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产业结构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转变趋势

我国产业结构转变趋势我国产业结构转变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产业结构调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由以重工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重要历程。
本文将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趋势,以及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我国产业结构具有一些特殊性和特点。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以制造业为例,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大的,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我国产业结构中混杂着高端和低端产业。
虽然我国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也仍然存在大量的传统产业,如煤炭、钢铁、石化等。
第三,我国服务业的比重逐步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就业增长和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四,我国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明显。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先进,以高新技术行业和服务业为主。
而中西部地区则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这些特点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趋势1. 服务业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增加。
服务业具有覆盖面广、就业强、创新性高等特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愈发显著。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增速明显快于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这一趋势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的比重将会继续提高。
2. 制造业结构将升级优化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传统制造业的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等问题已经逐渐暴露出来,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
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中国自行车2001年出口情况回顾及未来展望

美元。此两项台计 ,出口在 10 万 美元以上的企 00 业 2 家 ,占垒 国企业数的 62 而 出 口金额达到 3 .%, 63 2亿美元 ,占垒 国总 出口金额的 6 . 。 32 % 出 r的 自行车 占 1本市场消费的 5 % 上 。因此 , 】 3 0 只 要我们注重开发适合消费者需 求的产 品 ,注重 品质 .有序 出 i, 日本有很大的市场空 间。 q 蜒垒球 自行车制造业 ,甘前能 与中国竞争的
各洲 出口表:2 0 年 卜 l 01 2月出 口
= 20 年我 国自行车出 口情况 : 01
2 0 年垒球 经济动荡 ,美、 日经济哀退 、对 01 我 自f 车出 口造 成很大 冲击。但经过垒行业的 努 力 .出口量仍小有增长 20. 卜 l ,自行 车 01 年 2月
整车出f企 业 30 , 】 7 家 向世界 l9 国家和地 区出 5个 l自行车 整车 3 9 万辆 、同比增长6 宦 汇 l l l 44 %, OL
从 上表格看出 ,我出 口重点地区为亚洲和 北 美洲 ,而北美洲主要是美 国市场 。2 0 年我对 01 美出口整 车 13 23万辆 .占美洲市场的 9 . 。而 6 受 美国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我对美 出 口较上年 下降 9 %.困此拉动 美洲市场垒面下降 。 亚洲是我出 口第一大洲 市场 ,且有较大幅度
内除极少
量 生 产
外 ,9 % 0
;
我保护和封 闭的意识 极强 ,如对中 国 自行车的 反 颇销关税 已近十年之久 , 不解冻 。 仍 该市场年消费 自行车在 10 - 7 0万辆 , 自产 10 万辆左右 , 5 0 10 20 进 口50 0 万辆 左右 , 口量不到市场消费的三分 之 进
第3讲美国产业结构

第3讲美国产业结构1. 农业产业:美国农业产业高度发达,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等。
美国还在生物技术、有机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 工业产业:美国工业产业涵盖了制造业、能源、化工、钢铁、汽车、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其中,美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在高科技、生物制药、精密仪器等方面。
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
3. 服务业:美国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技术、教育、医疗、零售等多个领域。
其中,金融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
5. 文化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好莱坞电影、音乐、图书、时尚等产业吸引了大量国际关注。
美国的文化产业不仅为国内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还通过输出文化产品,提升了国家软实力。
美国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3讲美国产业结构1. 农业产业:美国农业产业高度发达,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等。
美国还在生物技术、有机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 工业产业:美国工业产业涵盖了制造业、能源、化工、钢铁、汽车、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其中,美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在高科技、生物制药、精密仪器等方面。
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
3. 服务业:美国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技术、教育、医疗、零售等多个领域。
其中,金融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
晶圆基础知识

