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南工矿业述论_戴鞍钢

合集下载

无锡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及特点_

无锡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及特点_

无锡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及特点文/李海阳1江南名城无锡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明末清初以来,无锡的商业贸易日趋繁荣,乾隆年间无锡已有“布码头”之称;1888年起清政府的江南糟粮已在无锡购运,每年达130余万石,当地这里有粮行100余家,每年粮食交易额有400万石之多,成为清末著名的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鸦片战争后,农村蚕桑业迅速发展,茧市、丝市也盛极一时。

商业的繁荣为发展工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无锡地理位置优越,北靠长江,南临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地理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特别1906年沪宁铁路锡沪段通车后,到上海可以朝发夕至,信息非常灵通。

甲午战争后,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主张“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放松了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允许中国私人开设工厂,实行某些提倡工商业的措施。

无锡的近代工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

21895年冬天,无锡官绅杨宗瀚、杨宗濂弟兄创办了业勤纱厂。

当时该厂“资本20万元,纱锭8千枚,商标为“四海升平”,由杨宗瀚任经理,业勤纱厂的开办标志着无锡近代工厂的诞生。

自此,无锡开创了兴办工厂的一代新风。

如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西门太保墩与朱仲甫合资筹建保兴面粉厂(1903年改为茂新);1904年周舜卿在家乡东绛独资开设了裕昌机制缫丝厂;1908年薛南溟回到无锡租下锡经丝厂,改名“锦记丝厂”,又称永泰二厂;1910年唐保谦、蔡缄三等人合资开办九丰面粉厂;唐骧庭、程敬堂于1922年开办丽新染织厂。

这些厂主后来均成为无锡六个资本集团的创始人。

他们作为中国第一代的民族资本家,其中有三分之二是从商人转化而来。

他们与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联系不密切,思想比较开放,特别是长期从事经商活动,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视野宽阔,为人精明,对搞实业雄心勃勃。

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一套也略有所闻,荣德生年轻时读了“美国十大富豪传”后就十分仰慕他们。

即使出身于地主、官僚之家的杨氏与薛氏,他们与顽固保守的封建势力也不能相提并论。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 13 -□ 何太平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摘 要:汉阳铁厂、清溪铁厂、江南机制制造局炼钢厂代表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蹒跚起步。

描述了汉阳铁厂的兴建和衰落过程,指出汉阳铁厂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土壤没有提供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制度准备,揭示了汉阳铁厂与宝钢结局差异的根本原因。

汉阳铁厂的衰落意味着近代中国第一代钢铁强国梦夭折。

关键词:汉阳铁厂;清溪铁厂;官督商办;高起点引进;宝钢中图分类号:F42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779 (2020) 02-0013-03一、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1861年洋务运动爆发,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影响下,清政府从军事工业入手开始创办洋务企业,各地先后共创办10余所官办军工企业。

其中以曾国藩1861年在安庆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1866年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最为著名。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在思想上从“自强”转向“求富”,实业重心转向民用工业,各地先后创办了20多家民用企业。

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1876年在河北创办开平矿务局,1878年在上海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左宗棠1878年在兰州创办兰州织呢局。

19世纪70年代,铁路也开始修建。

1874年12月,英国人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在上海擅自修筑了吴淞铁路(后被拆废)。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基隆修建了1条矿区铁路。

1881年为了开发开平煤矿修筑唐胥(唐山—胥各庄)铁路。

军工、民用企业发展及修筑铁路所需钢铁主要依赖进口。

据清政府贸易总册记载,1886年进口金属产品值银240余万两,1888年值银280余万两。

由于国内钢铁需求激增,发展钢铁工业被提上议事日程。

正如张之洞在奏疏中所述“中国岁销洋铁值五百余万金,粤销即不少。

漏卮宜杜。

购机开采,设厂煎炼,皆所必需,炼铁尤要”。

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化进程中的首批

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化进程中的首批

中国近代钢铁⼯业化进程中的⾸批中国科技史杂志 第29卷第2期(2008年):117!133T he Ch i nese Journa l for t he H 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Vo.l29No.2(2008)中国近代钢铁⼯业化进程中的⾸批本⼟⼯程师(1894!1925年)⽅⼀兵潜伟(北京科技⼤学科学技术与⽂明研究中⼼,北京100083)摘要中国近代钢铁⼯业化始于19世纪末的汉阳铁⼚以及之后的汉冶萍公司。为了获得本⼟的技术能⼒,汉冶萍公司先后选送了约10名中国学⽣赴

