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关中地区气候与农业关系 (2)
陕西关中占补平衡土地整治的实践与思考

陕西关中占补平衡土地整治的实践与思考文章概述了陕西关中地区整治土地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实施过程中的矛盾问题,提出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的应对举措:按新政策要求,切实做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以高定位编制实施土地整治规划;综合考虑成本因素,适当扩宽补偿范围;确保土地整治质量措施;加强对新开垦耕地的管护力度。
同时,对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工作提出建议: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建立占用耕地论证制度;进一步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共同责任制度;制定垦造耕地与林地管理相衔接政策制度;改进和完善耕地质量评价制度;完善耕地质量保护制度,制定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
标签:耕地保护;土地整治;占补平衡;农业经济“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落实好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简称地建集团)作为省属公益性国有独资企业,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累计完成土地整治实现新增耕地面积30万亩(其中关中地区15万亩),探索与实践出了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用地服务保障的有益之路,并对耕地保护以及土地整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效对策。
一、陕西关中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的有益实践陕西关中地区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地区,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个地级市54个县(市、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富庶,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西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气候

陕西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气候陕西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气候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绝大部分在荆州、梁州、一小部分在雍州,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陕西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陕西的气候特点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
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无霜期218天左右。
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有“小中国之称”。
陕西省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整体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很长,达到800公里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
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
陕西温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7~16℃。
其中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的浅山河谷为全省最暖地区,多在14~16℃。
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陕北-10~-4℃,关中-3~1℃,陕南0~3℃。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陕北21~25℃,关中23~27℃,陕南24~27.5℃。
春、秋温度升降快,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南北温差大。
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受山地地形影响比较显著。
春季少于秋季,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3%~24%。
冬季降水稀少,只占全年的1%~4%。
暴雨始于4月,于11月结束,主要集中在7~8月。
关中、陕南春季第一场320.0毫米的降水过程一般出现在4月上旬末到中旬。
初夏汛雨出现在6月下旬后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间,暴雨相对集中,关中、陕南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较多。
陕西的`地理环境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
(完整版)西安由来和形成

西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
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使西安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
现属副省级城市,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九区及蓝田、周至、户县、高陵四县。
55个街道办事处,120个乡,56个镇,3154个行政村,人口837万。
一、西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公元前11世纪,兴起于周原地区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移至今西安城西南沣河流域。
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其子武王后在沣河东岸建立镐京,统一华夏,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
丰镐两京隔河相望,镐京为西周王朝政治中心,丰京是祭祀宗庙场所,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前,这座京城一直被全国各地诸侯奉为"宗周"。
春秋战国时期,来自陇南(今甘肃天水一带)的秦人崛起于关中盆地。
秦武公和秦穆公时,设立了西安附近最早的县--杜县(前687)。
这是西安地区行政区划的开始。
战国时代秦国先后迁都栎阳(今阎良区武屯乡一带)和咸阳,今西安城区附近成为咸阳的郊区。
秦统一全国后,在今西安北郊建了许多著名的宫殿,如阿房宫、章台宫、兴乐宫、信宫等。
地方上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建制,设内史辖京畿各县(内史政区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今西安市辖域属其管辖范围。