晶圆晶圆,多指单晶硅圆片,由普通硅沙拉制提炼而成,是最常用的半导体材料,按其直径分为4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等规格,近来发展出12英寸甚至更大规格.晶圆越大,同一圆片上可生产的IC就多,可降低成本;但要求材料技术和生产技术更高。
IC目录一、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结构发展历程二、IC的分类常用电子元器件分类集成电路的分类:IC就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包括:1.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缩写:IC)2.二,三极管。
3.特殊电子元件。
再广义些讲还涉及所有的电子元件,象电阻,电容,电路版/PCB版,等许多相关产品。
IC还包括但不限于代表经济,统计学中的国家工业能力.[编辑本段]一、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结构发展历程自1958年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TI)发明集成电路(IC)后,随着硅平面技术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后发明了双极型和MOS型两种重要的集成电路,它标志着由电子管和晶体管制造电子整机的时代发生了量和质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具有极强渗透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新兴产业集成电路产业。
回顾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自发明集成电路至今40多年以来,"从电路集成到系统集成"这句话是对IC产品从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到今天特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发展过程的最好总结,即整个集成电路产品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板上系统(System-on-board)到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的过程。
在这历史过程中,世界IC产业为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其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以加工制造为主导的IC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70年代,集成电路的主流产品是微处理器、存储器以及标准通用逻辑电路。
这一时期IC制造商(IDM)在IC市场中充当主要角色,IC设计只作为附属部门而存在。
这时的IC设计和半导体工艺密切相关。
IC设计主要以人工为主,CAD系统仅作为数据处理和图形编程之用。
世界的经济地理特征

添加标题
世界著名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 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等
添加标题
城市带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带不断发展壮大,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 重要影响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增长 城市化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城市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福利保障 城市化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压力和挑战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加速技术转移和创新
提升产业结构
增强国际竞争力
世界各地区资源分布与利 用
章节副标题
世界资源种类与分布
世界资源种类: 矿物资源、水 资源、土地资 源、森林资源
等
世界资源分布 特点:不均衡 性、地区差异
性
世界资源利用 现状:过度开 发、浪费严重、
资源短缺
世界资源保护 措施:可持续 发展、资源循 环利用、国际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与浪费严重
应对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 环境保护政策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资源开发与环境 保护的平衡是世 界经济地理特征 的重要体现。
不同地区资源分 布与利用情况存 在差异,需要采 取不同的平衡策 略。
资源开发与环境 保护的平衡有助 于实现可持续发 展和绿色发展。
各国政府和企业 需要加强合作, 共同推动资源开 发与环境保护的 平衡发展。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稻壳学院
世界经济地理 特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世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世界各地区产业结构
世界各地区贸易与投资 世界各地区资源分布与利用
世界各地区城市化进程 世界各地区文化地理特征
世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下我国产业升级研究

