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空间隐喻
英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

- 192 -校园英语 /英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吉林财经大学/沙磊【摘要】有研究表明人类对空间概念的认知早于对时间概念的认知。
因为时间是抽象的,而空间可以通过身体体验而感知,所以人类借助空间隐喻来构建时间概念,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时间概念的认知本质上是空间的。
隐喻遍及我们生活的各方面,我们对一些隐喻表达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有一些隐喻不被我们所察觉。
本文的目的就是发掘那些英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现象。
【关键词】时间 空间 隐喻一、隐喻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属于认知的范畴,隐喻是通过人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抽象性的概念主要以空间概念为基础隐喻而成。
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概念系统的浅层表现。
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二、时间表达与空间隐喻时间作为构成世界的维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但时间是抽象并且难以表述的。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当遇到抽象或难以言说的概念、体验时,往往借助于熟悉的概念来对新事物进行描述。
这便产生隐喻。
蓝纯指出:“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原域,构建其它非空间性的目标域。
”时间隐喻是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征时间,即将别的范畴里的概念、表达、关系映射到时间范畴中,从而获得对时间的理解和表征。
三、时间是空间隐喻的具体体现王寅在《认知用语言学》中提到:“我们通过身体的感知逐步理解现实的空间。
在此基础上人类逐步形成了一个空间意象图示结构,与此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内在的空间逻辑,在通过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想象力,便能发展出若干新的概念意义和语言表达。
比如,许多原来表示空间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可延伸来表达若干其他语义域。
” 并且早就有学者论述过时间的表达是空间的延伸,即时间是空间的隐喻。
Lyons 和Jackendoff 认为英语中几乎所有表示空间的借介词也可以表示时间,不仅表示空间的介词可以表示时间,许多表示空间的动词也可以用来表示时间。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
郑远新;赵佳
【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8)001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的隐喻化表达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种语言在时间隐喻化表达上的共性来源于人类相似的认知能力,并共享一个"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而差异性则是来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郑远新;赵佳
【作者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2;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4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英汉有关时间的隐喻表达 [J], 张捷;曾翠萍
2.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 [J], 唐洁
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时间隐喻的跨文化相似性 [J], 罗茜
4.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差异 [J], 龚萍
5.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汉英语言中饮食隐喻 [J], 刘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时间隐喻的空间构建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时间隐喻的空间构建发布时间:2021-01-19T03:00:44.403Z 来源:《教育学》2021年1月总第237期作者:时慧丽[导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由于时间概念的抽象性,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和概念化必须借助其他具体的概念比如空间概念以隐喻方式实现,由此形成时间隐喻。
人类的言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空间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通过研究汉语中时间概念的隐喻表达式,来分析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是如何基于空间来构建的。
关键词:认知时间隐喻空间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 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是语言装饰的手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以Lakoff和Johnson 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新观点,并得到广泛接受。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由将源域的部分语义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所形成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认识目标域(赵艳芳,2004),“隐喻无所不在,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Lakoff &Johnson,67)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因此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必须借助于其它一些熟悉的或具体的经验范畴来完成,例如空间范畴、实体范畴等。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所有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表征都必须借助于具体概念,时间也不例外(Boroditsky &Ramscar, 2002),这样就形成了有关时间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很少是纯粹的时间性的,更多是依赖于对空间中运动的理解,时间概念是基于空间概念发展起来的,跨语言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类自然语言都倾向于借助空间概念来表达时间(周榕,2001)。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
唐洁
【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7)001
【摘要】时间概念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时间概念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的.通过从认知的角度对比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时间的空间隐喻,说明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的共性.同时,隐喻概念因深受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跨文化差异.
