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评价

张学良评价“一个普通人,却坐在了时代的天平上。
”高晓松说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智、不勇、不care,是彻底的叛国贼。
也有人说他拯救了整个中国于水火,是民族英雄。
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将其放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张学良究竟当不当得起“民族英雄”这一称号,还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史实,功过究竟。
过对于自己被后世吹捧为“民族英雄”,他心里其实有愧,民国时期他可谓臭名昭著“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惟有好色似英雄。
”这是张学良自诩的打油诗。
这位名列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哥,选择了用鸦片、女人和灯红酒绿来麻醉自己,在晚年接受历史学家唐德刚的口述历史采访时,张学良很喜欢吹嘘自己年轻时候的泡妞往事,并宣称自己当时在老婆之外,还有11个女朋友,并且这些女朋友,大多是有夫之妇:“我给自己下了个考语:‘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
所谓不忠,未能忠于皇军——忘却老帅亡命之际关东军救命之恩,未放一枪未守国土。
此前关东军在关键时刻出手相救,让张作霖如同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危难之下,他几乎答应了日本方面所提出的全部条件,包括日本人觊觎已久的增筑铁路线,获得商租权等侵害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最终这场胜负已经几见分晓的战事,发生惊天逆转。
经过重新调整后的奉军,与1925年12月22日,在巨流河大败郭松龄部,轰动一时的郭军反奉因此功败垂成。
若没有当年张少帅下令执行不抵抗政策,日本恐怕很难轻易得手东北三省。
东北基业毁于一旦,父亲张作霖为日本人所炸而亡,面对日军却不抵抗,反与日本人交好获利,918事变后,不发一枪撤离东北入关。
日本人和他有杀父之仇,而东北又是他的根据地,他不死命抵抗反而不发一枪撤离。
这会让人想不通。
是为不孝。
老部下统统丢掉,东北军建制取消,未能以德服校长是不仁。
张学良也往往不顾江湖道义和民族大义,当1930年代中原大战打得难分难解时,他却背叛原本一条战线的冯玉祥和阎锡山,直接导致冯阎大败;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不顾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和东北沦丧的家仇国恨,却为了保存军队实力而拱手让出大好河山;1936年,在拜把子兄弟蒋介石已经对他非常信任的情况下,他却出人意料地发动兵变险些杀死蒋介石。
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人物评价14级土木3班何信衡201430360309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
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
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
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
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我认为,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
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
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在我看来,少帅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
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
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少帅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奇抗日名将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奇抗日名将张学良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始点。
在这场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而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就是张学良将军。
张学良将军以其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位传奇抗日名将。
张学良将军出生于中国东北的辽宁省,是一个具有军事世家背景的家庭。
他的父亲张作霖将军是当时东北军的主要领导人物,对张学良的军事职业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早年的教育中,张学良将军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并展示出非凡的领导才能。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将军正是中国军队中的主要指挥官之一。
他坚定地站在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前线,积极组织抗日力量,并与其他抗日将领共同抵抗日军的进攻。
在吉林、辽宁等地的战斗中,张学良将军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英勇品质。
作为一位抗日将领,张学良将军始终以保护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己任。
他关心中国军民的生活,积极组织民众人士参与抗日行动。
他提出了"不抢民宅"的原则,要求军队在执行任务时遵守纪律,保护民众的生活财产。
这种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也有助于凝聚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
除了对抗日战争有重要贡献外,张学良将军还以其智勇双全和高尚情操而著称。
他采取了多种战略措施,在战场上给予敌人以沉重打击。
此外,他与其他抗日将领紧密合作,形成了抗日战争的统一指挥体系。
他始终坚持军民团结,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以激励士气,增强抗日战争的力量。
然而,张学良将军的抗日事迹可谓传奇。
在抗日战争进程中,他曾一度与日本进行沟通,提出让中国与日本建立友好关系的建议。
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和残暴行径让他认识到了日本侵略者的真实面目。
在这一事件中,他展现了远见和决断力,果断决定与日本决裂,并开始积极组织抵抗日本侵略。
张学良将军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英勇表现和对抗日战争的杰出贡献让他成为众多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假设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话,中国的历史肯定要改写.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联系的.现在网络上可以看出前苏联当年国内的统治是一种红色专制,中国,现在没有当年苏联那么专制,也免不了对当年的历史有所隐瞒和修改.所以,我更愿意避开教科书里那些主观的判断性的结论性的语句.网络给了我们更多接触历史的道路.我更愿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忆录.首先,我不把张学良当成教科书中的“大英雄”来看待.俗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他出身军阀家庭(而且是由土匪发展起来的军阀家庭)尽管后来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让他身上有他父亲-张作霖的土匪气息.这在他后来的作为中有所体现.军事将领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论,至少能先说出来,他不懂的玩弄政治.之前应该说一下,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张学良能带领他的东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缘故,他在东北军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龄叛变中,士兵见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几乎放弃作战;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东北军暴起,酿成二二事件.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军队,都是愿意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军队是回服从他的.从东北易帜开始说起,历史书上说这是张学良系国仇家恨于一身,为民族大义而为.当时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吗?军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底盘和权利.