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001植物生理学考博真题

201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001植物生理学考博真题

【优质文档】高级植物生理学专题复习题

2014 高级植物生理学专题复习题 一、将下列英文名词翻译成中文并用中文简要解释 phytochrome polyamines calmodulin Rubisico elicitor phytoalexin lectins systemin oligosaccharinaquaporin Phosphotidylinositol Osmotin 二、问答题 1. 举例说明突变体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2. 简述由茉莉酸介导的植物伤信号转导过程。3. 植物体内产生NO 形成途径主要有哪些?NO 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怎样?4. 简述由水杨酸介导的植物抗病信号转导过程。5. 试论述在逆境中,植物体内积累脯氨酸的作用。6. 简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7. 什么是活性氧?简述植物体内活性氧的产生和消除机制。8. 植物抗旱的生理基础有哪些?植物如何感受干旱信号?9.盐胁迫的生理学基础有哪些?如何提高植物的抗盐性? 10.说明干旱引起气孔关闭的信号转导机制。 11.为什么在植物生理分子研究中选拟南芥、蚕豆、番茄作为模式植物? 12.试述植物对逆境的反应和适应机理(阐述1-2 种逆境即可) 13.简述高等植物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与调节 (文字详述与详细图解均可14.以乙烯为例说明激素的信号转导过程。 15.什么是光呼吸与光抑制?简要阐明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包括外界环境因素与植物本身 calcium messenger systym late embryogenesis abundent protein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 heat shock protein 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 Original fluorescence yield Maximal fluoreseence yield photoihibition photooxidation photoinactivation photodamage photobleaching solarization

中国林业产业与林产品年鉴资料

附件 《中国林业产业与林产品年鉴》(2007) 栏目设置 序言 贾治邦局长 一、特辑(省部级以上领导关于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讲话) 二、国家对林业产业宏观调控与引导 (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 (二)地方有关法规与政策 三、中国林业产业资源及其利用概述 1.商品材资源及利用概述 2.竹、藤资源及利用概述 3.木本粮油资源及利用概述 4.水果资源及利用概述 5.林木种苗资源及利用概述 6.林化资源及利用概述 7.森林蔬菜、饮料、饲料资源及利用概述 8.花卉资源及利用概述 9.驯养野生动物资源及利用概述 10.中药材资源及利用概述 11.森林旅游资源及利用概述 12.生物能源资源及利用概述

