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易帜原因 张学良东北易帜真是出于爱国吗
我们的少帅张学良(近代史作业)

谢谢观赏,再见!
山东理工大学 自动1404 双永灿
我们的少帅 ——张学良
山东理工大学 自动1404 双永灿
古英 功雄 臣
民 族 千
山东理工大学
周 恩 来
—
个人简介:
张学良
中文名称: 张学良 又 名: 毅庵 汉卿 性 别: 男 民 族: 汉 生 卒 年: 1901年6月3日~ 2001年10月15日 国 别: 中国
山东理工大学
生平简介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祖籍辽宁海 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 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国民党将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 霖的长子。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军人炸死后,张学良 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学良有爱 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不愿作外国人的奴仆,特别 是父亲的惨死,使他亲眼看见了与日本人打交道的危 险性;加之,国仇家恨的痛苦,使他刻骨铭心,时时 不能忘怀,所以他决不作历史的罪人,而要象岳飞、 文天祥等历代民族英雄那样,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 为了谋求集中全国力量共同御侮,他于同年12月,以 “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任东 北边防司令长官,陆海空军副司令。
山东理工大学
中东路事件
•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 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 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 东铁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 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 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 给苏军。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 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 路的特1934年2月张任豫鄂皖三省 剿总副总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 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此 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 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简称“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 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12月4日, 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公 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 面谏,却遭到蒋拒谏。蒋介石令张学良、 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 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1929年张学良捍卫主权收回中东路权中共号召武装保卫苏联

1929年张学良捍卫主权收回中东路权中共号召武装保卫苏联核心提示:1929年7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派军队以武力接管中东路,对苏联宣战,同苏军之间发生了一场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武装冲突,史称“中东路事件”。
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其规模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成为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
中共中央紧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的劳苦群众,在“国际反赤色日”8月1日举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及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对苏联的进攻。
宣言认为,“苏联的胜利,也就是中国革命的胜利,苏联的失败,也就是中国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的失败,也就是苏联的失败。
”1929年7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派军队以武力接管中东路,对苏联宣战,同苏军之间发生了一场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武装冲突,史称“中东路事件”。
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其规模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成为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
它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史上的大事。
“中东路事件”的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东铁路问题的由来作为这次战争的导火索的中东铁路,是近代沙俄政府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产物。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又称东省铁路,由沙俄政府修建,包括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的中东铁路主线和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到大连的中东铁路支线。
沙俄为了管理中东铁路而成立俄国的东省铁路公司,除独揽铁路经营大权外,又取得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管理权甚至司法管理权。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战败后,将中东铁路长春至旅大一段转让给日本。
日本控制的长春以南的路段,一般称为“南满铁路”。
长春以北的路段则继续被俄国控制,俄国在其沿线的驻军一度高达十余万人。
东北易帜的实现及其原因分析

东北易帜的实现及其原因分析作者:全骜颉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年第05期[关键词]东北易帜,张学良,蒋介石,延期[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65-061928年12月29日,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在奉天省府大礼堂举行了东北三省易帜典礼,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结束了中国延续了十几年的北洋军阀混乱的分裂割据局面,客观上形成了全国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的局面,彻底打消了日本帝国主义意图利用奉系在中国东北建立地方傀儡政权的计划和野心,增强了中国抵制日本侵略的力量,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件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
东北易帜最早的提出和国民政府的“第二次北伐”是分不开的。
1928年5月,随着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的开始,北伐军一路向北,相继攻克石家庄、张家口、德州,兵锋直抵北京、天津,而东北军由于各方面原因节节败退,这时东北军和国民政府的关系、京津问题、东北善后等问题就不得不被提上了双方的议事日程。
5月30日,奉命北上的南京国民政府谈判代表孔繁蔚、尹扶一在北京与东北军将领张学良、杨宇霆等人接洽,就京津停战、京津善后及东北易帜等问题展开了磋商和谈判,孔繁蔚提出应以奉军在政治上易帜、在军事上撤出关外为先决条件。
①同时,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为加速东北问题的解决,也向奉系方面提出解决东北问题的三点意见:1.不使东三省为日本保护,致我中国失地;2.从速退出关外,勿守滦河,以免内战;3.如张作霖能下野,则蒋介石亦可下野。
②6月4日,双方代表再次在北京商谈。
这次因为北伐军即将进入北京、天津,孔繁蔚代表国民政府就解决东北问题提出了三项比较强硬的条件:1.东三省必须改悬青天白日旗;2.孙、张、褚所部必须接受国民政府改编;3.奉方必须服从国民政府的命令。
③但这三项条件有点城下之盟的意思,几乎等于是叫奉军缴械投降。
张学良的一生

