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合集下载

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农业领域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农业产业化的理念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实践。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现代农业产业化是以科学的技术、先进的管理、规模化的生产为基础,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展生产、流通、加工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它通过大力推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加强科技投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内部流通贸易化,实现了高效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在产业化经营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现代化农业的产值占比不断上升,农村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农村社会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据统计,我国农业产值已从2005年的4.54万亿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9.96万亿元,增长了120%左右。

同时,我国还在不断地推进“农业+(非农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如以旅游业为例,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模式纷纷涌现。

这些新兴产业与传统农业产业形成互惠互利关系,促进了多产业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证农业发展的前提下,优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这个概念源自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被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农业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逆转性和全局性要求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尊重生态规律和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还要优化生产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使从事农业的农民得到更好的经济回报。

三、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现代农业产业化为支撑。

农业产业化的标志之一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它主要是指将农业生产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大规模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模式。

科技兴农是快速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要途径

科技兴农是快速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要途径

研究 , 增加技术储备 , 抓好新技术 、 新材
料 、 品种 的推广 和应 用 , 力把 农业 新 努 科研成果转化 为优质 、 高产 、 低耗 、 高效
农业的现 实生 产力。在推广应用常规技 术的 同时 , 选择 一批 高效能 、 高技 术含 量、 高难度 、 合 『 综 生强的农业高新技术 ,
看, 目前农产品是种啥 多啥 、 养啥剩啥 。
但如果透过现 象看本质 , 就会 发现优质 品牌产品市场需求 旺盛 , 力很 大 。因 潜 此 ,要逐步 提高农 副产 品的 商品转 化 率, 必须 向高、 、 、 精 专 优方向发展 , 调整 优化种植 结构 , 建立优 势产业 , 加速 资 源优 势转 化 , 展 高产 、 质 、 效 农 发 优 高 业, 进一步提高产品产量 、 质量 。只有靠 优质 、 品牌 , 才能 占有市场的最大份额 。 2有序推广精品种植 。要 想农业上 . 规模 , 济上效 益 , 力解 决产 品质量 经 着 差、 成本高 、 经营粗放等 问题 , 就必 须紧

新技 术 新 品 种的 应 用 是
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首要 举措
1着力优化 品种 结构 。从市场现象 .
病虫 害 , 主动 增强抵 御风 险能 力 ; 充分
利用现有资源优 势 ,大力推广 多熟 、 高 效 栽培 模式 , 实现经 济 、 会和 生态效 社 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 5 .同步发展 多元农业 。坚持 推进 “ 、 二元 种植结 构 , 粮 经” 实现 产业 多元 化 和农民增收多元化 。一是发展精品畜 牧业 。畜牧业是拉动 种植 业 , 促进加 工 业, 加速农村 产业结构升级 的中心轴 产 业, 也是农 民增收 的重要支撑 。通过 改 良品种 和加强无规定疫病 区建设 , 高 提 畜 产品 质量和安全标准 ,以种代养 、 以 养促 种 、 养结合 , 种 促使 农牧业 同步 发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随着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对农业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把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切入点,解决农业技术推广进村人户最后“一道坎”的难题,必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并将之建设成为当前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实践载体。

一、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无论是从农业进入新阶段的特点看,还是从完成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看,农业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

“科教兴农”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实施“科教兴农”中,农业技术推广是不断提高科技奉献率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手段。

要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看,在党和国家一系列农村基本政策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科学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和推动力量。

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农业发展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

迎接这些竞争和挑战,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平方百计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实力。

今后发展农业生产,更多地要利用WTO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依靠科技进步,采取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公益性服务,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很低。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在70%以上,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

这说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也有相当大的潜力。

因此,只有稳定和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才能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才能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视,加快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产业化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将传统农业生产转变成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并通过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效益。

为了更好地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产业化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必须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农业科技的创新可以涉及到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和节水灌溉等方面,可以引导农民使用高效新型肥料、农药和种子,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推动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企业挂钩。

