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之安全行为的激励

《安全管理》之安全行为的激励
《安全管理》之安全行为的激励

安全行为的激励

安全行为的激励是进行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我国长期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管理工作中,这种方法得到安全管理人员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特别是随着安全管理学和安全行为科学的发展,这一方法及其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安全行为激励的原理,可把激励的方法分为两种:

(1)外部激励。所谓外部激励就是通过外部力量来激发人的安全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设安全奖、改善劳动卫生条件、提高待遇、安全与职务晋升和奖金挂钩、记功、开展“安全竞赛”等手段和活动,都是通过外部作用激励人的安全行为,严格、科学的安全监察、监督、检查也是一种外部激励的手段。

(2)内部激励。内部激励的方式很多,如更新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技能、强化观念和情感、理想培养、建立安全远大目标等等。内部激励是通过增强安全意识、素质、能力、信心和抱负等来起作用。内部激励是以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自觉性为目标的激励方式,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都能激发人的安全行为。但内部激励更具有推动力和持久力。前者虽然可以激发人的安全行为,但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建立在内心自愿的基础上,一旦物质刺激取消后,又会回复到原来的安全行为水平上。而内部激励发挥作用后,可使人的安全行为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能对自己的安全行为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控制,自我实现,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控制行为。从安全管理的方法上讲,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作为一个安全管理人员,应积极创造条件,形成人的内部激励的环境,在一定的特殊场合对特定的人员,也应有外部的鼓励和奖励,充分地调动每个领导和职工的安全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时代光华安全行为动机激励课后测试答案

安全行为动机激励关闭 ?课程学习 ? ?课程评估 ? ?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在期望值理论公式M=VE中,M表示:√ A达到目标可望得到的预期效价 B为实现期望激发起的内驱力度 C主观判断达成结果的期望概率 D希望达到的努力程度 正确答案: B 2. 关于安全动机循环往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期望决定动机 B需要激发行为 C行为指向目标 D目标产生需要 正确答案: C 3. 关于企业实现事故行为向安全行为彻底转变的做法,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 B以满足人的主观需要为目的 C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 D以研究人的个性特质为重点

正确答案: C 4. 安全行为的基础是:√ A安全动机 B安全期望 C安全目标 D安全需要 正确答案: A 5. 马斯洛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六个层次,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奉献需要 B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奉献需要 C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奉献需要 D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奉献需要、成就需要正确答案: C 6. 安全文化有不同的等级,其最高境界是:√ A“我会安全”的阶段 B全员自律的阶段 C“我要安全”的阶段 D“要我安全”的阶段 正确答案: B 7. 需求的五大特性不包括:√ A主导性 B单一性 C常变性 D社会性

正确答案: B 8. 人在不同时期关注的需要不一样,说明人的需要具有:√ A常变性 B主导性 C单一性 D客观性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 9. 基于需要的安全动机激励系统,就是围绕安全动机的安全激励。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0. 概括来说,期望理论就是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苗头背后有隐患。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作者简介 蒲勇健(Pu Yongjian),男,(1961.11–),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 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博弈论与人力资源管理 赵国强(Zhao Guoqiang),男,(1974.1-),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 管理专业2000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通讯地址:重庆大学A区12舍2-145室 400044 电话: E-mail: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基金号为02JA880037。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摘要 本文结合管理实践系统论述了内在动机对於个体行爲的激励作用,探讨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在激励机制设计中的地位。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内在动机对於个体的行爲具有显着的激励作用,它能够提高个体的努力水平。内在动机对於外在激励具有替代作用,内在动机是个体努力的根源,应该成爲激励机制的核心,而外在激励则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 关键字: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激励,委托代理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Pu Yongjian Zhao Guoq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confirmed their status in incentive mechanism design. By modeling analysis, we found that intrinsic motivation can exert significant incentive

安全生产变更管理制度19738

安全生产变更管理制度 1. 目的 规范本公司安全生产的变更管理,消除或减少由于变更而引起 的潜在事故隐患。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过程中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及管理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 3. 职责 3.1 变更申请人负责提出书面变更申请。 3.2 各部门负责归口部门的变更审核。 3.3 总经理负责变更的审批。 3.4 变更的审核部门负责对变更情况进行验收。 4. 工作程序 4.1 变更分类 4.1.1 工艺技术变更包括以下内容: 1) 原料介质变更; 2) 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的重大变更; 3) 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 4) 操作规程的变更; 5) 工艺参数的变更; 6) 公用工程的水、电、气、风的变更等。 4.1.2 设备设施变更包括以内容:

1) 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 2) 安全设施的变更; 3) 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或配件; 4) 设备材料代用变更; 5) 临时的电气设备变更等; 6) 监控、测量仪表的变更; 4.1.3 管理变更包括以下内容: 1) 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变化; 2) 人员的变更; 3) 管理机构的较大变更; 4) 管理职责的变更; 5) 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变更等。 4.2 变更申请人提出变更申请,说明变更及其技术依据,并对变更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变更申请部门负责人签字认可。 4.3 申请变更部门将书面变更申请报至变更审核部门,审核部门负责人对变更的情况进行审核。 4.4 审核后报至总经理,进行变更审批。 4.5 变更审批后,变更申请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变更的实施。 4.6 变更实施前,变更的实施部门对变更实施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后实施变更。 4.7 变更审核部门对变更的实施结果进行验收。 5 变更的程序

即时激励管理规定

即时激励管理规定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东尚物业“即时激励”管理办法一概念解释: 即时激励:组织对员工行为或阶段性成果实时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及时的反馈。 二意义: 给对的行为积极强化: ?当员工的工作结果或工作行为符合组织要求时——员工得到激励——重复该行为——再次激励——形成习惯,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执行力加强。 给错的行为消极强化: ?当员工的行为与公司倡导的价值观念完全不符合时,就要当头棒喝,给予警示,促使其改正,杜绝其他的人再犯此类错误。 三目的: 对个人:行为塑造,帮助员工形成好的习惯,提升执行力; 对企业:文化塑造,放大关键行为,形成集体记忆,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四激励范围: 正向激励: 1、公开表扬: 在项目公告栏张贴业主表扬信; 2、月度明星榜: 以项目为单位,当月受到业主明确赞扬最多的员工,评选为当月“服务明星”,公司给予适当现金奖励,并将成功服务案例纳入“案例库”,同时作为项目部门储备干部; 3、总经理亲笔信:

公司总经理以书信形式,每月向受激励员工寄语肯定及期望; 4、现金奖励: 根据激励范围,公司给予适当现金鼓励; 5、最佳执行奖: 针对项目或部门短期、阶段性、目标性工作,短于预计时间完成且效果优良,公司将颁发“最佳执行奖”,以采访纪实形式,将相关人员、事件于项目公告栏; 负向激励: 1、不遵守客户价值观、损害客户利益,导致投诉: 经核实后,对当事人予以经济处罚,并在各项目通报批评,必要时候考虑降级处理; 2、工作失误导致公司利益受损: 经核实后,对当事人予以经济处罚,并在各项目通报批评,予以警告; 3、承诺工作未实施,对公司造成损失及负面影响: 扣除季度绩效,并在各项目通报批评; 4、被证实有损害公司形象的行为: 据实情况予以处罚,并在各项目通报批评; 5、被证实与企业价值观严重不符的行为: 在各项目通报批评,必要时考虑免职或辞退; 6、以公谋私,贪占个人私利: 在各项目通报批评,必要时考虑免职或辞退; 五实施细则:

员工安全行为正向激励实施方案

员工安全行为正向激励实施方案 为践行“一切风险皆可控制,一切事故皆可预防”的安全理念,提高公司全体员工及相关方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激发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的热情,促进全体员工积极主动承担安全责任,鼓励班组员工为实现“零伤害”目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联保互保作用,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加快实现自主安全管理的进程,特制订本方案。 一、实施范围 公司所属一线员工、劳务工、业务外包员工、外委施工人员。 二、活动规则 1.采用积分制,员工按要求参与一项安全活动得到相应分值。 2. 员工累计达100分给予一次奖励,剩余不足100分积分移至下月继续累计。 3. 奖励以奖品形式兑现,由公司负责统一购买,发放周期为每月一次。 4. 积分奖励后,如涉及其他专项奖励,可按相关制度同时予以奖励。 5. 员工完成一项安全活动后,班组长负责及时在积分统计表中记录,并利用截屏图片、照片、文字描述等保留相关证据。员工积分实行一人一档。 6. 班长每天根据员工表现,随时记录得分,每天公示。每月末汇总当月本班员工积分,并将达到100分的员工积分