13.狩猎资源及利用概述 14.林业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概述 15.林业投资概述 四、林产品进出口贸易 (一)出口贸易 1.出口林产品种类、数量、金额、国别、主要企业 2.出口政策 3.林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二)进口贸易 1.进口林产品种类、数量、金额、国别、主要企业 2.进口政策 3.林产品进口存在的问题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产业发展概述 第一部分:林业产业总论 包括:①资源;②产业规模;③主要品牌;④进出口贸易;⑤企业发展状况;⑥优秀企业业绩及年度典型人物;⑦林业产业先进地、县级经验;⑧省级政府出台的林业法规政策及实施效果;⑨省级区域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等方面。 第二部分:林业产业分论 (一) 当年森林资源蓄积消耗结构 森林资源蓄积年消耗总量,商品材年消耗量,农民自用材年消耗量,培植业用材年消耗量,薪材年消耗量,灾害性森林蓄积损失。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高级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1、共振传递:一个色素分子吸收光能被激发后,其中高能电子的振动会引起附近另一个分子中某个电子的振动(共振)。 2、激子传递:激子通常是指非金属晶体中由电子激发的量子,它能转移能量,但不能转移电荷。在由相同分子组成的聚光色素系统中,其中一个色素分子受光激发后,高能电子在返回原来轨道时也能释放出激子,此激子同样能使相邻色素分子激发,即把激发能传递给相邻色素分子。激发的电子可以相同的方式再放出激子,依次传递激发能。 3、受体:狭义概念:是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一种天然分子,可以识别并特异地与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配基结合,从而激活或启动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广义概念:是指能够接受任何刺激(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刺激等),并能产生一定细胞反应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均称为受体。 4、它感作用:植物群生在一起,相互之间存在对环境生长因素,如光照、水肥的竞争和通过向周围环境释放有机化学物质,影响周围植物称为它感作用,也成为相生相克或异株克生作用。 5、它感化合物:也称克生物质,它感作用中把生物体产生的、能影响其它植物生长、健康、行为或群系关系的所有非营养物质统称为它感化合物。 6、量子产额:吸收一个光量子后所所释放的O 2的分子数或固定CO 2 的分子数,或光化学产物数。 7、花熟状态:当植物营养生长达到一定程度,即体内一些特殊物质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即产生对开花诱导条件能够发生反应状态,即为花熟状态。 8、光周期诱导:一定适宜的日照条件(光周期)诱导花熟状态的植物启动开花反应的现象。 9、光周期反应:植物能够接受一定适宜的日照条件(光周期)后体内进行花反应的生理现象。 10、开花:成花反应完成(叶原基转向花原茎),植物开花的现象。 11、临界夜长: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开花的最小暗期长度或长日照植物能够开花的最大暗期长度。 12、临界日长:指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低或最高的极限日照长度。 13、根系提水作用:是指土壤表层干旱的条件下,当植物蒸腾作用降低时,处于深层湿润土壤中的根系吸收水分,并通过输导组织运至浅层根系进而释放到周围干燥土壤中的现象。 14、被动吸水:常称为“蒸腾拉力吸水”,是指叶片因蒸腾失水而造成与维管束系统一个连续的水势差而产生的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一种吸水形式,是植物水分吸收的主要形式。 15、协助扩散:是小分子物质经膜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势梯度跨膜的转运,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16、空化现象:虽然水分子之间存在内聚力,但木质部中的水柱也有可能被其间的气泡所阻塞,导致水流中断的现象。 17、源:指制造营养并向其它器官提供营养的部位或器官,主要是指成熟的叶片。 18、库:指消耗养料和贮藏养料的器官,如生殖器官、干物质贮藏器官等。 19、活性氧:是指氧在还原过程中产生的、氧化性极强的一类中间产物的统称。 20、呼吸链电子漏:当电子由呼吸链的辅酶Q裂解出来,在细胞色素系统进行传递过程中,部分电子也会发生“泄露”现象,泄露的电子并使氧的单价还原的形式生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这种现象称为呼吸链电子漏。 21、伤呼吸:植物在受伤后,伤处细胞呼吸均明显的增强,把这种呼吸习惯称为伤呼吸。 22、信号转导:植物细胞通过膜上的受体细胞感受和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将这种刺激通过胞内各种转导

