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ppt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光的反射现象及定律》

_6_0_°_,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等于__1_2_0_°_。
(3)假如∠1=60°,入射角等于 __3_0_°_,反射角等于__3_0_°_,入射光线
与反射光线的夹角等于__6_0_°__。
法线 N
入射角 反射角
23
1
4
O
画一画 画出反射光线
画出入射光线
画出镜面
随堂演练
1.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 夹角逐渐增大时,则( C ) A.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也逐渐增大 B.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 C.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也逐渐减小 D.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减小
猜想与假设: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2.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思路:
当光发生反射现象时,
每一束反射光对应着一束入
法线
射光。因此,要探究光反射
时的规律,就要找到反射光
与入射光的位置关系。
我们可以把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 一张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的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 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所示。
次数
∠i
∠r
1
2
3
...
3.按图中那样,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 观察是否能看到反射光线。
实验演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点击 画面 播放
分析论证:
(1)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分居法线两侧。
(2)入射光线、法线、反射 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结论: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 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 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3)假如∠1=60°,入射角等于 __3_0_°_,反射角等于__3_0_°_,入射光线
与反射光线的夹角等于__6_0_°__。
法线 N
入射角 反射角
23
1
4
O
画一画 画出反射光线
画出入射光线
画出镜面
随堂演练
1.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 夹角逐渐增大时,则( C ) A.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也逐渐增大 B.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 C.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也逐渐减小 D.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减小
猜想与假设: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2.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思路:
当光发生反射现象时,
每一束反射光对应着一束入
法线
射光。因此,要探究光反射
时的规律,就要找到反射光
与入射光的位置关系。
我们可以把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 一张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的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 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所示。
次数
∠i
∠r
1
2
3
...
3.按图中那样,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 观察是否能看到反射光线。
实验演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点击 画面 播放
分析论证:
(1)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分居法线两侧。
(2)入射光线、法线、反射 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结论: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 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 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物理八年级上册3.1温度(共15张PPT)

四.体温计
(1)量程: 35 ℃ ~42 ℃ (人的正常体温约 37℃ )
(2)分度值: 0.1 ℃ 。 (3)体温计的特殊结构:
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 (4)特殊用法:
在测量体温前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 往下甩,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三种常见温度计
名称
量程
分度 值
实验室 -20 ℃~110 ℃ 1℃ 温度计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 度
思考1:你能说出一些温度高的和温度低的物体吗?
热的物体温度高
冷的物体温度低
温度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思考2: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可靠吗?
一.温度计
1.自制温度计 在小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 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 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玻璃管; 使橡皮塞塞住瓶口。 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 然后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水柱的位置。
家 庭 用 寒 暑 表
煤
水
油
银
酒 精
二.摄氏温度
冰水混合物
100
沸水
100℃
0℃
100℃
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
每一等份叫做1摄氏度,记作1℃。
0
0℃
读出下列温度:
1、水的沸点是100℃
100摄氏度
2、水的凝固点是0℃
0摄氏度
3、人的正常体温是37℃
37摄氏度
4、温度的最低值——
零下273.15摄氏度
体温计 35 ℃~42 ℃ 0.1℃
液体 结构(有 无缩口)
水银、 无 煤油
水银
有
寒暑表 -30 ℃~ 50 ℃ 1℃
酒精、 无 煤油
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ppt课件