当时,身后,日本在虎视眈眈;正面,蒋介石的军队—这支披着国民革命军的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的军队,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没有完全能控制的情况下,易帜,应该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对于蒋介石来说,即使张学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样把东北军指挥好,这支由生性剽悍的东北人百战而出的军队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对方却主动要求易帜,他当然高兴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条件也就答应下来.当然,就算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依然不能磨灭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降到当时实力远超过蒋介石的日本,扰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可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这里也能隐约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军阀,但是我不卖国.什么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汉奸.然后是中原会战的时候,领兵入关,在黑云压城,千钧一发的时候援助了蒋介石,帮蒋介石这个大军阀打败了其他军阀,成为形式上的领袖.在国内,阎西山,李宗仁,白崇喜哪个都是在军事和影响上都不弱.不能平起平坐,独霸一方,各自为政倒是没问题的.蒋介石在大陆,可以说从来没有真正的统一过中国.直到到了台湾,才算是真正的成了国民党的绝对领袖.正是这次出兵相助,使蒋介石和张学良做了结拜兄弟,(但是蒋介石从来没好好对待过他的兄弟.李宗仁,冯玉祥也受过这个待遇.结果最后结果都不怎么样,甚至比张学良还惨.)恐怕也使蒋介石看到东北军的厉害,觉察出这是个威胁.心里恐怕已经有了找个机会灭了你的想法了.九一八,不抵抗,放弃东北退回关内.教科书上一直在说,是蒋介石给他的命令.张学良当时是背黑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结果后来人家说了,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发的,不关老蒋的事.日本关东军在东北为了什么,就是做侵略中国的先锋部队的,人家的装备是什么,东北军的装备是什么,有人说东北军装备比关东军还好,稍微懂军事的都知道这是瞎说.当时日本的战斗机连美国都打不了,更别说东北军里那几架一战风格的飞机了.刚才说了,张学良是个爱国的军阀,军阀最看中的是什么,军队啊,抵抗,光让我抵抗,军队打完了我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啦.这个,当时的张学良应该还是接受不了的.而且,他也错误的认为,日本不过是在找事,之前也发生过别的事嘛;他还期望国联能从中调停.这些让他做出错误的决定也没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再说,当时东北军多少人,几天撤回关内?没有提前的准备能这么快?。
张学良人物评论

张学良人物评说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为直,皖,奉三系,竞相扩充实力,割据一方,为争夺中央政权,三系领导人不惜依靠外国列强。
而其中,处于东北的奉系实力最为强大的,其统治者为张作霖。
1928年6月4日,他因不愿给予日本利益,在三洞桥被其预埋的炸药炸伤,不久后便死了。
随后,掌控权便交到了张学良手中。
张学良担任东北总司令后,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就是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并宣布,从即日起东北服从国民党。
他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
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
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诫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他与一群人在西安发动‘兵谏’软禁蒋介石。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不尽相同。
他本人是说: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有的人认为: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然而一些国民党人员却说: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张学良评价

张学良 (国民革命军将领)
•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 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 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 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 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 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 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 话。
总结
张学良确实是位难以概括的是非人物。一生 虽足百年,但他的执政生涯只有8年,8年之 中,他亲身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事件,并在
这些历史转折关头,挺身而出,而且不需要
同情,也不惧怕单枪匹马,只要他认为有益 于天下,他就舍得一身剐——毅然易帜、调 停中原大战、辞职下野、‚剿共‛‚通共‛、
临潼捉蒋、送蒋回宁……。思想是促使他
历史评价
毛泽东: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来: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 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江泽民: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 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 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 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 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 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 古功臣。 李敖: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 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 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 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 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 83岁。
民国人物评论

民国人物评论——对张学良的评论张学良是个对他褒贬不一,盖棺尚未论定的历史名人。
对张学良的评价,大陆夸他是民族英雄,台湾说他是逆臣贼子。
历史名人往往性格复杂,张学良也如此。
我觉得需要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毕竟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自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也需要客观。
虽然,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体,看问题不免带上主观的色彩,但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尽可能的客观。
对于张学良的评论,事实就是事实,结果就在那里,历史已经书写。
我们不必像骂一个罪人一样去侮辱他,也没有必要把他一生夸耀的那么传奇,只需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去透视他的人生,品味一个平凡人的功与过……不过本文章中,我仅就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中的种种行为对张学良的这个民国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拙见。