中国林业发展现状

中国林业 地科三班沙玉龙 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的林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生态建设规模在连续几年大幅度扩张之后,开始转入稳定推进阶段。林业产业快速发展,营造林业、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林业种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林业科技、林业教育成果不断增加。林业基层建设不断推进,林业国际交流成绩显著。 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颁发。在这之后,各级林业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伴随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野生动植物、湿地、大熊猫等专项调查结果的公布,以及全国依法治林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具体来说: 1.全国造林绿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重点工程造林贡献突出,民营林业发展迅速。 2004年全国完成营造林679.46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37.87%,人工造林501.89万公顷,飞播造林57.92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19.65万公顷。2005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628.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3.2万公顷、飞播造林41.6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63.6万公顷。2006年,全国完成造林271.7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4.61万公顷,飞播造林27.18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47.17万公顷。在树种结构上,各地加大了阔叶树、乡土树种造林比重,西部干旱地区加大了灌木林造林比重。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贡献突出,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核实面积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比重的89.8%,核实率达94.3%,合格面积占全国营造林合格总面积的90.0%,合格率达90.2%,高于全国营造林平均水平。民营林业迅速发展,全国非公有经济造林285.30万公顷,占全年造林面积的50.96%。截至2007年底,我国非公有森林面积已占森林总面积的20.3%;在未成林造林地中,非公有比例增至41.1%。2007年全国有5.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4.9亿株。 2.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工程效益继续显现。 截止2007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已完成营造林面积576.68万公顷,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的84.87%,其中造林面积480.29万公顷(人工造林424.24万公顷、飞播造林56.05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96.39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含京津风沙源退耕)、三北及长江流域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分别占13.36%、66.99%、9.85% 、9.33%和0.47%。具体来讲: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植物学考博参考书-真题-分数线-育明考博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植物学考博参考书-真题-分数线 一、北京林业大学考博资讯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培养生物科学领域高新技术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为主要目标,肩负着教育部设立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设有生物科学(理科基地班)、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微生物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细胞生物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承担着总理基金研究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高新技术“863”、国外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引进“948”、国际科技合作、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基础项目数十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在教学及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院共招收博士生33人,其中植物学招收8人,微生物学招收1人,细胞生物学招收4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招收4人,森林生物资源利用招收5人,林木遗传育种招收11人,各位考生需要在考前联系导师,以确定是否能够报考。 植物学下设五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植物生长发育与系统进化,导师是郑彩霞;第二个方向是植物抗逆生理及分子机制,导师是陈少良、夏新莉、尹伟伦;第三个方向是光合作用与植物光生物学,导师是高洪波、郑彩霞;第四个方向是药用植物及其次生代谢,导师是刘玉军;第五个方向是植物防御反应与信号转导,导师是沈应柏。大家需要提前联系导师以确定是否能够报考。 考试科目有三门,满分三百分,每门课100分,第一门是英语,第二门是植物学,第三门是植物生理学。 注意事项: 1、复试成绩=外语口语及听力×10%+专业外语×20%+综合素质×70%;入学总成绩=初试总成绩×(75-50)%+复试成绩×(25-50)%。 2、原则上按考生报考导师录取,同时兼顾考生入学总成绩排名;导师在达到录取基本分数线的考生中有录取决定权。每名导师招生总数原则上不能超过3人(含直博、自主选拔生、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生),外聘导师及首次招生导师原则上不能超过1人。 3、达到录取分数线但是没有导师接受者不予录取,所以说提前联系一下导师是非常重要的,育明考博可以协助大家联系到一位称心满意地导师。 二、北京林业大学考博英语内容、题型

