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读书笔记
《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书籍信息全书名:《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英文名:《Cognitive Psychology》作者名:[美]戈尔茨坦译者名:张明等前言咱们经常谈“认知”,可你真的对“认知”这个概念有着清晰的认知吗?或许你会把这个词拆开解读,“认”是认识,“知”是知道,更高维的认知就代表着对事物认识得更深刻,知道得更全面,这当然不错,但也不够全面。
“认知”这个概念其实覆盖范围很广,从最基础的视觉、听觉,到更高级的推理、判断与决策,都囊括在内。
这本书算得上是一本教材级别的书了,通过对它的学习,我们能对“认知”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
虽然大多数人最关心的往往是那些更高级的功能,但如果纯粹为了求知,探究一下基础功能背后的机制也是件很有趣的事。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比较“年轻”的分支,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有什么区别呢?1.1 探索心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智”,心智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乎,但几乎我们的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心智。
回想一下我们日常语言中提到“心”的句子。
比如“专心做事”,这里的心就涉及心智中的注意和问题解决;比如“在心里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就涉及了心智中的表象;再比如“我还没下定决心”,就涉及了心智中的决策……就连我刚刚那句“回想一下”都涉及到了心智中的记忆提取,可见心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平时我们不这样称呼罢了。
心智产生认知,但该如何研究心智呢?曾经有段时期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心智不可研究,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没办法直接测量,貌似不符合科学的实证主义标准,这怎么办呢?总有些不服输的人,他们找到了一根杠杆,把不可测量的心智转化成了可以测量的行为。
其中一项家喻户晓的研究成果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是怎么得来的呢?艾宾浩斯对记忆和遗忘很感兴趣,于是他拿自己做实验,列出了一串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从头到尾一遍遍地浏览,直到完全背下来,并记录下重复的次数;然后艾宾浩斯等待了一段时间(最长31天),再像之前那样重复浏览直到完全背下来,再记录下重复的次数,这肯定就比第一次的要少了嘛,最后他用“节省分数”处理这些数据。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对隐喻分析的客观主义哲学基础提出了质疑,并强调了 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的隐喻分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因为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对于隐喻的理解不能脱离实际经验。每一个隐喻 都是基于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是经验和思维的产物。
书中的许多观点虽然并不是全新的,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如对概念、对隐喻乃至 对真理的认知都给了我极为重要的启发。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 并不仅仅是通过直观或逻辑得出的,而是在隐喻的框架下完成的。例如,时间 被看作是一条河流,而人生被比喻为一场旅行。这些隐喻实际上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和体验世界。
精彩摘录
在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隐喻。这些隐喻不仅 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对话中,而且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中。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就是对这种现象的一次深入挖掘。
这本书提醒我们注意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紧密。作者认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很 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塑造的。而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对我 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不仅影响 了我们对时间的管理和利用,还反映了我们对效率和价值的追求。
最后一部分“隐喻与文化”则更深入地探讨了隐喻与文化的关系。在这一部分 中,作者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方式。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中 的隐喻表达,作者揭示了不同文化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作 者还探讨了隐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挑战,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指导。
总体来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逻辑 清晰。通过对这本书的目录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在人类认知、语言 和文化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这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和人类思维,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自身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突围》读书笔记

《认知突围》读书笔记《认知突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知突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知突围》读书笔记1今天开始看一本书《认知突围》,讲的是一些关于认知方面的知识。
很多地方对于当下的自己来说很有帮助,特此记录下来。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差别。
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狗之间的差别还大。
我认同这个观点,认知层次不同,就是鸡同鸭讲。
有的时候一个话题能跟妹子聊很多,可是更多的时候换个话题跟妹子就一句话也聊不下去了。
