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

合集下载

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版数字教材版)'第一章

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版数字教材版)'第一章

1.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 民族性是哲学的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 学是世界无产 阶级共同的哲 学。
19世纪中叶的西 欧,资本主义比 较发达。
2.历史背景
哲学把无产阶级 当作自己的物质 武器,同样,无 产阶级也把哲学 当作自己的精神
武器。
3.阶级斗争
法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德 国西里西亚纺织工 人起义表明工人阶 级已经开始作为独 立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舞台。
哲学与具体科学
辩证关系: 通过两者的比较,更清楚的理解为什么说哲学是世界观
(1)哲学与具体科学都以世界为对象,不同的是,任何自然科学或社会 科学都是以世界(自然和社会)的某一方面为对象,所研究的问题是具体 的,限于特定的领域。哲学以人与世界的总体为对象,所研究的问题和 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并不限于个别领域。 (2)其次,具体科学只研究对象本身,而不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人与对 象的关系。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 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3)最后,具体科学表现为关于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哲学则表现 为一种智慧。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又极为密切。哲学不能脱离科学。
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 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 现代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 地根植于实践中。
科学对哲学发展的本质 关系是促进的。
科学比技术具有较 大稳定性,哲学则更 具有更大稳定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 重视总结、概括和反 思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两个 命题
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
力求在现代科学和 哲学成就的基础上, 使二者达到完美的
两个成因
第一个成因是取决于人类活动的特点 和哲学的本性。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同于动 物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最为普遍。哲学基本问题的 产生就是源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第二个 成因是取决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 性。只要是哲学,只要以哲学的方 式思考, 那么,就都要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都会以不同方式 直接或间接、鲜明或隐 蔽地表明自己在这一问题上所奉行的路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观念也是可变的和发展的,因而又是相对的时空的有限性,具体事物在时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是有始有终的具体事物在空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的体积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物质整体在时空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和无限发展的,所以宇宙在时间上、在空间上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理论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实践意义: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僵化和无序③、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④、在实践中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⑤、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二、在实践中认识的物质世界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运行机制:实践就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生产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分化:1、实践首先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劳动形成了人与自然界不同的本质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2、实践进一步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3、实践还造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地理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第二、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涵义:联系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第三、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条件: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种要素的总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一、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第二、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特别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第三、必须摈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运动包含了发展,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发展代表了运动的一般趋势和方向,揭示着运动的本质发展的三层含义: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也叫内因,外部矛盾也叫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一性的作用:事物发展的条件是该事物是一个较稳定的统一体,而稳定的统一体得以形成的条件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可以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事物发展相互转化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或基本方向斗争性的作用:斗争性能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条件斗争性的作用在于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或旧质事物的破裂、瓦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或新质事物的产生,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实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使事物得以发展同一性的相对性:同一性是条件的同一性是暂时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时空之中,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与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以及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其不同的特点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矛盾双方的并存形式矛盾一方克服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矛盾的对立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特殊性是个性,具有相对性;矛盾的普遍性比特殊性深刻,特别性比普遍性丰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三、质量互变规律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属性,就是一事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属性是外在的能感觉得到的东西质是内在的感觉不到的东西认识质的意义:(1)认识事物的质判断事物运动、发展的标准 (2)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它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特点是一定程度的外在性,和事物存在的不直接同一性认识量的意义:(1)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质的认识的深化 (2)认识事物的量能将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3)定性分析要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限界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度的原理的意义:(1)度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为量变引起质变原理提供了基础 (2)度的原理要求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反对“过”和“不及” (3)度的原理是法学、*学上强调的“正义”价值的哲学基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就是看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量变和质量的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形式的多样性:(1)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结构形式、比例关系的变化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爆发式飞跃 (2)非爆发式飞跃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四、否定之否定规律所谓肯定,也叫肯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所谓否定,也叫否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肯定和否定的相互统一体现在两方面:肯定中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条件下否定就是肯定辩证否定,是指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并通过这种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辩证否定的特点: (1)自我否定(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3)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缺陷:(1)在否定的动力问题上,认为否定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否定(2)在否定与肯定的关系问题上,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二者的统一辩证否定观的意义:既然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那么(1)应该在自我内部寻找否定、发展和完善的根源(2)否定就是限制,因而人应自限、自律、自克、节制,即自我否定,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肯定,把自己肯定于否定之中(3)自我的对立面是他物,客观对象,非我,因而自我否定就是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对象化为自己的对立面既然在辩证否定中否定和肯定是辩证统一的,那么(1)在认识和实践中就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而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坚持具体分析的态度(2)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应坚持批判和继承相结合的态度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完成一个周期而实现的 1、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基本方向是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完善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必然结果自我完善是通过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实现的 2、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五、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依据某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推理方法普通思维的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并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过程普通思维的综合,就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成整体,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的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也就是对事物的各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分别加以深刻的考察,以找出对象的各方面的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的综合,就是把对象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把对象的各个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结合成对立统一体的思维过程思维成果的抽象,指的是思维经过分析所抽取出来的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方面属性、因素在思维中的反映思维方法的抽象,通常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个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它属性、因素的一种逻辑方法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整体所形成的一种“混沌的表象”思维具体就是关于某一对象的各种抽象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是这一对象在思维中的完整再现历史这一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是客观事物即认识对象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2、是人类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逻辑是指关于这一对象的认识成果或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范畴演化序列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三种基本类型一般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的共同规律特殊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的规律,它是一般规律在特定领域、特定层次的体现个别规律就是仅仅只适用于个别领域和个别层次的具体规律,它是特殊规律向微观方面的进一步拓展,相对于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它又可以叫微观规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现象与本质的的辩证关系:首先,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1、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4、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其次,现象与本质又是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的1、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2、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的的辩证关系的意义:1、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不等于现象,由此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2、它说明了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而科学认识的途径和方法则是从事物的现象入手,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本质的联系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所决定的非本质的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原理的意义:第一,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第二,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可靠基础之上第三,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也要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社会规律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规律离开人类的活动就没有社会规律;由此决定了社会规律只能是宏观层次上的统计性规律;是长期发展过程中显示的趋势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第一,社会发展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之别,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包括两条最普遍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第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更为基本的规律,这两条规律通过生产关系这个中介环节内在的联系在一起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客观规律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所利用二、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意识产生的几个发展阶段: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1)它具有自主性 (2)它具有选择性 (3)它具有趋利避害性②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③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社会或劳动对意识产生作用表现的三个方面: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1劳动不同于动物的特征是“改造世界”2劳动作为“改造世界”的活动为“理性”(意识)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3劳动使“自我意识”和“理性”的产生具有了可能性第二、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作为思维(理性)的形式推动了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第三、劳动和语言促进了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的形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①人脑是意识的器官②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本质: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③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分,可以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私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私人整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单选重点1哲学的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普通点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主观唯心主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理是天地万物之根”---------客观唯心主义。