高级植物生理学03温度胁迫

低温胁迫 低温程度和植物受害情况,可分为冷害(chilling),指作物在它生长所需的适温以下至冰点以上温度范围内所发生的生长停滞或发育障碍现象;冻害(freezing),指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低温的伤害: 膜伤害:目前普遍认为细胞膜(特别是质膜和类囊体膜)系统是植物受低温伤害的初始部位,低温处理后膜相对透性以及膜上各组分的变化, 是衡量植物抗冷性的一个指标。若温度缓慢降至零下,能引起细胞外冰晶积累,造成机械性胁迫和细胞内次生干旱等复杂变化。 膜脂相变:细胞膜系统是低温冷害作用的首要部位, 温度逆境不可逆伤害的原初反应发生在生物膜系统类脂分子的相变上。膜脂从液晶相变成凝胶相,膜脂上的脂肪酸链由无序排列变为有序排列,膜的外形和厚度发生变化,膜上产生皲裂,因而膜的透性增大,离子大量外泻,因而电导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脂脂肪酸的不饱和度或膜流动性与植物抗寒性密切相关。膜脂肪酸成份(饱和和非饱和脂肪)酸和膜透性 膜脂过氧化:植物在低温胁迫下细胞膜系统的损伤可能与自由基和活性氧引起的膜脂过氧化和蛋白质破坏有关。MDA含量可以作为低温伤害程度以及植物抗冷性的一个生理指标。 乙烷。植物在正常条件下几乎不产生乙烷,在逆境条件下细胞遭到破坏时乙烷大量产生。一般认为乙烷是由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及其过氧化物通过自由基反应生成的,所以乙烷的产生与膜脂过氧化密切相关,其产量与膜透性呈正相关,可作为膜破坏的指标。 乙烯???当植物处于逆境条件时,乙烯生成增加,被称为逆境乙烯或应激乙烯,其量比正常条件下的乙烯量高2~50倍。乙烯主要由受刺激而未死亡的细胞产生,其生物合成也是遵循:蛋氨酸→腺苷蛋氨酸(SAM)→ACC→乙烯途径。也有人报道逆境乙烯也可由亚麻酸过氧化作用产生。但在植物体内很难将各种途径产生的乙烯区分开来,因此乙烯的释放不能作为一种表示膜脂过氧化的指标。 细胞骨架是(植物中主要是指微管和微丝)。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分裂、基因表达及细胞分化等生命活动都密切相关。低温直接毁坏了细胞骨架,使细胞质基质结构紊乱,进而破坏细胞的代谢系统及其中物质的运输。不同耐寒性植物的微管对低温的反应有着显著差异。不耐寒植物的微管对低温敏感,而抗寒植物其微管具有抗寒性,其冷稳定性与植物种类抗寒性成正相关,抗寒锻炼后,抗寒植物的微管其冷稳定性提高。 光合作用:温胁迫对植物光合色素含量、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光合能量代谢及PS活性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都有明显影响。对于亚热带起源的低温敏感植物,当温度稍低于其最适生长温度时,即表现出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当温度降至引起冷害的临界温度时,光合作用显示出强烈的抑制。光合机构的光破坏在很多情况下是由过剩光能产生的活性氧引发的(引发光氧化损害的两类活性氧是米勒反应产生的超氧阴离子O和单线态氧’O2。

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大使命。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近年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成效明显,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森林保护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增长为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中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总产值年平均增速一直保持两位数。2010年达2.28万亿元,同比增长30.21%。从主要林产品产量来看,中国人造板、松香、木竹地板、家具、经济林产品产量均处于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但未来的林业如何发展,产业化结构如何调整,仍需要我们的认真研究和分析。 一、林业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林业的定义 邱俊齐在《林业经济学》中为林业做了定义: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发展林业,除可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外,还可以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自然环境改善和生态平衡中,均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世界各国通常把林业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在中国习惯于将林业归属于大农业。 林业生产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森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为主要经营、利用对象,整个生产过程一般包括造林、森林经营、森林利用3个组成部分,所以是综合性的生产部门。林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科学培育、规范经营、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与有计划地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 率与森林蓄积,增加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生产,并根据林木的自然特性,极大限度地发挥它在改造自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障农牧业生产、防治污染、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效能和综合效益。 (二)林业产业的划分 林业之所以称之为是林业,首先它应该是一个产业,只有“林”,没有“业”,不能称其为林业。但林业不是类同工业的纯粹产业,它是兼有基础产业特征和公 益服务的特殊“产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对林业的三大产业做了如下划