英、德、美等西⽅国家学习冶⾦技术,从⽽产⽣了中国近代钢铁⼯业化的⾸批本⼟⼯程师。这批⼯程师在中国从西⽅移植冶⾦技术的早期过程中起着⾄关重要的作⽤。通过考察原始⽂献资料,详细描述了汉冶萍公司派遣的留学⽣以及他们的学习⼯作经历,并通过这样⼀个视⾓,深⼊探求中国近代钢铁⼯业是如何建⽴的,以及中国对西⽅冶⾦技术的移植最早是怎样进⾏的。关键词冶⾦史汉冶萍公司本⼟⼯程师技术移植中图分类号N092?TF 092⽂献标识码A⽂章编号1673 1441(2008)02 0117 17尽管1890年建成的贵州清溪铁⼚是中国近代钢铁⼯业的开端,但它在仅仅投产数⽉之后,便因缺少专门的技术经验等原因⽽过早地失败了[1]。⼏乎在清溪铁⼚关闭的同时,湖⼴总督张之洞#在汉⽔南岸开始建设汉阳铁⼚。1894年汉阳铁⼚建成投产,⼤冶铁矿同时得到开发。1896年,为了解决汉阳铁⼚的困境,盛宣怀?接⼿汉阳铁⼚,铁⼚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同时开发萍乡煤矿。1897年铁⼚开始向京汉铁路供应钢轨。1904年京汉铁路即将建成之际,盛宣怀决定对汉阳铁⼚进⾏改扩建⼯程,1908年改造⼯程初见成效,为再次筹集资⾦,盛⽒决定将汉阳铁⼚、⼤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汉冶萍煤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冶萍公司&),合并之后的汉冶萍公司成为当时远东最⼤的钢铁联

近代以来宝山县区域归属问题研究

近代以来宝山县区域归属问题研究

•区划与城市治理•近代以来宝山县区域归属问题研究张乐锋内容提要:上海开埠以后,随着租界地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为满足城区消费需求,毗邻公共租界的宝山县南部地区逐渐开启了郊区化进程。

成立之初的上海特别市政府,主张划入宝山县南部经济发达地区,这遭到宝山各界的抵制,导致市县划界纷争不断。

“暂缓接收区”作为各方妥协的结果,造成了抗战胜利以后,上海市、宝山县以及地方民众之间围绕大场、杨行地区归属问题的纷争。

大场、杨行最终分属宝山县与上海市的结局,既是各方多次博弈所致,也反映出城市发展进程的时空差异对地方社会利益格局与地域认同的塑造。

关键词:上海开埠宝山县区域归属上海自开埠以后,凭借便利的区位优势,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与此同时,上海城市的发展,也对周边区域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1927年上海特别市的设立,不仅是近代上海崛起的重要产物,同时由于上海的城市地位,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②宝山*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行政区划基础信息平台建设(1912~2013)”(项目编号:15ZDB053)和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资助。

①戴鞍钢:《上海开埠与江南城镇格局演变》,《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近代上海与江南一传统经济、文化的变迁》,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张晓虹:《城市化与上海地区市镇空间结构的演变一以1870~1937年真如、罗店为例》,《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17-30页。

②周振鹤:《上海设市的历史地位》,苏智良主编《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第83页。

近代以来宝山县区域归属问题研究县作为构成上海特别市辖区主体的两县之一,在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有关其区域归属等基础问题的研究十分薄弱。

①基于此,本文在充分挖掘档案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民国时期宝山县南部地区归属问题的分析,探讨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进程的时空差异对周边区域社会的利益格局与地方认同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深化对上海城市型政区②形成过程的认识。

中国近代史论文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精选】

中国近代史论文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精选】

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关键词]工业化;资本积累;工业发展;民族工业[摘要]近代中国工业化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近代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近代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缓慢成长,期间经过了近代工业的产生,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及工业上短暂的春天等重要过程,本文也会按阶段展开表述另外,中国近代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因素的阻碍。

近代工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一、近代工业的产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之始。

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

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

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

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服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在华创办工业后20余年,清政府开始创建用机器生产的工业。

