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同初中数学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

高中数学同初中数学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
高中数学同初中数学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

经历了四年新课程理念的洗礼,相信大家在接受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心里也会囤积太多的迷茫与纠结。这些困惑有来自于学生的也有来自于教材和教学过程的。

学生的欠缺表现在:

1、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不完善,尤其是对初中学过的概念、公式、定理等不记得或不理解。

2、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教学内容的要求。因为知识建构不完善,就没有或者说逻辑推理能力不健全,是非观薄弱,更别谈理性思维。

3、统一标准施教,学生的合作交流大多流于形式,出现学习的严重分化。

4、?懂而不会?问题难以解决。

当然教材带给我们的冲击更大:

1、新课程标准中初、高中知识衔接上存在脱节现象。如因式分解,根式化简不达标,立方和差公式省略等等。很多到达高中后要用的应用知识要求较低或被删减。

2、课程结构变化太大,知识的编排顺序不合理。例如,各类不等式的解法还没有讲解,直接就进入集合的运算,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求法;必修二中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概念出现在三角函数知识之前等等。

3、知识的删减造成对传统内容教学的冲击,新增内容也给我们带来困惑。这些主要来自于高考的评价方式变化不可预测及传统内容对现有课标内容的作用在高考中的影响未知等等。

4、课时安排不合理,与其他学科的协调没做好。

在教学环节上的问题也很麻烦:

1、三维教学目标被孤立。双基目标落实不到位,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现象。

2、课程资源开发导致教学内容泛化。教材地位被弱化,为情景而设置情景,联系实际变成了装饰,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化。

3、教师角色转换失衡,导致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见解、知识建构,忽视教师的掌控方向,出现知识理解的偏差,推理就不遵循规律。

4、教学设计埋没于数学课的模式,忽视数学的本质教学,淡化知识建构与知

识应用的评价环节,即教学设计的四个角:数学学科特点,教材的角度,学生原有知识经验,高考的角度(评价环节)。

针对以上问题、困惑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一、从传统的大纲体系中走出来,建立新的课标体系。

首先,应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体系。对于新增内容的建构,还有分布在各个模块的传统内容的重新建构。

其次,从教材结构来讲,根据教学需要,可开设?思考?、?观察?、?探究?等栏目,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比猜想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严谨性和批判性等,这也是高考考查方向。

例如,2012年新课标卷第1题已知集合A={}5,4,3,2,1,B={}

A y x A y A x y x ∈-∈∈)(,,),(,则

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A 、3

B 、6

C 、8

D 、10

分析:显然要从集合A 中选取两个不能重复使用的数,而且只能用大的数减去

小的数,用知识迁移的 25C =10。 再有,教材在一些例题或习题中安排了传统知识,加深难度,更能体现知识的探究性,应该鼓励好的学生去探究证明应用,发掘隐形课堂,揭示数学本质,而这也是高考考查方向。如:2012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卷第12题

12、的最小值为曲线上,则在上,点在曲线设点PQ x y Q e P x )2ln(2

1y == A 、1-ln2 B 、

()2ln 12- C 、1+ln2 D 、()2ln 12+ 这道题从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函数定义等角度理解不为超出课标要求,但从互为反函数性质的课标要求就高于课标,有些学生上过辅导班或在课堂上接受过这部分知识,那他就知道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像特征分析问题,即数形结合然后利用求导解决问题了。所以这道题的得分率偏低。

二、重新进行例题的筛选、编制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及习题的搭配。

习题的搭配上现有资料都不太符合要求,普遍问题在于:整体要求偏高,基础性体现不够;题量分布不均,题型不全面;与初中数学缺乏有机的兼顾和联系;能

力层次结构不够清晰等。

三、重新进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定位,认真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我想说的是,教学设计有五个环节:教学任务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基本流程→教学情景设计→几点说明。大多数公开课在前四个环节是很优秀的,往往忽略或淡化了说明中的评价环节,就是说教学设计中教师还要设计出你是如何评价这节课的高效性,就是让探究者口述或用笔展示探究的成果,更能在搭配的习题中体现你这节课的高效性。

四、重新制定三年教学计划方案。

每学期的计划方案,每章节内容的计划方案。写这一计划前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与初中教材的衔接问题;②几个教材模块顺序的选择;③内容的适度调整与安排;④内容的适度补充等。

五、认真思考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有机融合点。

教学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把传统教学的优点找出来,有机的融汇于新课程理念教学中,做到该探究的探究,把探究落到实处,该讲授的内容大胆的讲授,不要把问题极端化。

当然,在以往教学中发现有些问题是不适合探究的。

1、着重体现程序性的知识,应用尽量少的时间让学生学会就是。如:指数的运算的几个问题。

2、大多教学生一看便知的较容易的内容去探究,没意义。

3、对某事物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在积累之初的学习,采用效率较高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为好。

一、高中数学同初中数学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还是思维能力上的要求,都有较大的跨越。进入高中教学不要急于教授新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初、高中数学知识学习的发展联系。我的做法如下:

1、从知识的发展角度上介绍高中数学知识与初中知识的联系,如:数的发展史:自然数→正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小数)→复数(高中);最大的知识模块:函数,有初中学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进入高中还要学习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这些都称为基本初等函数,在此基础上研究复合函数、抽象函数等;又如初中学的平面几何的三角形、圆的知识,我们到选修4-1要学,但必修2及选修2-1我们要学习立体几何,而且平面几何中的直线,圆的问题我们又可以化为代数知识去研究,这就是平面解析几何了。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平面解析几何知识;还有概率、统计知识在高中也要作为一个模块系统研究。角度由锐角,钝角等发展到任意角,引入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发展成解三角形等等。这些只是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横向发展。

2、了解高中数学学科特点

2.1. 数学语言的突变

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大多是以三种语言出现的: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我们讲课时多用自然语言讲述的,而我们学生解答问题是以符号语言加逻辑语言推出的,图形语言是在帮助我们分析问题上更有直观明了的作用,再有数学语言更有了抽象性,都会给学生带来?数学难?的印象;

2.2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增加;

2.3学习方法、习惯的养成。

2.3.1知识网络积累

关注每章节的目录,形成知识框图,更好的是帮学生产生思维导图。章节内知识的横向联系及章与章之间知识的纵向联系,这就积累知识的交汇点,使新知识融汇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

2.3.2学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常用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基本逻辑方法,思维策略,掌握程序性知识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思维方式的理性化。

2.3.3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动探索知识,重视自身体验与领悟的过程,多独立思考,减少依赖性,培养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

2.3.4听课的四个环节很重要,看、听是收集信息源的,脑的环节是用来接收并处理信息,通过数据信息处理进行知识建构活动。口、手是最后环节,是对知识的表述,应用过程,也是体现价值评价的过程。犹如真理与实践一样,先有认识程度,再有实践来检验自身认识与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这四个环节可以产生高效

知识与高效课堂。

3、常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培养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而当我们解题时遇到一个新问题总是用熟悉的题型去?套?,这只是满足于解出来,只有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理解透彻并融会贯通时,才能提出新看法,巧解法,高考更是重视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特别是突出考查脑力的试题,其解答过程都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在数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拥有数学头脑与灵气。

4、在初高中知识衔接上我用了必修一教材第24页第6题

若f(x)=x2+bx+c 且f(1)=0 f(3)=0,求f(-1)的值

变式1:解不等式f(x)>0

变式2:解方程f(x)=8

变式3:解不等式f(x)>8

更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因式分解,十字相乘的深度训练。渗透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学思想意识等等。

二、关于必修一教材讲解的一些建议

教材是?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在走出教材?,而做到进一步的关键是经常研究教材。

建议在第一章内容的教授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传授方法,但是三个目标要做到,(以讲授第一单元集合内容为例)

1、教授学生读数学书的方法

读小节内容时,归纳段落大意(知识点)及中心思想(小节名称)借助工具书预习教材,做到课前预习了解大概。课上积极互动,参与知识探究与生成,最后能熟练应用,即用眼耳来收集信息,用脑处理信息,最后用口、手把它表述及应用起来。这个学习方法更适用于程序化知识的传授。

2、知识网络建构

先了解单元目录,知晓本单元三节的中心内容,了解并掌握每小节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横向结构,当这一单元讲完后,进行单元知识总结时可以引领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完善知识的建构体系到应用。如图:

┌集合、元素的定义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元素的性质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常见数集的符号

└集合的表示方法

┌真子集

┌包含关系(子集)└相等

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空集┌定义

└性质

┌交集

└集合运算并集

└补集

3、初步了解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提高数学思维品质

本单元涉及知识面广,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集源地,有目的在例题或习题讲解时注意慢慢渗透,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便学生能很好地适应第二单元函数的学习。

如: A= {x丨y=x2-2x-3}

B= {y丨y=x2-2x-3}

C={(x,y)丨y=x2-2x-3}

D={x丨x2-2x-3=0}

E={x丨x2-2x-3>0}

让学生读懂这些集合的含义可以借助于二次函数y=x2-2x-3的图像,直观感知函数值的取值与自变量的关系,从而渗透了函数方程不等式思想。可利用教材的第12页B组第2,第3题以及第44页A组第2、第3题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又如考查集合关系知识的题型中常见求参问题的分类讨论,如教材第44页第4题

已知集合A={x丨x2=1} B={x丨ax=1},若B A,求实数a的值。

这道题分类讨论思想体现很好,尤其是展现集合知识的一个易错点,子集关系中容易漏掉空集的讨论。建议这一单元细讲,慢慢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文化的美。

新课引入,?函数?,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尤为注意教材第16页一段话,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与x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y︱y=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这个可以让学生口述他的理解价值,也是评价的一种方式。

必修一教材第25页B组第2题可作为学生对函数定义另一种价值评价(应用能力):

2、画出定义域为{x︱-3≤x≤8,且x≠5},值域为{y︱-1≤y≤2,且y≠0}的一个函数图像。

(1)将你的图像与其他同学的相比较,有什么差别吗?

