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小儿用药护理

4、成人剂量折算
四、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某一哮喘患儿,体重16kg,需静脉滴注 氨茶碱止咳平喘,医嘱予氨茶碱50mg 加入50ml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现有剂量为0.25/2ml/支的氨茶碱注射 液。请问护士应抽吸氨茶碱注射液多少 毫升?
四、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4、以成人剂量折算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 ×小儿体重(kg) /50
10.新生儿、早产儿用药应特别注意药 物的不良反应,那么下列哪种药物能引 起小儿“灰婴综合征” A.青霉素 B.氯霉素 C.红霉素 D.庆大霉素 E.卡那霉素
LOGO
儿科用药的护理
LOGO
学习目的
掌握儿科用药的选择及计算 理解小儿各期用药的特点
胃部吸收 胃肠蠕动在新生儿及幼儿较慢 增加部分药品吸收
肝脏代谢 新生儿肝脏功能只有大人的 20~40%
肾脏排除 新生儿的肾功能约只有大人 的30%,1岁左右才达到成 年人水平。
血脑屏障 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 中枢。
儿童用药病例
患儿,女性, 1 岁,体重 10kg ,因发热、 哭吵、轻咳伴流涕入院。查体:体温 39.2℃(肛表),两肺呼吸音粗,闻 及湿啰音,拟肺炎收入院。入院后给 予抗感 染、退热等治疗。
问:
退热药物选择 是否需要使用止咳化痰药物?
17
三、给药方法
口服法(最常用)
药水(或将药粉溶于 糖水中)倒入奶瓶,吸 食。 丸、片剂研成粉状, 用水调成稀糊状 五岁以下的孩子宜服 流体类药物。
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原则:一种药物能奏效不用两种 一般限用两种,最多不宜超过三种
二、小儿药物的选择
退热药
<38.5
物理降温
>38.5 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
阿奇霉素联合脂溶性维生素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阿奇霉素联合脂溶性维生素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阿奇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脂溶性维生素是一类对溶解于脂肪中的维生素的统称,包括维生素A、D、E和K。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
目前,联合应用阿奇霉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已经成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用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阿奇霉素联合脂溶性维生素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1 阿奇霉素的抗菌作用阿奇霉素是一种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其广谱抗菌特性使其可以有效地杀灭多种细菌,包括肺炎支原体等引起小儿肺炎的病原体。
1.2 脂溶性维生素的营养支持作用脂溶性维生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参与骨骼生长发育、免疫调节、抗氧化等作用,可以增强小儿的免疫力,促进炎症的消退,并对于呼吸道感染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1.3 联合应用的优势阿奇霉素联合脂溶性维生素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发挥抗菌和营养支持作用,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有着双重的促进作用。
抗生素可以迅速杀灭病原体,而脂溶性维生素则可以加速小儿的康复过程,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1.4 临床效果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阿奇霉素联合脂溶性维生素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联合应用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复发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阿奇霉素联合脂溶性维生素已成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二、不良反应分析2.1 药物相互作用阿奇霉素与脂溶性维生素联合应用时,需要注意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由于脂溶性维生素能够增加肠道对阿奇霉素的吸收,因此在联合应用时需要谨慎调整用药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2.2 肝肾功能损害阿奇霉素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而脂溶性维生素则需要肝脏参与其代谢和储存。
长期大剂量使用联合药物可能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一定的损害,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3.1药物吸收婴幼儿对药物的吸收与成人也不尽相同。
口服药物的吸收与胃肠道生理特点有关,婴幼儿胃内酸度仍低于成人,3岁左右才达成人胃液pH ;胃容积1岁时达40 mL/kg 左右,但仍小于成人;6〜8个月胃肠开始蠕动,胃排空时间较新生儿缩短,在十二指肠吸收的药物吸收时间快于新生儿,但仍比年长儿和成人慢。
对危重病儿,为及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宜用注射方法给药。
