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裂谷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合集下载

黄金:卡林型金矿再定义

黄金:卡林型金矿再定义

卡林型金矿的再定义周余国 1,2刘继顺 1 欧阳玉飞 1 何兆波 3 高启芝2(1.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长沙 410083;2.云南地矿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队,昆明 652100;3。

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昆明 650215)摘要:本文介绍了卡林型金矿称谓的演变及不同学者在卡林型金矿认识上的差异,通过研究这些不同称谓演变和分析这些认识上的差异,结合自身在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多年来的找矿实践和思考,本文认为:1、对卡林型金矿应“只求同”(要求其最基本的表面的特征相同或相似),“须存异”(容矿岩石、产出地质背景、成因等有所不同),卡林型金矿本身不具有成因意义,不是一种成因类型;2、判别卡林型金矿的标准有四:①金呈(超)微细粒存在于不同的容矿岩石中,②容矿岩石构造以浸染状为主,③成因上只能统一于中低温热液成矿,④区带上集中分布;3、依据四条标准,将卡林型金矿定义为区带上集中分布的(超)微细、浸染、中低温热液矿床。

4、金与砷锑汞等元素的组合关系,一方面受控于元素自身地球化学性质,另一方面受控于物质来源,金与砷、锑、汞等的组合关系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从元素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成矿系列的角度看,砷、锑、汞(金)等元素的异常既可能直接指示金、锑、汞等中低温矿种,又可能是其它中高温矿种的间接指示。

(审稿认为摘要稍长:拟删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072032)作者简介:周余国,男,1967年生,云南镇雄人,中南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地质研究。

Email:yngoldman@关键词:卡林型金矿,判别标准,再定义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发现卡林型金矿以来,我国在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川陕甘“金三角”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发现数百个矿床表征与美国卡林型金矿相同或相似的同类型金矿,随着卡林型金矿找矿的不断突破和科研的不断深入,卡林型金矿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称谓和认识上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称谓演变和分析这些认识上的差异,结合自身在滇黔桂“金三角”地区的多年来的找矿实践和思考,提出了不判别卡林型金矿的四条标准,并重新给出了卡林型金矿的定义。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1)为简要反映各类矿产形成的地质背景,本文将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及深部构造等特征作一概略介绍。

云南区域地质云南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强烈,且往往在同一地带持续活动,构成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带;变质岩广布,各类变质作用兼具;地壳活动性普遍较强,地质构造复杂。

北西——南东方向斜贯全区的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比较清楚地划分出东西两大部分。

东部主体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西缘或准地台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 增生部分;西部则分属唐古拉一昌都一兰坪一思茅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一、东部地区即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东部分。

包括《云南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中甸褶皱带、扬子准地台和滇东南褶皱带。

它们之间的界线分别为北东向转南北向的小金河断裂——格咱河断裂南段及北东向的弥勒——师宗断裂。

西北部的中甸褶皱带是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的南延;东南部的滇东南褶皱带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段。

二者在晚古生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与扬子地台连为一体,又都在印支期先后转化为地槽。

中部的扬子准地台被一系列南北向深(大) 断裂分割为地质发展差异显著的数个块体,《地质志》自西至东划分为丽江台缘褶带、川滇台背斜和滇东台褶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本区地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显现清楚。

有鉴于此,以下拟按几个大的地质发展阶段予以叙述。

(一)前震旦纪地质出露于西南边缘的哀牢山群,由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大理岩组成,最近于混合岩中获得1736.9±25Ma的年龄值(锆石U—Pb)、一般认为其原岩为早元古代优地槽型建造,是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可能于晚华力西——早印支期大规模推覆作用而逐步达于上部构造层次。

北延的点苍山变质岩系,经最近的研究(云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1990),被分解为沟头箐群和苍山群。

前者出露于点苍山西坡,以变粒岩、片麻岩夹大理岩为主,变质程度可达角闪岩相,特点与哀牢山群极似,获有1754一199lMa (锆石U —Pb表面年龄) 及2003.8—2037.1 Ma (锆石U—Pb谐和年龄) 等数据,也与哀牢山群接近,故亦属下元古界;后者即点苍山东坡的一套片岩、大理岩,变质程度稍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普遍糜棱岩化,而实为一颇具规模的韧性剪切带,所获年龄数据一般偏新,工作者暂将之归人中元古界。