(2)如果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x,y)的坐标满足-3≤x≤8,-1≤y≤2,那么其中那些点不能在图像上?

(不妨从最简单的情形开始,在函数定义的教学中,常费尽口舌,总是言不尽意,忽然想到儿子上幼儿园,小学做过的连线题,一列为水果、动物等,然后把后面各个名词分类连线,俗称对应,加以条件给予对应关系,解释给学生,领悟倒是很快。)

在集合的区间表示讲解上应注意规则、规范、科学

常见的规则书上有九种:[a,b] [a,b ) (a,b) (a,-b)

(- ≦,+ ≦) [a , + ≦) (a, + ≦) (- ≦,a)

[- ≦,a]

强调规范: (- ≦,6]或x≠±3是不成立

强调科学: 1.{x 丨x=1或2≤x ≤3}

2.{x 丨x ≤6且x ≠3}等价于求不等式{

6

3≤≠x x 的解集。

认真研读教材,细读教材的每一句话,研究每个关键词, 挖掘隐含因素、揭示知识本质,提炼思维方式。 在课本17页有例1 :已知函数()21

3+++=x x x f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 (-3),f (3

2)的值 3.当a >0时 求f (a ), f (a-1)的值

课本解题分析如下

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只给出y=f (x )的解析式,

没有指名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集合。

这里不仅告诉我们求定义域的几种情况,更有定义域的表示:实数的集合。

可带领学生归纳初中所有使代数式有意义的情况,积累笔记。

又在第三问的解答中,揭示数学方法换元法的知识本质。

(3)≧a >0?f (a ) f (a-1)有意义

?f (a )= 2

13+++a a f (a-1)=112+++a a 进而提出问题:若把a>0的条件去掉,以上式子成立吗?

在此认知上提出问题(也可用教材第45页第4题进行变式):

已知函数f (x )=2+x 。求f(2) , f(-2), f(a 2-a)。

学生反应激烈,大声喊不能代入-2,f (-2)无意义,我抛出问题,为什么?

负数不能开平方,接下一个问题,那f (a 2-a )呢?少数的声音是确定的,分情况讨论吧,进而引起争论,最后化为一个声音,成立条件x 2-x ≥0

解决掉这个问题,我直接给出复合函数的概念,以及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本质 y=f (x )与y=f[g(x)]的定义域关系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有着困惑的目光,你可以给与鼓励的微笑,相信数学天赋的

存在是来源于对数学兴趣的浓厚。

这也为数学方法中的换元法打下伏笔,尤其下节讲授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更是好用的很。

当然我们在讲函数的表示方法中函数图像的画法时,更是好好利用了一下P21例5

例5 画出函数y=f (x )的图像

书上为引入分段函数的概念而引出课本的解答,学生的答法却很多,有说关于y 轴对称,也有说把x <0的y=x 直线部分翻折到x 轴上方,由此我引入图像变换知识①平移②对称③翻折④伸缩(不做要求)。

给出例题,画以下函数图像 ①1-=x y ②

132+-=x x y ③322

--=x x y ④x x y 1

+= 最后揭示知识本质,是点的对称问题

(x,y )(-x,y )(x,-y )(-x,-y )让学生去感受

进一步加深④ 对勾函数的引入 x

a x y += (a >0) 以图引领学生直观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在探究中牵动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在讲授函数解析式时,没有做大的深度与广度探究,只对搭配资料上的习题

给予思考归纳应用,特别关注的是换元法。

课本P27?函数单调性?,由所学的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观察y 随x

变化情况。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图像上升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x 增大时,有相应的y 也随之增大?。数学老师看似简单,可学生刚刚接触就感到怎么来的式子,单调性定义的引入是让学生直观感知的,然后给出严谨性的定义。这也是研究问题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应

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的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同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我在此把单调性定义分成四部分

1.定义域内某个区间D

2.任取 1x <2x

3.()()21x f x f <或 ()()21x f x f >

4.函数f (x )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减函数)

问题一:由①②③推④是单调性定义域内函数的单调性,引出例2及P78

例1 总结步骤细节及作差变形的技巧与图象

引出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与步骤,鼓励学生用定义推理验证。

探究问题: 两个增函数的和仍是增函数的证明

问题二:比较出数值大小

在区间D 上的增函数y=f (x ),若1x <2x 则()()21x f x f <

问题三:解不等式或求参数的值

在区间D 上的增函数y=f (x )若()()21x f x f <则1x <2x

(教材第44页第9题)已知函数()842--=kx x x f 在[]20,5上具有单调性,求实

数k 的取值范围.

