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表

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表一、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节日既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人们团圆、祭祀、庆祝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和相应的节日风俗。
二、春节1. 节日概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历时15天。
这一节日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到来,也是农历年度的开始。
2. 节日风俗•贴春联:人们会在门上贴上写有吉祥寓意的对联,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吉祥。
•贴年画:家中贴年画,寓意祈求家庭安康和美满。
•放鞭炮:传统上,点燃鞭炮可以驱邪、辟邪,也是庆祝的一种方式。
•吃团圆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拜年:亲朋好友相互拜访,互相祝福,表示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红包:长辈会给晚辈发放红包,象征着祝福和福运。
三、清明节1. 节日概述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前后举行。
这一节日是人们祭祖和缅怀先人的重要时刻。
2. 节日风俗•扫墓:人们前往祖先的坟墓,清理墓地,祭拜祖先,烧纸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
•踏青: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人们会外出踏青,欣赏自然风光,放松身心。
•插柳:一些地方有在清明期间插柳的习俗,意在祈求来年丰收和五谷丰登。
四、端午节1. 节日概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节日既有纪念屈原的意义,也是人们驱邪和祈求健康的节日。
2. 节日风俗•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组织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
•粽子:人们会包粽子,粽子是节日的传统食物,象征着驱邪和祈求健康。
•悬艾叶:一些地方有悬挂艾叶的习俗,意在驱除疾病和邪恶。
五、中秋节1. 节日概述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事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这一节日是人们祭月和团圆的时刻。
2. 节日风俗•赏月:人们会在中秋节这一天欣赏明亮的圆月,并举行各种与月亮有关的活动。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桔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到达高潮,青年男女那么进展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傣族〕2.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开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白族〕◇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基诺族〕〔拉祜族〕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展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苗族〕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及风俗表

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及风俗表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人们庆祝节日的时候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
以下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及风俗表:
1. 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风俗:家家户户贴春联、贴窗花、挂灯笼,走亲访友,吃团圆饭,放烟花爆竹,看春晚等。
2.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风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等。
3. 清明节
时间:农历清明节(公历4月4日左右)
风俗: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祭扫先人坟墓,植树造林,放风筝,踏青等。
4.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风俗:吃粽子,龙舟竞渡,赛艇比赛,挂艾叶,饮雄黄酒等。
5.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风俗:情人节,各种浪漫活动,如送花、送礼物、看电影等。
6.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风俗:吃月饼,赏月,赏月兔,燃放天灯等。
7.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风俗:登高望远,赏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8. 冬至节
时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
风俗:吃汤圆,煮饺子,喝腊八粥,祭祖神等。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及风俗表,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凝结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情感,传承至今。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节日。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融合了他们的信仰、历史和生活方式,是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节庆文化。
一、藏族的藏历新年藏族是中国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他们的传统节日之一就是藏历新年,也被称为“洛苏节”。
这个节日通常在西藏地区的农历年末举办,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在藏历新年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富有仪式感的活动。
他们会穿上盛装,家家户户会挂上灯笼和彩带,准备丰盛的食物供祭祀祖先。
人们还会举行隆重的祈福仪式和传统舞蹈表演,庆祝新年的到来。
二、哈萨克族的纳乃节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纳乃节,也被称为“诺尔苏尔”。
这个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举行,庆祝丰收的到来。
纳乃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欢庆活动。
他们会穿着传统的哈萨克族服装,进行马术比赛、射箭比赛和摔跤比赛等传统体育项目。
人们还会举行传统的民俗表演,如歌舞演出和民间故事讲述等,庆祝节日的到来。
三、傣族的泼水节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广西、海南等地,他们有着独具特色的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是每年农历四月廿九到五月初二之间举行的庆祝活动,也被称为“水绕三月”。
泼水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水战活动。
他们用清水互相泼洒,象征祛除厄运,以及希望来年是一个幸福、健康的一年。
人们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以及摆设龙舟和各种花车等庆祝装饰。
四、鄂温克族的诺敏节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就是诺敏节。
诺敏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至初七之间举行。
诺敏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捕鱼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的国家,其中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更是连接着血脉的纽带。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中国年。
它是按照农历计算,通常在公历的一月或二月份举行。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除夕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人们在春节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包括贴春联、赏花灯、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特别的是,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传统的新年美食和亲情。
二、清明节:缅怀故人、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公历的四月五日至七日之间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祀和扫墓的活动。
除了祭奠亲人,清明节也是人们缅怀历史功勋人物的时刻,有些人会前往名人墓地,怀念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
三、端午节:纪念屈原、赛龙舟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六月五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通过赛龙舟和吃粽子等活动来表达对他的敬意。
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各地组织的龙舟队伍会在水面上竞速。
同时,人们还会食用粽子,这是一种用糯米和填料制成的传统食品,象征着民族团结和心意相通。
四、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望月旅游的好时机,通常在公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中秋节以赏月和吃月饼为主要特色。