婴幼儿期还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要注意与急慢性胃肠炎、药物引起腹泻等的区别。
3.2药物分布儿童的体液总量从新生儿的80%,到1岁时降到70%,仍高于成人的55%〜60%。
细胞外液从新生儿的45%,到6个月时为42%, 1岁时为35%,均高于成人的20%,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被稀释。
新生儿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增加,幼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新生儿期大。
婴幼儿体液调节功能较差,细胞外液比重又大,其水和电解质代谢易受疾病及外界因素影响,要注意脱水时药物分布和血药浓度的变化。
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较差,某些药物可进入脑脊液。
3.3药物代谢婴幼儿期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肝粒体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已成熟。
特别是使药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的酶的活性,在胎儿期缺如,新生儿期日趋完善,而到婴幼儿期已达成人水平。
婴幼儿期肝脏的相对重量较大,新生儿期为3.6%, 6个月为3.9%, 1岁时达到4%,约为成人的2倍,因此,幼儿药物的肝脏代谢速率高于新生儿,亦高于成人,使很多以肝脏代谢为主要消除途径的药物t1/2短于成人。
3.4药物消除婴幼儿期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迅速增加,6~12个月可达成人水平,肾小管排泌能力在7个月〜1岁也接近成人水平。
肾脏在全身的比例,婴幼儿期为0.7%,1〜2 岁0.74%,略高于成人的0.42%。
由于婴幼儿药物肝脏代谢速率与肾排泄快,一些以肝脏代谢为主要消除渠道的药物总消除速率也较成人快,使不少药物t1/2短于新生儿,如茶碱新生儿t1/2为13~26 h,幼儿为4.6 h,成人为5〜10 h。
小儿生理特点对药物有什么影响呢

小儿生理特点对药物有什么影响呢药物应用于人体后,在机体的作用下,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机体,最后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一般需要经过吸收(即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分布(即药物随血液转运至全身的组织细胞内)、代谢(即经机体的特殊反应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改变)和排泄(即药物排出体外)几个步骤,那么小儿生理特点对药物有什么影响呢?1、吸收:小婴儿口服给药时需用液体制剂。
即使如此,一些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还会因为不能吸吮和吞咽而只能用鼻饲法给药。
婴幼儿口服药物后常因哭闹而吐出,剂量准确性往往受到影响。
1岁前的婴儿胃排空速度较慢,这将延缓药物血浓度到达峰值的时间。
此外,由于小婴儿的肌肉尚不丰满,进行肌内注射时注射药物的容量受限制。
对注射容量大或有刺激性的药物,一般采用静脉给药。
小儿皮肤娇嫩,血管丰富,药物容易渗透吸收,在给小儿使用外用药时,应引起注意。
2、分布: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大,细胞外液较多。
生后6个月以内血中白蛋白、球蛋白水平较低,因而蛋白与药物结合的能力较低,使血液内游离药物的浓度增加,易带来一些不良反应。
新生儿及小婴儿的血脑屏障(由毛细血管形成的血液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发育未尽完善,通透性较大,有些药物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毒性反应。
3、代谢:新生儿肝脏的重量占体重的比例大于儿童,但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却低于儿童,导致药物作用的时间延长,用药时应减小剂量。
出生6个月后肝脏进行代谢反应的酶系活性才与成人相似。
4、排泄:与成人一样,肾脏是排泄药物的主要器官。
然而,在新生儿期,肾脏的功能很差,药物排泄过程显著延长,但肾脏功能在4周后明显改善,6个月时可与成人相当。
作为家长应了解小儿生理特点对药物的影响,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小儿五脏的生理特点

小儿五脏的生理特点小儿五脏的生理特点是指儿童在生理上与成人有所不同的特点。
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的功能与结构都存在一些特殊之处。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小儿五脏的生理特点,并结合标题中心扩展进行描述。
一、心脏:小儿心脏是儿童生理特点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官之一。
小儿心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脏重量相对较轻:小儿心脏的重量与全身体重的比值较高,而与成人相比较轻。
2. 心脏功能较活跃:小儿心脏的代谢活动较为旺盛,心率相对较快,心脏收缩力较强。
3. 心脏容量较小:小儿心脏的容量相对较小,血液储备能力较差。
因此,小儿在出生后需要经常进食,以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
二、肺脏:小儿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肺容量较小:小儿肺容量相对较小,呼吸肌肉发育不完善,导致呼吸深度较浅。
2. 呼吸频率较快:小儿呼吸频率较成人高,每分钟可达30次以上。
这是因为儿童的新陈代谢活跃,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大。
3. 肺组织较薄弱:小儿肺组织较薄弱,呼吸道较短窄,容易受到感染和炎症的影响。
