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王维诗歌中的道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王维诗歌中的道](https://img.taocdn.com/s3/m/4e4b6a5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74.png)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王维诗歌中的道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被誉为“诗佛”,但是在其诗歌中可以发现道家思想的存在。
他早年也与道士交游,写下不少神仙诗。
诗歌中也显露着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一、序言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诗人,在唐代享有盛名。
他与李白、杜甫一起,据有三足鼎立之势。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指出:“吾于天才得李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又可见王维尚佛,其诗歌受禅宗影响,禅趣盎然。
但同时,王维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诗歌中也有体现。
王维早年有一段时间颇倾心道教,到后来也一直没有割断这一情缘。
他写过一些神仙诗以及和道士交往的诗。
如《鱼山神女祠歌》、《桃源行》、《赠焦道士》、《赠东岳焦炼师》、《过太乙观贾生房》、《送方尊师归嵩山》、《和尹谏议史馆山池》、《赠李颀》、《李居士山居》、《送高道弟耽归临淮作》、《送张道士归山》等诗歌,都跟道家关系密切。
本文从意象选择和色彩运用这两个方面着手,通过竹意象和云意象的分析,以及王维在诗歌中经常运用的青白二色的分析,理解王维与道家的紧密联系和其诗歌中蕴含的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二、王维诗歌中的道家思想王维写过一些神仙诗。
如他在早年出官山东时,作《鱼山神女祠歌》。
这座神女祠祭祀的是著名的天上玉女智琼,她和弦超的传说是六朝以来文人们所艳称的人、神恋爱故事。
王维的这首诗歌中的“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表现了其倾心神秘的心态。
还有如他的《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作者:魏宝丽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2年第08期[摘要]唐人王维的诗蕴涵着山水的清音,它以独特的禅思、绘画和意境,在诗园中独树一帜。
王维把空灵的禅宗和他独特的山水艺术美学融入到山水诗中,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把他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创新的技法和思维意境对后世文坛和艺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山水诗文人画隐士禅意引言王维(701-761),字摩诘,又称“王右丞”,精通诗歌、书法、绘画和音乐。
他在唐开元和天宝年间以诗歌闻名,特别擅长五言,吟颂山水园林。
他的书法和绘画尤为精美,后人将其视为南宗山水画的始祖。
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大多是山水田园诗,它们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流露出休闲生活的情趣,诗中充满禅意。
王维禅意思想形成的原因1.母亲的熏陶造就了王维的思想王维的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密切的联系。
他深受虔诚的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从小信仰佛教。
虽然,儒家的仁政理论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曾在其思想中占据过主导地位,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望和挫折后,佛教和禅宗的观念最终恢复了诗人信仰的主导地位。
王维献身于佛教,在禅咏中寻求寄托,实现了自然的解放。
他通过禅宗式的朗诵和巡游山水,摆脱了恶政,缓解了内心的压抑,保持了平静的心态,了解了自然,吟诵了自然,理解了禅学,表达了对禅宗理论的深刻理解,虔诚地信仰佛教。
他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融佛入诗”,使自己的诗歌充满了禅意、禅学和禅趣。
明末清初的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写道:“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他还在《居易录》中评论说:“会戏论唐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刘眘虚、韦应物祖师语。
”这些评论都借助了佛教用语来表述,揭示了王维的诗歌与禅宗的内在渊源和密切关系。
2.受人文、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驱动在唐代,禅宗盛行,大多数文人与禅宗僧侣和佛教徒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自然禅意的深度体验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自然禅意的深度体验《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
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
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
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
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一、作品原文过香积寺王维〔唐代〕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流泉被耸立的危石所阻而发出幽咽的声音,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苍翠的松林上,更显清冷。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入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2、注释过:过访,探望。
香积寺:唐代著名寺院,有争议,一说香积寺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
”故址已废。
一说在河南汝州,今风穴寺,唐时称香积寺。
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钟:寺庙的钟鸣声。
咽:呜咽。
危:高的,陡的。