表和统计表报车间,车间审查甄别后报分厂,各分厂审核无误并报公司,公司负责兑现奖励。 7. 劳务工、业务外包员工直接纳入属地管理单位的积分统计表。外委施工单位人员以项目部为单位参与,每月统计报属地单位实施奖励。 8. 奖励费用可列入安全生产费用。 三、积分标准 1. 发现HSE隐患并上报(不能重复)奖励5分/项,积极主动采取管控措施或有效治理,奖励10分。 2. 实行联保互保,发现身边员工违章(不安全行为)并当场告之纠正,在班前会分享或向上级汇报或随手拍照发到工作群的,奖励10分。 3. 有违章行为但接受他人安全提醒及时改正,并在班会分享教训的,奖励10分。 4. 发现外来人员违章行为或安全隐患及时举报,奖励20分。 5. 主动承担完成HSE隐患治理整改任务,经确认有效的,奖励10分。 6.发现影响比较严重的事故隐患,及时报告,成功避免事故发生的,经分厂确认,奖励100分。 7. 员工及时、主动报告他人或个人险肇、未遂、轻微伤害事件,形成书面记录,在班会分享,确认属实的,奖励20分。 8. 被上级领导抽考岗位应知应会内容(包含安全理念方针、十条禁令及本岗位表现形式、三规两必、岗位安全职责、安全操作规程、岗位风险及管控措施、应急预案及演练、岗

行为激励理论

行为激励理论 通过安全文化手段,对人的行为进行干涉、指导、控制等,即对人的行为的激励,这是安全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引发人的行为。企业领导和职工能在工作和生产操作中重视安全生产,有赖于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行为激励。激励是目的,创造条件是激励的手段。行为学家把激励分为“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外予激励是通过外部推动力来引发人的行为,最常见的是用金钱作诱因,此外还有提高福利待遇、职务升迁、表扬、信任等手段。内滋的奖励是通过人的内部力量来激发人的行为,如学习新知识,获得自由,自我尊重,发挥智力潜能,解决疑难问题,实现自己的抱负等等。这些激励不是由外部给予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激励。“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虽然都能激励人的行为,但后者具有更持久的推动力。前者虽然能激发人的行为,但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之上的;后者对人的行为的激发则完全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它能使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指导、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一、行为激励理论 1.X—Y理论 这一理论建立在对人的基本看法的基础上,从而提出激励人行为的方法。如果对人从“恶”的方面认识,其对行为的控制,就严厉、强制;如果从“善”的方面认识人,其行为的控制方法则采取温和、诱导的方式。

“X理论”对人的看法是:天性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漠不关心;缺乏进取心、怕负责任;趋向保守,反对革新。为此,主张采取“强硬的”管理办法,包括强迫、威胁或严密的监督,或者采取“松弛的”管理办法,包括顺应职工,一团和气。事实证明这种理论有明显的不足。“Y理论”对人的看法正好相反,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能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外部惩罚和威胁不能促使人努力;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接受责任和主动承担责任。因此,主张采取激励的办法是:分权和授权;扩大工作自主范围;采取参与制;鼓励自我评价。以上两种极端的理论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应该综合两种理论特长,具体对象具体对待。这种综合“X理论”和“Y 理论’’的方法也称为“权变理论”。目前现实中很多管理的的实践中,都采用‘‘权变理论”的方法。在管理中,采取强硬与温和相结合;分权与调控相结合;自主与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也称“保健因素一激励因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管理中有些措施因素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调动其积极的工作行为,这些因素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体的作用,有预防效果而不会导致身体健康,所以称为保健因素,如改善环境条件、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监督、检查、安全奖等。而能起激励作用。调动领导和职工自觉的安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是激励安全需要、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得到家人和社会支持与承认、采取安全文化的手段等。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和员工安全行为激励机制简易版

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和员工安全行为激励机 制简易版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和员工安全行为激励机制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应用在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为了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落实 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公司全体员工的安全意 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 施,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和减少各类 事故、遏制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以保障员 工的生命安全公司财产,为公司跨越式发展创 造良好的安全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一、考核 1、生产安全事故控制:全年无死亡事故, 年重大伤亡事故率小于1‰;

2、责任落实到个人,各部门、各类工种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责任制; 3、新员工、调换岗位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率100%; 4、员工能自觉遵守公司安全作业规定,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5、员工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违章操作和违章作业记录次数达标的,无发生违章操作和违章作业记录的; 6、对外包队人员的考核,实行公司统一标准,另外记录在册; 7、其他事项参考公司安全生产考评。 二、奖励 1、全年无人身死亡事故,表彰奖励安全生产、安全监督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关部门

