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衔接研究现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综述1.构词法教学初中常见的词根和前后缀一共400个左右,如果能熟练使用构词法做到触类旁通,就可以扩大词汇量。

例如前缀un-与不同单词组合就可以生成不同的派生词,happy-unhappy、able-unable、important-unimportant、comfortable-uncomfortable、welcome-unwelcome。

或者care-careful-carefully、luck-lucky-luckily等都是以care 和luck为核心。

再比如musician和magician都是由单词music和magic加词尾ian构成,violin、piano、art加词尾ist构成violinist, pianist, artist。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判断和记忆派生词和合成词的词义词类。

如教学单词ropeway (索道)时,可以引申rope(绳)和way(道路)两个词。

如果这样通过构词法来教学词汇,会让学生用更少的时间扩大词汇量的。

2.直观法单词是枯燥的,如果恰当运用直观法,让学生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大脑思考,那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就会容易很多,也会记忆深刻的。

词汇课堂教学中,实物、图片、简笔画和“PPT”中的动画均可用于直观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词义,也对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如教学新目标英语七下Unit 4中fight、hallway、dining hall、arrive、listen等时,都可以采用直观法进行教学,等学生掌握了后,还可以再利用图片,让学生对所学的词汇进行反复巩固,效果十分理想。

3.音标记忆法英语属于拼音文字,虽然每个字母在不同的单词中的发音并不完全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字母组合ee在下面这些单词中three、tree、green、meet、see、week等都发/i:/,再比如ch在单词China、chair、watch、teacher、teach、lunch等中都发/t?/。

语篇中的词汇衔接研究

语篇中的词汇衔接研究

2012.03学教育82语篇中的词汇衔接研究罗敏(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067)[摘要]词汇衔接是英语语篇衔接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分析探讨了几种常见的词汇衔接手段,及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语篇;词汇衔接;复现;同现词汇是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是构成语篇的最基本要素。

众多的词汇不是无意识的简单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语义选择、组织和聚合形成语篇的。

词汇衔接通过使用一些相互之间存在意义关联的词语,建立贯穿语篇的语义链条,从而保证语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本文旨在依据衔接理论,结合英语语篇中的实例,探讨几种常见的词汇衔接手段以及词汇衔接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衔接理论韩礼德(Halliday )于1964年首次提出衔接(cohesion )的概念,1976年韩礼德(Halliday )和哈桑(Hasan )合著出版了《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 )(1976)一书。

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正式创立。

在书中他们多次提到,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指的是语篇中的不同成分在意义上有所联系的现象。

如果语篇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衔接的关系。

同时,他们还指出语境因素和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篇连贯有重要作用。

针对这一理论,国内外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霍依认为,衔接在很大程度上是词汇关系而非语法的产物,词汇关系是唯一有系统地构成多重关系的衔接方式,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是创造语篇的主要手段。

胡壮麟扩大了衔接的范围,把及物性结构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同时提出了音系层的衔接手段,从而把语调、语音模式纳入衔接范围。

张德禄认为衔接关系不仅存在于语篇内部,也存在于语篇和情景语境之间。

因此他提出了篇内衔接与篇外衔接、显性衔接与隐形衔接这两对概念。

二、词汇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英语的词汇衔接归纳为两大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 )和同现关系(collocation )。

国内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现状与发展

国内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现状与发展

一、核心主题
国内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 现状与发展
二、背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绍
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其他语言任务时,如阅读、听力等, 附带地习得第二语言词汇。这一概念最早由Henriksen提出,他认为第二语言 词汇附带习得是学习者无意识地习得词汇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 国内外语言教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发展,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也逐 渐受到重视。
谢谢观看
国内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现状与 发展
01 一、核心主题
目录
02 二、背景介绍
03 三、研究现状
04 四、问题探讨
05 五、发展趋势
06 六、结论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国内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现状与发展。首先,我们 将简要介绍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的概念和历史演变;其次,分析目前国内的 研究现状,包括学者们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接着,我们将探讨研究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如研究范围过窄、研究方法不全面等;最后,预测国内第二语 言词汇附带习得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总结本次演示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最后,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和创新。随着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相 关学科的发展,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将更加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 合,并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以推动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六、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国内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现状与发展的分析,指出了当 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预测了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第二语言词汇附 带习得作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促 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力度,深入探讨 其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便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者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 指导和支持。

分析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词汇附带性习得的现状与发展

分析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词汇附带性习得的现状与发展

分析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词汇附带性习得的现状与发展引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词汇附带性得是指学生在研究英语课程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得并扩展了其它学科的词汇。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在教育界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分析小学生英语研究中的词汇附带性得的现状与发展,为小学英语课程的改进提供参考。

