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名词解释

欧债危机名词解释欧洲债务危机(European Debt Crisis欧洲债务危机(European Debt Crisis,简称“欧债危机”)是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主要是指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债务危机,严重者甚至危及整个欧元区。
自2009年7月始,以希腊为首的欧洲债务危机迅速恶化。
2009年10月,欧盟向希腊发放近6000亿欧元救助贷款,但2010年3月,欧洲中央银行就警告希腊,如果不能改革金融市场和采取紧缩措施,将很难获得进一步的资金支持。
同时,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也纷纷效仿希腊,推出了规模巨大的经济改革方案,以赢得更多援助资金。
但与此同时,其他成员国却未能出台类似的经济刺激计划,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
2010年5月,希腊再次提高借款利率,令该国经济前景雪上加霜。
同月,希腊政府决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约5000亿欧元的援助。
在美国的压力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6月同意向希腊提供总额5600亿欧元的紧急贷款,并随即开始讨论下一步援助计划。
这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希腊提供的总额度约1万亿欧元的援助资金正式生效。
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助行动对于解决希腊问题显然是杯水车薪。
7月23日,欧盟领导人最终宣布,将对希腊实施更为严厉的制裁,这直接引爆了欧元区的信任危机。
8月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已准备好进一步实施财政紧缩措施。
11月30日,爱尔兰方面传来噩耗:该国主权信用评级被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下调至投机垃圾级。
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开始显现: 10月26日,西班牙股市出现跳水; 10月28日,葡萄牙比塞塔失守10%; 11月2日,意大利银行业恐慌情绪蔓延; 11月4日,希腊股市创出历史新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后宣布对希腊实施为期三个月的紧急援助,涉及金额3500亿欧元; 11月18日,欧盟委员会批准了规模为9000亿欧元的紧急救援计划; 11月19日,德国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
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全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指自2009年以来在欧洲部分国家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其本质原因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
外部原因1 金融危机中政府加杠杆化使债务负担加重2 评级机构不断调低主权债务评级,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
内部原因1,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2,人口结构不平衡:逐步进入老龄化3,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4,法德等国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机处于胶着状态根本原因1,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协调成本过高。
2,欧盟各国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各国不同的公司税税率导致资本的流入,从而造成经济的泡沫化。
3,欧元区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
高盛扮演角色:高盛公司为希腊量身定做的“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掩盖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以符合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有分析指出,高盛行为背后是欧美之间的金融主导权之争。
表面上来看,高盛在希腊债务危机中的角色是金融机构和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纠葛,但是从深层次来看,这是一种阻止欧洲一体化战略在经济上的表现。
解决途径第一,提高德国公共支出和预算赤字。
第二,扩大当前的7500亿欧元紧急救助基金规模。
第三,欧洲央行应扩大债券购买规模。
第四,“PIIGS”减少财政支出。
(1)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2)申请和接受援助(3)组建技术性政府(4)发展经济(5)实施一揽子政策(6)缔结政府间条约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三途径:贸易途径、金融途径、非接触性传导贸易途径:欧债危机造成的财政紧缩和消费萎缩、欧元贬值、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此次危机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主要因素。
金融途径:主要通过引发欧元资产贬值、短期投机资本流入和直接投资下降3个因素影响中国经济。
非接触性传导:事实上欧债危机还通过非接触性传导的途径影响中国经济。
具体说就是,欧债危机通过影响投资者信心,甚至引发“羊群效应”,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和启示欧债危机是2024年爆发于欧洲的一场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影响和启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影响:1.外贸受挤压:欧洲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欧债危机导致欧洲国家经济衰退,需求下降,使我国外贸受到严重挤压。
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商品和服务减少,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
中国许多出口企业由此面临生存困境。
2.资本流出:欧债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造成全球资本流动性大幅下降,许多国家寻求避险,中国也未能幸免。
大量资金流出中国,导致汇率波动和外汇储备减少。
资本流出也对我国股市和楼市等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3.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欧债危机使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全球需求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造成明显影响。
2024年至2024年期间,我国GDP增速大幅降低,以及传导到内需、固定资产投资等多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减速趋势。
4.市场需求减少:由于外需下降,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面临市场需求减少的挑战。