变式训练:已知函数()8542--=x x x f 在区间[]3,+k k 具有单调性,求实数k 的

取值范围

从本质去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问题四:①方程x 2=1的根是x=1或x=-1

②x=1是方程x 2的根

③方程x 2=1的根是x=1

从这三个命题中的理解,类比探究

①y=f (x )=x 2-2x-3的增区间(1,+≦)

②函数f (x )=x 2-2x-3 在(1,10)上单调递增

③函数f (x )=x 2-2x-3的增区间为(3,+≦)的真与假

讲完单调性之后建议大家先讲奇偶性,而奇偶性是对称性的特殊情况,故

更要揭示对称的本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可推出图象对称的公式。

最后讲解最值与值域时,建议以单调性求解方法为主。加以图象直观求解,

不建议太多方法,搞得学生很厌倦。

必修一课本P31例3例4告诉每个学生求解最值得一些方法,图像法、单

调性法,尤其是对例4,也可以画图求出,更可以让学生探究分式函数d

cx b

ax y ++=的单调性,及某个闭区间上的单调性。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对第39

页B 组第1题进行一题多变。

求g (x )=x 2-2x x ∈[2,4] 的最小值

变式:①当x ∈[a,4] g (x )的值

②g (x )=x 2-ax 在x ∈[2,4]上的最值

讲完函数一定要总结归纳函数能研究的知识、定义、图象(变换)、定义域、

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最值等,更要有函数、方程、不等式等数学思想的渗透。

这些用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的研究上就会事半功倍,如讲指对数函数时,

教师只需列出清单,引领学生回顾学习第一章函数内容的思路,构建指对数函数的知识框架即可,不仅学生在知识上形成思维导图,更有独自探究的成功感,你可以提出重新研究初中能学函数的知识框架。而对于指对数的运算是程序性知识较多于探究的情景,可以参照读数学书的方法,归纳知识点,思考知识本质,探究二阶公式,达到灵活运用即可。

在第三章函数、方程零点更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二分法的逼近思想,还有

函数的增加变化率下的指数爆炸,更要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

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同一事物。二、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以上是在讲授必修一时的自我作法,欢迎各位同仁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三大不同之处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三大不同之处 第一,初中数学比起高中数学更加具体、理论性不强,而上高一开始,代数部分就是理论性很强的集合和函数的理论知识,这会使得一部分初中数学学得很好的学生感到难以适应; 第二,初中数学相对简单,只要套用一定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就可以解决,而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多的向理论层次跃进,解题过程更加复杂,需要学生多角度全方面进行思考; 第三,高中数学知识内容的含量明显增大,学生在同样单位时间内掌握知识的数量要明显增多。所以在新阶段的学习中,新生可能会产生如下问题: (1)、有的学生会比较依赖初中学习模式,比如:老师会列出中考各类型题目进行反复练习,学生容易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解题有一定规律性,有的学生甚至是套用某种题型模式进行解答。而到了高中,这种模式一般来说不适合新的学习水平。 (2)、小学、初中高中知识内容难度逐步增大,有的家长可能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对孩子进行辅导,但是进入高中,这些家长可能局限于数学水平无法跟上课程的安排,或者即便是跟上,但是比起高考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偏差。 (3)、思想松懈,尤其是一些初中数学学习得较好,甚至是拔尖的学生,由于前面所说的初中知识较为简单,故而从思想上没有重视,更

加没有从学习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导致直到考试的时候才发现没有跟上。有的学生对于自己非常自信,总觉得自己初一、初二的时候数学也没有很好,等到了初三一咬牙、一努力就可以迅速地提高,抱有“临时抱佛脚”的心态。但是在高中学习中,这是很难做到的,高一是整个高中数学三年的学习中最关键的一年,其涉及的基础性知识占整个高中的很大一部分,一旦“开窍”晚,很容易导致整个高中数学学习跟不上。 虽然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有着这样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即将到来的高中数学我们也不需要产生过多的恐惧感。因为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还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高中数学是以初中数学为基础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从小学到初中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高中数学新知识的引入必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从学生的角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高中课程的时候,需要注意把握初中和高中的异同之处、探寻思维上的层进关系。从内在联系上领会到了知识的“为何而来”、“从何而来”、“是什么”和“能干什么”,真正读懂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就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初、高中数学知识的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适当拓展,补充间断点,使初、高中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从教师的角度,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和改变,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学的兴趣。而进入高中,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已经开始了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基础知识点及答案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基础知识点及答案 1、角的概念的推广: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的图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时,称它形成一个零角。射线的起始位置称为始边,终止位置称为终边。 2、象限角的概念:在直角坐标系中,使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3.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1)α终边与θ终边相同(α的终边在θ终边所在射线上)?2()k k αθπ=+∈Z , 注意:相等的角的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如与角 1825-的终边相同,且绝对值最小的角的度数是___,合___弧度。 弧度:一周的弧度数为2πr/r=2π,360°角=2π弧度,因此,1弧度约为57.3°,即57°17'44.806'', 1°为π/180弧度,近似值为0.01745弧度,周角为2π弧度,平角(即180°角)为π弧度, 直角为π/2弧度。(答:25-;5 36 π- ) (2)α终边与θ终边共线(α的终边在θ终边所在直线上) ?()k k αθπ=+∈Z . (3)α终边与θ终边关于x 轴对称?2()k k αθπ=-+∈Z . (4)α终边与θ终边关于y 轴对称?2()k k απθπ=-+∈Z . (5)α终边与θ终边关于原点对称?2()k k απθπ=++∈Z . (6)α终边在x 轴上的角可表示为:,k k Z απ=∈; α终边在y 轴上的角可表示为:,2k k Z παπ=+∈;α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可表示为:,2 k k Z π α=∈. 如α的终边与 6 π 的终边关于直线x y =对称,则α=____________。 (答:Z k k ∈+ ,3 2π π) 4、α与2α的终边关系:由“两等分各象限、一二三四”确定.如若α是第 二象限角,则2 α 是第_____象限角 (答:一、三) 5.弧长公式:||l R α=,扇形面积公式:211||22 S lR R α==,1弧度 (1rad)57.3≈. 如已知扇形AOB 的周长是6cm ,该扇形的中心角是1弧度,求该扇形的面积。 (答:22cm ) 6、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设α是任意一个角,P (,)x y 是α的终边上的任意一点(异于原点),它与原点的距离是220r x y =+>,那么 s i n ,c o s y x r r αα==,()tan ,0y x x α=≠,cot x y α=(0)y ≠,sec r x α=()0x ≠, ()csc 0r y y α=≠。三角函数值只与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终边上点P 的位置无关。