现状分析词汇附带性得的定义词汇附带性得是指在研究英语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其它学科的词汇。

这些词汇可能是通过阅读科学、历史或其他学科的教材而学到的,也可能是通过教师在其他学科课堂上教授的知识而得的。

这种得方式不同于有意识地研究某个学科的词汇,而是通过英语研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其他学科的词汇。

现状概述在小学生英语研究中,词汇附带性得的现状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小学生英语课程通常是以词汇和基础语法的研究为主,他们通过阅读英语教材、听力训练以及课堂交流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英语词汇。

而在研究其他学科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许多英语研究中所掌握的词汇和其他学科的词汇有很高的重合度,从而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词汇量。

词汇附带性得的优势词汇附带性得在小学生英语研究中具有以下优势:1. 增强词汇收获: 通过词汇附带性得,小学生能够在研究英语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得其他学科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自己的词汇量。

增强词汇收获: 通过词汇附带性习得,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习得其他学科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自己的词汇量。

2. 提高学科研究效果: 由于小学生在英语研究中已经掌握了许多其他学科的词汇,他们在研究其他学科时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

提高学科学习效果: 由于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许多其他学科的词汇,他们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

3. 促进跨学科能力发展: 词汇附带性得培养了小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应用能力,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的发展非常有益。

促进跨学科能力发展: 词汇附带性习得培养了小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应用能力,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的发展非常有益。

小学英语词汇记忆研究现状

小学英语词汇记忆研究现状

以下是小学英语词汇记忆研究的一般现状:
词汇记忆策略:研究者探索了不同的词汇记忆策略,例如重复学习、联想记忆、上下文语境学习等。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和掌握英语词汇。

词汇量和学习效果:研究表明,词汇量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正向关联。

学生的词汇量越大,他们在阅读、听力和口语表达方面的能力也会更强。

词汇记忆的时间分布:研究发现,将词汇记忆的时间分布在多个学习时段比集中在一个时段更有效。

分散学习可以促进记忆的持久性和长期记忆效果。

上下文学习:研究者发现,将词汇学习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通过使用句子、文章和故事等上下文来学习词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多模态学习:研究发现,通过结合视觉、听觉和运动等多种感官方式进行词汇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例如,使用图片、音频和手势等多种形式来学习词汇。

词汇记忆与语言输入量:研究表明,语言输入量对词汇记忆的影响很大。

通过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和实际运用的机会,可以促进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和记忆。

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研究发现,不同学生在词汇记忆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一些学生可能更适合使用特定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总体而言,小学英语词汇记忆研究的目标是探索有效的记忆策略和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研究结果提供了对教师和学生有用的指导,以优化词汇学习的效果。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我国二语习得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者们对于二语词汇习得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热度逐渐上升,学者们纷纷涉足到这一领域。

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了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探讨了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各种因素,为推动我国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 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过程研究在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中,认知过程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调查,深入探讨了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词汇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策略运用。

他们发现,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词汇的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各种认知策略,比如联想、记忆等,这些认知策略对词汇习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分析3. 二语词汇习得的教学策略探索除了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国内研究者们还探索了各种二语词汇教学策略。

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比如图像教学、语境教学等,可以有效地促进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这些教学策略的提出和实践,为二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尽管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研究者对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理论探讨较少,更多地关注于实证研究;一些研究缺乏跨学科的交叉视野,缺乏对于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借鉴。

未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前行。

需要深入探讨二语词汇习得的相关理论和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需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我国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发展。

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推动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的学习也变得普及了起来,在学校的英语
教学中,词汇教学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词汇教学的独特优势在于
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法知识,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进程,很大程度
上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成绩。

当下,我国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状况如何?最近,针对词汇教学的
现状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体系中,学校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较多问题:一是过深的教学内容,没有及
时的更新;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薄弱,缺乏真实的教学经验;三
是学生无聊的上课状态,缺乏词汇学习的兴趣。

要改善这种状况,显然,遵循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教学要求,学校
应及时更新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与学生互动,激
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校应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采取音频、视频等形式增加课堂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
生动有趣起来。

此外,学校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和教学深度进行差
异化设计和全面监测,保证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质量,提高英语教
学水平。

总之,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是一项性质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门复杂
的学科。

