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视角看化学探索科学的新体系
浅析化学学科中的哲学思想

浅析化学学科中的哲学思想【摘要】哲学是关于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为具体科学包括化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正确地思维方法和理论指导。
化学科学及其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化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本文重点以有机化学学科的内容发展为例,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及其方法,说明了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无不渗透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化学;辩证;哲学0 前言自从有人类以来,化学知识就处于不断积累过程,但在各个历史阶段,其发展状况也不一样,史前时期人类掌握了对火的运用是人类开始化学实践活动的起点,化学史界普遍认为“金丹术”是“化学的萌芽”[1]。
1824 年,德国有机化学家维勒(F. Woh ler)首先从无机物人工合成了有机物——尿素,尿素的合成,突破了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的绝对界限,为有机合成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0世纪以来,化学迈入了现代化学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化学开始由宏观领域进入到微观领域,把宏观的理论研究和微观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更深刻地揭示了化学现象的本质[2]。
1 哲学原理在化学科学中的体现化学是研究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所揭示的化学规律只适用于一定特殊的学科范围,但在研究哲学的问题上也有重大意义,而哲学是在概括包含化学在内的具体科学成果、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所揭示的普遍的规律和原则[3]。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曾经促进了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今也在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新发展作出贡献。
而哲学也正深刻影响着包括化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发展。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一切理论思维过程,不管从事理论思维的科学家们是否愿意承认,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4]。
1.1 量变和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质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质的变化。
从化学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从化学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导言科学和哲学都是人类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科学源于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但这些经验和知识本身尚不足以形成科学,只有当人们用理性思维对这些经验和知识加以概括、总结和推演,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论,把零散的知识构建成严整的体系时,科学才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
因此,科学就是求实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合。
而哲学也是源于人类的经验和知识,但哲学并不单纯是对这些经验和知识的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对人类所有经验和知识的共性和本质进行总结,又是对人类理性认识和理性过程进行总结。
这样看来,科学和哲学的对象和目的是不同的,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中具体的事物,总结出具体的规律和本质;哲学研究的是这些具体规律和本质之中所蕴涵的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刻的规律和本质,同时总结出理性思维的一般规律。
正因如此,科学与哲学并不孤立,而是相互依存、不断交融、共同发展的。
首先,科学虽以人们对自然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但必须经过理性思维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才能溶入科学体系之中,而这些理性认识和理性过程则是深受哲学影响的。
反过来,哲学从根本上又必须紧紧依赖于各种科学规律和本质,从而归纳出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哲学原理和思维规律。
因此,历史上科学界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带来哲学界和思想界的深刻革命,而每一次哲学思想的完备和流行反过来又引导着科学的前进。
科学与哲学的这种关系的确是很有意思和很有意义的,为了能更生动地说明这一点,本文将从化学这一门典型而古老的自然学科来看看科学与哲学的美妙关系。
****************************上篇哲学:化学的引路人一古代化学的哲学启蒙在古代,人们无法对化学现象有多么深刻的认识,所以古代化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化学理论”,如果说有,或者至少说有什么一种思想对化学实践进行指导的话,那么只能是哲学。
人们最早对化学运动的理论概括大概就是对物质世界本原问题的形形色色的哲学学说。
哲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化学平衡”为例

哲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化学平衡”为例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150025)龚宇吴林[摘要]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哲学思想,可为化学的学习研究和发展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基础。
文章重点介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规律、因果关系等在“化学平衡”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指出不仅要传授学生化学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哲学观。
[关键词]哲学思想;化学平衡;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2)05-0060-03在人类不断认识、了解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科学和哲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二者不同的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本质,而将这些具体的规律和本质重新归纳和升华,并总结出理性思维的一般规律则是哲学研究的方向。
由此可见,科学与哲学,虽有着表面的不同,但有着深层的统一。
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又为科学提供理论指导,两者彼此渗透、相辅相成。
化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化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
在不断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培养学生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逐渐被广大教师所了解。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1],这些核心素养不仅会使学生对化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为他们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平衡”是化学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并形成健康科学地认识世界的态度。
将哲学思想和高中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五维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来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世界由物质组成,万事万物并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一直处于永恒的变化中,即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而化学平衡即蕴含了这种思想[2]。
刍议哲学思想在化学知识中的体现和运用

刍议哲学思想在化学知识中的体现和运用
哲学思想在化学知识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建立和发展中。
例如,原子论的发展源于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当时哲学家们认为物质由许多不可再分的组成单位组成,这个概念后来被称为原子。
此外,哲学思想也在化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和结果解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实验设计中,哲学思想帮助化学家们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实验设计。
例如,哲学中的排除法原理可以帮助化学家们排除干扰因素,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可靠。
此外,
哲学思想也帮助化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例如通过对比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
的结论。
总之,哲学思想在化学知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化学家们建立和发展基本概念,并在实验设计和结果解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学前沿的哲学思考

