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污水处理厂及排污管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项目名称:江西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污水处理厂及排污管网建设项目

项目类别:工业园区环保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承办单位:赣州市水西有色冶金基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二、项目拟建地点

江西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位于赣州市中心城区(章贡区)西北部的水西镇境内,属赣州市水西片区,距赣州市西河大桥约8公里。东、北面临赣江、西临105国道、南至水西镇联三村。蓉厦高速公路在基地南侧由东向西穿越,105国道在基地南侧经过。基地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是赣州市有色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境内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基地呈“两片、三组团”的布局模式。两片:即由蓉厦高速公路将基地分成南、北两个片区;三组团:即被基地南北向主干道、东西向主干道及蓉厦高速公路将基地分成不同的产业组团,分别为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组团、轻有色冶炼产业组团、重有色冶炼产业组团。

江西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污水处理厂拟建在基地的北面,位于E-02-02地块(详见项目位置图)

三、主要建设规模和内容

项目计划征地面积为48亩。

项目拟采用采用化学沉淀法,通过两级氢氧化物化学沉淀+混凝工艺,向废水中投加氢氧化物,使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而去除。本项目工程建设模为工业污水处理能力2万M3/d,在2011年达到设计负荷。

主要建设内容:

1、截污管网系统建设。铺设收集基地工业污水干管网,涉及基地面积10平方公里。新建污水提升泵站2座, 铺设污水管31032米,其中:DN600压力(钢)管566米、

DN500压力(钢)管685米、

DN300钢筋砼污水管19146米、

DN400钢筋砼污水管6093米、

DN500钢筋砼污水管1654米、

DN600钢筋砼污水管1773米、

DN700钢筋砼污水管612米、

DN800钢筋砼污水管503米。

2、污水处理厂建设。

新建2万立方米/日工业污水处理厂一座。

本项目尾水排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标准的B标准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1和表4中二级标准,并依此进行处理工艺和工程方案的研究和设计。

四、项目总投资与效益情况

本项目总投资499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4931万元(其中:污水处理厂固定资产投资为2711万元,排污管网系统固定资产投资为2220万元);流动资金为60万元。

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8.3%,财务净现值(IC=4%时)为810万元。投资回收期为8.2年,表明项目投资能按时回收,投资利润率6.3%。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节项目背景

一、编制依据与原则

(一)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江西省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4、《赣州市章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5、《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

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二级标准

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7、厂界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标准

8、施工期声环境质量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9、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级标准。

10、恶臭气体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即NH3 ≤1.5mg/m3,H2S≤0.06 mg/m3。

11、尾水排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城镇污水厂一级标准(B类)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1和表4中二级标准;

12、厂界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Ⅱ类标准。

1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1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1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二)编制原则

1、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根据总体布局结合地形条件和环境要求,采用近远期结合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充分研究基地废水水质水量的状况,选择技术先进、支行稳定可靠的工艺,确保污水处理达标。

3、工艺合理原则下,尽可能节省投资。

4、实现管理科学现代化,自动化程度适中,操用管理方便,并切合

国内实际情况采用自动化控制与手动控制相结合。

5、尽可能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能耗、物耗,减少定员,以使运行成本低廉。

6、设备选型合理、主要立足国内。

7、总图布置合理、紧凑、因地制宜、节省占地。

8、妥善处理、处置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避免二次污染。

(三)项目研究范围

根据《赣州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及《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本工程服务范围为基地规划面积。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研究范围包括:

1、基地排污管网和2万m3/d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

2、调查研究项目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分析社会经济与基地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工业污水处理方案设计;

4、研究项目所选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方法以及主要技术标准;

5、计算主要工程量,估算工程投资;

6、进行污水处理厂经济评价,综合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7、根据资金筹措,研究实施方案及工期安排;

8、提出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二、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江西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位于赣州市中心城区西北部的水西镇境内,属赣州市水西片区,区域雨污水排入赣江。赣江以章、贡二水在章贡区汇合而得名,古代传说以“赣巨人”而名水。主源为贡水,发源于石城县横江镇洋地石寮岽,为江西省最大河流。赣州市境内赣江长度45千米(自章贡区八境台--赣县尧口),自南向北流向,北入鄱阳湖,属

长江流域赣江水系。

在当前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和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条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围绕着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循环经济学、生态工业学应运而生,生态工业园建设已是工业区建设的主流。