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产业,如纺织、制造等产业。
部分企业面临倒闭、裁员等困境。
5.政府财政压力加大:欧债危机使我国的宏观经济面临压力,政府税收减少,财政赤字增加。
这进一步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国内宏观调控产生巨大压力。
二、启示:1.多元化贸易伙伴:欧债危机暴露了我国对欧洲的过度依赖,教训是我国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多元化贸易伙伴,降低单一贸易伙伴的风险。
2.刺激内需:欧债危机暴露了我国外需的弱势。
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内需的刺激,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以减少对外需的依赖,保持经济增长稳定。
3.加强金融监管:欧债危机揭示了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4.加快结构调整:欧债危机使我国很多传统产业面临市场萎缩的挑战。
因此,我国需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附加值,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5.稳定金融市场:欧债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冲击,教训是我国需要加强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启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启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近年来全球经济领域的一大重要事件,对欧洲各国和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和启示两个方面来探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起因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首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欧洲的经济衰退,许多国家出现了高失业率和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一些国家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快速增加。
同时,欧洲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也加剧了一些国家的财政问题。
欧元区的成员国共享同一货币,但各国的经济状况却不一致,一些国家的竞争力下降,出现了贸易逆差和国际竞争力下滑的问题。
其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一大原因是对债务的不可持续性评估错误。
许多国家的政府和银行低估了债务的风险,过度借贷,导致了债务的积累。
同时,一些国家政府的治理不力,导致了财政不透明和腐败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债务危机。
第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还包括金融体系脆弱性和监管不力。
一些国家的银行业存在风险暴露,这些风险最终转移到了国家的财政体系中。
欧洲的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导致了危机的扩大。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适度管理债务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和银行应当合理评估债务风险,避免过度借贷。
政府应加强财政管理,提高透明度和治理水平,防范腐败现象。
其次,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监管,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避免将风险转嫁给国家。
此外,国际间的合作与沟通也非常重要。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避免危机的蔓延和扩大。
最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经济一体化的问题。
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既带来了很多好处,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在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各国的经济状况和竞争力应保持平衡,以避免经济危机蔓延。
综上所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起因主要包括全球金融危机、债务不可持续性和金融体系脆弱等因素。
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
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
主权债务危机:指一国无法偿还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从外部举借来的债务而出现的危机。
欧元区: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
一、欧债危机的进程开端: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发展:比利时、西班牙等西欧其他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希腊已非危机主角。
蔓延:德国等欧洲的龙头国开始感受到危机影响,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升级: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达成了一项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稳定机制,避免危机蔓延。
二、欧债危机的成因(内容书上有)诱因:2009年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使其陷入财政危机,欧元兑美元大幅下跌。
1、欧债危机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延续和深化2、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二元性导致了主权债务问题的产生3、欧元区各国内部经济失衡是引发债务问题的深层次原因4、欧盟内外部的结构性矛盾是债务危机爆发的制度性因素5、国际炒家的投机炒作加速了本次债务危机。
深层原因:1、过度举债: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长期过度负债行为,是造成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2、制度缺陷:欧元区虽有统一的央行与货币政策,但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
这种制度构架上的“先天不足”为危机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3、人口结构老龄化:欧洲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以及过度慷慨的福利制度,极大地抑制了欧元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导致了长期的结构性的低增长、高失业。
这是欧洲政府债务加剧的根本原因。
