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实主义历史文学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文学作品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表达形式,而现实主义风格则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在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的风格贯穿始终,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深入的观察,展现了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小说、戏剧和诗歌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首先,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经常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刻画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例如,《活着》这部现实主义小说以它无情的描述和细腻的观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社会在历经战乱之后的种种困顿和挣扎;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和他身边的人们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历史事件,都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色彩。
通过这种冷酷而真实的叙述方式,小说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对个体生命的碾压和人性的悲天悯人之情。
其次,戏剧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舞台表现力的文学形式,也常常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呈现现实社会的真实与冲突。
《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中的剧本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黑暗面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对犯罪、权力和社会上层人物的描写,使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丑陋与阴暗。
剧中的主人公福尔摩斯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分析能力,带领观众揭示了真相和社会的弊端。
通过这种真实而生动的舞台形象,戏剧成功地将观众引入到了现实社会的深处。
最后,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高度凝炼的表达形式,同样可以展现现实主义的风格。
例如,鲁迅的散文诗《狂人日记》以它独特的笔触,真实而又深刻地表现了现代社会中普通人的无奈和挣扎。
诗中的主人公戴眼镜的疯子通过与现实世界的辩论和冲突,讽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糟糕状况。
通过这种夸张的写实手法,诗歌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综上所述,现实主义风格贯穿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都通过真实的描写和观察,呈现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表现形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现实社会,并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因此,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我们了解历史和思考未来的重要窗口。
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讨论述略概要

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讨论述略建国以后,学术界对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些问题的讨论,直接关乎对中国文学的性质、内容、特征、艺术传统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等问题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研究者们的态度是认真的,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但是,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由于左的干扰,还有待于学者们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才能得到好的成绩。
兹就讨论中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问题,略述如下:一、关于现实主义问题1952年第14期《文艺报》发表了冯雪峰同志的长篇论文《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轮廓》,它是建国后第一篇全面而系统地论述现实主义发展史的文章:,文章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的发生、发展的历史特点,提出了系统的观点。
对于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学术界并未展开争鸣与讨论。
四年之后,1956年第16期《文艺报》发表了刘大杰同志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接着第21期《文艺报》发表了姚雪垠同志与之争鸣的文章《现实主义讨论中的一点质疑》之后,遂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1956年苏联《文学报》发表了雅·艾尔斯布克的论文《现实主义还是所谓反现实主义》,苏联学术界认为,这篇文章提出了重大问题,需要对现实主义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
以后,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召开了大型学术会议,讨论了有关现实主义的种种问题。
我国《学习译丛》杂志于同年七月刊出了艾尔斯布克的《现实主义还是所谓反现实主义》的译文。
刘大杰读了雅氏文章之后,联系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实际,遂撰写了上文并《中国古典文学史现实主义的形成问题》[1]、《文学的主流及其他》[2]、《关于现实主义问题》[3]等几篇文章。
归纳起来,他的主要论点如下:(一:)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无论在思想倾向和创作方法上,有它自己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不能同积极浪漫主义混同起来,不能和一般的真实性等同起来。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勃朗特三姐妹
