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阅读解析题答题方法总结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如下:一、认真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明确中心。
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
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
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收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
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
阅读材料应该分成两个层次:(1)泛读,先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
(2)精读,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
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起提示作用。
作为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古文(文言文)、现代文、译文。
(1)古文(文言文)。
对文言文材料应结合汉语知识及课本相关内容,弄清材料意思,不应像在语文课那样字斟句酌,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
(2)现代文。
现代文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重要的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3)译文(欧化文)。
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我们有一定的差别,加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比较隐蔽,特别是一些文件、条约、回忆录等充满外交刺令和故意隐瞒其真实意图,更需考生细心观察,思考、辨别、提炼出材料观点。
二、回顾教材,归类对号,落实章、节、框。
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平时学习当中很难接触到的,当时没有见过的材料背后必然至少有一个学过的知识点。
任何材料虽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是不可能的。
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缩小范围,根据题目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
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将材料分析透彻,注意回想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
同时,根据题意扣紧教材知识,不漫无边际,无从思维作答。
所以,应读懂材料,了解材料大意后,根据材料意思总体把握分层作答,如果是多则材料,应先弄清各则材料之间是何关系?材料观点是否相同。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有哪些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类题型,它通常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而要做好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思考技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都有哪些。
一、材料的认真阅读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对所给材料有一个非常认真的阅读,一定要仔细地理解材料中显示的历史事件、龙虎斗、人物性格及行为、政治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细节。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抓住材料中的重点,以便在之后的分析和评价中更好地使用。
二、与历史概念的联系历史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而历史学家使用的每一个术语都有一定的含义。
因此,在进行历史材料解析的时候,学生需要将材料中的每一个概念和术语与所学到的历史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三、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了解历史事件往往与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对历史事件的准确分析和评价需要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每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理位置以及涉及的各方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四、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事件的分析是高中历史材料解析的重点,学生需要根据所给材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生应始终明确自己的分析和回答与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相符合,切不可随意捏造事实或者将材料内容曲解成自己所想的内容。
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历史理论与实际历史事件相结合,以从历史事件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体会。
学生需要将所学到的历史理论运用到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中,并与所给材料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六、结论明确对于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学生需要在分析和评价后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这种结论需要基于材料中的事实和真实历史背景,以及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理论。
同时,结论也需要与材料的意图和要求相符合,更好地呈现出学生在历史材料解析中的能力。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及套路
以下是 7 条关于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及套路:
1. 嘿,你得先仔细读题呀!就像侦探找线索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比如说那道关于工业革命的题,里面的时间、人物、事件可都是关键啊!
2. 然后呢,要把材料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呀,这可不是孤立的哟!好比说材料提到某一历史事件,你得马上想到相关的背景、影响啥的。
就像是拼图,把碎片都拼起来才能看清全貌,懂不?
3. 嘿,千万别漏答要点啊!每一个点都可能是得分的关键呢。
就像收集宝贝,一个都不能少!比如问你某个政策的意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得考虑到呀。
4. 注意答题的逻辑啊!可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就好比建房子,得有个框架结构,条理清晰才能让人一目了然。
要是乱七八糟的,老师咋给你高分呢?
5. 咱得书写工整啊,这可太重要啦!字写得乱糟糟的,就像一团乱麻,谁有耐心去看呀。
你想想,如果你的字像字帖一样漂亮,那是不是老师看着都舒服,分数也会高一些呀?
6. 时间管理要做好呀!别在一道题上死磕太久。
这不像是挑礼物,可以慢悠悠地选,得有紧迫感呀!要是花太多时间在一个地方,其他题怎么办呢?