三、肾脏:小儿肾脏是排泄系统的重要器官,其生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肾小球滤过率较低:小儿肾小球滤过率较成人低,这是因为小儿肾单位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滤过功能不如成人。
2.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差:小儿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较差,容易导致尿液中电解质和水分的丢失,使得小儿比成人更容易脱水。
3. 肾浓缩功能差:小儿肾浓缩功能较差,尿液比较稀,容易因此而引起尿频和夜尿等问题。
四、肝脏:小儿肝脏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肝脏代谢能力较低:小儿肝脏代谢能力相对较低,不如成人成熟。
这意味着小儿对药物代谢的能力较差,容易导致药物的积累和不良反应。
2. 肝脏解毒功能差:小儿肝脏的解毒功能相对不如成人,对毒物的排除能力较弱。
因此,小儿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更为敏感。
3. 肝脏再生能力强:小儿肝脏的再生能力较强,能够快速修复受损的肝细胞。
儿童用药分析

案例二分析
五、案例分析
本例情况应属于错误的给药途径。
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提示,本品一般应采用肌内和皮下注 射的给药途径,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使用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时宜 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 1mg/min;静注过快(超过5mg/min) 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病 例报告分析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 药。
水溶性药物Vd ↑:Cmax↓、t1/2↑、细
胞内药物浓度高(内/外<成人) 脂溶性药物:游离↑,脑部↑
游离药物↑ 药物敏感性↑ 易形成核黄疸:水杨酸类、磺胺类、 →置换胆红素→核黄疸
药物容易进入中枢 1.有助于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 2.全麻药、镇静催眠剂、吗啡等可造 成中枢损害
9
新生儿核黄疸(胆红素脑病) (一) 药动学特点
用药特点:
三、三岁以上儿童用药分析
对影响神经、骨骼发育和内分泌的药物特别敏感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
皮质激素
四环素 喹诺酮类
阿司匹林
对影响氺盐代谢或酸碱代谢的药物非常敏感
利尿药
26
四、儿童用药原则
儿童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
明确诊断,合理选药
防止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滥用 选择适宜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
结果:
肝代谢速率比新生儿期加快,某 些药物甚至高于成人,使许多经肝代 谢的药物如茶碱、地西泮、苯妥英钠
等t1/2比成人短
二、婴幼儿用药分析
22
二、婴幼儿用药分析
药物排泄
婴儿肾功能迅速发育:
1. 肾小球率过滤、肾血流量在6-12个月时达到甚 至超过成人水平 2. 肾小管排泄能力在7-12个月左右接近成人水 平
儿童用药分析
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治疗儿童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

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治疗儿童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讨论复方甘草酸苷片与肝太乐治疗儿童急性感染性疾病而致肝脏功能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00例肝损伤患者任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1次1片,1日3次饭后口服。
对照组仅给予肝太乐一般5岁以下小儿一次1片;5岁以上一次2片,一日3次。
治疗过程均为1周。
各自对比服药后的肝功能指标转变情况。
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70.00%,高过对照组的58.0%,2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效率为98.0%,高过对照组的94.0%,2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轻微肝功能异常治疗后效果相仿,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重度肝功能异常患者中治疗组谷草转氨酶(ALT)、谷氨酰转移酶(AST)降低值比对照组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治疗儿童急性传染性疾病而致肝脏功能损伤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葡醛内酯;肝脏功能急性肝脏功能损伤是儿科普遍的并发症,发病原因较复杂,主要是急性传染性疾病而致,最普遍为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尤以病毒感染为主导,少部分见于川崎病、药物性肝损伤等。
因为儿童肝部发育不全,临床用药需求更慎重。
2020-2021年医院运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治疗肝功能异常,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1材料和方式1.1一般材料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医院接诊的各种急性传染疾病合并不同水平肝脏功能损伤患者100例,在其中男性患儿50例,女性患儿50例,患儿年龄1-5岁,患者平均年龄(1.12±1.34)岁。