新疆北山裂谷西段红十井金矿地质特征

新疆北山裂谷西段红十井金矿地质特征

发 育 。褶 皱 以北 东 东 向紧 密 线 状 为 主 , 红 十井 大 断 东 东 向展 布 的 重力 布 格异 常梯 级带 。红 十井 金 矿 位 裂、 平 梁 子 大 断 裂 及 白地 洼 一 淤 泥河 大 断 裂 为 本 区 于 南重 力布 格异 常带 。 . 2 . 2航 磁 异 常特征 最 大 的 区域性 大断 裂 , 呈 北东 东 向横 贯 全 区 , 构成 区 1 域 构造格 架 ( 图1 ) 。 航 空磁 力 异 常显 示 , 在大 片 的低 负背 景场 上 , 围
2 0 1 4 正
1 . 1 . 1 地 层
新 疆 有 色 金 属
l 7
片理化 、 糜棱岩化发育 。该断裂主要活动在华力西
研 究 区地 层 划 分属 塔 里 木板 块 南疆 地 层 大 区 中 中晚期 , 具有重要的控矿作 用 , 在其构造带 内 , 已发
南天 山 一 北 山地层 区红柳 园地层分 区印尼喀拉地层 现石 门金铜 矿 、 平 梁 子金 矿 、 白石 滩金 矿 及 盐滩 铜 矿 小区、 塔 里 木 盆 地 地 层 分 区若 羌 地层 小 区 。 区 内地 等 矿点 。
4、Ap 6 一l 、 Ap 7 —1 、 Ap 2 0 —1 、 Ap 2 1 —1 、 Ap 2 2、 A p 2 3、 矿 带 上 的导 矿 、 控 矿构 造 , 该 断 裂表 现 为数 条 断 层组 Ap
白地 洼 一淤 泥 河 深 断 裂 : 区 内 出露 长 度 约 1 0 0 绕 高 重 力异 常 周 边 有 N E E向或 近 E W 向 的局 部 磁 异
k m, 断裂 破 碎 带 宽 约 1 k m, 形 成 时 代 为华 力 西 中期 , 常 。磁异 常 大 多是 正 异 常 , 少数 负 异 常 , 红 十井 金 矿 切割深度较大 , 是 一 条具 有 长期 活动 特 点 的超 壳 断 位 于负 磁异 常 区。

攀西裂谷内陆盆地自由热对流应力分析及盆地沉降

攀西裂谷内陆盆地自由热对流应力分析及盆地沉降

攀西裂谷内陆盆地自由热对流应力分析及盆地沉降
尹福光
【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年(卷),期】2003(023)004
【摘要】康滇地区裂谷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形成这种地堑地垒的格局有多种解释,以传统的地质力学分析为主.笔者借以热力学的自由热对流原理来加以论述:攀西巨厚的火山岩体在下覆异常地幔热作用下,发生自由热对流,引起热量散失,使地壳沉降与隆起不均衡,生成地堑地垒的格局.自由对流单元的侧向迁移,使盆地形成非对称性.【总页数】5页(P79-83)
【作者】尹福光
【作者单位】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
【相关文献】
1.羌塘盆地晚三叠世裂谷盆地演化——来自同裂谷期那底岗日组的证据 [J], 李学仁;王剑;万友利
2.盆地下部的自由热对流与沉降作用的关系 [J], 吴洪峰;李玉梅
3.水文条件对内陆裂谷盆地的石油生成影响:理论及在莱因地堑中的应用 [J], Perso.,M;杨久西
4.东亚松辽和阿穆尔-结雅内陆裂谷盆地的特征比较[J], Г.Л.Кириллова;李寿田
5.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变质基底中的油气前景——以辽河裂谷盆地基底变质岩潜山内
幕油藏勘探为例 [J], 廖兴明;刘宝鸿;廖光明;廖晓蓉;李理;陈昌;白东昆;宁海翔;吴昊;王睿;宇振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北山裂谷西段坡一镍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新疆北山裂谷西段坡一镍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新疆北山裂谷西段坡一镍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作者:贾金典等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7期[摘要]坡一镍矿床为北山裂谷带内一处超大型镍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的北山裂谷带内。

