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共建

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共建
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共建

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共建

管理办法

近年来,我国各地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促进了产业调整和提升,并形成了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轻工产业体系,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建产业集群是经监察部、纠风办、中编办、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国资委、法制办等九部委办正式批准、并经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公布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的通告》的国家级行业自律活动。为进一步发挥轻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和规范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提升集聚质量和水平,促进区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共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特制定《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共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一、共建目的

(一)鼓励和规范轻工业特色区域的科学发展。面对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依据区域优势,弘扬区域品牌,带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对轻工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特色区域品牌的争创是以质量为根本、以诚信为基础、以品牌为目标、以发展为动力。其示范作用、龙头效

应和辐射功能,对在国内外市场树立中国产品的优良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和轻工各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鼓励和规范共建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对促进轻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为更好地培育和壮大各地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规范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称号,增强授名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促进各地区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

(三)从规范共建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授名入手,引导各行业树立行规行约的新意识,加强行业自律,逐渐完善具有公益性的行规行约,应对新的挑战。

二、共建标准

(一)标准的制定: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权有关行业协会依据本管理办法制定各行业的相关标准,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审核委员会(以下简称“审核委员会”)审定,并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批准备案后执行。

(二)标准制定的原则:要坚持历史、现状与发展相结合;区域优势与行业优势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社会影响力与公众认知度相结合以及公正、公平、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标准基本内容:

1、具有行业优势,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或具有明显特色区域优势。

(1)已形成稳定的专业化生产及销售中心,以某一行业领域或产品为龙头,形成相关配套行业互相协调发展,并具有三年以上行业发展基础。

(2)市场成熟度较高,辐射面较广,主导产品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2、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处于区域经济重要地位。

3、具有知名的品牌群体和突出的龙头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先进水平。

4、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5、注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6、创新精神突出,对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有长远发展规划及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

7、区域内企业无重大违法经营行为,讲诚信,不生产、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

8、企业具备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保护措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以上八项基本内容各行业协会依据行业实际情况和授名分类,制定详细的定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要求见附件三)。

三、共建内容

(一)共同培育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及相关行业协会根据全国行业发展的总

体情况、布局和产业政策,会同县级及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符合标准的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进行辅导和培育;地方政府须在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土地、规划、环保等方面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要求。

(二)授名共建

对于基本符合共建标准的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经批准后,予以授名,有效期四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及相关行业协会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发挥行业组织的资源优势,参与其发展和提升的共建工作,鼓励相关地方行业组织参与共建工作。

1、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称号的授名分为都、基地(城)、乡(镇)三级分类,按行业进行专业分目。

都:是指在该区域产业优势、区域特色突出,行业或产品综合,主导产品产量、销售量居全国同行业前茅;或该地区主导产品出口居全国同行业前茅,或以具有历史形成的、传统特色的特别著名品牌产品为核心,对国内外市场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对轻工行业发展贡献特别突出的地区。

基地(城):是指在该区域具有产业优势、区域特色明显,行业或产品较为综合,主导产品产量、销售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或主导产品出口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或作为专业原材料居行业前列的供给地,对轻工有关行业发展贡献突出的地区。

乡(镇):是指该区域具有产业优势,区域特色明显,行业

或产品较为单一,产品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或主导产品具有历史发源地、地理标志等传统特色,对地区轻工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比较大的市(县)、乡(镇)。

2、特色区域称号冠名前加“中国”字头。授名基本内容为“中国×××(之)都(基地、城、乡、镇)·地区名称”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称号。

3、同一区域同一行业原则上不可重复申请授名。

4、行业如有交叉,按协商合作原则审查办理。

四、授名程序

(一)申请

以所在县(市)级及以上政府名义正式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相关行业协会提出共建授名申请文件及报告文本(含电子版,内容要求见附件一),说明申请理由,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目标,附县(市)级及以上政府批准的发展规划及相关文件。相关行业协会提出审查意见文件,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部门按程序受理申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领导听取共建授名申请汇报。