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

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初高中数学的差异 有不少学生刚升入高中后不能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整个高中共三年的学习。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主观上到高中后有松一口气的思想,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没有做好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衔接和过渡。 1.宏观上讲初中数学还是偏感性数学的,语言通俗易通,并且联系实际比较多。而一进入高一,立马就触及到集合、函数等非常抽象的术语。例如函数,初中也已学习过。但是都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这些具体的函数,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表达式,画出它们的图像。到了高中,要把函数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相关概念和性质。有一些函数根本就没有表达式(解析式),也画不出图像,而我们却要研究它的相关性质。学生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这些符号语言转化、理解运用。 2.初高中的知识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初中的知识量相对还是很小的,并且连贯性也较强。而到了高中知识量剧增,需要记忆的相关概念、数学符号、定理性质等急剧增加,并且涉及范围较广,连贯性相对就较弱了。另外,一般高中的进度都是两年之内学习完三年的基本知识,高三就进行综合复习。数学课时吃紧,因而教学进度就会较快,更增加了学习难度。这就使得很多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最终成绩提升缓慢,甚至成绩下滑。 3.思维方式向理性层次跃迁,抽象的数学语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初中教学一般都有统一的思维模式,比较机械,容易把握。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很多高一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学习兴趣低下。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型思维。当然,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4.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不能及时转换。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性是很强的,自学能力较低。高中知识面较广,要老师讲完全部的题型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学能力。另外有些学生初中比较轻松就能学得很好,因而到高中之后比较松懈,高一高二不努力学习,到高考才发现有很多知识漏洞。但是高中庞大的知识体系,不是一两个月能掌握的。再有就是不能掌握各章知识间的联系,不能融会贯通。中考考的是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高考考的就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学生高中阶段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对高中熟练掌握。所谓熟能生巧,只有熟练掌握了,才能综合运用。 另外,初高中数学也存在一些脱节的地方。例如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初中已删,但是高中还在应用。这些,都会加大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 Wellbegun,halfdone.希望同学们能严谨对待高中学习,做好从初中到高中的衔接和过渡,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初中数学不好高中能学好吗

初中数学不好高中能学好吗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 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 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可以说是普及了高中教育,因此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拨性,同学们都很容易考得高分。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拨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去读大学,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拨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你会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高中数学学习)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 十月份开始,很多高一新生数学已经开始落下来了,这使得家长很是不安,初中时候数学一直都是强项,怎么在高中突然就跟不上了,是不是孩子开始贪玩了,不努力了?下面就将高中与初中数学做个简单对比,分析下孩子成绩落后的原因。 一、初高中数学教材梯度大。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笮,同时概念定义缺少严格论证,很多都是以公理的形式给出,直接应用,书上的例题多,直观性很强;而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180角度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720度和-300度这样的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又如:高中要学习《立体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还将学习“排列组合”知识,以便解决排队方法种数等问题。如:三个人排成一行,有几种排队方法(6种);四人进行乒乓球双打比赛,有几种比赛场次(3种)高中将学习统计这些排列的数学方法。高中数学开始学习抽象的概念,数学符号很多,要求严格论证,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就显得吃力。 二、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慢的速度,争取让全面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

