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_蓝纯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传统上,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
然而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理论使隐喻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隐喻这一普通的修辞格便成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这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领域。
该理论认为人类最初认识的是有形的、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参照已知事物的概念去认识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像那些简单的、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某种空间关系“上下”、“前后”、“里外”等就是在最初人与周围坏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凭借人类特有的感觉和运动经验形成的。
这些空间结构靠人体的动觉经验赋予意义,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非常清晰和具体,对人类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影射力极强。
隐喻就是把这些具体清晰的结构凭借想象力从其空间始原域投射到非空间的目标域,籍以理解和描写各种无形的抽象的非空间结构和概念,比如说时间。
Gluckberg、Keysar & McGlone 认为“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
”①然而国内对认知隐喻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国内学者蓝纯认为该研究现在面临的主要课题首先是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
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或相对性。
本文正是利用国外理论结合有关语言材料分析了汉语空间概念再到时间概念中的“前”、“后”认知及其特点,并以此来验证隐喻认知从具体到抽彖、从空间到时间这一普遍的思维方式。
1.空间前后的认知空间与人类的感觉系统直接相联,人类的感觉器官如视觉、触觉等能够直接感知空间。
在人与空间环境长期互动过程中,人体感觉系统所经验的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空间关系构成了人类空间观念的最初起源。
国外许多研究者认为人类的空间知觉先于时间知觉,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能力之一。
为了生存需要,人类不得不四处移动,正是这种向四周的移动,提供了空间方位感,形成了空间的表征。
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成语中的空间隐喻——以“上”、“下”为例

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成语中的空间隐喻——以“上”、“下”
为例
黄霏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人类的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因此空间隐喻在人类
的日常生活和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汉语成语中包含了大量的空间隐喻。
该文以含"上"、"下"的成语为语料,试从认知的角度对其所含的空间隐喻进行分析与归类,并探讨其隐喻拓展义。
【总页数】3页(P173-175)
【作者】黄霏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汉语和日语空间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以“上/下”为例 [J], 陈朝阳
2.空间隐喻与现代汉语中“上/下”的隐喻义 [J], 陈玉秀
3.汉语成语的隐转喻分析——以含方位词“上”“下”的空间四字格成语为例 [J], 马应聪
4.认知视角下汉语成语的空间隐喻探究 [J], 蔺伟
5.从认知角度看泰语“上”“下”的空间隐喻 [J], 陈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空间隐喻

汉语空间隐喻汉语空间隐喻是一种指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非物质现象或概念等抽象概念的语言现象。
汉语中有许多空间隐喻,涉及到物体的高度、宽度以及深度,这些空间隐喻可以用来表达诸如时间、距离、财富等抽象概念。
本文将介绍汉语中的空间隐喻,分析其逻辑与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空间隐喻如何影响汉语的表达形式。
汉语中的空间隐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高度、宽度和深度。
对于高度而言,它可以用来表达抽象概念,例如威望、权威、地位等,而宽度则被用来表达财富及财务状况,而深度则是用来描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以高度为例,汉语中有许多表达方式,如“攀升”、“腾飞”、“直指顶峰”等,这些表达方式可以用来描述某人的地位、权威、地位的提升。
例如,“他的威望直指顶峰”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里的“直指顶峰”意思就是指他的威望已经达到了最高点,而“攀升”、“腾飞”则意味着他的权威和地位在不断提高。
宽度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财富和财务状况。
例如,“他的财富十分宽广”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里的“宽广”意思就是指他的财富范围很广,而“财富丰厚”、“财务宽裕”的表达方式则暗示着他的财务状况很好。
最后一个概念是深度,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学识和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他的知识深度”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表达方式,这里的“深度”是指他的知识非常深厚,而“知识丰富”、“广博”的表达方式则意味着他的知识非常广泛。
空间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汉语中的说话者更准确地描述抽象概念,而且还能在表达时带来极具说服力的感受。
一方面,空间隐喻的使用可以使汉语的表达更加生动,充满感染力;另一方面,它也能更好地帮助说话者表达情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意思。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空间隐喻在汉语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说话者更准确地描述抽象概念,也能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如果流利运用空间隐喻,一定能够提升汉语表达能力,从而让别人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意思。
汉语时间概念的空间隐喻