鼓励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签订订单农业生产协议,推动农业企业基地和农户深度合作,形成产地质量认证、品牌定位、生产标准和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通过合作社或企业购销农产品,建立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提升。

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

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可以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推广和交流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指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第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上进行深度改革,实现农产品供给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引导农业向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和集约化转变,加大对重要农产品的主导产区的产能提升和布局调整,促进农业供给的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支持。

政府要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多的扶持和保障,比如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土地政策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氛围,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研究

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研究

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本文就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1. 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大规模农业生产可以直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达到经济规模效应,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生产,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2.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现代化的农业需要先进的生产设备、设施和技术,因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各个领域都在逐步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现代化农业园区、农业物流网络、智能化养殖等设施在不断建设中,这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和效益。

3. 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现代农业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未来农业将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工程技改和推广应用。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5G、人工智能等)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应用的发展前景也愈加广阔。

4.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农业需要有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作为支撑。

因此,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提升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通过技术手段和产业方案的升级,农产品生产减少了农药、化肥、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同时,相关认证与标准逐步往国际化水平迈进,为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1. 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将会赋能农业生产,未来农业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留意信息,优化生产流程,并建立了可追溯性、安全可靠的农产品供应链。

信息化正在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未来将出现各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系统,从种植到销售实现无缝衔接,加速了农业的产业化过程。

高效精准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方案

高效精准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方案

高效精准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方案第一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第二章高效精准农业种植技术概述 (3)2.1 技术原理 (3)2.2 技术优势 (4)2.3 技术发展现状 (4)第三章农业信息化建设 (5)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5)3.1.1 数据采集 (5)3.1.2 数据处理 (5)3.2 农业物联网构建 (5)3.2.1 硬件设施 (5)3.2.2 软件平台 (6)3.3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6)3.3.1 平台架构 (6)3.3.2 平台功能 (6)第四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6)4.1 土壤质量监测 (6)4.2 土壤改良技术 (7)4.3 土壤施肥策略 (7)第五章种植资源优化配置 (7)5.1 种植结构调整 (7)5.1.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7)5.1.2 优化作物布局 (8)5.1.3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8)5.2 资源整合与利用 (8)5.2.1 土地资源整合 (8)5.2.2 水资源优化配置 (8)5.2.3 农业投入品资源整合 (8)5.3 种植模式创新 (8)5.3.1 发展绿色生态种植模式 (8)5.3.2 推广高效节能种植技术 (8)5.3.3 创新立体种植模式 (9)第六章精准施肥技术 (9)6.1 肥料种类选择 (9)6.2 施肥时间与方式 (9)6.3 施肥量控制 (9)第七章病虫害防治技术 (10)7.1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10)7.1.1 监测体系建设 (10)7.1.3 预警系统 (10)7.2 生物防治技术 (10)7.2.1 天敌昆虫利用 (10)7.2.2 抗病虫害植物育种 (10)7.2.3 微生物防治 (10)7.3 化学防治技术 (11)7.3.1 合理选择化学农药 (11)7.3.2 优化施药技术 (11)7.3.3 药剂混用与交替使用 (11)7.3.4 安全使用农药 (11)第八章农业机械化应用 (11)8.1 农业机械选型 (11)8.1.1 选型原则 (11)8.1.2 选型方法 (11)8.2 农业机械化作业 (12)8.2.1 作业流程 (12)8.2.2 作业标准 (12)8.2.3 作业管理 (12)8.3 农业机械化维护 (12)8.3.1 维护内容 (12)8.3.2 维护方法 (13)8.3.3 维护管理 (13)第九章生态农业建设 (13)9.1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3)9.1.1 生态环境保护 (13)9.1.2 生态修复 (13)9.2 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13)9.2.1 生态循环农业 (13)9.2.2 低碳农业 (14)9.3 生态农业政策与法规 (14)9.3.1 政策支持 (14)9.3.2 法规保障 (14)第十章推广策略与实施 (14)10.1 推广体系构建 (14)10.1.1 构建多元化的推广主体 (14)10.1.2 建立完善的推广网络 (15)10.1.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5)10.2 推广模式与方法 (15)10.2.1 政策引导与激励 (15)10.2.2 技术培训与示范 (15)10.2.3 媒体宣传与交流 (15)10.3 推广效果评价与反馈 (15)10.3.1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15)10.3.3 反馈与改进 (15)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效精准农业种植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点、问题及发展思路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点、问题及发展思路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点、问题及发展思路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随着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在中国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特点、问题和发展思路进行分析。

