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基本原理
01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城乡规划原理》主讲:李科峰大纲要求:掌握:1 熟悉:10 了解:1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3.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4.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5.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6.熟悉城镇化的含义;大纲要求:掌握:1 熟悉:10 了解:17.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8.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9.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0.熟悉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1.熟悉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12.熟悉城市发展和资源发展的关系。
命题规律解读★城市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一定要掌握的内容;★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应该正确掌握其联系的要素;★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发展中有何差异;★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第二节城市与乡村第三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第四节城镇化及其发展第五节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们对它的理解多种多样,这既反映了城市生活多元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城市及其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动态演进的过程。
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是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这里就目前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1▲城市的概念(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巨系统。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主要包括:(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戈特曼)、全球城市区域。
大都市区:美国最早采用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大都市带:1)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至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2)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斯堡的大湖大都市带3)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4)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5)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集聚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全球城市区域:以全球城市为核心,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多中心之间基于专业化的内在联系,各自承担不同角色。
&2▲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空间上、种类上、数量上)。
聚落因其基本职能、结构特点、所处地域的不同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答:工业前城市:1城市规模小 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5 城市类型增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答: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城市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3.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外部分地方还提到有城镇化发展的S形曲线,即“诺瑟姆曲线”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2、最早的固定居民点: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大多集中在河流湖泊附近位于向阳河岸台)2城市的形成物资交换形式是从以物易物开始的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是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职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过程: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
“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集聚密度。
城市:军事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第一节城市的发展2近代城市的发展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2.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革命的标志: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实际上是能源和动力的革命。
它使人们开始摆脱依赖风力、水力等天然能源的局面。
有了人工能源——生产集中在城市——工业在城市迅速发展——带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2.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工厂外围修建工人居住区,工人居住区外围修建工厂及工人住宅区,这样圈层式的向外扩张。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笔记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笔记注册规划师复笔记原理(一)一、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归根到底是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城市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
2、农民和农村:直接投资、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三种方式。
3、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4、城市人类最早历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
5、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6、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兼顾、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7、1957,XXX,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8、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了直辖市、省(或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
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个等级。
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省级),25个副省级市,280余个地级市、370余个县级市。
9、中型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吸引“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的主战场;大城市是基地10、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因素:制造业地位下降、经济呈服务化11、城乡经济联系:(有市场形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动、生产联系、消费和购物形式、收入流、行业结构和地区间商品流动。
)城乡物质联系:(是公路网、水网、铁路网、生态相互联系。
)城乡服务联系:(信用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商业和技术服务、交通服务)13、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14、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至多-经济/社会/交通2)平至立-立体交通/地下化3)生产至生活4)分离均匀质至多样15、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因素。
城市化概念研究与新定义

产方 式 、 生 活 和 居住 方 式 发 生改 变 的空 间过 程 , 这 是一种 综 合性 过程 。
社 会 学 家 以社 群 网 ( 即人 与人 之 间 的关 系 网)
1 . 各 学科 城 市化概 念 的基 本 含义
人类 生 活方 式 的转 变 过程 , 即 由乡村 生 活方 式 转为
城市( 镇) 生活方式 的过程 。
历 史 学家 则 认 为 城 市 化 就是 人 类 从 区域 文 明
程. 十分重视生产要素在其 中的流动。
【 基金项 目】 本文为广西哲 学社会科 学基金课题阶段成果
l 1 3
向世界 文 明过 渡 中的社 会经 济 现象 。
化” 、 “ 城 镇化 ” ,最 早 出现 于 西 班 牙 学 者赛 特 的著
作《 城市化基本原理》 中。2 0 世纪 7 0年代 , 这一概
念 被 引入我 国。
从广义上讲。 城 市 化是 指 居 住 在 市 、 镇 地 区 的 人 口占总人 口比例 的增 长过 程 , 是 由于 社会 生 产力
新 定义 。
为 城市 ( 镇) 是 地 域 上 各 种 活 动 的 中枢 , 城 市 化 是 由 于社 会 生产 力 的发 展 而 引起 的农 业 人 口向城 镇 人 口、农村 居 民点 形式 向城 镇 居 民点 形 式转 化 的 全 过程 。地理 学 中的 城市 化 则 是 指 在 一定 的地 域 范
口向市 、 镇集中, 市、 镇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扩 散。 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换 的过程。但不同学科对
城 市化 的理解 有 所不 同【 】 1 。对 城 市化 的概 念不 同学 科都 试 图作 出相应 的解 释 。 经 济 学家 通 常 从 经 济 与 城 市 ( 镇) 的关 系 出发 , 强 调 城 市 化 是 从 乡 村 经 济 向 城 市 经 济 的转 化 , 更 为 强 调 在 不 同地 区 中 的经 济 结 构 相 互 转 化 过 程 , 也就 是 第一 产 业 向第 二 产 业 、第 三 产业 的 转化 过
2014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大纲

