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神经鞘瘤MR诊断

合集下载

椎管内常见肿瘤MR诊断(教学课件)

椎管内常见肿瘤MR诊断(教学课件)
精品 PPT
鉴别诊断
1. 硬膜外脓肿:常位于椎管硬膜外正中,与病变椎问盘炎 或椎体骨髓炎相关连,病变边缘强化,而不是实性强化。
2. 神经鞘瘤:易发生囊变、出血或坏死,信号不均匀;当 累及硬膜内外时呈哑铃型表现,但很少侵入椎旁肌肉等 软组织内。
3. 脊膜瘤:常位于髓外硬膜下,女性多见,呈圆形卵圆形, 很少超过2个节段,“硬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征。
椎管内常见肿瘤MR诊断
精品 PPT
椎管内肿瘤的分类
髓内肿瘤
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
髓外硬膜内肿瘤 神经鞘瘤 脊膜瘤
硬膜外肿瘤
转移瘤 淋巴瘤
精品 PPT
一 室管膜瘤MR诊断
(一) 概述
室管膜瘤为最常见的髓内肿瘤,占髓内 肿瘤的55~65%,常见于20~60岁,男 性居多。起病缓慢,疼痛为最常见的首发症 状,逐渐出现肿瘤以上节段的运动障碍和感 觉异常,表现为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甚至截 瘫等。
(二) MRI诊断
1 脊膜瘤常位于胸段或颈段椎管内,呈宽基底依 附 在硬脊膜上。
2 肿瘤在T1WI上呈低或等信号, T2WI上呈高信 号,少数可为低信号(与肿瘤易发生钙化有关)。 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
3 邻近椎体、椎板及椎弓根因受肿瘤长期压迫而出 现异常信号。
精品 PPT
脊膜瘤MRI表现
精品 PPT
精品 PPT
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
精品 PPT
--
颈 段 脊 髓 内 增星 强形 扫细 描胞 瘤
精品 PPT
三 神经鞘瘤MR诊断
(一) 概述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细胞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 氏细胞,为最常见的椎管内髓外硬膜内肿瘤,占椎管内肿 瘤的29%,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以颈胸段最多。

椎管肿瘤的MR诊断

椎管肿瘤的MR诊断

不同部位肿瘤的特征
硬膜外肿瘤:椎体骨质改变;硬膜囊和脊髓受压,蛛网膜下腔变窄;MRI“笔 尖征”;肿瘤依附硬脊膜生长。
髓外硬膜下肿瘤:脊髓造影示蛛网膜下腔充盈缺损、增宽;“杯口征”;脊 髓受压。
脊髓内肿瘤:脊髓增粗,蛛网膜下腔变窄。
室管膜瘤
病理:起源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腊肠
T1WI-Sag +C MR0109065
T1WI-Sag +C
T1WI-Cor +C
T1WI-Ax +C MR0109065
(T12髓外硬膜内)神经鞘瘤
MR0109471

52岁
MR0109471

52岁
(T12-L1椎管内肿物)神经鞘瘤 伴出血囊性变
脊膜瘤
病理:多数为良性,多位于髓外硬膜下,直径多2-3.5cm,单发,实质性,
星形细胞瘤:儿童多见,好发于颈、胸段,累及范 围广泛,境界不清,多呈偏心性生长,常位于脊髓 偏侧和后部,出血、囊变相对较少。 血管母细胞瘤:多偏于脊髓背侧,囊性成分多,可 见明显强化的附壁结节,点状、索条状血管流空为 其特征。 神经鞘瘤、转移瘤。 非肿瘤性病变:多发性硬化、横断性脊髓炎和脊髓 梗死等。
T2WI-Ax
MR0112485
T1WI-Ax
T1WI-Ax +C
MR0112485
T1WI-Ax +C MR0112485
MR012842
硬膜外肿瘤
较为少见,占椎管内肿瘤15%,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多由邻近骨组织恶性
肿瘤侵入及远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 常见淋巴瘤、转移瘤


