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第一粮食进口大国

合集下载

我国粮食进口对国际粮价的影响:“大国效应”的验证——以三大主粮为例

我国粮食进口对国际粮价的影响:“大国效应”的验证——以三大主粮为例

我国粮食进口对国际粮价的影响:“大国效应”的验证——以三大主粮为例钟钰;陈博文;王立鹤;吕新业【摘要】基于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我国粮食进口与国际粮食价格间的关系,表明国际粮食价格变动主要受其自身惯性的影响,我国粮食进口与国际粮食价格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向弹性关系,尽管“大国效应”很微弱,但要警惕未来我国进口对国际粮价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粮食进口使得国际化肥供给价格弹性增大,因此我国粮食进口要充分考虑世界供给能力,提前给予世界一个明确的信号或合理稳定的进口需求预期.生物质能源产量、原油价格与国际粮价的弹性关系趋向式微,表明我国粮食进口稀释了生物质能源和原油与粮食之间的价格需求弹性.为此,要密切注意国际性因素对粮食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增强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能力,从而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期刊名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2)006【总页数】7页(P119-125)【关键词】粮食进口;国际粮价;大国效应【作者】钟钰;陈博文;王立鹤;吕新业【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南京大学商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陈博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王立鹤,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吕新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邮编:100081。

①关于进口激增或是评估和衡量进口激增的方法尚无一致认可的定义。

各类定义尤其倾向于以不同的阈值为基础。

如果实际进口量超过该阈值,则即认为发生进口激增。

对于我国而言,如果从进口依存度来看,2013年我国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只占国内产量很小比重,依次仅为1.11%,3.05%和2.53%,如果从纵向进口增加量来看,比2009年增加5.68倍、5.15倍和35.33倍。

受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上主要粮食价格不断下行,而国内粮价持续走高,由以往低于国际市场转为高于进口完税到岸价格,直逼配额外完税到岸价,形成了国内外价格倒挂,且国内外价差持续扩大;加之国内粮食供给处于结构性失衡状态,推动我国粮食大量进口,形成“进口激增”①。

中国大米的贸易形势及贸易政策探讨

中国大米的贸易形势及贸易政策探讨

内容摘要伴随国际大米贸易量的日益增长,大米出口国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大稻米强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贸易政策。

今年伴随国际大米价格的快速上涨,世界粮食贸易的形势和各国的贸易政策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国,大米又是占一半消费量以上的重要粮食及经济作物,中国大米的进出口有着平衡国内需求的重要作用,并对国际大米市场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当今国内外大米贸易形势和政策作一些探讨,并介绍和分析中国的大米贸易的历史及现状,近年来特别是入世后国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和面对目前粮价攀升的形势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最后进步探讨要如何更好的适应入世后经济自由化带来的挑战,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

关键词:中国大米、贸易政策、经济自由化、ABSTRACTFollows the international rice volume of trade the day-by-day growth, rice-exporting countries among the increasingly intense competition the major rice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their trade policies more effective suited to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year followed the international rice price the fast rise, the world grain trade situation and various countries' trade policy has the big change, China has taken the world China as a major world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er countries, rice is the consumption of more than half of the important food and cash crops, the Chinese rice import and export has the balanced domestic demand influential role, and had the important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rice market.This article makes some discussions to now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ice trade situation and the policy, and will introduce and analyzes China's rice trad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rade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grain price rise and face the situation by taking measures to deal with,Finally progress to discuss how to better adapt to the post-WTO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opening up vast overseas markets.KEYWORDS:Chinese rice,Trade policy,Economical liberalization正文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一节选题背景 (1)第二节选题意义 (1)第三节研究思路 (2)第二章世界稻米贸易的现状 (3)第一节国际稻米贸易当今的趋势 (3)第二节世界主要稻米国的地位与特点 (3)第三节世界主要稻米国贸易政策 (4)第三章中国的大米贸易 (6)第一节中国大米的贸易史 (6)第二节中国稻米贸易的现状 (6)第三节中国大米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7)第四章中国稻米的贸易政策 (10)第一节中国的贸易政策分析 (10)第二节中国面对全球粮价上涨的应对政策 (11)第三节中国大米贸易未来发展策略 (12)第五章总结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粮食进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我国粮食进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研究与探讨粮食进出口贸易是维护一国粮食安全、调节国内粮食市场的重要手段。

