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生平简介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人,北洋军奉系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国名革命军将领,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爱国将领,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张学良的简介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张学良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的爱国将领,是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在张作霖皇姑屯事件后继任为东三省总司令,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软禁,蒋介石退守台湾时,张学良也被带到了台湾,直到1990年恢复自由,1995年移居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国,在美国去世享年101岁。

张学良早期在父亲张作霖的军中当兵,1919年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结交郭松龄,毕业后负责保障张作霖的人身安全。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张学良和郭松龄是唯一取胜的队伍。

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张学良所带的第三军成为主力军,直系被全面击败,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总司令。

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成为东三省总司令,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完成统一。

1930年,中原大战中张学良的声望达到顶峰,但在东北三省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选择退守锦州。

1936年,日军侵略意图越发明显,而蒋介石还是与共产党内战,所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由此国共两党联合抗日,但张学良和杨虎城最后被蒋介石软禁。

如何评价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评价在两党之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但是站的角度不同自然对这个人的评价不一样,因为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都有两面的效果,所以,对张学良的评价也就两面化了。

对张学良消极的评价就是他是个纨绔子弟,东北三省的沦陷,张学良要负很大的责任,而且当时他东北易帜,就可能没有九一八事变,还有他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到死都没有原谅他,因为蒋介石的夫人是张学良夫人的义妹,所以张学良才没有像杨虎城那样被杀死。

但是反面,从周恩来、毛泽东共产党角度看,张学良就是一个救民族于危机之中的民族英雄,正是因为张学良,国共才有第二次合作,一致对抗日本。

少帅张学良

少帅张学良

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

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

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

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

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

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人,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

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

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

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

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

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因上。

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

至于杨虎城和中共,则是出于另外的考虑。

多年以后张学良在对西安事变的自我评价中,称其误长官,害朋友,毁部下,莫此为甚,值得深思。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举措,是大手笔。

正是如此,维护了蒋介石的威望,保证了蒋介石对抗战的领导权威。

对于蒋介石来说,软禁张学良,也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为了解决东北军集团的遗留问题。

对于这一点,国共双方似乎都有点顾左右而言它。

张学良

张学良

•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 赵一荻(1912年5月28日 —2000年6月22 日),在姐妹中排行第四(幺女),家人 亲昵地称她为赵四小姐。她出身于一个颇 有名望的官宦之家。
• 父亲以为其私奔,发通告以断 绝关系
• 以私人秘书身份相伴张学 • 陪张学良度过60载幽禁岁月
• 忠贞不渝,相濡以沫
晚年时光
• 张学良向红军提供了大量的过冬棉花,药品、新 鲜食物等物资,解决了红军过冬的燃眉之急。另 外,当时邓小平病重,生命垂危,无药可医,也 是张学良的援助救了他的性命。
• 张学良不但接受并积极学习共产主义思想, 还向第三国际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但由于张学良的父亲有杀共历史,入党申 请被拒绝。
蒋介石没有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 东北军和西北军有部下向张学良反应不满, 称:“我们提着脑袋给你干,怎么到最后连 个签字都没有?”张学良回道:“你们政治 觉悟没我高,蒋介石虽然被捕,但是其政治 实力还在,现在既然我们要放他,要把他捧 为领袖,那么逼他签字,他到时还会反悔, 现在要一个君子协议也很好。”张学良的这 个提议遭到了杨虎城的反对,最后是在共产 党人周恩来的劝说下,杨虎城才同意张学良 的“不签字放蒋”的提议。
郭松龄战败被杀害后, 张作霖下令曝尸三天
(二)张作霖死后,掌管东北
• (1)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 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共和五色旗。这就是震惊中外 的"东北易帜"。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 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 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 的统一。

张学良,出生于1901年6月3日,2001年 10月14日去世,享年101岁。字汉卿,号毅 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 汉族,籍贯辽宁海城,祖籍河北廊坊市大 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 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 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 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 之一。

张学良

张学良



人物生平3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到蒋介石的软禁,失去人身自由长达54年之久。 辗转流迁,先后在南京宋子文和孔祥熙公馆、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寺、安徽黄 山居士林、江西萍乡绛园、湘西沅陵凤凰山、贵州修文阳明洞、重庆歌乐山 松林坡、台湾新竹井上温泉、台湾基隆、台湾北投复兴岗等地幽禁。

