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二文科下学期政治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巩固试题含答案

2020年高二文科下学期政治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巩固试题

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2018山东菏泽质检)一笔一画,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横平竖直,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的底蕴和价值。第一节课“字以溯源”为同学们讲述了前辈们为了传承、保护汉字而坚守一生的故事。重视汉字的传承和保护是基于( )

①汉字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演变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历程

④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文字而不是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②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汉字演变的历程,③与题意不符。

2.“中国社区”标识(如图)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整体呈开放的菱形,菱形及内部的“中国结”象征汉字“区”字。汉字是( )

A.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C.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D.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A错误;B夸大了汉字的作用;D 认识错误,因为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成就的标志。

【答案】 C

3.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其实也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30多年,而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再创辉煌,就要( )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表述错误,排除。

【答案】 B

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③观点错误,④不符合要求。

【答案】 A

5. 2016年4月12日,《新华字典》获得“最受欢迎字典”和“最畅销的书”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下列有关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②④说法错误,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它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6. 简牍,指古代汉族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这表明

①文化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

②新的传媒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

③简牍是古代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简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②不选;简牍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文化传播的途径,③不选;

7、如今,足不出户即可体验国粹之美、非遗之妙、民乐之雅,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通过互联网直播平台展示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圈粉”。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火起来”,更需要“活起来”。

8、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意义。(7分)

答案:

)①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②有利于借助大众传媒在传递、沟通、共享方面的作用,促进文化的传播。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活起来”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传统文化“活起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考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2018山东菏泽质检)围棋起源于中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它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②围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④围棋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③与题意不符;围棋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而不是认同,④说法错误。

2.东北二人转、安徽黄梅戏、陕西秦腔、山东吕剧……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文化名片,让人虽未身临其境,却已清晰地感悟到其中的文化、品位、底蕴与内涵。这表明,中华文化( )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解析】A、B、D不符合要求。

【答案】 C

3.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这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时代的文化,③观点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相互借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而不是“融合统一”,④观点错误。

【答案】 A

4. 在《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③④的说法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特点,不符合题意

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维系海外侨胞与祖国(籍)感情的精神纽带。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④选项是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6. “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讫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化已经成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③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④选项表述与事实不符。

7. 中国古代不管是农业生产,还是医学研究和环境设计,其中无不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表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A. 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B. 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C. 具有实用性特点

D. 具有整体性特点

【答案】D

8. 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A. 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

B. 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 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 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C

【解析】自然环境能影响文化但不能决定文化特性,A项错误;BD项与题意不符

9、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 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的原因。(8分)

【答案解析】

①中华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她们的成功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资料。公元前就有了记载,中华民族没有停止过对青蒿的研究。

②正确处理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改变传统的水煎熬煮的方法,采用沸点低的乙醚为溶剂,成功提取青蒿素。

③立足实践这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不断的科学实验,才取得了成功。

④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主体作用。500人的科研团队的集体力量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考点:中华文化区域性包容性

1.(2019届辽宁沈阳质检)红瓷又称釉里红,自诞生之日起,便以“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瓷质细腻通透,器形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著称于世。精美绝伦的红瓷艺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文化( )

①源远流长,绵延不绝②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博大精深,魅力无穷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A

【解析】材料主旨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没有体现源远流长的特点,①不符合题意;并未涉及文化的包容性,③不符合题意。

2.(2019届云南昆阳质检)“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武夷山茶“蕴和寓静”的秉性,不仅融合了儒家的中和之美,也融入了佛家的空灵之美和道家的自然之美。这说明( )

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题中武夷山茶融合儒家和佛家道家之美,是体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而不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同时本题探讨的主体是中华文化,而不是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是文化的特点,①④观点与题意不符

3.(2018河北武邑联考)2017年9月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文艺晚会以大海为主线,围绕“扬帆未来”为主题,通过钢琴与提琴对话,在《大海啊,故乡》的乐曲中,背景呈现了中国大雁塔,埃及金字塔,巴西面包山等。由材料可以看出( )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②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④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④与题意不符。

4. 中国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

A. 源远流长

B. 具有包容性

C. 具有民族性

D. 具有地域性

【答案】D

【解析】题目中,中国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地域性

5. 在《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③④的说法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特点,不符合题意

6. 2015年7月31日,习近平在金砖领导人会晤上的讲话中提到,不同价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这说明中华文化A.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具有包容性

C. 具有相对稳定性

D. 具有独特性

【答案】B

7.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这门比京剧还要古老1 000多年的表演艺术,将绘画、刻纸、说唱、戏曲等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皮影戏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①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材料并未涉及不同民族的文化,③不选。

【答案】 D

8、(2018广东珠海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7月1日,我们迎来了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日。回归20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确保香港社会经济政治大局稳定,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坚定不移推进“一国两制”事业,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香港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20年来,香港仍然保持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色,保持开放包容的形象,仍然得到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近10年在香港居住的法国人翻了一番,总数达到2.5万人,香港已成为全亚洲最大的法国社群居地。喜欢浪漫的法国人如此钟爱香港,也是显示香港魅力的一个例证。香港中西文化荟萃,承担起中西文化融合的工作,对世界不同民族的融合会有很大借鉴、帮助作用。

风雨兼程二十载,浓墨重彩谱华章。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下,二十年来,久别重聚的中华儿女始终坚守着民族团结统一之根本,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也愈加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

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谈谈你对“香港仍然保持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色”的理解。(6分)

【答案】①“香港仍然保持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色”得益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香港文化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③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