要完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要求学校制定更加有效的教
学计划,完善教师的教学素质,更新教学方法,加强英语词汇知
识的掌握,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只有通过全力改革和创新,
才能充分发挥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优势,让每一名学生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国内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1662020年51期总第543期ENGLISH ON CAMPUS国内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综述文/秦 剑 杨素香一、引言二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毋庸赘述。

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只有在达到一定词汇知识水平后,才能达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实现二语学习以及交际策略的使用。

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者广泛关注词汇教学在其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英语词汇开展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已有的词汇教学研究对大学生的研究最多,远超小学和初中。

本文对我国2000-2020年近20年有关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旨在相对客观地表明国内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状况,使相关的教师和研究者明晰国内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从而为相关研究者和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1.英语词汇教学理论概述。

(1)词汇的定义。

词汇是词汇教学的核心,因此在讨论词汇教学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词汇的有关概念。

朗文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将“单词”定义为在口语或书面语中独立出现的最小语言单位;将“词汇”定义为整套词位,包括单词、复合语和成语。

Hatch & Brown认为,词汇是特定语言的一个列表或一系列的单词,或者是一种语言的说话者可能运用的一系列单词。

(2)词汇教学的内容与原则。

词汇教学包括五个方面即形式,语法,搭配,词的外延、内涵、得体性以及构词法。

Norbert Schmitt认为,词汇教学有三个原则。

第一,教师决定教什么;第二,除词汇意义外教师还需教单词的发音与拼写;第三,教师在词汇教学的初级阶段需要运用学生的母语进行教学。

除上述三个原则之外,他还提出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应将外显学习与附带学习结合起来。

2.基于国内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的视角。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发现,关于初中英语词汇的实证研究文献比较匮乏。

秦希根针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发现,整体听写教学有效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巩固了学生的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篇整体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衔接研究现状综述作者:吴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2期摘 ;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词汇衔接的研究现状,梳理了其在语篇中的分布类型和研究方法,阐释了核心因素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词汇衔接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可从情感态度意义的衔接作用及利用小句核心概念上作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词汇衔接;小句核心;功能语法[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21. 引言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出现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对功能研究的热潮,其中《英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极大促进了人们对衔接和连贯理论关注度。

“自此人们便把目光转移到语篇的衔接机制对语篇连贯的作用上。

虽然语篇连贯不仅仅是形式问题,但语言研究不能离开形式,必须通过形式的表现来寻找求控制语篇连贯因素的踪迹。

”(张德禄 2003:前言)。

作为衔接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词汇衔接的研究不断获得发展。

“词汇衔接研究旨在探讨语篇中词汇衔接特征如何组成语篇,从而使得人们更清晰地观察语篇的构建方式,在如何储存和处理与理论语言学家相关的语言信息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Hoey 2000:3)。

2. 研究现状衔接的研究,前期大都集中于语法层面,词汇衔接的研究依然较少。

近期,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催生了一大批就词项(Lexical item)问题研究的热潮。

陈鹏,濮建忠(2011)针对意义单位(Unit of meaning)与词汇衔接的实现研究,运用语料库的方法,探讨了词汇项中的共现(co-occurrence)特征。

词汇共选表现为共现模式,是语篇表层衔接的重要保证,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这种横组合模式(搭配)远比传统语法所讲的复杂:它跨越了词和短语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语篇衔接机制。

该研究的亮点在其结合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表述和语料库的方法,探讨了一直备受争议的搭配(collocation)衔接机制。

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韩礼德和哈桑仅探讨了非结构性衔接机制,未提及语篇衔接机制能否决定语篇连贯。

该书着重阐释了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共五种衔接机制,前四种被称作语法衔接。

韩礼德指出,“无论一个语篇的语法衔接多么复杂,如果没有词汇衔接模式的参与也无法称其为一个完整的语篇”(Halliday & Hasan, 2001:292)。

词汇衔接又划分为重述(reiter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前者包括重复词(repetition)、同义词(synonym)、近义词(near-synonym)、上位词(superordiante)和概括词(general word)(同上:278),后者“通过经常共现的词项之间的联系”(同上:284)得以实现。

此外,该研究更多关注词汇在经验功能意义上的衔接作用,忽视人际意义方面的考察。

词汇中相近或相反的态度和情感意义间的联系同样赋予语篇衔接的功能。

词汇衔接作为语篇非结构性衔接机制的形式表征对语篇整体的行文构架至关重要。

Maria(2011)就多方会话(multiparty conversation)的词汇衔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该文在Tanskanen(2006)关于搭配研究和Thompson(1994)就独白性语篇词汇衔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词汇衔接机制如何同语类和语域分析相结合,确保语篇意义的连贯性。