首先应鉴别肿瘤相对脊髓及硬膜所在的位置

椎管内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椎管内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例2
病例2
脊膜瘤(meningioma)
❖概述
●髓外硬膜内肿瘤,椎管内肿瘤中居第二位。 ●起源于蛛网膜细胞,也可起源于蛛网膜和硬脊膜 的间质成分。 ●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70%以上发生在胸段。 ●最常见于30~40岁,女性略多。 ● 绝大部分为良性肿瘤(WHO I级)。
临床与病理
●多发生在硬膜附近的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帽粒细 胞(可解释脊膜瘤多位于侧方)。 ●瘤体小而质地硬,多单发,血供丰富,有完整包 膜、宽基底,与硬脊膜黏连较紧。 ●肿瘤可发生钙化,极少发生出血坏死。 ●主要表现为神经根或脊髓受压引起的症状(与神 经鞘瘤相似)。
病例
病例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肿瘤定位
鉴别诊断
治疗
❖ 椎管内神经鞘瘤与脊膜瘤为良性肿瘤,包膜完整 ,一般手术效果良好。但到晚期,脊髓长期压迫 变性,有时脊髓功能恢复不明显,故应尽早手术 。
影像学表现
●脊膜瘤呈圆形、椭圆形,边缘光整。 ●CT平扫密度较脊髓略高;T1WI上多呈略低或等 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发生钙化,信号不均匀 。 ●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见“硬膜尾征”。
病例
男性,75 岁,进行性腿部无力,行走困难。胸 段椎管后侧髓外硬膜下肿瘤,宽基底与硬脊膜相连 ,可见脊膜尾征,病理结果为脊膜瘤。
临床与病理
●发自脊神经后根,呈孤立结节状,有完整包膜。 ●肿瘤可发生囊变或小灶性出血,极少发生钙化。 ●部分肿瘤顺延神经根生长,进入椎间孔,骑跨硬 膜内外呈哑铃状。 ●主要表现为神经根或脊髓受压引起的症状;首发 症状多为神经根疼痛。
影像学表现
●神经鞘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哑铃形,边缘光整, 境界锐利,多位于椎管后外侧。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参考PPT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参考PPT
游离髓核在T1WI上呈中等至低信号,T2WI呈中等 信号,于供体椎间盘信号基本相似,而血肿、椎 管内肿瘤信号常有一定的差异;②游离髓核的伴随 征像常有供体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变性,相邻椎 体骨质增生及终板变性等;而椎体、椎小关节的骨 质破坏及椎间孔扩大为肿瘤的伴随征象;③增强扫 描,游离髓核环形强化,神经纤维瘤、单发转移 瘤等常均一强化;④游离髓核位于原椎间隙平面后 纵韧带前或后方,亦可离开原椎间隙向上或向下 迁移,但范围不超过10 mm,而椎管内肿瘤可位 于椎管内任意位置,与椎间盘无直接联系或邻近 椎间盘正常。
5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6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7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8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髓内肿瘤
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
髓外硬膜内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脊膜瘤
硬膜外肿瘤 转移瘤 淋巴瘤等
9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10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11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张祯铭
1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一)概述 神经鞘瘤属于椎管内髓外硬膜内肿瘤,发
自脊神经后根,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 肿瘤内可发生囊变或小灶性出血。约17%的 肿瘤顺延神经根生长,进入椎间孔,骑跨在 硬膜内、外而呈哑铃状。可发生于椎管内任 何节段,以颈胸段最多。
2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二)MRI诊断 1 神经鞘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哑铃型,边缘光
整,境界锐利,多位于椎管后外侧 2 T1WI上多呈略低或等低信号,T2WI上呈高
信号,发生囊变者,信号不均匀 3 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 4 相应节段可见椎间孔扩张