(二)考评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经主管领导批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及相关行业协会组织专家组实地考评,专家组由有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行业影响力的5名及以上专家组成。专家组经过实地考评后,提出考评报告和推荐意见(含电子

版,内容要求见附件二)。

(三)审核

根据专家考评情况,行业协会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行文提出正式意见。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部门对申请、考评等有关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确认材料齐全、完整,符合共建条件后,及时报审核委员会审核。

(四)批准

经审核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相关行业协会联合正式发文,授予相应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称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相关行业协会共同颁发荣誉牌。

五、授名管理

(一)获得称号的轻工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按年度定期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相关行业协会报送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报告(含电子版,内容要求见附件四),分析运行状况、提出进一步提高的措施和相关政策建议,并附基本情况表(含电子版,内容要求见附件五),此项工作列入复评要求。

(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同相关行业协会负责对获得称号的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进行指导、监督、服务,以及区域品牌在行业的弘扬与提升,以保证特色区域称号的严肃性、可持续性及规范运作。

(三)获得称号的轻工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每四年复评

一次。复评工作按照共建授名程序进行,未经审核委员会批准不得简化程序。复评不合格者取消称号。

(四)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每年年初对截止上一年12月31日前授予和到期通过复评的轻工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进行认定,并在“中国轻工业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715943532.html,)”上公示认定名单。

(五)特色区域称号变更或提升须履行授名的相关报批程序,审查合格后重新颁发荣誉牌。

(六)为确保公正性,有关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授名不收取费用。

六、附则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轻工业所属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共建授名活动。解释权归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之配套的行业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解释权归相关行业协会。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9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关于共建和授予中国轻工*行业特色区域称号的行业规范》同时废止。

会展产业竞争力分析

会展产业竞争力分析报告 会展业是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为一体,兼具信息咨询、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商务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的一种新兴产业,它以其特有的专业性、针对性、直接性等特点而逐渐成为国际、国内企业直接面对客户,展示自己的极好平台。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部门重视对会展业的开拓,并加大力度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对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发挥该产业所具备的优势和潜力,为今后会展产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以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机会以及政府行为等几方面对中国会展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一、生产要素 会展业竞争力的强弱与生产要素有着深远的联系,因为竞争力的创造、发挥与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资源被应用时所产生的效率与效能有关。生产要素大致可以被归纳成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中国会展业竞争力的迅速增强离不开其所具有的丰富的生产要素,主要是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 (一)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对会展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会展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的人才,如:会展项目策划、会展

项目管理、会展工程管理、会展设计、会展财务管理、展馆的营销和服务、展馆器材的标准化管理、展品运输操作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专业的会展人才能更好地规划出展览项目及其细节,也能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提升展览会的知名度和实现最大的利益追求。但是目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中真正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会议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管理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现在中国愈来愈重视对会展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各大高校也逐渐开设了与会展业相关的专业,目前已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等11所高校和中专、职业学校开设了与会展业相关的专业。此外美国华盛顿大学、德国内德斯堡大学等也与我国大学考虑合作开展会展专业学科,这为中国会展业拥有更多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最好的途径,同时会展公司的增加以及其竞争力的增强促使更多公司加强规范培训工作人员,这更进一步地促进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与壮大。 (二)资本资源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会展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为会展业的发展与壮大需要经济的大力支撑,只有生产力水平与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才能保证会展业的发展顺利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我国一些大城市提供了会展经济的发展条件,许多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纷纷兴建现代化的大型展馆,着力培育会展经济。