通过研究区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等综合分析,初步建立了“坡一镍矿床”找矿模式,并确定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在北山裂谷一带寻找与基性-超基性杂岩体有关的铜镍矿床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北山裂谷;坡一镍矿床;成因类型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033-01坡一岩体于20世纪80年代未发现,20世纪90年代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对该岩体进行了预-普查工作,在岩体中发现了坡一镍矿,近年来通过地质工作的大力投入,查明了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和赋存规律,达到了超大型镍矿床。

1.区域地质坡一镍矿位于北山裂谷带西段的一处低洼之地,北山裂谷带由于长时间的拉张—汇聚—固结—重新活化—封闭等阶段[1],区内褶皱、断裂构造极为发育,酸性-超基性岩体大面积分布,为深部矿浆提供了热液通道和储矿空间。

研究区内区域性大断裂有三条,北部为红柳河-依格孜塔格大断裂,控制着笔架山-磁海一带的铁、铜、镍矿;中部为白地洼-淤泥河大断裂,控制着坡北一带的铜、镍矿,南部为红十井-茅头山大断裂,控制着红十井-白山一带的金矿。

研究区内分南北两个重力布格异常带,北带为大片相对平缓的高布格重力异常区,坡北含铜镍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位于梯级带的北部边缘。

研究区内与Cu、Co、Ni、Cr、Fe等元素有关的综合异常多与华力西中期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相吻合。

以铜、镍为主的综合异常有10余个,异常元素组合复杂,规模大,浓集中心明显,分带清楚。

主成矿元素Cu、Co、Ni含量高。

因此,坡北-笔架山一带是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最为集中地带,是寻找Cu、Ni、Au等矿产的有利地带。

2.矿体地质2.1 坡一杂岩体特征坡一基性-超基性杂岩体长2.8千米,平均宽2.4千米,面积约6.72平方千米。

桂西地区重力场小波多重分解及地质意义

桂西地区重力场小波多重分解及地质意义
维普资讯
第 3 卷第 5期 1
20 07年 1 0月





V 13 , o 5 o. 1 N .
0e .. 0 t 2 07
GE HYS CAL & GE OP I OCHE C P ORAT 0 MI AL EX L 1 N
桂 西 地 区重力 场 小 波 多 重 分 解 及 地 质 意 义
A: g 的尺 度大 于 A 一 个 阶次 , 霍 面起 伏 对 应 的 g 莫
△(, = 4 , +∑O " g y A(y ) f ) T+∑D +
s 1 s=1
不均 匀体 是 盘 形 的 , 平 尺 度 一 般 远 大 于 其 深 度 , 水 A, g 的尺 度至 少 比 A :大 一 个 阶 次 。 因此 , 可 能 g 有
∑ 2 C. g 0. ^, 1 ^



= ∑ g-I m 0. km 2C. 1 h 2 ^, 2 1 ^
m2 =
∑ g-l m 0. kr 2C. 1a 2 ^ , 2g 1 ^
是进行地球物理数值分析 的有效工具 , 利用小波变
换 的上述 特 点 , 对重 力 场进行 划 分 , 可 以得 到各 种 便 尺 度意义 下 的异 常分解 。
黎海龙 , 朱国器
( 西地 球 物理勘 察 院 , 西 柳州 5 5 0 ) 广 广 4 0 5
摘 要: 重力场包含 了各种密度 不均匀体的叠加效应 。为 了更好地划分 重力 异常 , 尝试利用具有 多尺度分 析功能 的
小 波分析进行重力场的分离 。通过对桂西地 区重力 场进行 小波 多重分解 , 离 出埋 藏较 浅 、 度较 小的源体 和埋 分 尺 藏较深 、 尺度较大 的源体 , 反映 了不 同深度 和尺度 地质体密度 的不均匀性 , 较好地 圈定 了构造 盆地 、 部隐伏 岩体 , 深