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聊某些话题的时候,两个人的认知差很多,这个时候其实是没办法进行沟通的。
不过认知层次是分各个方面的,所以说,跟人相处要见贤思齐,尽量从每个人的身上寻找长处去学习,然后不断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认知能力。
人们都说懂得那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是不是真懂了?凡引发不了践行的,要么是并不真正认同,要么是没有真懂。
对某件具体的事情是否表现为行为上的懒惰,取决于你对该事的认知,而当你正确认识到该事的性质、风险、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后能得到的结果以后,则取决于这个经综合考量后的分数在你心目中的优先级。
很多时候,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感慨:好像很多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
我一直以为这是自控力不强,懒惰造成的。
但是书里面说,主要是由于认知能力受限,导致不能够清晰的看到做某件重要的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来去做这件事情。
也就是所谓的没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
这个观点我是存疑的,不过这是自已的痼疾,因此会多思考,并尝试书中所说的解决方法:1、学会分解任务合理的任务拆分能够让自己不被大目标吓到放弃,反而能够更好的去努力实现。
2、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想像一个任务未完成会有的坏结果,给自己施加压力,从而转化为动力。
《认知天性》樊登读书笔记

本书价值4年蝉联亚马逊认知心理学分类榜首,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费10年心血总结出的人类普遍学习规律,让你利用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打破原有的学习误区,获取“复杂时代”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阅读收获明白学习误区,认清学习过程。
学会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学会“后刻意练习”时代的记忆巩固法。
金句精选1.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
2.在别人教给你答案之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效果会更好,哪怕在尝试中会犯下一些错误。
3.记忆是可以被扭曲的。
对于一件事,我们只会记住其中对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因素,剩余的细节则由自己填补。
点击图片可直接分享和保存作者简介[美]彼得·C.布朗作家,擅长科普写作,文字练达严谨。
[美]亨利·L.罗迪格三世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心理学教授,曾任美国心理科学学会主席,人类学习和记忆领域专家。
因在错误记忆心理方面的工作而声名鹊起。
[美]马克·A.麦克丹尼尔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心理学教授,整合认知学习教育中心主任。
他有两个主要研究兴趣:前瞻记忆和教育,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研究导致记忆和学习失败的因素和过程。
在这些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将理论和研究扩展到了与教育相关的范畴。
精华解读以下内容为《认知天性》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一、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二、“后刻意练习”时代来了!三、让你好好学习的心理学规律四、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五、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正文一、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1.“心智模型”:你的技能是一种条件反射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从一个案例说起。
飞行员马特·布朗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有一次需要连夜开着双引擎塞斯纳飞机(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最耐用的通用飞机)去肯塔基州送货。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理论是指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源领域)映射到另一个领域(目标领域)中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新事物或新领域。
概念隐喻理论源自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领域,但其影响已经扩展到了广泛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1. 概念隐喻理论的起源概念隐喻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意象、形式与事物》(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
他们认为语言中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类认知和理解的基础。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常常借助空间、身体和感知经验中的概念和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这种基于身体经验的隐喻成为人们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认知科学、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影响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源领域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领域,而目标领域是人们不熟悉的、抽象的领域。
通过将源领域的知识、经验和形象映射到目标领域中,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目标领域的概念和事物。
人们常常用“生命是一段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隐喻,人们将生命的过程比喻成为旅程,从而产生出对生命的新认识和理解。
3. 概念隐喻理论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不仅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在文学、艺术、教育、管理等不同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文学领域,很多文学作品都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手法,通过隐喻来揭示人类的情感、欲望和思想。