产业竞争力-波特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2011-06-28 08:13:48| 分类:产业研究| 标签:企业家|字号大中小订阅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 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2000年改名为当前竞争力指数)。各国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还有:美国的商业风险评比公司,韩国的产业研究院和大宇经济研究所,日本的经济新闻研究中心等。其他有影响力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是荷兰格林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 “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简称ICOP)研究组所提出的“生产 法”(Approach of Origin)。 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教授也对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一个明显的状况是,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前期观点并不统一,在评价方法的采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还有一些争论和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各研究者对于包括研究对象在内的基本元素并没有清晰界定。比如,包括上面提到的各项研究,虽然都是针对国际竞争力的,但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是研究国家层面的竞争力的,有的是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还有的是研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实际上,对国际竞争力不同主体进行评价的方法也确实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对相同主体的评价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一个典型例证是,对同一主体即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的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在数度联合工作后也自1998年起分道扬镳。原因是前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后者更加重视国家向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环境的能力。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问题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王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发展过程中我们就要积极的寻求有效策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产业的集群发展是一大重要的方式。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出发,其中结合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了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产业集群这一发展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对此,相关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提出,所谓的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地域性积聚,在这种积聚的情况下,不同企业之间可以充分的利用公共资源,并实现资源和优势的互补,从而更加充分和高效的利用各项资源(例如,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公共设施、技术支持等)谋求共同发展。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我们就要把区域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不同区域的发展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那么如何让区域经济整合、实现交互和关联,而不简简单单的是地理位置上的积聚。而是以区域之间的联合来促进共同进步,对此,我们就需要在区域产业的布局和协作上加强研究。 一、对于产业集群问题的相关分析 对于产业集群来说,它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较为重要的经济现象,在产业集群这一发展模式下,我们可以有效的实现产业经济的发展,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谋求新的增长点,从而形成区域联动和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环渤海以及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地带都是重要的体现,它们依靠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通过协作与整合提高整体的竞争力,并不断地完善相关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在规模和层次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那么,我们所说的产业集群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呢?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其中发现,产业集群的发展之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分工和专业化的交易,进而形成一种有机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产业区域的生产效率,推动各个区域和整体产业带的共同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有效实现更多产业的积聚,就像滚雪球一样衍生出更多的产业带,进而实现良好的协作和发展。一般来说,我们强调地区经济的发展,那么就要建立起良好的产销体系,为区域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势资源和条件,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就为其提供了各种专业化的服务,例如科研机构、技术支持和企业的合作等。由此可见,实现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持,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协作则为集群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根据我们对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和分析,我们了解到集群状态下所呈现的必然的会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也会形成相应的区域经济循环系统。这种经济循环系统在很大的程度上就会影响并改变以往的环境、出现新的空间组织形式。一般来说,这种空间的组织形式通常会表现在地理位置上不断靠近,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关联性加大,与此同时也会有不同的分工与合作。整个区域的 机构和功能性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改变,进而变的更加完善、相互沟通更加的容易,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增加。那么,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呢? 1、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做好定位,从本区域的特色出发实现共 同的发展。我们强调产业的集群,那么作为集群带的每一个区域,就要在整体集群发展规划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和地域资源实现发展,进而构成整体区域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政府的政策也是比较重要的,甚至会直接的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区域化建设是否能取得成效。而政府在区域集群上的职责并不是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制度和政策的供给,进而努力的改善集群的发展环境,最终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化的发展。 2、实现产业的集群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协 作,而不是单项式的索取。所以,区域产业的集群以及经济循环系统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组合,它还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支持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集群,绝不是强调空间上、区域上的聚拢。集群状态下的生态呈现是一个更加多元化、多样化集群。各个区域之间不能只希望共享,而不愿意共建。强化集群的创新意识,发展区域内产业的紧密合作机制,构建高质量的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才能有效地整体提升各区域的资源共享水平和合作竞争优势。 3、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朝着专业化和节约化的发展道路迈进, 为产业集群作出积极的贡献。良好的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区域间的有效协作和互助,同时也需要我们积极做好各项建设工作,形成区域的特色,并提高区域的专业化程度,这是我们实现集群化发展所应该注意的重大问题。没有区域专业化发展的支持,那么不仅会降低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同时也会造成区域发展的局限,甚至是区域发展间的隔断,这些都需要优化的区域组合和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的加强。只有这样,我们的产业发展才会取得实际的效果,并实现整体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走上良性发展和科学循环的道路。 4、科学处理产业集群发展所带来的优缺点。产业集群以其特 有的优势,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它也有着不可被忽视的缺点。具体表现为当产业集群有效在区域内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给该区域虽然带来经济水平上的提升,但一同带来的发展后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也将逐步呈现出来。这些问题也将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约束的作用,这就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从产业群集区域的规划上入手,全过程地对产业群集区域进行有效设计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如果遇到相关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以减少因这 经济 经济看点 55 --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2011.04.19) .zhubiaoti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8pt; line-height: 23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center} .fubiaoti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t; line-height: 20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center} .zhengwe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0%; font-family: 宋体} a.zhengwen:visited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link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active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hover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摘要] 我国与国外成熟汽车产业集群相比,在数量、产品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上都存在许多差距。由于世贸组织要求开放市场的时间早已达到,因此我国汽车产业只能在缺乏保护的情况下与国外汽车企业进行平等竞争,这就要求集群企业在市场的调节下进一步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组成结构和资源配置。 (中经评论·北京)汽车产业产业链长,关联效应大,进入壁垒高,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汽车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 一、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分布状况 (一)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 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地处由上海、江苏、浙江省市组成的长三角经济区内。长三角汽车产业是我国汽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长三角经济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上海拥有目前我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上汽集团,五十多家世界一流的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和全国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轿车零部件工业基地;浙江拥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和中小零部件生产企业;江苏省有南京菲亚特、春兰汽车、上汽仪征、扬州亚星,又有盐城的东风悦达起亚。这一地区已形成了密集的汽车工业基地,而且正在打造一条长江三角洲汽车零部件产业长廊。 (二)珠江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我国人口、城镇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缘地带。以广州为中心,正在建设黄埔、花都和南沙开发区三大汽车生产基地。随着日本本田、日产、丰田等汽车集团的先后入驻广州,带动众多零部件配套企业相继进入,目前基本形成与各地区位内整车制造厂较固定的配套关系,日趋规模化的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福建日报]2014-01-07字号:T | T 2013年12月2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近日由省政府印发实施。昨日,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我省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意义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省政府制定《指导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 近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工业支撑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但是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招商引资缺乏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局部地方比较突出,以及部分产业全国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带来企业效益下滑等方面。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我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在起草过程中,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依据国家对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和省领导的多次指示精神,力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一般竞争性产业,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对电子信息、新兴战略性等目前尚在培育发展中的产业,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强和邻避效应突显的产业,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省发展改革委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先后进行7次修改和论证,选择对环保、生产要素具有较高要求的石化、汽车、船舶、冶金、水泥、制浆造纸和印染等七类产业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十大重点区域的重点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布局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充分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对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对统筹区 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防止同质竞争,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促进我省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和邻避效应,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指导意见》对七类产业布局是如何考虑的? 答: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石化产业:石化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覆盖面广,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发展积极性很高。但石化又是资源依赖性强,环境占用量大,物料互为供需,装置相互关联,布局密不可分,需要合理布局,一体化建设。 按照国家对炼化一体化、装置规模化、产业园区化、生产清洁化和产品高端化的要求,通过石化基地建设促进全国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引导石油化工项目在基地或园区集聚发展,以及我省环境承载能力,我省石化产业重点布局建设湄洲湾和古雷石化基地,适度发展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除以上三个区域外,其他地区不再布局新的石油化工中上游项目;同时明确全省新建的化工项目必须进入石化基地或化工园区(专