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

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

军用工业是非商品生产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的兴起。

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由中国人自办的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约113家,机器绵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

其中多数规模很小,资本额不详,有不少甚至在筹建期中或投产后不久便告歇业。

设备比较完备的企业大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武昌织布官局和兰州织呢局(见彩图)等。

商办工厂如陈启源经营的继昌隆丝偈为华南缫丝业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商办船舶修造厂大多是从原来手工作坊基础上添置一二部车床发展起来的,而到80年代逐步发展到修理和制造缫丝车和轧花机。

中国近代工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工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工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1840-1927)1陈宏明摘要:文章阐述了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前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及地理分布概况,总结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分布特点,揭示了造成中国近代工业畸形分布的原因,最后分析了中国近代工业的畸形分布状况所造成的影响。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加深人们对中国近代工业分布状况及其影响的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近代工业;地理分布;影响在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以小农经济而闻名于世的农业国家,但是中国的工场手工业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水平。

只是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以后,中国的传统手工业才被它们的近代工业远远地抛在后面。

中国近代工业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以后才缓慢地成长起来的,由于受到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近代工业走过了一段曲折而艰难的道路,而且在地理分布上也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分布的不平衡和偏在性方面,这种畸形的工业分布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及地理分布概况中国的近代工业,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才出现的。

其原因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在东部沿海及沿长江一线开放了一系列的通商口岸,于是便有外国商人开始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于是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工业也出现了。

而中国自身的工业发轫,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结果,产生于洋务运动之中。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洋务派的推动下,开展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这些新式军事工业的发生,一则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之役,腐败的清政府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军器不如人,认为这是中国遭受列强侵凌的主要原因。

二则清廷能扑灭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完全是赖洋人的武器而凑效,他们深感先进的军事工业的重要。

这些近代军事工业,都是官办性质,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因为:第一,在经营管理上,推行的是一套腐朽的官僚制度,各厂、局都被洋务派官僚视为本集体的政治资本;第二,在生产技术上,完全依赖外国,这些企业实际上是控制在洋人手中。

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考释

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考释

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考释李海涛(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内容提要:中国钢铁工业诞生的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

按照当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所定标准,福州船政局所属锤铁厂和拉铁厂应为中国最早的钢铁加工企业,它的创建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青溪铁厂是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则是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关键词:钢铁工业 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 青溪铁厂 汉阳铁厂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2-28-31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00多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至上世纪末,中国已成为世界头号钢铁生产大国,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4亿吨。

回顾历史,中国钢铁工业并非从传统冶铁业发展而来,而是从国外输入技术设备并不断探索发展的结果,是典型的技术移植型工业部门。

然而,对于中国钢铁工业诞生的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比较通行的是以汉阳铁厂的创办为诞生标志。

如陈敦义、胡积善编著的中国经济地理!一书认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悠久,1890年兴建的汉阳铁厂(后改名为汉冶萍公司),是我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

#[1]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布局问题的青年学者袁为鹏亦指出:∀1893年汉阳铁厂建成并开炉炼铁,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诞生。

#[2]黄逸平也认为从1889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止,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初创时期,其主要标志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汉阳铁厂的创建和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建立。

[3]一些冶金类高校学报的文章对此问题也坚持此观点,如柯燕、邓泽宏在中国冶金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中这样表述:∀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起源于1890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建的第一个近代钢铁厂∃∃∃汉阳铁厂#[4]。

也有不同意这种观点的说法,如吴慧媛提出青溪铁厂是洋务运动后期在贵州创办的全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

[5]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认为1866年(应为1886年,似为排版错误∃∃∃笔者注)筹建的青溪铁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厂。

近代常州工业发展探究

近代常州工业发展探究

近代常州工业发展探究常州手工业历史悠久,纺织业、造纸业、造船业、冶金业等都较为发达。

明初,常州成为全国较大的商业中心,同时,纺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封建生产关系削弱。

20世纪初,近代常州工业诞生,其发展经过了诞生时期、初步发展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和衰败时期共四个阶段。

近代常州工业的发展和金融业的发展关系密切,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普遍采用大机器生产。

近代常州工业的发展阶段一,近代常州工业的诞生时期是从鸦片战争爆发后到20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封建生产关系削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棉纺织业中,布商由从织户那里直接收购土布,改为向织户发放棉纱,而后收购织成的土布并付给织户工资。