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文学概况
1、海涅——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旳代表; 2、毕希纳——“思想界旳刑事侦探”; 3、“青年德意志派”; 4、德国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文学旳主要 代表:霍普特曼、亨利希·曼、托马斯·曼 等。
毕希纳与《丹东之死》
“——死在断头台也好,死于热 病或者老朽也好,这又有什么分 别?人们更喜欢旳是,肢体灵活 地退到幕背面,临下台旳时候还 能作一种优美旳姿势,博得观众 一阵掌声。”
1、贝朗瑞——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 学旳先驱; 2、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 现实主义文学旳真正奠基者; 3、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旳其他代表: 梅里美、福楼拜、都德等; 4、巴黎公社文学。
贝朗瑞 (1780-1857)
歌谣诗人。写于1823 年旳挖苦拿破仑《意弗 托国王》使他成名。贝 朗瑞把法国旳歌谣创作 提到了前所未有旳高度。 对19世纪上半叶法国 旳进步诗人和诗歌都有 较大旳影响。
“俄罗斯文学是我旳命、我旳血。”
这一百数年旳俄国社会正处于一种深刻 变动旳前夜。这时期旳某些天才旳俄罗 斯作家以其特有旳文学家旳敏感,已经 预先感觉到了即将来临旳社会和精神变 动旳某种彻底性和复杂性。而他们旳思 索和写作,自然也反过来至为深刻有力 地影响到了这一历史变动。
“小人物”——“多出人”—— “新人”
“——死一点也不能给人以希望, 生活是更复杂、更有组织旳腐烂, 死只但是是较简朴旳腐烂,这是 两者唯一旳区别。”
摘自毕希纳书信选
致未婚妻 [一八三四年三月十后来]
……我研究了革命旳历史。我觉得自己好像在可怕 旳历史旳宿命论下面被压得粉碎。在人旳天性中我 发觉了一种可怕旳雷同,在人类旳关系中发觉了不 可逆转旳力量,它不借给任何个人。个人只是波浪 上旳泡沫,伟大纯属偶尔,天才旳统治是一种木偶 戏,一种针对铁旳法律旳可笑旳争斗,能认识它就 到顶了,掌握它是不可能旳。……必须是应该受到 诅咒旳词汇之一,人就是用这个词汇来给自己洗礼 旳。俗话说:不快乐旳事情一定要发生,但是,谁 惹出不快乐,就让谁晦气吧——这种话令人不寒而 栗。促使我们进行撒谎、谋杀和盗窃旳东西是什么 呢?我不愿继续深究这些念头……
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和特点现实主义文学是源于19世纪下半期欧洲工业化和民主化进程中人们对旧秩序的反抗,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社会现象和生活,展现社会现实和人性周围的各种细节和矛盾,从而表达现实主义的态度和思想。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倾向。
现代主义是由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带动的思想文化运动,是对旧文化、旧观念和旧风格的批判和反叛。
现实主义文学也不例外,它在描写现实的同时,强调人类的感受和精神层面,追求真实、深刻和内省,对传统话语、文学形式和审美规则提出挑战。
第二,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
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的文学风格、艺术表现和世界观,一直是西方文学的重要传统和流派。
但是现实主义文学认为,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忽视了社会现实和人本身的缺点和矛盾,对现实存在和人类历史的阶段性发展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从而导致了主观臆断、感情化和错误的价值判断。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历史意义和社会责任。
现实主义文学认为,文学不仅是艺术创造的领域,更是对社会现实和历史进程的反思和批判。
文学要彰显人性的多面性和深厚性,表达个人和社会的共同感受和诉求,为社会建设和人的发展做贡献。
现实主义文学的风格也有许多亮点,在这里列举几个。
第一,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深度和真实感。
它的描写翔实而精细,塑造人物形象具有真实性、细腻性和生动性,表现出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真正的现实。
第二,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批判意识和反叛精神。
它不仅揭示了社会的各种弊端和不公,同时也对人性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解释,进而提供了社会改革和人类前进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表现了一种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它关注人类的尊严、自由和平等,强调人类存在的多样性、美好和价值。
现实主义文学用艺术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和人性的热爱和认识。
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实主义文学不仅对我们的肉体体验、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具有现实意义,更能够通过一种真实的视角,解释人类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1、思想特征(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3)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2、艺术特征(1)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2)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3)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4)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二、《拉辛与莎士比亚》是司汤达一部重要的文艺论著、批判现实主义。
三、《红与黑》书名的含义:“红”红色的军装象征着资产阶级革命;“黑”教士的黑袍,即教会及复辟时期的反动统治。
四、《红与黑》的突出成就也表现在塑造了于连这个形象。
五、《红与黑》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小说,表现在三个方面:1、作者揭露了复辟王朝时期的腐败、黑暗以及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2、《红与黑》描绘了复辟王朝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3、《红与黑》对现实抨击最尖锐的描写,贵族政权企图依靠外国势力干预政局的揭露。
六、《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最完美的绘写之一”,小说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典型。