(完整版)考博高级植物生理学

1水分生理。水分的吸收机理(细胞的吸收,根的吸收),提高抗逆性 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一、细胞吸水的机理: 1.渗透吸水指由于溶质势的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为含有液泡的细胞吸水。 2.吸胀吸水对于无液泡的分生组织和干燥种子来说,主要是依赖于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有较低低的衬质势。 二、植物根系吸水。 植物根系吸水的方式按动力不同,分为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两种方式。主动吸水是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方式,动力来自根压,根压指由于根系生理活动引起水势下降,导致土壤周围细胞的水分向根部流动,这种是液体从根部上升的压力;被动吸水是由于枝叶的蒸腾作用而引起根部吸水的方式,动力来自蒸腾拉力,蒸腾拉力指由于整体作用产生的一些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根系吸水的途径 有三条,质外体途径,跨膜途径和共质体途径。质外体途径是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无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速度快;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速度较慢;跨膜运输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到另一个细胞,要通过两次质膜和液泡膜; 提高作物抗旱性途径是什么? (1)根据作物抗旱特征可以选择不同抗旱性的作物品种。 (2)提高作物抗旱性的生理措施,如:抗旱锻炼等 (3)施用生长延缓剂如矮壮素等 2根干旱后怎么告诉叶片(机理),如何做到合理灌溉等人为的因素。 什么叫信号转导?细胞信号转导包括哪些过程? 答:通过信号传导。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偶联各种刺激信号与其引起的特定生理效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 包括四个步骤:第一,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相结合;第二,跨膜信号转换;第三,在细胞内通过信号转导网络进行信号传递、放大和整合;第四,导致生理生化变化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灌溉? 合理灌溉是依据作物需水规律和水源情况进行灌溉,调节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用适量的水取得最大的效果。要做到合理灌溉,就要掌握作物的需水规律。通过观察作物的灌溉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土壤含水量,并使用喷灌、滴灌、调亏灌溉、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等节水灌溉方法,还要注意水温和水质。 3矿质营养,吸收的机制和机理,(通过蛋白吸收等形式),如何指导合理施肥。 矿质营养: 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通称为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有哪些? (1)被动吸收:包括简单扩散,消耗代谢能。 (2)主动吸收:有载体和质子泵参与,需消耗代谢能。 (3)胞饮作用:是一种非选择性吸收方式。 合理施肥的依据:

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森林就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大使命。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近年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成效明显,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森林保护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增长为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中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总产值年平均增速一直保持两位数。2010年达2、28万亿元,同比增长30、21%。从主要林产品产量来瞧,中国人造板、松香、木竹地板、家具、经济林产品产量均处于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消费与贸易大国。但未来的林业如何发展,产业化结构如何调整,仍需要我们的认真研究与分析。 一、林业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林业的定义 邱俊齐在《林业经济学》中为林业做了定义:林业就是指培育与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与其她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与更新、木材与其她林产品的采集与加工等。发展林业,除可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外,还可以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自然环境改善与生态平衡中,均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世界各国通常把林业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在中国习惯于将林业归属于大农业。 林业生产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森林(包括天然林与人工林)为主要经营、利用对象,整个生产过程一般包括造林、森林经营、森林利用3个组成部分,所以就是综合性的生产部门。林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就是科学培育、规范经营、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与有计划地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与森林蓄积,增加木材与其她林产品的生产,并根据林木的自然特性,极大限度地发挥它在改造自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障农牧业生产、防治污染、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效能与综合效益。 (二)林业产业的划分 林业之所以称之为就是林业,首先它应该就是一个产业,只有“林”,没有“业”,不能称其为林业。但林业不就是类同工业的纯粹产业,它就是兼有基础产业特征

植物生理学考博深刻复知识题

词解释 01. 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02. 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如叶片等),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03. 水分临界期——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缺水最为敏感,最易受害的阶段 04. 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05.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通称为矿质营养 06. 必需元素——指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为直接的效果、如果缺乏时则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以及去除时植物表现出专一的、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症状的一类元素 07. 单盐毒害——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有害作用的现象 08. 离子对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来减弱或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叫离子对抗 09. 平衡溶液——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而无毒害作用的溶液 10. 还原氨基化——还原氨直接使酮酸氨基化而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 11. 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12. 通道蛋白——在细胞质膜上构成圆形孔道的内在蛋白 13. 植物营养临界期—— 14. C3途径——以RUB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的最初产物为PGA的光合途径为C3途径 15. 交换吸附——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的过程,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它离子所置换,所以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