秦末楚汉相争,咸阳宫室被毁。
汉高帝七年(前200)建都长安(秦咸阳郊区一个乡聚的名称,在今西安西北郊渭河南岸)。
惠帝时构筑长安城墙,城区面积36平方公里,城垣周长25.7公里。
陕西省省情

省情概况之陕西省基本情况一、位置面积,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1)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
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平方千米。
(2)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
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黄土高原、中部关中平原,南部秦巴山地。
(3)陕北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兼具沙漠气候特征。
关中平原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
陕南在维度上仍属北方,但是由于秦岭和汉中盆地的影响体现亚热带的气候风貌降水明显,温度叫同纬度地区相对偏高,冬季温暖湿润,有小江南之称、二、主要河流和主要山脉(1)主要河流:延河:渭河:北洛河:嘉陵江:汉江:丹江:(2)主要山脉:太白山:化龙山:首阳山:终南山:华山:白子山:巴山:子午岭:三、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已发现拥有矿产130余种,探明储量的91种。
矿产535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64处,探明储量居全国第1位的有锶、铼、不泥灰岩等9种,居2、3位的有汞、钼、天然气、煤等18种。
全部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24万亿元,居全国第4位。
(2)能源资源:全省含煤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4。
保有储一1619.6亿吨,居全国第3位。
主要集中于陕北、渭北,以低灰、低硫磷、高发热量为特色。
正在开发的神腐煤田探明储量1400亿吨,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其灰分仅8%,含硫0.5%,磷0.06-0.03%,发热量66900大卡/公斤,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动务煤、气化煤。
全省煤炭预测储量达一万亿吨。
天然气储量丰富,榆林地区的气田面积即达200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7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3.69万亿立方米以上。
陕北的石油探明储2.7亿吨,年开采、加工能力100万吨。
(3)有色金属:金堆城钼矿累计探明储量在全国名列第三,钼精矿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汞矿储量居全国第二,旬阳县有特大型汞锑矿床数处。
陕西关中地区耕地保护与对策研究

陕西关中地区耕地保护与对策研究董永利;刘光会【摘要】从当前关中地区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制约因素和解决对策等方面,对关中地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关中地区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以期对关中地区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关中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陕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56)002【总页数】3页(P171-173)【关键词】关中地区;耕地资源;保护对策【作者】董永利;刘光会【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富平县种子管理站,陕西,富平,711700【正文语种】中文耕地是我国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对其利用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而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供给。
同时对农民、农村而言,耕地具有保障生计,稳定农村社会的作用。
陕西关中地区所处的黄土高原区是一个土地资源较少、耕地数量有限、耕地质量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区域,既要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又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需要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统筹各项发展,以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随着近年来人口的增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门、各行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猛增,并由此带来土地利用过度、水土流失、土地质量退化等问题,在加上耕地保护和利用的措施不得当,严重制约了关中地区及陕西省农产品的产出和整体经济发展。
笔者研究从关中地区耕地资源、土地供需矛盾;水土流失造成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整体质量下降等多方面阐述对耕地合理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性,探讨目前在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关中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提出关中地区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以期对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控制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减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关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中地区位于东经106°18′-110°37′,北纬33°35′-35°50′,南倚秦岭 ,北界“北山” 。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示范课教学设计【地理人教八下】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运用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说明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说明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本节内容为北方地区的概述。
