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性论
人性论视角的先秦儒家教育观

至 ” 不 能 变化 其性 。 ,
孟子是先 秦儒学 的发 展 中对 人性提 出明确价值 判断 的 第一人 。 由此开启 了人 洼善恶的争论。 孟子坚持 “ 性善论 ”提 , 出著名 的“ 四端” , 恻隐之 心 , 说 即“ 人皆有之 ; 羞恶之心 , 人皆 有之 ; 恭敬 之心 , 人皆有之 ; 是非之心 , 人皆 有之 ……人之 有 是 四端 也 , 犹其有 四体 也” 《 ( 孟子 ・ 公孙丑 上》 , 为人先 天 )认 具有 良知良能 , 、 、 、 仁 义 礼 智是“ 由外烁我也” 非 的社会规范 , 也是“ 我固有之” 的善良本性 。孟子并 不认为人生来就是道德
“ 善端 ”就可以成为和 尧舜一样 的圣人。 ,
Hale Waihona Puke 的命题 , 与此相近 的言论还有 “ 上智与下愚不移 ”《 语 : 唯 (论 阳货》 ,生而知之者 , )“ 上也 ; 学而 知之者 , 次也 ; 困而学之 , 又 其次也 ;困而不学 , 民斯为下也。 (论语 ・ 氏》 可大体概括 ”《 季 ) 出孔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1人的本性是相近 的 , 有多大 () 没 的差别 ; 智力上有特 别聪明 的“ 但 上智 ” 之人 , 有特 别蠢 笨 也 的“ 下愚” 之人。( ) 2 人的本性是可 以变化的 , 人们道德本 『 生的 差别 之所以如此悬殊 ,主要 是教育和环境 等综合 因素 的影
、
先秦 儒家 人性 论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 各个方 面都有经典论述 。作 为教育学家 , 虽在人性问题 上所论很少 , 同样经典 。 中国 却 在 历史 上 , 孔子首次提出“ 性相近 也 , 习相远也” 《 语 ・ (论 阳货》 )
韩愈性三品论思想浅析

韩愈性三品论思想浅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许多对于人性论的研究。
自春秋时期以来,《诗经》中的“乐正”品德观、春秋晚期荀子诸子百家的“中庸”,到汉代顾炎武《淮南子》中的“仁政”,再到新知识分子在西洋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中所表达的尊贤仁义和追求自由平等理念,古代思想家们在讨论人之道的上,从来没有停止过。
而在这样一个学术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韩愈的性三品论是有一定争议的。
说到性三品论,人们会想起的首先是韩愈的《论语三品》,他把人性从儒学的仁义爱礼中抽取出来,并将其分为仁、礼、义三个层面,而把这三个层面又细分为“仁、礼、义的两种行为”。
他主张:“仁者,行有节。
义者,行有法。
礼者,行有义。
”正如韩愈所说,正确、厚道、有礼貌是人之道。
“仁”指的是正确,也就是正确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正直、诚实、仁慈、勇敢、忠实等。
“义”指的是友善,包括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与生活环境之间有义务行为,它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关系理念和分享观念等。
“礼”指的是尊重,尊重其他人的权利,如定立纪律、遵守礼仪、保持礼貌等。
性三品的概念,代表了韩愈对儒学“仁义礼”的深刻理解,也是他对君子道德标准的进一步定义。
韩愈强调了仁、礼、义三品不可分割、不可缺失。
他主张:“仁者无礼,不能做君子;礼者无仁,不能立法;义者无礼,不能有义;仁义无礼,不能做君子。
”性三品论的思想因韩愈的著作而流传至今。
它蕴涵着一个君子的道德观念。
从这个角度看,韩愈的性三品论给中国历史文化上所有关于人性论的思想都贡献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此外,性三品论思想也对当今的社会文化和道德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韩愈的思想,既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也激励了现代读者探索道德之道。
综上所述,韩愈的性三品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也是我们今天在探索人性论时所可以借鉴的范例。
它不仅提出了追求仁、礼、义的要求,还提出了坚定的理念:以节操、合情合理的行为实现道德规范,以正义的标准来制定社会行为。
老子之道与人性自然论假设

二、老子之“道”在管理中的体现——“人性自然论”假设
(一)当前对老子“人性假设”的几种认识 1.“性善论”。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一书中,认为老子管理哲学的人性论是 “性善论”。他指出,老子认为人是禀承虚无的“德”而生的,生成之后,便成为一定的“形质”, 而与“德”有了距离。“德”(即人先天的本性)是纯善的,而由其形成的“形质”,由于“知” 和“欲”的作用,与“德”相背离,才变“恶”了。徐复观认为,老子“道”的修养,就是“要 使人回归到自己的德上面去”,“要有一种克服‘知’与‘欲’的工夫”,最终达到“致虚极,守 静笃”的境界(《老子・第16章》,以下凡引自《老子》一书,均只注章节),以恢复人纯善的本
恶论”的观点,也同样值得商榷。因为“性超善恶论”也必然是建立在对人性进行善恶划分的基
础之上的,没有“善恶”也就不会有“超善恶”。张岱年先生既然依据“道家是唾弃所谓善的,是 不赞成作善恶的分别的”这句话,否认了道家“性善论”的存在,那么他认为道家“性超善恶” 的观点,也就站不住脚了,因为这也是建立在“作善恶的分别的”基础上的。 可见,在讨论道家人性假设问题时,是否进行“人性善恶之分”便成了一条警戒线,只要触 及“性善”、“性恶”的分别,就已经偏离道家思想本意了。相对于其他几种观点,道家“人性自 然论”具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①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l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00—301页。 ③潘承烈、虞祖尧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页。
・12・
万方数据
老子之“道”与“人性自然论”假设 论。”张岱年先生对道家人性假设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首先他认为道家所指的“人性”是自然朴素 的,因此可以看作是至善的。他说:“道家所认为‘性’者,是自然的、朴素的,乃所谓‘德’之 显见”,“此种学说,亦可以说是一种绝对的性善论”。但是,他马上又指出,因为道家非常唾弃进 行善恶之分,所以认为道家“性善论”的说法是不恰当的。他说:“然道家是唾弃所谓善的,是不 赞成作善恶的分别的,所以如将道家之说名为性善论,实不切当j”因此,他最终将道家的人性论 归结为“性超善恶论”。他说:“究竟言之,当说是性超善恶论。”① 4.“人性自然论”。朱晓鹏在《智者的沉思:老子哲学思想研究》一书中,认为老子的人性假 设是“人性自然论”。他说:“在老子那里,所谓人,首先是作为自然存在的人,人归根结底是整 个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和归宿、人的本质和价值,都在自然之中,而所谓人性也就是人的自