16. C4途径——以PE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的初产物是四碳双羧酸的光合途径为C4途径。 17. 光系统——由不同的中心色素和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 18. 反应中心——由中心色素、原初电子供体及原初电子受体组成的具有电荷分离功能的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 19.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20. 磷光现象——当去掉光源后,叶绿素溶液和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这种发光现象称为磷光现象。 21. 爱默生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分别单独用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 22.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CO2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O2并积蓄能量的过程 23. 聚光色素——没有光化学活性,只有收集光能的作用,并将之传到反应中心色素的色素 24. 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 25. 光补偿点——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26. 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27. 呼吸作用——生活细胞内某些有机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进行彻底或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过程 28. 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过程

浅谈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浅谈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农科论文林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浅谈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专业董孝斌、龚吉蕊、黄永梅、江源植被资源与资源生态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专业董孝斌、龚吉蕊、黄永梅、江源植被资源与资 源生态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7人,下设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生态学和土地资源管理,共5个专业。 自然资源专业下设刘学敏、王玉海的资源经济与管理;李小雁的生态水文学与水文土壤学;植被资源与资源生态,导师有董孝斌、龚吉蕊、黄永梅、江源;陶明信、张金亮的油气资源;中药资源,导师有曹红斌、杜树山、孟繁蕴、王永炎、张文生。 二、考试的科目 植被资源与资源生态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49自然地理学或2619植物生理学③3066生态学或3847地理信息系统 江源①1101英语②2049自然地理学或2619植物生理学③3060水文学或3066生态学或3847地理信息系统 三、导师介绍 董孝斌:教授、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博导 龚吉蕊:教授级高级实验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博导 黄永梅,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副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江源: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院长,资源生态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

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北师考博英语 北师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北师考博英语的

中国林业品牌建设的发展与未来(外部版)(精)

中国林业品牌建设的发展与未来 作者:熊志芬(chris_xzf@https://www.360docs.net/doc/a713369979.html,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林业形势,指出人工林将成为中国木材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接着,阐述了中国林业品牌的现状,着重对林业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以人造林企业的代表嘉汉林业作为案例,探讨了林业品牌的建设之路;最后,预测了中国林业品牌未来的发展趋势。 1、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资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林木等基础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增长推动着林木产业的发展,而林木产业的充分发展又呼唤着林业品牌的出现。市场需要品牌!只有树立起了强大的林业品牌,进而成长为名牌,才能走在产业的前端,引领林业的发展。 当前,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林业产业正面临着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但长期以来,我国林业企业的品牌意识淡薄,企业自我展示、自我宣传严重不足,而提高品牌意识,培育品牌产品,发展品牌市场已经成为提高林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强企业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林业企业,要将品牌建设提到一个重要日程上来,以品牌抢市场,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基业长青。 2、中国林业形势分析 21世纪,谁掌握资源,谁就主宰世界。林业作为基础资源,市场规模巨大,前景广阔。 中国的森林面积约为175,000,0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其森林覆盖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木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木材产品加工中心及消费国,国内木材资源可供使用的人均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北美、西欧等地区人均资源占有量的5%。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致使木材的需求每年上升10%。过去的十年间,建筑业及家具制造业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室内装修业以8%的速度增长,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家具生产加工及出口中心,拥有50,000余家家具制造企业,这三个行业所消耗的木材总量相当惊人。据Poyry Forest Industry的一份行业预测,2010年中国国内的木材总消耗量预计可接近5亿立方米。 不断攀升的市场巨大需求使中国的森林资源显得尤其紧缺。据调查表明,20世纪50年代,我国森林资源总计112亿立方米,建国50年来,已经采伐了100亿立方米木材,相当 于总储量的90%,致使天然林被大量过度开发,现在基本处于无林可采的状况。为解决所需木材问题,国家不得不大量进口,2002年,进口额达134亿美元,2003年猛增到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400亿元。 继1998年中国发生惨重的洪灾之后,政府制定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计划,禁止在砍伐天然林,该项工程于1999年正式实施后,令中国的木材采伐量每年以20%的幅度减少。到2010年,商业木材产量预期将减少1,240万立方米。加之近年来国际木材出口亦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这无疑令中国的木材短缺问题雪上加霜。 天然林木的供应日益减少,而需求却与日俱增。为解决日益扩大的供求不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木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天然林木材,这就召唤着人工林培育企业的诞生。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林将成为中国木材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3、林业企业品牌现状 林业产业不同于其它行业,林业企业要适应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和林地开发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改变单纯以卖原木或者半成品的局面,而是要通过精深加工、多层次开发,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充分利用资源,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