7. 最后,多练习呀!熟能生巧嘛。
就像运动员训练一样,练得多了,自然就厉害啦。
平时多做做历史材料题,到了高考就不会慌张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掌握这些技巧和套路,高考历史材料题就能答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成绩不是梦呀!。
2020高考历史材料阅读解析题答题方法总结

高考历史材料阅读解析题答题方法总结很多学生在做历史材料解析题时,常常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材料解析题究竟有什么方法,甚至直接抄写材料中的原文回答问题,结果当然不会得高分。
下面就是历史材料题的做题方法和步骤。
一、审题1、查看题首题首一般出现在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中,命题者在材料正文前,会给出一段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者主题说明,考生可以根据题首文字判断材料正文要考查的历史范畴。
比如下面这道题的题首: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这则题首中可以猜测,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及古代对外交往的材料,据此划定材料的考查范围。
当然并非每道材料解析题都有题首,没有题首的材料题考生可直接进入审题的第二步骤——看问题。
2、看问题没有题首的材料题,可以直接从问题中得出材料的考查中心。
再上述题目中的问题举例:(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交流路线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主要原因。
(2分)(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认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3)据材料三,指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体现了哪些文化认同精神?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从古至今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
(2分)从这三题中可以看出,问题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包括对外交往的路线、特点、原因、政策、影响等方面进行考查;还对现今的对外交往设问,通过中国从古至今对外交往的历史改变,体现对外交往的主体趋势。
有时,考生只看题首还是会出现不明主题的情况,这时候就直接进入到“看问题”的环节。
可以说,问题是对题首的进一步说明,也是对材料的一种范围限制。
二、阅读材料1、看材料出处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一)材料解析题的审题思路第一步:审问题。
明确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
第二步:审引导语。
有的材料解析题,特别是综合题,在题目前面有几句导入性的话,看似多余,实际上其中包含着主题等对解答问题有用的信息。
第三步:审读材料。
材料的类型多样、来源广泛,无论是什么材料都要仔细阅读,弄清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弄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与问题的关系。
(二)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方法1.分析问题,明确要求首先要搞清楚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时间、地域、人物等)。
有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几个要求回答的内容,有的问题是以对上一问的回答为基础的,如“对此……”。
审题时最好把要求回答的内容的中心词和限制性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遗漏和疏忽。
其次,要看清或分清根据什么回答,一般有四种设问方式:结合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没有对回答依据作出明确规定。
前三种设问实际上已指出了答题依据,第四种要自己根据问题和材料分析,一般也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最后,还要注意每问的分值。
2.结合问题读材料,获取信息材料应该读两遍:第一遍,明白大体内容(讲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中的字词和介绍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人物等),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从人物、事件、时间等方面),弄清考查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知识,分清材料中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看材料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还是相互补充;第二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某则材料,确定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与课本知识有关、有助于确定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的词语或句子;另一种是与要求回答内容有关、能够转化为部分答案的语句。
为便于组织答案时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要用笔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的词语、句子一般在材料的开头、中间、结尾处。
如果材料中有效信息较多的话,要对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评论)分点或分层。
分点或分层的办法,一是参照材料中的标点符号(一般有几个分号或句号就分为几点),二是按照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来划分。
历史内涵式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历史内涵式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历史材料解析题在历史高考中分值超过一半,要取得历史科高考好成绩,就要答好材料解析题,下面笔者谈谈内涵式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在近几年的福建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模式中,有内涵式、外延式和内分外延结合式三种。
内涵式题目,解题时完全根据材料,在解答内涵式材料题时,要注意强调“不得照抄材料原文”,如果没有此提示,则照抄或摘抄材料原文也可得分。
此题型解题出现“不得照抄材料原文”时,可用同义词、近义词、缩写、扩写材料原文等方法应对,材料若是古文则翻译成白话文即可解决。
根据材料题设问,可用以下方法解答内涵式材料题。
一、根据相关材料,直接摘抄一些内涵式材料题的材料主题鲜明、意思明确,材料中(句首、句中或句末)会出现中心语句或关键词,此时根据问题,我们直接摘抄材料中的相关文字信息,如果遇到文言文,则可直接翻译成白话文,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例1:材料一: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
……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
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材料二: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
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
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材料三: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
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
他们说他们不能了。
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
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
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
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1)材料一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2)材料二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3)材料三,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问题?解析: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切入点,组织了三则材料。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方法指导一、解题过程中的常见失误1、审题失误:(1)没有审清回答问题的限制性条件;(2)没有审清要求回答问题的依据;(3)没有审清要求回答的内容(答什么);(4)没有审清要求回答问题的思维方式;(5)没有注意问题后的分数,所答详略不当;(6)没有审读材料的引导语和出处;(7)没有弄清材料与问题、材料与教材、材料中史实与观点、材料之间的关系等。