2014年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修订版)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指定参考用书(共6册)本套书共分五册,分别是一、《城市规划原理》(2011年版)二、《城市规划相关知识》(2011年版)三、《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2011年版)四、《城市规划实务》(2011年版)+五、《城市规划法规文件汇编》(2011年版)六、《考试大纲》目录一、城市规划原理 (2)二、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8)三、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13)附:现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与规范一览表(2008年) (18)四、城市规划实务 (2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实务》。
本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
“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
在《城市规划实务》科目中,“掌握”是指考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
第一科目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乡规划学科知识,城乡规划体系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形成的知识,城乡规划编制的知识,城乡规划实施的知识。
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应试人员所具备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的状况,包括对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城乡规划制定、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
1.城市与城市发展1.1城市与乡村1.1.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1.1.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1.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1.2.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1.2.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1.2.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1.3城镇化及其发展1.3.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1.3.2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1.3.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1.4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1.4.1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4.2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4.3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4.4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2.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2.1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2.1.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1.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2.1.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2.1.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2.2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2.2.1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2.2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2.2.3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2.3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2.3.1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2.3.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2.3.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3.城乡规划体系3.1城乡规划的内涵3.1.1掌握城乡规划的概念3.1.2熟悉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3.1.3熟悉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3.1.4熟悉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3.2我国城乡规划体系3.2.1熟悉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3.2.2熟悉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3.2.3熟悉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3.3城乡规划的制定3.3.1掌握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3.3.2熟悉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3.3.3掌握城乡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3.3.4熟悉城乡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4.城镇体系规划4.1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和任务4.1.1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4.1.2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4.2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4.2.1熟悉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4.2.2了解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5.城市总体规划5.1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和任务5.1.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5.1.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5.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程序和方法5.2.1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程序5.2.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方法5.3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5.3.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的内容5.3.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内容与方法5.3.3熟悉城市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内容与方法5.3.4熟悉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的内涵5.3.5熟悉城市规模预测方法5.3.6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其他专题研究5.4城市总体规划纲要5.4.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5.4.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要求5.5城镇发展布局规划5.5.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5.5.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5.5.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5.5.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5.6城市用地布局规划5.6.1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标准5.6.2掌握各项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相互关系及布局要求5.6.3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分布的特征5.6.4掌握城市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的关系5.7城市综合交通规划5.7.1熟悉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5.7.2了解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要求和方法5.7.3掌握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5.7.4熟悉城市交通设施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5.7.5了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5.8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5.8.1熟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5.8.2掌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5.8.3掌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5.9其他主要专项规划5.9.1熟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5.9.2熟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5.9.3熟悉城市防灾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5.9.4熟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5.9.5熟悉城市竖向规划的主要内容5.9.6了解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5.10城市总体规划成果5.10.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文本要求5.10.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图纸要求5.10.3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附件要求5.10.4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6.