高级植物生理学04盐胁迫及其它

盐胁迫 全世界约有1/3的盐渍化土壤,我国约有250 多万公顷的各种盐渍土壤,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或内陆新疆、甘肃等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随着工业污染加剧、灌溉农业的发展和化肥使用不当等原因, 次生盐碱化土壤面积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些地区由于土壤中含有较多的盐类植物常受盐害而不能正常生长和存活,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植物耐盐机理和耐盐作物品种的培育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综合治理盐渍土、提高植物的耐盐性、开发利用盐水资源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及环境治理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钠盐是形成盐分过多的主要盐类,NaCl和Na2SO4含量较多称为盐土,Na2CO3与NaHCO3含量过多称为碱土。自然界这两种情况常常同时出现统称为盐碱土。 一、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机理 盐害包括原初盐害和次生盐害。原初盐害是指盐离子的直接作用,对细胞膜的伤害极大;次生盐害是指盐离子的间接作用导致渗透胁迫,从而造成水分和营养的亏缺。 1、生理干旱。土壤盐分过多使植物根际土壤溶液渗透势降低,植物要吸收水分必须形成一个比土壤溶液更低的水势,否则植物将受到与水分胁迫相类似的危害,处于生理干旱状态。如一般植物在土壤盐分超过0. 2 %~0.5 %时出现吸水困难,盐分高于0. 4 %时植物体内水分易外渗,生长速率显著下降,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2、直接盐害。(1)细胞内许多酶只能在很窄的离子浓度范围内才有活性,从而导致酶的变性和失活,以致于影响了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高浓度盐分影响原生质膜,改变其透性,盐分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破坏生物膜的生理功能引起的。盐胁迫还可影响膜的组分用NaCl 和NaCO3溶液处理玉米幼苗发现膜脂中不饱和脂肪酸指数降低,饱和脂肪酸指数相对增多,这也证明了盐离子能影响膜脂成分的组成。(2)植物吸收某种盐类过多而排斥了对另一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导致不平衡吸收,产生单盐毒害作用,还造成营养胁迫。如Na+浓度过高时,减少对K+的吸收,同时也易发生PO43-和Ca2+的缺乏症,盐胁迫下造成养分不平衡的另一方面在于Cl-抑制植物对NO3-及H2PO4 -的吸收。 3、光合作用。众多实验证明,盐分胁迫对盐生植物和非盐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都是抑制的,并且降低程度与盐浓度呈正相关。 (1)盐胁迫使叶绿体中类囊体膜成分与超微结构发生改变 (2)盐胁迫对光能吸收和转换的影响 (3)盐胁迫对电子传递的影响随着盐浓度的提高PSⅡ电子传递速度明显下降能与盐胁迫损害了PSⅡ氧化侧的放氧复合物的功能,使它向PSⅡ反应中心提供的电子数量减少,阻断了PSⅡ还原侧从QA 向QB 的电子传递。 (4)盐胁迫对光合碳同化的影响光合作用碳同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在盐胁迫下会使RUBPCase 的活性和含量降低,结果酶的羧化效率下降,导致植物固定CO2 的能力减弱,与此同时,RUBPCase 还限制RUBP 和无机磷(Pi)的再生,而这两种物质再生能力的大小对C3 循环至关重要。此外,盐胁迫还会降低磷酸甘油酸、磷酸三糖和磷酸甘油醛的含量。这些物质均是C3循环的中间产物,其含量减少不利于碳同化的正常