2、答题失误:(1)丢开材料答题,材料中有效信息找不到;(2)不能有效联系教材史实,空讲理论;(3)漏答一个问题中的某些问题;(4)对要求分项回答的问题笼统答;(5)组织答案混乱,卷面不清,要点不明确;(6)分少而简单的多答,分多而难的不答或少答;(7)时间安排不合理,未做完等。
二、解题方法与技巧1、审准问题,明确要求(审)。
(1)审题目类型:叙述题、论证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列举题、综合题等;(2)审限定条件:时间、地域、人物、设问角度等;(3)审求答内容:原因、影响、异同点、性质、结局、意义之类,明确问什么,答什么;(4)审能力要求:是识记?理解?归纳材料?还是应用?题目要求与材料及教材的联系?(5)审题目分值:高考一般每个答案要点2-3分,赋分多者要点要多答;(6)审设问要求:有的问题实际上包含几个求答项,不重视就会漏答;(7)审答题依据:结合材料回答重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重教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与教材并重、没有对回答依据作出明确规定的与第三种相同;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审题过程中关键词用笔作好标记。
2、结合问题读材料,获取信息(读)。
(1)粗读。
注意材料首尾两头,这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介的地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作者等,这些说明性文字给我们某种暗示,可能隐藏着解题的有效信息,有一定的启发性;寻找材料核心内容,明白大体内容(讲的是什么);(2)细读与重点读。
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某则材料,寻找有效信息。
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纵观近些年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出当今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命题发展的基本趋势为:①在选取命题材料方向,有纯文字材料,也有历史图表与数据混合的材料,形式多样,材料来源十分广泛;②设问由材料的分层设问向综合应用材料的整体设问发展;③答案由按点给分逐渐向分层采意发展,甚至让考生自由发表见解,试题的开放性更加明显,有向问答题形式接近的趋向;④命题内容与现实的结合愈益密切。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1、能够很好的阅读理解材料;2、能比较完整的完整准确提取有效信息;3、能够快速的联系书本知识迁移与运用;4、能够明确的根据设问要求进行分析说明二、分析设问与整体把握材料分析设问,借助设问的限定揣摩材料的意思和答题方向,减轻阅读的难度,整体把握材料明确答题方向。
设问的模式:(1)根据材料X,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
情况、分析原因、影响等(X分)(2)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等)。
(X分)(3)综合x材料。
谈认识(或者启示等)(X分)整体把握材料:(1)材料与材料的关系,抓住中心问题。
(2)材料与课本的关系,寻找切题角度。
通过以上四种情形看,在解题中我们要注意各自解题途径和方法:(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对于这种情形,学生在解题种需要认真研读材料,根据所设计问题要求从材料中去撷取答案,这种情形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处理就可以解决。
(2)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要学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课本中进行知识的定位,根据对课本的知识的掌握进行整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方面是通过对材料分析处理找出部分答案,还有部分答案在已经学过的知识里,所以另一方面回顾课本进行概括和总结。
(4)通过材料或综合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或认识,这实际上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在充分理解材料主旨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性思维科学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材料阅读解析题答题方法总结
很多学生在做历史材料解析题时,常常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材料解析题究竟有什么方法,甚至直接抄写材料中的原文回答问题,结果当然不会得高分。
下面就是历史材料题的做题方法和步骤。
一、审题
1、查看题首
题首一般出现在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中,命题者在材料正文前,会给出一段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者主题说明,考生可以根据题首文字判断材料正文要考查的历史范畴。
比如下面这道题的题首: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
路”)的战略构想,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从这则题首中可以猜测,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及古代对外交往的材料,据此划定材料的考查范围。
当然并非每道材料解析题都有题首,没有题首的材料题考生可直接进入审题的第二步骤——看问题。
2、看问题
没有题首的材料题,可以直接从问题中得出材料的考查中心。
再上述题目中的问题举例: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交流路线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主要原因。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认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体现了哪些文化认同精神?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从古至今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
(2分)
从这三题中可以看出,问题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包括对外交往的路线、特点、原因、政策、影响等方面进行考查;还对现今的对外交往设问,通过中国从古至今对外交往的历史改变,体现对外交往的主体趋势。
有时,考生只看题首还是会出现不明主题的情况,这时候就直接进入到“看问题”的环节。
可以说,问题是对题首的进一步说明,也是对材料的一种范围限制。
二、阅读材料
1、看材料出处
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
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
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2、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
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
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
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
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你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
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三、回答问题
1、看清题干限定条件,问什么就回答什么
题干一般有四个成分:
第一,提示语,它告诉你答题方式,是根据材料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答;
第二,主干语,它告诉你解答所涉及的主要历史问题;
第三,限制语,它限制了回答问题的时空范围;
第四,答案语,它告诉你具体答什么,是原因、内容、影响,还是认识。
例如:据材料一(提示语),指出唐朝(限制语)对外交流路线(主干语)的特点(答案语)。
2、看分值
根据题干要求回答内容,若不确定内容分几点回答,可以参考分值确定。
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
另外可以评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
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3、回答规范
考生的答案要力求文字准确,条理清楚,书写规范。
因此,必须做到“四化”,即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标题化。
(1)段落化:就是将一个问题分成若干层次,将大题化小,每个层次一个自然段。
(2)要点化:就是答题时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答要点,因为高考阅卷都是按点给分。
考生切忌将所背的课本或资料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搬到试卷上,如果写了太多繁杂的话,会淹没答案中的得分点。
(3)序号化:就是按时间先后或性质归类依次回答,并在每一个要点前标一个番号,如(1)、(2)、(3)或A、B、C,使之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4)标题化:就是在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前面加上一个小标题。
如“原因”、“性质”、“意义”、“认识”等。
这样做等于告诉阅卷老师:“某个问题是答在这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