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应用》电子教案

《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应用》电子教案
《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应用》电子教案

《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应用》电子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介绍化学、化工文献的发展历史、化学情报检索系统的建立以及化学文献查阅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化工文献的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 情报检索系统。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化学文献的发展

早先,情报资料的传递:口授,传抄----17世纪末,科学协会成立.促进了学术交流,为推广,了解新知,出现了科技杂志----17世纪后半期,各资本主义国家成立专利局,出现了专利文献。

世界最早的科技杂志----1665年创立的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第一种化学杂志 1778年,命名为“Crell’s chemisches Journal”。直到19世纪中叶,才陆续出版由学会刊发的会志----20世纪60年代,文献数量,品种激增。

文献发展:开始一般性科文献刊物=>专业性刊物,近代由于学科渗透:专业=>多科性期刊,单一专业期刊量下降,在发展中,化学文献数量和增速居各科学之首。

文献数量迅猛增加:1650年世界无杂志----1950年科技刊量达8万---近200年,平均翻一翻/15年----人们和尖端科学每2—3年翻一翻(如基因,超导,纳米―――)越到近代速度越快。翻翻时间线形:

公元初----1753年翻了一翻用时一千七百五十年

1750----1950年。。。。。。。。。。。。。。一百五十年

1900----1950年。。。。。。。。。。。。。。五十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翻了四翻。。。十年

过去一个专业人员看几种期刊就可基本掌握学科的动向----现在看40种也不能满足需要----另外,除期刊外,每年还有:专利(约100万件),技术标准(约20万件),特种文献(约20万件),产品样本(约50万种)以及图书(约60万种)。。。。

科技文献快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个:

1.现代从事科学活动人数剧增:1800年,1千人---1850年1万人---1900年10万人---1950年百万人---2000年千万人---每50年增10倍。

2. 学科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现在没有一个封闭的专业学科----如配位化学。。。。学科的发现往往也直接影响其他学科,如集成电路改变了计算机的结构与性能。

3. 专业范围的划分越来越细:文献分散在众多学科领域中,如元素化学家。。。。

4. 科学技术的国际化:越是重要的发明发现,跨越会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如克隆,基因,核武器,计算机,超导。

5. 研究项目的合作化和组织化:如国际基因图谱研究组(中国承担1%)为避免重复,文献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科技文献种类繁多

1.文献的品种繁多(1)化学文献按类划分:图书,期刊杂志,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资料,专利文献,技术标准,技术档案及产品样本。。。。。

(2)按文献载体划分:a 印刷型(铅印,油印,胶印等)b 缩微型,一般指以感光材料为载体,如缩微胶卷 c 磁带或磁盘:通过机器汇编语言,将文献输入计算机 d 视听资料如唱片,录音带,影碟等

(3)按文献性质划分a 一次文献----原始文献 b 二次文献----将原始文献经整理,简化,组织等加工处理后形成的系统资料。如书目,索引,文摘等 c 三次文献:指评述性,综合性的文献,如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

2.文献语种繁多据统计全世界有约3000种语言,人口百万以上使用约200多种-----1909年只需英,德,法三种语言,可阅化学文献的92%----现在这三种语文献只占60%左右,其他如俄,中,日等

前苏联文摘引用66种语言的文献----较进用的语言有12种,----世界上2/3的工程师不能阅此文献。

美国CA总编Bernler说:“假如一个化学家懂30国语言,每小时有读4种杂志的速度,一周用40个小时来阅读化学专业论文,从每年的1月1日开始,读完全年的化学文献,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80年代,2000年需40年)

三、文献交叉,发表分散

学科愈分愈多愈细,现代越有2500门学科,不同的学科之间互渗,互促,共同发展----自然科学互渗,形成物化,化物,生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渗,形成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一门学科的发展,有赖于各学科和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如克隆人技术已完成,但法学不行,所以不允许。有关论文不仅在生物学刊,也在法学,社会等刊发表)----反应在文献上是繁杂,分散和交叉----如一种期刊往往登5-6个学科的论文----又如CA 50%只摘325种刊,75%摘1384刊,90%需3589种,100%需摘15000种期刊。

四、文献的失效(老化)加快

新文献不断取代旧文献,据报道:基础科学文献失效率(失效一半)为8-10年----工程技术3-5年----科技文献失效导致知识失效,科技愈发达,文献量愈多,失效速快。

18世纪知识老化周期 80-90年

19世纪…………………. 30年

20世纪前50年………… 15年

目前…………………….3-5年

美工程教育协会1976年测算:科技知识12.5%又大学获及,87.5%工作岗位上学习积累的。一个76年毕业的大学生到1981年,5年内知识陈旧(失效)50%----到86年(10年),原有知识(技术知识部分)100%陈旧失效。

另一方面科技知识转为生产力过程大大缩短:

蒸汽机从发明到使用耗时 100年,柴油机。。。。。。。。 19年

发电机。。。。。。。。。。。。。。。。。。60年喷气发动机。。。。。。14年

电话机。。。。。。。。。。。。。。。。。。53年原子能发电。。。。。。12年

电子管。。。。。。。。。。。。。。。。。。30年晶体管。。。。。。。。3年

飞机。。。。。。。。。。。。。。。。。。20年激光。。。。。。。2个月

§1-2 化学文献源

一、图书是一种论文成册的公开出版物,其主要内容一般是总结性的,经过加工的二次或三次文献----出版时间较期刊晚----但著者一般是行家,一般较系统和全面。如果想对某一学科获较全面,系统的知识或对不熟学科进行初了解,参考使用图书较好。----如专著,字典,百科全书,手册等。。。。