孟子人性论思想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孟子人性论思想曹荻 郑州大学摘 要:回顾中国历史,在现如今可称为古代哲学的历代名家中,孟子曾长期被世人称之为亚圣,其地位也是居于孔子之侧;而其对于哲学(儒家)发展史上,也同样担当着不容小觑的角色,孟子学说中,人性问题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本文也试以历史背景,理论渊源等方面入手,对其人性论思想的主要内涵及论辨逻辑进行分析。
孟子的性善说可以说是儒家内部第一个,自觉建立的、系统的、人性学说。
并且,纵观儒家文化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性善说开辟了儒家人性论的主流与传统,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性格。
由此可以认定,孟子对于儒家正统人性论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同样也是研究、理解先秦乃至历史各时期儒家人性论的关键。
关键词:孟子;人性论;性善论;影响作者简介:曹荻,女,汉,河南省郑州市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56-02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而其最根本的本质,是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之主流,更为尤其的注重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等。
在儒家看来,理想人格的培养总是和人性问题所联系在一起,历代儒家学者通常认为构造理想人格,从而实现道德理想是成人之本,但是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可以说是对于人格学说的具体展开了。
而作为儒学大家的孟子,他的人性论一直以来也同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一、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背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长河中,孟子的人性论思想一直受到了许多注目与青睐,但不可否认的是,孟子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点,并在这一观点上进行贯通,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一)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作为儒学开山鼻祖的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人性的一些本质问题,但人性究竟是怎样的,孔子没有说明。
《孟子》与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孟子与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介绍《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所撰写、整理而成。
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孟子》中包含的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1. 天命论孟子认为天是人类社会道德价值的根源和支持者,人们应该顺应天命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他强调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善良本性,并通过努力修行达到圣贤之境。
2. 人性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相信人们天生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并通过教育和修行来发展和完善这些品德。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仁者,并倡导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
3. 仁爱论仁是孟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他把仁义视为社会秩序和个体幸福的基石。
孟子主张仁爱就是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帮助,强调行仁义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正面影响。
4. 君臣关系论孟子提出了天命君权观念,认为君主应该合法合理地行使统治权力,并为人民谋取最大福祉。
他主张君臣之间应建立良好的道德关系,君主以仁德为基准来统治,而臣子则以忠诚和效忠回报。
5. 教育论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在他的观点中,教育是培养人们具备道德品质和高尚素养的关键。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注重培养自己和别人的美德与智慧。
6. 社会改革论孟子强调社会改革需要由政府发起并引导。
他建议通过推崇仁义、修复礼制、改善土地制度等手段来实现社会公平和秩序稳定。
结论《孟子》所阐述的儒家思想具有深远而长久的影响力。
天命论、人性论、仁爱论等核心观点,都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变革和现代价值观念的塑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子的思想对于个体修行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对于道德、教育和领导管理等领域产生着积极影响。
(完整)人性善恶论

前言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
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问题。
要解决目前困扰中国的一些难题,也许可以从人性论这个问题上着手。
人是社会之本。