椎管内神经鞘瘤影像诊断

椎管内神经鞘瘤影像诊断

图a
图b
图c
髓内病变
髓外硬膜下病变
硬膜外病变
. 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 . 起源于脊髓背侧感觉神经根 . 包膜完整,孤立结节,常与神经根相连 . Antoni A型细胞→实性细胞区 . Antoni B型胞→疏松粘液样组织区
发生部位: . 大多数完全位于髓外硬膜下 . 10 -15%经椎间孔形成哑铃状 . 约10%位于硬膜外或髓旁 . 1%位于髓内:起源于伴随脊髓穿通血管的管周神经鞘
. 主要表现为神经根或脊髓受压引起的症状 . 多以神经根的不典型疼痛为首发症状 . 不同程度肢体麻木、无力 . 节段性感觉障碍、排尿排便困难等
. 图a—髓内:脊髓增粗;两侧 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
. 图b—髓外硬膜下:患侧蛛网 膜下腔变宽呈杯口征,脊髓 受压变细、移位
. 图c—硬膜外:患侧的蛛网膜 下腔变窄,脊髓移位
男,43岁 颈痛 3月余
(C1-2椎管内占位)神经鞘瘤
女 ,46岁 头晕 、 右上 肢麻木1年 加重2天
(颈胸椎肿物)神经鞘瘤
男 ,3 工 岁双下肢 乏力2月
(硬膜外) (胸椎椎管内肿物)神经鞘瘤
. 神经纤维瘤
. 脊膜瘤
. 室管膜瘤(粘液乳头型)
. 与神经鞘瘤合称为神经鞘肿瘤 . 主要由schwan细胞、纤维母细胞、神经纤维组成(网状
. 当患者为女性、胸段、肿瘤形态呈椭圆形、与硬膜面夹 角为钝角、出现脊膜尾征,无坏死囊变时,倾向于脊膜 瘤
. 当肿瘤形态呈哑铃状,出现邻近椎间孔扩大,与硬膜面 夹角为锐角,瘤内有坏死囊变,T2WI信号混杂,出现环 状强化,倾向于神经鞘瘤
女 ,46岁 右颈肩部酸 痛不适伴右 上肢无力 4月余
(颈椎管内肿物)砂粒体型脑膜瘤(WHOⅠ级)

椎管神经鞘瘤的MRI特点及病理表现

椎管神经鞘瘤的MRI特点及病理表现

椎管神经鞘瘤的MRI特点及病理表现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以下简称MRI)检查对椎管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16例有完整磁共振检查病例资料确诊为椎管神经鞘瘤的患者,整理该病例的磁共振特点及病理表现。

结果16例椎管神经鞘瘤的MRI对脊柱神经鞘肿瘤的诊断中,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信号高于脊髓、增强为均匀强化8个肿瘤,病理证实为实质性肿瘤;T1、T2WI整个信号强度与CSF相似、增强为环状强化3个肿瘤,病理为囊性肿瘤;T1、T2信号强度不均匀、增强呈环状和肿块状强化5个肿瘤,病理为囊、实性肿瘤。

结论椎管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分为3型能客观地反映其病理特征,更有助于与很少囊变、多数表现为与脊髓呈等信号的脊膜瘤鉴别。

MRI对脊柱神经鞘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标签:椎管神经鞘瘤;磁共振技术;诊断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好发于四肢,也可见于其他少见部位。

当神经鞘瘤发生于脊柱椎管,或表现不典型时,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神经鞘瘤以神经鞘膜细胞成分为主,通常是孤立病灶,不包绕邻近的神经根。

在一般人群中,神经鞘瘤是脊椎内较常见的病灶,占所有脊柱内肿块的16%~30%[1]。

发病部位按发病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颈椎、磁共振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特点,以进一步认识本病,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本院及武汉同济医院2009年3月~2014年6月经病理证实为椎管神经鞘瘤的16例患者完整磁共振检查资料及病理资料。

男12例,女4例,年龄17~54岁,平均年龄39.5岁。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GE公司的光纤1.5T optima MR360超导MR扫描机检查。

16例均作了常规矢状位T1WI和T2WI、横轴位T1WI、冠状位STIR 压脂扫描。

16例作了Gd-DTPA增强后的矢状、横轴和冠状位T1WI扫描。

2 结果颈段神经鞘瘤6个(图1A、B),胸段7个、腰段2个,骶椎1个。

13个位于髓外硬膜下呈椭圆形或短棒状的肿块(图1C、D、E),3个位于硬膜内外呈哑铃状。

常见椎管内髓外肿瘤mri表现

常见椎管内髓外肿瘤mri表现
出血灶的形态和分布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良恶性,例如,恶性程度 较高的肿瘤常表现为多灶性出血,而良性肿瘤则可能表现为单灶性出血。
出血灶的大小和数量也是评估肿瘤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大量出血 可导致肿瘤体积迅速增大,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 状。
肿瘤钙化
肿瘤钙化是椎管内髓外肿瘤的另一种常 见并发症,MRI表现为肿瘤内部出现低 信号影,通常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
上均呈低信号。
钙化的形态和分布对于鉴别肿瘤的性质 有一定帮助,例如,良性肿瘤的钙化通 常比较均匀,而恶性肿瘤的钙化则可能
不均匀或呈斑点状。
钙化的程度和数量也可以作为评估肿瘤 病情的重要指标,钙化程度越高、数量 越多,通常表示肿瘤的恶性程度越低。
肿瘤囊变
肿瘤囊变是指椎管内髓外肿瘤内部出现囊性病变,MRI表现为肿瘤内部出现低信号影,通常 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
脊膜瘤
总结词
脊膜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信号均匀,增强后明显强 化。
详细描述
脊膜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脊膜细胞。在MRI上,脊膜瘤通常表现为与脊髓 分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 化。
脂肪瘤
总结词
脂肪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信号 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无强化。
详细描述
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在MRI上 ,脂肪瘤通常表现为与脊髓分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T1WI呈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低信号,增强后无强化。
02 髓外硬膜外肿瘤
骨肿瘤
总结词
骨肿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低信号强度, 与周围正常骨组织形成明显对比。