研究我国粮食进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对平衡我国粮食市场,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粮食进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一)我国粮食进出口波动性较大我国粮食进出口波动较大,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从1977年到1997年,我国粮食进口共经历了3次大的波动。

波谷为1977年、1985年、1993年,进口数量分别为734万吨、617万吨、752万吨;波峰为1982年、1989年、1995年,进口数量分别为1612万吨、1640万吨、2081万吨,粮食进口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相差较大。

这种不稳定对调控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稳定食品价格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也加大了粮食运输、储藏和管理成本。

当这种贸易涨落与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发生矛盾(例如粮食丰收了进口,减产了出口),或者反应过度(如少量增产粮食而大量出口或少量减产而大量出口)时,还放大和加剧了国内粮食供求矛盾,不正常地刺激了市场粮价的变动。

我国粮食进出口的不稳定性的原因有:首先与国内粮食生产波动有关。

国内粮食进口量的变动,受国内生产量的影响较大。

根据有关专家对粮食进出口量与生产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显示,5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变化有63%可以从其粮食生产的变动得到解释。

其次,经济体制也是影响中国粮食贸易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目前,虽然国际粮食贸易由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实行独家代理制,但在进出口数量、品种结构以及各省的进出口总量都由政府部门确定。

这使得粮食生产与贸易脱节,需求与贸易脱节。

最后,国内脆弱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也是造成粮食贸易不稳定的直接因素之一。

理论上粮食储备调节体系是起一种 蓄水池 的作用。

但是现行的储备调节体系,由于包括仓储设施陈旧、运行效率低下,使得储备调节体系很难有效发挥 蓄水池 作用,往往是遇到粮食丰收时,它很难多购多存;遇到粮食歉收时,它又难以向市场抛售粮食。

面对这种脆弱的储备调节体系,政府为了消除国内粮食供求矛盾,降低市场风险,不得已便借助国际市场。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CATALOGUE目录•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概述•影响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市场环境•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中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未来发展策略•结论与建议CHAPTER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概述粮食进口依赖度较高中国目前大量进口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对于某些粮食品种的进口依赖度较高。

多元化进口来源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国家多样化,包括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以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风险。

出口品种有限中国粮食出口主要以大米、小麦等少数品种为主,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010302出口市场拓展中国将努力拓展粮食出口市场,提高出口品种多样性,以增加外汇收入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贸易平衡努力中国将在粮食进出口中寻求贸易平衡,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农业合作,促进双向贸易发展。

进口量将继续增加中国粮食进口量预计将继续增加。

中国粮食进出口的重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融入全球经济体系CHAPTER影响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1国内外粮食价格差异23当国内粮食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时,中国粮食出口具有竞争力,反之则可能增加进口。

价格竞争力国内外粮食价格差异反映了生产成本的差异,包括劳动力、土地、农资等成本,以及农业生产效率。

生产成本与效率国内外市场的供需关系也会影响粮食价格,进而影响进出口贸易。

当国内需求大于供应时,可能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需求。

市场供需关系汇率波动010203人民币贬值或升值贸易结算成本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关税税率关税政策直接影响粮食进出口成本。

降低关税可能促进进口,提高关税则可能限制进口。

贸易协定与国际合作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协定和合作框架也会影响粮食进出口贸易,如自由贸易区、非关税壁垒农业支持政策贸易政策与关税措施CHAPTER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市场环境03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国际粮食市场供需状况01世界粮食生产及消费趋势02主要粮食出口国政策影响中国国内粮食生产与消费粮食生产能力与产量粮食消费需求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储存和物流设施粮食储存设施储存设施的规模、条件决定了中国能否在丰收年份有效储存粮食,以在短缺年份通过出口调节国内供应。

