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国际标准综述

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国际标准综述
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国际标准综述

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国际标准综述

在工控现场中,开发和使用现场总线是为了用智能数字仪表内部所具有的数字信号替代4~20mA等模拟信号来实现控制室与现场之间的信息传输,现场总线技术最初应用于过程控制及制造业。我们在使用了现场总线以后得到了更多的好处:例如控制功能彻底分散到现场,先进的现场设备管理功能得以实现,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等等。现场总线有过不同的定义,其实质是指应用在测控现场,实现现场设备、系统管控设备之间信息交换的串行双向数字通信网络。从这一概念出发,本文所述的应用在公路车辆、铁路列车、低压配电与控制以及机床运动控制等领域的ISO11898、IEC 61375、IEC 62026、IEC 61491等标准所定义的工业网络都可以认为是现场总线。这种现场网络的发展从过程控制及制造业测控领域开始,以后很快发展到诸如电力监控与继电保护、楼宇自动化、环境监控、交通工具、能源管理、农业、自动测试系统、医疗仪器、机器人等各种领域,现在现场总线已经无处不在。

现场总线国际标准IEC 61158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各大控制厂商及标准化组织推出了多种互不兼容的现场总线协议标准,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出现过的总线有近200种。不同标准的现场产品不能互换,将给用户造成极大的不便。从1984年起,IEC(国际电工委员会)/TC65(工业过程测量及控制技术委员会)和ISA(美国仪表学会)就开始了制订国际标准的工作。但由于受到大控制厂商相互竞争的影响,国际标准的制订困难重重,商业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给国际标准的投票通过制造阻力,使得国际标准迟迟不能完成。最终不得已在1999年12月通过了一个包含了多种互不兼容的协议的标准,即IEC 61158国际标准。该标准包括了目前国际上用于过程工业及制造业的8类主要的现场总线协议。

Type1,IEC 61158技术规范。这是由IEC/ISA负责制订的,曾试图使之成为统一的国际标准的一个技术规范,基金会现场总线FF的H1(低速现场总线)是它的一个子集。

Type2,ControlNet现场总线。美国AB公司、Rockwell开发,ControlNet International (CI)组织支持。

Type3,Profibus现场总线。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Profibus用户组织(PNO)支持。欧洲现场总线标准三大总线之一。

Type4,PNet现场总线。丹麦Process Data公司开发,PNet用户组织支持。欧洲现场总线标准三大总线之一。

Type5,FF HSE(High Speed Ethernet,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基金会FF开发的

H2(高速现场总线)。

Type6,SwiftNet现场总线。美国SHIP STAR协会主持制定,波音公司支持。

Type7,WorldFIP现场总线。法国WorldFIP协会制订并支持。欧洲现场总线标准三大总线之一。

Type8,Interbus现场总线。德国Phoenix Contact公司开发,Interbus Club支持。

上述8种总线中,Type1是为过程控制开发的,支持总线供电和本质安全。Type5

(FF HSE)是与之配套的高速现场总线,用于对时间有苛刻要求或数据量较大的场合,如断续生产的制造业,以及监控级。Type2(ControlNet)为监控级总线,它的底层(设备级)总线为DeviceNet,两者有着共同的应用层。Type3(Profibus)有3个部分Profibus FMS、Profibus DP和Profibus PA,采用不同的物理层,分别用于监控级、断续生产的制造业的现场级和过程控制的现场级。Type7(WorldFIP)也有不同的物理层,可用于过程控制和制造业的现场级。Type4(PNet)多用于食品、饲养业、农业及工业一般自动化。Type6(SwiftNet)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Type8(Interbus)主要用于制造业的现场级(设备级)或一般自动化。

IEC61158 Ed.3.0分成总论、物理层规范和服务定义、数据链路服务定义、数据链路协议规范、应用层服务定义、应用层协议规范6个部分,它的用户层功能块是IEC 61804标准,再加上IEC 61784(连续与断续制造用行规集,草案)构成一个完整的现场总线标准。

三、现场总线的其它国际标准

除了IEC 61158外,IEC及ISO还制定了一些特殊行业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

(1) 1993年ISO/TC22/SC3(公路车辆技术委员会电气电子分委员会)发布的ISO 11898公路车辆—数字信息交换—用于高速通信的CAN以及低速标准ISO 11519。

该标准基于有名的CAN(控制器局域网)总线,已有很多文献介绍。与之相关的还有ISO 119921(公路车辆—主拖与被拖车辆之间的电气连接—数字信息交换—卡车/拖车收发器标准)和ISO 11898 3(容错收发器标准)两个低速的物理接口标准ISO119921提高了发送电平,具有很高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能抵御100V以上的共模射频电压和约6V的地电位差,可用于严酷的电磁环境。

ISO 11898 3的特点是具有总线管理功能和容错性能。在总线CAN H和CAN L之一断线、CAN H和CAN L之一对电源短路或对地短路、CAN H和CAN L相互短路及线路与终端电阻断开时均能给出指示。总线在正常状态时为差分传输,故障时转为单线传输,故障消除后又自动转为差分传输。

由于CAN没有规定应用层和物理接口,一些组织给它制定了不同的应用层和物理接口标准构成了几种完整的现场总线协议,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下文提到的DeviceNet、SDS以及CANOPEN等。

(2) 1999年9月IEC TC9(铁路电气设备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国际标准IEC 61375

列车通信网(TCN)[5]。

该标准定义了两层总线:列车总线(WTB,Wire Train Bus)和多功能车辆总线(MVB,Multifunction Vehicle Bus)。

MVB用于车辆或机车内部通信,速率1.5Mb/s,提供3种物理接口:RS 485(距离不大于20m);屏蔽双绞线变压器隔离接口(200m),允许使用IEC 61158 2标准的变压器和

收发器;点对点或星型的光纤连接(2000m)。MVB具有冗余媒体,媒体访问采用具有冗余主站(总线管理站)的主从方式。在任何时刻总线上都只有一个能发起通信的主站,但有两个或几个能转变为主站的总线管理站。几个总线管理站通过令牌传递来转移主站行使权,每隔几秒钟转移一次。

WTB用于车辆之间的连接,每一车辆一个节点,WTB可有32个节点(最大62个),860m,媒体冗余,采用有护层的屏蔽双绞线、变压器隔离、曼彻斯特(Manchester)编码,速率1.5Mb/s。