二、期刊是一种报道新科技和新理论的出版物,具有出版周期短,数量大,内容新,影响广,及时反映当时的科技水平的特点。

多为一次文献-----便于科技工作者了解动态,掌握进展,开阔思路,吸取成果,参考价值大,约占情报来源的65%。

三、科技报告是关于某项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或是对研究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进展情况的实际记录。

既不象图书也不象期刊,特点是一个报告单独成一册----最早1909年英国出版的“时代报”(Current Paper)。科技报告基本上都是一次文献,内容较专深具体,代表了一国在某一专业的科技水平----许多最新尖端资料,往往首先反映在科技报告中。----科技报告有许多是保密和控制发行的。但公开的有关政府的大套科技报告,如AD,PB,DOE,NASA等

四、学位论文是指高等学院或科研单位的毕业生获取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时提交的论文。围绕着一个专题研究的成果----一般先详述前人工作,再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参考价值不亚于政府研究报告。

五、会议资料是指国内外各专业学术会议所发表的论文、报告或论文集等。

包含了大量一次文献,反映出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每年约十几万篇,是最重要的科技性报告来源之一。

六、专利文献只要指专利说明书,是专利申请人的政府递送说明新发明创造的书面文件。发明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新设计。。。经审批后获一定年限的专利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世界每年批准40万件对产品研究很有价值。CA中专利文献占1/4

七、技术标准是指对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的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等方面所作的技术规定。

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也是一重要情报源----由此可了解有关国家的工业发展情况,也可借鉴他人制定自己的标准。

八、技术档案是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部门在科技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具体对象的科技文件,图样,图表,照片,原始记录的原本及替代本的复制本等。

是生产建设和科研中用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文献----具有保密和内部使用的特点。

九、产品样本指对定型产品的性能,构造,用途,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产品规格等所作的具体说明。

十、其他文献如报纸,新闻稿等报道新发明,新成果及科技发展展望,从中可获一些重要情报。

§1-3化学情报检索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一、化学情报检索系统的建立

要在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的科技文献中获取情报,如同大海捞针,往往是徒劳无功,目前全世界科技文献每年1000万篇,且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长,所以必须借助检索工具,即文摘,索引,书册等二次和三次文献,一即文检。文检是情检的一种,广义的说情报检索是指将情报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贮起来,并根据情报拥护的需要找出有关的情报的过程。凡是以文献(包括文摘,题录或全文)为检索对象的,就叫做文献检索。

二次文献文摘最早始于1778-1803年的Crell’s chem..J.所附的论文摘要,第一种专门的文

摘杂志是1830年创刊的药学文摘,即后来的德国化学文摘。

德国化学文摘 Chem.Zentr.

1871-1925英化学会志J.chem.Soc.附有文摘

1907 美化学文摘 Chem.Abstracts(CA)

1926 英化学文摘Brit.Chem.Abstracts

1927日本化学总览(2964年改为日本科技文献速报)

前苏联化学文摘

二.化学情报检索系统的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个体的,自由的研究组织形式逐渐让位于合作的集体的研究。如 1746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只由两名科学家编写。而1967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则由一万名科学家编写。因为仅靠两人占有的资料对“百科全书”来说太少了。

据统计:今天一位科学家即便24小时阅读也只能涉猎世界上有关书刊的5%,而时间和知识的重要性却越来越显著。----知识就是力量(Konwledge is power.)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主意就是金钱。“Idea is money”.

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成为科技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文献由于手检逐步过度到机检。

美62年始由机器编辑化学题录的KWIC系统和CA数据库----69年起出版CA磁带版---现在世界上提供联机检索的机构已接近100家,其中最著名的有:美国DIALOG,ORBIT;欧航天局的ESA/IRS;日本的JOS;法Questel等系统。

我国1980年11个部在香港设立了国际联机终端。因为计算机速比人快上千万倍,查一年中发表的化学文摘由一年降至一分钟。再如美国家医学图书馆的MEDLING系统在1977年时,每十分钟查完一个课题,相当于用30种语言浏览2千多种医学杂志上的9万篇文献。我省在省情报所可联机,基本费300。查SCI 700

三.间接检索具有良好的检索功能

检索有二种方法可供选择:a 直接检索----从浏览查阅文献中获取所需情报b 间接检索----通过检索工具的指引获取所需的情报。使盲目的,分散的检索成为有目的的集中检索----检索效果大幅度提高。