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有九门课学生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六节课,自习时间三节课,这样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的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数学教师将不会向初中那样监督每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也就不能达到向初中那样把知识让每个学生掌握后再进行新课。同时,现在学校里面为了高三复习,三年的课程全部在两年内完成,老师的上课进度就会比较快,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更吃力。 另外,初中学生模仿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教多,而高中学生不能全部模仿,即就是学生全部模仿训练做题,也不能开拓学生自我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是一般程度。现在高考数学考察,旨在考察学生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大量地模仿使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势,对高中学生带来了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丰富创造精神。如学生在解决:比较a与2a的大小时要不就错、要不就答不全面。大多数学生不会分类讨论。 三、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学生自学能力低,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老师把学生要学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问题,都集中表现在他的耐心的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而且学生的听课只需要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学生不需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知识要全部要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3) 第二章 统计(续) 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估试题 第二章 统计 测试卷 (本卷用时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5分,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下列几项调查,适合作普查的是( ) (A )调查全省食品市场上某种食品的色素是否超标 (B )调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收视率 (C )调查你所住单元各家庭订阅报刊杂志情况 (D )调查本市小学生每人每天的零花钱 2、刘翔在出征雅典奥运会前刻苦进行110米栏训练,教练对他某段时间的训练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判断他的成绩是否稳定,教练需要知道这些成绩的( ) (A )平均数 (B )方差 (C )中位数 (D )众数 3、为了了解某地5000名学生的语文测试水平,从中抽取了200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5000名学生成绩的全体是总体 (B )每个学生的成绩是个体 (C )抽取200学生成绩的集体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D )样本的容量是5000 4、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分成若干组,已知某组的频数和频率分别是80和0.125,则n 的值为( ) (A )800 (B )1250 (C )1000 (D )640 5、如果一组数据的方差是2 s ,将每个数据都乘以2,所得新数据的方差是 ( ) (A )2 5.0s (B )2 4s (C )2 2s (D )2 s 6、为了保证分层抽样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则要求( ) (A )每层等可能抽样 (B )每层抽取同样的样本容量 (C )每层用同一抽样方法等可能抽样 (D )不同的层用不同的方法抽样 7、若b a ,是常数,下列有关连加符号 ∑ =n k 1 的运算 ① ∑==n k na a 1 ,②∑∑===n k n k k f b k bf 1 1 )()(,③[]∑∑∑===+=+n k n k n k k g k f k g k f 1 1 1 )()()()( 其中错误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8、下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不是函数关系( )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 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 1、知识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笮。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0—1800”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7200和“--3000”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又如:高中要学习《立体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还将学习“排列组合”知识,以便解决排队方法种数等问题。如:①三个人排成一行,有几种排队方法,(=6种);②四人进行乒乓球双打比赛,有几种比赛场次?(答:=3种)高中将学习统计这些排列的数学方法。初中中对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在高中规定了i2= -1,就使-1的平方根为±i.即可把数的概念进行推广,使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等。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渐学习到。 2、学习方法的差异。 (1)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慢的速度,争取让全面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

随着课程开设多(如:高一有八门课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八节课,自习时间四节课,这样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高中数学教师将不能向初中那样监督每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就不能向初中那样把知识让每个学生掌握后再进行新课。 (2)模仿与创新的区别。 初中学生模仿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而高中模仿做题、思维学生有,但随着知识的难度大和知识面广泛,学生不能全部模仿,即使就是学生全部模仿训练做题,也不能开拓学生自我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是一般程度。现在高考数学考察,旨在考察学生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大量地模仿使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势,对高中学生带来了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丰富反对创造精神。如学生在解决:比较a与2a的大小时要不就错、要不就答不全面。大多数学生不会分类讨论。 3、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学生自学能力低,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老师把要学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问题,都集中表现在他的耐心的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而且学生的听课只需要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不全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有哪些变化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有哪些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逐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

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 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别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再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

高中数学必修系列函数基础知识

高中数学必修系列函数基础知识 初等函数的性质定义判定方法函数的奇偶性 函如果对一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 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奇函数; 函如果对一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 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偶函数 (1)利用定义直接判断; (2)利用等价变形判断: f(x)是奇函数f(-x)+f(x)=0?f(x)是 数f(-x)-f(x)=0 函数的单调性 对于给定的区间上的函数f(x): (1)如果对于属于这个去件的任意两个自变的值 x1、x2,当x1

二次函数 y=ax2+bx+c(a、 b、c为常数,其中a ≠0) R a>0时,?[- ,+∞) a<0时,?(- ∞,] b=0时为偶函数 b≠0时为非奇非 偶函数 a>0时,?在(-∞,-]上是减函数 在(-,+∞]上是增函数 a<0时, 在(-∞,-]上是增函数 在(-,+∞]上是减函数角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所产生的图形叫做角。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角的始边,旋转终止时的射线叫 角的终边,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 角的单 位制 关系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 角度制10=弧度≈0.01745 弧度 l=S 扇形= 弧度制1弧度=≈57018'l=∣α∣·r S 扇形=∣α∣·r 2=lr 角的终 边 位置角的集合 在x轴正半轴上{α∣α=2kπ,k Z} 在x轴负半轴上{α∣α=2kπ+π,kZ} 在x轴上{α∣α=kπ,k Z} 在y轴上{α∣α=kπ+,k Z} 在第一象限内{α∣2kπ<α<2kπ+,kZ} 在第二象限内{α∣2kπ+<α<2kπ+π,k Z} 在第三象限内 {α∣2kπ+π<α<2kπ+,kZ} 在第四象限内 {α∣2kπ+<α<2kπ+2π,kZ} 特殊角 的三角 函数值 函数/角0 π2π sina 0 1 0 -1 0 cosa 10 -10 1