安全行为动机激励课后测试答案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在期望值理论公式M=VE中,M表示:√ A 达到目标可望得到的预期效价 B为实现期望激发起的内驱力度 C 主观判断达成结果的期望概率 D 希望达到的努力程度 正确答案: B 2. 关于安全动机循环往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期望决定动机 B 需要激发行为 C行为指向目标 D 目标产生需要 正确答案: C 3. 关于企业实现事故行为向安全行为彻底转变的做法,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 B 以满足人的主观需要为目的 C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 D 以研究人的个性特质为重点 正确答案: C 4. 安全行为的基础是:√ A安全动机 B 安全期望 C 安全目标 D 安全需要

正确答案: A 5. 马斯洛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六个层次,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奉献需要 B 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奉献需要 C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奉献需要 D 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奉献需要、成就需要 正确答案: C 6. 安全文化有不同的等级,其最高境界是:√ A “我会安全”的阶段 B全员自律的阶段 C “我要安全”的阶段 D “要我安全”的阶段 正确答案: B 7. 需求的五大特性不包括:√ A 主导性 B单一性 C 常变性 D 社会性 正确答案: B 8. 人在不同时期关注的需要不一样,说明人的需要具有:√ A常变性 B 主导性 C 单一性 D 客观性

安全变更管理程序

安全变更管理程序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所属各单位的设备、设施、工艺、技术以及管理的变更。 2 职责 2.1 生产经营办是变更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本程序,负责管理变更的组织与协调实施, 负责SHE管理体系的变更管理。 2.2 规划发展部负责生产装置的改建、扩建,技改技措(含工艺流程)、产品开发的变更管理。 2.3 人力资源部负责工种变更管理。 2.4 所属企业负责本单位设备、设施、生产工艺技术变更管理;负责生产方案、原辅材料的变更管理;负责生产装置的改建、扩建,技改技措(含工艺流程)、产品开发的变更管理;负责工种变更管理;负责SHE管理体系的变更管理。 3、管理内容和工作程序 3.1 变更管理的范围(见附录A) 3.2 变更的申请 申请变更单位,均应填写《变更申请与审批及验收表》(见附录B)。由申请变更单位填写并组织初步论证后,签署单位意见,上报主管部门。 3.3 变更的审批 主管部门接到《变更申请与审批及验收表》后,根据变更项目的重要程度、影响范围、投资情况等进行分类管理。 3.3.1 一般变更:由变更项目的主管部门会有关单位,对变更项目进行必要性、可行性的分析论证、风险评价并签署职能部门意见,报本单位主管领导审批。 3.3.2 重大变更 3.3.2.1 生产装置的改建、扩建、技改技措,由变更单位规划发展部门组织编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风险评价和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的预评价。 3.3.2.2 重大设备设施的变更,由变更单位规划发展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组织变更申请单位编制变更方案和风险评价,根据风险评价结果报主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审查。 3.3.2.3 重大生产方案的变更,由变更单位生产管理部门组织变更申请单位进行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环境因素识别与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生产变更方案,主管部门审核,由本单位主管领导审定。

带好团队的12种激励方法

带好团队的12种激励方法 一、榜样激励 为员工树立一根行为标杆 在任何一个组织里,管理者都是下属的镜子。可以说,只要看一看这个组织的管理者是如何对待工作的,就可以了解整个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表不正,不可求直影。”要让员工充满激情地去工作,管理者就先要做出一个样子来。 1、领导是员工们的模仿对象 2、激励别人之前,先要激励自己 3、要让下属高效,自己不能低效 4、塑造起自己精明强干的形象 5、做到一马当先、身先士卒 6、用自己的热情引燃员工的热情 7、你们干不了的,让我来 8、把手“弄脏”,可以激励每一个员工 9、在员工当中树立起榜样人物 二、目标激励 激发员工不断前进的欲望 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并且都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这种动机是行为的一种诱因,是行动的内驱力,对人的活动起着强烈的激励作用。管理者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可以有效诱发、导向和激励员工的行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10、让员工对企业前途充满信心 11、用共同目标引领全体员工 12、把握“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 13、制定目标时要做到具体而清晰 14、要规划出目标的实施步骤 15、平衡长期目标和短期任务 16、从个人目标上升到共同目标 17、让下属参与目标的制定工作 18、避免“目标置换”现象的发生 三、授权激励 重任在肩的人更有积极性 有效授权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技巧。不管多能千的领导,也不可能把工作全部承揽过来,这样做只能使管理效率降低,下属成长过慢。通过授权,管理者可以提升自己及下属的工作能力,更可以极大地激发起下属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 19、不要成为公司里的“管家婆” 20、权力握在手中只是一件死物 21、用“地位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

