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中医古籍中的医疗哲学思想是什么

中医古籍中的医疗哲学思想是什么

中医古籍中的医疗哲学思想是什么中医古籍,宛如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的宝库,其中所蕴含的医疗哲学思想,不仅在古代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在现代社会依然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中医的医疗哲学思想,首先强调的是整体观念。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并非孤立地看待人体的某个部分,而是将人体置于天地自然的大环境中去考量。

比如,中医认为四季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体也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调整自身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春天肝气升发,夏天心气旺盛,秋天肺气收敛,冬天肾气闭藏。

如果人体不能顺应自然的变化,就容易生病。

这种整体观念还体现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局部的病变。

在治疗上,也不是单纯地针对病灶进行治疗,而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阴阳平衡是中医医疗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阳气主生发、温煦,阴气主收敛、滋养。

如果阳气过盛,就会出现发热、烦躁、口渴等症状;阴气过盛,则会出现畏寒、肢冷、腹泻等表现。

中医治疗疾病的目的就是调整阴阳的失衡,使其恢复平衡状态。

比如,对于阴虚阳亢导致的高血压患者,中医会采用滋阴潜阳的方法,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药物如生地黄、麦冬,配合具有潜阳作用的药物如龙骨、牡蛎,来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此外,中医还强调“治未病”的思想。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医对预防疾病的高度重视。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通过调养身体、增强体质、避免致病因素等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比如,中医提倡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规律的作息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提高人体的正气,抵御外邪的侵袭。

中医学课件: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中医学课件: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一 ) . 阴阳相互对立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矛盾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都是对立矛盾的。2 . 阴阳相互制约 是 指 在 属 性 相 对 立 的 基 础 上 ,阴阳 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 相互约束。
( 二) . 阴阳相互依存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依存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皆相互依存, 意 即 阴 和 阳 任 何 一 方 都 不 能 脱 离 对 方 而 单 独 存 在 。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
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阴阳划分为既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
三、辨证论治
1. 含义 所谓“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 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辨 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等,从而概括 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 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 手段和方法,也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关键。
(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轻宣温热煮无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 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着的相 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而是 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

中医学哲学

中医学哲学

中医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及其根源一、哲学思想——元气论1 、元气论始于先秦,成熟于战国和秦汉。

《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论衡》:“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2 、气是自然感应现象的中介“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二、方法论——天人相应1、“天人相应”整体观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天人相应” 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

2、《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3、“天人相应”的物质基础在于天人一气。

人是万物之一,居于天地之间,是天地合气的宝贵产物:“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夫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4、内容天人相似《灵枢•邪客》:“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人相通《灵枢•通天》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

”天人同律《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5、天人相应的生理基础——肺(肺主气、主治节)“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素问六节藏象论》)肺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左右十二根)四肢大关节:十二个三、思维方法——取象比类1、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周易•说卦》中“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

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黄帝内经•素问》中“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中医的哲学思想

中医的哲学思想

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不仅是医学,而且还包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开篇之话:“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法。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中医的经典理论《黄帝内经》,开篇之语不是阐述医学,而是讲明做人的道理,如何才能活的健康,活得长寿。

开篇之语用现代汉语解释大意就是:上古之人,饮食节制,劳作有道,符合自然规律,自然活得长寿。

今天的人,把酒当水,酒后行房,纵情色欲,声色犬马,物欲横流,违背规律,过了50岁就衰弱,自然就是寿命短暂。

中医的诊断之法“望闻问切”,也是具有哲学的含义,望:就是观察,查看整体。

闻:就是感知对方,也是感知事物的存在。

问:就是搞好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情况。

切:就是自己动手进行实践。

中医的诊断方法也是符合“实事求是”的。

1、中医的整体原则。

《黄帝内经》这个起源于战国,后由多人增补而成的医学经典,是后世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尤其强调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阴阳五行说。

进一步阐明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认为“人”在自然界中适合周围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解释了人得各种疾病的起源和病因,这与现代的人们对养生和环境的好坏的理解,是有着共同的看法,只不过中国人的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

2、中医的诊断是实践的。

众所周知,中医诊断是非实验的,这一度是西方医学信徒们攻击和嘲弄的关键。

但在中医成功的治疗效果面前,人们又不得不承认中医的合理性。

合理什么呢?按照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用经验的可以解释。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一些人认为中医是经验的医学。

中医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医就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深感其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中医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源于古代哲学,其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元素组成,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是宇宙间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态。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中医的哲学思想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贯穿于中医诊疗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诊断疾病时,中医注重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这些都是阴阳五行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而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态、体态等,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体味、呼吸、咳嗽等,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了解疾病的性质;切诊则是通过脉诊和舌诊,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

在学习中医诊断方法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严谨细致。

望诊要求医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闻诊要求医生具备灵敏的嗅觉,问诊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切诊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脉诊和舌诊技能。

这些诊断方法相互印证,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其中,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易于应用等特点。

中药治疗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合适的药物。

在学习中药治疗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中药的神奇之处。

中药治疗并非简单的对症下药,而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哲学思想概述总结报告

中医哲学思想概述总结报告

中医哲学思想概述总结报告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类以及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观念、整体观念以及治病以平衡为中心等。

首先,中医哲学思想强调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宇宙、自然、人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疾病方面,中医认为疾病是阴阳失衡所致,治疗就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其次,中医哲学思想中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之间相互克制、相互依存,构成了宇宙和人体的动态平衡。