北方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先讲述的一个区域,教材比较全面地讲述和分析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共设计了两个标题。
第一个标题是“黑土地黄土地”。
在此标题下,教材从地表景观特征入手,介绍了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形成的作用。
第二个标题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在此标题下,教材重点介绍了北方地区适宜发展旱作农业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还简介了旱作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以及春旱对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的不利影响。
本节内容为1个课时。
教学策略上,以北方地区视频作为导入,接下来从系列分布图中分析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之后从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农产品或农业制成品为例,来分析北方地区的农业类型及优势条件、限制因素。
四、教学流程五、当堂练习1.下列对北方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B.“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世界屋脊”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2.东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A.冬小麦、大豆、棉花 B.春小麦、花生、甘蔗C.春小麦、大豆、甜菜 D.冬小麦、谷子、甜菜3.下列省区全部位于北方地区的一组是()A.黑、吉、辽、冀 B.鲁、苏、皖C.甘、宁、川 D.鄂、豫、赣答案:D;C;A六、课程小结七、板书设计第六章北方地区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黑土地、黄土地1.位置和范围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3.气候:气温(1月0℃以下)降水(大部分地区400~800mm)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存在内部差异4.河流:有结冰期5.土壤:黑土地和黄土地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优势条件、土地利用类型和作物类型、限制因素八、课后作业任选北方地区的一种特产,查阅资料,了解其在北方地区生长的有利条件。
西安简介介绍

02
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01
02
03
04
史前文明
西安是史前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约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
在此建都。
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西安作 为其统治中心,建造了举世闻
名的秦始皇陵和兵马俑。
汉朝
汉武帝在西安建造了著名的长 安城,使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
最大的城市之一。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西安成为国际化大 都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文化交流
西安还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了多项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西安国际 马拉松赛”、“西安国际音乐节”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家前 来参与。
06
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交通建设
地铁建设
西安地铁包括1号线、2号线、3号线等多条线路, 连接城市中心与周边区域,方便市民出行。
道路改造
西安持续投入资金对城市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提 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效率。
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结词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秦腔、皮影戏、 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以及鼓乐、木马勺脸谱等传统 技艺。
详细描述
西安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民间艺术形式包 括秦腔、皮影戏、剪纸等。秦腔是西安地区特有的地方 戏,其唱腔高亢激越、表演粗犷奔放;皮影戏则是以皮 革制成的人物形象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形式;剪纸 是以纸张为原料剪裁而成的各种图案和形象的艺术形式 。此外,传统技艺方面也有鼓乐、木马勺脸谱等独特的 表现方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 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西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特点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
西咸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及对策思考

西咸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及对策思考张晓红;许亚楠【摘要】西咸一体化是西安、咸阳两大城市一体规划和建设的简称。
西咸一体化自2002年实施以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目前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障碍和问题。
包括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内部动力不足、农民非农化就业倾向明显、村庄向城镇转变的迫切性四个方面。
解决西咸一体化进程中的农业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发挥各自优势产业增进内部动力、加快和促进非城镇人口就业、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农业相结合的道路五个方面。
【期刊名称】《西部财会》【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页(P77-79)【关键词】西咸一体化;障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部动力提升【作者】张晓红;许亚楠【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00;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一、西咸一体化提出的背景及其进程西安和咸阳两座直线距离仅为25公里的千年古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曾扮演过耀眼的角色,也分别创造过辉煌的历史。