三、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内容书上有)1、重挫全球金融市场2、欧元地位和欧元区稳定将经受考验3、相关经济体面临政策两难,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将放缓4、加大全球高通胀危险四、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第一,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变得更加黯淡,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欧元区政府可能会把重点转移至对外贸易领域。
欧洲债务危机的进程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是短期的 和有限的。主要的影响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对出口的冲击,危机会导致欧元区今年下半年外 需下降。欧盟又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其目前占中国出口 市场的比重约在18%至21%之间,所以如果来自欧盟外需下 降,今年下半年中国出口情况不是很令人乐观。但是随着欧 洲债务危机得到控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就会降低。
制度缺陷
• 首先,根据欧元区的制度设计,各成员国没有货币发行权 ,也不具备独立的货币政策。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统一的货币使区域内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景 气阶段,这种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统一发展,降低了宏 观交易成本。然而,在风暴来临时,陷入危机的国家无法 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 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紧缩财 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这 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因为抚养成本越来越高,人们生育孩子的愿望日益降低,使生育率迅 速降低。欧洲诸国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间比较早,出生率一直处在较 低的水平,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尤其是二战以来,欧洲的人口结 构变化更加剧烈。二战之后在欧美等国家出现“婴儿潮”,在2010年后同 时进入退休年龄,因此,从20世纪末开始,欧洲的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结构 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的进程。
• 冰岛总统指出,冰岛之所以能够从破产的深渊中快速反弹 ,就是因为政府和央行能够以自己的货币贬值,来推动本 国产品出口,这是任何欧元区国家无法享受的“政府福利 ”。而英国政府也多次重申不会加入欧元区。
人口结构老龄化
全球金融危机只是让欧洲债务危机提前引爆,即使没有全球金融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同样不可避免,因为这些国家普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人口 老龄化日趋严重、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而长期富裕的生活环境养 成的高消费习惯无法自动作出调整,而政治家为了选票必然通过政府举债 支出来维持高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高 居不下。
欧债危机详解

欧债危机详解欧债危机是指2009年欧洲各国债券风险升高,引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在欧元区内的许多国家经济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导致了欧洲经济的衰退和失业率的上升。
本文将详细解析欧债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首先,欧债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
然而,这导致了许多国家的债务水平不断上升,特别是在欧元区的一些国家,如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等。
其次,欧债危机的爆发是由希腊危机引发的。
2009年,希腊政府公布了其财政赤字大幅超出预期的消息,这引发了国际市场对希腊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
由于希腊的债务水平高企,违约风险加大,国际投资者开始撤离该国债券市场,导致希腊的债务危机不断加深。
随后,市场开始担忧其他欧元区国家的债务风险,引发了欧债危机的全面爆发。
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首先,欧元区的许多国家在面临债务危机时,不得不实施紧缩政策,包括削减开支、提高税收等措施,这导致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疲软和失业率的上升。
其次,欧洲金融市场遭受巨大冲击,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着流动性压力和信用风险。
最后,欧债危机引发了欧元区国家之间的信任危机,国家间合作和团结意识减弱,甚至有人担心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
面对欧债危机的挑战,欧洲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欧洲央行通过购买国债和提供流动性来稳定金融市场,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其次,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提供了一揽子援助计划,为遭受债务危机的国家提供财政支持。
同时,各国政府也实施了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复苏创造条件。
此外,欧洲各国还加强了财政一体化和经济治理的合作,以加强对欧元区的监管和治理。
虽然欧债危机给欧洲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各国的应对措施逐渐取得了一定效果。
欧洲各国的债务水平得到了逐步控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
同时,欧洲经济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经济增长率逐渐回升,失业率有所下降。
欧债危机的定义

一.欧债危机的定义: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
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由希腊单一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演变为整个欧元区的债务危机。
二.欧债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及过程自2007年夏天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采取了货币与财政双宽松的刺激政策。
这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经济下滑;但与此同时,由于大规模举债,各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大大提高,特别是对欧洲一些由于人口结构等因素本来就债台高筑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既偶然又必然地爆发了。
希腊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直接起因是2009年11月希腊新政府上台之后,发现上届政府掩盖了真实的财政状况。