一、发展特点1.规模化生产:中国农业龙头企业通常具有规模化生产的特点。

他们拥有大量土地、现代化农业设施和设备,可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的农业生产。

2.全产业链布局:中国农业龙头企业通常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形成了全面覆盖的产业布局。

3.技术先进:中国农业龙头企业通常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引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4.品牌优势:中国农业龙头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能够实现产品的附加值和溢价。

5.资本实力:中国农业龙头企业通常拥有雄厚的财力和资金。

它们能够依托自身的资本优势,通过并购、兼并等方式,快速扩张业务规模。

二、存在问题1.生产成本高:规模化生产所需的土地、设施和设备投入较大,导致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

2.品牌建设不足:虽然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但整体来看,中国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水平相对较低。

3.技术创新不足:虽然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但整体来看,农业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不足。

4.全产业链布局不够完善: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但整体来看,还存在布局不够完善的问题。

5.金融支持不足:尽管农业龙头企业资本实力雄厚,但由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金融支持不足,制约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2.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农业龙头企业应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产品出口水平,同时也要拓展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新的市场领域。

国家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文件

国家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文件

关于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高效、智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农业现代化的几个关键方面:
1. 技术创新与应用:农业现代化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

这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如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以及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

2. 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通过整合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组织水平,推动农业企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3.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建设农业信息化体系,通过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信息共享和数据流通。

4. 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农业现代化需要强调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

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5.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现代化不仅关注农业生产的高效性,还需关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包括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

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也是构建美丽乡村和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农民、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等多方合作,形成共同努力的局面,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省科技攻关计划(农业、苏北星火带)项目指南(征求意见稿)2007年省科技攻关计划(农业、苏北星火带)按照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针对当前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苏北星火带区域性支柱产业发展中的主要技术问题,重点攻克农产品深加工关键共性技术、配套设备及其与农产品深加工相配套的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集成示范一批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农业科技新技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007年重点支持以下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新成果的集成示范:1、农林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1001 稻米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其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研究目标:根据我省稻米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开展稻米精深加工与循环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进一步延长稻米产业链,提升稻米主、副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研究建立优质、抗病、超高产水稻新品种生产的优化集成技术,实现高效、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高我省稻产区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我省水稻主导产业的发展。

研究内容:开展米糠制油、蛋白、膳食纤维、碎米综合深加工与循环利用与米淀粉和米蛋白工业化分离、大米分离蛋白规模化生产、大米分离蛋白改性、大米微粒淀粉制备和大米微粒淀粉制备脂肪替代物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米糠油、米蛋白、大米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系列新产品,并产业化示范;根据我省水稻主要产区的生态特点,研究与不同栽培方式相适应的优质超高产水稻新品种(组合)应用与育秧技术,建立水稻精确施肥和关键病虫害无害化精确控制等标准化栽培技术技术体系,并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

申报条件及方式:择优委托。

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科教单位与有关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基地共同申报。

1002 优质弱筋小麦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其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研究目标:针对小麦的市场需求和大面积生产上我省小麦的发展现状,研究小麦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研究并建立优质弱筋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与加工的优化集成技术,促进小麦单产的稳定提高,提升我省小麦生产技术水平。