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们也常常借助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隐喻来唤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教育领域,概念隐喻理论也被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隐喻的认知与翻译现代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认知和体验乙事物,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
隐喻的认知不完全受制于语境,还应考虑其形象性、贴切性和对隐喻的熟悉度等因素。
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
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隐喻翻译必须熟悉两国文化,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过程,并采用归化和异化策略。
标签:隐喻的认知;熟悉度;语境;归化翻译;异化翻译隐喻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名著《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
他认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
”两千多年来,隐喻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
但亚氏所说“至今最伟大的事是对隐喻的掌握。
隐喻是不能向他人传递的,它是天才的标志,因为要创造好的隐喻意味着对相似点具有敏锐的眼力”左右了人们对隐喻的认识,长期以来隐喻研究一直囿于传统观点而停滞不前,隐喻的实质是替代或比较的观点被人们视为定论,从而忽视了对隐喻的进一步研究。
20世纪80年代美国生成语义学家、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莱可夫(Geo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出版,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
现代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乙事物,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从本质上看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构成隐喻概念系统(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
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体现。
【免费下载】认知语言学 王寅 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隐喻理解及认知

【 关键词】 隐喻理解 想象力 认知 主观性
Ab t a t I h s p p r n at mp s ma e t u t p o n t e d s o r e p rp cie a d t s r c :n t i a e ,a t e ti d o p tme a h r i h ic u s e s e t n o v
释: 。
( Iescnb i s d 1 d a a ed et . ) g e () d a a es a o e . 2 Iescnb w l w d l ( Iescnb or hn . 3 d a a enui ig ) s ( Ie s a aeago r a s u ots 4 d a nl v odo dt t i o r uh . ) c e b a en m ( Ies a f r Ssm o rh u h. 5 d a c no e U ef df og t ) f o o ot () d a cnb p o - d 6 Ies a esonf . e 如 果用其 它不 相关 的词 语代 替 “ o ” 那 么 “ ok r nm l” 一 句话 就没 有什 么 隐喻 的意 fd, o B osaea i as这
s e k rsp rp ci e a d e to p a e ' e s e tv n mo in. Ke y wor : tp o n rt n i ;i gn to ;c g ia c ds me a h ru de sa d ng ma i a in o nz n e
i v siae t f n to s n e tg t i s u c in .Th u d rt n i g f e n e sa d n o mea ho d p n s o o l o t e mp o i g f tp r e e d n t n y n h e l yn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篇一: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 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2. 范畴化:使得同一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最大化,不同范畴的相似性最小化。
二.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1.经典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ies/ logical view of categorization范畴用特征束(the cluster/ checklist of features)或者一组充要条件(a set of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来定义。
范畴边界是明确的,没有模糊性,两分法(all-or-nothing membership);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
先验的猜想(a priori speculation)。
2.原型the prototype theory人类不能完全客观地认识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充要条件不能很好说明,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地位不平等,范畴边界模糊。
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ab,bc,cd,de…;game),berlin kay(颜色词),labov(vase, mug, bowl, cup),rosch (prototype, 成员隶属度级别,非对称性asymmetries), lakeoff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taylor (和lakeoff认为语言也有原型效应,可进行范畴化)三.“何谓原型prototype”的两种观点:1具体的典型代表prototypical exemplar/ focal exemplar/ typical member,基本层次范畴的代表,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当人们掌握原型后,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家族相似性的原则类推到其他实例中,从而了解到范畴的全部所指。
因此范畴是围绕原型这个参照点建立起来的。
2.抽象图示表征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属性集合原型是范畴的平均属性和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抽象的图示表征。
如此,人们就可能有两种基本的范畴化方法:依据原型代表进行范畴化,依据图像表征进行范畴化。