新政府将财政赤字由预期的6%上调至12.7%,大大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的上限。
消息的披露迅速引发了惠誉、标准普尔与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相继下调了希腊主权债务评级。
2010年5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这个希腊财政预算的大洞逐渐扩大,其它欧盟国家如果不想掉进这个洞就并必须得小心而行,特别是那些在财政上比较薄弱的国家。
显然所有欧元国家都想把这个希腊财政预算的大洞填不上,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一旦一个欧元国家宣布破产,这会对其他经济相连的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
为了填补这个大坑,其他欧元国家,欧洲央行和希腊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救助措施。
但是由于这个坑是在是太大了,这个坑的瘟疫效应引起其他欧盟国家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同时出现了信用危机,受主权债务问题影响国家GDP占到欧元区GDP 的37%,欧债危机由此爆发。
这场欧债危机已经撼动了整个欧元体系。
三.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欧债危机从表面上看是国债危机,但是如果往深处想,其实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模式出现了问题,是整个欧盟区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的问题。
目前,美国国债(不含间接债务和隐性债务)总规模为14.27万亿美元,占GDP之比达到98.3%,与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相比,负债水平仅次于希腊和意大利,高于英国、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等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债务危机:起因、影响与展望2009年10月,希腊新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宣布,其前任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随即引发市场恐慌。
截至同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投资者在抛售希腊国债的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2011年6月,意大利政府债务问题使危机再度升级。
这场危机不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一开始就来势汹汹,但在其缓慢的进展过程中,随着产生危机国家的增多与问题的不断浮现,加之评级机构不时的评级下调行为,目前已经成为牵动全球经济神经的重要事件。
政府失职、过度举债、制度缺陷等问题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了这场危机的爆发。
在欧元区17国中,以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与西班牙等五个国家(以下简称“PIIGS五国”)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欧债危机起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过度举债。
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长期过度负债行为,是造成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
如表1所示,除西班牙与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净储蓄盈余外,PIIGS五国在1980~2009年间均处于负债投资状态。
长期的负债投资导致了巨额政府财政赤字。
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政府财政赤字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在危机形成与爆发初期的2007~2009年,政府赤字数额急剧增加。
以希腊为例,从2001年加入欧元区到2008年危机爆发前夕,希腊年平均债务赤字达到了5%,而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2%;希腊的经常项目赤字年均为9%,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1%。
2009年,希腊外债占GDP比例已高达115%,这个习惯于透支未来的国家已经逐渐失去了继续借贷的资本。
这些问题在PIIGS五国中普遍存在。
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日渐深入,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看齐,支出水平超出国内产出的部分越来越大。
由于工资及各种社会福利在上涨之后难以向下调整,即存在所谓的“粘性”,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节节攀升。
西班牙和爱尔兰债务问题的成因与希腊略有不同。
这两个国家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迅速萧条,国内银行体系出现大量坏账,最终形成银行业危机。
而政府在救助银行业的过程中,举债与偿债的能力均出现了问题。
此时,已经背负巨额债务的五国政府,其进一步借贷的能力已大不如前,政府信用已经不能令投资者安心充当债权人的角色。
投资者一般将6%作为主权债务危机的一个警戒值,一旦超过这一水平,该国将面临主权债务危机。
意大利的债务问题在PIIGS五国中前景相对乐观,但目前其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水平已接近6%。
除意大利之外,PIIGS五国2009年的政府赤字均已经数倍于3%的警戒值,如表2所示。
当巨额的政府预算赤字不能用新发债务的方式进行弥补时,债务危机就会不可避免地爆发。
二是政府失职与制度缺陷。
PIIGS五国经历如此严重的危机,动作迟缓、不作为或乱开“药方”的五国政府难辞其咎。
虽然五国政府在危机前与危机中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其失职行为是危机的重要助推因素。
首先,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在大选与民意调查中取悦民众,政府采用“愚民政策”,采取了“饮鸩止渴”的行为。
例如,希腊政府在2009年之前隐瞒了大量的财政亏空。
其次,一些政府试图通过各种途径逃避欧盟委员会与欧洲央行的监管处罚。
德国、法国等经济发展“龙头”曾是这方面的负面典型,而其他国家也随之纷纷效仿。
再次,以爱尔兰、西班牙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政府放任国内经济泡沫膨胀,一旦泡沫破灭,又动用大量的纳税人财富去救助虚拟经济,导致经济结构人为扭曲。
最后,政府首脑过于畏首畏尾,不敢采取果断措施将危机扼杀于“萌芽状态”。
例如,意大利政府在2009年赤字达到5.3%时没有采取果断行动,而是一味拖延,导致了目前危机升级的局面。
欧元区的制度缺陷在本次危机中也有所显现。
首先,根据欧元区的制度设计,各成员国没有货币发行权,也不具备独立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负责整个区域的货币发行与货币政策实施。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统一的货币使区域内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景气阶段,这种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发展,降低了宏观交易成本。
