉。
第二个七天,男女分化,经过三十八个七天,就生出来了,这本书内容很复杂,就不多说了。
不光人,我们说气候,五天为一候,三候为遗弃,六候为一节,一年有二十四候,此外,每天每时辰都有节律。
世界三大宗教重大事件简介

佛教的传播和演变。
释迦牟尼趋势后,佛教继续发展。
他生前以口头宣传传教,相传在涅槃前并没有留下任何佛经著作。
在他去世一年后,为防止教义误传,由佛陀的大弟子迦叶主持,众弟子在摩揭陀首都王舍城结集,忆诵教理。
佛陀的堂弟,十大弟子中被称为“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关于教法的佛经八藏。
这些佛经的开头第一句均作“如是我闻”,“我”即阿难陀自称,全句意谓“我听到过佛是这样说的”。
又由被称为“持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关于戒律的佛经。
众弟子则进行勘误补遗,结集出佛教的经、律两藏。
释巡牟尼逝世100年时,居于古印度东部的跋耆族比丘提出了10条新戒律,以阿难陀的弟子耶舍为首的诸长老在毗舍离城召集700比丘审定律藏,宣布这10条新戒律为非法。
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
可以肯定的是,佛教第一、二次结集只是会诵,并没有笔录,以后才用巴利语和梵语加以记载。
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Asoka,约公元前300——公元前232年)在位时,为完成南亚次大陆的统一,征伐不已。
在目标实现以后,他又及时摈弃穷兵黩武政策,大力弘扬佛法,给长期处于战乱中的民众带来短暂的和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出典就在他身上。
为了维护佛教的统一和教义的规范,他在即位后第17年,也即释迎牟尼涅槃236年时,召集各地僧人约l000人在首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
有些历史学家推测,这可能是佛教徒第一次大规模集会,因为前两次集会的传说并不太可靠。
这次结集由著名高僧目键连子帝须任上座,对《阿含经》这部最古老的佛经进行重新会诵整理,最后定型。
在阿育王的干预下,会议按照印度佛教当时的情况,再次确立了教规基础(包括经文、仪式、统一的佛教公社组织原则等等),并对外道的种种奇谈邪说进行了批判,使佛教的经、律、论经典基本齐备。
在阿育王时代,佛教得到了大发展,它不仅在恒河流域占优势,而且在西北印度广为流传。
阿育王还派高僧到外地传教,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在这其中按其外传的方向佛教大体分为两大派:一为南传佛教,由南印度传人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和中国的云南等地区,多用巴利语佛典;另一为北传佛教,由北印度向北传人西域地区、中国西藏和内地,再从中国传人朝鲜、日本等地,多用梵语佛典。
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和发展的探讨

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和发展的探讨佛教最早起源于古印度,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最早由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汉地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历来均以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派使者去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的开始,传播的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
中国内地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阳市东10公里处的白马寺。
相传由一匹白马驮经而来,建白马寺来纪念。
东汉时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
喇嘛藏语意为“上师”。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
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
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
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
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
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传于我国云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区,那里人民的佛教传统信仰与南亚佛教国(泰国、缅甸等)大致相同。
大约是在7世纪中叶,佛教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那里若干世纪以来,都能保持依照原始佛教的佛法、戒律和进修学的优良传统。
傣族男童到了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再还俗。
关于中国佛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其中比较古老而最负盛名的大概有两种。