进入晚年时期的张学良, 心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期盼民族振兴和国 家富强。他一直关心故乡的情况,关心他当年苦心兴办的东北大学,亲自为 东北大学题写校名,并担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和校董会名誉主席。
国 民 革 命 军 将 领
张 学 良
李熙 辽宁省盘锦市
人物简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 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 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 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 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 “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 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 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人物生平1

1915年随父进入奉天(今沈阳),在家设专馆,聘请教师,学习国文和英文。十五六岁是张学良走 出家庭步人社会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面对日俄的野蛮侵略,张学良参加了爱国储蓄、推 销国货、救济灾民等反日爱国运动。同时,他接受了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中国的希望”的演讲教 育,下决心从我做起,立誓救中国:张学良从19岁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开始了戎马生涯:20岁任 少将旅长,22岁任梯队司令,24岁任军长,26岁任军团长。此间,张学良奉父命参加军阀混战和对 抗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战争。在战争中,他看到无辜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极为反感,开始反对内战。 他提出了“息内争,御外侮”,力主和平统一祖国,和平建设祖国,以增强抵御帝国主义的实力, 反帝爱国的政治主张。 1928年6月4日,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遇害。28岁的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主政东北。1928年8月,他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明确教育宗旨:“培养 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成国家的现代化”。为了办好东北大学,他礼贤下士,高薪聘请著名 学者到校任教;创立校董会,从严治校。实行学院制,强化各项管理;增添新学科,开拓新领域; 用世界最先进仪器,装配实验室和实习厂,创造教学和科研的优越条件;奖励优秀毕业生,出国留 学深造;发展体育运动,健身强国;由于张学良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至1930年, 东北大学已成 为国内办学经费、教学、体育场所、校园占地面积及环境,拥有六大学院24个专业,300名教授, 3000名学生,一流的综合性高等学府。 张学良不仅呕心沥血办大学,而且办同泽小学、同泽中学、 同泽女子中学等多所中小学校,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928年12月29日, 张学良通电全国, 毅然宣布东北“易帜”, 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东北从中国版图上分裂出 去的阴谋。 193U年 4月,爆发了蒋、阎、冯各派军阀的中原大战。 9月 18日, 张学良发表了拥护 “中央”、维护“统一”、倡导“和平”的“巧电”,进行武装调停,避免更大的内战,维护了国 家的和平和统一。10月9日,30岁的张学良在沈阳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

近代史张学良

近代史张学良

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一世情缘

赵一荻,家人亲昵地称她 为赵四小姐。出身于一个 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其 父赵庆华是浙江兰溪人, 在北洋政府时代,历任津 浦、沪宁、广九等铁路局 局长,曾任东三省外交顾 问,并官至交通次长,为 人耿介不阿,为官清廉。 1928年与张学良相识于天 津,后历经沈阳、北平、 西安事变、幽禁。经过半 个世纪的苦恋,1964年7 月4日,张学良与赵一荻 正式结婚。

Hale Waihona Puke 1928年的东北易帜,宣布东北归顺国民政府,促成了蒋 介石形式上的统一中国

1930年中原大战的时候出兵相助蒋介石,使蒋介石打赢 了这场近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稳固了蒋介 石的国家元首地位 西安事变,逼蒋抗战,促成了全民族抗战

人物生平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 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 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 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 镇 ,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国民 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 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 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 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 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 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 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与杨虎城兵 谏蒋介石,共同逼 蒋联共抗日

张学良亲自护送蒋 回南京
囚禁生活

张学良与杨虎城在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贵州省修文县 阳明洞,1941年5月张学良转囚贵阳市麒麟洞,由于和市 区距离很近,不久很多贵州人都知道张学良关在麒麟洞, 于是在1942年2月把张移往贵州省开阳县刘育乡囚禁, 1944年春天再移贵州息烽县阳郎坝,冬天再到桐梓县天 门洞小西湖,1946年4月9日蒋介石在贵阳市黔灵公园会 见张学良。不久之后,张学良被押往重庆歌乐山戴公馆, 1946年10月被送到台湾,1947年移住井上温泉(新竹 县)。[12] 1957年10月移至高雄市西子湾,1961年秋移 居台北市北投居所,在三地都过著软禁生活。