中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发表时间:2018-10-31T09:27:42.94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作者:吕秀兰[导读]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当前,我国已经把“美丽中国”纳入到“十三五”规划中,而林业做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赖以依靠的基础 吕秀兰 身份证号码:35062419720308XXXX 广东河源 517000 摘要:“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当前,我国已经把“美丽中国”纳入到“十三五”规划中,而林业做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赖以依靠的基础,它一方面承担着生态系统保护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还在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产品原料。随着我国的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产业从小变大,从弱变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当前林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我国林业发展的工作方 向,为我国林业事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林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林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的就是林业发展的问题。以森林主主要对象的我国林业对我国“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意义非凡的重要作用。林业的信息化、产业化,更加让靠林业为生的群众实现了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因此,重视林业发展,关注林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一)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林业产业持续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2009年到2014年,林业总产值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其次是产品类型非常丰富,通过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及林业附属产业等,实现了林业资源的产出最大化。 (二)林业产业发展成果显著。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林业的产业产值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根据2015年公布的中国林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达到5.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近14%。全国经济林产量达到了近1.6亿吨,全国人造板产量达到了2.7亿。我国的林业产业正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三)林业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保障能力的建设得益于“一管一放”。“管”是进一步完善林业政策。首先,制定了专门性的意见政策,林业方面的灾害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其次是层层落实考核责任制,与各省签订了目标责任检查考核状,进一步压实了责任,确保政令畅通。“放”是简政放权进一步放活市场。取消和下放了一批林业行政审批项目,通过统揽全局的方法,统筹在全国开展了各种林业资源的普查工作,摸清了“家底”,更好地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 二、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相对的林业经济也开始朝着更高级的形态,更优化的分工,更合理的结构方面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在看到新的增长给林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应该正视林业目前的问题和挑战。 (一)历史欠债较多。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虽然我国的人造林工作取得了非常巨大的进步,树多了,山绿了,但是还需要看到我国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禀赋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相对于“十九大”提出的现阶段的矛盾来看,我国森林目前的总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于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期盼。当前,我国的生态欠账较多,环境问题时常让群众感到不满意,缺少绿色的生态环境依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倒逼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步伐。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生态形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给我们生态环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到“十三五”规划纲要当中,说明了在生态建设这个迫切需求方面,将会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也同时给林业发展带来最艰巨、最繁重的生态建设任务。 (三)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我国目前依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城市化的建设越来越快,工业化进程加速的同时,生态建设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这样就带来了森林有效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由于利益的驱使,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的状况每况愈下,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兼收并蓄,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一是开展企业化经营模式探索。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一些林业产业大部分由企业自身组织经营,采取这种企业化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建设和投资的有效性和延续性。二是国外拥有完善的政府扶植政策。一些发达国家对于本国的林业发展都出台了相应的扶植政策,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励林业生产企业,这种情况下不仅可以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实现当地的经济效益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国家的补贴优惠政策。一是鼓励林业经济发展。当前,林业经济在各地快速发展,逐步成为一些地区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的一种途径。建议设立林业经济发展补助专项资金,对各地发展林下经济进行适当补助,通过以奖励代替补贴的方式来支持林业经济。此外,对林业的分类经营改革继续深化,按照不同用途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深化林业资源改革,使林业的使用者能够拥有更多的林业资源的经营使用权利。 (三)提高林业产业的含金量。在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大力发展林业建设的相关技术,通过创新各种养护方法,创新管理模式,用更科学的经营方式管理当前的林业产业,使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技术层面得到相应的保障。 (四)在现代化装备的配置方面努力。当前,我国的机械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林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应该将这种优势充分地利用起来,借助优良的质量,科技含量高的机械来提高林业产业化的效率。逐渐降低对国外设备的依赖程度,努力发展国内林业生产国有化,从而提升我国林业建设的效率。 四、结语 当前,在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多国把林业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全球林业大国和林木产品产销大国,我们必须要做到着眼当前,照顾长远,抓紧解决当下的难点问题,利用创新技术,更大限度地发挥林业优势,努力让林业产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引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