“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黄昏。
曲:水边。
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三、创作背景香积寺是中国净土宗的祖庭,唐高宗永隆二年(680)建。
此诗是王维访香积寺时创作的。
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中,此诗下注:一作王昌龄诗。
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的王维所作。
四、整体赏析诗题“过香积寺”,即访香积寺。
既是去访,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
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
诗画相存,无念心灵——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诗。 ” ( 《 东坡志林 》 ) 诗作为一种语言形式 , 是作者生活意境 的写
照。 从 他创 造 的 山水 意 境 中 , 我 们 就 能 发 现 这一 点 。 面对 理 想 与
现实的剧 烈冲突, 诗人们有 的消极避世 、 麻醉 自我 , 有 的积极人 世又痛苦 不堪 , 最后 出仕不成 , 隐逸不遂 。 而只有如王维才能 即 世超越 、 仕隐俱安。从他跃动无声 、 喧寂一如的山水诗画中 , 我 们似乎能感受 到诗人情见双泯 、 生灭 自然 的禅 观 , 不禁 为诗人 即世超越 、 得失无碍的人 生境界所叹服 。 诗人通 过意象 的画面 , 向读者展示一种 内心境界 , 一种生活状态 , 一种生命诠释。
新校
X i n X i a o Y u a n
缤纷 杏 坛
诗画相存 , 无念心灵
— —
浅析 王维诗歌 中的禅 意
黄 晓 燕
( 龙 陵一 中 , 云南
摘 要: 王维 的山水小诗诗画并存 , “ 诗 中有 画, 画中有诗” 。 自然的
保山
6 7 8 3 0 0 )
的淡远 , 是王维诗 中画境 的灵魂 。 《 鹿柴》 云: “ 空山不见人 , 但闻
又精禅理” 。( 苑咸 《 酬王维序》 ) 他死后 更是得到了“ 诗佛 ” 的称 号 。参禅习佛给王维的生命注入 了新鲜 的血液 。禅有止禅 、 观
禅。 止是禅定 、 专 注; 观是观察 , 是循序渐进如实地观察。 止是观 的条件 , 只有精神专注 , 才能 客观洞察 , 客观洞察才能了解世间 本质 , 而后才能有执著 的放下 , 精神束缚的解放 。 这就是禅家的
关键词 : 王维 ; 诗画 ; 宁静 ; 禅意
苏轼 曾说 : “ 味摩诘 之诗 , 诗 中有 画 , 观摩诘 之画 , 画中有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是什么呢?王维的诗中是如何来体现禅意的?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
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
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
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
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
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意诗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张晓静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描绘优美空灵的自然风光,表现他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体悟,具有画境和禅境。
那它们都表现在哪里?本文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境禅境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少有才名,现存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即兴之作。
他能诗会画,精通音乐,书法亦为大家。
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
其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色彩明丽、风格清新自然,具有高超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具有画境。
王维在文学上成就很高,而且多才多艺,他的水墨山水画(首创)造诣很高,他自己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所以他擅长以绘画手法入诗,使诗歌具有了绘画的趣味。
唐代殷璠评价王维的诗是“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河岳英灵集》);苏轼则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论断(《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王维“诗中有画”的具体体现是:(一)善用绘画中“经营位臵”的手法,运用透视学原理,采取虚实、远近、大小、主次、疏密、藏露等手法进行巧妙的画面布局与构图,创作符合透视学原理的完整的画面,使诗境具有画境。
透视可分线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线形透视。
如《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画论》:“山林青翠断,江向白云平。
”《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都运用此原理,写出了近清远模糊。
空气透视。
易写景物的深远、迷远。
红色远视时变为灰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轻舟南垞去,北垞淼南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南垞》)中国绘画讲究“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谈“三远法”说,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本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江南佛子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有气象雄伟意境开阔者,也有雅致清淡,闲适幽静者。
其善以画意为诗,以禅意入诗,创造出绘画般优美、禅意般深邃的意境。
本文主要介绍了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中的三个主要艺术特色:画意美、禅境美和情趣美的表现及其成因。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画意、禅意、情趣画意美、禅意美和情趣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有气象雄伟意境开阔者,也有雅致清淡,闲适幽静者。