由于总线长,接收信号动态范围大,解码器采用SDSP(统计数字信号处理器)。媒体访问采用主从方式,主站固定,但所有节点均有作为主站的能力,必要时(如主站失效、列车重组等)可改变主站节点。

MVB和WTB的链路层支持周期和非周期两类数据,提供过程数据、报文数据和管理数据3种服务。高层协议(0SI的3~7层)称为RTP(实时协议),提供变量、报文和网络管理3种基本服务。为了提高实时性,变量服务只有应用层。

(3) IEC SC17B(低压配电与控制装置分委员会)发布的国际标准IEC 62026低压配电与控制装置—控制器与设备接口(CDIs)[1]。

这个标准包括了已有的4种现场总线:2000年7月发布的DeviceNet、SDS

(Smart distributed system)和AS i(Actuator sensor interface),以及2001年11月审议通过的Seriplex总线(Serial multiplexed control Bus)。

DeviceNet和SDS都是基于CAN的,即它们的低两层协议采纳了CAN,补充了物理层,增加了应用层和设备规范文件(device profile),构成了完整的开放的现场总线。

ASI[6]和 Seriplex[7]是两种面向位(bit)的价格低廉的总线,特别适合于以开关量为主的智能配线系统。AS i是一种轮循方式的主/从系统,每次交换4位数据,采用无屏蔽双绞线,支持总线供电,距离100m(可加重复器扩展到300m)最大响应时间5ms。Seriplex 使用电源+、数据、时钟、公共线(地)4芯加屏蔽的专用电缆完成主/从或点对点通信,拓扑任意,距离达1500m。它可以直接与嵌有Seriplex ASIC(专用集成电路)的控制元件或I/O模块连接,每个网络可多至255节点,响应时间小于1ms。Seriplex的传输方式几乎不同于其它所有总线,它的ASIC不停地对时钟线上的脉冲记数,当记数等于自己的地址时,ASIC与数据线交换1位数据。

(4) IEC TC44(机械设备电气安全技术委员会)1995年11月发布的IEC 61491工业机械电气设备—控制单元与驱动装置之间的实时通信串行数据链路[1][8][9]。

该标准定义了一种开放的、控制单元与驱动装置之间的实时光纤串行接口,又被称作SERCOS(Seriel Real time Communication System,串行实时通信系统)主要用于机床驱动等运动控制系统中对位置、速度、扭矩等的控制,尤其用在多轴协调驱动等场合。此外也可用于PLC接口或其它的I/O模块。SERCOS是一个2/4 Mbit/s的光纤环(正在改进的

2.0版速率为2/4/8/16 Mbit/s),每环可多至254个节点。节点的主控制器或驱动装置中嵌入SERCOS专用芯片(SERCON410B等,新版为SERCON816)完成通信及驱动功能。

此外,还有一些总线虽然不是国际标准,但已获得了广泛应用。如美国Echelon公司推出的Lonworks总线,已在许多行业得到应用,是建筑自动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总线,美国的列车通信标准也采用LonWorks。

四、我国制订现场总线标准的动向[10]

在我国,现场总线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相当落后。在技术相对落后的领域中,国家标准的制订常等同采用相应的国际标准。在现场总线国际标准的制订过程中,我国对IEC/ISA

的工作即对IEC 61158技术报告一直是投赞成票的,即希望有一种和国际标准一致的单一的国家标准。1993.10已等同采用IEC 61158 2(物理层规范)形成了GB/T 16657 2,并计划等同采用IEC 61158技术报告的3、4、5、6部分。国家已大力投资支持开发FF现场总线并取得了成效,正准备通过互操作检验。

1999年12月投票表决新的多总线共存的IEC 61158标准时,我国同样投了赞成票,即承认了多总线共存的局面。但是,我国对于现场总线国家标准的制订,已不打算等同采用IEC 61158标准。这是因为:第一,新的国际标准是按总论、物理层规范和服务定义、数据链路服务定义、数据链路协议规范……等分标准发布的,8种标准分散在各个部分中,用户使用一种总线标准时,要从近4000页文件中挑选,极不方便。第二,8种总线,性能有优劣,应用范围有宽窄,开发难度有难易,开放程度也不同,一种总线一般都能用于多个领域,我国完全没有必要全部采用。我国准备采用的做法是:

(1)选择我们认为影响大的优秀的有市场前途的一些总线为我国的标准。这些总线必须是真正开放的。总线所支持的国际组织必须支持、帮助中国的标准化工作,支持中国的企业开发现场总线产品。

(2)标准的文本采用欧洲现场总线标准的方式,一个一个总线分开,便于用户使用。1996年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EN50170标准包括了Profibus、WorldFIP、P Net三种现场总线,后又采用了ControlNet和FF。

五、关于工业以太网和TCP/IP协议簇[11]

几年以前,Ethernet(以太网)还被认为不能用于工业控制领域,这主要是因为Ethernet 的CDMA/CD媒体访问方式不能保证网络(传输时间)的确定性,负荷重时网络的传输效率很低甚至崩溃。故在以往开放的DCS中不得不采用昂贵的令牌网如MAP网。但是Ethernet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低廉的价格吸引着工业控制领域。100Mb/s的快速Ethernet诞生以后,一些机构开发出适合于工业环境的Ethernet器件,开始将Ethernet 用于DCS的监控级。事实证明,由于其高速、低负荷率,完全能保证系统的实时性。现在多个现场总线行业性组织都在进行Ethernet用作工业网络的研究并推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除上述的FF HSE外,还有EtherNet/IP(The Open DeviceNet Vendor Association支持)、Profinet(The Profibus Trade Organization支持)、Interface for Distributed Automation (The IDA Group支持),Modbus/TCP(The Modbus Users Group支持)等。这些研究

不仅仅是把Ethernet用作高层网络,而且希望将它直接和现场设备连接,实现所谓“一网到底;”、“一网打净”。支持推进这些研究活动的国际组织有工业以太网协会

(Industrial Ethernet Association)、工业自动化开放网络协会(IAONA)等。我国的“十五”863第一批项目也将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列为重点攻关项目。

以上的解决方案基本上都是采用快速以太网(IEEE 802.3u)作为低两层协议,第3、4层采用TCP/IP协议簇,再加上各自原来的现场总线应用层和设备行规,将各自的应用层数据封装成TCP/IP的格式进行传输。工业以太网用作过程控制领域的现场总线还要解决总线供电和本质安全问题,这也是目前正在研究的重要问题。