文献质量有一定的保证----无价值的文献被淘汰,节约了在无价文献上的时间。

加速检索的过程 ----只检与主题有关的一小部分文摘,效率大大提高。

消除了语言障碍----对不熟语言直检会漏之,而文摘等用一种语言写。

提供了广阔的情报来源 ----直检只能从一图书馆文献获取,而工具中情报来源广,使查全,查准性提高

提供了有规律的检索途径 ----使既快又准检索成为可能。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中波电台发射系统与接收系统设计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一.引言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通信电子线路》这门课,让我对无线电通信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可以来检验和考察自己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在本课设结合Multisim软件来对中波电台发射机与接收机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方法进行研究。既帮助我将理论变成实践,也使自己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二.发射机与接收机原理及原理框图 1.发射机原理及原理框图 发射机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有用的低频信号对高频载波的调制,将其变为在某一中心频率上具有一定带宽、适合通过天线发射的电磁波。 通常,发射机包括三个部分:高频部分,低频部分,和电源部分。 高频部分一般包括主振荡器、缓冲放大、倍频器、中间放大、功放推动级与末级功放。主振器的作用是产生频率稳定的载波。为了提高频率稳定性,主振级往往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并在它后面加上缓冲级,以削弱后级对主振器的影响。低频部分包括话筒、低频电压放大级、低频功率放大级与末级低频功率放大级。低频信号通过逐渐放大,在末级功放处获得所需的功率电平,以便对高频末级功率放大器进行调制。因此,末级低频功率放大级也叫调制器。发射机系统原理框图如下图: 设计指标: 设计目的是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小功率调幅发射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调试。 技术指标:载波频率535-1605KHz,载波频率稳定度不低于10-3,输出负载51Ω,总的输出功率50mW,调幅指数30%~80%。调制频率500Hz~10kHz。 本设计可提供的器件如下,参数请查询芯片数据手册。所提供的芯片仅供参考,可以选择其他替代芯片。 高频小功率晶体管3DG6 高频小功率晶体管3DG12 集成模拟乘法器XCC,MC1496 高频磁环NXO-100 运算放大器μA74l 集成振荡电路E16483 原理及原理框图 接收机的主要任务是从已调制AM波中解调出原始有用信号,主要由输

通信电子线路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学习该课程前应该先复习巩固其先修课程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在课程学习中,要特别注意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分析方法的不同点。例如,在高频小信号放大器一章应注意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等效电路与低频放大电路等效电路的不同之处,应该考虑分布参数的影响;在谐振功率放大器一章,应该注意它与低频功率放大器的不同之处,很好地掌握折线分析法;在频率变换电路中,应该注意区分线性频率变换和非线性频率变换电路的频谱特性。因为本课程中涉及电路的负载主要是谐振回路,因此首先要很好地掌握阻抗变换电路与选频电路特性的特性及分析方法。 本课程着重掌握通信系统中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及其在现代通信中的典型应用。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对通信系统应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并会进行模拟通信系统中发射机,接收机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 对本课程中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实验消化理解理论课程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参予课外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实践能力。

为了巩固课程知识,学生可选择相关硬件课程设计,进行无线通信发射机和接收机的设计、安装、调试,可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深度。 为了帮助同学学好该课程,我们编写了教材和参考资料,该课程已经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环境,同学们可从华中科技大学主页的精品课程栏目进去可以浏览该课程的网上教学系统。该系统中有网络课程(含网上教材、电子教案、学习指导、思考练习、参考资料、授课录像、复习导航等)以及课堂讲课多媒体课件,还有网上实验教学系统。 教材和参考资料: 1.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严国萍、龙占超编写,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通信电子线路”该教材的特点是:强调系统,从通信系统和整机出发来分析各功能模块的原理、组成、作用,构建了模拟通信和数字调制系统的内容体系;深入浅出,注重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典型应用,按照基础知识、线性电路、非线性电路以及频率变换电路来组织教材内容;易于理解,重点难点配有例题,每章都有主要知识点小结,结合实际无线通信机进行电路和性能指标分析以及参数测量;内容新颖,注意将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最新科技发展相融合,将软件无线电中用DSP实现调制解调的思想引入教材。 2.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组还编写出版了辅导书“高频电子线路学习指导与题解”,本书包含了与本课程相关的张肃文等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学教案全册

教学计划 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科目信息技术教师******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文本输入、编辑等操作有了较好地掌握和提高,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上机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就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玩游戏。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本册教学分三个单元,共12课。第一单元为制作班级课程表,第二单元为记录成长的足迹,第三单元为班队活动收获多,主要的任务和要求是: 1、能熟练地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作班级课程表; 2、让学生认识博客,继而学会申请博客和写博文,并能传照片和加好友。 3、学会PowerPoint相关操作,并学会制作多媒体作品。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能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 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劳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协助,通过小老师来指导程度薄弱的学生,以期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均衡发展; 3、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重视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合工大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设计报告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学号: 班级:通信工程14-2班 指导老师:正琼

目录 键入章标题(第1 级)1 键入章标题(第2 级) 2 键入章标题(第3 级) 3 键入章标题(第1 级)4 键入章标题(第2 级) 5 键入章标题(第3 级) 6

设计课题一 LC 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 1. 设计容和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 设计容:设计一个LC 正弦波振荡器 ● 已知条件: 三极管 负载 ● 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① 谐振频率?0 = 5MHz ② 频率稳定度o c f f ≤510–4/小时 ③ 输出峰峰值 2. 设计方案选择 ● 方案选择 ① 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优点:由于1L和2L之间有互感存在,所以容易起振。其次是频率易调(调C)。 缺点:与电三点式振荡器相比,其输出波形差。这是因为反馈支路为感性支路,对高次谐波呈现高阻抗,波形失真较大。其次是当工作频率较高时,由于1L和2L上的分布电容和晶体管的极间电容均并联于1L与2L两端,这样,反馈系数F随频率变化而变化。 工作频率愈高,分布参数的影响也愈严重,甚至可能使F减小到满足不了起振条件。因此,优先选择的还是电容反馈振荡器。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优点:高次谐波成分小,输出波形好,其次振荡频率可以做得很高,因而本电路适用于较高的工作频率。

缺点:频率不易调(调L,调节围小),调1C 或2C 来改变震荡频率时,反馈系数也将改变。但只要在L 两端并上一个可变电容器,并令1C 与2C 为固定电容,则在调整频率时,基本上不会影响反馈系数。 克拉波振荡器 优点:频率可调,,其次改变F 不 受影响,与 无关,故比较稳定。 缺点:频率不能太高,波段围不宽,波段覆盖系数一般约为1.2~1.3,波段输出幅度不平稳,实际中常用于固定频率振荡器。 ○ 4 西勒振荡器 优点:振荡频率可以很高,且在波段振幅比较稳定,调谐围比较 4 C

