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专题1必修3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9小题)
1.(2018年高考福建文综16题)《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唐朝治国方略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
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本题以《唐律疏议》的记载切入,巧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以能力
立意为主,但难度中等,关键在于对材料意思的理解。

本题的解题材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
即文“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

”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

“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

“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

“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

2.(2018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
是D。

3.(2018高考广东文综15题)“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
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点拨】题眼:“万化根源总在心。


考点:“心学”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

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

4.(2018年海南高考7题)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B
【点拨】抓住关键词“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
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所以批判宋明理学,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所以B符合题意。

选B。

5.(2018年高考广东文综14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点拨】本题以“虎溪三笑”这一典故作为命题的角度切入,通过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属于容易题。

扣住题
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对应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
的局面,A项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符合题意;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
干时间不符;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而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更是无法体现,只是说明说明“三教合一”趋势。

故选A项。

6.(2018年高考安徽文综13题)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选取了儒家思想演变历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作为选项,知识点较多。

A项,是孔子的话,强调为政以德。

B项是荀子的话,说的是:大凡兼并别国的君主有三种方法。

C项是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我的愚见认为那些只要不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
套儒家思想的学说,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

D项是黄宗羲的话,强调要为万民服务.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

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

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

7.(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5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
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考查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答案】D
【点拨】首先注意回忆这四种学说的主张,从“明心见性”和“空言”等词汇中可得出顾
炎武抨击是宋明理学。

8.(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2题)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
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考查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答案】A
【点拨】道家主张“无为”“,虚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重视“法”而“慎
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人对于道德的传承,强调的是治民以德,这符合儒家的思想。

9.(2018年高考重庆文综15题)“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
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点拨】“举而上之,富而贵之”,是推选他并重用他,使他变得富贵。

可以看出是“选贤能,尚贤”的思想,这主要体现了墨家思想。

10.(2018年上海高考B11题)“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
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D
【点拨】材料中的话大体意思是“孩子同父亲一同外出,要让父亲走到前面,孩子在后边跟着。

路上遇见长辈,要懂礼数。

”反映了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象孝道,尊敬长辈等。

答案
D项。

11.(2018年高考天津文综3题)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
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12.(2018年高考宁夏文综30题)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C
【点拨】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
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

例如,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
政治思想,从而为汉武帝所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3.(2018年海南高考2题)“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