由ODVA支持的Ethernet/IP(以太网工业协议)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协议[12],其应用层称为CIP(控制与信息协议),和ControlNet、DeviceNet总线的应用层完全相同并使用相同的设备行规,从而实现和ControlNet/DeviceNet总线系统的无缝连接并共同使用。CIP

采用了一种叫做生产者/消费者的通信模式,允许网络上所有节点同时从一个数据源存取同一数据,提高了通信效率。EtherNet/IP的结构如图1的左边所示,应用层的实时数据(I/O 控制数据)由传输层的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传送,非实时的显式报文(Explicit Messaging)则由传输层的TCP(传输控制协议)传送。UDP为无连接协议,软件开销小,传输速度快。TCP为面向连接的协议,适合于传输较长的报文。Ethernet/IP有免费的协议文本供使用(免费下载),有开发工具并已有产品,故Ethernet/IP的性能和开发的成本及难度在几种方案中均处于优势。

以太网的工业应用成了当前的研究热点,有人预言工业以太网将会取代所有的现场总线标准而一统天下,实现人们梦寐以求的统一的现场总线。用以太网替代设备级现场总线也容易实现,只要在现场仪表中装上以太网收发器及协议芯片,就能将仪表挂到以太网上。但笔者认为,这种统一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

(1)不同的应用场合有不同的特点,一种现场总线(以太网)难以满足要求。如有的场合需要高抗干扰,有的场合需要远距离传输,但并不需要大的带宽,有的场合不适宜采用星形网络等等。

(2)采用导线的以太网单个网段长度有限,光纤网成本高且不能实现总线供电。

(3)采用导线的高速网络的抗干扰能力比低速网络差。

(4)在简单的现场设备尤其是开关量现场设备的应用中,采用DeviceNet、SDS、AS I、Seriplex等在成本、性能上将优于以太网。

(5)即使大家都使用工业以太网和TCP/IP协议,但商业竞争的结果会导致使用不同的应用层协议。

六、结束语

多种现场总线标准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共存,但总线的种类有可能会逐步减少到几种。工业以太网的应用范围会迅速扩大,但不会出现以太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多种协议标准的复杂的工业网络将会简化成为一种或两种协议标准的网络。一种协议标准就是工业以太网,两种协议标准就是工业以太网加上一级设备网。现场总线技术已经由过程工业、制造业、电力、环境等的系统监控渗透到了变配电设备、车辆、机床、机器人等的内部,正在彻底改变测控系统乃至变配电设备、机床、车辆本身的设计思想。我国的这些行业应抓住机遇,应用现场总线技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或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参考文献

[1]http://www.iec.ch

[2]成继勋.现场总线标准的现状及展望.计算技术及自动化(中南六省自动化学术年会论文集),1999.11:261~264

[3]缪学勤.现场总线技术的最新进展.自动化仪表,2000,21(6):1~4

[4]成继勋.CAN总线的物理层协议.世界仪表与自动化(IIAC′2001论文集),2001.9:202~206

[5]https://www.360docs.net/doc/a64159591.html,bs.it/rosin/tcncorso/tutindex.htm

[6]http://www.as https://www.360docs.net/doc/a64159591.html,/default.asp

[7]https://www.360docs.net/doc/a64159591.html,/techsupp/networks/seriplex.html

[8]https://www.360docs.net/doc/a64159591.html,

[9]http://www.sercos.de

[10]冯晓升.中国现场总线标准体系的形成与实施.世界仪表与自动化(IIAC′2001论文集),2001.9:138~142

[11]https://www.360docs.net/doc/a64159591.html,/

[12]ODVA & CI,Ethernet/IP Specification,Release 1.0,June 5,2001

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的优缺点 整理

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的优缺点 1 引言 用于办公室和商业的以太网伴随着现场总线大战硝烟已悄悄地进入了控制领域,近年来以太网更是走向前台,发展迅速,颇引人注目。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工业自动化系统正向分布化、智能化的实时控制方面发展,其中通信已成为关键,用户对统一的通信协议和网络的要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Intranet/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企业从现场控制层到管理层能实现全面的无缝信息集成,并提供一个开放的基础构架,而目前的现场总线尚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现场总线的出现确实给工业自动化带来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但多种现场总线互不兼容,不同公司的控制器之间不能实现高速的实时数据传输,信息网络存在协议上的鸿沟,导致“自动化孤岛”现象的出现,促使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出路并关注到以太网。同时现场总线的传输速率也远远不如工业以太网传输速率快。 2 以太网与工业以太网 2.1 什么是以太网与工业以太网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型号为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好。 普通以太网应用到工业控制系统,这种网络叫工业以太网。 2.2 以太网具有的优点 (1)具有相当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目前已达到100Mbps),能提供足够的带宽; (2)由于具有相同的通信协议,Ethernet和TCP/IP很容易集成到IT(信息技术)世界; (3)能在同一总线上运行不同的传输协议,从而能建立企业的公共网络平台或基础构架;

#可用性的理论基础1111

BDI数据管理系统的可用性评估方案 1项目背景 1.1 BDI模型概述 1.2 为什么要做这个信息系统 为了评价这个系统,我们进行可用性评估,下面了解一下可用性的相关理论。 2 可用性的理论研究 2.1 可用性概念 70年代末,研究者们提出了可用性(Usability)的概念,并开始对其评估方法和应用展开了研究。对于可用性的概念,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解释。 Nielsen(1993)从用户操作心理角度出发,给了可用性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他认为可用性包括以下要素:(1)易学性,商品是否易于用户学习;(2)交互效率,用户使用商品完成具体任务的效率如何;(3)易记性,将商品放置一段时间后用户再次使用是否仍然记得如何操作;(4)出错频率和严重性,操作时出错的频率高低及严重程度如何;(5)用户满意度,用户对商品的满意程度如何。Nie1Sen 较全面的概括了可用性的内涵,成为了业界认同度较高的观点。 学者Haltsno(1998)认为可用性包含两层含义:有用性和易用性。有用性是指产品能否实现一系列的功能;易用性是指用户与界面的交互效率、易学性以及用户的满意度。Hartosn的定义比较全面,他把人这一因素的重要性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突出了人在与机器交互中人的能动性额主导地位,但对这一概念的可操作性缺乏进一步分析。学者Dnoald Nornma在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一书中提出了日常产品可用性的设计原则:可视性、匹配原则、反馈原则、限制原则、映射原则、一致性原则、启示性原则。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 9241-11标准(Guidance on Usability,1997)中认为可用性是指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goal with 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其中:有效性是指用户完成特定任务和达到特定目标时所具有的正确和完整程度;效率是指用户完成任务的正确和完整程度与所使用资源(如时间)之间的比率;满意度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观满意和接受程度。 综上所述,可用性的概念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有用性和有效性,即产品