“水是万物的本原,火是万物的始基,天地万物有土金木水火构成,世界有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静止绝对化-----------形而上学。

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

毛概 第一章

毛概  第一章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 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
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 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
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 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 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 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 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 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 泽 东 思 想 的 科 学 体 系
理论基础——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哲学思想
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
主题——中国革命和建设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六个方面的理论: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6.关于党的建设。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在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 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 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整理版]毛概笔记(第一章)

[整理版]毛概笔记(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科学内涵】 P4、5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意义】历史进程:遵义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六大(胡锦涛)----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不断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二节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P15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P16三、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P17 实事求是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P17 群众路线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P18 独立自主六、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P19七、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P19【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与意义】P20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三节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P24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P25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P25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P25五、其他涉及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国防、党的建设…… P26【邓小平理论的地位与意义】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P26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P26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P27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第一章)复习

马克思(第一章)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P61 (2013、10简答)(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P62(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例题: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一元论★★★3、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P64(2009、4简答)(2012、10简答)(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65(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3)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2.“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4.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为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在外,还因为()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5.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6.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D.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7.由于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是人的活动,因此()A.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人们可以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人们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9.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反映论和先验论10.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A.可知论B.不可知论C.辩证法D.形而上学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具体和抽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1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B.有限性和无限性C.确定性和不确定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其它工作。

马哲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

马哲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 )。

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C.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D.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4、哲学是(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C.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6、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精髓是( C )。

A.对立统一B.革命性和批判性C.实事求是D.理论联系实际7、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C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C.核心部分D.实质或灵魂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 )。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D、新兴阶级的世界以观1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D )A、历史性B、真理性C、科学性D、实践性1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B )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C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绝对真理的体现20、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C )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反映论2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D )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B、世界的唯一性与多样性问题C、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23、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D )A、适应时代的需要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2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B、古代唯心主义与近代唯心主义C、辩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D、中国的唯心主义与西方的唯心主义26、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A、等同的B、一致的C、可相干的D、整体和部分关系2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态度应是(B )A、剖析它的根源,从局部上保留它B、具体分析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C、以它为对立面,作为批判的靶子D、它是根本错误的,要全部抛弃它的内容28、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C )A、对立统一B、革命性和批判性C、实事求是D、理论联系实际29、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B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思想C、共产主义精神D、无私奉献30、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A、是否坚持唯物论B、是否支持唯心论C、是否坚持辩证法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31、世界观就是(B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32、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C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33、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D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3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A )A、只有剥削阶级的哲学B、既有剥削阶级的哲学又有被剥削阶级的哲学C、只有劳动人民的哲学D、哲学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二、多项选择题1、一个哲学素质较高的人( ABCD )A.能高瞻远瞩B.有宽广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C.有很强的全局与整体观念D.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秋毫的能力E.能全面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2、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ABCDE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C.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D.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E.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3、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BD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