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分析报告

中国手机产业竞争能力分析报告 到2002年,我国手机生产厂商差不多进展到37家,已形成年产手机1.5亿部的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天津等9家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北方基地,以广东地区9家企业为主体的南方基地和以长江三角洲地区6家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华东基地。 按照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有关数据,国产品牌手机在2002年取得了群体性突破,除去出口的市场占有率已近40%。究其缘故,除了国内手机厂商的本土优势外,恰当的把握了国内消费者追逐的流行趋势应该讲功不可末。 此次完全调查选用的该竞争力报告从手机产品策略、品牌营销及渠道建设等几个方面详述了国内手机产业的竞争态势。(完全调查/曹增辉)全文如下: 市场竞争格局 1.中国手机产业结构与生产规模 (1)中国手机产业的结构 在庞大市场需求的牵引下,在移动通信专项的推动下,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差不多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领域。仅就信息产业部组织调研的3 5家企业来看,总投资额达50.5亿元,其中87%为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和地点政府配套资金。近几年外商对移动通信整机及配套的基础产品的投资达到170多亿美元。摩托罗拉、诺基亚进一步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打算;爱立信、西门子、飞利浦纷纷关掉本国的工厂,转移到中国。与此同时,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阿尔卡特等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投资设置面向全球、高水平的移动通信技术开发中心,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在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我国差不多成为移动通信产品的生产加工研发基地。 移动通信产业的快速进展促进了国内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引导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带动了企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加快国内企业进展,