研究内容:开展小麦胚芽、小麦麸皮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高附加值新产品;按照优质弱筋小麦不同品种高产群体指标要求,研究超高产优质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亩产增产10%的示范方和亩产达55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示范方,实现优质弱筋小麦品种的高效产业化经营。

申报条件及方式:择优委托。

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科教单位与有关基地共同申报。

1003 优质大豆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其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研究目标:根据我省大豆生产的现状和需求,研究豆制品深加工技术和优质大豆品种高效生产的配套技术,提高我省大豆生产和深加工能力,实现优质大豆品种的高效产业化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大豆食用油脂生产关键技术,开发新型大豆营养调和油;研究大豆蛋白分离提取与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多种大豆蛋白素肉、大豆奶酪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大宗食品级和医药级磷脂,形成一定规模生产;按照不同类型大豆品种高产群体指标要求,研究超高产优质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并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

申报条件及方式:择优委托。

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科教单位与有关基地共同申报。

1004 特种经济作物、地道中药材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及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研究目标:利用我省丰富的特种经济作物和地道中药材资源,研究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研究与之相配套的规模化种植及配套技术,提高特色产业生产加工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

研究内容:围绕大蒜、洋葱、芦荟、芦蒿、淮山药、牛蒡等特种经济作物和银杏、菊花、白首乌、板蓝根、苏薄荷等地道中药材主要品种,研究有效成分高效分离、提取等共性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工业、医疗、食品等用途的高附加值新产品;开展高附加值特色经济作物及地道中药材育苗、快繁及栽培等关键技术研究,并建立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

申报条件与方式:择优委托。

以邳州、滨海、射阳、东台等地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和科教单位联合申报。

1005 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研究目标:针对我省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深加工与产业化开发技术能力弱、产品单一且附加值低的问题,开展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新产品开发,促进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

研究内容:研究多功能玉米粉加工技术以及玉米淀粉糖、变性淀粉生产关键技术,开发多用途精制玉米粉、玉米淀粉糖系列新产品和变性淀粉系列新产品;研究玉米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蛋白提取新工艺及功能性生物活性肽新产品;研究甘薯精细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甘薯即食系列食品及甘薯糖蛋白、纤维素制品,并实现产业化示范。

申报条件及方式:择优委托。

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和科教单位联合申报。

1006 速生杨木深加工及丰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研究目标:针对目前苏北地区杨木生产与深加工开发中的薄弱环节,开展优质杨木生产和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杨木原材品质和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推动杨木产业可持续、高效发展。

研究内容:围绕速生杨木丰产林培育,开展杨木病虫害防治技术、建材及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人工林复合经营技术、水肥调控技术等生产技术研究,建立速生杨木丰产定性培育模式和标准体系,形成产业化示范基地;研究杨木深加工中干燥、阻燃、胶合、固化成型等关键技术和加工工艺,开发绿色环保型建筑板材、高强度阻燃绝缘等专门用途工业板材等杨木加工新产品;利用豆类蛋白等生物资源,研制无甲醛天然胶粘新产品,实现甲醛零排放,并建立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示范。

申报条件与方式:择优委托。

以苏北五市企业为主体,联合科教单位共同申报。

2、畜禽、水产品、蜂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2001 畜禽肉制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及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开发研究目标:为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畜禽肉制品深加工产品的需求,提高我省畜禽肉制品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研究低温肉制品生产关键技术以及传统肉制品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开发畜禽制品新产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建立高效、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养殖技术体系,提升我省畜禽养殖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内容:以猪、羊、鸭、鸡等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研究低温肉制品关键工艺和理化因素以及辅料对产品品质的影响,优化低温肉制品生产工艺参数和配方,开发低温肉制品质量控制(TQC)体系和综合保鲜技术,建立低温肉制品示范生产线,开发高档低温肉制品新产品;研究传统肉制品新型发酵技术、嫩化脱脂技术、脂变调控与护色技术等加工技术及设备,开发安全、传统特色风味的肉制品新产品,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线;研究开发安全的新型肉制品食品添加剂、品质改良剂,并建立一定规模的生产示范线。