全部患儿住院前均未应用过肝损伤治疗药物,无中毒病史,其父母亦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等病史。
住院后完善实验室检查数据,排除慢性乙型肝炎、慢性心力衰竭、基因遗传代谢病、病毒性心肌炎、肝炎病症综合征等,故考虑到患儿肝脏功能影响为急性传染性疾病。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和氨基酸等] → 增加药品或代谢产物水溶性
→ 体内发挥药效→经半衰期→分子量
≤300D
→ 肾脏排出
第三阶段: 分子量>400D代谢物→肝细胞转运机制代谢
→ 胆汁排出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第13页
药品性肝病发病机制
病因
乱用药品
中药、西药、草药和补药都是药, 吃得不妥都可吃出问 题,
尤其草药及补药缺乏警觉性, “补肝”拼命吃药成 DILD
给药方案: 路径、用药间隔、给药剂量、连续用药 时间、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速度;
第15页
机制:
非免疫学机制: 药品及代谢产物直接对肝细胞作用
肝细胞内: 光面内质网上一组混合功效氧化酶 (P450)系
肝细胞质: 丰富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GSTs)
药品代谢物
+
结合 解毒 排泄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5
2
34
9
3
3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第3页
高度重视小儿药品性肝损害
伴随药品种类不停增多药品性肝损害不停增加; 症状性药品肝损如厌食、乏力、黄疸、肝区隐痛和肝 大等; 亚临床型药品性肝病发生率远比有症状和黄疸者高; 临床滥用药品, 尤其抗生素、激素;
要高度警觉药品性肝损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第1页
药品性肝病
(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
药品性肝病确切发病率极难有准确数字;
相当一个别临床无症状,只有肝生化异常,被忽略;
每种药品造成药品性肝损害概率为1/1万~10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滴
17例
苦黄注射液
静滴
4例
甘利欣(甘草酸二钠)
静滴
6例
肝炎灵注射液
肌注
7例
苦参素注射液
静滴
4例
胆维他片剂
口服
7例
阿拓莫兰(注射用谷胱甘肽) 静滴
4例
主要症状:发热、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样发作, 颜面水肿、心动过速、胸闷。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诊断
一.ADR
8条评分标准
阿莫西林
口服 2例 肝损害
利福平片
口服 1例 ALT
异烟肼片
口服 1例 ALT
吡嗪酰胺
口服 1例 ALT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2005年5月报告 2004年各类抗生素引起的ADR 合计3075起
青霉素
667起
其他β-内酰胺类(泰能、美罗培南)
7起
头孢菌素类
1053起
氨基甙类
118起
乙型肝炎 161/211 5
丙型肝炎 14/2008
7.61 8.9
205/323 4
48/3090
6.34 1.95
327/354 7
28/3443
9.22 7.26
丁型肝炎 14/1998 0.70 12/3072 0.39 1/1064 0.09
戊型肝炎 10/1994 0.5 33/3073 2.57 4/1075 0.37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代谢途径
药物 → 药物蛋白结合物 → 肝血窦 → 狄氏间隙 → 肝细胞
→ 进入肝细胞生物转化 → 具备药效作用 → 入血循环 → 达到血药浓度 → 半衰期 → 再被肝细胞(生物转化) → 水溶性代谢物 → 血循环(溶入血浆)→ 肾脏 → 尿排出
→肝细胞→有毒药物或有毒代谢物 → 肝脏解毒→ 血循环→ 肾→ 尿 肝脏生物转化→肝细胞毛细胆管→胆汁 →进入肠道
与 药物有关;
80年代以来国外多处肝病中心报告:
拟诊肝炎中药物性肝病占10%~40% 急性肝衰中由药物引起占15%~40%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儿科医院近3年拟诊肝病中检出 病毒性肝炎病例情况
肝炎类型
2003
2004
2005
甲型肝炎 15/2008 0.75 24/3090 0.78 26/1085 2.40
儿科几类药物引起DILD举例(三)
类别 药名
肝损类型
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
肝细胞型
丙戊酸钠(得巴金)、卡马西平 淤胆型、混合型
抗结核药 异 烟 肼 、 对 氨 基 水 杨 酸 钠 (PASNa)、
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 肝细胞型
抗肿瘤药 甲氨喋呤(MTX)、硫鸟嘌呤(6-TG)
PPT文档演模板
硫 嘌 呤 (6-MP) 、 阿糖胞苷 (AraC))
→肝细胞 → 生物转化 → 呈肝脏有毒性化合物 → 发生药物性肝病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药物在肝脏代谢分三个阶段(相)
n 第一阶段:生物激活(氧化、还原、水解)反应→改变 药物结构→从脂溶性改为水溶性化合物
第二阶段:使第一阶段形成代谢产物与极性配体共价结 合[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盐、谷胱甘肽(GSH) 和氨基酸等] → 增加药物或代谢产物的水溶性 → 体内发挥药效→经半衰期→分子量≤300D → 肾脏排出
大环脂类
165起
林可胺类(克林、林可)
282起
氯霉素类(氯、甲砜)
3起
四环素类(米诺环素)
3起
多肽类(磷、万古)
69起
磺胺类
15起
喹诺酮类
693起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我国抗生素的滥用严重
n 我国门诊 感冒患者 75%用抗生素 n 外科手术应用抗生素高达95% n 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率为79%