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加大了对国内通信市场的监管,国务院5号文件规定任何厂商在中国境内生产手机须经信息产业部发放许可证方可生产手机。国内手机市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爱护下,我国手机生产企业从1997年的5家进展到2002年的37家,已形成年产手机1.5亿部的生产能力。我国手机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天津等9家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北方基地,以广东地区9家企业为主体的南方基地和以长江三角洲地区6家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华东基地。北方、南方和华东三大手机生产基地的年产量分不占全国总产量的44.9 %、22.6 %和23.4 %,生产总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 1%。 目前已取得信息产业部GSM手机生产许可证的国产手机企业有1 2家,这12家企业是:中科健、康佳、中兴通讯、南方高科、厦华电子、东方通信、波导、海尔、TCL、首信、南京熊猫、厦新;生产CDMA手机的企业有19家,除了摩托罗拉外,其余18家差不多上国产手机生产企业。它们是波导、中科健、中兴、首信、TCL、海尔、东信、康佳、南方高科、中电通信、大唐、振华科技、浪潮、海信、大显集团、普天通信、天津电话设备厂、厦华。 (2)中国手机产业的生产规模 表1显示出2002年中国手机企业生产、销售和出口情形。 2.国外厂商主导手机市场进展潮流 以后的市场必定是创新者领导的市场。国外厂商将领先品牌的核心优势、杰出的运作和持续创新的产品转化为强劲的赢利。 ·国外厂商应对行业增长态势的变化的综合实力能力强。其新产品系列将带来增长的潜力,专门在游戏、图像和企业市场方面,国外厂商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研发、品牌形象、技术实力、产品定位和生产规模方面的优势从而确定了其主导地位。 ·国外厂商通过持续推出具有MMS、Java和扫瞄器功能的彩屏手机等新款手机,连续凭借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大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产业竞争力弱分析