编号:SM-ZD-87117 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安全行为的六种理论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是指人体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满足感,它可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人的需要是多样和复杂的。某一时刻,在人的许多需要中,会有一种需要是相对最强烈的,我们称其为强势需要。强势需要产生主导动机,而主导动机直接导致人的行动。人通过行动满足了强势需要后,又会有新的需要变成强势需要,如此循环往复。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人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n H.Maslow)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①生理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包括摄食、喝水、睡眠、求偶等需要。②安全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人在生理需要获

安全变更制度及表格模板

变更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规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技术、设备(设施)、人员、管理制度等所作的永久性或暂时性变更的控制管理,确保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 适用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的工艺变更、设备(设施)变更、管理变更和员工变动等变更管理。 3 职责 3.1安全技术部是变更的主管部门。 3.2各基层单位负责本单位各种变更的申请和批准变更的实施。 4 程序 4.1变更申请 4.1.1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管理方式(制度)、人员调配、消防等进行修改,应由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的人员提出变更申请。 4.1.2办理变更申请时,要填写《变更申请表》,待批准后实施。应急特殊事项的变更,可先请示主管领导同意后,实施变更处置,应急结束后补办变更手续。 4.2变更审批 4.2.1根据变更项目的重要程度、影响围、投资情况等,结合企业生产经营 情况实行分级管理。 4.2.1.1一般变更:变更影响只局限于单个(部门)单位的变更,由变更主管部门会同基层单位有关人员,对变更容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及风险评价分析,报分管领导审批后实施。 4.2.1.2重大变更:变更影响多个单位的变更,由变更主管部门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共同进行可行性研究,报经理批准后实施。 4.3.2不论变更申请是否批准,变更主管部门都应将审批结果及时反馈给申请人及其所在单位,经批准并实施的变更应通知相关部门,并做好记录。 4.4变更的实施 4.4.1各种类型变更见下表:

4.4.2.1项目变更主管部门和变更项目所在单位制定“变更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项目容、责任人员和控制目标。 4.4.2.2变更项目主管部门和变更项目所在单位应及时将变更项目实施方案和异常情况应急预案以文字形式通知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明确岗位人员的分工和职责,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 4.4.2.3变更项目主管部门和变更项目所在单位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实施过程的现场监督。 4.4.2.4变更项目所在单位安排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安全员和班组监护人员,负责实施过程的安全监督管理。 4.5变更项目的验收 4.5.1变更实施结束后,由变更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变更的

安全行为激励

安全行为激励 目录 一.安全行为激励的定义和目的 (2) 1.安全行为激励的定义 (2) 2.安全行为激励的目的 (3) 二.安全行为激励的内容 (3) 1.实施安全行为激励的条件 (3) 1.1企业要制订了可靠、周全的安全管理规章和流程。 (3) 1.2在企业内部检查安全绩效水平。 (3) 1.3获得管理层的支持与积极参与。 (3) 2.安全行为激励的发起者和执行者 (3) 3.制定有效的安全行为激励规划 (4) 4.建立适合企业的奖励机制 (4) 4.1简介 (4) 4.2适应人群 (4) 4.3职责 (5) 4.4工作程序 (5) 4.5其他 (6) 5.建立安全激励性组织 (6) 5.1人本化与制度化相结合。 (6) 5.2满足需要与引导需要相结合 (6) 5.3领导推动与全员参与相结合 (6) 5.4 长期激励计划与短期激励措施相结合。 (6) 5.5相对稳定与择优上岗相结合 (7) 5.6 经济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7) 5.7向安全模范典型学习与向事故学习相结合 (7) 6.有效实施安全行为激励的措施 (7) 6.1建立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 (7) 6.2设计有效的安全激励措施 (7) 6.3确保安全激励计划正确的开展、执行和维护 (7) 7.推行行为安全观察系统 (8) 7.1 行为安全观察系统概述 (8) 7.2行为安全观察方案 (9) 7.2.1成立安全生产行为观察组织机构 (9) (一)成立行为安全观察指导委员会 (9) 7.3实例:加利福尼亚能源联合服务公司的行为观察方法 (14)