化学前沿的哲学思考—纳米表面工程发展姓名:李浩系别:化学系专业:应用化学学号: 2010122204时间: 2011.12.15化学前沿的哲学思考—纳米表面工程发展李浩(化学系,应用化学,104班,学号2010122204)摘要: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运用到表面工程中,使表面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纳米表面工程”这一全新的概念应运而生。
文章总结了纳米材料在热喷涂技术、电刷镀技术、涂装技术、粘结剂技术、纳米薄膜制备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并借助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辩证法的理论和观点,通过对纳米表面工程的研究内容、发展过程的研究,分析了纳米表面工程的出现带来的哲学思考和启迪。
在人类理性归约之下,纳米表面工程必将实现其价值,促进社会进步,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纳米表面工程,纳米材料,纳米技术,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辩证法1 引言表面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就已应用到了贴金、镏金和桐油防腐等表面技术。
1983年英国T.BELL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表面工程的概念,为表面工程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进步,2000年徐滨士、欧忠文等首先提出了“纳米表面工程”的概念[2],标志着表面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际上对纳米热喷涂技术、纳米电镀刷技术、纳米减摩自修复添加剂技术、纳米固体润滑技术、纳米粘接技术、纳米涂装技术、纳米薄膜制备技术及金属表面纳米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
总结纳米表面工程的发展经验,并进行展望,对推动纳米表面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纳米表面工程的发展概况表面工程概念的提出只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
1983年英国伯明翰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的成立以及1985年国际刊物《表面工程》的发行成为表面工程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
1986年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国际材料与热处理第五届年会上根据联合会主席T.BELL教授的倡议,将“国际材料与热处理联合会”改名为“国际热处理及表面工程联合会”,有关表面工程国际会议随后连续不断召开。
用化学学哲学,学化学用哲学.

用化学学哲学,学化学用哲学江苏省兴化中学经志俊225700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教导我们:学哲学应该学习它的原理,学习应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统一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研究化学现象和解决化学问题中训练辩证的思维方法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化学是学哲学的资源,哲学是学化学的工具。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用化学学哲学”和“学化学用哲学”两个方面对有关化学和哲学的知识、方法进行相互渗透、相互整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用化学学哲学用化学学哲学的目标:在化学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哲学观点的渗透,促使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初步接受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基础自然科学,构成大千世界的几千万种物质均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利用原子、分子、离子研究化学物质可从微观的角度加深学生对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观点的认同;溶解平衡建立后溶解与结晶仍在进行,化学平衡建立后正反应与逆反应并未停止,通过对动态平衡的研究可培养学生建立起物质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观点。
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物质性质制约物质用途;苯酚分子中由于羟基与苯环的相互影响,使其分子中羟基具有酸性、苯环更易发生取代反应。
通过这类知识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建立起事物间普遍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观点。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与还原,离子键中的静电吸引和排斥,化学平衡中的正反应与逆反应,都属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一对矛盾。
这种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导致了物质间的电子转移,稳定的离子键的形成,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移动。
结合这些知识的研究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
化学教育,以哲学视角论文

化学教育,以哲学的视角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分支,同样渗透着哲学的灵性与光芒。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同人类探索世界的历史一样古老,这一点,翻开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史,不难找到佐证。
可以说,化学是随着人类一起长大的。
在化学教育中,如果我们以哲学的视角加以关照,以哲学的经纬贯穿起来,那么这门学科将不再因为其琐碎、散乱、缺少系统性而被学生们视为畏途。
哲学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正是在这一点上,化学与哲学,尤其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这种联系的根据。
一、世界观的一致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物质,而微观粒子最基本的特性就是运动。
这一点可以由电子显微镜拍摄的某些物质的分子、原子真实存在的照片证实,也可以根据实验观察所获得的物质的气味、有色气体的扩散、物质的溶解、蒸发、凝固等实验事实,并运用逻辑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或模型方法做出微观解释。
别外,还可以从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中看到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从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现象可证明物质的运动形式是物质性质的反映;从有机化学的主反应与副反应可以得出物质是普遍联系、互相作用的结论。
二、认识论、方法论的一致性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一)质量互变规律任何一种物质具有质和量的两方面的属性。
物质的量和质是不可分的,如水的分子量、密度、沸点等量的属性,就是属于水这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物质的量,水这种物质也总是具有上述一定量的。
由构成物质微粒数量上的变化而引起物质质变的形式。
结合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三氧化二铁与四氧化三铁、氮的多种含氧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同系物等,都能揭示物质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客观规律。
道尔顿化学哲学新体系