产业总体竞争力弱 调研报告指出,经过若干年的产业积聚,基地内古典家具厂家以年均递增100多家的规模突破式地发展,但缺少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产销龙头企业,行业“领头羊”的角色长期空缺,绝大部分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大企业的带动性远远不够,行业标杆的引领作用缺失,致使产业的总体竞争力比较弱,专业分工所带来的集群效应远未得到体现。 而随着新会古典家具行情不断看涨,各路商家都来分一杯羹;抄袭克隆,产品同质化经营突出。特别是近两年来,在行业日趋红火的大好形势吸引下,古典家具企业户数在急速增加,尤以安徽、湖南、四川、江西以及本地人开厂为主,部分不懂红木、不懂技术、不会设计、不懂营销,扎堆进驻,简单复制,急速扩张,造成了古典家具行业的恶性竞争,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致使古典家具产业未红先老,未富先乱。 目前,港澳和北京、上海、广州、中山等地销售的古典家具,相当部分产自新会。但是,调研也发现,由于产销不平衡,市场话语权不够,知名度不高,基地产品营销能力不强,更多的是通过外地家具市场代销,导致生产的产品被别人贴牌,被批发商压价辗转销售到京、津、沪、穗、深和中山等地的专卖场,以翻倍甚至翻数倍的价格卖出,造成产品制造者吃点“残羹冷炙”,而终端销售商则坐享其成,财源滚滚,陷入“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 调研还指出,古典家具行业准入门槛低,很多投资都是家庭作坊。由于资金链不充裕,这些家庭作坊大多倾向于生产一些简单、量高、价低的产品,缺少构思新颖、独具匠心的作品,品牌创新意识普遍比较缺乏,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真正在同行业内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品牌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两项建议 人才是关键 市工商局调研分析认为,要想使新会古典家具产业重走复兴之路,夺取行业的制高点,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的因素。 报告建议,应充分发挥新会古典家具行业协会的组织领导作用,不定期邀请古典家具界的名师、巧匠举办讲座,讲授工艺知识,传授技术技能;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和校企联办等形式,培养高级技工和经营管理人才;开展工艺美术职称和技术等级评定活动,培养一批工艺美术产业带头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注重“师徒相传”的技艺传授方式,使制作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培育自主品牌 调研报告还认为,古典家具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产业宣传力度,注重品牌的档次定位,鼓励产品的差异化经营,提升产品附加值。 报告建议,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并对争创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予以30万~50万元奖励,并由新会古典家具行业协会着手申请注册“新会古典家具”的集体商标;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尤其是现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名气的华润、侨发、利兴等企业,引导现有小企业、小作坊转型升级,做大企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并在企业融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予以支持。 设想:质量标准上争取行业话语权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理论(1)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理论 梅 莉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太原 030031) 摘 要:在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转向产业集群战略时,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优势。通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寻找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即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区域发展道路,重视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强调聚集效应,重视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关键词: 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9)01-0114-03 一、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与产业集群作用 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初步形成规模,但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梯度推移缓慢,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遵循产业结构、新技术与生产力等由高到低梯度转移的规律。由于不同的区域存在技术等差距,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各区域考虑经济实力选择与自己相适合的产业,由于区域共同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区域不均衡和梯度推移缓慢的问题,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以全国四大经济地带,通过梯度推移,东北和西部地带在产业技术加速转移中虽然会逐渐缩小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但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已经凸显。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产生了很大差异。自上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中部地区成为全国的 经济凹地,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在加大。 其次,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区域竞争表现为价格竞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区域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把建立专门部门与建立为之服务的辅助性部门及其基础设施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发展地域经济综合体。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强调能比企业单独布点带来更大的聚集经济效果,企业在生产上的相互补充可以获得垂直一体化利润,其追求集聚经济,在计划下相对均衡布局,但是由于总体经济实力的均衡是建立在不同区域基于自身优势的主导产业综合体上,而且各级政府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是一种更多考虑生产成本优势的模式,市场表现为激烈的价格竞争。在当前生产普遍过剩的市场经济下,必须从价格竞争转变到非价格竞争。我国在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是重复建设;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 第三,区域增长极空间差异和发展速度不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各区域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经济总量有差异化的同时,结构性的差异化也一并产生,即并不是所有产业都具有相同的发展速度,而是在不同时期,快速增长往往相对集中在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上,然后波及到其他产业和企业,而集中快速增长的工业中心,就是区域的增长极。这种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使得各地侧重选择各自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由 收稿日期:2008-12-25 作者简介:梅 莉(196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MBA和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导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和教育经济与管理。 114 梅 莉: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理论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产业五种竞争力