一.安全行为激励的定义和目的 1.安全行为激励的定义 所谓激励是组织通过设计公平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形式,引导并强化个体努力以满足个体与组织需要、协调并实现个体与组织目标的过程。激励的功能如图1 所示。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一般来讲,安全生产激励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可以使员工主动遵章守纪、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安全创新等,更自觉地从自身健康和企业利益考虑问题,与领导者一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企业安全发展或任务作贡献。建立和完善具有科学性和可操做性的安全激励机制,对于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企业或组织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绩效、实现效益最大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是一切生产工作系统人、机、环系统中最核心的、富有能动性的、行为复杂的要素,既是事故的受害者,也是事故大多数情况下触发者;从安全出发,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没有安全管理,就没有系统生产或生活等的安全。实现安全管理的功能和目的是实现任一系统安全的必要前提。而要实现安全管理的功能和目的,显然离不开对个体———各个层次决策、执行、操作层人的激励与控制。这里的激励是安全激励,指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等现代科学原理与方法,以预防事故灾害、保障系统运行在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为目的,对系统中的人予以合理的激励,从而引导并控制其行为符合安全规范章,不仅保证个体的安全,还要保证组织企业、环境乃至社会的安全。 综合上述分析与推理可知,安全激励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安全”产品供给的基石。一套激励机制产生作用,是有先后次序的,即不同的激励机制施与作用对象的先后次序不一样则激励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下面我们以安全保障为例,通过系统分析来探讨安全激励机制的次序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企业保障安全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由技术的、物理的方法保障安全,如使用有安全标志的产品,采用安全技术措施;第二种是采用管理的方法保障安全,如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安全教育、实施安全责任制进行安全奖惩等。实际上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安全激励机制要实施的对象正是后一种保障安全的情况。 对一个企业来讲,安全状态还是事故状态对企业而言意义截然不同。正如笔者分析的,安全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非常容易受到侵害。企业为了保障安全状态所付出的成本往往很大,而破坏安全状态的成本相对很小,但事故损失巨大,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企业来说,企业如何通过合理的保障安全成本付出,而获得尽可能大的安全产出,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尤其是煤矿管理工作者都必须充分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在采用科学的、适用的安全技术前提下,如果能对员工设计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自觉、自愿维护、保障安全,对于事故损失费用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的声誉的提升及企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蒲勇健赵国强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作者简介 蒲勇健(Pu Yongjian),男,(1961.11–),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 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博弈论与人力资源管理 赵国强(Zhao Guoqiang),男,(1974.1-),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技术 经济及管理专业2000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通讯地址:重庆大学A区12舍2-145室400044 x023-6511一三69 E-mail: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基金号为02JA880037。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摘要 本文结合管理实践系统论述了内在动机对于个体行为的激励作用,探讨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在激励机制设计中的地位。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内在动机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它能够提高个体的努力水平。内在动机对于外在激励具有替代作用,内在动机是个体努力的根源,应该成为激励机制的核心,而外在激励则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 关键词: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激励,委托代理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Pu Y ongjian Zhao Guoq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confirmed their status in incentive mechanism design. By modeling analysis, we found that intrinsic motivation can exert significant incentive effect to the agent’s behavior; it can improve the agent’s effort. Especially, when the individual’s intrinsic motivation boost s, it can be the substitution of extrinsic incentive,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source of effort and should be the core of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is the complement to intrinsic motivation. Key words: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incentives, principal-agent

变更管理制度

有关人员、机构、工艺、技术、设施、作业过程 及环境变更的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加强对公司的安全管理,从人员、机构、工艺、技术、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变更等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公司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能持续的开展,确保公司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公司人员、机构、工艺、技术、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变更的有关内容及要求。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人员、机构、工艺、技术、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的变更。 3 内容及要求 3.1 人员变更管理 3.1.1 领导管理层人员变更,需及时补充责任制,签订责任状,进行上岗培训教育。 3.1.2 安全主管、安全员变更,需及时补充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到管理部门报名参加业务培训,获取安全员资格证书,方能上岗。 3.1.3 技术人员人员变更,需进行技能考核和岗前培训教育。 3.1.4 新工人上岗,需进行“三级教育”培训考核。 3.1.5 换岗复工人员,需从新进行岗前培训教育。 3.1.6 特殊工种操作人员变更,需进行体检,办理操作证,进行岗前教育和培训。3.2 机构变更管理 3.2.1 中层管理部门变更,需及时补充责任制,签订责任状,传达规章制度。 3.2.2 车间班组变更,需及时补充责任制,签订责任状,传达规章制度。 3.2.3 按照管生产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不能随意进行机构变更。 3.3 工艺和技术变更管理 对变更环节进行评估、评价,组织建立管理档案,注重完善安全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工作人员开展“四新”教育。 3.4 设备设施变更管理