langacker:儿童先通过原型识别范畴术语,找出共性建立低层次图示表征,当遇到新的属性,就再建立更高层次的图示(图示也起到了原型的效果)。
两种方法都有可能,以前者为基础。
五.范畴化的基本层次基本层次结构可用格式塔感知、心智意象、动觉运动来描写。
(gestalt perception, mental imagery, motor movements)在基本层次上,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分类分得最为精确,这一层次与同一范畴的其他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多,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享属性最少,也最接近客观自然的分类。
特点: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心里认识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的优先性,行为反应的一致性(功能),语言交际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
第五章意象图示一.意象图示的形成及特征1.现实—互动体验—意象图示—范畴—概念—意义—语言2.几个基本定义:递进关系:感觉--知觉--表象--意象图示感觉: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eg.黄、甜、梨形知觉:……………各种属性……总体反映。
eg.黄+甜+梨形+..=对“梨子”的感觉总和印象。
表象(mental image心智图像/心象):感觉与心智的心智表征。
在无具体事物存在与现场的情况下,仍能通过想象唤起该事物的意象。
图示:常规性认知结构。
意象图示:比心象更抽象。
人类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
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
jl认为,意象图示是一种神经结构,位于感知动觉系统中。
3.基本的意象图示包括:容器、路径、连接、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央边缘。
基本的意象图示—认知模型cm—多个cm构成理想认知模型icm—范畴化—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二.动觉意象图示与形式空间假设1.意象图示具有动觉特征和基本逻辑。
动觉意象图示是一种主要的意象图示,与空间概念相连。
主要有六类:容器图示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示part-whole,连接图示link,中心-边缘图示center-periphery,始源-路径-目的地图示source-path-destination,其他图示other。
2.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 sfh内容:概念结构是从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的隐喻映射结果。
意象图示主要以空间关系为基础,再通过隐喻等方式扩展到其他认知域。
三.意象图示与句法构造lakoff:人类在对空间各种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象图示化的空间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语法。
langacker:现实体验形成概念化了的典型事件模型,然后形成句法。
turner:句法来自故事结构(story structure)。
第六章认知模型理论一.基本概念cmicm 1.cm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是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概念间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2.icm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由许多cm集合而成,具有完型整体性。
3.cm可分为:基本cm(时间,空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情感…)和复杂cm(结构性结合,完型性结合)。
4.icm=cm1+cm2+…cmn5.icm分为四大类:命题模型,意象图示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
前两个,模型解释了icm的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是icm的扩展机制。
? 区分原型prototype与常规stereotype:前者是指实际的人或物,后者是一种抽象说明,是典型的属性表;前者指某一范围内特定的某人或某物,后者表明某一可能的范围。
? icm≈抽象域? cm≈认知域domain≈辖域≈框架frame≈图示schema≈常规关系steretype? 框架是与以特定意义相关的知识网络,常指客观性的命题意义,但忽略了人的主观因素,只是icm的一种。
框架包括静态性和动态性事件,后者主要由脚本来描写。
? 脚本script,是框架的一种,包括:情景脚本,角色脚本,工具脚本。
二.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心智空间mental space是人们谈话或听话时建立的临时域。
是人们为达到当下理解和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是通过框架和认知模型所形成的结构。
主要在短期记忆中工作,形成确定的心智空间后就被储存于长期记忆中,需要时可提取到短期记忆中进行概念整合。
概念融合/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涉及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一个融合空间blended space。
解释了产生的新生意义,可解释隐喻。
三.icm和语义理解icm与真实客观世界是有差异的。
原型效应正是来自于此。
icm是由许多cm组成的原型,而删除修改或突显某一个或一些模型,就会得到这个范畴的非原型。
某一表达涉及的cm越多,就越靠近原型概念范畴,处理越容易。
四.icm与转喻转喻一般发生在同一个icm或ecm中,可用其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互代。
社会常规概念social stereotype是有意识的,有文化期望值的;典型成员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
两种理解范畴的模型:原型模型,常规模型。
两者结合可产生复合原型结构a structure with a composite prototype。
第七章事件域认知模型1.背景:langacker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talmy力量动态模型,lakoff将动态意象图示分为六种,并建立sfh (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schank abelson脚本理论。
2..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ecm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event事件域action行为being事体a1,a2,…….an 子行为/子动作 b1,b2,………bn 子实体/子概念d1…dn c1…cn 注:c,d是典型的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
c可以是动作的结果,修饰名词事体的成分,句法上一般作定语。
d反应动作的方式、状态和类型,语法上表现为动词的曲折变化,或修饰谓语的副词成分做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