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演讲稿

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演讲稿

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演讲稿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演讲稿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演讲稿在演讲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演讲稿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演讲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演讲稿1同学们,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它强调了目前全球10.2亿人营养不良的严重困境以及在当前萧条的经济环境下帮助饥饿人口的必要性。

那你们知道世界粮食日的由来吗?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成立于1945年10月16日,1946年12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

到1997年,有成员174个国家和地区。

其宗旨是:“改进粮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效率”,“改善农村人口状况”,“帮助发展世界经济和人民免于饥饿”。

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决定将1981年10月16日确定为首届世界粮食日。

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在该组织各成员国举行相关活动,以唤起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但是,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每次吃饭后的垃圾桶中有多少剩菜剩饭?难道我觉得可惜吗?同学们可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处于饥饿之中,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仍然有八亿多人口处于饥饿当中,这是一个比整个欧洲人口还要多的群体。

全世界每年有约九百万人死于饥饿和饥饿引起的疾病,也就是说每天有两万四千人,每四秒钟约有一人因为饥饿离开人世,而在这当中,有一多半是儿童,换句话说,由于直接或间接的饥饿原因,每八秒钟就有一个孩子被活活饿死。

每位同学包括我在内,扪心自问,这种乱浪费粮食的做法是否是在谋杀生命。

谁也不会忘记祖祖辈辈用汗水演绎了何处黄土不埋人的壮烈,我们也不会忘记,一路上经过的一片片高粱、麦田、绿得诱人,可爱!可是,丰衣足食的我们是否就能够抛弃艰苦朴素的美德呢?表面上,浪费的只是那么点微不足道的粮食,实际上,我们愧对了亿万农民辛勤的汗水,作为时代骄子的我们,我们丧失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在此,我慎重提倡各位同学节约粮食,在出手那一刻想想,能吃八两不拿一斤。

2019-2020学年日照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日照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日照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近15年来,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走向世界。

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单纯的“种子输出”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

“在国内进行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再直接出口到目标国家市场的模式是低水平、低效率的输出模式,实现属地化的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才是中国杂交水稻高水平输出模式。

”武汉科珈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善德认为。

杂交水稻的国际化贸易,在实际运作中受到目标出口国一定的贸易限制。

印度是杂交水稻国际市场空间最大的国家,但是印度完全禁止境外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进口。

孟加拉国要求相同品种第一次进入后,只可持续2年,过后必须在其境内制种生产才可销售。

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15年发布的《中国种子年报》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水稻种子在数量和金额上均以2011年为拐点,前升后降,近几年呈现出趋于稳定的趋势。

对于这个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是目前将种子作为商品出口的发展模式已经接近天花板。

(摘编自《农财网种业宝典》)材料二:(摘编自《东方财富网》)材料三: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肖国樱认为,稻米净进口283万吨,小麦净进口442万吨,稻米和小麦的自给率均在95%以上,口粮安全性没有问题。

大豆持续10年大量进口,反应了我国对蛋白饲料进口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而大量进口大豆是因为政府为了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而采取的开放大豆政策,即对大豆进口没有配额限制,而对进口玉米、水稻和小麦,中国是有配额限制,超过配额,就征收20%以上的进口税。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大豆净进口9542万吨,约为上年度我国大豆生产量的7.3倍。

事实上,肖国樱强调,中国的土地已经维持不了中国人现有的生活水平,失去的是大豆产业和大豆市场,保障的是中国人口粮的安全。

在肖国樱看来,大豆榨油后也用作饲料,它们的进口保障了我国养殖业的饲料供应,维持了中国人民较好的生活水平。

当前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分析报告

当前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分析报告

当前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分析报告粮食贸易是个古老的行当。

今天,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加上中国元素的参与,国际粮食贸易进一步深化,竞争更为激烈,呈现出新的格局。