第一, 三次 产业 构 成 变动 的 总趋 势 和全 球工 业 化重 心 向东 半球 转移 。无 论按 增加 值 比重 还是按 就 业 比重 的变 化衡 量 ,0世 纪 7 2 0年 代 以来 , 界农业 世 比重普 遍 持续下 降 , 务业 比重普 遍持续上 升 , 达 服 发 国家 工业 比重 下 降 , 发 展 中 国 家工 业 比重 上 升 。 而
【 经济研究】
世 界 产 业 结 构 变 动趋 势 下 我 国产 业 升 级研 究
志袈
( 西安交通 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 , 陕西 西安 70 6 ) 10 1
摘
要: 在分析 2 世 纪 6 年代 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 , O 0 剖析发达国家优化产业
结构 和经 济增 长方式 的主要 机制和 措施 , 探讨 世界 产 业结 构调 整 趋 势给 中国产 业 结构 升级 和 转 变
丛 大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西北 哲学社
21 0 0年 5月 , 4 第 0卷第 3期 , y2 1 , o.o N . Ma,00 V 1 , o3 4 Ju a o ot et nvr t( h ooh n oi c ne dt n or l f r w s U i sy P isp yadSc l i csE io ) n N h ei l aSe i
经济增 长 方式带 来新 的机遇 和挑 战 , 出中国产业 升级 战略 应 处理 好 扩 大就 业和 提 升 国际分 工地 提
位的 关 系 , 以促 进 产业 间的 结构优 化和 产业价值 链各 个环 节的 升级 。
关 键词 : 世界 产 业结构 ; 产业升 级 ; 值链 优化 价
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当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调整。
而这一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对金融市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体现在资金流向的改变上。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某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逐渐衰退,而一些新兴产业则会开始崭露头角。
这种情况下,资金或流向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对于金融市场而言,就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大量资金注入新兴产业,不仅意味着金融市场将面临更为广阔的投资领域,同时也会带动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新能源、高科技等新兴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也带动了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还表现在风险的转移上。
产业结构调整经常伴随着一些企业的兴衰更替,这就意味着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风险。
对于金融市场而言,这些风险可能会被转移,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传递。
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和管理方面加强,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过去几年中国的钢铁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为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推动了钢铁产业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得一些钢铁企业面临着债务风险。
金融机构需要通过风险评估,合理分配资金,并提供相应的风险管理服务,以降低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还包括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变化。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市场在满足新兴产业融资需求的同时,也需要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例如,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金融市场需要推出适合该行业的融资产品,如绿色债券、碳交易等,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也推动企业的绿色发展。
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市场也存在一些挑战。
3-1.80 影响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驱动因素