城市近期建设规划6.1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作用与任务6.1.1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作用6.1.2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任务6.2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6.2.1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6.2.2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成果要求7.城市详细规划7.1控制性详细规划7.1.1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7.1.2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7.1.3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7.1.4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7.2修建性详细规划7.2.1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7.2.2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7.2.3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7.2.4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8.镇、乡和村庄规划8.1镇、乡和村庄规划的工作范畴及任务8.1.1熟悉镇、乡和村庄规划的工作范畴8.1.2熟悉镇、乡和村庄规划的任务8.2镇规划的编制8.2.1熟悉镇规划的内容8.2.2熟悉镇规划编制的方法8.2.3熟悉镇规划的成果要求8.3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8.3.1熟悉乡和村庄规划的内容8.3.2熟悉乡和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8.3.3熟悉乡和村庄规划的成果要求8.4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8.4.1熟悉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的内容8.4.2熟悉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的成果要求9.其他主要规划类型9.1居住区规划9.1.1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目的与作用9.1.2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与方法9.2风景名胜区规划9.2.1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任务9.2.2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内容9.3城市设计9.3.1熟悉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9.3.2熟悉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0.城乡规划实施10.1城乡规划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10.1.1掌握影响城乡规划实施的基本因素10.1.2熟悉公共性设施建设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10.1.3熟悉商业性开发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第二科目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乡规划工作涉及相关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合性很强。
落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加快推进陕西城镇化进程

落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陕西城镇化进程作者:江泽林来源:《理论导刊》2013年第01期关键词:西部强省建设;“三强一富一美”;城镇化;价值基础;发展理念;统筹城乡中图分类号:F299.2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0004-08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建设陕西“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的战略目标,是今后五年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具体要求,也是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紧迫任务。
当前,城镇化已经成为推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生进步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赵乐际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统筹区域城乡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要走城镇协调、城乡统筹、工业化和城镇化紧密融合的发展路子。
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衔接互动。
”可以说,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实现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三强一富一美”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举措(一)推进城镇化是调结构、扩内需、实现强省的必然要求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主要标志是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
”这一目标的提出深刻阐述了西部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健康发展规律的把握,是陕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三个方面互为依托、有机结合,城镇化作为我省实现经济强、推动科教强、彰显文化强的重要抓手,是今后五年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城镇化能有效促进人口在城镇的集聚,发挥城市的规模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
据测算,我省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农民的3.7倍,每年有4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可增加居民消费约27亿元,拉动GDP增长约80亿元。
如果按照“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镇化水平将要达到57%,平均每年要增加2.3个百分点,每年有95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可增加居民消费约63亿元,可拉动GDP增长约200亿元。
邯郸区县城镇化建设分析

l 引言
年实施改革开放 以来, 邯郸 市在市委市政府 的领导
下制 定 了战略 发 展规 划 , 城 镇 化 建设 取 得 了长足 的 进步 ,预 计到 2 0 2 0年 ,邯 郸 中心城 市 人 口规模 达 5 2 5万 人 , 城镇化率达 到 8 0 % , 形 成 功 能分 区 明 确 、 空 间布 局 合 理 、 等级规模有序 、 基 础 设 施 完善 的城
城镇化指农村人 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第二、 三产 业不断 向城镇 聚集 , 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 、 规模扩
大 的一种 历 史过程 。城镇 化 的过 程 也是 各个 国家 或 地 区在 实 现 工业 化 、 现 代 化 过程 中所 经 历社 会 变迁 的一种 反 映 。 自改 革 开放 后 , 我 国城 镇化 开 始 复 苏 和 发展 ,从 1 9 7 9年 的 1 8 . 9 6 % 提升 到 2 0 0 0年 的 3 6 . 2 % , 在 2 0 0 1年 , 我 国城 镇 化 进 入 快 速 发 展 的 新 时期, 在“ 十五” 计划 纲 要 中首次 将 城 镇 化 战略 上 升 为 国家 战 略 , 城镇 化 进 程 取得 显 著 成 果 。十 八 大报 告 中在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相 关 章 节 中 不 断地 提 到 城 镇化 , 从 中我们 可 以体会 到新 一 代 领 导 已经 坚 定
邯 郸 市 位 于 河 北 省 南 端 , 因 邯 山至 此 而 尽 பைடு நூலகம் 名 。西依太 行 山脉 , 东 接华 北平 原 , 与晋、 鲁、 豫 三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
本章要点:
、熟悉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了解世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了解中国城镇化的特征与城镇化战略
、了解城镇化水平的预测方法
第一节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知识点一:了解城镇化的基本理论(轮换考点)
、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或称城市化,是与今世界上重要的社
会、经济现象之一,是区域发展过程中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
多个方面的综合过程。城镇化概念具有内涵的广泛性和过程的复杂性的
特征。城镇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
的过程、人口集中的过程,也是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
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产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不同时期区域城镇化的程度一般用“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来表示。一般用区域内城镇实体地域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
区域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现象的空间类型
现代城镇化有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向心型城镇化与离心型城镇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镇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
种类型的城镇化。
城市中的商业和政府部门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
向心型城镇化,也称集中型城镇化。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
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镇化,也称扩散型城镇化。
在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一些离心方向的扩散现象。郊区
化和逆城市化都属于离心性的城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