七、《人间喜剧》巴尔扎克“一个完整的社会”指第一部分是《风俗研究》、第二部分是《哲理研究》、第三部分是《分析研究》八、《人间喜剧》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史”九、《人间喜剧》的思想特征1、《人间喜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2、《人间喜剧》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3、《人间喜剧》描写了一幕幕惨剧,这些惨剧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人间喜剧》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也描写到底层人物。
十、《高老头》主要人物有:高里奥、拉斯蒂涅、伏脱冷、和德·鲍赛昂子爵夫人十二、《高老头》思想内容:1、《高老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2、《高老头》还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政治野心家的成长过程,揭露了统治阶层得卑鄙丑陋,抨击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从而揭示了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3、《高老头》还反映了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的深刻了解,显示了复辟时期贵族被资产阶级取代的历史过程十三、福楼拜代表作品:1856年4月的《包法利夫人》、新型的史诗小说《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短篇小说集《三故事》十四、《包法利夫人》的艺术特征:1、在典型的塑造上,福楼拜更注重精神气质的描绘,而不是性格特点的刻画;2、遣词造句上,文字精美;3、小说结构上有新的创造十五、《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喜爱的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艰难时世》是狄更斯唯一一部正面反映了劳资矛盾的作品十六、狄更斯的创作时期:第一时期是1841年以前,从1837到1841年,狄更斯接连发表了《匹克威克外传》、《奥利佛·退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5部长篇小说;第二时期从1824到1858年,这一时期时间跨度最大,作品也最多,共创作了《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六部长篇小说;第三时期从1858年到作者逝世,这一时期共创作了《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4部长篇小说十七、狄更斯小说的创作特征: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有三个基本侧面,首先,是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其次,是对伦理道德的提倡与弘扬;第三,是对人性的广泛而深入的探索,而贯穿这三个方面的则是作者的人到主义思想。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思想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19世纪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与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
⑵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作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孽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下层人们的困难表示同情,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艺术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
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准确性。
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他们反对在作品中直露的表现“自我”,从而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真实材料。
⑵其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
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二、法、英、俄等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法国: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历史现实主义手法

历史现实主义手法历史现实主义是一种历史解释的方法,强调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试图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时间背景等方面,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并对当前及未来有所启示。
历史现实主义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历史文献分析:历史现实主义借助历史文献,通过深入研究史书、信件、法律文件等原始资料,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它关注当时的历史人物、社会环境、思维方式等因素,并通过分析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
2.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是历史现实主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历史遗迹、文物等实物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揭示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生活、文化传承等信息。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还原古代人类社会的风貌。
3.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历史现实主义强调历史事件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密切相关。
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局势、经济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解读历史事件。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解释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动因。