桂西裂谷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桂西裂谷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为 右江 再生 地槽 … 。
在 区域负 磁场 背景 上 于裂谷 主 轴地 带 出现局 部正 的
磁异常带 。如攀西古裂谷 , 其东西两侧为负磁场 , 裂 谷带 内出现场值升高 , 以多条南北 、 北西 、 北东 向的 磁异 常带 及南 北 向 的磁力 正异 常 区的展 布 为特 征 。
世 界 上 的许 多 裂 谷 , 根 据地 球 物 理 方 法确 定 是 的 。因此 , 我们从 已有 的重磁 资料 出发 , 桂西 裂谷 对
进 行探 讨 。
2 桂西裂谷 的地质 特征
桂 西在 上古 生代 晚泥 盆世 前 为一相 对稳 定 的浅 海 台地 , 沉积 了较 稳 定 而 岩 性 比较单 一 的浅 海 碳 酸 盐 地层 , 仅局 部地 方存 在 凹槽 。 晚泥盆 世后 , 浅水 从 台地 、 台沟并 存转 变 为深 水盆 地沉 积 , 晚二 叠世 地壳 发 生大 规模 张裂 , 幔物 质上 涌 , 地 有大 量基 性岩 浆侵
朱 国器, 黎海龙
( 西地球 物理 勘察 院 , 西 柳 州 广 广 550 ) 40 5
摘 要 : 已有 的重 力资料出发 , 从 结合 其他 地球物理及地质资料 对桂西 裂谷进行 了探讨 。该 区重力在 区域负 布格重 力背景上叠加有局部重力高带 , 并与深源磁场 相对 磁力 高带 吻合 , 与大陆 型裂谷 的重 、 磁特 征相似 , 论证 了桂 西裂
收 稿 日期 :0 7—0 2 20 4— 7
层 状 基 性 岩 ( 水 玄 武 岩 ) 中 夹 细 碧 岩 和 硅 质 泥 深 , 岩 。在层 状基 性 岩之 上 为 基 性 火 山碎 屑 沉 积 岩 、 沉 凝 灰 岩 的巨厚 堆 积 , 远离 喷溢 口的位 置 , 是 巨厚 稍 则

南海北部地球物理特征及地壳结构

南海北部地球物理特征及地壳结构

南海北部地球物理特征及地壳结构
赵岩;Sekine,M
【期刊名称】《热带海洋》
【年(卷),期】1996(015)002
【摘要】为了研究南海地壳结构,中国和日本合作在南海北部首次进行了以炸药为震源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

经初步分析其地壳结构主要特征为:南海北部地壳分为沉积层、上地壳层、中地壳层及下地壳层。

大陆架及上陆坡地壳厚度大、稳定。

下陆坡地壳厚度除中地壳外,其他壳层厚度减薄且不稳定。

深海盆地壳分3层,厚度虽薄但相对稳定,其底部缺失7.3km·s^-1的高速层。

测区内地壳总厚度:陆壳26-30km,过渡壳13-22km,洋壳
【总页数】8页(P37-44)
【作者】赵岩;Sekine,M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3.2
【相关文献】
1.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礁相碳酸盐岩的地球物理特征 [J], 马玉波;吴时国;张功成;王大伟;董冬冬;米立军
2.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及其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J], 江为为;宋海斌;胥颐
3.南海东北部中生代海相地层的分布及其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J], 王平;夏戡原;黄慈