目前10余家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企业即将进驻基地,如果企业生产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赣江,势必造成河流水质的污染,给本地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损失。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工业企业的发展,基地的市政建设,特别是排水工程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地在较为全面的排水规划指导下,将配合基地道路的兴建,建立起基地排水管网,使基地排水逐渐形成系统,做到基地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有组织的排放。基地建设部门对污水处理厂建设非常重视。基地污水收集系统及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目标为:保护城市水体及赣江水域水资源,维护和改善好基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基地综合实力,改善投资环境,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对把基地建设成生态工业基地,对赣州市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为将基地建成生态产业基地,应加强基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基地的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开展。污水处理厂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主要建设条件

章贡区(赣州市)地处江西省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江西的南大门,是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发展的共同腹地,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生态优美。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的交通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凸显,面临着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章贡区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战略,确定了依托园区(基地)办工业的发展举措,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培育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平台。

基地目前在建或已达成投资意向企业如下:

《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期实施的要求。依据基地地形与规划用地布局的特点,结合基地规划道路,敷设污水管道收集系统,在两个最低洼处分设两座污水提升泵站,污水经收集后排至本项目拟建地址(规划在基地E-02-02地块内);新建一

座2万吨/日的工业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处理等级为二级,水质达到生产用水及环境用水标准,回用于生产和环境用水或排入赣江。因此,本项目的政策、规划等配套条件良好,能保证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发挥应有的效益。

第三节问题与建议

本项目属于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较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赣州市已制定的污水处理费标准,但标准较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特别在土建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植物破坏,形成局部水土流失,一方面要求施工单位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负责施工监理等人员也应重视这个问题;合理安排好地下管线的建设,做好基地污水管网的衔接,管线敷设最好一步到位,避免日后的重复开挖。

建议:污水处理厂运行与基地污水管网维护在财务核算上分开,基地污水管网的维护费按现行的体制,由财政承担。同时,污水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保证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最大化地发挥效益,污水管网工程必须与污水处理厂同步建成。

第二章区域概况与发展规划

第一节区域概况

一、区域概况

1、区域位置: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简称赣南。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具有明显的东进西出、南接北承的区位优势。

章贡区位于赣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全区国土总面积425.5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40.3平方公里;总人口48.25万,其中,城市人口35.21万。辖6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66个行政村、10个镇居委会、43个社区居委会。

基地位于章贡区西北部的水西镇境内,距赣州市西河大桥约8公里。东、北面临赣江、西临105国道、南至水西镇联三村。蓉厦高速公路在基地南侧由东向西穿越,105国道在基地南侧经过。基地总用地面积约10.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77.46公顷,林地236.66公顷,居住用地105.66公顷,水域86.65公顷,其他173.62(包括园地、弃置地等)。基地现有总人口约1.05万人,建成后可安排2.4~3.6万个就业岗位,总人口为4.0万人。

2、区域沿革:章贡区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这里“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这里交通便利,四省通衢,是珠

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三角洲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1996年,京九线(境内全长15.38公里)开通,结束了辖区内无铁路的历史;2004年,赣粤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赣州至南昌、赣州至广州只需4小时车程;2005年,赣州至龙岩铁路建成通车,进一步密切了与闽南地区的联系;105、323两条国道贯穿境内;4C级黄金机场,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水运1500吨级船舶可通过赣江直达长江各港口及沿海。昆厦高速公路和赣韶铁路的即将建成,章贡区作为江西“南大门”中心城区和“长珠闽”地区共同腹地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并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中发挥“桥头堡”作用。

3、区域自然特征:自然资源丰富。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9.4°C,年均日照1889小时,年均降水量1466毫米,年均无霜期286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殖和栖息,森林覆盖率达54.4%。全区水资源丰富,章、贡、赣三江在境内总长55.7公里,河流年径流量280.2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5.7万千瓦。矿藏资源丰富,有钨、稀土等。

4、区域资源特点:名胜古迹丰富。这里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有开城市“八景文化”之先河的八境台,名闻遐迩的郁孤台,迄今为止我国仅存的保护最好的宋代砖城墙、福寿沟,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的艺术宝库通天岩,有绝对年限可考的宋代慈云塔,江南形制等级最高的古代县学遗址文庙和宋代江南四大名窑之一的七里窑遗址,被誉为“宋城博物馆”。一处处古迹,一座座名胜,犹如群星,把章贡区点缀得绚丽璀灿。赣南小炒鱼、炒东坡、客家点心、擂茶等独具特色的客家风味小吃更是让游客留恋忘返。