张学良的一生姓名:司宝华班级:教科系学本二班学号:22号摘要:1928年底,东北保安总司令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东北易帜”。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两人以为会得到共产国际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不料结果竟事与愿违。
对于一个为国家统一,为中国革命独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的人,我们应该怀着崇高的敬意,深深的缅怀。
关键词:张学良幼年、军旅生涯、张学良政治方面、获得自由后正文: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然而,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险阻。
一、张学良幼年1901年六月三日,就在张学良出生之时,为了躲避金寿山的偷袭,张作霖带着自己的妻子打开了一条缺口,使得其家人安全逃出。
就在逃跑的途中,一个婴儿降生在大马车上。
他就是张学良。
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乳名双喜、小六子。
双喜是因为他的父亲升官发财了,又加上他的出生,所以才叫她为双喜。
然而小六子的来历更为有意思,因为算命先生说他命硬,在做完一些准备后,出门后有人喊出的第一声就当为他的名字,然而出门后就听到小六子。
所以才由此得到小六子。
但是,张学良命硬,11岁丧母,28岁丧父。
这是历史的巧合。
张学良自幼天资聪颖、活泼顽皮、胆大妄为、善于观察人物、喜爱写作,所以在他幼年时就能下笔千言。
张学良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收的是家教,不经有旧的文化功底,而且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张学良的一生中,有两个妻子伴随着他。
一个是他的结发凤至,一个则是终身赵四。
在台湾,张学良被软禁在台北北投居所,过着软禁下的隐者生活。
张学良原配夫人是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张学良在长期的幽禁生涯中得“赵四小姐”赵一荻的陪伴。
他于幽禁中信奉基督教,但按基督教教规只能一夫一妻,1964年于凤至主动提出离婚,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结婚。
二、张学良军旅生涯(一)“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悍然发动了“华北事变”。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新探——基于张学良口述史料的研究

作 者简介 :解红 (9 4 ,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 东菏泽 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专 门史,中围近 代思想与文化 18一) L l
① 张之丙 ,张之宇 . 学 良口述 历 史全集 【 .哥伦 比亚大学 毅荻书斋 .下文凡 出 自该书 的文献都 以①× 标 出 张 c】 ×
张 学 良东 北 易帜 原 因新探
— —
基 于张学 良口述 史料 的研 究
解 红 丽
( 温州 大学人 文 学 院, 浙江 温州 35 3) 20 5
摘 要 : 东北 易帜是张 学良亲掌 东北权 柄后作 出的一项重 大抉择 。张学 良本人的 口述 史料 清晰地再现
其 东北易帜时的心理活动 ,从崭新 的角度揭 示 了其 东北 易帜 的原 因:顺应 民族 自救 、国家统 一的时代
第2 5卷第 2期
Vol 5.NO 2 2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ur al e z u U n v r iy 。 cilSc e c s o n W n ho i e st So a i n e of
21 0 2年 3月
M a . 0l r2 2
主流 ;能力远 不及 父亲 ,应付 不 了当时复杂的局面 ,主要是应付 不 了日本人的纠缠; 渴望祖 国统一 ,
从无思求地盘之心 ; 日本炸死父亲,国仇 家恨加重 了易帜的 决心 。
关键词 :张学 良;东北 易帜; 口述 史料
中图 分 类 号 :K2 3 6 文献标志码:A 文 章编 号 : 17 5 52 1)20 8 .6 6 43 5 (0 20 —0 20
族 自救 、 国家 统 一 已成为 时代 主流 ,张 学 良是 否 接受 国 民政府 的招 抚 ,已成为 当 时全 国瞩 目的焦
从东北易帜看张学良的国家观念

从东北易帜看张学良的国家观念
张亮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19)003
【摘要】张学良的国家观念是受张伯苓、阎宝航、郭松龄等人的影响而形成的.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国家观念的实现.张学良通过东北易帜停止内战,为建设东北争取时间.他在执掌东北后,以东三省为模板,建设他理想中的国家.张学良的理想国家是拥有近代化组织和装备的强大军队、现代的教育、重工业、轻工业、交通业、电信业、煤矿业的近代化的强大国家.
【总页数】9页(P40-48)
【作者】张亮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43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4
【相关文献】
1.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新探——基于张学良口述史料的研究 [J], 解红丽
2.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看张学良的爱国情怀 [J], 徐婷婷
3.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看张学良的爱国情怀 [J], 徐婷婷;
4.从"东北易帜"前后析张学良的政治才干r——张学良执政东北成败再思考(1928-1931) [J], 郑毅
5.东北易帜前后的少帅张学良 [J], 王戡[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波三折的东北易帜述略