1、国际大米市场竞争白热化自前些年实施大米支持计划,人为地大幅提高大米收购价之后,长期稳坐国际出口国第一把交椅的泰国地位大受冲击,巴基斯坦、越南和印度等国异军突起。

当前,泰国、巴基斯坦和越南三大亚洲主要出口国在我国大米进口市场呈现三分天下的格局,三者进口量的差距越来越少。

被中国需求培育起来的巴基斯坦大米供应规模去年1月份巴基斯坦成为本月我国大米进口第一大国,取代泰国、越南大米的位置。

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1月我国从巴基斯坦进口大米9.02万吨,占1月份进口总量(下同)的45.17%;从越南进口大米5.09万吨,占25.46%;从泰国进口大米5.04万吨,占25.23%。

而巴基斯坦大米在2011年全年的进口量也仅为1.16万吨,占大米进口总量比例不足2%。

随着国内外大米价差的加大,以及巴基斯坦大米出口供应能力的增强,2012年以来,巴基斯坦大米出口到我国的数量快速增加,并从2012年开始超过泰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进口国。

2012、2013年从该国进口大米攀升至57.96万吨,以及41.70万吨;占我国大米进口份额的比率也增加至24.72%和18.58%。

2014年1月更是凭借其价格优势,超过越南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国。

从巴基斯坦大米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大米市场的供应是会随着需求膨胀而被培育起来的,我们不能用静态的思维去分析。

特定阶段的国际大米市场贸易量是根据当时市场的供需情况来决定的,处于平衡的状态,需求的国家少了,出口的国家自然随之减少,不会有多余的供给平白无故地摆在那。

反之,需求多了,供给很快也会跟上来。

巴基斯坦大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了满足中国市场,它们还在很多品种上做了创新。

因此,我们作为国际粮食市场的需求方,应该更有底气,更有话语权,不能总是以当前的供需格局来预测未来,认为我们的进口大米需求一放大,国际市场满足不了我们,就有风险。

国际贸易地理课后答案

国际贸易地理课后答案

国际贸易地理课后习题第一章第一题1.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水平是否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劣,会对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从历史上看,地处内陆或荒漠干旱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落后于沿海或有着丰茂水土条件的国家。

绝大多数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地处中纬度、海陆交通便利,尤其是在江河入海口所形成的平坦地域,最有利于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和航运集散地。

在国际贸易成本构成中,运输费用占相当比重。

海洋运输相对于陆路和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而言,具有运量大、运费低的特点。

因此,从一国的江河湖海港口城市,以船舶装载大批货物运往国外港口城市,运费要比翻山越岭的陆路节省许多。

于是,一些靠近国际航线的沿海城市或有入海口的大江大河沿岸中下游城市,便逐渐发展成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

需要指出的是,地理位置的优劣,并非某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省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政治态势的变化,某些地理位置并不优越的国家和地区,也能跃居发达国家的行列。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发达的互联网通讯和高速便捷的航空运输所削减。

由此可见,地理位置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贸易运输成本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有着重要影响,但切不可将其绝对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国际空运方式的日益普及,地理位置的优劣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了。

2、为什么说自然资源是世界财富的源泉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答: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与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要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如土地、水体、矿产、动植物等)和无形资源(如阳光、风力、地热、潮汐等)。