多做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04
CATALOGUE
第一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讲解
光的反射定律
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 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定律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 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一般不等于入射角,但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简要介绍物理在生活 和科技中的应用,如 汽车、航空航天等。
概述物理学的分类和 基本概念,如力、速 度、加速度等。
学习目标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掌握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如计算速度、加速度等。
学习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例加深理解。 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注重理解和应用。
量等。
热力学
研究热现象的规律,包括温度 、热量、熵等概念,以及热力
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电磁学
研究电场、磁场以及电磁波的 性质和规律,包括静电场、静
磁场、电磁感应等。
光学
研究光的性质和传播规律,包 括光的干涉、衍射、折射等。
03
CATALOGUE
第一章内容概述
内容提要
介绍物理学的定义、 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
科学技术的核心学科之一。
物理的重要性
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为各种科技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物理学对于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物理学在能源、通信、医疗、交通等 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 活质量。
04
CATALOGUE
第一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讲解
光的反射定律
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 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定律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 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一般不等于入射角,但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简要介绍物理在生活 和科技中的应用,如 汽车、航空航天等。
概述物理学的分类和 基本概念,如力、速 度、加速度等。
学习目标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掌握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如计算速度、加速度等。
学习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例加深理解。 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注重理解和应用。
量等。
热力学
研究热现象的规律,包括温度 、热量、熵等概念,以及热力
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电磁学
研究电场、磁场以及电磁波的 性质和规律,包括静电场、静
磁场、电磁感应等。
光学
研究光的性质和传播规律,包 括光的干涉、衍射、折射等。
03
CATALOGUE
第一章内容概述
内容提要
介绍物理学的定义、 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
科学技术的核心学科之一。
物理的重要性
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为各种科技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物理学对于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物理学在能源、通信、医疗、交通等 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 活质量。
运动的快慢(38张PPT)物理八年级上册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
A.司机相对地面是运动的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C
答案:C解析:A.司机与地面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司机相对地面是运动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象可知,当两车通过的路程都为600m时,甲车用的时间为20s,而乙车用的时间大于30s,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乙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符合题意;D.由图象可知,两车在40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200m,所以两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1 m/s = 3.6 km/h
匀速直线运动
1.机械运动的分类
二、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沿速度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A与B的机械运动有什么差别?
A车的位置随时间均匀变化,B车的位置随时间不均匀变化。
特别提醒:由于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所以通过不同的路程或在不同的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平均速度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
运动形式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只能表示物体在所求的那段路程中(或这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A
B
0
300m
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
A.司机相对地面是运动的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C
答案:C解析:A.司机与地面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司机相对地面是运动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象可知,当两车通过的路程都为600m时,甲车用的时间为20s,而乙车用的时间大于30s,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乙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符合题意;D.由图象可知,两车在40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200m,所以两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1 m/s = 3.6 km/h
匀速直线运动
1.机械运动的分类
二、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沿速度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A与B的机械运动有什么差别?
A车的位置随时间均匀变化,B车的位置随时间不均匀变化。
特别提醒:由于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所以通过不同的路程或在不同的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平均速度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
运动形式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只能表示物体在所求的那段路程中(或这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A
B
0
300m
精品课件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74张ppt)

动能与势能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公式为$E_{k} = frac{1}{2}mv^{2}$。
势能
物体由于位置或高度而具有的能量,常见的有重力势能和 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公式为$E_{p} = mgh$。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自由落体运 动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光的合成
不同颜色的光可以通过棱镜重新组合成白光。这是因为不同波长的 光在棱镜中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从而在另一侧重新组合。
光谱分析
通过对物质发出的光谱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06
第五章:运动和力
物体的运动
总结词
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详细描述
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通过研究物体的 运动,我们可以了解物体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状态的变化 规律。
总结词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
详细描述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 的乘积,即F=ma。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可以 计算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牛顿第二定律在解决动力学问 题时具有广泛应用,如求加速度、力、动量等物理量。
重力与弹力
总结词
理解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详细描述
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所受的力之一。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竖直向下。地球上 不同位置的重力加速度略有不同,但通常近似为9.8m/s²。
重力与弹力
总结词
掌握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详细描述
弹力是指物体发生形变后恢复原状时对施加形变物体产生的反作用力。弹力的产 生条件是施加形变和恢复原状两个过程的存在。弹力的方向与施加形变的方向相 反,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常见的弹力有支持力和压力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质量》课件(共27张幻灯片)