因此,社会规范和法规法制必须要建立在对人性的正确认识之上。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古今中外在人性论上的几种主要流派,以及它们在社会政策上的影响.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和正误,总结出比较客观而且符合中国现实的对人性的新认识,并指出如何通过这种新认识来指导中国未来的进一步改革,同时也对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整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也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一些对策.一,性善论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这种理论是儒佛道三教中共有的特征。
在佛教中,强调佛在人心中,人人心中都有佛.尘世万物都是“业”障。
因此,要脱离尘世的烦扰,潜心向佛,发现自己心中的佛.佛家真正意义上的佛不是神仙,而是一种极度慈善,极度祥和,极度平静的境界。
在道教中,追求的是人的“真"。
所谓的“真”不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的本来的真性,天性,本性,是那种婴儿般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天然的纯真状态.所以,道家讲究的是修心练性,返朴归真。
也就是老子讲的“复归于婴儿."当然,占中国古代主流地位的还是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
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
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
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
也就是说,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去发展。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
关键是要有人来引导.所以,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感化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德育教育,强调的是“礼”制。
从马克思人性观角度分析中国传统人性论

与动物相 区别来 论证人性问题。 “ 故凡 同类者 , 举相似 也, 何独至于人而 疑之?圣人 , 我 同类 者 。… 在 《 与 ” 离
娄. 中孟子 日 : 人之所 以异 于禽兽 者几 希 , 民去 下》 “ 庶 之, 君子存 之。舜 明于庶物 , 察于人伦 , 由仁 义行 , 非行
仁义也。 … ”
怎么引导。为此 , 也有一 段精 彩 的论述 : 性犹 湍水 他 “ 也, 决诸东 方则 东流 , 决诸西 方则西 流。人性之无 分于
( ) 三 人性恶说 。苟 子认为 :人 之性 恶 , “ 其善 者伪
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 ” 王安石 的思 想与
也。 L他说 :今人之性 , ” 3 “ 生而有好 利焉 。顺 是 , 故争夺
会性为结论 。通过对 中国传 统人性论 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性 观的 比较 分析 , 将有 助正 确理解人 的本质 , 全 面看待中 国传统人性理论 。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 国传统人性论 ; 中 人性
【 中图分类号 】 B2 . 8 1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7 — 44 2 1)6 09 — 3 6 1 55 (00 0 — 05 0
… …
中国传统的人性论研究基本上 是在 “ 善— —恶 ” 的
框架 下进 行的 , 大体来说 , 中国古 代人性论 主要包括 以
下几种类 型。
由是 观之 , 无恻 隐之心 , 非人 也 ; 元羞 恶之心 , 非人
也; 无辞让之心 , 人也 ; 非 无是非 之心 , 非人也 。恻 隐之 心, 仁之端也 ; 恶之 心 , 善 义之 端也 ; 辞让之 心 ; 礼之 端 也; 是非之心 , 之端 也。人之 有 是 四端也 , 其有 四 智 犹 体也。 …孟 子认为从人的本质来看 , 是可以为善 的。 ” 都 “ 乃若其情则 可 以为 善矣 , 乃所 谓善也 。若 夫 为不善 , 非才 之罪 也 ……仁 义 礼智 , 由外 铄 我 也 , 固有之 非 我 也, 弗思耳矣 。 他从人 的“ 本质 出发考察人性 , ” 类” 将人
性待教而为善——董仲舒人性论之内涵解析

人 性 论 是 中 国传 统 哲 学 最 重 要 的 问 题 之
一
性 ” 念 有 四种 不 同 的 界 定 : 一 , 生 之 谓 概 其 “
性 ”。人 性 是 指 人 类 生 而 具 有 的 、 经 验 性 非 的 、 学 而 能 的 自然 属 性 , 质 上 就 是 指 人 的 不 实
— —
4口
o o gZ o gh ’ m nN tr fD n h n su S Hu a aue
X A u i I O J me Z A i2 H NG Je
( ntueo d ct n Z e a gU i r t, n zo hj n 10 8 Is tt f uai , hj n n esy Hagh uZ e ag3 0 2 ; i E o i v i i H nn B s es ol eo o r m Ma ae n , hn saH n n4 0 0 u a ui s C l g f ui n gmet C a gh u a 1 2 5) n e T s
思想也与 当今 的“ 教育性教学” 理论有异 曲同工之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我们便有了一个会的发达的大脑,于是就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从而做出一个结论性的解释。
一些先哲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了自己和同类,于是提出了“我是什么?人是什么?”的问题,先哲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于是纷纷着书立说,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人和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古典人性观,这些人性观的一些观点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人性的存在是以道德的存在为前提的,善恶这两个范畴是与人的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是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结论,善即符合某种道德,恶即违背某种道德。
