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哲理的现代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有哲理的现代诗歌

【篇一:富有哲理的现代诗歌】

《等你,在雨中》可称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写“等你”

的幻觉和美感。黄昏将至,细雨蒙蒙,彩虹飞架,红莲如火,“蝉声

沉落,蛙声升起”。正因为“你”在“我”心中深埋,所以让人伤感的黄

昏才显得如诗如画。“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每朵莲都象你”。莲象征美丽与圣洁,诗中的莲既是具象的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因此诗人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

池边。象电影中的特技镜头一样,等待中的美人从红莲中幻化而出,“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妩媚动人,艳若天仙。莲花与情人的

清芬之气,使“我”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如果不是瑞士表悄悄地告

诉“我”七点已到,真不知会沉迷至何时!情人在时钟指向七点时翩

翩而来,幻觉本应在“我”与情人的拥抱和热吻中化为现实了,然而

诗人匠心独运,出其不意,笔锋陡转,却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情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姜白石词中婉约的韵律像叮咚作响的清

泉缓缓流进“我”的心中……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但又余音袅袅,留

给人们无限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久久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余光

中的诗作情通古今,意贯中西。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时时滋

润着他年轻的诗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余光中的诗歌有着更

博杂的兼容性。诗歌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

与古典美揉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炉,使得诗歌达到

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余光中对于诗歌创作的追求,从自由体到

现代诗,从敲打乐到民歌,无不显示他那丰富多样的才情。《等你,在雨中》可称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在余光中的诗作中,莲的

意象曾多次出现。诗人崇尚莲的美丽与圣洁,因此,莲既是具象的

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便知晓了诗作

中为何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池边。写到此处,诗人笔锋陡转,美人在时钟指向七点时翩翩而来。按常规,诗人应把幻觉在“我”与情人的拥抱和热吻中化为现实,然而诗人匠心独运,出其不意,

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美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姜白石词中婉

约的韵律象叮咚作响的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中……诗歌至此戛然

而止,但余绪未了,让读者久久沉浸其间,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余光中的诗作情通古今,意贯中西。最初,他沉迷于中国古典诗词,

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时时滋润着他年轻的诗心。在传统与现

代中进进出出,使余光中后来的诗歌有着更博杂的兼容性。余光中

诗歌富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这种独特性与其艺术创作道路的独

特分不开,他从格律诗的浪漫主义走向现代派,又从现代派回到传

统文化之中。他的诗歌艺术的独特性,表现了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2]等你,在雨中》语言清丽,声韵柔婉,具有东方古典美的空

灵境界,同时,从诗句的排列上,也充分体现出诗人对现代格律诗

建筑美的刻意追求《。但余光中在回归传统时并不抛弃“现代”,他

寻求的是一种有深厚传统背景的“现代”,或者说是一种受过“现代”

洗礼的“古典”。他的现代意识重视诗歌意象和比喻的奇特,反映出

诗人对现代生活中某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思想的独特观察和感知方式。诗歌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与古典美糅合到

一起,把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炉,使诗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笑》--林徽因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旋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三、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冯文柄把他酷爱的老庄融入诗中,作品中到处流淌着思想。那些所

谓的哲理诗和他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四、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节选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

无穷。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

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

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对于自

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

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

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实际上,无论是

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

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

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

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而每节中

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

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

为“相对性”的“悲哀”。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

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

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