然而,在风暴来临时,陷入危机的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这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冰岛总统近日指出,冰岛之所以能够从破产的深渊中快速反弹,就是因为政府和央行能够以自己的货币贬值,来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这是任何欧元区国家无法享受的“政策福利”。
而英国政府也多次重申不会加入欧元区。
二、欧债危机中的各国表现1.PIIGS五国:债台高筑但境况不同饱受危机困扰的PIIGS五国均处于很高的负债水平。
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应超过60%,而除西班牙政府债务水平与该水平较为接近外,其他国家债务水平均大幅超标。
希腊与葡萄牙两国实体经济缺乏增长动力,但工资水平、社会福利、公共事业等方面支出巨大,政府对债务高度依赖,且在借新还旧的过程中,不断净增新的债务,利息支出已超出国家财政的支付能力。
20世纪80年代,希腊公共负债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1.6%,而2000年之后,这一比值在超过100%后仍不断攀升,预计2011年将达到152%。
2012~2014年,希腊将有1920亿欧元的到期债务需要展期,另需发行450亿欧元新债以应对财政赤字。
葡萄牙的境遇与希腊类似,虽然程度稍轻,但对外界的影响却更加令人猝不及防。
2011年7月6日,信用评级机构穆迪突然将葡萄牙的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从Baa1下调至属于垃圾级的Ba2,并将评级展望定为“负面”,亦即在未来12~18个月内可能会进一步调降该国评级。
此次下调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很大打击。
爱尔兰与西班牙两国政府偿付能力问题并不突出,但国内银行业自次贷危机以来,饱受坏账困扰。
在救助银行业的过程中,政府付出了巨大成本。
以爱尔兰为例,该国在1995~2007年维持了5%以上的高速增长,随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内房地产业景气度急速回落,最终在银行体系内形成了大量坏账。
截至2011年5月,爱尔兰政府至少向金融机构注入了700亿欧元,这一数值已经超过了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
据估计,继续注入300亿~500亿欧元资金后,可基本完成对该国银行业的救助。
西班牙2010年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9.2%,其债务问题同样源于国内的房地产业,且饱受高失业率的困扰。
2011年一季度,西班牙失业率为21.29%,而青年失业率更是高达40%。
意大利是PIIGS五国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在欧元区17国中仅次于德国和法国而位列第三,经济总量在区域内的占比约17%。
意大利国债余额高居欧元区榜首,占GDP的比例则仅次于希腊,排名欧元区第二。
该国不但债务总量巨大,且到期偿还问题突出。
根据穆迪评级公司的最新统计,2011年,意大利的利息支出将超过政府财政收入的10%,其中大部分债务将在未来五年内到期,相比之下,债务缠身的西班牙的利息支出也不过只占到本国财政收入的6%。
意大利的经济基本面在危机国家中相对优良,自身“造血”能力也相对较强,市场对该国的经济前景并不十分悲观。
2011年7月中旬,意大利成功发行了67.5亿元一年期国债,虽然收益率较6月时高出了1.5个百分点,但投资者普遍认为此次发行是意大利债务危机走向缓和的乐观信号,当天意大利股市即上演了逆转行情。
2.欧元区:经济整体萎靡但强国仍有余力受PIIGS五国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欧元区整体负债相对GDP的比率已经达到85%,无论从净态比率方面还是动态进展方面来看,该区域已经处于慢性债务危机之中。
德国和法国作为欧元区经济总量前两位的国家,在本次危机中表现稳健,其中德国的经济复苏势头十分明显。
在2007~2009年的次贷危机期间,德国经济深受影响,但2009年6月起,德国经济一直处于复苏过程之中。
一方面,德国以汽车、机械为代表的核心部门保持着较强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的欧元贬值增加了德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出口导向型的德国经济起到了提振作用。
2011年以来,德国出口强劲增长。
2011年5月,德国出口同比增加19.9%,环比增加4.3%。
今年初以来,德国股市DAX 指数涨幅逾2%,说明投资者对欧元区不同经济体的未来前景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经济与危机四伏的欧元区形成了“跷跷板”效应,而这种效应在短期内能够起到区域内的“稳定器”作用。
3.欧债危机对其他主要国家的影响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欧元区外的发达国家,在实体经济层面受危机影响较小。
欧洲虽然是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但由于出口仅占美国GDP的7%,整个欧洲出口对美国GDP的贡献仅有1%,因此美国经济对欧洲需求的依存度很低。
但英美等国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危机国家债券,偿付前景尚不明朗,一旦止付将可能引发新一轮连锁反映。
以日本、中国为代表的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国家可能会受累于欧盟经济景气下滑,进而影响本国经济。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需求,如果危机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必将在实体层面向中国传导。
三、欧债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本次欧债危机中,以爱尔兰、西班牙为代表的“泡沫破灭”国家的债务问题始于银行业,通过政府的救助开始由银行体系向本国政府传导。
而银行由于持有大量的政府债券,再度面临潜在资本损失。
很多银行由政府持股或控制,政府在危机时刻对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也肯定会伸出援手。
在此情形下,这种债务危机不断在政府与银行之间传导的模式一旦形成,必将对全球经济造成致命打击。
在欧洲,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的现象十分普遍。
希腊国家银行是希腊国内最大的银行,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前,该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1%的高水平,但该行持有180亿欧元的希腊国债,一旦希腊政府进行债务重组,这些债券将大幅贬值,该银行也必将遭受重创。
希腊国外的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也持有大量希腊国债,例如,巴黎百富勤集团和德国商业银行分别持有50亿欧元和30亿欧元的希腊国债。
希腊作为欧元区的小型经济体,其国债的减值对债券持有人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杀伤力。
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型经济体一旦发生国债减值,势必再度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英国巴克莱银行在西班牙拥有约439亿欧元的债权性资产,规模仅次于该行在英国、美国的资产数量。
这些资产有一半以上与房地产业相关。
与上述机构相比,目前,由英国政府控股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处境更糟。
该行持有高达640亿欧元的爱尔兰债务,其中120亿欧元的债务已经违约。
该行总资本在2010年末为580亿欧元,虽已得到英国政府的救助,但如果爱尔兰债务问题继续恶化甚至全面违约,则该行必将面临破产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