4.南海中部地球物理特征与地壳结构 [J], 方迎尧;周伏洪;王懋基
5.南海东北部陆缘地壳结构特征及下地壳高速层成因 [J], 李海龙; 吴招才; 许明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及密度变化引起的不同波长重力异常叠加的结 果。上延 5 0 、 1 0 0k m后, 局部异常消失, 主要突出了 6 莫霍面的变化。根据广西东部人工地震测深的 2 个点莫霍面深度值, 采取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系 数, 得到使用布格异常值计算莫霍面深度的计算公 式。利用 公 式 求 得 莫 霍 面 埋 深 在 南 宁 附 近 约 3 2 , 向西呈斜坡状加深, 至西林处约为 4 3k m 。根据 k m 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及莫霍面的起伏变化, 该区深部 构造总体反映为幔坡区, 进一步可划分为右江( 西 林—隆安) 幔凸区, 那坡—大新和乐业—都安幔凹 ) 。 区( 图3 世界上许多裂谷的形成, 是由于地幔上隆, 使地 壳拉张、 变薄。重力场反映桂西地区上地幔沿右江 5k m垂向二次 有一北西向隆起带。根据重力上延 1 导数, 推测深部紧靠地幔凸起的边缘南北两侧有 2 个隐伏花岗岩基带展布, 南带有西大明山、 泗城岭、 德保等花岗岩基, 北带有者徕、 隆或、 凌云、 巴马、 安 宁、 弄仲、 大明山、 昆仑关等隐伏花岗岩基。与航磁 推断的浅部隐伏花岗岩体的分布基本一致。说明地
·4 3 3 ·