西咸一体化,实质是形成西安、咸阳大经济圈。
通过西咸经济圈,辐射宝鸡、铜川、渭南及周围县市和小城镇,带动整个关中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西安带动咸阳、咸阳壮大西安、西咸辐射关中、关中带动全省的战略目标。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用八个字来概括一下西咸新区:一是重点,它是国家的重点经济开放区;二是核心,建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三是路径,要实现建成西安国际化大城市,必须推进西咸计划;四是关键,就是要推进西咸一体化必须建设西咸新区。
建设西咸新区是推进西咸一体化的关键,推进西咸一体化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路径。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中清晰地提到:实现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形成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城镇群集聚发展,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城镇化率达到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西安地区气候与农业关系曾遇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摘要西安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雨较为充沛,气温温差较小,四季分明,在古时候素有“中原粮仓”之称,气候条件对于发展农业非常适合,但农业气象灾害也是不可避免,个别农业气象条件的剧烈变化也需要进行农业气象预测的更加详细谨慎。
农业发展对策也就应运而生。
关键词西安市气候条件农业农作物气候灾害前言:任何地区的农业都受到农业气象因素的交错影响,在一定方面促进农业的发展,不利因素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农业的发展进程.研究局部地区的气象条件,认识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关系,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对农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一)西安地区气候形成因素西安地理上属于西北,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
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相邻。
西安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偏南地区,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
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呈一簸箕状。
关中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为高,也是在黄土高原和秦岭这两处高地间海拔低的原因,使得西安免受来自北方沙尘暴的危害。
这也正是北方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市境最高点位于周至县西南的太白山,海拔3767.2米,市境最低海拔345米,市区海拔400米。
平原占总面积的43.7%.温带季风气候的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
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距小,冬季寒冷少雨,夏季暖热多雨。
冬季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大陆冷高压的影响下,盛行冬季风,以偏西偏北风为主,风力强劲,天气晴寒,雨雪稀少。
最冷月平均气温南北差异大,南部在0℃以下,北部可达-20℃,平均纬度递减率为2℃/纬距。
夏季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盛行夏季风,以偏东偏南风为主,风力较小;潮湿多雨,6—8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
最热月平均气温南部可达26℃以上,往北有所降低,也不低于20℃,平均纬度递减率仅为0.4℃/纬距。
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这种气候带来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冬春季:寒潮(沙尘暴、霜冻、白害)夏季:强对流天气(雷雨、大风、冰雹)。
但是其气候决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西北气候,但是又与华北非沿海的气候有较大差别,西安的气候在北方独具一格,自成一派。
西安年降水量550mm,虽然不多,但是季节分布比较均匀,西安以东的北方地区降水都是以每年7,8月为高峰非常有规律的逐月递减,尤其是秋季,初秋时,从包括西安在内的陕西关中、陕北南部经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直至山东西部,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沿黄降雨带,始终在这一线徘徊,而进入9月后我国著名的“华西秋雨带”又长期赖在西安不走,两重因素相叠加,西安的秋天几乎就是在雨中度过的。
所以,相当多的年份西安降水量最多的季节是秋季而不是夏季,近年来频繁见诸于媒体报道的“渭河秋汛”便是例证。
来自于西北部的强冷空气来了也会刮大风,但远不及北方东部地区的猛烈程度,西安的大风日数在北方诸多城市中是最少的,每个月的平均风速没有超过2米每秒的。
风沙小。
较为丰富的降水以及来自秦岭山脉的降雪融水,水分蒸腾作用也比较明显。
降低了白昼和夜晚的温差。
7月份平均温度还没有超过27度,西安的冬天是非常温和的,最多只有零下8℃强冷空气来了温度也不会像东部那样降得太厉害。
(二)西安地区的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性气候的成因有如下几点:1.夏季高温多雨:夏季太阳高度角增大,昼长,气温较高,从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2.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冬季寒冷,成因有:本地纬度较高,离冬季风源地近,地形较低平坦地势西高东低使冬季风得以加强。
3.季风显著。
4.夏秋常受热带气旋影响。
可是西安不单单是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在地理区域上西安地区被划归到西北内陆地区,其在冬季主要受大陆气团影响,在夏秋季节大陆气团和海洋气团交替控制,故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
冬季多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0米/秒。
无霜期207天。
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
秋季暖湿海洋性气团由于秦岭的阻挡,南退迟缓,而极地大陆气团南进较快,在关中地区上空可能相遇,在该区常造成多阴雨天气此外,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冬天主要受来自西北部西伯利亚行流的影响,夏天主要有东南暖湿气流的控制.由于秦岭山脉的阻挡,使得关中地区既没有继承西北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也没有继承南部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特点,而是将两者进行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