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MR诊断

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MR诊断

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MR诊断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也称为神经瘤,是椎管内最常见的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30%。

神经鞘瘤更是常见。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20-40岁,根性疼痛为最早症状,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减退、麻木、并逐渐出现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细胞,常与神经根相连,病灶可以发生囊变、坏死及出血,瘤体与神经根相连,呈哑铃状。

神经纤维瘤起源于神经纤维母细胞,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混合存在,以其中一种细胞为主为诊断依据。

MRI影像表现Bernal-Garcia等回顾报道的71例脊髓内神经鞘瘤患者中,位于颈段脊髓的占66%,胸段脊髓的占21.9%,腰段脊髓的占9.3%,所以髓内神经鞘瘤主要见于颈段脊髓。

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呈长T1长T2信号影,大者可以囊变,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实性明显均匀强化,肿瘤可以沿椎管椎间孔生长,形成哑铃状肿物,。

瘤体小时,可见与马尾神经相连,可以压迫脊髓。

鉴别诊断脊髓内神经瘤与神经纤维瘤需要与髓内其他肿瘤鉴别。

(1)室管膜瘤:好发于下部脊髓、圆锥及终丝,位于脊髓中央,肿瘤易出血、囊变、继发脊髓空洞形成。

MRI表现为T2WI上肿瘤周边常见低信号含铁血黄素环,增强肿瘤呈不均匀强化。

而脊髓内神经鞘瘤为非中心性生长,好发于颈髓,病灶较小,与神经根相连,呈哑铃状改变,压迫脊髓,增强后肿瘤呈较明显均匀强化,边缘锐利清晰。

(2)星形细胞瘤:浸润及膨胀性生长,常累及多个脊髓节段甚至脊髓全长,肿瘤边界不清,常囊变和继发脊髓空洞,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明显强化,其边界不清楚。

(3)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颈段及胸段脊髓,以20—30岁青壮年多见,肿瘤可以囊性、囊实性及实性为主,典型的表现为囊变区内含有肿瘤附壁结节,位于囊的背侧,增强扫描时附壁结节显著强化,比较均质,境界锐利,有时附壁结节内见血管流空征象。

(4)转移瘤:转移瘤一般有临床肿瘤病史,单发转移瘤时,病灶较小,其内信号不均,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出现环形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管神经鞘瘤MR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影像资料。

结果腰椎管内神经鞘瘤呈卵圆形和哑铃状,T1加权为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为高或稍高信号,内部可见囊变,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病灶可延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

结论MRI可对肿瘤准确定位,通过各种MR征象分析,对肿瘤定性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腰椎管神经鞘瘤;磁共振成像
神经鞘瘤是椎管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好发于颈段及胸段椎管,腰椎管内相对少见。

腰椎管内神经鞘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于同腰间盘突出症混淆,延误治疗。

作者收集腰椎管神经鞘瘤14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其MRI表现的认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腰椎管神经鞘瘤患者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53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或单侧下肢麻木疼痛、腰痛、跛行等,病程20 d~5年。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 2 方法全部病例采用GE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脊柱线圈,矢状位T1WI,TR617 ms,TE8.1 ms,T2WI,TR2500 ms,TE109.3 ms,冠状位T1WI,TR617 ms,TE8.1 ms,横轴位T1WI,TR700 ms,TE8.7 ms,层厚4.0 mm,层距1.0 mm。

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0.1 mmol/kg,注药后即行矢状位、横轴位T1WI扫描,部分病例行冠状位T1WI扫描。

2 结果
14例腰椎管内神经鞘瘤全部单发。

圆形或卵圆形9例,哑铃状5例,其中4例延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

肿瘤长径0.8~7.0 cm,平均长径4.3 cm。

T1加权等信号5例,稍低信号9例,T2加权高信号10例,稍高信號4例,病灶伴囊变坏死6例,囊变区T1加权为更低信号,T2加权为更高信号。

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2例,环状强化6例,病灶边缘光滑,硬脊膜无明显强化。

3 讨论
椎管内神经鞘瘤为椎管内常见良性肿瘤,起源于神经根鞘的许旺氏细胞,肿瘤生长缓慢。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有包膜,边界光滑锐利。