文化底蕴深厚。北宋时,苏轼二至赣州,留下许多诗文佳话;周敦颐在赣州首开讲学之风,与弟子程颢、程颐在赣州奠定理学根基,影响

深远。南宋时,文天祥任赣州知州,曾在此组织新军抗元;辛弃疾游赣州,写下千古绝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人黄庭坚、杨万里都曾驻足赣州,留下诗词墨迹。明时,解缙游寿量寺,写下《寿量寺中兴碑词》;王阳明在通天岩问难答辩,使赣州理学之风更盛,对赣州文化影响颇大。抗日战争时期,蒋经国先生任赣南专员六年(1939—1945年),大力推行所谓的“赣南新政”。深厚的文化哺育造就了大批出类拨萃的本籍人才,宋代有名士阳孝本、诗人曾几、状元池梦鲤,明、清代有刘丞直、谢诏、邓元昌,民国时期有阳立垣、陈协、陈锐等。

二、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据初步测算,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119.24亿元,同比增长13.9%(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6亿元,同比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51.10亿元,同比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64.58亿元,同比增长11.7%。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3.42:40.22:56.36调整到2.98:42.86:54.16。区属生产总值41.25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9亿元,同比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22.59亿元,同比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15.77亿元,同比增长11.8%。实现财政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47.2%,高于去年同期25.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3.50亿元,同比增长48.4%。地方财政收入占区属GDP比重达8.5%。

1、工业:章贡区是一个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中心城区,拥有冶金、机械、造纸、化工、医药、食品、服装、电子等29个门类产品,工业总产值占赣州市18个县(市、区)工业总产值的1/7,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稀土、钨钼产品畅销美国、韩国、加拿大、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现拥有冶金、机械、造纸、化工、医药、食品、电子等29个工业门类,

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机电制造和现代轻化纺等三大主导产业,培育了华劲纸业、逸豪优美科、虔东实业、赣发集团等一批优秀重点工业企业。稀土冶金产品、钨化工产品、钨丝、气压机、胶印机、机制纸、皮革制品、精细化工产品等远销海外。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在2003年实现三年翻番的基础上,2005年再实现两年翻番,工业仍然是领跑章贡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连续多年获全省工业崛起奖和全省十强工业县(市、区)称号。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7.73亿元,同比增长2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9.49亿元,同比增长15.5%。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3.7%,拉动GDP增长个6.08百分点。

近些年来,章贡区有色冶炼加工,机械装备制造、轻化纺、IT和生物制药五大主导产业已趋雏型。其中有色冶炼加工,机械装备制造、轻化纺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对工业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

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有赣州虔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赣州特精钨钼有限公司、赣州八0一钨业有限公司、赣州虹飞钨钼材料有限公司、赣州逸豪优美科实业有限公司、赣州豪丰冶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赣州鸿茂锡业焊料有限公司等10户企业。重点产品有钨钼、稀土金属、钴系列产品和焊锡产品。2005年实现利税总额2.28亿元。

机械装备制造业有江西气体压缩机有限公司、赣州发电设备成套制造有限公司、赣州群星机械有限公司、赣州汇众精密锻造有限公司、赣州金环磁选设备有限公司、赣州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赣州水泵制造有限公司等14户企业。重点产品有气体压缩机系列产品、一二类压力容器产品、对开单双色(双面)胶印机、水轮发电机组、TF系列柴油发电机、三相异步电动机、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各类型号汽车同步器、单多级各种水泵和SLDN主环脉动高梯度磁选机等。

2、交通通讯:交通便利,四省通衢,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三角洲与华

南经济区的纽带。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1996年,京九线(境内全长15.38公里)开通,结束了辖区内无铁路的历史;2004年,赣粤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赣州至南昌、赣州至广州只需4小时车程;2005年,赣州至龙岩铁路建成通车,进一步密切了与闽南地区的联系;105、323两条国道贯穿境内;4C级黄金机场,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水运1500吨级船舶可通过赣江直达长江各港口及沿海。昆厦高速公路和赣韶铁路的即将建成,章贡区作为江西“南大门”中心城区和“长珠闽”地区共同腹地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并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中发挥“桥头堡”作用。