武汉科技大学通信电子电路期末试卷+答案教学总结

试题纸A -1 - 课程名称:通信电子线路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07级 考生学号:考生姓名: 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无需使用计算器 一、单项选择(2' *12=24分) 1、根据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由于RL减小,当高频功率放大器从临界状态向欠压区 变化时。 (A)输出功率和集电极效率均减小(B)输出功率减小,集电极效率增大 (C)输出功率增大,集电极效率减小(D)输出功率和集电极效率均增大 2、作为集电极调幅用的高频功率放大器,其工作状态应选用。 (A)甲类状态(B)临界状态(0 过压状态(D)欠压状态 3、对于三端式振荡器,三极管各电极间接电抗元件X(电容或电感),C、E电极间接电抗 元件X1,B、E电极间接X2,C B电极间接X3,满足振荡的原则是。 (A)X1与X2性质相同,X1、X2与X3性质相反 (B)X1与X3性质相同,X1、X3与X2性质相反 (C)X2与X3性质相同,X2、X3与X1性质相反 (D)X1与X2、X3性质均相同 4、在常用的反馈型LC振荡器中,振荡波形好且最稳定的电路是。 (A)变压器耦合反馈型振荡电路(B)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C)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D)西勒振荡电路 5、为使振荡器输出稳幅正弦信号,环路增益KF(j oo)应为。 (A)KF(j o )= 1 (B)KF(j o )> 1 (C)KF(j o)v 1 (D)KF(j o )= 0 6、单音正弦调制的AM?幅波有个边频,其调制指数ma的取值范围是 (A) 1、(0,1) (B) 1、(-1,1) (C) 2、(0,1) (D) 2、(-1,1) 7、某已调波的数学表达式为u( t) = 2(1 + Sin(2 nX 103t))Sin2 nX 106t,这是一个(A)AM 波(B)FM 波(C)DSB 波(D)SSB 波 8、在各种调制电路中,最节省频带和功率的是。 (A)AM电路(B)DSB电路(C)SSB电路(D)FM电路

小学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第01课)

小学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第01课)

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哪些是信息处理的工具。 [课时安排] 建议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哪些是信息、信息处理工具。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 议] 本课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以及学生参与的看、听、说、摸等方式,对信息和信息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挂图展示、观看录像片、用计算机演示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主体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现实生活中人们用来接受、处理、发布信息的工具很多,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报纸、信函、计算机等,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处理工具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 第01课-2

的优势来展示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来处理信息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计算机已经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了解一点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等基本常识,应该从实践和理论这两个角度来讲。 [参考资料]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这台计算机总共使用了18000多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重量达30多吨,占地18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钟5000次。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十分庞大,性能也不是很高,但是它却奠定了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自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电子计算机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电子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大致上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中央处理机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01课-3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电感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

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_____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_ 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 I 1绪论.. (1) 2正弦波振荡器 (2) 2.1 反馈振荡器产生振荡的原因及其工作原理 (2) 2.2平衡条件 (3) 2.3起振条件 (3) 2.4稳定条件 (4) 3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5) 3.1三点式振荡器的组成原则 (5) 3.2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5) 3.3 振荡器设计的模块分析 (6) 4 仿真与制作 (10) 4.1仿真. (10) 4.2分析调试 (12) 5 心得体会...................................13= 参考文献 (14)

摘要 反馈振荡器是一种常用的正弦波振荡器,主要由决定振荡频率的选频网络和维持振荡的正反馈放大器组成。按照选频网络所采用元件的不同,正弦波振荡器可分为LC振荡器、R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等类型。本文介绍了高频电感三点式振荡器电路的原理及设计,电感三点式容易起振,调整频率方便,变电容而不影响反馈系数。 正弦波振荡器在各种电子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无线发射机中的载波信号源,接收设备中的本地振荡信号源,各种测量仪器如信号发生器、频率计、fT测试仪中的核心部分以及自动控制环节,都离不开正弦波振荡器。根据所产生的波形不同,可将振荡器分成正弦波振荡器和非正弦波振荡器两大类。前者能产生正弦波,后者能产生矩形波、三角波、锯齿波等。 本文将简单介绍一种利用一款名为Multisim 11.0的软件作为电路设计的仿真软件,电容电感以及其他电子器件构成的高频电感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电路中采用了晶体三极管作为电路的放大器,电路的额定电源电压为5.0 V,电流为1~3 mA,电路可输出输出频率为8 MHz(该频率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 关键词:高频、电感、振荡器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ppt教案