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主要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冬季干旱.西安地区年降水量在500~700毫米,降水最多的7月份也不足100mm,以7月最高峰向两边看,西安的雨8月反而没9月下得多,6月反而没5月下得多,其中9月份降水量为全年次高值,也接近了100mm,而10月份的降水量甚至也超过了6月,而5月10月对于北方东部的人们来说已经不大能和下雨联系起来了.所以西安夏天没有明显的雨季,倒是春天秋天雨水绵绵,颇有点江南水乡的味道。
其纬度大致处于N34°左右。
土壤不同于北部的黄土和南部的褐红土。
主要为褐色土和黑褐土,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部分地区分布有少量红壤和黑土。
年平均气温11~14℃,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三)西安地区气候对农业的影响1.光照资源的影响关中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处于可利用范围1200~1500k w﹒h/㎡,处于中等水平,太阳总辐射约为500MJ/(㎡·年),总辐射的变率为3.7%。
光合有效率大约在42%~43%,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月值出现在雨季开始前的5~6月。
在农业光照资源方面处于中等水平,对农业没有太大的影响。
2.热量资源的影响无霜期平均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1.3℃;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4℃~26.9℃;年平均气温13.6℃。
极端最高气温41.8℃,极端最低气温-20.6℃。
年活动积温约为4000℃·d,西安地区农业种植主要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作物基本上是一年两熟制。
水稻种植的不适宜性,舍得在秦岭北麓地区零星分布有旱稻种植。
3.水资源的影响西安年降水量平均为507.7毫米~719.8毫米。
年降水日数96.6天。
年平均湿度为69.6%。
年平均降雪日为13.8天。
夏秋季节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6%左右。
不同季节的降雨变化量较大,年度之间降雨变化量较小.干燥度系数为0.16, 人均水资源量仅350立方米,尚不足国内人均占有量的1/6,故水资源的不足对农业发展有非常大的制约。
而且西安地区粮食种植比例呈下降趋势,许多土地开始种植果树、苗木、花卉等经济效益价值较高的物种.而这些果蔬花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陕西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省份,长期以来干旱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瓶颈之一。
也是现在许多农民放弃种粮,导致许多土地撂荒。
从水资源总量上看,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1/3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7个百分点。
粮食主产区的关中灌区,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省平均的1/4,属重度缺水区。
从降水时空分布上看,雨热不同步,降水冬春少、夏秋多,春旱频发,粮食生长关键时期缺水严重,降水与作物生长需求极不协调。
4.风对农业的影响秦岭北麓夏冬季节山谷风经常可以达到7~8级,但是风力资源丰富却不能有效利用。
风向的转变速率快,不能用于风力发电,而且风力季节性明显。
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夏末秋初的干热风使得植物蒸腾作用旺盛,耗水量变大,同时破坏叶绿素等色素,使小麦大幅度减产。
5.下垫面的影响西安地区许多水库的建成,是水域面积大大增加,部分地区的初霜期推迟,终霜时间提早,无霜期延长,夏季空气湿度增加,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干热风的影响。
温度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相对于历史数据较为缓和。
平原基本是西安农业发展的主要基本立足点.西安境内平原较为平缓,平原高度差最多在50m左右.平原地形对农业发展非常有利,有利于规模化经营.粮食种植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都具有良好的地形条件。
6.西安地区农业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十年九旱”是陕西气候的特点,而每年的7-9月又是西安地区降雨最多的季节,面对本地气候的特征,传统的粮食种植结构不够科学,像小麦播种生长期正是我省干旱少雨期,每年冬旱、春旱是必然要发生的。
像玉米春季播,秋季收,春季到5月份陕西进入雨季,7-9月份是春玉米的生长关键期,我省雨量最大,利于春玉米的生长。
从目前全国来看,在基本口粮已完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保障提供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需求的饲料粮提供是我们今后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的方向。
结构就是生产力,科学布局粮食种植结构就是增加粮食播种面积。
进行有效的分工,能使西安周边各市的资源能够互补,实现区域效益的最大化。
渭北地区种植玉米的产量是小麦产量的近2倍,陕南地区马铃薯间套玉米的产量是小麦玉米轮作产量的1.4倍。
通过选用优良的抗旱品种、抗旱作物,配套地膜覆盖等高产栽培技术,优化种植结构,压低产扩种高产作物,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为主线,以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为抓手,在陕北压杂扩薯、扩玉米,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打造陕北第二粮仓;在渭北压麦扩秋,推广垄盖集雨膜侧技术,建设渭北旱原玉米产业带;在陕南浅山丘陵区压麦扩薯,推广地膜马铃薯春玉米间套技术,建设陕南马铃薯和玉米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调整粮食产业结构。
秦岭的阻隔使得来自南方的海洋型暖气流不能充分的到达关中地区,降水量较陕南地区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大陆气团经常在秦岭形成锋面,也形成了较为充分锋面降水,秦岭山地积雪融雪水也对缺乏水资源的西安有一定的帮助。
降水量的减少对于冬小麦的越冬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加之冬季河流普遍缺水,农业灌溉措施的损坏及农业基本建设发展较为滞后,导致冬季小麦的发展受到非常大的制约,影响小麦产量.春季小麦返青后,各种经济作物果树发芽后,常出现“倒春寒”,对农作物秧苗有不同程度的冻害,比如2010年3月份的一场倒春寒,造成整个陕西省苹果产量下降20%~40%,小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及冰雹天气对农业大棚的破坏比较大,也使得许多农业设施遭到破坏,损坏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