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财富与源泉,是当代国际贸易大宗交易的主要标的,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第一粮食进口大国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的声音是:2014年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为什么?为什么在中国粮食产量十连丰之年,中国粮食产量一百年当中最长的一个连续丰年周期之后,中国府库盈满,完全没有饥馑之忧的时候,中国会把国家“粮食安全”放在2014年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的位置上? 当中国大规模地拆除城乡二元化的藩篱,当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当农地展开大规模的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建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农户庄园,超级大农场。从一家一户的“包产到户”的小农业,正在转向现代化的大农业之际,国家不能不对粮食安全高度关注。 而我们认为,中国农业必须完成这一次蝉蜕,不如此则不能化蛹为蝶。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也许两三年,也许三五年,但一定要走。2014年将会是等待发令枪响的一年。 中国的粮食缺口在不断加大 2003年,中国粮食生产“十连增”的起始年,当年产粮4.3亿吨,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34公斤。中国生产的粮食勉强够吃。粮食进出口基本持平。 2009年,中国生产粮食4.84亿吨,这一年是中国粮食连续丰收的第6个年头,可这一年中国消费粮食4.97亿吨。中国的粮食消费增长更快,从勉强够吃到不够吃了。这是因为中国人吃得好了,中国人食谱中的肉奶蛋比重加大了。2009年粮食消费的缺口高达1300万吨。这种入不敷出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丰年尚且不够吃。 2010年8月,中国的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高达两位数。中国的粮食价格已经大大高于国际粮食市场的粮食价格,本来中国的粮食在丰年都难以糊口,可现在,即便有点盈余,也没法出口了。 2013年,国产粮食达到历史最高峰的6.01亿吨,与2003年相比,整整增加了1.4亿吨。增幅可谓不小。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25公斤,却更加不够吃了。2012年,中国净进口粮食7000多万吨。不过两年,中国净进口粮食增加了490%!目前,中国三大主粮的净进口(进口数大于出口数)已常态化。 在过去三年中,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都在翻倍增长。中国的玉米进口在2012年达到520.7万吨,小麦进口达368.9万吨,大米则达到231.6万吨。此前的两年,中国玉米的进口分别为157万吨和175万吨,翻了好几番。 据农业部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上升到5.54亿吨。缺口将加大到1亿吨以上。这表明中国既不是农业生产的大国,也不是农业生产的强国。中国正在成为农产品的纯进口国。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中国的耕地面积在以每年4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虽然中国不甘心沦为粮食纯进口国,但农业部官员认为,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这种局面。 中国过去一直努力要把粮食进口控制在5%以下,现在看来,没能做到。政府转而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业内认为,农产品也会像石油一样出现问题,成为农产品的纯进口国。中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保证粮食供应的安全。 根据《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3年世界粮食安全指数报告》,西方国家占领了全球粮食安全系数排行榜第一梯队,中国则位列第42位,大大领先于中国的,包括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18位)和韩国(24位)。如今,中国的双脚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海外粮食进口的疆土。中国粮食需求将推高全球粮价 说到此处,让我们再读一条新闻。2013年10月4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中国粮食需求将推高全球粮价》。该文称,中国正在成为粮食进口国。这并非是因为中国农业生产落后,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使这项任务更加艰巨。这项政策坚持农业生产自给自足,限制粮食进口。 报道称,虽然中国的肉类生产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粮食,特别是作为家畜饲料的大豆,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在过去15年里,中国的大豆产量下滑,国内消费需求已经达到产量的5倍。外国大豆如今已经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农业价值链中。 今天,中国大陆与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越来越像,随着城市占用了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城市化让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田。中国正在成为粮食进口国。 这些趋势将给世界造成巨大影响。以大米为例,尽管中国的大米产量在20世纪迅速增长,但2012年,中国不得不进口260万吨大米。中国在过去50年里一直是大米净出口国,该国购买大米可能导致全球价格出现历史新高。 现在就断言中国国产大米供应会出现大豆生产那样的瓶颈,导致中国成为进口大国还为时过早。但最近在中国中部发现的镉超标大米,以及此前的一系列食品丑闻,显然是无助于缓解压力的。焦虑的中国消费者将放弃国内大米,选择国外生产的大米。 今后,中国可能会被迫增加粮食进口,这对美国等主要粮食出口国有利。但就像中国过去10年的工业和房地产繁荣推高了石油、煤和铁矿石的价格一样,未来10年,中国粮食需求增长,可能导致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粮价上涨。中国已经消费了全世界60%的大豆出口量。