各类工业总线对比

各类工业总线对比 EtherCAT(以太网控制自动化技术)是一个以以太网为基础的开放架构的现场总线系统,EterCAT名称中的CAT为ControlAutomation Technology(控制自动化技术)首字母的缩写。最初由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Beckhoff AutomationGmbH)研发。EtherCAT为系统的实时性能和拓扑的灵活性树立了新的标准,同时,它还符合甚至降低了现场总线的使用成本。EtherCAT的特点还包括高精度设备同步,可选线缆冗余,和功能性安全协议(SIL3)。 EtherCAT EtherCAT技术突破了其他以太网解决方案的系统限制:通过该项技术,无需接收以太网数据包,将其解码,之后再将过程数据复制到各个设备。EtherCAT从站设备在报文经过其节点时处理以太网帧:嵌入在每个从站中的FMMU(现场总线存储管理单元)在帧经过该节点时读取相应的编址数据,并同时将报文传输到下一个设备。同样,输入数据也是在报文经过时插入至报文中。整个过程中,报文只有几纳秒的时间延迟。主站方面也非常经济,商用的标准网卡(NIC)或任何主板集成的以太网控制器可以用作硬件接口。这些接口的共性就是数据通过DMA(直接内存读取)传输至PC,即网络读取时无需占用CPU资源。协议EtherCAT协议在以太网帧内采用官方指定的以太类型。采用这种以太类型即可允许在以太网帧内直接传输控制数据,而无需重新定义标准以太网帧。该以太网帧可由多种子报文组成,每个子报文服务于逻辑过程映像区的特定内存区,该区域最大可达4GB。数据序列是独立于物理顺序的,所以以太网端子模块的编址可以随意排序。从站之间的广播,多播和通讯也可得以实现。当EtherCAT组件与主站控制器运行在同一个子网,或者在控制软件直接读取以太网控制器时,可以使用以太网帧直接传输数据。然而,EtherCAT不仅限于单个子网的应用。EtherCAT UDP将EtherCAT协议封装为UDP/IP数据报文,这就意味着,任何以太网协议堆栈的控制均可编址到EtherCAT系统之中,甚至通讯还可以通过路由器跨接到其它子网中。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显然取决于控制器及其以太网协议的实时性能。EtherCAT 网络本身的响应时间几乎不受影响:UDP数据帧只需要在第一个站点解包。性能EtherCAT使网络性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借助于从站节点中的FMMU和网络控制器主站的直接内存存取,协议的处理过程完全在硬件中完成。整个协议的处理过程都在硬件中得以实现,因此,完全独立于协议堆栈的实时运行系统、CPU性能或软件实现方式。1000个I/O的更新时间只需30 s。单个以太网帧最多可进行1486字节的过程数据交换,几乎相当于12000个数字输入和输出,而传送这些数据耗时仅为300 s. 100个伺服轴的通讯也仅为100s。在此期间,系统更新带有命令值和控制数据的所有轴的实际位置及状态,分布时钟技术使轴的同步偏差小于1微秒。而即使是在保证这种性能的情况下,带宽仍足以实现异步通讯,如TCP/IP、下载参数或上载诊断数据。超高性能的EtherCAT技术可以实现传统的现场总线系统无法迄及的控制理念。例如,以太网系统现在不仅可以处理速度控制,也可用于分布式驱动的电流控制。巨大的带宽可以实现每个数据信息与其状态信息同时传输。EtherCAT使通讯技术和现代工业PC所具有的超强计算能力相适应,总线系统不再是控制理念的瓶颈,分布式I/O可能比大多数本地I/O接口运行速度更快。EtherCAT取代PCI由于主板集成了以太网卡,用于接口卡的插槽不再是必要条件。随着PC组件急剧向小型化经济化方向发展,工业PC的体积日趋取决于插槽的数目。而快速以太网的带宽和EtherCAT通讯硬件的过程数据长度则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IPC中的传统接口现在可以转变为集成的EtherCAT接口端子。除了可以对分布式I/O进行编址,还可以对驱动和控制单元以及现场总线主站、快速串行接口、网关和其它通讯接口等复合系统进行编址。即使是其他无协议限制的以太网设备变体,也可以通过分布式交换机端口设备进行连接。由于一个以太网接口足以满足整个外围设备的通讯要求,因此,这不仅极大地精简了IPC 主机的体积,而且也降低了IPC主机的成本。拓扑结构EtherCAT几乎支持任何拓扑类型,包括线型、树型、星型等。通过现场总线而得名的总线结构或线型结构也可用于以太网,并且不受限于级联交换机或集线器的数量。最有效的系统连线方法是线型、分支或树叉结构的组合拓扑。因为所需接口在I/O 模块等很多设备中都已存在,所以无需附加交换机。当然,仍然可以使用传统的、基于以太网的星型拓扑结构。还