高顿财经CPA 培训中心 1 产业五种竞争力 1.竞争优势的外生论(产业组织理论) 外生论认为,企业是同质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外部环境和产业结构决定的。 典型代表: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是竞争优势外生论。 包括:潜在进入者威胁;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替代产品或者替代服务的威胁; 本产业现存企业之间的竞争等5种力量在内的产业结构分析模型。他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5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不同而各异。波特认为现有产业组织结构特征或产业吸引力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企业要获取有利的竞争位势就要实施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主要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波特的产业分析模式认为产业内的企业是同质的,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这常常 诱使企业进入一些利润较高但缺乏运作经验或者与主业不相关的产业,导致企业战略上的盲目多元化。 2.竞争优势的内生论(资源基础理论) 内生论则认为企业是异质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的差异,内生论认为 产业对竞争力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只是全部影响的一部分。即使在缺乏吸引力的产业中,只要企业在长期积累中形成了独特的、不可模仿和替代的资源或能力,同样可以取得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所控制的战略性资源。 它以两个假设作为分析前提:(1)企业所拥有的战略资源是异质的(所以某些企业因为拥有其他企业 所缺乏的资源而获得竞争优势);(2)这些资源在企业之间不能完全流动,所以,异质性得以持续(也就是竞争优势得以持续)。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只有具备了核心能力,才能很快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地满足 顾客的需要,才能在顾客心目中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才能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 内生论告诉我们应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而不是从企业外部条件来寻找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获得竞 争优势的根源,它的应用价值在于使管理者把目光集中于企业自身的力量上,帮助管理者识别那些能够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并建议他们从资源与能力的角度制定企业战略和进行决策。 1.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 (1)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对于一个产业来说,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呈现的进入障碍与准备进入者可能遇到的现有在位者 的反击。他们统统称为进入障碍,前者称为“结构性障碍”,后者称为“行为性障碍”。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产业规划产业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产业结构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具体的措施可以概括为统筹兼顾,协调各产业间的矛盾,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远近结合、综合发展。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产业布局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结构,其合理与否影响到该国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经济的发展速度。 详细介绍 基本定义 宏观调控上的产业布局指政府采取的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应用。 综合影响的产物 产业布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其中决定区域竞争力与产业布局的先天条件及核心要素为区位因素,后天可以弥补的居于第二位的是区域政策因素。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和聚集效益。现代产业布局既是一个市场均衡问题,又是一个区域均衡问题,实质上是成本均衡问题。无论是古典的区位理论还是现代区位理论,距离以及由距离所造成的运输费用,始终是布局问题的关注与关键所在。现实中具体区位的选择是将上述三个方面标准与区域总体发展的要求结合,综合考虑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作出产业布局的最终选择。 美国学者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凡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都是以产业集群方式存在。贯彻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正在成为当今各地区与企业发展的一种客观的区位选择准则。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组织的一种高级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专业化分工程度高,众多企业都有严格而精细的分工,短途运费下降,采购、生产与销售成本降得很低,大大提高了集群企业竞争力。在集群环境中,企业对原材料和产品市场行情、技术动态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并据此作出快速反应,加快了集聚企业间技术的传递而形成技术溢出效应。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行业性组织加强,中介服务网络日趋健全,专业市场与要素市场网络的构建与形成,产业集群经营形成整体协调优势。产业集群具有微观与中观结合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是产业布局实现的载体与目标,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 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合理地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某一经济发展阶段中,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以及广泛、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它能迅速有效地利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和良好大发展潜力,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协同关系研究

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协同关系研究 摘要:区域竞争力表现为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主导竞争力三个方面。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形态具有典型的空间集聚性区域物流产业集群通过资源协同、产业协同和竞争协同三个方面提升区域的竞争力。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协同关系。关键词:物流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资源协同;产业协同;竞争协同一、区域竞争力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或者说是一个区域在更大区域中相对于其他同类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区域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主导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是由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设施、科技等基础性要素产生的竞争力;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亦即区域的产业竞争力是指区域内的产业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强弱的程度;区域主导竞争力是指区域经济辐射与聚集能力的大小。在区域竞争力的三个层次中基础竞争力是其他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没有基础竞争力的要素其他竞争力都无从谈起任何产业没有基础设施沟不可能形成区域的聚集力和辐射力也只有在趋于基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获得。 二、物流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分析(一)物流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物流产业集群(logistics industry

agglomeration)是指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的众多相关企业与机构基于引致需求、资源整合、弹性专精、专业化分工、集体学习等因素的驱动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共享物流基础设施组织物流活动为物流服务需求方提供更加优质的综合物流服务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形成以地理空间集聚为外在表现、以竞争—合作关系为本质特征的社会经济网络。物流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第一基于物流需求的“引致需求”特性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产业发展依赖特征;第二基于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依附”与“引致需求”特性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区位依赖性;第三基于现代物流业的“第三产业”的产业属性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需求集聚特征;第四基于物流产品差别化特征物流产业集群形成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特征。(二)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物流产业集群具有强烈的地理集聚特征物流企业间具有空间接近性有利于集群内物流企业间共享知识溢出效应。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共享优势物流企业集聚后获得一个突出效益源自于对区域内信息资源的共享完善的信息平台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之一。集聚区域内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重要物质基础正是源自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凭借该共享平台区域内的物流企业不仅可以统一协作机制、共享政策法律支持、行业调控以及运行监督而且使在不同的业务流程上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通过共享的物流数据信息资源可以将具有不同竞争优势的业务集中于某一个企业而将其他不属于