如果没有道德主体的人善恶的分别也没有了意义,离开了道德善恶也就无从界定,所以人性善恶的问题也就是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在思想家们的眼里,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固有的某种规定性,他在逻辑上先于善恶,善恶是其属性,这样,人性的善恶就成为道德主张的逻辑前提。
人性论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没有确定的人性论主张,道德的确立就缺少了根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一般本质的思想观点,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探讨人性的理论很多。
当时关于人性的学说可谓是各有特色,对人性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他们围绕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局面时常出现,但他们异中有同,形成了中国人性理论的总体特征。
其中虽然有很多思想与我们现在的思想不相协调,也不乏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思想。
在中,关于人性论的思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孟子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他是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思想家,
孟子认为讨论人性要推求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是什么呢?他并未明言,他举例说,禹治水的成功在于利用了水向低处流的规律,因势利导,于是水就安然无事了。
天虽然高,星辰虽然远,但一千年后冬至的日期还是可以推算出来的。
同样人性也是有其规律,这就是一心向善,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在孟子看来,人性向善就是人性本善,孟子论性善,一出言便立意甚高。
孟子所说的善即人心中本来所固有的先验的道德属性的萌芽,即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在孟子看来,
这些“善端”是人天生就有的,因而亦在人性之列。
孟子引用《诗经》天生育的众民,每一事物都有其规律,百姓把握了这些规律,就喜好优良的道德,在孟子看来,这个规律对于人本说就是向善,孟子以心善言性善,在他那里性在心中、心性为一。
他认为人心中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属性的萌芽,即善的动机,它们能够发展成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在孟子看来,因为人性中固有善的动机,所以人性是善的,显然,他是在动机论的意义上说明人性本善的。
中国古代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荀况),荀子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出于自身本能的需要会去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发展,《荀子·性恶》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翻译过来就是说,现在人的本性中,生来就贪图名利,有恶的念头,有耳目之欲、喜好声色;如果对于人的本性不去克制,随其所欲,那么就会导致争乱不止,忠信之士死于小人的谗言,个人生活淫靡而礼义廉耻都会被丢掉。
完全随心所欲没有约束的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混乱而不得治理的社会状况,这就证明了人性——是恶的。
“性恶论”对于当前官僚主义严重、腐败横生,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滑的社会现状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治理当前的学术腐败、道德滑坡和政治腐败,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理性而非本性作为人的行动准则,以法治而非德治去规范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执政者的行为。
在上,期以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在下,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
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并最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而中国古代“无善无恶论”和“有善有恶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战国中期人(告不害)和战国初期人世硕。
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世硕则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
他虽然认为人生来就
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养。
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断增长。
后世赞成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扬雄、,唐代的等。
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
通过对人的有限性和创造性的论述,怎样实现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人性,就是人的共同特性。
人的共同特性是什么,关系到我们个人、或者国家社会如何对待人,如何干一切事情,人如果不认识自己,那么做人肯定做不好,不成为其人了。
谈论人性是“善”还是“恶”,其实是在“评价”人性,它的前提一是需要有一个评价标准。
这个标准是否正确,决定评价是否正确;二是“人性论”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人性”到底是什么——界定人的特性——的问题,径直谈论人性的善恶,不是给人“定性”,而是对人性进行“评价”。
其实各家或说性善,或说性恶,都强调了问题的某各方面,都能够自圆其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