汉语时间概念的空间隐喻作者:陆建茹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8期摘要: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体存在的基本形式,但两者在人类认知和语言表达中的地位却是不平衡的。
时间的表示主要是通过空间的隐喻来实现的。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比探讨了汉民族通过空间概念认知和建构时间的途径和方式问题。
关键词:汉语认知时间空间隐喻1.引言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手段。
隐喻就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Lakoff,1980:3)。
“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赵艳芳,2001)。
空间是一种基本的本体论范畴,空间关系在人类的认知中占据中心地位,人们往往借助空间的概念去认知和建构其他抽象复杂的概念系统和事物。
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也没有感知时间的具体器官,所以时间必须借助其他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表述,要借助事物运动、空间、方位等概念以隐喻的方式来认知。
时间是基于空间概念发展起来的,空间是时间的表征模式。
人类语言学家格拉柏哥等人(1992)曾说:“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
”(转引自周榕,2001:89)人们把长期反复感知所形成的关于空间及空间的意象或意象图式,投射到时间这一概念域,就形成了时间的空间隐喻,用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
2.时间概念的空间隐喻特征根据Lakoff的隐喻理论,隐喻就是将始源域B的框架结构投射到目标域A之上.这种投射有三个特点:一是单向性,即只能将B的结构投射到A上,而不能将A的结构投射到B上;二是部分的而并非是B的所有概念结构都投射到A上;三是映射前后的认知拓扑结构是恒定不变的,也就是说目标域的结构与始源域的原有内部结构一致。
因此汉语中时间概念的空间隐喻保留了空间范畴中维度、方向、位置和移动方式等因素。
空间维度形容词“深”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的研究

空间维度形容词“深”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的研究本文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基于CCL语料库,聚焦考察空间维度形容词“深”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
研究发现:第一,“深”有两个基本义,[+内向]空间,表示从外到里的距离大;[+下向]空间,表示从上到下的距离大。
第二,“深”有三种转喻义,转喻[+下向]的容物,语义表示下向的距离大;刻画[+内向]的语义特征的容物,表示内向的密度大;表示[+下向]的容器化。
第三,“深”有四种隐喻义,隐喻容器、方向、行为和容物。
“深”的语义发展路径是从基本义到转喻义,再形成隐喻义。
标签:空间维度形容词深基本义转喻义隐喻义一、引言空间维度形容词,空间形容词是表达空间的量度形容词,在语义上具有[+量]和[+空间]语义共性特征,有一维、二维、三维,如“高”“低”“矮”“深”“浅”“长”“短”“远”“厚”“薄”“粗”“细”等。
对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对比方面,而缺乏对单个维度形容词的系统性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深”,因为“深”和其它空间形容词相比,有两个基本义。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的,而汉语中很多非空间概念都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的。
而空间形容词的内部不同语义之间都存在着由空间概念到非空间概念的隐喻现象。
因此,空间形容词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深”的语义问题,而且对汉语整体隐喻现象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相关研究文献显示,目前关于“深”的研究成果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语言系统内的研究,如任永军、藤向农(2001);二是语言系统外的研究,如蓝纯(2005)、张琦(2005)。
任永军与藤向农(2001)根据认知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理论,对空间维度形容词“深”“浅”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分析。
任永军、藤向农(2001:25~26)还指出“深”和“浅”的三种隐喻义:一是表示时间,如“深夜”“夜深人静”;二是表示颜色,如“深色”“浅色”;三是表示其它抽象观念,如与[+非易视」语义特征有关的“内容”、与[+非实体]语义特征有关的“印象、感受、感触”、与“从上到下的距离”有关的“学问、感情、积淀”等。
从认知角度对英语HIGHLOW和汉语高低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

从认知角度对英语HIGHLOW和汉语高低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引言: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其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语言中。
英语和汉语都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语言,它们在表达方式和隐喻的运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旨在从认知角度对英语中的HIGHLOW和汉语中的高低空间隐喻进行对比研究。
一、高低空间隐喻在英语中的运用在英语中,高低空间隐喻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广告等。
比如,我们常用词语“high”来表示积极、正面的含义,如high achievement(高成就)、high spirits(高昂的情绪)。
而“low”则表示消极、负面的含义,比如low self-esteem(自尊心低)和low quality(质量低)等。
这种对高低空间的隐喻可以通过词语及其语境进行理解,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
二、高低空间隐喻在汉语中的运用与英语类似,汉语中也普遍使用高低空间隐喻来表达积极和消极的含义。
例如,“高”在汉语中常用来表示积极向上,成功等概念,如高才生(才华出众的学生)、高尚品质等。
而“低”则表示消极或贬义,如低情商(情商低下)、低俗行为等。
汉语中的高低隐喻同样通过词语及其语境进行理解,增强了对汉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英语HIGHLOW隐喻与汉语高低隐喻的比较1.语言环境的差异英语和汉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这也影响了高低空间隐喻的运用方式。
英语中的HIGHLOW隐喻更注重程度的区分,强调在一些领域或方面的高低差异。
而汉语的高低隐喻则更侧重在社会层面上,强调个体在社会等级中的高低差异。
2.表达方式的差异英语中的HIGHLOW隐喻通常通过词语的使用和语境进行表达,词汇丰富而直观。
而汉语中的高低隐喻则更加依赖于语境和搭配来实现表达的效果。
汉语中的高低隐喻还常常通过动态的形象来表达概念,如“高山”表示“崇高”,“低头”表示“屈服”。
3.文化背景的影响英语和汉语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也影响了高低空间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运用方式。
从认知视角看汉语名量词的隐喻现象