无论何处山水,他都能准确、传神地表现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其中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作出的山水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①,“诗中有禅”②的意境,已成定论。
在他的这些山水诗中,善于以画为诗,在文字的形象的塑造中,大量融入绘画艺术表现手段,突破了文字间接性的局限,使作品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可感性的特点,从而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演化为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使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物象更为具体、生动、鲜明,也就能更迅速地为读者所把握,更强烈地产生美感。
而所谓诗中有画,不但指作者借用了绘画艺术中的一些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王维善以画意为诗,以禅意入诗,创造出绘画般优美、禅意般深邃的意境。
一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
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①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
②明朝著名学者、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在《诗薮内篇》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
”(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禅意的审美意蕴

中国文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彰显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采.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奇葩,为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的文化给养 .在那个名家辈出、群星丽天的文化背景下,诗歌流派纷呈,诗人创作各具特色.以山水田园诗创作为主的王维,在佛教禅宗的影响下通过诗歌的美感去探索 宗教的灵性,创造出许多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禅诗".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蕴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 入禅宗。”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则 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粲。”禅 宗这一神学观念同王维本身的世界观是非常契合的,并把它们融 予自己的山水创作中,创作出《辋川集》等意境深远,在艺术上 炉火纯青的山水之作,成为盛唐山水田园派的杰出代表。 (一)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静态 美。 佛教以空为美、以净土为美、以彼岸为美的出世思想,在 王维山水诗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人世间,他难以找到这种 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林。《鹿柴》、《竹里馆》、《辛夷 坞》、<鸟呜涧》等都是表现空寂境界的典型之作。如《辛夷 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芙蓉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知已几许寒 暑。既无世人知道它的存在,它也不晓人世的变迁。 我国古代论诗论画,以虚静寂寞为最高境界。司空图《诗 品》中的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等等,都形容了意境的静态美。王维的山水诗意境之空寂美的 形成,跟王维对自然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和谐统一形式的整体 把握是分不开的,也是与王维自身和谐宁静的心境是密切关联 的。同时。王维的这种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也符合时代审美意 识。诗人王维习惯于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的生活节律,更多地把精 力投入到自然的审美之中去,时代的审美共性与主体的审美个性 的完美结合使诗人在他的辋川诸作中充分表达了好静的审美情 趣,故而其山水诗意呈现出静态美的形式。 诸如“超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 似秋”,“寂寞柴门入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食随鸣磐 巢鸟下,行踏空林落叶声”之类,都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 尘嚣的空而又寂的禅境。宗白华先生论道:“禅是动中的极静, 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不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 命的本原。”诗佛王维将禅旨化入诗中,呈现给读者或静或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一、禅宗思想形成原因
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就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
到了唐代,佛教内部各宗派相继成熟,尤其是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经过融合吸收所创造的成果。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传授宗法,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对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艺创作、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所生活的盛唐时期,禅宗思想成熟,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更是个隐逸的时代。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入朝为官几乎成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另一方面,官场中的腐败污浊致使一些知识分子被迫放弃了政治理想,转而隐逸求生,于吟诗作画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庇护。