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技术A卷

《 》试题A 第 1 页 共 1页 考号 姓名 班级 密封线 答案写在答题线右边 答题线 山铝职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10级工业网络专业《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技 术》期末考试试题A 卷 (卷面满分为100分,请将全部答案均按题号顺序写在答题纸上) 一. 判断题: (每题2分共20分) 1. 现场总线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测控性能,一是得益于仪表的智能化,二是得益于设备的通信化。 ( ) 2. CSMA/CD 在发送之前要先侦听线路有无数据在发送,以后在数据发送过程中就不需要判断有无冲突存在了。 ( ) 3. CP343-1可以同时作为主站和从站。 ( ) 4. PROFIBUS 主站具有总线存取控制权,从站没有总线存取控制权。 ( ) 5. 在对本质安全设备和安全栅进行认证时,不需要对电压、电流、功率这些实体参数做出说明。 ( ) 6. PROFIBUS 总线每个段上最多可接126个站。 ( ) 7. 基金会现场总线FF-H1数据传输速率为31.25KB/s ,通信距离可达1900m 。( ) 8. CAN 总线采用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本质上属于以事件触发的通信 方式,具有某种程度的非确定性。( ) 9. 在CAN 总线中,发出报文的节点称为报文发送器,如果总线不处于空 闲状态,一个不是报文发送器的接点称为接收器。( ) 10. Powerlink 工作模式分为开放模式、局部模式和基本以太网模式。 ( ) 二 选择题: (每题2分共10分) 1. 在常用的传输介质中,( )的带宽最宽,信号传输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 A .双绞线 B .同轴电缆 C .光纤 D .微波 2. 工业控制自动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下列哪个不是( ) A .基础自动化 B.应用自动化 C .管理自动化 D.过程自动化 3. 西门子公司的提供了众多的网络服务,下列那种不是( ) A .标准通信 B.PP/OG 通信 C .S7通信 D.S5兼容通信 4. 现场总线PROFIBUS 决定数据通信的是( )。 A .智能从站 B .DP 从站 C .主站 D .中继器 5. 以下几种通讯协议不属于以太网范畴的是( ) A. PROFINET B. Modbus/TCP C. EhterNet/IP D. ProFibus 三.填空题: (每题1分共20分) 1. 自动控制从非智能、低智能到高智能的发展阶段经历 了: 、 、 和 四个阶段。 2. FF 总线由 和 两部分组成。 3. 计算机网络按作用范围(距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 S7-300 PLC 的程序可采用三种语言编程,包括 、 、 三种语言编程,系统功能块通常采用功能图编程。 5. 通信方式按照信息的传输方向分为 、 和 等三种方式。 6. CAN 的报文帧有以下四种类型: 、 、 和 。 7. 光纤分为 和多模两种类型,其传输原理都是基于光的 。 四.简答题: (每题6分共30分) 1. 现场总线定义及技术特点 2. 工业以太网定义 3. 什么是本质安全? 4. Profibus 由那三个子集组成,其技术特点各有哪些? 5. ISO/OSI 参考模型为哪7层? 五.应用题: (共10分) 某企业想要建设工业以太网,如果利用S7通信方式,请选择相应的软硬件为其进行硬件组态。选择的硬件包括: (1)CPU 两个、(2)CP 343-1两个、(3)PC (带网卡);软件为STEP 7。 请简述组态步骤。

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现场总线综述 设计题目: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学院名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 +++ 班级:电气112 班 学号: 11401170236 指导教师:邱雪娜 2014 年 11 月 17 日

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 (宁波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现场总线技术是自动化领域里的一项新技术。本文阐述了现场总线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及各类现场总线技术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最后展望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场总线;产生与发展;特点;发展趋势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Fieldbus Technology LI Gensheng (School of Electr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315000 , China) Abstract: The fieldbus technology is a new technology in automatiz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ieldbus technology and all kinds of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eld bus technolog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s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Key words:f ieldbus;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the development trend 引言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自70年代诞生至今,由于它在减少系统线缆,简化系统安装、维护和管理,降低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增强系统性能等方面的优越性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导致了自动控制领域的一场革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场总线技术不断向数字化、微型化、个性化,专用化发展。现场总线技术的市场不断扩大,前景广阔。 1 现场总线的定义与特点 1.1现场总线技术的定义 从名词定义来讲,现场总线是用于现场电器、现场仪表及现场设备与控制主机系统之间的一种开放的、全数字化、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而现场总线标准规定某个控制系统中一定数量的现场设备之间如何交换数据。数据的传输介质可以是电线电缆、光缆、电话线、无线电等等。通俗地讲,现场总线是用在现场的总线技术。传统控制系统的接线方式是一种并联接线方式,从PLC控制各个电器元件,对应每一个元件有一个I/O口,两者之间需用两根线进行连接,作为控制和/或电源。当PLC所控制的电器元件数量达到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时,整个系统的接线就显得十分复杂,容易搞错,施工和维护都十分不便。为此,人们考虑怎样把那么多的导线合并到一起,用一根导线来连接所有设备,所有的数据和信号都在这根线上流通,同时设备之间的控制和通信可任意设置。因而这根线自然而然地称为了总线,就如计算机内部的总线概念一样。由于控制对象都在工矿现场,不同于计算机通常用于室内,所以

工业以太网与CAN总线的比较

工业以太网与CAN现场总线的比较 方健 摘要: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是工业控制现场中的两大主要网络通信形式。本文分别简要介绍了工业以太网和CAN总线的内容,并对两者在优缺点、通信协议、在工业信息化网络的应用和通信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CAN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通信协议;工业控制;通信方案 A comparison between industrial Ethernet and CAN bus Fang Jian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echanical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Hubei, Huangshi,453002) Abstract:Both industrial ethernet and fieldbus are the two primary form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control.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of industrial ethernet and fieldbus are both briefly introduced.And It presents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 Ethernet and the fieldbus on relative merits, communication protocol , Industrial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 scheme. Key words:CAN bus;industrial ethernet; communication protocol;industrial control 1、引言 现场总线是应用在生产现场,在微机化测量控制设备之间实现双向串行多节点数字通信的系统。由于其表现出的强大的功能,现场总线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发展比较成熟的现场总线有FF-Foundation Fieldbus,Lonworks,PROFIBUS,HART,CAN 等等。CAN(Controller Area Net)即控制器局部网依靠各自的优良特性和可靠性,被公认为最有前途的现场总线之一,应用范围遍及从高速网络到低成本的多线路网络。由于各个总线的采用的通信协议完全不同,实现这些总线的兼容和互操作是十分困难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主要应用于低速产品。而具有广泛性和技术先进性的以太网,可以作为现场总线的中高层通信网络,并开始逐步应用到工业控制现场。国内外的许多研究机构都致力于工业以太网的研究,使得工业以太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很好的应用。 2、CAN总线和工业以太网 2.1、CAN总线的简介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它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CAN总线最早是由德国Bosch公司在80年代初为解决现代汽车中众多的控制与测试仪器之间的数据交换而开发的一种串行数据通信协议,它是一种多主总线,通信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通信速率可达1Mbps[1]。 CAN 总线通信接口中集成了CAN 协议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功能,可完成对通信数据的成帧处理,包括位填充,数据块编码,循环冗余校验,优先级判别等项工作。CAN 的高性能和可靠性已被认同,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船舶、医疗设备、工业设备等方面。

现场总线综述及应用实例.