高一数学上册基础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一基础要点归纳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一、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1、集合的特性与表示法:集合中的元素应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的表示法 有: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等。 2、集合的分类: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②数集:{ } 2 2y y x =- 点集: (){},1x y x y += 3、子集与真子集:若x A ∈则x B ∈?A B ? 若A B ?但A ≠B ?A B 若{}123,n A a a a a =,,,则它的子集个数为2n 个 4、集合的运算:①{}A B x x A x B =∈∈且,若A B A =则A B ? ②{}A B x x A x B =∈∈或,若A B A =则B A ? ③ {} U C A x x U x A =∈?但 5、映射:对于集合A 中的任一元素a,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 ,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b 与 之对应,则称:f A B →为A 到的映射,其中a 叫做b 的原象,b 叫a 的象。 二、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性质: 1、函数的概念:对于非空的数集A 与B ,我们称映射:f A B →为函数,记作()y f x =, 其中,x A y B ∈∈,集合A 即是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是B 的子集。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称为函数的三要素。 2、 函数的性质: ⑴ 定义域:0 1 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使函数有意义的x 的取值范围,例: 25y x =- 的定义域为:25053302x x x ->??<? 2 复合函数的定义域:若()y f x =的定义域为[),x a b ∈,则复合函数 ()y f g x =????的定义域为不等式()a g x b ≤<的解集。 0 3 实际问题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实际意义来确定定义域。

浅谈从初中数学过渡到高中数学需要养成的习惯

浅谈从初中数学过渡到高中数学需要养成的习惯 发表时间:2018-07-05T14:41:33.31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281期作者:印金凤 [导读] 本人对初高中的衔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25400 摘要:初中和高中的学习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两者之间虽然有知识的断层,但并非不可逾越,其中还是有衔接的规律可循。本人对初高中的衔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过渡习惯建议 众所周知,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很多领域都会有它的身影。因此,学好数学就显得很重要,要学好数学,中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这个阶段,尤为关键。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义务教育的需要,初中数学教材进行了大量削减,而高中教学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高考大纲,又牢牢地为高中数学规定了现行教材、现行课时、现行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高标准。初中数学知识少、浅、易、知识面窄,要求低,进度慢,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教师可以反复多次讲解演练。高中数学知识广泛,要求高,进度快,信息广,难度大,教师不可能象初中那样反复强调,反复演练,高中教师更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和严格的论证推理。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很快就表现出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不适应,下面谈谈我个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要养成“会学”的习惯 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好的自学方法,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以及人生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学生学懂了知识,而没有教会学生学习。“教学生学”是维持性的教学,只是一味地面向过去,而“教会学生学习”则是创造性的教学,它面向未来,旨在引导学生迎接未来的知识挑战。从目前情况看来,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智力,造就适应未来世界的建设性人才都有积极作用。在自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其它心理活动自始自终地处于积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对外界事物变化和相互关系的理解速度快,灵敏性高,因此接受知识既较快又较牢固。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客观上这些观点都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专心听重点难点,把老师补充的内容记录下来。及时复习,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锻炼克难攻艰的意志和毅力,对没弄清楚的问题反复思考,绝不放过,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所以,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中学生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知应能力。 二、要养成不定向思维的习惯 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识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寻找兴趣源,而兴趣源又得靠我们教师去发现、去挖掘、去创立,并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加以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大脑系统充分得以开放,把教学信息的遗失,反射以及信道中的噪声干扰尽可能的减少,增强教学信息量。有了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子”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三、要养成会调节心态的习惯 数学活动不仅是“数学认知活动”,而且也应是在情感心态的参与下进行的传感活动。成功的数学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产生的,时刻要有轻松感、愉悦感。愉悦感是积极情感的心理表现,具有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它是数学学习最佳心态的催化剂。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感,学习起来就会兴趣十足,积极主动,思维机制的运转就会加速。严谨感,严谨感是指人们追求科学工作作风的情感,它能促使人们形成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成功感,成功感是学习的“内动力”,是促使创造性思维引发的巨大精神力量。数学学习,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养成调节心态的能力,有了良好的心态,数学学习才会轻松加愉快。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而不是精神萎靡,需要兴奋而不是沉闷,需要勇敢而不是怯懦,因此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控制和把握自己,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去克服面临的困难,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最佳。