课题:进入PowerPoint世界(1) 教学目标:1、掌握启动和退出PowerPoint的方法; 2、认识PowerPoint窗口; 3、学习创建文件的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PowerPoint窗口、创建文件的方法 教具:PowerPoint 课件、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看一下powerpoint的动画演示——“欢迎进入PowerPoint世界!” 2、问:谁知道这是用什么编制的?(引出PowerPoint的重要性)那么,你认为可能会在什么方面使用powerpoint呢?(在高级的现代商业活动中,公司重要的的装备:笔记本电脑。其中最重要的容是使用powerpoint;教师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 3、这节课,我们就来进入Powerpoint的世界,看看究竟有什么本事。 二、认识powerpoint: 1、启动Powerpoint,单击“开始”→“程序”→“Microsoft powerpoint”就可以启动它,启动后,我们再选择“空演示文稿”,点击“确定”就可以了。然后会出现一个对话框,这时我们选空白幻灯片,进入Powerpoint编辑界面。 2、认识Powerpoint界面。 A、提问:想一想这窗口和已学过的什么窗口相类似?(word) B、介绍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窗口控制按钮、编辑区等界面容。 C、介绍Powerpoint的五种不同的视图 PowerPoint有五种视图模式,可在菜单“视图”中切换。(1)幻灯片视图:可处理个别的幻灯片。(2)大纲视图:直接处理幻灯片的标题及文本段落容。(3)幻灯片浏览视图:重组幻灯片的顺序及选定播放效果。(4)备注页视图:可建立演示者的参考信息。(5)幻灯片放映模式:以全屏幕的电子简报方式播放出每一幻灯片。 三、练一练: 1、制作第一幻灯片 学生对照书本的步骤,自己试制作一幻灯片 四、作品欣赏:展示学生优秀作品,让学生间进行点评 五、小结、质疑: 今天,我们认识了powerpoint。主要了解了在我们认识了它的可以使用它制作一个演示稿,这种演示稿经常被称为幻灯片。操作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还需要解决? 课后小结: Word 文档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通信0711 姓名邱加钦学号 2007830029 成绩指导老师马中华陈红霞 2010年 1 月 4 日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 一设计名称:调频无线话筒的设计 二设计时间:2010年1月1日~1月5日 三设计地点:集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实验室 四指导老师:马中华、陈红霞 五设计目的: 1,了解无线话筒的发射原理; 2,熟练掌握protel设计; 3,完成简单的无线话筒制作; 4,通过制作和检测无线话筒,加深对放功率放大器的认识。 六设计原理 调频无线话筒是一种可以将声音或者歌声转换成88~108MHz的无线电波发射出去,距离可以达到30~50m,用普通调频收音机或者带收音机功能的手机就可以接收。 将声音调制到高频载波上,可以用调幅的方法,也可以用调频的方法。 与调幅相比,调频具有保真度好,抗干扰性强的优点,缺点是占用频带较宽。 调频的方式一般用于超短波波段。 1、调频无线话筒的框图如下: T2 图1 调频话筒框图 2、设计原理图:

图2 试验原理图 晶体管T1和其周围的电路构成高频振荡器,振荡频率由L、C4、C5、T1的结电容决定。 加至T1管基极的音频信号电压,会使c-b结电容随它变化,从而实现调频。 C4可改变中心频率的选择(88~108MHz)。 T1输出调频信号,通过C7耦合到T2管的基极,经过T2管放大后从天线辐射出去。T2管构成高频放大器,还有缓冲作用,隔离了天线对高频振荡器的影响,使振荡频率更加稳定。 七设计内容 1,protel设计 (1)电路原理图设计。按设计原理图进行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如图3示。

小学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经典)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1 课题: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教学器材:投影仪、演示用计算机。 授课地点:电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组成,硬件和软件知识,计算机的安全与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2、什么是信息?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有了信息交流。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到20世纪后叶我们把信息与信息技术交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举例)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所谓信息,通常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直接从生产、生活、科研活动中收集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取间接的

信息。其中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途径。 请阅读P2—P4。 (实例演示) 从信息学的角度,从为了解1990年到1999年十年中,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分析相应的教育发展情况作为例子,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示例告诉我们信息世界里,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 操作步骤:A、连接上网, B、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 C、检验结果: D、依次选取“中国教育概况”“中国教育科研网” E、从中找到数据输入到电子表格中, F、再把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示。 4、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它的技术范畴。信息资源已成为同物质资源同样重要的社会资源。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实现资源共享。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成为所有人可共享的社会资源。 5、归纳、总结: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6、讨论思考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那些途径? 归纳总结: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布置作业: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人们获取信息有哪些主要途径?

通信电路与系统课程设计2018

“通信电路与系统”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 一、课程设计题目: 1. 调频发射机设计 主要技术指标: 工作中心频率?0=6. 5MH Z或10.7MH Z, 发射功率P A≥ 50 mw效率ηA> 50%负载R L = 51Ω, 最大频偏Δ?max =20KHz 2. 调频接收机设计 主要技术指标: 工作频率?0=6. 5MH Z或10.7MH Z,输出功率P0 = 0.25w( R L = 8Ω) 灵敏度10mV 3. 调幅发射机设计 主要技术指标: 工作中心频率?0=6. 5MH Z或10.7MH Z, 发射功率P A=300mw总效率ηA> 50%调幅度m a =50% 负载R L = 51Ω, 4. 调幅接收机设计 接收信号: 载频?0=6. 5MH Z或10.7MH Z,调制信号1Khz,调幅度m a =50% 主要技术指标: 工作频率?0=6. 5MH Z或10.7MH Z,输出功率P0 =100mW( R L = 8Ω) 灵敏度20mV 5.调频与解调系统设计 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工作中心频率?0 =10MHZ或15MHZ,最大频偏Δ?max =75KHz, 调制信号1Khz, 解调输出峰峰值UOP-P ≥2V, 6.调幅与解调系统设计 调幅电路能产生AM和DSB信号, 解调电路应无失真. 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工作中心频率?0 =1MHZ 到10MHZ任选,调制信号1Khz到10KHZ任选, AM调幅度ma =50% ,载波的频率稳定度≤5 x 10 –4 /小时, 解调输出峰峰值UOP-P ≥1V 实验室已有的条件: 晶体管3DG100(3DG6)或3DG130(3DG12)9013 晶振: 2M 5M 6.5M 10.7M 10.245M 变容二极管BB910 中频变压器6.5MHz 10.7MHz 模拟乘法器MC1496 MC13135集成接收芯片LM386低功放芯片集成振荡器MC1648 锁相环NE564 二、课程设计报告格式及主要内容:(设计报告撰写要认真,不可抄袭,否则重写) 1. 设计题目及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给出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通过比较,确定系统各个模块的选择; 3. 各个单元电路设计 参数计算、元器件选择、电路图等; 4.电路的安装调试: 包括实际指标测试结果:数据、曲线、图表等; 对测试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说明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5 按国家标准画出定型电路图,PCB图(选),列出元件明细表; 6. 总结课程设计的收获及心得体会。 7. 列出参考文献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