越来越多的织户由“自纺自织”逐渐变为向包买商“领纱织布”,成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力。

商业资本开始向工业资本转变。

常州的商业发达,尤其是豆业、木业、土布业等,是江南的物资集散地并在全国享有盛名。

商人在商业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富,一些商人开始试办工厂,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

1906年,吴幼如创办晋裕布厂,乃常州第一家织布厂,生产“宁条布”。

1909年,吴康和奚九如在公盛堆栈用煤油引擎和碾米铁机代替人工碾米,是近代常州工业的开端。

二,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常州近代工业初步发展时期。

辛亥革命后,常州军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兴办工厂的重要性,一些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输入到中国的商品大量减少,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获得短暂的春天,电力工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和粮油加工业相继兴起。

1913年,武进电气公司成立,为全城电灯供电。

1913年,奚九如从上海购进机器,开办了厚生机器制造厂。

1913年后,谢文新使用引擎和轧豆机等设备使商业油坊变为工业企业。

1914年,大赉米厂创立。

1921年,恒丰机制面粉厂成立。

由于洋纱的输入减少,国产纱布业迅速发展,利润丰厚,当时“地无分南北,厂无论大小,大都全能获得意外的厚利,这意外厚利,激起了建设纱厂的热潮,……建厂风潮到1922、1923年达到顶点”[1]8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4期近代江南工矿业述论*

戴鞍钢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200433)

摘要:受近代中国工业中心上海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辐射和引领,以及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的促动,江南的近代工矿业自清末起步和发展,并与上海互补互动。关键词:近代江南;工矿业;上海;江苏;浙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代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乡经济关系研究”(批准号:11AZS00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戴鞍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①近代上海因其江南及中国工业中心的地位,以往学术界专题研究成果丰硕,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徐新吾、黄汉民主编:《上海近代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黄汉民、陆兴龙:《近代上海工业企业发展史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有关上海以外的近代江南工矿业的论述,则大多见于通史类著作,如金普森等主编:《浙江通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傅璇琮主编:《宁波通史》(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王国平主编:《苏州史纲》(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版);宋林飞主编:《江苏通史》(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专题研究尚显薄弱。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再研究,所论述的江南地域范围,是指除上海以外的江浙两省,其中侧重习称的长江三角洲,主要是指太湖流域、杭嘉湖宁绍地区,兼及南京、南通等地;研究时段,侧重清末至民国年间。②《清德宗实录》卷385,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57册,第22页。③汪敬虞:《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页。

上海以外的江浙两省的近代工矿业,大多起步于19世纪90年代,较为集中地分布于沪宁铁路沿线和近海的浙东地区即习称的江南。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考察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资金技术来源、地理空间分布及其与相关城市的互动关系等,以期丰富和推进近代江南工矿业的专题研究。①一、以沪宁铁路为轴心的苏南工业邻近上海的苏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出现,是在辟为通商口岸的1896年以后。是年3月,署两江总督张之洞奏称:“苏州开埠通商,所有筹办缫丝、纺纱各厂及内河行驶小轮各事宜,除江宁、苏州、上海各设商务总局,派员督饬办理外,并照会在籍绅士分别经理。”②同年7月,上海的《北华捷报》有一条标题为“苏州在进步”的报道,称“这个新开口岸的前景,是一个建筑宽敞的新丝厂最近已经完工,同时一个大型纱厂也已经接近完工”;而“使用外国机器的碾米厂、砖瓦厂等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在开始进行”。苏州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厂,是1896年苏州开埠后同时筹办的苏经丝厂和苏纶纱厂。其创办人,是来自和对外贸易有密切联系的商人,而且是和外国洋行有交往的商人。③

1901年,苏州共有3家缫丝厂和1家纱厂,其中“延昌永缫丝厂由外商经营,吴兴缫丝厂由中国人开办与管理,苏经缫丝厂为商务局所有,租给中国人经营。三家缫丝厂总计有700个丝盆,雇用工人2000名。苏纶纱厂也属于商务局,由苏经缫丝厂的同一承租人承租,有18200枚纱锭运转,雇工人