通讯发达。2006年邮电通信业稳步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0.67亿元,增长15.5%。年末电话装机容量63.54万门,增长1.0倍;移动电话装机容量320万门,增长64.1%。固定电话总用户22.52万户,增长2.2%,其中,小灵通用户8.99万户;移动电话总用户31.91万户,增长38.1%。

3、对外开放:2006年,章贡区实进外资5020万美元,外贸出口13431万美元,外贸实绩在全市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引进内联企业317家,实进内资15.9亿元,其中,引进5000万元以上大工业项目11个,实进内资10.9亿元。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利用外资、利用内资、外贸出口和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先进单位。

4、文教科技: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共投入教育事业费支出4924万元,增长28.0%。区内有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普通高等学校和赣州卫生学校、赣州农业学校、赣南文艺学校等5所中等专业学校,及赣州技师学院等多所技工学校。每年能培养各类人才2万多名。2006年,拥有在校生人数73988人,是1978年5780人的近13倍,拥有大中专院校专任教师3290人,是1978年1028人的3倍,拥有中小学教师3938人,比1978年增加1458人。2006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城区达到96%,农村达到

94.6%以上;城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科技事业取得新的进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期检查;科技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区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17项,争取资金237万元;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区专利申请108件,增长40.3%。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取得新成效。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6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0余项、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4家。

5、体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繁荣。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2004年被评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新建大型图书馆一座,拥有藏书28.5万册,书库面积2960平方米,阅览室面积3800平方米,阅览室座席数1200个。

卫生条件大为改善。多次被评为全国县级卫生先进县(市、区)及全省爱国卫生先进县(市、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群众对卫生事业的需求不断增大,通过做优做强,较好解决了以往医疗机构规模小、设施差的问题,建立了覆盖城乡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卫生机构则由1978年的127个减少为2006年的25个;床位数由1691床增加到3050床;医务人员由2664人增加到3087人;加强了基层卫生院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药品“零利润”销售等试点工作;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全区体育人口比例达40%。

6、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质量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三类质量标准,年供水总量5234万立方米,供水管道长度为961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230公顷,绿化覆盖率28.6%,市容市貌大为改观。

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城区第一座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城

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100%;市区环境噪声达标面积9.5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面积达37.2平方公里。

第二节发展规划

《章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章贡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领先于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科教文卫体条件较大改善。实现GDP的增长与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协调同步。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实施主导产业带动、工业园区集聚、产业转移接替、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自主创新战略,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化水平,把章贡区建设成为江西的工业强区和全国知名的有色冶金生产研发基地。重点发展钴金属和钨、钼、稀土稀有金属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加大产品开发和下游产品延伸,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使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在国内同行业中取得并保持领先水平。“十一五”期末,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

“十一五”期间以及今后较长的时间,江西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发展立足资源优势,推进新兴工业化,培植壮大主导产业。

总体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基地为载体,建立较为完善的有色金属产业链,配以钴产业、铜产业、稀土产业、钨钼产业、锡产业和其它的相关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个相对密集的有色金属产业群,发挥集聚效应和低成本优势,提高基地内企业生产效益和产品竞争力,提升赣州市在国内外有色金属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带动

当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壮大赣州市的经济实力。

近期(2008~2012)建设30个工程项目,使用工业用地3328亩,约占总用地63%。完成投资41.25亿元,实现年产值178.09亿元,年上交税收9亿元;

远期(2013~2017)建设完成后,在基地5272.65亩工业用地中,完成建设投资70个亿的规模,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需53个亿,实现年销售收入313亿元,年上交利税约16亿元。

为了保护水体环境,国家已把城市给排水列为基本建设领域重点支持的产业,并提出至2000年我国污水处理率达到25%,201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40%的总体目标,要求“七大流域”、“三大湖泊”和重点沿海城市及其近岸海域城市、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都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据有关资料,2005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达420108 m 3 ,国家在“十五”期间对城市排水设施投资将达1200亿元,而中小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将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建设规模2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厂及基地排污管网系统建设项目,属于《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中的国内投资项目,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第三节建设的必要性

