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
马列原著经典摘抄

马克思主义原著精彩摘录一、《资本论》1.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剩余价值是指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生活必需的那部分价值。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就是剥削工人,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剩余价值的存在使资本主义制度不断积累并壮大。
2. 商品的形式决定了劳动的社会性商品是劳动的结果,而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的普遍性决定了劳动的社会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个体之间的直接交换,而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这使劳动更具社会性和普遍性。
3.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进步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逐渐尖锐化,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二、《共产党宣言》1.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共产党宣言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动力,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2. 剥削与压迫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剥削与压迫。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一部分人剥夺了其他人的剩余价值,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不平等与剥削。
3.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和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实现了全面的人的自由和平等。
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每个人按需分配的原则,通过人民群众的自觉斗争来推动社会进步。
三、《列宁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 传统德国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的融合列宁指出,列宁主义的三个来源是传统德国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
这三个思潮的融合使得列宁主义既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又有实际的政治指导。
2. 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结合列宁主义还包括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一、什么是原著(一)原著与原理、史的区别1、原著:T ext(文本),由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的载体。
2、原理:对原著的思想、理论的逻辑表述(横向、静态的)。
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纵向的、动态的)。
(二)原著与原理、史的联系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体系化;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范畴理论的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
(三)、两种“Text”(文本)1、显在的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思想。
2、潜在的文本(可能性):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
(四)“忠实”的含义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
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
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
二、如何读原著?(一)“入手的”问题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理解原著的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的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的视野;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的直接前提。
将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
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的作品,这直接决定它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二、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
1.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 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 恩格斯的阐述 2.恩格斯观点的哲学史根据 恩格斯观点的哲学史根据 •康德以前哲学的独断性 •休谟对独断论的批评 •康德对知识有限性的讨论 •黑格尔的绝对真理观: •黑格尔辩证法的现实意义 3.恩格斯观点的现实意义 恩格斯观点的现实意义 返回
1.它是人类精神文明优秀成果的现代继承者 2.它是富有现代解释力的社会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其永葆活力的根据1.马克思主义的精神 . 解放生产力,建立高效的生产机制;反对 剥削,反对压迫(通过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 政);追求社会正义(国家);不断提升人们 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准,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2.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哲学意义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自然科学
返回
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问题
1.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马克思哲学的特质 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马克思哲学的特质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3.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 4.思考 思考 返回
三、马克思主义仍然是 我们走向未来的思想旗帜
2.当代人对待马克思的态度 . 影响20世纪世界历史的最伟大的思想家 之一。 3.理想、信念与价值 .理想、 4.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意义 .
四、如何学习原著
认真阅读(逻辑结构和文化背景) 深刻理解精神(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得出什么结论、需要解决什么新问题) 运用科学方法(突出重点、钻研理论难点、关 注现实问题)
返回
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的批判
1.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本观点 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本观点
2.对费尔巴哈伦理观念的批评 对费尔巴哈伦理观念的批评
马克思原著介绍

1《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1838年-1841年〕文章论述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异,证明伊壁鸠鲁〔见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的自然哲学不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翻版,而是它的创造性发展,强调了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自动偏斜学说的深刻意义,论证了个别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能动性,论证了自由的个人在对周围现实的关系上应采取的积极态度。
文章还高度评价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批判各种对伊壁鸠鲁无神论思想的曲解和攻击,批判力图证明上帝存在的各种错误理论。
文章也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缺点,并批评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待黑格尔哲学的不正确态度。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
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异化人性的社会制度。
颠倒的现实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梦想的天国也就随之瓦解了。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又对当时处在封建复辟状态的德意志各邦的政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提出,正如15世纪的宗教改革是在僧侣头脑中发端的一样,当前德意志的政治改革应该是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发端的。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和揭露,以便唤醒德意志的政治革命,但“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只有通过革命斗争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才能促进德国政治的演进。
在革命的力量上,马克思注意到了当时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作用,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无产阶级。
因为“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
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
”(一)、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明确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
(二)、提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样一个在法哲学领域中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并把解决这一关系看作是消除国家与个人之间异化现象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理”的思想。
马原的书籍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书籍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思维本质的深刻探索和科学阐释。
作为一门哲学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辩证法等。
在现代社会中,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书籍对于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书籍的简要介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之一,也是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这本手稿涉及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批判和揭露,同时也探讨了人的劳动与人的自由发展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人的本质是劳动”这一观点,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中人的异化问题,并初步展现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宣言书。
《共产党宣言》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同时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这本书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著作。
这本书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与运行机制,在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商品交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资本论》重点关注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问题,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的贫困》这本书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手稿整理而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哲学的贫困》批判了流行的哲学学派,揭露了资产阶级哲学的局限性和矛盾。
恩格斯通过阐述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本重要著作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合作完成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哲学著作,如《德国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
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
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
孟
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
德
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
斯 鸠
造成的。
12
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鲁迅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 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 弊在狡。”
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 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 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14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 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 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 感性的活动。
15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 性认识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16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 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 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13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 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 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 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 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 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 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 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 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 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 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 被消灭。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 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 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 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 “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 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ppt课件

第四条: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上 的不足之处,即没有看到宗教的根源是世俗基 础本身的自我分裂,进而阐明了宗教的产生和 消亡途径。
第五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在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上的错误观点。
第六条: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 题上的抽象的、非历史的观点,提出了人的本 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 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 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 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 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 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 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 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 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 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 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唯心主义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第七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爱” 的崇拜,指出费尔巴哈哲学所研究的对 象,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第八条: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指出宗 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人类实践 因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式。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 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思想内容的基本要点
第一条: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 要缺陷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第二条:马克思把真理问题从传统的理 论领域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实践是检验 真理标准的观点。
马原著全名是什么

马原著全名是什么马原著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简称,全名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出版背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由人民出版社于1972年开始出版的一套著作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和他们的一些信件、演讲、报告等文献资料。
这套选集的出版背景是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对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分类和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共分为三卷,每卷内容各具特色。
第一卷:哲学篇第一卷主要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等。
这些著作深入研究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卷:政治经济学篇第二卷主要呈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这些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矛盾和其内在动力的崩溃,以及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
第三卷:科学社会主义篇第三卷主要涵盖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阐述和指导,如《德国民主共和国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等。
这些著作深入剖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国家与民族问题等议题,对于指导革命斗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读这个选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将其运用于实践,推动社会变革。
对于中国来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出版和研究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这套选集的问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
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生产方式决定历史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生产力和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
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曾说,《形态》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释,“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
〔2〕正是为了克服这一不足,马克思以后一直潜心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为此而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15年的研究,终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
(这一表述也就是理论界称为的“经典性表述”)比较《形态》和《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两次表述,其差异还是存在的:前者的出发点是批判旧哲学,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后者则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总结;前者侧重于对历史的现实基础的阐述,后者则侧重于对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
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显:都揭示出唯物史观的实质性内容,强调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要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认识历史及历史发展的结论;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源及物质因素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内容。
从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言,我们以为,《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规定其基本内容,搭框架,而《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作深刻剖析,为其提供充实的论据。
因而,二者都可谓“经典”。
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最准确,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彻底发挥唯物主义
还需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尽管没能把唯物史观的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但它仍不失为“经典”。
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
著作具体内容
著作具体说明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
第一次经典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初步阐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因此,如果说经典作家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而超越了以往的哲学的话,那么,异化劳动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商品拜物教批判,就构成了这一批判的不同探索,其中的继承和突破也就不言而喻了。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就这些基本原理的当代意义选择三个方面的思考进行说明。
1. 必须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2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3. 必须坚持正确对待全球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
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