这一天,人们会与家人和朋友一同赏月,同时品尝月饼和其他传统食品。
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美食,其形状和寓意各不相同,有的是圆形象征团圆,有的还会加上豆沙、果仁等馅料。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人们还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合家团圆的宴会、猜灯谜、舞狮等。
五、元宵节:闹灯谜、放孔明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一月十五日或二月十五日举行。
这一天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被视为宴会和娱乐的尾声。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和除夕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下面简要介绍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节日。
在春节前,人们会打扫房屋,贴春联和窗花,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被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去墓地祭拜祖先,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清理墓地。
4.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也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和喝雄黄酒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赏月和团圆的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等。
6.重阳节:重阳节是祭祖和登高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7.除夕:除夕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除此之外,还有腊八节、小年等节日,也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每个地区的风俗也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活动.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6.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得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 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得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与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
就是大理白族最盛大得传统节日,也就是云南省与全国少有得规模最大得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得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得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与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
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得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与白族得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
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得大火把,各家得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得火把,绕住房与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得歌声得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得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与比赛。
4.踩花山
苗族盛大得传统佳节,一般就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得苗族人民身着鲜艳得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得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得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与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5。
目脑纵歌节
就是景颇族盛大得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得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得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得广场举行活动。
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与其她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得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得老人头戴美丽得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哦啦!”“哦啦!"得欢
呼声.舞场上“巴扎”劲吹,锣鼓喧天,雄浑而壮阔得舞步声震群山.
6。
播种节
佤族得传统节日,节日一般在佤历“气艾月"(农历二月)举行。
届时,村村寨寨都将房屋修整一新,剽牛一头,将牛肉分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然后人们身着盛装,带上农具与食物到田间地头,长者唱撒谷调,男子打坑,女了点播。
7。
赛马会
五月端午得赛马会就是中甸藏族人民纪念格萨尔大王得盛会,就是藏历新年,就是高原一年之中最热闹得日子,每逢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舞凤山赛马场观瞧赛马,100多匹赛马将表演精彩纷呈得马术、马技;晚上各民族一起在大街上点燃篝火,跳舞狂欢.
二、风俗习惯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得历史传统、民族感情与共同心理素质又各具特色,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所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得制约,而形成了多种多样得风俗习惯。
1、对歌
就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得恋爱方式,也就是节日得庆贺方式。
如苗族得“游方”、瑶族得“唱风流”、布依族得“浪哨”“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得唱调子、藏族得唱山歌等,都就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
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
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得词曲,视环境与对象临时编出对歌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
2.哭婚
就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得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得母亲及家属中得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得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得报答、对家人离别得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得控诉。
3.抢亲
云南得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就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得情况下发生。
事先得到女方得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得姑娘,姑娘既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大喊大叫。
4.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得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
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
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走访婚就
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她人有同样得关系,这种婚姻就是一种母系社会制得残余。
6.剽牛庆丰收
独龙族庆丰收得祭祀节日。
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得木柱上,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得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得男青年将锋利得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
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得锅庄舞,共庆佳节。
7.踩月亮
就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得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8.树叶信
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得“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得含义。
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得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
住地相距较远得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得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