类别
药名
肝损类型
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酮康唑
肝细胞型
灰黄霉素、氟胞嘧啶
淤胆型
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阿糖胞苷、
更昔洛韦、干扰素、ZDV
肝细胞型
退热、镇痛,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消炎药
阿司匹林、消炎痛、
双氯芬酸钠(扶他林)、 布洛芬
肝细胞型、慢活肝
爆发性肝炎 ALT升高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二.DILD诊断依据
n ADR判断基础上 n 有以下三项可确诊:
1. 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表现 2. 有肝内胆汁淤积或/和肝细胞损害临床表现或病理 3. 药物敏感性试验(+),或激发试验(+)(即:相同药物
再次应用又可引起肝损害)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 肝损害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8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药物性肝病
(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
PPT文档演模板
n 药物性肝病确切的发病率很难有精确数字; n 相当一部分临床无症状,只有肝生化异常,被忽略; n 每种药物造成药物性肝损害的概率为1/1万~10万; n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丹麦报道住院黄疸中2%
第三阶段:分子量>400D代谢物→肝细胞转运机制代谢 → 胆汁排出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n 病因
• 乱用药物 中药、西药、草药和补药都是药,吃得不当都可吃出问题, 尤其草药及补药缺乏警觉性,“补肝”拼命吃药成DILD 95~97年一项调查 中草药占药肝的20~30%
•要高度警惕药物性肝损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小儿肝脏的代谢和生理特点
n 正常成人肝脏约占体重的1/40~1/50, 胎儿新生儿肝脏体积相对较大,达体重1/20;
n 儿童期肝脏绝对重量和体积不断增大, 但其相对体积和重量却不断减少;
n 肝脏是体内代谢最主要的器官,有多种多样代谢功能。
2003年7月报告 2002.10.17~3003.7.4 共计1423起
奥美拉唑(洛赛克) 口服 2例 肝损害
环磷酰胺注射剂 静脉 1例 肝损害
板兰根冲剂
口服 1例 肝功异常
庆大霉素缓释片 口服 1例 肝功异常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2004年11月报告 2004.1.1~3004.8.24 共计1289起
预防
重点在于预防,要注意以下情况:
1.药物治疗期间(尤其新药)监视各种不良反应: 定期测定:血象、尿液、肝生化(胆红素、转氨酶、AKP和胆汁酸);
2.对既往有药敏史或过敏体质,用药,尤其新药要特别注意; 3.对有肝、肾疾病者,新生儿和营养不良儿,药物使用和剂量应慎
使其在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类的代谢
n 肝脏的功能:合成、分泌、生物转化、排泄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右肝
•右肝 管
•胆囊
•胆囊 管•胆总 管 •胰腺
管
•十二 指肠乳 头
•十二指肠 水平部
•左肝
•左肝 管 •肝总 管
•胰腺
•十二 指肠头 部
•十二 指肠末 端
n 儿童期,有些肝脏生物转化酶活力有年龄段差别 n 新生儿肝脏对外来物质代谢能力较弱 n 药物类代谢随年龄增长而渐转成熟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n 肝脏有双重血供(肝A、V)接受:氧、营养物和初代谢物;
从消化道吸收物质→门静脉→肝脏
代谢作用
•营养物
质
转化解毒
•有毒物 质
n 肝脏胆道系统小肠沟通(起消化及排泄作用)
肝脏代谢产物、助消化物质随胆汁分泌排入肠道
n 肝脏的酶类有约数百种,在各种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环胞苷(Cyclo-C)、柔红霉素、阿 霉素、去甲柔红霉素、丝裂蒽醌 肝细胞型、淤胆型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中草药引起肝损
药名
川栋子、雷公藤、黄药子、贯众、 肝细胞(或/和)
冬青叶、苍耳子、细辛
淤胆,严重致重肝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ADR
(Shanghai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onitoring, SADRM)
• 寻求偏方 慢性病求偏方盼治愈,可能会伤害肝脏 • 至少600种药物可引起药肝,在成人爆发性肝衰中占10~20%,
成人慢肝中的1/4~2/3属药肝(尤其老年) • 个体的遗传因素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n ADR发生因素
• 药物因素:药理作用、药物杂质、药物生物利用度改变; • 机体因素:种族、性别、年龄、病理情况、遗传因素; • 给药方案:途径、用药间隔、给药剂量、连续用药时间、
穿心莲内酯注射液(莲必治) 静滴 29起
红花注射液
静滴 21起
清开灵(黄芩苷注射液) 静滴 43起
丹参注射液
静滴 34起
黄芪注射液
静滴 30起
严重者:高热、皮疹、过敏性休克、喉水肿、
急性肾衰和肝功能异常
PPT文档演模板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2004年度肝胆系统药物引起ADR共计88 起
茵栀黄注射液
项目 时间相关性 临床用药经验 相关既往史 其他因素 实验室证据 停药反应 激发试验 专家意见
肯定 +1 +1 +1 +1 +1 +1 +2 +1
否定 -1 0 0 -2 0 0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