研究优良畜禽品种工厂化养殖关键技术和设施,建立一套经济实用、高效、规模化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开发与优良畜禽品种养殖相配套的新型安全营养饲料,并形成规模化生产。

申报条件及方式:择优委托。

以如皋市、海安县、睢宁县、沛县、铜山县等地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和科教单位联合申报。

2002 新型高品质奶制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研究目标: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对奶制品的需求,研究高档营养、功能型奶制品生产加工技术,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为奶业产品技术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内容:研究并筛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制品发酵优良菌种及其制备工艺,研究功能型发酵乳制备工艺及精加工技术,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功能型高档乳制品新产品;研究氨基酸矿物元素络合物类奶制品营养强化剂、天然谷物类营养强化剂及其工艺配方,开发稳定性好、生物效价高的营养强化奶制品新产品,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申报条件及方式:择优委托。

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和科教单位联合申报。

2003 水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其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研究目标:利用我省水产资源优势,针对目前低值鱼类加工规模小、技术装备薄弱、产品少、附加值低等问题,研究水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展适合我省主要水产养殖区地域特点的名、特、优水产品种规模化养殖及配套技术的研究,提升水产品品质和产业化开发水平。

研究内容:开展低值鱼类脱腥和纯鱼肉重组技术等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系列高档鱼糜制品、冷冻调理食品及速食风味食品;研究低值贝类、藻类及水产加工副产物中有效成分高效分离提取技术与设备,开发食用调味品、营养功能食品等新产品;研究水产品保鲜、杀菌及水体污染物检测控制技术,建立水产品清洁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范。

研究地方名特优水产品种规模化育苗技术、高效增养殖技术和养殖水体生态调控技术等,研究开发与规模化养殖相配套的绿色安全全价水产饲料及其添加剂等产品,建立规模化安全养殖技术规程,并产业化示范。

申报条件及方式:择优委托。

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和科教单位联合申报。

2004 蜂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研究目标:针对我省目前蜂业规模稳步发展和蜂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的现状,开展蜂产品深加工及蜂业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高附加值蜂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蜂业的规模化发展。

研究内容:研究蜂产品深加工中膜分离技术、微胶囊化技术、真空冷冻干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无菌包装、超微粉碎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蜂王浆及蜂胶深加工复合型产品、雄蜂蛹产品、蜂花粉产品、固体蜂蜜系列产品、低值蜂产品饲料添加剂等系列新型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品质达国家相关标准,并形成一定生产规模。

申报条件与方式:择优委托。

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和科教单位联合申报。

2005 茧丝绸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蚕桑综合利用研究目标:利用我省苏北地区丰富的蚕桑资源,开展茧丝绸深加工技术研究与高档新产品开发,加强桑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促进茧丝绸产业规模化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研究真丝绸防缩、抗皱、整染、生物酶整理和真丝绉效应控制等加工关键技术,结合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控制技术,开发环保型多功能高档丝绸面料、丝绸双面织物等新产品;综合利用蚕沙、蚕蛹、桑枝条等桑蚕资源,开发高附加值功能食品及化工原料,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申报条件与方式:择优委托。

以东台市、海安县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和科教单位联合申报。

3、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3001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目标:针对我省水稻主要病虫害流行特点,研究准确预警监测及高效综合防治技术,实现重要病虫害防治系统化、规范化,提高我省水稻作物安全生产水平。

研究内容:根据水稻作物重要病虫害(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褐飞虱等)流行特点,研究水稻抗性与病虫害抗药性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建立准确的病虫害预警监测体系;研究与水稻生育期相适应的以生态调控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及安全评估体系,建立重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基地;研究不同生育期水稻与农药利用率之间的互作关系,建立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农药施用技术规范和方法,减少农药总使用量20%以上,病害防治效果达到75%以上,虫害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