4.比较研究:历史现实主义通常会对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研究,以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性和因果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找到共同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例如,可以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时期的农民起义,发现反抗封建制度的共同点,借以揭示历史实践的规律。
5.历史背景与时间线索:历史现实主义注重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和时间线索。
通过揭示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影响,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对后续历史的影响。
例如,通过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和政治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对外关系的变迁。
历史现实主义的手法使得我们能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避免主观臆断或夸大。
它追求真实和客观,注重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挖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历史认识。
总而言之,历史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历史文献分析、考古学研究、社会背景分析、比较研究以及时间线索的揭示,突破主观臆断的局限,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
3.1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叶甫盖尼.奥涅 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他的短 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19世纪40年代,果戈里继承并发展了普希 金和莱蒙托夫开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 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 实主义。
托尔斯泰也在创作高峰期。
契诃夫80年代登上文坛,他在中篇小说和戏剧创作上取得 了重大成就。
契诃夫(1860年—1904年)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莫斯科 大学毕业,做过医生。1880年开始发 表作品。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 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 实主义艺术大师,世界三大短篇小说 家之一。
1836年,果戈理在两个月内创作出了五 幕喜剧《钦差大臣》。用喜剧这面镜子 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 以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深厚的功底和 灵活的文笔,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官僚阶 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的本 质特征。
1841年9月,果戈理携带《死魂灵》的 手稿第一卷回到俄国并出版,引起了轰 动,在作者锋利的笔下,形形色色贪婪 愚昧的地主,腐化堕落的官吏以及广大 农奴的悲惨处境等可怕的社会现实,揭 露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被公认为“自 然派”的奠基石,“俄国文学史上无与 伦比的作品。
3.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因而英国的现 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 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特别浓厚。 英国现实主义于19世纪30年代产生,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 荣,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色的 小说家”,他们是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盖 斯凯尔夫人等。 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逐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英 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萧伯纳、高 尔斯华绥,其中后两位作家的创作主要在20世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现实主义历史文学
在歧义迭出的现当代历史文学评论和研究中,创作方法往往是彼
此论争的一个结穴所在。君不见八十年代初郭沫若历史剧大讨论中,
围绕着郭剧的真实性问题,肯定者如王瑶,否定者如曾立平山,人们
意见的严重对峙都无不可从创作方法那里找到答案。我这里无意对郭
沫若历史剧进行具体的评析,只是想强调指出:历史文学创作既受一
定历史生活的制约(在大关节上与历史保持“异质同构”的联系),更与
作家的创造主体密切相关。而就作家主体方面而言,这之中创作方法
又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作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无论他是否意识到,
总是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完成自己的艺术实践。而创作方法,顾名思
义,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为达到艺术反映和表现历史生活的目的所运
用的方法,它是人类在长期艺术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起来的带有规律
性的实践手段。正因此,所以不同的创作方法往往规定和影响了作家
不同艺术(真实)形态的创造,我们是不可以将它们简单地混为一谈,
更不可以搞扬此抑彼或抑此扬彼的人为褒贬。实践表明,现实主义历
史文学与浪漫主义历史文学本无轩轻之分,它们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一现实主义的历史文学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按照恩格斯
的定义,那就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
典型性格。”这种创作方法,提倡冷静细致地观察历史对象,依照历
史的本来面貌进行描绘,它的最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客观性。一般说
来,现实主义历史文学作家就其哲学观来说,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
但创作方法所致,使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面向历史,从历史实际