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赵彦云/张明倩 原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03JZD0016) 「作者简介」赵彦云(1957-),男,天津武清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北京100872 张明倩(1974-),女,河北保定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加入WTO 后,我国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将面临新的竞争形势,正确评价制造业的区域竞争力,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1999-2003年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对我国制造业产业进行动态基本面分析,研究和评价我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企业规模状况、技术结构及企业类型。在对我国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后,对处于竞争力不同层次的省份进行了要素结构分析。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要素/竞争力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竞争力的强弱,是由其主要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的。我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工业制成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正面临着应对日益开放的国际大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区域制造业产业基本面分析 1.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基本指标分析 在提升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在从业企业数量上、制造业增加值及出口创汇能力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造业企业数量由1999年的134345家增加至2003年的172755家,增幅达28.59%,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额稳步上升,分别由1999年的168020万元、109264万元上升至2003年的335771万元、260786万元,分别实现增幅99.84%和138.68%. 2.中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 通过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份)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额的考察来反映我国制造业区域分布特点和变动趋势(见表1、表2)。

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管理耿云飞,等: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是关系区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研究产业集群特征,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介绍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指出产业集群因其强劲的竞争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并对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如何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 1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也称产业群、产业群簇、产业簇群等,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按照他给其所下的定义,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同时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但波特同时也认为,产业集群的适当定义要视该产业所处的竞争区间以及所应用的战略而定。 J.A.Theo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为了达到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的目的,而由一些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即为集群。 2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 所谓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随整个产业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外部规模经济显然不同于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的效益提高得益于其自身规模的扩大,与其所在的行业规模可能无关。产业集群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包括知识的溢出效应、劳动力的专业化、信任和合作的加强等。 2.1知识的溢出效应 这里的知识包括技术知识、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经营经验等。这些知识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公共物品性质。它一旦被创造出来,传播的速度越快,拥有的人越多,为群体带来的福利就越大。二是许多知识难以具体化、系统化,没有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耳濡目染则很难传播或传播很慢。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同行业的生产厂商、供应商、重要顾客聚集在一起,彼此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模仿,既彼此合作又彼此排斥。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它们可能共有一个供应商、同一家客户,他们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可能共同参加一个俱乐部、同上一家餐馆。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交往使集群地知识传播速度达到最快,拥有的人最多,溢出效应达到最大化。 2.2劳动力专业化 产业集群把各种人才吸引到同一地方,从而使厂商更容易得到所需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得到更理想的工作。从长远看,产业集群有助于人员的专业化,因为在各公司的运营不是完全相关的情况下,一个公司解雇的工人可以在另一个公司找到工作,因此工人长期失业的可能性会减少。当工人对他们的技术能确保他们找到工作具有信心时,他们更愿意对具有产业特征的技术投资,提高专业化水平。此外,人才的集中也加剧人才间的竞争,加速人才淘汰过程,这也会迫使人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3增加信任、促进合作 彼此的接近使企业互相有机会较长时间地密切接触,更容易建立信任感,限制机会主义倾向。这有助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用户和生产厂家间的信任和合作对于昂贵的、复杂的、正在迅速发展的技术特别重要,而对于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或较便宜的技术,则没有这么重要。 总之,集群能通过信息的迅速传播,促进竞争和合作,能使整个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厂商、工人、技术人员实行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加速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这一切意味着生产成本下降、顾客需求增加。顾客需求增加能导致更多的厂商、供应商及相关企业的进入,使整个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模扩大导致更多的信息传播、更多的创新和更激烈的 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耿云飞,梁铖,陈孝阳,缪辰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 -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