张学良

张学良

颇具影响力的六个女人
影响张学良人生的六个女人: 赵春桂、 宋美龄、 于凤至、 谷瑞玉、 赵一荻、 蒋士云
赵春桂:教会少帅坚韧性格的母亲; 宋美龄:张学良蒙难岁月的庇护人; 于凤至:身后空穴以待的结发妻子; 谷瑞玉:战火中舍生忘死的随军夫人; 赵一荻:陪监伴狱五十春秋的红粉知己; 蒋士云:保持“柏拉图”情谊的海外友人。
他与宋美龄相识早于蒋介石,相见之下“惊
为天人,极为倾倒”,和她还约会了几次, 坦言如果当时不是因为已经有了夫人于凤至, 说不定会猛追“美如天仙”的宋美龄呢。 他 还对友人说:“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 荻是最患难的妻子,贝太太是最可爱的女友, 我的最爱在纽约。”正因为如此,当张学良 第一次离开台湾到美国时,即专程赴纽约探 望他的最爱——贝太太蒋士云女士,并一起 度过了晚年中最愉快的30天……
张学良和赵四
张学良的学校
东北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
部最多的军事机构。东北讲武堂初称东三省讲 武堂,张学良主政时期改名为东北讲武堂。作 为奉系军阀的军官学校,奉系军队的高、中级 军官基本都经过它的培训。它在提高奉军的战 斗力,促进奉系军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 过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军校史上也非常著名, 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及后来的 黄埔军官学校并列为当时中国的四大军官学校。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 改校名为东北讲武堂。到了1931年,“九· 一八”事变爆 发,沈阳沦陷。东北讲武堂从第一期到最后的第十一期, 培养了8900余名学员,从这里走出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其 中,既有张学良将军,也有黄显声、耿继周、唐聚五等诸 多抗日义勇军将领,更有鼎鼎大名的我军将领马本斋、吕 正操、万毅等。

张学良

张学良

张学良简介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190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陆军一级上将,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他发动东北帜,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之后在九一八事变中,由于奉行蒋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沈阳失手守;1936年12月12日又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生平致力于东北经济建设,使东北的经济建设发展突飞猛进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幽禁了五十余年,在此期间得赵四小姐赵一荻的陪伴,并信奉基督教。

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

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

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〇一岁张学良是现代主义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但瑕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三省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名族解放大业所建立下的丰功伟绩将永垂青史张学良生活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毅然送蒋返京。

蒋介石背信弃义,食言而肥,将张学良交军事法庭判10年有期徒刑;特赦后又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这一管就是54个春秋.从此,张将军开始幽居生涯,不断展转迁徙。

历程是:从南京宋子文公馆展转到南京孔祥熙公馆、浙江奉化雪窦寺、安徽黄山听涛居、江西萍乡绛园、湖南郴州苏仙岭、湘西沅陵凤凰山、贵州修文阳明洞、贵阳市麒麟洞、开阳刘育乡、息峰附近的阳朗坝、桐梓天门洞小西湖、重庆歌乐山戴笠公馆、台湾新竹县井上温泉等。

蒋介石故去时,张学良给蒋撰一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张学良少帅

张学良少帅
少帅
张学良的传奇一生
张学良(1901年6月3
日~2001年10月14日) 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 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 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 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 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 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 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 铺)。人称“少帅”,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 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谢谢
她是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赵一荻原籍浙东兰溪,她出身
于一个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 因在家中排行老四,人们都称 她为赵四小姐。赵一荻和张学 良张学良第二任妻子,人称赵 四小姐。赵一荻陪伴张学良72 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颇 具神秘色彩的女性。
晚年的张学良 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头
2001年10月14日14时50分(北京时间10月15日8 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 院病逝,享年101岁。
• 1928年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张 学良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 政府,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等职。1930年 10月,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职。
东北易帜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 的不抵抗命令,使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 1933年3月,热河省(今并入辽宁、河北、内 蒙古)沦陷后,蒋介石、张学良受到全国舆论 谴责,张学良代蒋介石受过辞职。
很出挑,在高尔夫球场挥杆时纤瘦而优雅,穿着时髦的貂皮大衣和少帅十指紧扣行走 街头,更是一对璧人。
她不是不够好看:照片上的她古典而美丽,即便与宋家三姐妹站在一起,气质也
她一点都不缺少才情:与十四岁便流连舞场,而后离家私奔的 赵四不同,她五岁入私塾,十六岁考入并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 奉天女子师范学校,嫁入张家后,她主动到东北大学南校法科旁 听。张学良的笔墨也属上乘了,在她面前却自愧弗如。 她处事足够得体熨帖 她的大度少有人妻能及:没有她的成全,赵四成不了传奇 她懂他的悲喜。 她总是记得他对她的好 但是,这些又怎么样呢? 不料,等来的却是一纸离婚协议书。 但是,她一生的签名,始终是“张于凤至”。 她一直等他到九十三岁 凤至·张,成为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