课堂练习
1. 下列事例中,物体的质量产生变化的是( B )
A.由热变冷的铝锅
B.烧杯中正在沸腾的水
C.铁球被压成铁饼
D.从地球带到太空的食品
课堂练习
2. 下面关于天平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C ) A.天乎放在水平台上,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 B.在使用天平前,先把游码移到标尺的左端“0”刻度线处,调 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C.在称量物体质量时,若指针不在分度盘的中央,可调节平衡 螺母使横梁平衡 D.砝码要用镊子拿,不能用手拿
归纳
1. 测量前要先调节天平,使天平平衡。
2. 托盘天平的调节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②用镊子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③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3. 托盘天平的使用(测量方法)
(1)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
(2)砝码放置顺序:先大后小,再移游码;
(3)天平平衡后读数: m物= m砝+ m游码示数。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 kg。 常用单位:克(g)、吨(t)、毫克(mg)。
新课学习
质量单位的换算
1g= 10-3 kg 1mg= 10-3 g= 10-6 kg 1t= 103 kg
新课学习
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张邮票的质量大约:50 mg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50 kg 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150 g 一头大象的质量大约: 2 t 一本物理书的质量约:0.25 kg 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约:80 mg
物质 组成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问题思考
知识点 1 质量
想一想,区分在哪里?
铁钉 自行车轮胎 椅子
铁锤 汽车轮胎 桌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ppt课件

[说明] (1)光线是为了描述光的传播路径而画出的直线,实
际上并不存在,这里用到了理想模型法。(2)画光线时,箭头 要画在直线的中间,不要画在端点上。
[易错点] 光年是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它不是时间单位,
而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 m。
考点聚焦
归类示例
考点2 光的反射
反射现象 反射定律 反射分类
实 验 装 置
实 ①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找到___像___的位置; 验 ②准备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__比___较__像___与__物__的___大__小___(
说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之为等效替代法);
明
③玻璃板放置时要与水平面___垂__直___
考点聚焦
归类示例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四章 光现象
考点聚焦
考点1 光的传播
光源 光线 规律
现象
应用 光速
__发___光___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影子、小孔成像
日食、月食:当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并在同一直线上
时,发生__月___食___;当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并在同一直 线上时,发生_日___食____
归类示例
例 3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
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如图5-3所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
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__6_0__°___,折射角的大小为 ____3_7_°__。
图5-3 解 析 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所以入射角是60°,反射 角是60°。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折射角为37°。
际上并不存在,这里用到了理想模型法。(2)画光线时,箭头 要画在直线的中间,不要画在端点上。
[易错点] 光年是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它不是时间单位,
而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 m。
考点聚焦
归类示例
考点2 光的反射
反射现象 反射定律 反射分类
实 验 装 置
实 ①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找到___像___的位置; 验 ②准备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__比___较__像___与__物__的___大__小___(
说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之为等效替代法);
明
③玻璃板放置时要与水平面___垂__直___
考点聚焦
归类示例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四章 光现象
考点聚焦
考点1 光的传播
光源 光线 规律
现象
应用 光速
__发___光___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影子、小孔成像
日食、月食:当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并在同一直线上
时,发生__月___食___;当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并在同一直 线上时,发生_日___食____
归类示例
例 3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
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如图5-3所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
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__6_0__°___,折射角的大小为 ____3_7_°__。
图5-3 解 析 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所以入射角是60°,反射 角是60°。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折射角为37°。
物理八年级上册4.3平面镜成像课件(31张PPT)