备课教案撰写要求 一、认真钻研本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教材体系结构和国际国内最新研究进展,结合学生实际状况明确重难点,精心安排教学步骤,订好学期授课计划和每节课的课时计划。 二、教师备课应以二学时为单位编写教案;一律使用教学事务部发放的教案本撰写,不得使用其他纸张。在个人认真备课、写好教案的基础上,提倡集中备课、互相启发、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三、教案必须具备如下内容(每次课应在首页应写清楚):1、题目(包括章、节名称、序号);2、教学目的与要求;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4、教学方法; 5、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主要部分,讲课具体内容); 6、作业处理; 7、教学小结。 四、教案必须每学期更新,开学初的备课量一定要达到或超过该课程课时总量的三分之一。教案要妥善携带及保存,以备教学检查。 教学进度计划表填表说明

1.本表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学生课程学习的概要,也是学院进行教学检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认真填写,表中的基本信息和内容应填写完整,不得遗漏。 2.基本信息中的“课程考核说明及要求”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考核的方式、成绩评定的方法、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的比例、考试的题型、考试时间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说明与要求等。 3.进度表中“教学内容”只填写章或节的内容,具体讲授内容不必写;每次课只能以2学时为单位安排内容。 4.进度表中的“教学形式及其手段”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形式及相关手段的说明,一般包括讲授、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练习、实验、讨论、案例等。 5.作业安排必须具体(做几题,是哪些题)。 6.进度表中的“执行情况”主要填写计划落实和变更情况。 7.教学进度计划表经责任教授、系(部)领导审签后,不得随意变动,如需调整,应经责任教授、系(部)领导同意,并在执行情况栏中注明。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册全册教案安徽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册全册教案安 徽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1单元文件管理好习惯 第1课我的文件存哪里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从认识“我的电脑”窗口开始,让学生知道以前所学习、使用的文件都存储在“我的电脑”中,进而认识硬盘盘符和文件夹图标,了解文件是如何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 然后打开“我的文档”文件夹,浏览各种类型文件,这些文件是前两册教材素材,所以学生应该驾轻就熟。通过查找一幅图画,先按照详细情况查看文件,再按照类型顺序重排文件,将所有画图文件排列在一起,最后通过缩略图方式查看具体文件。这样,学生很容易明白文件多种查看方式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级一年的《信息技术》学习,学生对文件有了初步的感知,但还没有具体的概念,也不清楚文件存储位置。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归类整理的习惯,但归类方式还是不太科学。因此,本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整理的重要性,进而关注文件的有序管理也同样重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我的电脑”窗口组成。 2、了解硬盘分区、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及其关系。 3、了解文件的类型、大小、修改日期等属性。 【过程与方法】 1、能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 2、通过对文件进行分类的实际操作,,理解信息资源分类的基本理念,并运用这种理念,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3、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逐步养成良好的信息管理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 2、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硬盘分区、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及其关系。 (2)了解文件的类型、大小、修改日期等属性。 (3)改变窗口中文件的查看方式、排列顺序。 2、教学难点 (1)了解硬盘分区、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及其关系。 (2)能够根据需要改变文件的查看方式和排列顺序。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创设参加计算机绘画作品评选的情境,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2、将“我的电脑”文件存储结构与家庭住宅进行类比,使学生轻松理解文件存储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题目及答案(正式版)

1.请问本机振荡电路的类型并估算电路的振荡频率? 答:本振的类型为Clapp 振荡器,它是电容三端式振荡器的一种变形。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近似等于其选频回路的谐振频率,即: f= 2.影响振荡频率的元件有哪些? 答:如下图: 如图红色椭圆标注所示,振荡频率由这些元件决定。 3.天线信号接收选频网络的作用? 答:其作用是选频,通过可变电容选择希望听到的广播信号。 4.混频电路射极电阻的作用? 答:该电阻是用于稳定混频管静态工作点而使用的电流负反馈电阻。 5.混频电路输入输出信号波形特征? 答:混频电路有两路输入信号:天线信号,其波形是疏密相间且等幅的调频信号;本振信号,其波形是高频正弦信号。混频电路输出信号:载波为中频的调频信号,其波形特征与天线信号一致,是疏密相间且等幅的调频信号。 6.混频电路集电极选频网络的作用? 答:从混频后的信号中用该选频网络滤出中频信号。 7.中频放大电路陶瓷滤波器的作用? 答:陶瓷滤波器的作用是进一步滤出中频信号,因为陶瓷滤波器的矩形系数一般要比LC谐振回路好,即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8.检波电路中中周的作用及选频网络的中心频率是多少? 答:该中周的作用是将信号中频率的变化转化为电压的变化。选频网络的中心频率是:

10.7MHz 9. 低频放大电路的输出是如何调整的? 答:通过调整低放输入端可变电阻实现 10. 如何保证中频放大电路的频率是10.7MHz ? 答:要保证中放的频率是10.7MHz ,我们在电路中需要注意:中放管输出端的陶瓷滤波器要选择中心频率为10.7MHz 的产品 11. 混频级与中放级电路静态计算 答:混频级和和中放级电路的直流静态工作点分析如下: 设Tr1和Tr2的直流放大倍数分别为1β、2β,基极电流、集电极电流和发射极电流分别为i Ib 、 i Ic 和i Ie ,1,2i =,总电流为I 。 根据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特性有: i i i Ic Ib β= (1) (1)i i i Ie Ib β=+ (2) 设Tr1和Tr2的基极电压分别为1Vb 、2V b ,那么 1120.7Vb Ie R =+ (3) 2240.7Vb Ie R =+ (4) 此外,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编号:06030182b 二、实验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 1、实验教学目的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化学课,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化学基础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传授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2、实验内容和要求 实验项目一:燃烧焓的测定 (1)安装氧弹式量热计; (2)称药品、燃烧丝的质量,装氧弹; (3)用氧弹式量热计测苯甲酸的燃烧热; (4)用氧弹式量热计测萘的燃烧热。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量热计的原理,学会雷诺图解法,掌握恒容燃烧热与恒 压燃烧热的关系。 实验项目二: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1)安装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装置; (2 )向烧瓶中加适量的水; (3)抽真空,检查气密性; (4)加热至液体微沸,测定蒸汽压。 理解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气液平衡的概念,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即Clausius-Clapeyron方程;了解用动态法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方法和原理;掌握饱和蒸气压法测定液体汽化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真空泵及压力计的使用。 实验项目三: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摩尔质量 (1)用分析天平称取0.2500g尿素置于干燥管中; (2)制做冰盐浴; (3)安装凝固点测定装置; (4)测定溶液的凝固点。 掌握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溶质的摩尔质量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掌握溶液凝固点的

测量技术。 实验项目四: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 1)安装蒸馏仪; 2)向蒸馏仪中加适量药品; 3)测定沸点; 4)测定折射率。 掌握阿贝(Abbe )折光仪的使用,掌握用蒸馏仪测定t—x 图的方法,理解完全互溶二 组分气液平衡相图。 实验项目五:二组分合金相图的绘制 (1)检查二组分合金相图炉; (2 )称样品于样品管中; (3)加热使样品成为液态; (4)控制冷却速度,测定冷却时间和冷却温度的关系。了解步冷曲线的形成原因;掌握微电脑控制金属相图实验炉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热分析法的测量技术与有关测量温度的方法。 实验项目六: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 (1)制做盐桥; (2)配制溶液; (3)调节电位差计; (4)测量电池的电动热。 了解补偿法测定电池电动势的原理,掌握电动势测定难溶物溶度积(K SP)的方法;掌 握电位差计的测定原理和使用方法,测定Cu-Zn 原电池的电动势。 实验项目七:溶液表面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 (1 )配制溶液; (2)安装表面张力测定仪; (3)测定水的压强差; (4)测定溶液的压强差。 理解表面张力、溶液表面的吸附概念,了解表面张力的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鼓泡法(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2、测定不同浓度c的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Y,并由Y —C曲线求算吸附量。实验项目八:过氧化氢 的催化分解 (1)配制过氧化氢溶液; (2)测定过氧化氢浓度; (3)安装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装置; (4)测定过氧化氢t 时刻所分解放出氧气的体积。 熟悉一级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掌握静态法测定H2O2 分解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半衰期;掌 握量气技术和体积校正技术。 实验项目九: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测定 (1)配制乙酸乙酯溶液; (2)安装恒温水槽; (3)测量氢氧钠溶液的电导率;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编写日期:2015.10 适用对象:本科执笔:彭小娟 学时数:64 审核: 课程名称:通信电子线路 课程编号:152440800 学分:3.5 分 总学时:64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实验学时:8 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通信电子线路是通信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组成现代通信系统各功能电路的基本原理、指标、参数的理论计算和电路分析,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这些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及其在通信中的典型应用,为将来从事通信电子系统研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主要内容: 1、通信系统的组成 2、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与信道 3、通信系统中的发送与接收设备 基本要求: 1、了解传输媒质对通信的作用及影响。 2、理解无线通信中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原理。 3、掌握无线接收与发送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基本原理。 学时分配:2 第二章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1、LC 谐振回路的选频特性和阻抗变换特性 2、集中选频放大器 3、电噪声 4、反馈控制电路的原理及其分析方法 基本要求:

1、了解电噪声产生的原因及噪声系数的计算。 2、理解反馈控制电路的原理并掌握其分析方法。 3、掌握串、并联谐振回路的Q 值、谐振频率、谐振特性、通频带、阻抗特性、相频特性;以及串、并联阻抗的等效互换和回路抽头时阻抗的变换关系、接入系数的计算。掌握各种选频网络的特性及分析方法。 学时分配:10 第三章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 主要内容: 1、概述 2、谐振放大器 3、宽带放大器 4、集成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 基本要求: 1、了解宽带放大器相关概念及其性能特点。 2、理解理解谐振放大器工作不稳定的原因。 3、掌握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增益、通频带、选择性和稳定性等质量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掌握晶体管小信号放大器等效电路的分析方法。 学时分配:8 第四章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主要内容: 1、概述 2、丙类谐振功率放大电路 3、宽带高频功率放大电路与功率合成电路 4、集成高频功率放大电路及应用 基本要求: 1、了解宽带功率放大器的相关特性。 2、理解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的高频特性,输出匹配网络等特性。 3、掌握高频功率放大器的折线分析法、动态特性和负载特性。 4、掌握高频功率放大器欠压、临界、过压三种工作状态的特点及电压电流波形。 5、掌握高频功放功率和效率的计算。 学时分配:8 第五章正弦波振荡器 主要内容: 1、概述 2、反馈振荡原理 3、LC 振荡器