的壳断裂发育, 壳断裂切至莫氏面, 断裂两侧各界面 有明显的断距( 约 3~ 5k m ) , 密度界面呈台阶式上 升。断裂构造为陡倾产状, 并控制着裂谷东西两侧 的发育和展布。沿南北方向的深部密度界面, 在向 西陡倾斜的背景上显示为北西向条带状展布和波状 起伏特征, 相对起伏高差 2~ 4k m , 深部构造面的起 伏, 伴随着一组北西向断裂的发育, 并控制着裂谷南 北两侧的发展, 断裂浅部产状较陡, 深部变缓, 断面 向南西倾。从重力异常通过小波分析处理后的不同 阶次异常特征来看, 随着阶次升高, 分离的异常中有 向南西偏移的趋势特征及从南西向北东推履的异常 特征( 可能是印支板块碰撞时期, 越北古陆向北东 俯冲) ; 同时在长期的活动中, 深部岩浆沿界面的深 大断裂向上侵位, 或是由于深部热液作用, 沿断裂带 发育幔源型、 壳源重溶型花岗岩带, 在那坡凹陷区形 成了较大范围的花岗岩化带( 或混合岩化作用) , 局 部有岩浆岩向上侵位, 这已从地表出露的钦甲岩体 及西大明山岩体得到证实。前人在该区的地温测量 中, 也圈定了明显的地温异常。 5 . 2 裂谷的成因 裂谷的形成与区内一组近南北向和一组北西向 的深大断裂关系密切, 这 2组深大断裂为阶梯状正 断层组成, 在长期的构造活动中, 局部区域地壳的升
1 ] 为右江再生地槽 [ 。
局部重力高异常。美国密歇根中大陆型裂谷, 在剩 余布格异常图上, 中部重力高被周围的重力低所封 闭, 该大陆型裂谷的一个分支是用重力辨认出来的。 目前, 在该裂谷已开展了铜、 镍、 铂、 钯以及油气的资 源勘查计划。 裂谷区的磁场特征较为复杂。大陆型裂谷一般 在区域负磁场背景上于裂谷主轴地带出现局部正的 磁异常带。如攀西古裂谷, 其东西两侧为负磁场, 裂 谷带内出现场值升高, 以多条南北、 北西、 北东向的 磁异常带及南北向的磁力正异常区的展布为特征。
5 成果分析
桂西裂谷区域位于华南板块和扬子板块接触带 西南端, 具有特殊的成因及构造活动特征。 5 . 1 ( 重力场反映的) 深部构造特征 区域场宏观上为一宽大的梯度带, 属中国大兴 安岭—武陵山北北东向巨型重力梯度带的南西段, 是陡梯度带的局部膨胀部位, 膨胀区与桂西裂谷范 围大致相对应, 重力反映的壳层构造特征, 为西侧低 0k m( 见图 3 ) 。近南北走向 东侧高, 两端差距约 1
k m 。在总体为区域重力负异常背景上, 可进一步划 分为 3个区。
图1 桂西重力异常示意
( 1 ) 西林—隆安鼻状重力高带, 分布于西林— 德保—天等—隆安—武鸣—巴马—凌云—隆林所圈 范围, 呈北西向, 往北西方向延出贵州和云南省, 长 4 0 0k m以上。该重力高带向上延拓 1 5k m 后基本 保持原有面貌, 上延 5 0k m时重力异常消失, 重力高 带更清晰明显; 上延 1 0 0k m 时重力高带仍存在, 表 明其与深部密度变化有关。 2 ) 那坡—大新重力低带, 位于上述重力高带 ( 的南侧, 东部走向东西, 向西转为北西向。上延 1 5 k m及其垂向二次导数, 表明该带由西大明山、 德保、 0 、 1 0 0k m 的二次 泗城岭等重力低异常组成, 上延 5 导数异常仍存在明显的重力低带。 3 ) 乐业—都安重力低带, 位于西林—隆安重 ( 力高带的北侧, 分布在乐业—凌云—巴马—马山— 都安—南丹一带的范围内, 走向北西。上延 1 5k m 垂向二次导数( 图2 ) 在该带内出现 9处比较明显的 局部负异常, 上延 5 0 、 1 0 0k m , 局部重力低异常虽然 消失, 但重力低带仍然存在。 上述重力异常特征, 是该区地壳内部及上地幔
收稿日期: 2 0 0 7- 0 4- 2 7
5期
朱国器等: 桂西裂谷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4 3 1 ·
上二叠统为生物碎屑亮晶灰岩, 底部有沼泽相的泥 岩、 炭质泥岩、 铝土矿、 黄铁矿、 无烟煤透镜体。 2 . 2 岩浆岩特征 在裂谷区内以基性岩为主, 超基性岩和中性岩 较少。有基性岩、 少量安山岩和石英安山岩侵入和 海底喷溢, 多呈层状, 下部有岩墙侵入体, 裂谷边缘 台地内有花岗岩基和隐伏花岗岩体。岩浆岩活动的 时代, 主要有晚泥盆世榴江期和晚二叠世两期。裂 谷区内晚泥盆世榴江期岩浆岩为强碱性橄榄玄武 岩; 晚二叠世基性岩以碱性和钙碱性辉绿岩为主。
世界上的许多裂谷, 是根据地球物理方法确定 的。因此, 我们从已有的重磁资料出发, 对桂西裂谷 进行探讨。
2 桂西裂谷的地质特征
桂西在上古生代晚泥盆世前为一相对稳定的浅 海台地, 沉积了较稳定而岩性比较单一的浅海碳酸 盐地层, 仅局部地方存在凹槽。晚泥盆世后, 从浅水 台地、 台沟并存转变为深水盆地沉积, 晚二叠世地壳 发生大规模张裂, 地幔物质上涌, 有大量基性岩浆侵 入和喷溢, 至三叠纪则发育复理石巨厚沉积。 2 . 1 岩相特征 裂谷区内, 从上泥盆统榴江组至下二叠统, 以浅 水硅质岩夹灰岩为特征, 初期裂谷区内的榴江组夹 有辉绿岩, 地层厚度较小并缺失不全。从上二叠统 3层 开始, 在裂谷内形成大量的辉绿岩墙和上覆 1~ 层状基性岩 ( 深水玄武岩) , 中夹细碧岩和硅 质 泥 岩。在层状基性岩之上为基性火山碎屑沉积岩、 沉 凝灰岩的巨厚堆积, 稍远离喷溢口的位置, 则是巨厚 的基性碎屑岩为主的火山碎屑沉积岩, 如隆林含山 剖面所见, 这代表裂谷内以基性岩及其喷溢物为主 体的深水沉积物。在裂谷边缘台地、 古岛上的海湾,