赣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全省24种重要有色金属矿种中占20种,其中钨储量居全世界第二位,素有“世界钨都”之称;已探明的中重离子型稀土储量居全国之首,素有“稀土王国”之誉;锡储量也占全省80%以上等。因此,以稀土、钨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被确定为全市的六大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全市工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之一,对整个工业起着强劲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为充分利用区位、交通、政策优势,推

进集约、清洁化生产,结合有色冶金工业的特点,将江西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定位为:生产、生活、自然和谐共存的有色冶金冶炼、加工业基地。

目前各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企业陆续进驻基地,如果企业生产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赣江,将造成河流水质的急剧恶化,水污染严重,给本地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损失。

为将江西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建成生态产业基地,应加强基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基地的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开展。废水处理厂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工业企业的发展,基地的市政建设,特别是排水工程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地在较为全面的排水规划指导下,将配合基地道路的兴建,建立起基地排水管道,使基地排水逐渐形成系统,做到基地生产污水、生活污水有组织的排放。江西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建设部门对污水处理厂建设非常重视。基地污水收集系统及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为了更好的改善基地的生态环境,对把基地建设成生态工业基地乃至赣州市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污水量和水质预测

第一节基地产业定位与规模

一、基地产业定位

生产、生活、自然和谐共存的有色冶金冶炼、加工业基地。

综合利用这些有色金属资源,建立相对完整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同时发展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进行产业融合互补,打造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生产成本低、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逐步实现循环经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证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形成章贡区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

二、基地工业布局

工业用地分别按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组团、轻有色冶炼产业组团、重有色冶炼产业组团。

规划将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组团布置于基地南北向主干道西侧、蓉厦高速公路北侧,主要考虑到该组团临近基地的居住组团和公共中心,而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三废”危害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大,因此布置有色金属加工产业较合适。

规划将轻有色冶炼产业组团布置于规划区蓉厦高速公路南侧,主要考虑到本地段地势较高,对地下水影响较小,比较符合部分轻有色冶炼企业地下设施较多的特点,规划主要布置铝氧厂、碳素厂、电解铝厂等轻有色冶炼厂。

规划将重有色冶炼组团布置于基地东部,规划南北向主干道东侧,主要考虑到重有色冶炼企业污染较严重,该组团有较好的自然通风条件,避免了山沟等窝风现象,因此作为重有色冶炼企业较合适,规划主要布

置铜、钴、铅锌、稀有金属等冶炼厂。

规划工业用地351.5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40.36%。

三、基地规模

1、人口规模:基地内人口包括有产业工人、服务人口(包括行政服务人口)及原住居民等。其中产业人口的数量与行业类型、企业的现代化程度有极大关系。有色金属工业属重化工业,资本的有机构成相对比较高,其工业用地每公顷的就业岗位为30-50人左右。

考虑到基地内的职工大多为年轻的打工者,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比例小,带眷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较低,因此规划取40﹪,带眷系数取1.8;单身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值取60﹪;服务人口按就业职工人口的8:1计算。根据公式:

(1)规划就业岗位=规划工业用地×每公顷用地创造的就业岗位

(2)规划职工总人数=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

(3)服务人口=就业人口/8

预测基地职工人数为2.4~3.6万人。

基地内现有白田、和乐、黄沙、联三等四个村落,总人口约1.05万人,各村庄人口详见表:

单位:人

由于规划对村庄采取就地改造政策,机械增长人数以去基地就业职工为主,在上面已有考虑,因此规划村庄人口不考虑机械增长,只考虑自然增长。根据各村的人口增长情况得出现有村庄自然增长率为7‰左右,以十年为期限,村庄总人口为Q总=1.05×(1+7‰)10=1.13(万人)。

规划总人口为规划职工人数与基地内村庄人口之合,为 3.52~4.73万人,取中间值,则基地内规划总人口为4.0万人。

另据生态城市人口密度推荐值为3500人/平方公里。而此有色工业基地总用地为1080.05公顷,每平方公里人口为3800人,可基本达到生态城市标准。

2、用地规模:基地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080.05公顷。

3、产业规模

近期规划(2008-2012年)目标是依托本市现有的矿产资源和技术特点,以铜产业、钴产业、钨钼产业、稀土产业为主,从现有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出发,考虑到产品的市场前景和项目投资的易实现性,结合钛镁镍,衔接配套各个环节的生产能力,加强延伸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努力提高综合效益。

近期规划工业用地3328亩,占基地工业用地的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