中医治疗中,通过调整五行关系来平衡人体内部的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气的观念是中医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万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原因。

中医还强调了人体气的运行和调节的重要性,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气的异常运行或失衡所致,通过调整人体气的运行来治疗疾病。

中医哲学思想还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不仅关注患者的症状,还注重分析病因、辨别病机,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最后,中医哲学思想的治疗理念是以平衡为中心。

中医认为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恢复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并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心态等方面的因素来维持健康。

总之,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类以及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观念、整体观念以及治病以平衡为中心等观念,构成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并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哲学的特点

中医哲学的特点

中医哲学的特点
中医哲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传统哲学为立论基础:中医哲学以传统哲学为基础,强调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的思想。

它认为天地、人互感互通、恒动圆融,强调宇宙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影响。

2.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哲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都存在着
相互联系和影响。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从整体角度出发,全面考虑人体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

3. 强调辩证思维:中医哲学强调辩证思维,认为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阴阳、寒热、虚实等矛盾对立的状态。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强调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达到阴阳平衡、寒热协调、虚实相宜的状态。

4. 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中医哲学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

5. 与时俱进:中医哲学也强调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医学发展的需要。

例如,现代中医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和科
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医哲学的特点在于其以传统哲学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

这些特点使得中医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价值。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我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是一门集哲学、医学、自然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

1. 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体现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求我们全面考虑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把握疾病的本质。

例如,中医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针对局部病变,还要注重调整全身机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 辩证论治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所得信息,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构成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是五种基本物质,它们相互滋生、制约,维持着世界的和谐。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我们把握疾病的性质、发展规律,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

1. 四诊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通过对病情的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3.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可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阴阳属性的特点
2.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 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
阴阳者,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二)阴阳属性的特点
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
是绝对不变的。
(1)阴阳的相互转化: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内容提要
元气论、阴阳及五行学说,是古代用以认识自 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 医学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讲述元 气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属性,气、阴 阳、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习要点
1.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掌握气、阴阳、五行的基本特征。 2.熟悉气化与行气转化、五行的生克与乘侮关系; 熟悉中医学运用元气论、阴阳五形学说解释生理 现象、病理传变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事物的五行分类等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内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 的基本概念
•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 (三)阴阳属性的特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要点: 对立、统一、 动态平衡状态变化着。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 而言,即向日者为阳,背日 者为阴。
(三)气化和行气转化
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化:气的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量变 变:气的较为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质变
第一节 元气论
• 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 (一)说明生命过程物质性和运动性 • (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 (三)说明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 的基本概念
•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 (三)阴阳属性的特点
二、阴阳学说 • (一)阴阳相互对立(二)阴阳相互依存 的主要内容 • (三)阴阳相互消长(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 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 • (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腰 背
六心 腑肺

功 能




胸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物 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阳离决,精气乃绝。”
(阳气)化生
(阳气)运送
饮食水谷
气血精津
全身
(阴)
(阳阴)
(阴平阳秘)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 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无形、兴奋 阴 静止、内守、下降、寒凉、悔暗、有形、抑制
(二)阴阳属性的特点
1.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 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指特定的事物或现象; 阴阳属性的划分,必须满足彼此间相互关联而又 相互对立的基本条件。
如:天阳与地阴,是对宇宙而言; 男阳与女阴,是对性别而言; 上阳与下阴,是对方位而言。

元气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第一节 元气论
一、元气的 主要内容
• (一)气的基本概念 • (二)气的基本特征 • (三)气化和行气转化
二、元气论 对中医学的
影响
• (一)说明生命过程物质性和运动性 • (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 (三)说明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第一节 元气论
• 一、元气的主要内容 • (一)气的基本概念 • (二)气的基本特征 • (三)气化和行气转化
⒈ 阴阳偏胜:是指阴或阳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⒉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 病理状态。 ⒊ 阴阳互损:其意有二,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 二是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的病理现象。 ⒋ 阴阳转化: 指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 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元气,即原气,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精气,也称之为精,是肉眼无法看到的极精极微的 精粹物质。
(二)气的基本特征
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平衡→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处于一定范围、限度、 时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总体相对稳定
上限 下限
正常
异常
(四)阴阳相互转化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 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
热,热极生 阳,重阳必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三、阴阳学 说在中医学 中的应用
•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 (四)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 • (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
(二)阴阳。 互用——阴阳双方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亡
血管
血液(阴血)-当归 推动力(阳气)-人参
(三)阴阳相互消长
–消——消减、减弱 –长——增加、强盛 –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1.阴阳的消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冬至春至夏) 2.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气能生血、气虚日久而血虚) 3.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
在一定条件下


(二)阴阳属性的特点
(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
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中午
昼------阳
平旦
上午 下午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后半夜 前半夜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
傍晚
夜------阴
夜半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二、阴阳学说 的主要内容
• (一)阴阳相互对立 • (二)阴阳相互依存 • (三)阴阳相互消长 •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一)阴阳相互对立
1.阴阳相互矛盾 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
互矛盾和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一)阴阳相互对立
2.阴阳相互制约 阴阳彼此间具有相互斗争、掣肘、牵制、约束
的制约关系,并通过这种制约维持“阴平阳秘” 的状态。
如:秋冬阴冷气升--以制约夏季阳热。 春季温阳气升--制约冬季之阴寒。 燥热-阳盛-心烦易怒 上火 中暑-耗阴。 过冷-气血不畅-风湿、心梗-伤阳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