·4 3 2 ·
物 探 与 化 探
3 1卷
1 —正等值线; 2 —负等值线; 3 —零等值线, 4 —重力高; 5 —重力低
图2 桂西重力异常上延 1 5k m 垂向二阶导数平面
坡磁力低带, 北面是乐业—东兰磁力低带, 被推断为 反映深磁源层, 显示了沿右江呈北西向相对凸起带, 南北侧则为相对凹陷带。这与重力的地质意义相 似。 4 . 2 地温 百色—田东第三系煤田测井发现有地温梯度 异常。 地 温 梯 度 一 般 为2 5~4 0 ℃/ k m, 高者达 4 8~ 5 8 . 3℃ / k m , 远高于正常地温梯度 2 2℃ / k m 。 7 , 亦比区外正常值 2 上二叠统镜煤反射率高达 5~ 大得多。以上资料表明桂西北地区具有比区外正常 地热梯度高得多的异常热源。这个异常热源可能与 裂谷区地幔热对流或深部岩浆热有关。
图3 桂西莫霍面深度推断
4 . 3 地震 该区近 代 浅 源 地 震 活 跃, 地震活动带位于西 林—隆安幔隆带上, 震源深度 2 0~ 2 5k m , 与裂谷区 地震活动规律相似。
幔物质上涌过程中带来热量, 使其边缘物质加温重 熔, 形成隐伏花岗岩体。 总之, 重力信息反映该区存在地幔凸起带。在 区域负重力异常的背景上, 出现局部重力高带, 这与 一般大陆裂谷的重力异常特征一致。该重力高带可 能与裂谷作用有关。
1 大陆型裂谷带的一般地球物理特征
近代板块学确立以后, 裂谷研究越来越受到地 学界和地球物理学家的重视。国际上按深部构造特 征和地球物理的性质将裂谷分为大洋型、 大陆型、 陆 郯 间型和大陆边缘型 4类。中国已确定的裂谷中, 庐裂谷、 攀西古裂谷等属大陆型裂谷。 裂谷作用是使地壳变薄, 地幔上隆。各种类型 裂谷带的地球物理特征差异极大。大陆型裂谷重力 异常一般是在区域负布格重力异常背景上于轴部出 现重力低或重力高。出现局部重力低可能是裂谷两 肩之间形成断陷, 断陷盆地内充填了各种低密度的 松散沉积物, 断陷的深度也较大; 出现局部的重力高 可能是地幔上隆, 地壳变薄所造成。我国的攀西裂 由北向南出现一系列 谷, 在区域重力负异常背景上,
第 3 1卷第 5期 2 0 0 7年 1 0月
物 探 与 化 探
G E O P H Y S I C A L&G E O C H E M I C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
V o l . 3 1 , N o . 5 O c t . , 2 0 0 7
桂西裂谷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4 其他地球物理特征
4 . 1 航磁 前面已提到, Z 也是具 Δ ⊥ 深部磁场与重力相似, 有东高 西 低 的 变 化 趋 势。沿 右 江 两 侧, 北侧以凌 云—巴马一线以南, 南侧以那坡—崇左以北为界, 在 此带范围内磁场为相对的磁力高带; 在其南面是那
5期
朱国器等: 桂西裂谷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降不均匀性伴随着深部岩浆的侵入和喷发, 为裂谷 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源。 从地质构造运动的研究成果中可看出, 东吴运 动是强烈的区域性升降运动, 波及整个华南板块, 在 桂西地区引起的强烈抬升, 伴有强烈拉张作用, 这可 能与太平洋板块( 印支板块) 向华南板块碰撞加强 的结果有关, 在重力反映向西陡倾的密度界面上, 地 壳被拉开, 形成南北主裂谷带。此外, 北西向地幔隆 起和壳层波状起伏, 叠加形成了北西向的裂谷, 同时 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上涌, 充填裂谷底部, 重力反映 存在明显的低密度层, 裂谷两侧存在着明显的断裂 落差。 在深部构造界面和浅部加里东构造界面对比中 可见存在着明显的镜向关系, 这与该区特有的地质 构造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综合重力推断成果和地质资料, 编制了一条横 穿研究区的构造剖面模型( 图4 ) , 宏观地反映了桂 西地区的地壳结构和构造特征。 综上所述, 桂西裂谷系主轴位于西林—德保— 天等—隆安—巴马—凌云—隆林所圈范围, 走向北 西, 北东侧以南丹—宾阳断裂为界, 南东侧以凭祥— 大黎断裂为界, 南西侧止于那坡断裂。从沉积岩相、 岩浆活动特征分析, 应属于华力西—印支裂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