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一.概述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工业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的出现引起了传统的PLC 和DCS控制系统基本结构的革命性变化。现场总线系统技术极大地简化了传统控制系统繁琐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布线工作量,使其系统检测和控制单元的分布更趋合理。更重要的是从原来的面向设备选择控制和通信设备转变成为基于网络选择设备。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逐渐进入中国以来,结合Internet 和Intranet 的迅猛发展,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传统控制系统无可替代的优越性。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已成为工业控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1.现场总线的特点 现场总线技术实际上是采用串行数据传输和连接方式代替传统的并联信号传输和连接方式的方法,它依次实现了控制层和现场总线设备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时在保证传输实时性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可靠性和开放性。一般的现场总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布线简单(2)开放性(3)实时性(4)可靠性2.现场总线的优点 由于现场总线以上的特点,特别是现场总线系统结构的简化,使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投运到正常生产运行以及检修维护,都体现出优越性。 1.节省硬件数量与投资, 2.节省安装费用 3.节省维护开销 4.用户具有高度的系统集成主动权 5.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3.现场总线的应用领域 目前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冶金、电力、水处理、乳品饮料、烟草、水泥、石化、矿山以及OEM用户等各个行业,同时还有道路无人监控、楼宇自动化、智能家居等新技术领域。

二.现场总线的标准 1.IEC61158的制定 1984年IEC提出现场总线国际标准的草案。1993年才通过了物理层的标准IEC1158-2,并且在数据链路层的投票过程中几经反复。 发展61158现场总线的本意是“排他的和联合的”,各自独立的“现场总线”将给用户带来许多头疼的技术问题,牺牲的是用户的利益。在现场总线领域里,德国派(ISP,Interoperable System Project,可互操作系统规划,是一个以Profibus 为基础制定的现场总线国际组织)和法国派(WORLD FIP)的对持十分激烈,互不相让,以至于IEC无法通过国际标准。1994年6月在国际上要求联合强烈的呼声和用户的压力下,ISP 和World FIP成立了FF(Fieldbus Foundation,现场总线基金会), 推出了FF现场总线。IEC投票的文本就是以FF为蓝本的方案。这是现场总线发展的主流方向。 由于FF的目标是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它的成立实质上意味着工业界将摒弃ISP(含PROFIBUS)和WORLD FIP。它的成立导致了德国派ISP 立即解散;法国派(WORLD FIP)已经明确表示不反对IEC的方案,并且可以友好地与IEC方案互联,甚至提出了与FF“无缝连接”方案;而剩下的德国派PROFIBUS因为与FF的方案和技术途径不同,过渡将是非常困难,因此强烈反对IEC方案以保住市场份额。但是PROFIBUS提出的技术理由仅仅是一些支节问题,于是一些评论认为它是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去反对FF,国际上的现场总线之争已经演变成为PROFIBUS的德国派与以FF为代表的“联合派”竞争。有趣的是工业国家的大公司往往“脚踏几条船”加入各种现场总线以获得更多的商业 利益,如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最主要的反对者西门子公司(PROFIBUS主要成员)也参加了FF。这种具有特殊意义事实已经说明了PROFIBUS要与FF对抗在技术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在现场总线国际标准IEC61158中,采用了一带七的类型,即: 类型1 原IEC61158技术报告(即FF -H1) 类型2 Control Net(美国Rockwell)公司支持 类型3 Profibus(德国SIEMENS公司支持) 类型4 P-Net(丹麦Process Data公司支持)

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的优缺点(精)

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的优缺点1引言用于办公室和商业的以太网伴随着现场总线大战硝烟已悄悄地进入了控制领域,近年来以太网更是走向前台,发展迅速,颇引人注目。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工业自动化系统正向分布化、智能化的实时控 制方面发展,其中通信已成为关键,用户对统一的通信协议和网络的要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Intran et/l 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企业从现场控制层到管理层能实现全面的无缝信息集成,并提供一个开放的基础构架,而目前的现场总线尚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现场总线的出现确实给工业自动化带来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但多种现场总线互不兼容,不同公司的控制器之间不能实现高速的实时数据传输,信息网络存在协议上的鸿沟,导致自动化孤岛”现象的出现,促使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出路并关注到以太网。同时现场总线的传输速率也远远不如工业以太网 传输速率快。2以太网与工业以太网2.1什么是以太网与工业以太网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 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型号为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 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好。普通以太网应用到工业控制系统,这种网络叫工业以太网。 2.2以太网具有的优点(1)具有相当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目前已达到100Mbps),能提供足够的带宽;(2)由于具有相同的通信协议,Ethernet和TCP/IP很容易集成到IT (信息技术)世界;(3)能在同一总线上运行不同的传输协议,从而能建立企业的公共网络平台或基础构架;(4)在整个网络中,运用了交互式和开放的数据存取技术; (5)沿用多年,已为众多的技术人员所熟悉,市场上能提供广泛的设置、维护和诊断工具,成为事实上的统一标准;(6)允许使用不同的物理介质和构成不同的拓扑结构。2.3工业以太网的优点(1)基于TCP/IP的以太网采用国际主流标准,协议开放、完善不同厂商设备,容易互连具有互操作性;(2)可实现远程访问, 远程诊断;(3)不同的传输介质可以灵活组合,如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等; (4)网络速度快,可达千兆甚至更快;(5)支持冗余连接配置,数据可达性 强,数据有多条通路抵达目的地;(6 )系统容易几乎无限制,不会因系统增大而出现不可预料的故障,有成熟可靠 的系统安全体系;(7)可降低投资成本。3主流应用层协议-工业以太网协议由于商用计算机普遍采用的应用层协议不能适应工业过程控制领域现场设备之间的实时通信,所以必须在以太网和TCP/IP协议的基础上,建立完整有效的通信服务模型,制定有效的实时通信服务机制,协调好工业现场控制系统中实时与非实时信息的传输,形成被广泛接受的应用层协议,也就是所谓的工业以太网协议。目前已经制定的工业以太网协议有MODBUS/TCP,HSE, EtherNet/IP, ProfiNet等。MODBUS/TCP协议是法国施耐德公司1999年公布的协议,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

菲尼克斯现场总线与INTERBUS现场总线综述

1 引言 在近100多年的历史中,机械制造工业从未有过如此激烈的竞争和变动。全世界都在查找符合以后进展的先进的自动化制造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操纵网络技术的进展给制造工业的进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要在制造工业市场上占有领先的地位,那个企业必须具有提高生产率、降低制造成本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的关键是如何将新型的自动操纵系统应用在生产制造业中。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IT技术的进展不断地渗透到工业操纵领域,引起了工业自动化操纵的不断变革,其要紧特征确实是现场总线技术、PC-based技术以及工业以太网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面向21世纪的现代工业操纵系统正在逐渐形成。十多年来,Phoenix Contact公司坚持不断创新,不断变革,在