【总页数】4页(P127-130)
【作者】唐洁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角度看朱自清作品《匆匆》中的时间隐喻 [J], 谢佳辉
2.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言中的“上/下” [J], 李媛
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 [J], 郑远新;赵佳
4.英汉语言中空间隐喻的共性——比较"上\下"与"up\down" [J], 于娟娟
5.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论空间范畴概念对汉语时间表述的影响 [J], 匡腊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汉语中的时间隐喻

浅析汉语中的时间隐喻作者:刘恋来源:《商情》2009年第16期[摘要]随着人类对认知领域的探索不断加深,我们发现隐喻已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同我们日常思维密不可分的。
人类的思维本身就是隐喻性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中我们必须通过已知的具体概念来隐喻抽象的事物。
时间是抽象的,对时间的认知不同于其他可感可知的事物,我们需要借助其他具体的概念来认知和描述时间。
在汉语言中,我们常常把时间隐喻为空间、金钱以及实体,时间的概念便形象起来。
[关键词]时间隐喻认知思维隐喻性一、引论读过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人应该知道,其中提到了隐喻的概念。
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隐喻的研究和探索。
说到隐喻,人们一般都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来看待,只属于诗歌,仅限于表达感情。
然而,当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慢慢深入渗透到认知领域的时候,隐喻便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而是同日常思维以及事物认知密不可分。
我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就在使用隐喻,尤其是在时间的概念的认知和表达上。
本文的重点也是在时间的隐喻上,在本文中,笔者把视角对准汉语言时间隐喻,从母语出发来探讨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对时间的隐喻。
由于时间的非实体性和抽象性,对于时间的认知、思维以及概念的形成从根本上讲就是隐喻性的,因此不使用隐喻就很难表征时间。
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台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空间和时间是两个基本的范畴,我们经常从这两个基本范畴出发去认识其他抽象事物。
较时间而言,空间是一个较具体的概念,而时间则较为抽象。
时间是抽象的,我们只有借助隐喻才能将一个已知的具体概念映射到抽象的待认知的概念。
将时间隐喻为空间、金钱以及种种实体,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利用了思维本身的隐喻性,而将抽象化为具体,用具体来认知抽象。
二、汉语里的时间隐喻1.用空间隐喻时间——时间是空间空间是人类视觉系统能感知到的,空间感知能力是人类基本的无意识的能力。
而时间则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很难把握。
认知视角下俄汉时间表示法的空间隐喻对比

认知视角下俄汉时间表示法的空间隐喻对比◆摘要:人类的认知借助隐喻从具体的简单的熟悉的领域向抽象的复杂的陌生的领域延伸。
空间概念则是人类最先认识的具体概念之一,空间概念可以通过隐喻等途径用来表示时间概念。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俄汉语中时间表示法的空间概念隐喻,尝试探索俄汉两个民族在认知上异同。
◆关键词:俄汉语;认知;空间;隐喻;时间一、隐喻与人的认知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即用源域的一个概念去表述目标域中的一个概念。
把隐喻的研究归入该领域的重要著作是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Метафоры,которыми мы живем)。
莱考夫认为,隐喻即在一种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另一种概念,其本质上是概念性的。
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而且通常是把人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
隐喻意义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结果(文旭 1999:34-40)。
通过映射,人们在源域与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创立关联,以达到认知与交流的目的。
人们的日常生活会话中充满了隐喻,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
哲学越是抽象,越需要借助隐喻进行思考。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用来描写人类精神活动的词语几乎毫无例外借自描述物质活动的词汇。
“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抽象性的语义主要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跨域隐喻而成。
”(王寅 2007:305)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各种抽象概念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先是形成对直观具体事物的表象认识,然后借助于具体事物去渐渐理解和熟悉未知事物,因此很多抽象概念都是由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
本文试对空间维度的成对反义词例如上下、前后、深浅等词在时间表示法中的隐喻进行俄汉语对比,希望找出人类隐喻认知的普遍性与民族性。
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一、内容简述本文旨在探讨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本文分析了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表达方式,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这些隐喻对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具体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时间认知领域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关于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表达方式,包括“前后”、“上下”等空间维度在时间表达中的应用。
这些隐喻不仅丰富了汉语的时间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空间化理解。
为了验证这些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文章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系列与时间相关的任务,如时间顺序判断、时间距离估计等。
通过对比分析参与者的表现,文章发现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母语者的时间认知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表现为,参与者在处理与时间相关的任务时,会不自觉地受到空间隐喻的引导,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认知倾向。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影响背后的认知机制。
通过分析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等数据,文章发现时间的空间隐喻可能通过影响人们的注意分配和信息加工方式,进而影响其对时间的认知。