严格执行设备、设施验收和设备、设施拆除、报废管理制度,建立档案,完善手续,新设备安装验收,必须安全设施齐全,状态良好,达到标准操作环境状态。 3.5 作业过程变更管理 制定详细操作规程,建立危险辨识与控制措施,建立管理档案,对作业全过程进行安全状态评估评价,保障安全作业过程良好运行。 3.6 环境变更的管理 6.1 环境变更必须要严格执行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合理布局,定值管理,保证事故应急、安全救护、疏散条件,通道、设施标准规范。 6.2 变更前做好审批、申报工作,不能随意违建、改建。 6.3 充分调查了解周边环境影响状态,落实评估评价程序,以免造成建后变更,财产损失。 3.7 制度管理 严格执行安全组织机构执行制度的责任落实工作,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发挥工会、员工代表的监督作用,为企业领导决策保驾护航。 3.7.1 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下列变更程序: a) 变更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b) 变更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领导审批; c) 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不经过审查和批准,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得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d) 变更验收: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报告,并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3.7.2 对变更过程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 4 附则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和员工安全行为激励机制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和员工安全行为激励机制为了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公司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遏制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以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公司财产,为公司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一、考核 1、生产安全事故控制:全年无死亡事故,年重大伤亡事故率小于1‰; 2、责任落实到个人,各部门、各类工种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责任制; 3、新员工、调换岗位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率100%; 4、员工能自觉遵守公司安全作业规定,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5、员工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违章操作和违章作业记录次数达标的,无发生违章操作和违章作业记录的;

6、对外包队人员的考核,实行公司统一标准,另外记录在册; 7、其他事项参考公司安全生产考评。 二、奖励 1、全年无人身死亡事故,表彰奖励安全生产、安全监督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可给予600元以上的奖励。 2、发生重大事故, 及时采取果断措施, 防止事故发生或事件扩大, 使矿井转危为安或发生事故后, 为挽救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做出显著贡献的人员,酌情可给予800元至2000元的奖励。 3、在推行安全、预防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病, 改善劳动条件和企业安全方面有创新或改进技术工艺, 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取得显著成效的;纠正违章, 制止冒险作业,在年度安全生产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个人, 经公司领导批准给予300元至500元的奖励。 4、凡用于安全、消防的各项奖励金额, 应专款专用, 根据员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或贡献大小, 分别给予奖励, 不得平均发放。 5、举报私藏、私拿雷管、炸药者,经查实,给予举报者20000元奖

(安全生产)安全行为及对人的管理

安全行为及对人的管理 第一节行为科学的概述 行为科学是研究工业企业中人的行为规律、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改善对人的管理,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的一门科学。行为科学起源于本世纪20年代,一般都以著名的霍桑实验作为最早在工业中深入研究人的行为的标志,四五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现已为工业国家广泛应用,取得累累硕果,成为现代管理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行为科学家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一、人类行为的概念 关于人的行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什么叫行为?简言之,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一切动作。德国心理学家克特?勒温把行为定义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引入了“个体”这个变量。他提出人的行为的基本原理可表达为: B=F(P?E) 式中:B——行为; P——个人——内在心理因素; E——环境——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社会); 上式表示行为(B)是个人(P)与环境(E)交互作用所发生的函数或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变量“个人”和“环境”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