肿瘤由细胞密集
区(Antoni A)和细胞疏松区(Antoni B)两种结构构成,Antoni A区细胞密集,常以栅栏状排列,Antoni B区细胞疏松,间质丰富,富含脂质及黏液[1],肿瘤由这两种细胞区按不同比例构成,由Antoni A区为主型、Antoni B区为主型及二者均等型,完全为Antoni B区构成者,可完全退变形成一个大囊[2]。

神经鞘瘤为椎管内常见肿瘤之一,可发生于椎管各段,以颈胸段多见,腰骶段少见。

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早期症状多不明显,症状和体征因肿瘤的部位、大小有很大差异,多数以腰部及下肢的不典型疼痛为首发症状,逐渐加重后表现为椎管狭窄、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临床常见的有下肢酸胀疼痛、麻木无力、感觉异常、步态改变等[3]。

腰椎管神经鞘瘤及腰间盘突出症二者症状及体征相似,临床鉴别诊断困难。

腰椎管内神经鞘瘤呈圆形、卵圆形及哑铃状,延椎管长轴生长,边缘光滑,境界清晰,肿瘤经椎间孔延神经根向椎管外生长,由于骨性椎间孔空间狭小,对肿瘤生长有限制作用,故肿瘤多呈哑铃状[4]。

肿瘤T1加权为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为高或稍高信号,信号欠均匀,伴囊变坏死者见更长T1更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及环状强化。

有学者[2]认为,肿瘤以Antoni A区为主型着,磁共振呈混杂等、稍长T1,等、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以Antoni A区和Antoni B区均等型磁共振呈混杂等、稍长T1,等、稍长T2信号,其内见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区和非强化区混杂分布。

Antoni B区为主型磁共振见病灶内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见明显环状强化,其内低信号影无强化。

典型的腰椎管内神经鞘瘤多位于硬膜囊内,以单发为主,边界清楚,多有完整包膜,肿瘤信号多不均匀,T2加权病灶内斑点状或囊样水样高信号具有一定特征性,由于肿瘤瘤体同神经束分开,神经轴索不穿过瘤体,故典型的神经鞘瘤一侧可见伴行的马尾神经[5]。

正常成人腰骶部椎管内已无脊髓存在,无法判断肿瘤同脊髓的位置关系,不能依据脊髓内或脊髓外肿瘤来判定病变的位置及性质。

椎管内神经鞘瘤需同脊膜瘤及神经纤维瘤进行鉴别诊断。

椎管内脊膜瘤大多数起源于蛛网膜绒毛细胞,女性多见,单发,常位于胸段,当肿瘤呈椭圆形、与硬膜面夹角为钝角、出现脊膜尾征,无坏死囊变时,倾向于脊膜瘤的诊断,当肿瘤呈哑铃状,出现邻近椎间孔扩大,与硬膜面夹角为锐角,瘤内有坏死囊变,T2加权信号混杂,出现环状强化,倾向于神经鞘瘤的诊断[6]。

神经纤维瘤起源于神经根的前根或后根。

同神经鞘瘤发生于神经外膜和囊膜不同,神经纤维瘤将神经纤维包裹其中,手术切除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神经损伤。

神经纤维瘤MR表现同神经鞘瘤鉴别较困难,一般神经纤维瘤多发较常见,增强扫描可无明显强化,哑铃形病灶更多见,T2加权及增强扫描显示肿瘤从中心区向一端内有星芒状低信号或不强化影时,多提示为神经纤维瘤[7]。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13-2518.
[2] 田锦林,杨保凯.椎管内神经鞘瘤:MRI与病理对照.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1):1142-1145.
[3] 王宣,申勇.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7):1314-1315.
[4] 李杰,刘冲,刘吉华,等.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分析.齐鲁医学杂志,2007,22(1):37-38.
[5] 梁峰,陈淑艳,王明杰,等.脊髓马尾区神经鞘瘤的MRI诊断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1):1282-1284.
[6] 陆紫微,田霞,孙琪,等.椎管内脊膜瘤和神经鞘瘤MRI鉴别.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8):1250-1253.
[7] 许乙凯,陈建庭.脊柱和脊髓疾病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4-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