工业自动化操纵领域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特不针对如何提高生产率这一制造工业关键的问题。一种具有开放性通讯平台的模块化自动操纵系统—AUTOMATIONWORX(AX)已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先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实践的证明。事实表明将这种技术用于汽车制造业上可减少 25%的厂房面积、70%系统部件的库存量和90%的安装调试时刻,使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的提高。 2 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制造系统 的集成能力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进展的时代,生产率的提高是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机器和工业设备经济使用的必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仅是指机械生产厂,同时也是对产品制造厂的要求。充分的利用生产的潜力,尽可能地缩短定单到发货的时刻,这需要工业制造厂家的高度的灵活性和产品生产厂生产新的产品的机动性。这确实是讲,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制造必须在一定的程度上与技术流程的信息流相结合,即通讯技术必须与生产制造技术紧密的结合起来。为了满足生产设备的高度适应性以及产品快速地改朝换代,制造厂家在制造设备时必须考虑设计、制造、安装和现场调试时所使用的自动操纵方案的一致性,即它的集成

现场总线技术文献综述

《现场总线技术》 论文 论文题目: 现场总线技术文献综述 论文类型:文献综述 姓名: 学号: 班级: 2016 年 6 月 6 日

摘要 现场总线(Fieldbus)是指开放式、国际标准化、数字化、相互交换操作的双向传送、连接智能仪表和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它作为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础 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及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次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是一个基层网络 而且还是一种开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统。这是一项以智能传感、控制、计算机、数字通讯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 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适用技术 是能应用于各种计算机控制领域的工业总线 因现场总线潜在着巨大的商机 世界范围内的各大公司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开发研究[1]。当今现场总线技术一直是国际上各大公司激烈竞争的领域 由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不断创新 过程控制系统由第四代的DCS发展至今的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系统 已被称为第五代过程控制系统[2]。而FCS 和DCS 的真别在于其现场总线技术。现总线技术以数字信号取代模拟信号 在3C(Computer 计算机、Control 控、Commcenication 通信)技术的基础上 大量现场检测与控制信息就地采集、就地处理、就地使用 许多控制功能从控制室移至现场设备。由于国际上各大公司在现场总线技术这一领域的竞争 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目前现场总线网络互联都是遵守OSI 参考模型[3]。由于现场总线以计算机、微电子、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 这一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控制系统的理念和方法 将极大地推动整个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 对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影响将是积极和深远的。 关键字 CAN总线、LonWorks总线、FF总线 Abstract Fieldbus (Fieldbus) refers to open,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digital and mutual exchange operations two-way transmission, connecting intelligent instru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It as plant digit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the basis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field and the control equipment with higher control management level and the contact between. It s not only a grass-roots network, but also a kind of open, new whole distribution control system. This is an intelligent sensing, control, computer, 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is becoming an information based society impetus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push the applicabl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an be applied to various computer control areas of industrial bus, because of fieldbus potential great opportunities, the worldwide each big companies invest considerable human, material nd financial resources to develop research [1]. Today's Fieldbus technology has been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competitive field, because of Fieldbus technology unceasing innovation, process Control System consists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since the DCS development of Fieldbus Control System (FCS) System, has been called the fifth generation process Control System [2]. But the real difference of DCS and FCS in the fieldbus technology. Now bus technology replaced with digital signal analog signals in 3C (Computer Control Control, Computer, Commcenic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on the basis of field test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of in situ Set, in situ treatment and on-the-spot use, many control functions from the control room moved to site equipment. The big company because international in the fieldbus technology this field of competition, still not form an unified standards, currently fieldbus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abide by the OSI reference model [3].

全球电子商务标准概述

ebXML全球电子商务标准概述 ebXML是联合国贸易简化和电子商务促进中心 (UN/CEFACT)及推进结构化信息标准组织(OASIS)于1999年11月成立的工作组。多年来,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两千多个组织的EDI、XML专家、企业、行业组织、软件服务商等约5000人参与了ebXML标准的制订工作。ebXML的远景是提供“一套国际上一致认可的、由通用的XML语法和结构化文件组成的技术规范,使电子商务简单易操作同时无所不在、最大限度的使用XML、便于跨行业的B2B、B2C 商务交易,促进全球贸易。 ebXML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以开放的XML标准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基础架构,为全球统一的电子交易市场提供全球透明的、安全的、一致的电子数据交换环境,为所有企业进入电子商务的道路扫清障碍,简化贸易程序。 ebXML与其他电子商务标准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不针对某一个体的行业。ebXML是一个跨行业的电子商务架构。该架构提供了各行业建立电子商务交易的方法学。直接整合商务流程,

ebXML电子商务的关键是商务,而不是电子。 ebXML标准技术规范为电子商务定义了一个基础架构,通过那个架构,能够建立协调一致的、有极强互操作能力的电子商务的服务和组件,在全球电子商务市场中无缝集成。同时标准技术规范提供了实现这一架构的七项机制: 1、商务流程信息模型标准机制 2、注册与存储商务流程信息模型机制,用来实现共享和重用。 3、发觉交易伙伴相关信息机制,包括商务流程、商务服务接口、商务信息、消息交换传输及安全。 4、注册和存储上述相关信息,供交易伙伴彼此发觉、检索相关信息的机制。 5、合作协议协定配置(CPA)机制。 6、消息服务协定机制。 7、把商务流程与约定描述于消息服务的机制 ebXML技术规范完全同W3C XML技术规范保持一致,为ebXML

RS和CAN总线与以太网比较

R S和C A N总线与以太 网比较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以太网、CAN总线、RS485总线都属于现场总线范畴,用户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应用需求而采用不同的现场总线方式,每种总线有不同的标准特性,通过下列描述了解各种总线的特性以及各种总线优缺点。 一、RS485接口标准 ?RS-485的电气特性:逻辑"1"以两线间的电压差为+(2-6)V表示;逻辑"0"以两线 间的电压差为-(2-6)V表示。接口信号电平比RS-232-C降低了,就不易损坏接口电路的芯片,且该电平与TTL电平兼容,可方便与TTL 电路连接。 ?RS-485的数据最高传输速率为10Mbps ?RS-485接口是采用平衡驱动器和差分接收器的组合,抗共模干能力增强,即抗噪声 干扰性好。 ?RS-485接口的最大传输距离标准值为4000英尺,实际上可达 3000米,另外RS- 232-C接口在总线上只允许连接1个收发器,即单站能力。而RS-485接口在总线上是允许连接多达128个收发器。即具有多站能力,这样用户可以利用单一的RS-485接口方便地建立起设备网络。但RS-485总线上任何时候只能有一发送器发送。 ?因RS-485接口具有良好的抗噪声干扰性,长的传输距离和多站能力等上述优点就使 其成为首选的串行接口。 ?因为RS485接口组成的半双工网络,一般只需二根连线,所以RS485接口均采用屏 蔽双绞线传输。 二、CAN总线接口标准 ?国际标准的工业级现场总线,传输可靠,实时性高;