的两个变量。 日本的鹤田根据上述模型,提出了事故发生的模型为: A=F(P?E) 即,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行为起源于脑神经的交合作用,总合形成精神状态,亦即所谓意识。由意识表现之于动作时,便形成了行为,而意识本身则成为一种内在行为。 人类行为是有共同的特征的。综合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人类行为特征至少有下列几方面: (1)自发的行为。指人类的行为是自动自发的而不是被动的。外力可能影响他的行为,但无法引发其行为,外在的权力、命令无法使其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2)有原因的行为。指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其起因的。遗传与环境可能是影响行为的因素,同时外在条件亦可能影响内在的动机。 (3)有目的的行为。指人类的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且是有目标的。有时候在第三者看来毫不合理的行为,对他本人来说却是合乎目标的。(4)持久性的行为。指行为指向目标,目标没有达成之前,行为是不会终止的。也许他会改变行为的方式,或由外显行为转为潜在行为,但还是继续不断地往目标进行的。 (5)可改变的行为。指人类为了谋求目标的达成,不但常变换其手段,而且其行为是可以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的。这与其他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行为不同,它是具有可塑性的。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摘要 本文结合管理实践系统论述了内在动机对于个体行为的激励作用,探讨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在激励机制设计中的地位。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内在动机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它能够提高个体的努力水平。内在动机对于外在激励具有替代作用,内在动机是个体努力的根源,应该成为激励机制的核心,而外在激励则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 关键词: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激励,委托代理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Pu Y ongjian Zhao Guoq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confirmed their status in incentive mechanism design. By modeling analysis, we found that intrinsic motivation can exert significant incentive effect to the agent’s behavior; it can improve the agent’s effort. Especially, when the individual’s intrinsic motivation boosts, it can be the substitution of extrinsic incentive,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source of effort and should be the core of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is the complement to intrinsic motivation. Key words: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incentives, principal-agent

管理中人的动机激励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管理中人的动机激励 摘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形态的日益转变,人才成为新的稀缺资源,而人力资源成为生产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已深受企业的关注。管理工作中如何通过人的动机激励来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为企业增加更多的利润,是企业在管理中非常注重的问题。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动机激励才是激励的切入点和根本点,激励一个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激励他做事情的动机。正确分析人的需要,准确把握人的动机,合理采用激励手段,才能获得最佳的激励效果。本文在阐述动机激励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对动机激励的一些认识误区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动机激励作用和3C理论的把握,提出构建和完善科学的动机激励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管理,员工,动机激励 企业管理行为更多的是对人的管理,对于人的管理取决于管理者对于员工动机的把握,只有把握这些动机才能采取对应的策略。动机激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一、动机激励理论基础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想法决定的,而这一定的想法是由需要引起的。但又需要不等于有动机。例如:某人非常喜欢小轿车,但他没有能力购买,也没有必要购买时,这只是停留在愿望上。当他有相当的收入,而且在郊外买了一套房子时才转化为真正的动机,才会产生买车的行为,动机与行为直接相连,需要须通过动机才于行为产生关连。也就印证了下面的: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并

且这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之前,人们会处于一种计算期望值的内心紧张状态中,从而使这种未实现的期望值成为自己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针对人的行为动机而进行的工作。有效的激励手段必须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客观规律。认知心理学认为,激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进行激励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如思想、意识、需要、兴趣、价值等。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动机激励才是激励的切入点和根本点,激励一个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激励他做事情的动机。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谈到企业的激励机制时说,要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前提就是如何理解人们的偏好。[1]研究员Alfie Kohn在他的1993年由REWARDS出版的《The Trouble with Gold Stars,Incentive Plans ,As, Praise,and Other Bribes》一书中强烈建议:管理者必须理解内在动力。[2]他建议管理者必须注视被他称之为内部动力的3个C,即协作、满意和抉择。(1)协作:当员工受到合作的鼓舞或有机会互相帮助彼此成功时,会受到激励更加努力工作;(2)满意:当人们意识到他们的工作对组织的重要性的时候,当员工能理解他们的工作对组织的贡献的时候,员工会受到激励。(3)抉择:如果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被授权进行决策时,会受到激励更加努力的工作。Alfie Kohn的3C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激励员工关键是激励他做事情的动机,你不可能直接激励员工,你只能影响他们做某事的动机。实际上,这里所谈的也是动机激励的问题。 二、动机激励在实践中价值与作用 动机激励强调对企业、企业管理者个体的个人需要和利益的重视,是企业管理者从群体的利益出发,对企业职工个体的个人需要和利益的重视。因此,要切实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建立合理的动机激励机制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现代管理学已经认识到动机激励的意义了,它是从需要到行为的助动剂,在实践中,动力激励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 激励就是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企业首先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靠人来进行的,企业经营的各种要素是在主动参与经营的人的利用下才发挥作用的,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