从认知视角看汉语名量词的隐喻现象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将隐喻现象纳入了语言研究的范围。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汉语名量词的隐喻现象出发,深入名量词词义的内部结构,挖掘其词义本身蕴含的隐喻特征,从而发现量词与名词的深层搭配规律。
标签:名量词隐喻认知语义隐喻概念最早由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人类的认知规律。
首先,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概念来体验和理解另一种概念;其次,隐喻是一种无意识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后,隐喻以人类经验为基础,源于日常经验中两个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或相似之处。
一、汉语名量词的隐喻现象黎錦熙、刘世儒在《汉语语法教材》中将名量词分为专用名量词和临时名量词两类。
从语法意义上看,临时名量词和专用名量词都是一种计量事物的单位,但是两者在表达中所体现的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内容有所不同。
(一)临时名量词的隐喻临时名量词多是从名词借用过来的词,其量词功能比较弱。
它们并非使用于某一固定对象,而是在特定场合中,认知主体对某一特定对象产生比较特别或强烈的感知时,会临时地、即兴地选择这些词。
例如“一叶小舟”,“叶”本身是名词,但为了体现“小舟”轻小的外在形状,便用“叶”来计量“小舟”,义为“像叶子一样的小舟”。
临时名量词不仅具有专用名量词的认知特征,还有其独特的、心理的和临时性的认知特征,能更加形象地传达出所计量事物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情态。
再如名词“季”,它的名词性义项主要有两个:1.一年的四分之一,即春、夏、秋、冬四季;2.一段时间,季节、季候。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它的语义特征为[+个体上的独立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
当名词“季”转化为量词用来计量事物时,这些语义特征也随之扩展,奠定了“季”的认知基础。
“季”用作量词通常出现在传媒领域,比如用“第X季”称呼同一系列的电视剧(尤其是美剧、英剧)、综艺节目等,这些传媒名词与“季”相搭配,是存在着认知上的相似性。
认知“时间”的另一个角度:与“空间”的不同

文化论坛2021年10月刊26认知“时间”的另一个角度:与“空间”的不同刘俊峰 王丽君[摘要]“逝者如斯”是汉语的时间隐喻,作为感知时间主体的我们是在时间流中随波逐流地“过日子”“过年”。
但是,在时间流中“人”是被动的,如同在交通工具上。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祖先的民族,在时间流中选择的是“面向过去,背对未来”的姿态。
“现在、今天、今年”是时间流中“我们”的位置,公元纪年是我们随着时间流流动的参照。
根据这一时间感知模式解释对客观世界空间、时间感知的不同,也涉及作为汉语词汇的“空间”与“时间”。
[关键词]汉语时间感知模式;时间;空间引言时间是抽象的,人们通过相似性借助空间认识时间,“时间表征从本质上讲是隐喻性的,不借助隐喻就难以表征时间。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空间是时间隐喻表征的重要维度之一,在跨文化中具有广泛的一致性。
”[2]汉语学界在研究“前”“后”表示时间概念时,引进了时间隐喻这一观点,认为汉语的时间隐喻模式是“时间在动”,“H·Clark 设想把时间看成由一连串离散的事件构成的公路。
使用自己在动的比喻,我们是在公路上行走,未来在前方,过去在背后。
使用时间在动的比喻,是公路向我们移来。
汉语正是使用这个比喻而有‘前途’‘前半天’‘前辈’‘后天’‘后半天’‘后辈’等说法。
汉语的有些说法则使用自己在动的比喻,如‘前途’‘前进’‘后路’‘后退’。
”[3]以空间隐喻时间除了关注二者的同一,当然也关注了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空间是三维的,静止的;时间是一维的,永恒运动的。
我们认为在研究汉语中的“时间”问题时,对“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关注得不够充分。
本文的研究涉及对客观世界空间、时间的感知,也涉及作为汉语词汇的“空间”与“时间”的不同。
一、汉语时间感知模式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的并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空间的静止、时间的运动,都是与感知空间、时间的主体——“我”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