18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4期数约与三家缫丝厂相等”。①但时至清末,苏州的近

代工业一直未有大的起色。据统计,1896年至1911年,当地约有工厂16家,资本总额不超过100万元;而同一时期,苏州的旧式手工工场和作坊则有255家。②此前的1897年,在无锡也有1家纱厂开办,“有10000枚纱锭和1100名工人”。③20世纪初年,随着附近农村蚕桑种植的兴盛和与上海联系的更趋紧密,无锡的缫丝工业起步,并逐步发展成为江南仅次于上海的缫丝工业重镇。无锡的缫丝工业发端于1904年,创办人是当地商人周舜卿。他原先供职于上海的一家外商洋行,稍积资力后自设行号,代销洋行商品,并在镇江、常州、苏州、无锡和汉口等地,先后设立分号。大约在1895年前后,他在家乡开设裕昌祥茧行,专为英商怡和洋行收购原茧。为减少损耗,他向上海华纶丝厂购买旧丝车96部,安装在裕昌祥茧行楼上,自缫自销。开工后恰逢丝价上涨,获利丰厚。后因茧行失火,丝车全被焚毁,但缫丝业的丰厚利润推动周舜卿又筹资5万两(又有说8万两),重购丝车98部,修造厂房,取名裕昌缫丝厂,开无锡缫丝工业的先河。此后,渐有效仿者。1909年,商人顾敬斋在无锡黄埠墩开办源康丝厂,投资77000两(又有说45000两),置备丝车320部。1910年,当地商人孙鹤卿筹建乾生丝厂,置备丝车208部,于1911年投产。与孙鹤卿筹建丝厂的同一年,曾在上海公和永丝厂任账房的许稻荪,集资10万两,也在无锡开办振艺机器缫丝厂,购备坐缫丝车520部,是当时无锡规模最大的一家缫丝厂。④在镇江、无锡等苏南新起的出口蚕丝产地,近代缫丝业也相继创办。1896年底,扬州严氏集资在镇江开办缫丝厂,从上海雇佣300名熟练女工,又在当地招募女工150余名,产品全部经上海外销。次年1月8日,《北华捷报》称:“此为镇江的一项新事业,而为关心缫丝业者所注视。”1902年镇江有缫丝厂2家,工人近800名,“遇有蚕茧运到,无论昼夜,工作不辍”。⑤1904年,曾在上海合办永泰丝厂的富商周舜卿在无锡创办裕昌丝厂,加工生丝运往上海出口。初有丝车96台,后增至330台,工人也从300多人增至850人。⑥生丝出口贸易的扩大及近代

缫丝技术的传入,促使无锡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又一个机器缫丝集中产地,与上海的经济联系也更加密切,无锡作为苏南地区新兴的工业城市,已初露端倪。此后,无锡缫丝工业的发展增速。无锡靠近太湖,太湖沿岸的苏州、宜兴、江阴、吴江、常州、金坛等县盛产蚕茧,生丝原料充足。太湖水质良好,适合缫丝需要,附近农村又有富于手工缫丝经验的农民,一经训练,便可成为机械缫丝的工人,工资又较上海低。此外,在税捐方面,如把缫制100斤生丝所用蚕茧运往上海,共需交税约55.39两,而把该批蚕茧在无锡缫成生丝运往上海,只需交税约38.46两。无锡丝厂又接近茧区,能比上海丝厂早15至30天收茧缫丝。把蚕丝缫成生丝运沪出口,比把原料茧直接运沪缫丝出口费用要低。据估计,无锡每担厂丝的成本比上海的厂丝便宜30两。因此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无锡地区整个蚕丝业已发展到10多个行业:栽桑业、蚕种制造业、购茧干燥业(茧行)、生丝制造业(丝厂)、桑苗买卖业、蚕种买卖业、茧丝保管业、屑茧丝加工业、屑茧丝买卖业、蚕丝金融业等。⑦时人记述:

无锡缫丝业是雄冠江苏省的轻工业之一,差不多占苏、浙、皖边界产丝区所有缫丝厂的十分之五强,它的原料的采集占了上述地区全部生产量的十分之六强,原料采集机构———茧

行,像神经似的伸展到苏、浙、皖边界的穷乡僻

壤,为它服务的劳力单位,也差不多占无锡全盛时代十万产业工人的十分之七。⑧

①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②苏州市档案馆藏:《苏州总商会同会录》,转引自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③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第78页。④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9、1640页。⑤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96页。⑥徐新吾等:《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6页。⑦徐新吾等:《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196页。⑧高景岳等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19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4期在苏南城市近代工业的发展进程中,上海先进