道尔顿化学哲学新体系道尔顿化学哲学新体系是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9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关于物质本质和化学反应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对于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后来的原子论奠定了基础。
道尔顿化学哲学新体系的核心思想是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组成,这些粒子被称为原子。
根据道尔顿的理论,不同的元素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而化学反应则是由原子之间的组合和分离引起的。
在道尔顿化学哲学新体系中,原子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原子是不可分割的:道尔顿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无法再细分。
这与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相符,他们也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2. 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和性质:道尔顿认为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和性质。
例如,氧原子和氮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在化学反应中也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3. 原子可以组合成化合物:道尔顿提出了化合物的概念,认为它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的。
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4.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保持不变:道尔顿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只发生重新组合,而原子本身并不发生改变。
这一观点被后来的实验证实,进一步支持了道尔顿的理论。
道尔顿化学哲学新体系对于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后来的原子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石。
道尔顿的理论还为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启示,为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道尔顿的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他认为原子是硬球状的,无法解释一些现象,例如放射性衰变和原子核的结构。
此外,道尔顿的理论未能解释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速率和能量变化,这需要后来的化学家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总的来说,道尔顿化学哲学新体系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虽然道尔顿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它为后来的原子论奠定了基础,并为化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启示。
道尔顿化学哲学新体系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化学从一门经验性科学逐渐转变为一门具有理论基础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哲学视角看化学——探索科学的新体系
哲学是追求世界本源的大智慧,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
φιλοσοφ?α(philosophia),意为“热爱智慧”。
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o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
希腊人把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赋予它循理论智、探究天地社会人间万象演变因由的任务。
在生活中人们生来便追寻美和寻求真理,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哲学家有点像科学家。
科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系统,然而它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已。
如果人们打破科学研究中的各种界限,那么所有的研究就都变成了同一个课题,也就是哲学。
化学哲学(philosophy of chemistry)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具有特殊性的哲学研究领域。
化学哲学是研究和探讨化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科学,是科学哲学的分支,是化学与哲学相互交叉形成的学科。
化学哲学以化学科学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一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主要研究领域,对于全面阐发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及方法论,对于化学科学的学科发展及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萌芽阶段多数化学工作者是朴素的科学实在论者,他们习惯于将化学研究的对象如原子、分子等作为整个世界的构成部分。
他们忙于制造
新的化学物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却从不去解答宇宙学、神学或思辨哲学的问题。
尽管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在意念上却鄙视哲学。
另外,由于化学与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历史上化学家注重实用的传统,化学家们养成了回避形而上学问题及其争论的习惯。
科学哲学家认为,化学不像物理学那样曾在19~20世纪之交发生了重要的科学革命,并没有像量子力学那样引发“经典认识论的危机”。
同时,在西方主流科学哲学家当中,想当然地把化学看作是物理学的延伸,以为化学理论在原则上可以还原为物理学理论,相应地所有化学哲学问题只被看作物理学哲学问题的特殊表现。
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牛顿力学理论诞生以来,传统哲学在对科学做哲学反思时保持着对牛顿范式(对数学化和严格形式化的理论)的偏爱。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批“学物理学出身的哲学家”率先发表了大量关于量子力学
和相对论问题的哲学论文,从而开辟了科学哲学的新领域。
不仅这批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全都精通现代物理学,而且证伪主义者波普尔及至后来的历史主义者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也全都精通现代物理学,于是形成了科学哲学关注理论物理问题的研究传统。
这一传统不仅忽视了化学,而且也忽略了其他科学分支。
此后,生物学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末期,化学哲学则处于其研究活动最为频繁的一段时期,并且开始