其一是后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纪》的记录:“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像焉。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5世纪时成为了一位觉者,后来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或“开悟者”。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苦难。
佛陀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对人间痛苦和无常的观察使他产生了对解脱的渴望。
在他的求道过程中,他经历了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想,最终在菩提树下实现了觉悟。
佛陀的教导强调解脱和智慧,他教导人们通过消除欲望和培养慈悲心来达到解脱。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早期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早期佛教是佛陀生前和他去世后的一段时期。
在这个阶段,佛教传播到印度各地,并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僧团。
早期佛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解脱,追求涅槃(解脱的境界)。
佛陀的教导被整理成《巴利三藏》等经典。
大乘佛教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它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提心。
大乘佛教相信佛陀的教导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智慧和慈悲,可以使众生成佛。
大乘佛教的经典包括《华严经》、《法华经》等。
密宗佛教是佛教的第三个主要阶段,出现在公元6世纪。
密宗佛教强调修行者可以通过密续(特殊的仪式和口传教授)获得快速的解脱和成佛的方法。
密宗佛教的经典包括《金刚经》、《大日经》等。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逐渐衰落,并在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
在中国,佛教经历了多次兴盛和衰落的周期。
佛教的传播带来了对文化、哲学和艺术的深远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也逐渐融入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除了中国,佛教还传播到东南亚、中亚、日本、韩国等地。
在这些地方,佛教与当地的文化和信仰相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佛教传统。
总结起来,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的教导强调解脱和智慧。
佛教经历了早期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与各地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佛教传统。
佛教文化与敦煌变文

佛教文化与敦煌变文张跃生提要佛典与变文之间关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学在体裁、题材、主题、情节模式、情思模式、叙事模式、叙事角度,以及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均受其沽溉。
关键词佛书之流裔两大母题三世情节无常情思本土化作者张跃生,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武汉珞瑜路1037号)魏晋以来,翻译佛经甚多,遂于中国文学影响亦深。
佛经的体裁,最特别的就是在散文的叙述之后,往往缀以韵文之偈颂;或者在散文叙述之前,亦往往先以韵文为引。
遂造成一种文学新体:白话文与韵文交错而行。
唐五代之变文即是。
①敦煌石窟藏书中,与文学相关的,有唐人的诗,唐末五代的词,最多的则是散韵交错、有说有唱的变文。
这些变文,多数取材于佛经,也有一些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本文着重析理与佛教有缘的变文,版本依据是杨家骆先生编的《敦煌变文》。
其《引言》认为,唐代寺院中盛行的说唱体作品,乃是俗讲的话本(佛经佛理的通俗化与文学化)。
变文云云,只是其话本的一种名称而已。
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九世纪上半期,长安有名的俗讲法师,为海岸、体虚、齐高、光影、文溆等僧人,文溆更被誉为京国第一人。
唐代讲唱变文一类话本的,不限于佛寺,民间也很流行,并为当时士民所喜爱。
犹如今天的流行影视。
据载,俗讲大师文溆登台时,“听者填咽寺舍”,“其声宛畅,感动里人”,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无不倾倒。
佛教也因此渗入民间与皇室,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构成,并导致了中国文学的变革。