新知讲解
知识点1 平面镜成像特点
四、实验步骤: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 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新知讲解
知识点1 平面镜成像特点
五、实验数据:
实验 次数
1 2 3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 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解析: 作图方法: 1、作垂线 2、取等距离 3、画虚像
新知讲解
知识点3 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新知讲解
知识点3 平面镜的应用
2. 改变光路
潜望镜
塔式太阳能电站
新知讲解
知识点3 平面镜的应用
例题3 电动车的反光镜是用来观察车后情况的平面镜,在某次行驶以前,小明发现左侧反光镜中看不
到自己所开车的车身,为确保行驶安全,左侧反光镜的镜面应该( B )
汽车观后镜
弯道观察镜
新知讲解
知识点4 凸面镜和凹面镜
2. 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可以把平行的光会聚在一点上,可以把焦点处发来自的光变成平行光。太阳灶
手电筒、汽车灯、探照灯的反光装置
课后总结
平面镜
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叫平面镜,平静的水面也可以看作平面镜
平
面
镜
平面镜成像
成
像
平面镜成 像的特点
像和物大小相等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新知讲解
知识点2 平面镜成像原理及作图
光源发出的发散
光线进入人眼
s
s
经过镜面反射后, 人感觉这些光是光 线反向延长线的交 点S '发出来的。
s'
新知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上册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我们的感觉可靠吗?
[观察一下图片]
紫色的线弯了吗?
橙色的线哪段长?
为了更准
确的认识周围
的世界,把握 事物的特点, 我们发明工具, 帮助我们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米 符号:m
小资料: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
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所
小结
为什么要测量 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 误 差
作业本
三、时间的测量
1. 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秒(s)
常用单位:时(h)、分(min)等 2. 测量时间的工具: 钟、表;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停表。
手表
石英钟
电子停表
机械停表
[小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
1.练习使用停表; 2.用停表测量你脉搏跳动10次
所用的时间是
s;
次。
1min内你的脉搏的次数是
四、误差
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误差的来源: (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
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可
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3.减小误差的办法: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改进测量方法 C.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 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 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 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1cm
1μm=0.000 001m=10 m -9 1nm=0.000 000 001m=10 m
-6
二、长度的测量:
1.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卷尺
刻度尺
三角尺
皮尺
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
2.正确使用刻度尺
(1)会认: 使用前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 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零刻度线 量程
经过的路程的长度定义为1m。
2.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µ m) 纳米(nm)
3.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 1 000m 10 m -1 1dm=0.1m=10 m -2 1cm=0.01m=10 m -3 1mm=0.001m=10 m
3
[练一练]读出物体的长度
[小练习]:
mm )
一层楼房高约 30( dm ) 地球半径约 6 400( km ) 珠穆朗玛峰高约 8 844.43( m ) 钢笔长约 0.15( m )
[小实验]使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 的长度和宽度
测量对象 课 本 长 度 宽 度
分度值 单位
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 (2)会放: 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
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
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
(3)会看: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 ×
0 cm 1 2 3 4 5 6 7 8 9
×
10
(4)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八年级
上册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我们的感觉可靠吗?
[观察一下图片]
紫色的线弯了吗?
橙色的线哪段长?
为了更准
确的认识周围
的世界,把握 事物的特点, 我们发明工具, 帮助我们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米 符号:m
小资料: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
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所
小结
为什么要测量 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 误 差
作业本
三、时间的测量
1. 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秒(s)
常用单位:时(h)、分(min)等 2. 测量时间的工具: 钟、表;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停表。
手表
石英钟
电子停表
机械停表
[小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
1.练习使用停表; 2.用停表测量你脉搏跳动10次
所用的时间是
s;
次。
1min内你的脉搏的次数是
四、误差
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误差的来源: (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
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可
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3.减小误差的办法: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改进测量方法 C.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 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 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 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1cm
1μm=0.000 001m=10 m -9 1nm=0.000 000 001m=10 m
-6
二、长度的测量:
1.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卷尺
刻度尺
三角尺
皮尺
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
2.正确使用刻度尺
(1)会认: 使用前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 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零刻度线 量程
经过的路程的长度定义为1m。
2.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µ m) 纳米(nm)
3.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 1 000m 10 m -1 1dm=0.1m=10 m -2 1cm=0.01m=10 m -3 1mm=0.001m=10 m
3
[练一练]读出物体的长度
[小练习]:
mm )
一层楼房高约 30( dm ) 地球半径约 6 400( km ) 珠穆朗玛峰高约 8 844.43( m ) 钢笔长约 0.15( m )
[小实验]使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 的长度和宽度
测量对象 课 本 长 度 宽 度
分度值 单位
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 (2)会放: 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
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
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
(3)会看: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 ×
0 cm 1 2 3 4 5 6 7 8 9
×
10
(4)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