王维也不例外。
《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王维出仕后半官半隐,曾“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晚年却因安史之乱被意外卷入政治波澜之中。
面对变幻无常的政局,王维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下开始吃斋念佛。
但王维禅宗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政治受挫,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极大关系。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他的《请施庄为寺表》中记载,其母崔氏信奉佛教,“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自幼受到的来自家庭佛心佛性的熏陶,加之盛唐时期,佛教得到空前的兴盛和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形成,更成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受到帝王卿相、饱学鸿儒的弘扬提倡,学佛佞佛俨然成为风气。
王维与许多佛教徒都有交往,并时常客居寺中,“山中多法侣,禅颂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为应见白云。
”(《山中寄诸弟妹》)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安史之乱后,王维趋佛倾向更加强烈,“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二、恬淡意境的营造
《新唐书·本传》中记载:“维工草隶,善画……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
”王维精通绘画,并将绘画技法成功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使其诗歌“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恬淡明秀的意境跃然纸上。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善于捕捉山水风物中的光线、色彩和形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通过对光、色、态的描写和相衬相生,组成一幅幅宛在目前的生动图画。
如《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人成功捕捉到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桃花、柳丝、莺啼,在勾勒景物的基
础上,进而着色,“红”、“绿”两个字的运用,使景物鲜亮怡目,富有生机。
着色之后再渲染:花瓣还带着“宿雨”,柳丝还笼在“朝烟”中;虽“处处闻啼鸟”,但山客还“春眠不觉晓”;花落不知多少,但家童因春眠还“未扫”。
这样细致的捕捉描绘,自成一幅红情绿意雨后春景图。
短短二十四个字,表现了诗人对语言的收放自如,可谓丹青妙笔。
(二)苏轼称赞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突出表现在王维对自然景物的艺术布局。
他借鉴绘画技法,并十分重视意象的布局和层次,使诗歌具有鲜明和谐的色彩美、线条美、层次美、构图美。
如他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值寒秋,泉水日日潺潺;天色向晚,山色渐转苍翠。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相偕的秋暮景。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和炊烟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抓住夕阳贴近水面的一瞬间;“墟里上孤烟”,白描手法表现出黄昏一缕炊烟袅袅升空的景象。
颔联和尾联的意象刻画,是对景物的渲染和填充。
纵观全诗,辞无所假,远处寒山渐转色,近处秋水盈盈,渡头落日贴水面,墟里孤烟渐升,加之人物形象与自然景致的相融相偕,远近相衬,色彩渐进,层次分明,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村雨后风景画。
(三)王维还善于捕捉大自然的声音来描摹景物,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创造意境。
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山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善于在静态中写动态,在动态里渲染静态,静动结合间成就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
《鸟鸣涧》中以桂花的坠地有声来表现春山月夜的静谧,用鸟呜来打破这寂静的春夜,明写动景,实写幽静,在对比与反衬中生动地烘托出春夜山谷的万籁无声,勾勒出了一幅风清月朗的水墨画。
王维以诗人的情怀、画家的慧眼和乐者的听觉进行创作,他的诗歌,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被人赞誉其为“传天籁清音,绘有声图画”。
三、空灵禅趣的寄寓
《诗叟》中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人禅宗。
”王维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心灵状态,渗透到诗歌创作中,使其诗歌折射出空灵清幽的禅趣。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得以反映:
(一)直接用禅语禅典人诗,表达禅境禅趣。
如《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在作者平静直接的叙述中,让人感受到他对般若空观深入内心的认识。
说理明晰,禅悟深刻,体现了诗人作诗和禅修的深厚功力。
王维曾在《哭殷遥》中说:“忆昔君在日,问我学无生。
”直至晚年,他仍在《秋夜独坐》中感叹:“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所谓“无生”,也是他禅趣的直接表现。
(二)通过坐禅感悟世事,探究万物生死,将禅的凝神观照、息心静虑与山水情趣融而为一,借此表现静寂禅趣。
如王维的《秋夜独坐》,展示了诗人艰辛
的禅悟历程:孤垂老,鬓发白,夜愁难捱;山果落,草虫呜,踽踽凄怆;要想从生老病死的忧患中解脱,只有学习“无生之法”。
由悲秋而叹老,到肯定佛教,由景入情,从情人理,以情证理,于世事人生的感悟中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详的美和空灵的境界。
这种空灵境界,正是禅的最高境界,表现出诗人静观寂照时的幽独情怀与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