影响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驱动因素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世界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宏观趋势的变化将对世界产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其中区域发展理念的转变、科技发展趋势和人民生活理念的转变这三个方面是产业发展最为核心的驱动因素。
一、区域发展理念的变化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区域发展理念产生了新的趋势。
旧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经济、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未来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流趋势。
1.旧有经济增长模式及其主要问题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典型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通过不断加大资本、劳动力、能源等要素的投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然而,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投资的减少、人口红利的消失、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出现,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逐渐浮现:(1)城市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工业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城镇化快速发展。
虽然从总的趋势上看,世界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正在逐渐放缓,但是亚非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还将经历一个人口持续增长和快速城镇化的过程。
由此带来的包括住房、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就业、教育、卫生医疗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是难以忽视的。
(2)能源和气候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使世界能源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日益严峻。
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对全球能源情况基准状态的预测,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将从2001年的102.4亿吨油当量增加到2025年162亿吨油当量,世界能源消费从2001-2025年将增加54%,而《BP世界能源统计2006》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可供生产40多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以供应65年和155年。
如果不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化石能源将在本世纪内基本开采殆尽,全球化石能源的枯竭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使用化石能源还会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重大威胁。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12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供应占到了全球能源供应的81.7%,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99.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产业结构发展1.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60%,新兴工业国为20-40%。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1990年美国对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它率先迈进知识经济时代。
欧盟为了改变高技术领域竞争的不利地位,于1993年在《经济增长、竞争和就业》白皮书中提出欧洲信息高速公路协议,拟定了欧洲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计划。
北欧诸国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了90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芬兰的诺基亚和瑞典的爱立信在全球移动电话领域分别占第一和第三位。
新兴国家和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引人注目,台湾的笔记本电脑、监视器、台式电脑、主机板等14项电脑产品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产业,约占制成品出口的50%。
韩国明确提出于2002年跻身全球十大信息产业国的目标,为此两年前就制定了《2000年信息化推进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发达国家集中发展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信、航空、机器人和机床、电脑及软件等高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大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发展。
因为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传统产业为其提供材料、工艺、基础器件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支撑,高技术产业反过来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极强的改造作用,即通过高技术产业的杠杆作用,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3.劳动力结构智力化过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体力型和经验型的劳动者占多数,智力型的脑力劳动者比例不大,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从20世纪中叶开始,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迅速提升,逐步成为社会劳动中的主力。
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智力化趋势更为明显,脑力劳动者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已占绝大多数。
据OECD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10年里,在其成员国的制造业领域,技术工人就业人数增加了10%,而熟练工的就业人数减少了70%;掌握一定高技术技能的高工资就业人数增加了20%。
产业结构的调整60年代以来,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大体出现了三次高潮:1.第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60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
“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70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诱发的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升了产业结构的水平。
与此同时,亚洲“四小”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抓住国际经济提供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开始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2.第二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石油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国际经济遭受了强烈的冲击,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加剧,各国为了建立新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格局和与国际经济相协调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又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浪潮。
这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递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地区分工向纵深发展。
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他国,特别是亚洲“四小”和东盟。
这次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传递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亚洲“四小”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
80年代中期以来,“四小”已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与美、日展开激烈竞争,并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微电子等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工业中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向产业内部垂直分工的发展。
所谓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是指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工业之间的分工;而产业内部分工则是指各国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企业之间工序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工。
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
3.第三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逐步成为现实的经济形态,全球经济系统面临国际分工的变迁,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
国际分工格局中出现“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深化发展的新特点。
总体上看,美国站在当今国际分工的顶尖,发挥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优势,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则发挥其在应用技术开发领域中的优势,主要从事一般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其他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工业产品生产。
如日本电子机械工业发达,但其中的软件技术仍要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进口。
产业开放度持续提升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开放的水准日益深化。
而且呈现出新的特征。
1.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各国产业结构相互联系的水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形成了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系统,出现了结构互动这一重要经济现象,即各国产业结构都是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一国产业结构的成长、运行必然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发生相互关系,或者说一国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中成长运行。
首先,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客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资源配置,所以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状况,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如制造业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实现了无国界生产,这说明要在全球范围实现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才能提升产业结构的运行效益。
其次,因为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不同,各国的产业优势也不同,一国的产业结构并不是齐全的,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完整性使各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紧密相连,在互补竞争中得以提升一国或某区域产业结构体系的整体效率。
第三,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同样明显,国与国之间、国际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化,各民族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既置身于本区域内部的分工中,又置身于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中,一国的结构变动既深受国际分工变动的影响,也影响周边其他国家的结构变动,并迅速波及到全区域;而一个区域的结构变动又往往波及到全球其他区域。
因而,从全球范围看,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间的相互依存、互动作用日益明显和深化。
2.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持续提升产业结构度的开放是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而持续提升的。
产业结构的开放促使产业结构开放效应提升。
首先,一国开放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不仅是国内市场,而且还有国际市场,开放水准越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就越强。
要开拓国际市场就需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促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有的国家通过市场的开拓,使成熟的产业向国外扩散,延长了产业的生命周期;有的国家通过市场的开拓,加快了产业转换升级的进程。
其次,要素贡献来自资本、技术和信息三个方面。
在当代经济开放和结构开放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一个国家来看,外资的流入流出都伴随着产业的变动和发展,资金缺乏的国家通过利用外资,缓解本国资金的不足,加快经济的发展;资金富裕的国家通过资本输出不仅使成熟的产业向国外扩散,并以此突破他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国外销售市场,而且可以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获得更多的利润。
资本的流动是与技术的转让和引进相联系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通常伴随着技术转让,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改造现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并使出口行业的竞争优势强化,以达到促进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开放的经济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世界经济和市场的信息,对各国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各国产业结构开放度的提升意味着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促进产品特别是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进出品贸易发展又带动了新的需求,从而成为一国生产扩张的刺激因素。
对我国的启示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准确地确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对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顺应世界潮流,明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从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看,顺应世界潮流,选准结构调整的方向,及时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一国经济保持长足增长的关键。
日本抓住第一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亚洲“四小龙”抓住第一、第二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并持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美国在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抓住主动权,发展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顶尖的位置,并出现了被经济学界称为“新经济”的现象。
新世纪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一方面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国情,针对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之间的矛盾,从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发,确定我国各产业发展的方向,并实施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结构调整策略;另一方面,要紧跟当代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顺应我国产业结构持续外向化、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实行具有超前意识的跨越式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使产业结构加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