文章还讨论了这些影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潜在挑战。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这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时间认知机制的理解,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 时间的空间隐喻概念及其重要性时间的空间隐喻,指的是人类倾向于借助空间概念来理解和表达时间概念的一种语言现象。
这种隐喻现象尤为显著,诸如“前天”、“后天”、“上午”、“下午”等表达方式,都是将时间映射到空间维度上的具体体现。
这种隐喻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理解。
时间的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有助于我们构建时间概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空间概念往往比时间概念更为直观和具体。
英汉时空隐喻

隐喻和空间隐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两个最基本概念,然而从认知的角度看,二者并不处于对等地位。
根据隐喻认知理论,身体部位和空间方位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两个出发点,是形成抽象概念的两大基础,因此在认知视角下空间概念是一个基本概念,是许多隐喻映合的来源。
“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概念”,[4]“时间表达是空间表达的延伸”,[1]这早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由此可见,时间的概念化与空间方位息息相关,空间概念是时间概念的基础和源头。
在英汉语中,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亦是如此。
蓝纯通过对英汉语中相关语料的收集和研究发现,时间的空间隐喻就方向而言存在两种可能:横向和纵向。
横向模式赋予时间概念一个前/后(before/after)的空间方位,纵向模式赋予时间概念一个上/下(up/down)的空间方位。
英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大多体现了这种思维,如:②上午/下午;上月/下月;上次/下次;上辈子/下辈子;上一代/下一代;上学期/下学期;上下五千年;上古up to now;up to the end of last month;down to 1800Lakoff认为,空间-时间隐喻(time-as-space)有两种运动方式,即“时间在动”(Time Moving)和“自我在动”(Ego Moving)。
不少研究表明,这种空间-时间隐喻的双系统并存于英汉语中,但各有所偏重。
鉴于在英语中,纵向模式使用频率较少,下面以横向模式为主来比较这两种运动方式。
1.时间在动(Time Moving)在这一方式中,观察者的位置保持不变,时间被视为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物体,面朝观察者从未来向过去移动。
因此,过去就是从观察者身边溜走的时间,现在与观察者处于同一位置,未来正朝观察者运动。
以下是体现这一思维方式的实例:a.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b. I‟m afraid those days are gone and they‟ll never return.恐怕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隐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也就是说,人们根据两个概念域的某种相似性,以熟悉的经历去体验或理解不熟悉的经历,以两种事物的相似性进行相互映射,达到以一事物来表达另一事物的目的。
隐喻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如果没有隐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表达都会缺少很多生命力。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体存在的基本形式,现实中任何事物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之中的。
所以时空隐喻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首先是时间隐喻。
莱考夫将隐喻分为三类,分别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而生活中对于时间的隐喻多属于结构隐喻,即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涉及金钱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如我们在等待时最常说的“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把“时间”与“金钱”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
这句话不论在中文或者英语表达中都实在太普遍了,我们通过结构隐喻,直接将这两个概念叠加,如英语中的“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s?”“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这两个句子,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很显然不可交易,不能由一方给另一方,当然别人也不能把时间用完,所以这都是把时间直接看成金钱,从而使表达生动形象。
同时,时间的隐喻也有属于实体隐喻的,因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为了指代的便利,人们经常把时间看成一个有形的实体,甚至是一个容器性质的实体,如她把希望寄托在时间上。
我们满怀着希望走进新世纪。
其次是空间隐喻。
可以作为空间隐喻的词很多,暂时就用“深”来举例。
1) “深”喻“(关系)亲密”人们常把自身看作一个容器。
重要的脏器被保护在体内,距离皮肤较远的身体深处。
关系亲密的人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
因此人们借助“深”的概念来喻指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亲密和弥足珍贵。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2)“深”喻“狡猾”深藏的事物不易被人揣摩,似乎暗藏着许多变数。
因此用“深”来喻指狡猾或神秘。
蕴含“阴谋计划周全,神秘莫测”的意思。
如“心机很深”She is very deep, you never know what she is thinking.再比如说“高”,1)高本来是空间位置上由下到上距离大的,隐喻到社会阶层上可以指代地位,如他们家是高官She has friends in high places. (她有一些很有权势的朋友。
) 2)“高”可从空间性状喻指数量, 即用空间意义表示数量意义。
“速度、比例, 价格、效率、效益”等都可以量化。
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相比较有两个根本特点, 一是高效率, 一是高效益。
3)高还可以像深一样表示程度,程度意为事物变化达到的程度, 程度深的为高,如这时, 我才相信天才演员所能表现高度准确性。
Parent s who have such high hopes for
t heir children. (对孩子寄予如此厚望的父母。
最后,时间隐喻其实可以和空间隐喻叠加联系起来,变成时间的空间隐喻。
莱考夫指出:“时间的流逝是运动”。
因而在水平层面上时间是动态的,是可以进行空间位移的,时间的空间方向主要体现在水平和垂直两种。
因为时间本无前后,其前后是观察者选定的,过去的时间一般被概念化为“已经离开静止的认知主体,并慢慢远离静止的认知主体”的假想物体。
如in the past years,过去,以往,往日,去日在表示将来概念的时候,将来的时间被空间隐喻化,可以将时间认为“还没有到达,但正在朝静止的认知主体移动”的假想物体。
如:the coming year,the coming season,to look forward to.来年,来季。
垂直层面的时间是立体的,分为“上下”两个方向。
汉语的“上下”时间隐喻概念是“过去在上,未来在下”,例如:“上古”、“下学期”。
而英语中的“上下”时间隐喻概念与汉语相反,即“未来在上,过去在下”,例如:“up to now, I’ve never met him”,“Applicants must be above the age of eight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