这一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中国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粮食供需关系。为什么236个中国农民不抵1个美国农民? 说“236个中国农民不抵1个美国农民”,这话让我们很有些挫败感,让我们有点儿气馁。可这是事实,是我们必须清醒地面对的事实,一个能让我们知耻而后勇,能让我们奋起直追的事实。 世界银行2008年报告显示,2000~2004年,中国农业人口的劳动力比例占总就业人口44.1%,而同期美国的农业就业人口,仅占总就业人口比例的0.58%~2%。准确的数字为2846389农业人口。也就是说,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为不到300万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11月19日在京发布《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 蓝皮书中说,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 据2011年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的人口总数为13.39724852亿人。那么中国的农村人口应为6.7亿人。也就是说,中国的农业人口为6.7亿人,而美国的农业人口仅为284万人。中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之比超过了236:1。 美国以不到300万人农业人口,造就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农业。美国用不到0.58%的农业人口所生产的粮食,使美国人均占有的粮食超过了1吨(而中国人均占有的粮食仅为美国人均占有的粮食的1/3),成为了世界粮食生产出口第一大国,其一个国家的粮食出口,就占到了世界粮食出口总量的一半。 美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稳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占65%,居世界第一。美国玉米单产在8.5吨/公顷,而我国的玉米主产区,东北地区单产只有6吨/公顷。 美国的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1%,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量占33%,居世界第一位。水稻产量占2%,居世界第十,出口量占16%,居世界第三位。大豆产量占35%,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占67%,居世界第一位。棉花产量占18%,居世界第二,出口量占24%,居世界第一。 这些享尽辉煌的数字,都是因为有了建筑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工业化的大农业。 看罢了美国农业,我们再看中国农业。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小麦和大米消费国,第二大玉米消费国,开始对世界粮食市场构成压力。为什么?为什么6.7亿人种粮拼不过300万人种粮?我们该不该仔细地想想?中国的土地制度不改革成吗? 征地污染农田大量流失 中共海外购地种粮 目前,地方政府60%~80%是以卖地为生。尤其在现行的体制中,当官的无不为了升官大搞GDP政绩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导致地方债高企,当前经济严重下滑的情况,征地血拆更是日趋疯狂,甚至把良田谎称为荒地强征,农地日益减少。 今年10月,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300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创新高近2.1万亿元,而去年同期只是1.24万亿元。 中国三大主粮净进口的局面将成为一种常态,其“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日益困难,目前中国粮食面临安全危机。图为遭污染的长江水源。(Getty Images) 除此之外,土地污染问题致使粮食减产、绝收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近两年, “镉大米”、“重金属蔬菜” 土壤污染事件频发。 早在2006年7月份,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的周生贤全国土壤污染防治会议上也公开过一组数据: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900,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从2006年开始,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启动全国首次土壤污染普查,到2010年,耗资已达10亿元,但调查结果一直未被公布。其相关数据仍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根据中科院生态所201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目前中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大约相当于12个北京市的大小。有非政府组织和研究人士表示,中国“癌症村”的数量有几百个之多,其污染之严重可见一斑。 在中国耕地不断流失、污染的时候,中共不得不在海外大量购地种粮,以解决粮食问题,以防粮食短缺引发社会动乱。 今年9月,有消息称,中国将购买300万公顷乌克兰农田用地,这意味着中国要买下乌克兰二十分之一国土面积,占全乌克兰可耕地总面积近十分之一。 有还消息称,时至2013年,中国企业已经从阿根廷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租赁了数十万公顷的土地来种植大豆。 更早之前,2007年菲律宾政府因核给中国公司120公顷的当地耕地以种植稻米、玉米及蔗糖等作物,价值50亿美元的交易却遭当地农夫一再反对。 隶属于中储粮总公司的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共有78个储粮囤表面过火,储量 4.7万吨。(网络图片) 粮食储备造假 中储粮疑掩盖亏空人为纵火 中国粮食储备造假,粮库库存严重不足及粮食“少收多报”的亏空现象的消息不断,甚至早在朱镕基时代,地方官员就造假欺骗。高层多次彻查亦未能遏制,而且还有越演越烈之势。 2013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第一巡视组进驻中储粮总公司,5月31日,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离奇失火,过火粮囤和货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