?传输距离远(最远10Km),传输速率快(最高1MHz bps); ?单条总线最多可接110个节点,并可方便的扩充节点数; ?多主结构,各节点的地位平等,方便区域组网,总线利用率高; ?实时性高,非破坏总线仲裁技术,优先级高的节点无延时; ?出错的CAN节点会自动关闭并切断和总线的联系,不影响总线的通讯; ?报文为短帧结构并有硬件CRC校验,受干扰概率小,数据出错率极低; ?自动检测报文发送成功与否,可硬件自动重发,传输可靠性很高; ?硬件报文滤波功能,只接收必要信息,减轻cpu负担,简化软件编制; ?通讯介质可用普通的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等; ?CAN总线系统结构简单,有极高的性价比。 三、工业以太网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基于TCP/IP的以太网是一种标准开放式的网络,由其组成的系统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好,资源共享能力强,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将控制现场的数据与信息系统上的资源共享;数据的传输距离长、传输速率高;易与Internet连接,低成本、易组网,与计算机、服务器的接口十分方便,受到了广泛的技术支持。 以太网采用的是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D),无法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是一种非确定性的网络系统;安全可靠性问题,以太网采用超时重发机制,单点的故障容易扩散,造成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对工业环境的适应能力问题,目前工业以太网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很难适应环境恶劣的工业现场;本质安全问题,在存在易燃、易爆、有毒等环境的工业现场必须要采用安全防爆技术;总线供电问题。在环境恶劣危险场合,总线供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种工业以太网比较

六种工业以太网比较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六种工业以太网比较 摘要:当前,工业以太网技术是控制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所谓工业以太网,一般来讲是指技术上与商用以太网(即标准)兼容,但在产品设计时,在材质的选用、产品的强度、适用性以及实时性、可互操作性、可靠性、抗干扰性和本质安全等方面能满足工业现场的需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推广,Ethernet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Ethernet传输速率的提高和Ethernet交换技术的发展,给解决Ethernet通信的非确定性问题带来了希望,并使Ethernet全面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成为可能。目前,几种典型的工业以太网有HSE、PROFInet、Modbus/TCP、EtherNet/IP、Powerlink、EPA六种。本文通过对这六种工业以太网比较,以便更好的应用于系统集成。 关键词:工业以太网、HSE、PROFInet、Modbus、EtherNet、Powerlink、EPA 与传统控制网络相比,工业以太网具有应用广泛、为所有的编程语言所持、软硬件资源丰富、易于与Internet连接、可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与工业控制网络的无缝连接等诸多优点。由于这些优点,特别是与信息传输技术的无缝集成以及传统技术无法比拟的传输宽带,以太网得到了工业界的认可。 1.HSE(高速以太网) HSE(High Speed Ethernet Fieldbus)由现场总线基金会组织(FF)制定,是对FF-H1的高速网段的解决方案,它与H1现场总线整合构成信息集成开放的体系结构。 FF HSE的1-4层由现有的以太网、TCP/IP和IEEE标准所定义,HSE和H1使用同样的用户层,现场总线信息规范(FMS)在H1中定义了服务接口,现场设备访问代理(FDA)为HSE提供接口。用户层规定功能模块、设备描述(DD)、功能文件(CF)以及系统管理(SM)。HSE网络遵循标准的以太网规范,并根据过程控制的需要适当

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

在工作中,很多新人问我究竟什么是现场总线,什么是工业以太网,对于刚入行的新人来说是比较难理解,我这里尽量采用通俗的讲法给大家解释一下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 现场总线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发展起俩的一种工业控制技术。通俗地讲,现场总线就是用在现场的总线技术,和计算机内部的总线概念一样,但是由于现场的特殊环境(如温度,安装条件,干扰等等),不同余计算机通常用于室内,为了区别,所以我们把这种总线称为现场总线。 做过PLC的人都知道,如果现场有100个I/0点,我们就需从PLC柜引超过100根的电线到现场,如果是1000个呢??所以有人就想,能不能把这些所有的点用一根电缆都连接起来呢? 不错,现场总线就实现了这种功能。它及大方便了布线。 还有一点,现场总线把原先PLC要实现的功能分散到了现场设备/仪表。 还有一点很重要:现场总线采用的数字传输。数字化是各行各业普遍的趋势。我们的电视现在都数字化了。工业控制也要数字化!!数字传输比较模拟量传输就很大的优势!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当人类自以为聪明,把问题复杂话的时候惊奇的发现0和1才是世界的本质。哈哈~~ 现场总线技术实际上是次采用串行数据传输和连接方式代替传统的并联信号和连接方式,它依次实现了控制层和现场总线设别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时保证传输实时性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可靠性和开放性。一般的现场总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布线简单 2、开放性 3、实时性 4、可靠性 对于上面几个概念应该都比较好理解,深入的了解,大家可以参考相关资料。 工业以太网,所谓工业以太网通俗地讲就是应用于工业的以太网。 以太网是目前计算机局域网最常见的通信协议标准,但它是为办公自动化的应用而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工业现场环境的需求,比如高温、低温、防尘等,所以以太网不能直接应用于环境恶劣的工业现场。所以工业以太网就随之产生了。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常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现场总线协议,那么多的工业以太网协议呢? 工业网络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由于对未来的自动化控制的战略意义重大,市场潜力巨大,国际上著名的自动化设备制造商都千方百计地研发有自己特色的工业网络,各种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相继产生。为了统一这些标准,形成最终的唯一的世界标准,各方面都进行了长时间努力,但出于各自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妥协形成了了多个标准: 现场总线的标准不断完善和更新,先后发表了3个版本,目前正在制定第4个版本。 IEC61158 ,1984年IEC提出现场总线国际标准草案,1993年才通过了物理层的标准,数据连路层的标准几经反复,修改的IEC61158国际标准才于1999年12月投票通过,形成2000年版本的IEC61158标准,共8中类型的现场总线: 类型1:原IEC61158技术报告即FF H1 2:ControlNe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