射频通信电路课程设计报告

射频通信电路课程设计报告 引言 混频器在通信工程和无线电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在调制系统中,输入的基带信号都要经过频率的转换变成高频已调信号。在解调过程中,接收的已调高频信号也要经过频率的转换,变成对应的中频信号。特别是在超外差式接收机中,混频器应用较为广泛,如AM 广播接收机将已调幅信号535KHZ-一1605KHZ要变成为465KHZ中频信号,电视接收机将已调48.5M一870M 的图象信号要变成38MHZ的中频图象信号。 常用的振幅检波电路有包络检波和同步检波两类。输出电压直接反映调幅包络变化规律的检波电路,称为包络检波电路,它适用于普通调幅波的检波。通常根据信号大小的不同,将检波器分为小信号平方律检波和大信号峰值包络检波两信号检波。 目前, 在应用较广泛的电路仿真软件中, Pspice是应用较多的一种。Psp ice 能够把仿真与电路原理图的设计紧密得结合在一起。广泛应用于各种电路分析,可以满足电路动态仿真的要求。其元件模型的特性与实际元件的特性十分相似,因而它的仿真波形与实验电路的测试结果相近,对电路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此可见,混频电路是应用电子技术和无线电专业必须掌握的关键电路。 [3]

目录 引言 (2) 一.概述 (3) 二. 方案分析 (4) 三.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 (6) 1.LC正弦波振荡器 (6) 2.模拟乘法器电路 (8) 3.谐振电路 (9) 4.包络检波 (12) 四.电路性能指标的测试 (16) 五.课程设计体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适用于化学专业) 课程编码:B10071308X 总学时:64 学分:2 开课学期:第四、五学期 课程类型:学科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 一、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之后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学会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能测定,熟悉物理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条件的判断和选择,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1、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实验基本理论和技术。 2、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化学课程中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物理化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的实验态度和实验方法。 二、实验方式和基本要求 1. 本课程以实验为主,单独设课。 2. 本课程主要设置验证性,整个实验过程包括预习、课前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4个环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预习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经老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 实验2人1组。每个实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碰到疑难问题,学生要善于独立分析,力争自己解决;老师亦可提供指导,但不得包办代替。 4. 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在实验室进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报告。学生若实验失败,应找出原因,经老师同意后才可重做实验。 5. 实验结束,学生应认真分析实验现象,整理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产生的原因,能对实验提出自己的改建意见或建议。老师检查实验结果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室。

现代通信电路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通信电路(课程设计) 题目名称:模拟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院系名称:电子信息学院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2013年12月

目录一.设计题目 二.设计内容 三.实现方法 3.1信号产生模块 3.2载频信号产生模块 3.3调制器 3.4解调器 四.设计平台 4.1硬件平台 4.2软件平台 五.设计要求 5.1设计准备 5.2安装调试要求 六.电路调试 6.1 AM发射机调试 6.2 AM接收机调试 6.3 调幅通信系统联调 七.结果分析 八.电路仿真 8.1 LC振荡器 8.2 振幅调制器 7.3 振幅信号的解调 九.附录 9.1 GP4实验板模块分布图 9.2 参考文献

一、设计题目模拟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二、设计内容 图1模拟通信系统框图 本设计主要完成以下模块 a. 信号源产生模块(语音低频信号) b. 载波信号产生模块(载波) c. 调制器 d. 解调器

三、实现方法 3.1信号产生模块 实现方法:RC振荡器 ,要求f=1.5kHz 振荡频率f=12RC 3.2载频信号产生模块 实现方法:LC振荡器 LC正弦波振荡电路 3.3调制器 方案:AM调制器

实现方法:模拟相乘器 模拟相乘器实现两信号(调制信号与载频)的相乘,从而产生差频与和频,从而实现频谱的线性搬移,它产生无用频率分量少,是调制AM 实现的最好方法。 本设计AM调制采用模拟相乘器MC1496。 低频调制信号 3.4 解调器 方案:AM解调 实现方法: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器

由于模拟相乘器解调电路比较复杂,而AM调幅波包络反应了调制信号的变化规律,因此可用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且电路较简单,无需载波信号。因此本设计用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器。 图3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器 四、设计平台 4.1硬件平台:

通信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通信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通信电子线路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现代通信系统中信道机所涉及的各种高频电子线路的功能、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分析方法。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电路基础,低频电子线路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基本技术,为以后学习更高级的信息与通信课程,以及今后从事通信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道《高频电子线路》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尤其是各种典型的常用的高频电路。 3.初步学会进行一些具体的高频电路分析和电路设计方法,能够分析基本的、常用的高频电路并能进行简单的电路设计。 4.养成对工程应用的关注兴趣,并能够把所学的原理应用到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验加深理解,使学生能结合实际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课程涉及到的概念、原理与技术能说明和解释。 掌握——是指能运用已理解的概念和原理。 学会——是指能运用概念和原理进行实验分析和设计。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