Reza Khany(2014)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词汇衔接范式的认知程度和性别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该研究考察被试处理不同词汇衔接范式语篇的差异,同时关注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Hasan(1984)在其文章中对此处重述的归纳作出了重新定义并添加实例(instantial)作为补充,即概括范畴(general category)和实例范畴(instantial category)。

Hasan在此处虽作出了新的定义,却直接回避了对搭配的讨论,正如她自己坦言,“考虑到搭配的主观性,在研究中最好回避这类范畴”(1984)。

Hasan(1984)研究的亮点在于提出语篇中衔接成分的成链属性以及对三类衔接机制的划分。

Hoey(2000)强调词汇模式对语篇连贯和意义的影响。

“词汇衔接是唯一一种可以形成多重关系的衔接类型”(Hoey 2000:10)。

根据词汇衔接方式的不同,其被划分为:简单词汇重复(simple lexical repetition)、复杂词汇重复(complex lexical repetition)、简单释义(simple paraphrase)、复杂释义(complex paraphrase)、替代(substitution)、共指(co-reference)、省略(ellipsis)和指示(deixis)。

Hoey关注词的成文(text-forming)属性,根据语篇中句子间纽带(bonds)的数量以及由此形成的网络(nets),将句子划分为边缘句和中心句,并据此为线索,挖掘出特定语篇中与语篇主题最相关的句子类型。

该项研究主要应用在为自动产出高质量文章节略提供理论基础。

Hasan(1984)的研究中,其分析文本多集中于叙述文(儿童写作)中,Hoey(2000)在该方面做出调整,将语篇类型扩充至非叙述文文本(non-narrative)。

“语言中任一对存在联系的词项总有衔接的可能”(Halliday 2001: 285),其佐证了Hoey(2000)在构建词汇衔接机制中采用的策略,即规避了对搭配的研究,并将部分原属于搭配范畴下的衔接机制重新划归入复杂释义中。

Mann & Thompson(1988)提出修辞结构理论。

“该理论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层次和级阶理论,把语篇看作由不同层次的功能块组成。

”(张德禄 2003:5)。

Mann & Thompson所作的研究与Hoey(2000)关于边缘句和中心句的划分有相似之处,即此处功能块被划分为核心句(nucleus)和卫星句(satellite)。

先前的词汇衔接研究大都从“单文本视角”将研究重点局限在句子或句子之间,鲜有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词汇衔接与语篇主旨关系的研究。

李元科(2012)在其文章中以80篇硬新闻语篇为研究语料(语料及摘要取材自DUC(Document Understanding Conferences)),探讨语篇中哪些重复性小句核心(nucleus)为读者认定成语篇主题。

李元科(2012)利用韩礼德功能语法中小句核心概念,通过对比分析语篇中重复性小句核心与标题中对应关系的分布情况,初步阐明了硬新闻语篇更具直观性的表征。

3.结语词汇衔接作为一种非结构性衔接手段,在理论语言学界久经研究并已取得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

其关于情感态度意义的衔接作用以及利用小句核心概念进行研究的方法可作为今后词汇衔接研究借鉴的实际路径。

参考文献:[1]Hasan, R. 1984. Coherence and cohesive harmony. In J. Flood (ed.),\UnderstandingReading Comprehension. [M].Delawar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181-219.[2]Halliday, M.A.K. & Hasan, R.1989.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Halliday, M.A.K.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2ndedition).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4]Halliday, M.A.K. & Hasan, R. 2001.Cohesion in English. Beijing[M].Foreign ;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5]Hoey, M. 2000. 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6]Hoey, M. & Li Yuanke. 2014. Strategies of writing summaries for hard news texts: A text analysis approach [J]. Discourse Studies. 2 : 89-105.[7]Kintsch,W & Van Dijk,T.A. 1983. 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J]. Psychology Review 85:363-394.[8]Li Yuanke. 2012. Cohesion in Text and Text Aboutness. [M]. Zhongshan University Press.[9]Mann, W & Thompson, S. 1988b.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Toward a functional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 [J]. Text. 8 (3): 243-281.[10]Reza Khany. 2014. Translation Students’ Knowledge of Lexical Cohesion Patterns and Their Perform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exts [J]. Procedia. 98: 925-931.[11]Tanskanen, S. 2006. Collaborating Towards Coherence: Lexical Cohesion in English Discourse [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2]Van Dijk,T.A. 1988. News as Discourse. [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3]陈鹏濮建忠,2011,意义单位与词汇衔接的实现—基于本族语者和学习者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3):375-2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