一、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说起东北易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权的主动归附,是中央和地方相互妥协斗争的结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增强了蒋介石的反动独裁力量,从此张学良各方面与国民党蒋介石保持一致,不利于人民正义事业的发展,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还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只是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实质上是东北地方保护主义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我则认为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冲破艰难险阻,所做出的维护国家统一的英明决策,是他的唯一正确选择,他无愧于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称号!在这件事上,我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正面的,它体现了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东北易帜结束了旧军阀分裂割据的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内的和平统一,使广大人民免受战乱之苦,符合人民的愿望,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爱国之举!其次,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独立,领土的完整。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作为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同时,他也卷入了许多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备受争议。
对于张学良的评价和解读,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人认为张学良是一个英勇的抗日将领,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中国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参与使得抗日联军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壮大,对日本侵略者的打击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此外,张学良在东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对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也有人对张学良的评价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张学良虽然抵抗了日本侵略者,但他也与日本有过勾结。
据说张学良曾与日本侵略势力进行过合作,甚至为日本人提供了情报。
这一系列的行为使得他的真实目的备受质疑,他是否真心为中国人民而战还存在疑问。
此外,一些人批评张学良在东北地区垄断了大量资源,从中获得了巨额财富,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因此,他们认为张学良是一个动机不纯、自私自利的人。
无论如何,张学良的历史地位是复杂而多面的。
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变化,也遭受了许多的艰辛。
尽管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一些积极的一面,但他也有很多的负面行为。
他与中共党员的矛盾使得他的事业不断遭受挫折,最终导致了他被迫投降。
他的投降行为被一些人谴责为背叛,认为他对国家和人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也有人认为张学良的投降是无奈之举,他为了东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做出了选择。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张学良无法继续与日本进行斗争,因此选择了妥协。
他希望通过和日本合作来保护东北地区的局势和人民的生活。
虽然这样的举动导致了一些牺牲,但他的初衷是为了平民百姓。
总之,张学良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
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
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
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
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
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
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
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
1930年10月11
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
会议一直开到1931年10月7日,前后会谈25次,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日本占领,中苏关于中东路的谈判中断。
九一八事变大家都熟悉,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
但是,让我们设身处地为少帅想想: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
仅仅靠东北自己的力量,能同日本作战吗?绥芬河、诺门坎与苏俄军事对抗的失败,很明显是前车之鉴。
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
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
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网友,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
说这些,并不是给张学良洗清罪名。
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
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
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
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
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因上。
至于有的朋友说西安事变同共产国际有关,仅仅是传言,从能找到的史料看,没有任何依据。
相反,共产国际事先根本不知道事变的消息,所以,事变后才有塔斯社关于事变是日本人的阴谋、汉奸的策划等等说法。
我个人以为,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
至于杨
虎城和****,则是出于另外的考虑。
多年以后张学良在对西安事变的自我评价中,称其“误长官,害朋友,毁部下,莫此为甚”(见凤凰卫视专访),值得深思。
关于西安事变的书籍非常多,其中《挽救危亡的史诗》(广西师大出版社《抗日战争史从书》的一种)较好,尽管该书的观点非常正统,但史料是最详实的,也是相当准确的。
西安事变以前,张学良秘密与****接洽,很大程度上是对****关于抗日宣传的响应。
张学良当时认为,****的抗日主张是真诚的。
在谈判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
对于****坚持要从山西出兵抗日的举措,张学良很不理解,他对周恩来、李克农多次谈到,要抗日,从绥远出兵不是更直接?对此,****没有正面回答。
另外,****政策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变化,是张学良一手促成的(要了解这一政策的变化,必须看到《八一宣言》在国内没有立即实施)。
另外,西安事变后的谈判也充分体现了几方的不同立场。
大体上,张学良不要地盘不要钱,只要抗日;相比之下,杨虎城要地盘,****既要地盘又要钱,而且为地盘和钱几致后来的谈判破裂。
这一情况,在当时的记载以及后来宋美龄、顾祝同等人的回忆中有相当详细的描述。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举措,是大手笔。
正是如此,维护了蒋介石的威望,保证了蒋介石对抗战的领导权威。
对于蒋介石来说,软禁张学良,也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为了解决东北军集团的遗留问题。
对于这一点,国共双方似乎都有点顾左右而言它。
抗战胜利之际,东北的接收成为国共双方力争的焦点,国民政府内有让张学良出山的提议。
如果南京方面让张学良出面回到东北,情况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对此,****有一个十分厉害的策略,率先向蒋介石建议,请张学良出来回东北。
这恰恰加剧了蒋介石的疑虑,而彻底否定了让张学良出山的提议。
应该说,这个心理战,****打得十分漂亮。
1949年以后,张学良成为国共双方都十分敏感的人物。
****方面,一直寄希望于利用张学良的声望。
从诗作中,也可以看出来。
1988年,吕正操(张学良的老部下)将1984年作的《浙东纪行》托张闾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之女)带给张学良,云:“雁荡奇图屹浙东,剡溪九曲万山中。
以血洗血高格调,逃台迁台小易盈。
西京谈和安天下,羑里课易求不同。
思君长恨蓬山远,雪窦双楠盼汉公。
”诗中的含义,自可细细琢磨。
而张学良答诗也很有意思,曰:“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
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
”充分反映了少帅的态度。
1990年,张学良又将旧作《谒延平祠》寄给吕正操,云:“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遵明朝,确保台湾入版图。
”借郑成功的例子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对于自己的评价,他写道:“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笔者以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