东 北易帜 问题进 行交 涉 。 7月 8日, 张学 良派邢 士廉
、
王树 翰 、 米春 霖 、 徐祖 贻等 前往 北京 , 蒋介石 、 与 冯
玉祥 、 阎锡 山、 李宗仁 等人会 谈 。 久 , 京 国民政府 不 南 亦派 张 同礼 、 光等 赴奉天 与张 学 良协 商 。 7月 中 刘 至
正式 宣布 东北 易帜 。 张学 良与南 京 国民政府 就东 北易 帜 问题 进行 接 触 的消息传 出后 , 日本 当局 大为 恐慌 ,极 力加 以阻
挠 。7月 1 6日, 日本 驻奉 天 总领 事林 久 治 郎拜访 张
重大事 件 , 结束 了军 阀割据 的混乱局 面 , 战乱不 它 使
断 的中国获得 了形式 上 的统一 。
一
、
东北 易 帜的 首 次 延期
12 年 6月 4日, 98 日本关东军在奉天 ( 阳) 沈 精
心 策划皇 姑屯事 件 , 死 了“ 炸 东北 王 ” 作霖 。 张 当时 尚 在 关 内处理撤 军 等事宜 的张学 良闻讯 后 , 6月 1 于 7 日化装潜 回奉 天 。 1 9日, 学 良通 电全 国就 任奉 天 张 军 务督 办之职 ; 7月 3日, 张学 良出任 东三 省 保安 总
关键词 : 北易帜; 东 日本 ; 阻挠
中图分类号: 2 5 K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4 6 2 0 O — o 9— 0 17 -4 9 (0 9)l_ o l_ 3 -
12 9 8年 l 2月 2 9日, 张学 良在 奉天 ( 阳) 电 沈 通 全 国, 称“ 守三 民主 义 , 从 国 民政 府 , 易 旗 宣 遵 服 改
张学良的政治幼稚的几件事情

张学良的政治幼稚的几件事情一。
张学良做的一件被认为政治幼稚的事就是东北易帜。
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就把旗帜一换,从原来的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
可这背后的政治博弈那是相当复杂的。
当时张学良可能没完全考虑到换旗之后东北面临的军事压力会剧增。
日本在东北那可是有着巨大的利益诉求的,一直想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
东北易帜就等于向日本表明了张学良站在了南京国民政府这边,这一下就触怒了日本。
日本那可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后来就各种找碴儿,制造事端。
张学良可能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只想着国内的统一,从大的民族大义角度看是没错的,但从东北当地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压力来讲,他有点低估了日本的反应,没有做好足够的军事和外交准备,这就显得有点政治幼稚了。
二。
还有就是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政策。
这事儿啊,可把张学良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日本军队都打到家门口了,张学良却下令不抵抗。
他可能是想着避免更大的冲突,觉得依靠国际联盟能够解决问题。
可他不知道国际政治的残酷啊。
国际联盟那些大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哪会真的为了中国东北的利益去得罪日本呢?这一不抵抗,就把东北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日本,东北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从政治角度看,他没有认清当时国际形势和日本的侵略本质,也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决策会让他自己背负千古骂名,这是非常幼稚的政治决策。
他要是能像后来的一些抗日将领一样坚决抵抗,哪怕是拼死一战,也比这种不抵抗的做法在政治上要有利得多。
三。
张学良这几件事情都反映出他在政治决策方面存在幼稚的一面。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他的功绩,他在促进国内统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等方面也有积极的贡献,但这些幼稚的决策也确实给他自己和国家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东北易帜原因张学良东北易帜真是出于爱国吗
导语: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被暗杀后,其子张学良立返沈阳,受到张作相等宿将拥护,继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成为东北政治、
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被暗杀后,其子张学良立返沈阳,受到张作相等宿将拥护,继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成为东北政治、军事和社会集团主帅,主掌东北兵权。
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革命军宣告停战,表明不会干涉“重新统一”的任务,而日本则不满其做法,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派遣特使林权助与张学良要求满洲独立,但张学良立即拒绝日方要求,转投国民革命军。
同年7月3日,蒋方至北京与奉系的代表会面,商讨和平解决方案。
1928年12月29日,奉系张学良改五色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东四省易帜,通电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
全国统一宣告完成。
两日后,依照先前谈判条件,国民政府命张学良为东北军政领袖。
东北易帜从1928年6月开始酝酿,到同年12月最终实现,前后长6个月的时间。
官方给出的说法是由于日军的横加干涉和多方利益协调问题,东北易帜进程被一再拖延。
其实在中原大战之时,交战双方都已经打到了打不下去的地步,而当时的东北王张学良坐拥30多万当时中国最精锐的军队,只要他发一个通电,声明支持谁,谁就可以轻松胜出,所以双方都开始了争夺张学良这条大腿的“大战”。
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一派和蒋介石一派都派出了谋士和张学良接触,都劝说张学良加入自己一派,可是阎冯李一派太穷,开不起价,三人中最有钱的阎锡山也不舍得花钱,而蒋介石派出的大谋士吴铁城则给张学良开出了1500万大洋的天价,张学良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