初中数学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

一.初中你可以刷题,运气好你可以刷到和中考很像的题,过程方法老师都帮你总结好了一套模板你就用吧,错不到哪去 高中你还想刷到高考的题?基本上没什么可能,固定过程模板套路是没有的,每道题都有区别,方法你得自己总结,它也是因人而异的。必须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你才能在高中活下去 二、知识的差异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高中数学知识广,难度大,是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例如函数,将会陆续学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甚至抽象函数等;例如几何,将由初中的平面几何推广到立体几何。 1.抽象与具体的差异——高中知识抽象程度完爆初中!高中学生普遍感到数学公式枯燥难记忆、数学符号抽象难想象、数学习题晦涩难理解,以函数的概念为例,初中的“变量说”是以生活中的事例为依托通过文字的叙述给出的,抽象程度较低,而高中教材采用了抽象程度更高的“函数映射说”通过引进函数符号f(x),使得函数的众多性质可以通过形式化加以定义和证明。初高中课本的函数定义的对比:初中的定义:高中的定义:你觉得这样的定义抽象么?而且数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性还有逐层递进的特点,如果不能理解抽象程度较低的知识,学习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就会有困难。有一个问题没听懂,后面不懂的就越来越多,致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恶性循环。 2.动态与静态的差异——变才是唯一不变的!在初中阶段往往习惯于“静态”思维,而高中数学无论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所以,为了更好地感知高初中数学的区别,我们先复习圆的以下五个定理.从运动的观点看P点,如果我们允许P点可以在一条弦上自由运动,当P点运动到使圆中两弦垂直,且其中一条为直径时,其线段间的关系为定理(1),若P点运动到圆外,则两弦变成割线,即为定理(3),若其中一条割线变成切线的位置,即为定理(4) ,若另一条割线也变成切线,则成定理(5)了.尽管它们表述的容不一,但都有△APC∽△DPB这一统一关系式.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在解高中的有关问题时,要学会运用运动思想,善于处理动与静之间的关系. 三、知识学习过程的差异新教材高中数学体现了“螺旋式上升过程”的理念,将同一模块的知识分成片,每一片知识安排在的不同的学时或学年,例如函数,在必修1、必修4、选修2-2,分别是在高一和高二学年学习。这样的学习,要求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讲授某一知识的进阶容时,学生经常忘记之前的学习的容,这就要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尤其是第一次的学习时,一定要及时解决问题,不遗留问题,要不断的进行巩固。知识网络较初中知识更加复杂,需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在联系。 四、学习方式的差异 1.学习时间上的差异: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慢的速度,争取同学全面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有九门课学生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六门课,这样分配到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而高中数学难度广度又上了一个台阶。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能多挤出时间学习数学,你就可以比他人获得更高的成绩。 2.解题方式的区别:初中学生更多是模仿式的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或者甚至是机械的记忆,而到了高中,随着知识的难度大和知识面广泛,学生不能全部模仿,即就是学生全部模仿训练做题,也不能开拓学生自我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是一般程度。现在高考数学考察(尤其是全国卷),旨在考察学生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大量地模仿和机械的训练使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势,对高中学生带来了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丰富反对创造精神。高中的试题,往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初中更多,要求对高中数学知识网络之间有着整体的把握,要求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才能产生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连节点。 3.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①可以自学么?初中的容比较简单直观,看书一般就能够理解,基本上可以自学。但高中的数学知识,过于抽象,难度提升,需要老师的必要的讲解与指导。②是否需要自学?大部分初中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老师会不断的进行整理归纳,学生也进行反复大量的训练,学生基本上不需自学,甚至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饭来口的习惯,只要掌握好老师归纳总结的,基本成绩都不会太差。但高中的知识面广,要全部要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课后还需要通过自学归纳对课堂上的容进行整理。高中生学习数学时差异程度大,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练习。学好数学,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本身的自觉学习。 五、对思维习惯提出更高的要求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窄,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举几何的例子来说,我们都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

30分钟熟记高中数学基础知识

根据高分考生笔记整理,助你30分钟熟记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 快速提高高考成绩 高分考生的经验: 对于以下知识点不必死记硬背,打印出来夹在笔记本中就可以。在练习中遇上不懂,先不要看答案,看看以下知识点,尝试解题,这样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思考过程最重要。往往是每道题到牵涉其中几个考点,一道题就巩固几个考点,一直坚持练习做题,可以快速提高成绩。一般在几天左右就可以见效果,明显感觉到思路通畅,速度明显提高。另外,题海战术不可取,泛泛做100道题,不如认认真真理解好1道典型例题。 一、集合 (1)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 ,真子集数为2n -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 -2; (2);B B A A B A B A =?=??Y I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φ=A 的情况。 (3));()()();()()(B C A C B A C B C A C B A C I I I I I I Y I I Y == 二、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2 22 2b a b a ab +≤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x a 、x sin 、x cos 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 ,b ],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 ≤g(x)≤b 解出; 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 ∈[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x g f y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x g u =与外函数

初中高中数学知识点

初一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5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从算式到方程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多姿多彩的图形 4.2直线、射线、线段 4.3角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课题学习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不等式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统计调查 10.2直方图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初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全等三角形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轴对称 12.2作轴对称图形 12.3等腰三角形 第十三章实数 13.1平方根 13.2立方根 13.3实数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4.1变量与函数 14.2一次函数 14.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4.4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5.1整式的乘法 15.2乘法公式 15.3整式的除法 第十六章分式 16.1 分式 16.2 分式的运算 16.3 分式方程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17.1 反比例函数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18.1 勾股定理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四边形 19.1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法则 19.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9.3 梯形 19.4 课题学习重心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代表 20.2 数据的波动 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