唐代俗讲为宋代说话人开辟了道路,俗讲文学本身——敦煌变文,也是宋人话本的先声,是宋以后白话小说的雏形,影响深远。
从中国小说史的角度看,敦煌变文的价值不在宋人话本之下,为中国小说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②杨家骆先生编的《敦煌变文》,先依历史故事与佛教故事分为两大类。
历史故事又依文体有说有唱、有说无唱和对话体,分为三编;佛教故事则依释迦牟尼的故事、佛经讲唱文和佛家故事,也分为三编。
因佛经讲唱文乃逐句讲解佛经,缺乏小说之特征,故本文着重析理释迦牟尼的故事和其他佛家故事,这些变文最为接近宋人话本,是宋以后白话小说之滥觞。
知

一、知知,知者,识之本,智之源也。
有物位无极,流于四方,滋化万物,有人问,此物位何方,如何可识?位无极者,以其不自存而存,其物类中土、类癸水、类圣人、类一地。
有人问,物位无极,得何以情状?生而不生,谓之玄,化而不化,谓之妙,玄妙之门,存之与心,可感可知,而不可识。
万物因有形而不存,诸事因有位而得损,若有人言情形状,则执其表而失理里,自生其妄。
何以故?人不得穿墙而过者,障之故,人有感而不得发者,碍之故,人有知见障,人有执守碍。
人有所识,易有所碍,不以其状为碍,奉之为常。
是故人若心存偏执之念,以至痴妄者,虽有耳目,却不分主次远近,难现阴阳虚实,心为诸般表相所迷,难有得逃。
我今有言,言出则有障,语断则有碍,是以为常,人心如舍,舍则有门,门常开则尘嚣,门常关则气闭,事之微妙,皆在开合间。
善听为聪,因知其主次表里也,善察为明,因觉其阴阳方位也,可知觉者,为智,可使他人知觉者,为慧。
文真出生千余日时,一日突到龙马氏身前,言说道,人虽有目,仍难自视全身,水可现影,更难定其形影,众人皆以你为智,你能否助七子全视己身?龙马氏笑答曰无以相助。
文真又道,智尊知万物之情状,何不告之于七子?,龙马氏道,子所能知者,形也,所不能感者,意也,人因有目,而执于形,人因有意,而迷于念。
执迷之下,难悉知悉感。
文真有所思,取龙马氏之水器,盛水置平台,水静而形现。
复问智尊曰,此水无目,可不执于形,此水无意,可不迷于念,然水中我影,何以依旧稀稀不明。
智尊轻言是以答,万物以无己,而明它他物之身意,万物以不存,而显他物之正形,此水清静,得显他物之身意,然因存之自身之内,而难现他物之正形。
故,目清心虚则无障,离我留位则无碍,无障无碍者,位无极之地,处圣人之事,流于四方,滋化万物,不与诸物相为害。
我今著述九万九千余言,难解一知,听我言,而解其意,多有偏妄,妄者,乱也。
是以故,思解空谈终为虚,眼前诸象皆为幻,无知无识无所见,无障无碍无一言。
世有旁门八千,经文四万,均为幻象,一体生二相,二相为阴阳,阴阳者,互为假象,阴阳化合生气灵,气灵者,幻化之本也,气灵相感而有形,形者,幻象之表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历三千年,优昙婆罗花开,金轮王出!
根据佛经记载,优昙婆罗是梵文的音译,亦作优昙波罗、乌昙跋罗、优昙钵华、乌昙华等,英文名为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
此花之神奇,非人之所想像,无论是
铜像、钢铁、玻璃,还是塑胶、水果、植物等等,也无论寒暑、无论寺院还是寻常百姓家,都留下此等奇花的踪迹。
“优昙婆罗花”是传说中的仙界极品之花,因其花“青白无俗艳”被尊为佛家花。
婆罗奇花花茎细如发丝、蚕丝,色如玉,白如雪,花形如钟,周围散着淡淡的光晕,有的散发出淡淡清香。
用放大镜细看:花瓣微张、有光晕;花茎纤细、有韧劲;无叶相衬,无枝相绕,均现一根、一茎、一花之玉体。
优昙婆罗花分布天然均匀,或开或闭,茎有直有曲,花、茎多不相交,疏朗有致,浑然天成。
有近花者如此描述,优昙婆罗花淡定从容,相容一体,以气息拂之,微微晃动,似与观者相应。
晶莹不能喻之质,绝妙不能状其体。
点点白花,根根玉茎,素净得叫人止息绝虑、清心怡神。
观之稍久,圣洁脱俗之感油然心生,真信其花为佛花也。
优昙婆罗花之神奇灵瑞,绝非语言所能形容。
历史上的一幕
据佛经《法华文句四上》:“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
”
《慧琳音义》卷八载明:“优昙婆罗花为祥瑞灵异之所感,乃天花,为世间所无,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
”
佛经记载:三千年开花一次的婆罗花的出现意味着转轮圣王已下世在人间正法。
“金轮王出现世间”即解为此。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当着很多弟子的面直接说,“……你们都知道在这里的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就是转轮圣王将来要来到人间度人,这个转轮圣王的能力是十分的大的,……到时候,你们很多的人都会得到那万法归一的大法!到那时候,你们就知道是如何的幸运了。
”
这个时候从天上来了很多的神都来听法,众神从此就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后来另一次在山上的一块十分开阔地方开的法会上,当时佛祖的十大弟子都在,还有很多的其他弟子,只听莲花色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您说将来有转轮圣王要下世传法,那别的地方的人不知道怎么办?释迦牟尼佛说,“到时候有一种花叫做优昙婆罗花大范围的开放,就预示着圣王的到来,得法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好好的珍惜!”
“此花不是人间的花,就如同转轮圣王的一种瑞相一样;不同的佛都有不同表象,这种表象是一种瑞相,为的是预示着这尊佛要来到某个地方传法,教化众生。
这种花在人间三千年开放一回,而在别的道(空间)中更长时间才能开放一次,即使在别的道,遇到转轮圣王都是非常非常殊胜的事情呀!”