受到科学哲学界的重视和认可。
兴起阶段1993年11月,德国最早举办了一系列以著名的化学家埃米尔·厄伦美厄(Emil Erlenmeyer)命名的专门讨论关于化学中的哲学问题的年会,第一次会议的主题为“从哲学角度看化学”,1994年11月第二次年会的主题为“化学语言”,1996年9月第三次年会的主题为“化学相对于其他自然科学的自主性”,并有论文集出版。
这一系列年会的举办对确立“化学哲学”的学科独立性具有重
要意义。
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这是第一次以独立的“化学哲学”名称而出现的历史性事件。
化学哲学史上另一
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1994年国际化学哲学大会的举办,这一年总共举办了四次国际性的会议,可见化学哲学研究的迫切性和化学哲学爱好者们的巨大热情。
到1997年7月,在英国举办的国际化学与生物化学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成立了国际化学哲学学会(ISPC),并且每年要组织夏季座谈会;同年,美国化学学会组织了以“化学与哲学”为主题的专
门性年会,《合成》(Synthese)杂志1997年将第111期作为刊登化学哲学论文的专刊。
1998年秋季,国际科学哲学
大会专门成立化学哲学分会,足以说明科学哲学界对化学哲学研究的认可和重视。
为了集中化学哲学研究信息成果并加强业内交流,化学哲学共同体还创办了两个专门性刊物:一个是1995年于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创办的国际性杂志《HYLE》,最初是电子版,1997年成为正式的纸质出版物;另一个是
1999年在美国创办的《化学基础》(Foundations of Chemistry)杂志。
这两个刊物成为化学哲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园地。
同时还建立了化学哲学网址和电子期刊、E-MAIL 讨论会等各种形式的网络活动,为化学哲学共同体的形成和各项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也吸引了世界各地一大批化学哲学爱好者。
辩证化研究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辩证的化学哲学研究。
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体系中,在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过程中,化学的理论原理或案例分析往往用作反对机械论哲学的重要证据。
研究者们充分认识到化学对于理解和说明自然辩证法思想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化学原理对质变与量变关系的解释,研究部门将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化学哲学的研究方面,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成果。
如:前苏联化学哲学研究者凯德洛的《对门捷列夫关于周期律的早期作品所做的哲学分析》、《未知的诸元素》、《原子量与周期律》和《元素系统之外》等。
库兹涅佐夫的《关于物质化学组织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新观念》和《化学中的性质变化的属性》。
前苏联化学家日丹诺夫的《有机化学方法论概述》和《化学中的哲学问题》等。
思想飞跃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天生就有着紧密的相关性。
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方不少化学家和化学史学家从自身的工作出发触及到了
化学哲学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并认识到对从哲学角度思考化
学问题并进行概念分类的必要性。
到了20世纪70年代,面对当时科学哲学中流行的还原论主张,化学理论能否通过量子化学划归为物理学,成为化学家们首要考虑的内容。
一些理论化学家在发展量子化学理论模型的同时,质疑化学中的概念和定律是否能够从量子力学原理中推导出来。
由于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除了专门的化学哲学论著以外,一些化学史文献同样也触及到了化学哲学问题,体现史论相结合的特征。
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以化学史为主要线索,哲学思想为主导,分析化学发展的规律性,从中引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结论;另一方面是对化学史实做案例研究,通过对史实的具体分析和详细论证,从而得出某种哲学观点,说明化学定律或原理的内在逻辑规律,其特点是以论为主,史论结合。
前期的化学哲学研究表明,有必要对化学进行专门的哲学论证,通过对化学研究成果的认识和分析,从中汲取养分,丰富和发展科学哲学的基本原理,这是化学可能为科学哲学提供的财富。
另一方面,也有必要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化学,考虑哲学可能为化学提供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原理和评价标准等。
通过化学与哲学的相互靠拢,建立联盟,不论对化学的合理认识,还是对哲学的丰富与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未来憧憬化学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的最初目的是能在科学哲学界激起一个
小小的波浪,并希望超越其他分支学科。
通过十年的不懈努
力,化学哲学形成自己的研究主题和争论焦点,在科学哲学界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受到关注。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化学哲学的研究内容和走向来看,其研究走向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考科学哲学能为化学提供什么;另一方面是考虑如何通过化学哲学研究来重申科学哲学中
的基本问题。
这是来自于不同维度的认识。
由于主流科学哲学带有物理学眼光的局限性,不足以认识化学的特异性和自主性。
正如英国物理化学家考尔迪尼所主张的,它不可能抓住科学中实验所充当的角色以及基于实验建立科学理论的
逻辑结构。
然而,现代化学的发展已经兼容库恩所谓的数学式科学和培根主义的归纳科学两个特征,因此应当站在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并讨论化学,同时,又通过化学这面棱镜,来透视科学哲学,分析和调整哲学概念。
这样,通过化学哲学研究至少能在两种迥然不同的科学认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沟通彼此间的联系,改善科学哲学研究的片面性状况。
化学哲学的研究,对于全面阐发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及方法论,对于化学科学的学科发展及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体看来,化学哲学还处于萌芽阶段,它的内容、结构、体系均未定形,随着当代化学科学的飞跃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特别是对化学运动认识的深入,化学哲学还会有新的发展。
欢迎个人转发,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crispsmc@。
科学媒介中心
(Science Media Center)秉承着全球视野,时代高度,历史纵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于传播科学共同体权威,理性,及时,准确的声音,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学传播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