出发,力图真实地再现客观历史的真实画面。托尔斯泰说他自己《战
争与和平》的创作,“不是以幻想为基础,而是以确凿的历史资料为
依据。’,②他甚至声言他的创作可以在“历史”的封面上毫无愧色地
写上这样的题辞:“我无所讳言。’心茅盾先生在他的《关于历史和历史
剧》一文中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他反复强调历史文学“既然取材于
历史,那就正像他创造一件取材于现代生活的作品一样,他不能不忠
实于历史,正像他写现代生活的作品必须忠实于生活。”依他看来,“真
实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揭示历史矛盾的本质,那也就达到了历史
文学的最高真实。这些,都很典型地道出了现实主义历史文学的基本
观点。
由于强调文学的客观性,强调按历史本来的面貌反映历史,因此
现实主义历史文学都非常尊重和忠于历史真实,把它摆在一个首要、
突出的位置加以对待,从不因艺术真实的需要对它进行随意怠慢或鄙
薄。现实主义作家,总是执著于艺术对象与历史原型之间的密切血缘
的对应关系。巴拉伊卡等人在论及捷克近代历史小说时指出:现实主
义历史小说“首先是历史事实的准确性与真实性,这就必须以认真细
致的研究为前提。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家已不能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
对待历史现实(事件与人物),而必须尊重史实,这就必须了解各种类
型的史料,因为现实主义要求真实地描写时代与环境,不仅在整体上,
而且在细节上也应如此。’,(t蒋和森同志也认为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除了必须具有通常的生活的真实和人的心理感情的真实以外,还必
须严格地忠于历史事实;虽是细节,也最好力求言之有据。”至于作为
文艺作品所不可缺少的想象或虚构,亦“只能在史实所规定的范围内
发挥想象,不能借口是小说,就任意编造出不合历史事实的故事,特
别是与明文记载相违背的故事。’,(0所以出现在现实主义作家笔下
的人物或事件,虽非悉按史载,不可能不掺有不少艺术虚构的成分;
但主要的基本的描写皆信而有据,严谨史实,与历史原型非常吻合,
甚至一些次要细节,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就难怪现实主义的历史
文学常常具有“历史的形象教科书”之美誉。也必须地决定了它的创作
显得特别艰难,在写作之前,都要深入历史,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史
料的搜集和研究,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现实主义,它绝不是靠一时的
情感冲动或聪明机巧所能奏效的。
现实主义不仅严谨遵循历史真实,特别重视艺术与历史原型之间
的姻缘联系,而且在处理题材对象的过程中,尽力剔除主观臆想的成
分,按照“具有因果联系的社会生活现象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历史观点来进行综合表现。具体到人物形象塑造,其显著的特点就是
像普希金在处理普加乔夫一样,将人物安置在十八世纪俄国这样一个
特定的现实环境中,通过“普加乔夫和他的‘将军大人们’的全部心理活
动和阶级自觉,不可分割地同产生他们的社会环境、同具有威严壮丽
的诗意的起义暴动的自发势力融合在一起”,在人物与环境的交互作
用中刻画普加乔夫的思想特征,“探求并解释如此出类拔萃的性格和
如此伟大的个性产生的原因”。这样,就使得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人
物性格不但都有非常确定而具体的社会内容,而且环境对人物性格产
生的制约作用,还有效地“赋予他们以自然本色’,⑦。人物也因此显
得具体实在,真实可信。正因这个原故,所以苏奇科夫才论断道:“要
了解和再现主人公的个人命运,遵循现实主义方法的艺术家就不能不
研究主人公在其中活动的社会环境的全貌,研究它的主要发展途径和
发展趋向,以及环境对主人公的影响。’,⑧另外的捷克理论家巴拉
伊卡等人也指出:现实主义的历史文学在艺术上的最明显标志,“就是
典型化的艺术。这种艺术能创造出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具有普遍性的人
物形象,他们体现着同一社会阶级或阶层或集团的众多人物的特征。”
叭清况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对现实主义历史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当然
也应该相应地采取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整体联系进行把握的
批评原则即典型化的批评原则。一切就事论事,孤立地抽出一些个别
事实的作法,都是不可取,也是不应该的。
现实主义历史文学的上述特征,常常招来这样那样的非议。这其
中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现实主义既然重视客观历史真实,那
么就不可能有作家的主观作用;即使出现具有主观作用的描写,那也
是非现实主义的。这种批评显然不符合事实,它是将现实主义与自然
主义混为一谈。真正的现实主义,不仅不排斥而且非常重视作家的主
观作用,无论从创作过程还是从创作结果来看,它都是反映和创造的
辨证统一。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讲,诚如前述,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
首先要把历史对象摄入自己心里,在同化消融的基础上把它内化为心
理历史,嗣后再加以艺术再现。这种创造物既是历史生活的审美反映,
又是新的历史;它似历史又不是原来的历史,内中已包含了作家种种
主观因素的新的创造。蒋和森说严格忠于历史事实,是就历史文学有
别其他一般文学应有的属性特点而言的,他并没有把历史文学创作等
同于“镜子”,看成是按史敷衍;而且一切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也从不在
自己的创作和历史之间划等号。他的《风萧萧》、《黄梅雨》在再现唐
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时,凡是写得精彩的,如王仙芝悲剧、郑败清廉卫
道等等,都鲜明嵌入了作家自我的主观感情色彩。同样道理,上面数
次提到的巴拉伊卡等人,他们在谈捷克历史小说时虽十分强调历史文
学不仅从整体而且在细节上最好也都力求真实准确,但却丝毫无意否
定作家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他们对捷克现代著名历史小说家伊拉
塞克的评价,就明确写道:“伊拉塞克是自觉的现实主义者,对他来说,
历史的真实性高于一切;但同时他又是这样的艺术家,很善于将娴熟
的叙事艺术的激情灌注在编年史所涉及的时代与历史事件之中,善于
使我们对陈旧的故事情节感到亲切,使死去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命力。’,
⑩颇有意思的是伊拉塞克本人,他在回答一个祝贺他六十寿辰的代
表团时说:“我竭尽全力来复活我国的历史,使之接近更明朗的观点,
更为人所理解。我不是一个只盯着过去,不关心现时期本民族的艰苦
搏斗的梦想家。正由于我全心全意参与这一斗争,所以感到有必要回
溯过去,因为不了解昨日,就不会充分理解今天。⑩这些事实可以
说是对现实主义非难者的颇好批驳。当然,由于现实主义采取从客观
的角度来再现历史的方式,这就规定了作家不能在作品中直接出面表
态,要求他在艺术描写过程中注意抑制自己的主观情态,使之有机渗
透在情节和场面之中,将主观感受客观化。对于现实主义来说,客观
性总是第一位的,作家主体的位置首先要服从生活本身的逻辑。这一
点,我们也是需要指出的。可知现实主义历史文学创作虽然同样有
“我”,但其主体位置的规定毕竟是远置的,隐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