“好好积累你们的善根,我也会陪伴(护佑)着你们,直到你们遇到圣王为止。
”这时
天空中下起了绵绵细雨,释迦牟尼佛说,此花的茎细若雨丝,花开的很小。
虽然看似柔弱,但是他可以开在根本不可能开的地方。
目犍连说,“世尊能否大发慈悲让我们提前看一看这个婆罗花?”“好吧!我用佛力看看能否将此花拿来。
”不一会儿释迦牟尼佛伸出手来,只见他手中出现有一簇小小的很长很长茎的白花。
“这就是婆罗花,在不同的道,天上的众神都想早日见到此花,都想早日得到转轮圣王的教化,你们得到了的时候,我都为你们高兴!”这时在天空中出现很多的穿着透明七彩衣服的天女,她们开始散花,细雨慢慢的停了,天空中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还有很多的七彩祥云随着微风在舞动。
还出现了龙和凤,真的有些龙凤呈祥的意味。
后来关于转轮圣王和优昙婆罗花的事情释迦牟尼佛讲过很多次……现在,当年直接听佛祖和耶稣还有老子讲法传道的生命还有这些圣者的各代弟子,在今朝很多都已经得到了转轮圣王的亲自传度;而今佛所说的婆罗花真的在全世界悄然开放了,众生等待与期盼的都来了。
1997年,韩国媒体首次报导了清溪寺出现优昙婆花,后来韩国媒体又相继报导了许多地方有奇花开放,引起佛教界的惊喜。
接着在大陆辽宁省沈阳、朝阳、凌源、锦州;山东省烟台、胜利油田、东营;四川省成都、绵阳;河南省濮阳;河北省张家口、周口、秦皇岛、无极、石家庄、深州;山西省五台山、太原;陕西省西安;湖北省武汉;海南省珠海;安徽省合肥,北京,天津,重庆;内蒙赤峰;黑龙江大庆等地陆续传出了优昙婆罗花开放的消息,并有很多见诸媒体报导。
这种奇花也在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美国等世界各地处处绽放。
这些事实明白的晓谕世人,佛经中传说的三千年才盛开的奇花优昙婆罗确实降临了人间。
按照佛经记录,1997年是佛家的3024年。
韩国全罗南道顺天市海龙面的须弥山禅院的佛像上长出的优昙婆罗花
花形如钟,雪白的花朵笼罩着淡淡的光晕,纤细如金丝的花茎,在风中微微摇动。
近期,一种与世界上古老传说有着渊源的奇花——优昙婆罗花渐渐进入人类的视野。
纵观全球35万种植物物种,你找不到优昙婆罗花的名字;穿越亿万年的人类物种历史,你找不到关于优昙婆罗花的记载。
这种比一粒米还要小十几倍的白色花朵,却透着一股神秘的力量。
它的出现决不遵循地球上任何一个植物种的规律。
优昙婆罗花的神奇之处是无论哪里都能生长,在佛像、钢管、玻璃、植物、塑料上都能开花。
据佛经记载,优昙婆罗花每三千年开一次,神奇灵瑞,是天花吉兆,降临意味着转轮圣王正在人间济世度人。
而且它来无声,去无踪。
当你仔细观察时,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人看到它是怎样生长出来的,即没有人看到它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
也没有人看到它怎样消失。
人们都是在无意中发现了它,它又在人们不经意中消失。
媒体开始感到处理优昙婆罗花的棘手。
奇花防不胜防,随处都有花开可能。
由于众人从未有人见过,百姓自然热衷于向媒体报料,媒体又不得不向专家讨说法。
大陆媒体自嘲“连续谘询了多名专家,均未能查到该花的确切出处、名称”。
权威的花卉协会和农科院专家深知此中份量,只能支吾避讳,纷纷表示“没听说过”,“有待查证”等等,因长时间悬而未解,更佐证婆罗花乃奇花异放,光彩神秘。
有人曾用菌类或苔藓类植物推挡,但根本无法解释奇花在各种非常规物质中皆能生长的事实,也说不出有如此能耐的菌类或苔藓类植物的大名。
最迷惑人的是把佛花归入“草岭虫”卵,但是相像并非就是一回事。
结果有人用显微镜头拍下的婆罗花的放大照片,花瓣、花心清晰可见,有人能闻到花香,有心人还观察到花开花闭的全过程,故此,虫卵之说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