工业技术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扩散效应,并不仅见于缫丝业。常州厚生机器厂的工部领班蔡世生、翻砂部领班周梅卿、木模部邬姓领班,都来自上海求新机器厂。①1924年,曾在上海外商纱厂就职或实习的

楼秋泉、余钟祥,去无锡申新三厂出任技术员,从事管理和技术改革,他们从设备运转到保养,从管理到技术,作了多方面的改革,收到良好成效;1925年,在原上海大中华纱厂技师汪孚礼的主持下,无锡申新三厂的企业管理制度又有新的改进。②

近代上海的崛起,对苏南地区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吸附功能,将传统商业城市中的商业资本、转运贸易、货币积累直至商业城市的优势吸引到自己这方面来,从而使传统商业城市的工业难以振兴,它对苏州、镇江的影响就主要体现了这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把发达的产业、先进的科技和技术人才扩散到周边地区,推动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无锡和常州主要体现了上海在这方面的影响。无锡较大的资本集团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面粉、棉纺集团,薛南溟、薛寿萱父子的缫丝集团,杨宗瀚家族的棉纺集团,周舜卿的缫丝集团等资本集团的创始人以及其他著名企业的创办人,如振新纱厂的荣瑞馨、豫康纱厂的薛宝润、振艺丝厂的许稻荪、源康丝厂的祝大椿、惠元粉厂的贝润生等人,都先是在上海发迹,开阔了眼界,然后才回到无锡创办新式工业。无锡的棉纺厂、面粉厂大部分为无锡籍上海资本家创办,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至1930年,由上海资本家在无锡创办的丝厂达17家。据1950年的调查:“(无锡工业)与上海工业有密切关系,如纺织业中申新三厂、庆丰、丽新等总公司都是在上海,这些中小型的工厂在上海也设有办事处,在无锡的工厂主要是加工生产。”常州最有影响的企业大成纱厂的前身大纶,其最大的股东是长期在沪经商的刘伯青,其他股东多为上海工商业主。1925年大纶改组,设总公司于上海,采用董事制,推顾吉生为常务

董事,“驻上海主持大计”。1929年刘国钧接盘大纶改为大成,同样在上海设立办事处,由刘靖基常驻上海负责,“每周回来一次,交流常州、上海两地情况”。其他重要企业,如厚生机器厂的创办、发展,得益于上海求新机器厂的技术支持;戚墅堰震华电气机械制造厂的创办资本,则主要来自上海。③

近代苏、锡、常等城市的近代工业是以轻纺工

业为主体,主要发展缫丝、面粉和棉纺工业,这三大行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支柱行业,而地处江南,丝织业曾经十分发达的南京除了少量的棉织业和面粉业外,棉纺业和机器缫丝业则没有发展起来,为城市服务的产业占较大比重。④

在南京的现代企业中,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民间投资的产业主要都是为城市本身服务的地方产业,特别是城市公用事业。如在1927年前新设的资本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只有12家,资本总额225万元。这些新式工业主要是为城市本身服务的地方产业,包括水电、燃料、砖瓦、面粉、机器等,其中,仅水电工业就有4家,占1/3,资本总额111.4万元,占1/2。⑤

1927年后,南京的新式工业为政府与城市居民服务的性质仍然没有改变。食品、砖瓦、建筑业发展最为迅速,城市公用工业如电厂、水厂仍然占有较大的资本额。以1934年为例,在全市的847家工厂中,面粉厂、碾米厂、砖瓦厂、营造厂、水厂、电厂共计493家,占全市工厂总数的62.8%,资本额占全市工厂总资本额的92.8%,营业额占全市营业额的80.5%。其中,仅水厂、电厂3家工厂的资本额就占全市工厂资本总额的37%。其工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虽然截至1937年,南京的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但是各种资料显示,南京的工业化程度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低的。据《国民政府工商部全国工人生活及工业生产调查统计总报告》统计,1930年南京在沿江及江南11个城市中工厂数居第6位。工人数居第9位,生产总值居第8位。南京工业企业规模小、水平低,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厂,除了电厂、自来水厂等公用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