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

合集下载

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

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

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变故,但他的人生经历却是一个丰富而又充满教益的故事。

一、家庭背景、早年经历张学良出生在辽宁省奉天市一个富有的官僚家庭。

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军的主要领袖之一,家族也因此成为了东北军的大门户之一。

张学良从小就享有受过良好教育和优越的生活环境。

他在15岁的时候,便被父亲送去了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的一所军事学校。

在日本学习期间,张学良表现出了军事天赋和才华,深受日本师长们的欢迎。

张学良在日本留学时期,视察了日本的建设和军事装备,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他在日本遇到了他的妻子,日本人小松清子,两人在1919年结婚。

二、东北军洪流中崛起1920年,张学良回到中国,开始进入父亲的东北军阵营,成为了东北军的主要干将之一。

他在东北军中从一个无名的士官迅速崛起,并在1928年成为了东北军的正式指挥官。

在这段时间里,张学良经历了很多重大事件,也为东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1928年之后,张学良成为了东北军的主要领袖之一,切实掌握了东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大权。

他积极推进着东北的现代化和工商化,大力开发了当地的资源,并创造了很多创新的军事思想和技术。

他的政治志向也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他试图创造一个具有中国国内稳定和外交势力的东北政权,并获得了国内外社会,特别是日本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三、张学良的政治和家庭生活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地区。

张学良对此持有不同的态度,他既想维护自己的家族势力和东北地区的利益,又不希望陷入不利的政治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他与日本建立了全面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被推出为“东北国家”的总领袖。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日益加强,张学良的政治和家庭生活也逐渐开始发生变化。

他与家族内部发生矛盾,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军队和公权力。

张学良

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1],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

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直奉战争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惟一取胜的部队。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

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东北易帜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

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中东铁路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

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

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中原大战张学良1930年3月,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蒋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5月蒋介石宣布“平叛”,史称中原大战。

张学良

张学良

原因探讨
• 1928年张学良之所以在日本的巨大压力下坚决选 择“易帜”与南京政府合流的行动不仅是为了报 父亲被日本所杀的“家仇”,更主要是“爱乡爱 国”的壮举,是代表正在壮大的东北地方民族经 济对占绝对优势的日本殖民地经济之压迫的反抗 认为当时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是实现使中国成 为近代国民国家的必要前提——统一的唯一力量 • 而这第二个认识也是1930年他毅然率大军入关挫 败当时强大的反蒋联合派倒蒋局面的主要原因。
赵 四 小 姐
启示
• 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 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 ---- ---- “富二代”张学良
老年的张学良
谢谢欣 赏!!拜 拜喽!
二、个人经历
• 1928年7月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继其父成为 东北最高统治者。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遵守三 民主义,服从南京政府,被任为东北边防军司令 长官。
• 1931年奉命在北平(设立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节 制东北、华北军事。“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 石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军迅疾侵占东三省,受到全国 人民谴责。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 员长。
• 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他戒掉 了鸦片,更忍受了五十余年的监禁生活。 • 是一个重义气、重感情的人——他 的部下,上至军长下至士兵,几乎没有 不尊重、拥戴他的;他和赵四小姐的爱 情故事更是传为佳话。然而,他也为此 付出惨重的代价:“兵谏”快要成功之 时,他因为担心蒋介石的安全,事前没 有跟任何人商议(包括当时就在他身边、 对他的安危非常关注的周恩来),就匆 忙拉着杨虎城陪同蒋介石夫妇乘车直奔 机场,并且陪送他们回南京,从此被监 禁。他关心蒋介石,蒋介石却对他心狠 手辣。
片面评价
•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 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 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 力避冲突。”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 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 十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 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 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但是,大家也 不要过分指责蒋介石,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前, 他的主要精力不在日本军队上,因此,为了不至 于和日本人闹僵,使自己手忙脚乱分身乏术,才 出此下策。 ---- ----引自度娘

少帅张学良

少帅张学良

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

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

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

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

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

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人,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

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

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

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

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

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因上。

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

至于杨虎城和中共,则是出于另外的考虑。

多年以后张学良在对西安事变的自我评价中,称其误长官,害朋友,毁部下,莫此为甚,值得深思。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举措,是大手笔。

正是如此,维护了蒋介石的威望,保证了蒋介石对抗战的领导权威。

对于蒋介石来说,软禁张学良,也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为了解决东北军集团的遗留问题。

对于这一点,国共双方似乎都有点顾左右而言它。

张学良

张学良

张学良(1901-2001)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

西安事变的组织者。

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

1919年3月,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科,毕业后历任奉军营、团、旅、师、军、军团长、空军司令等职。

1928年6月,其父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等职。

1930年10月,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

1933年3月,热河省(今并入辽宁、河北、内蒙古)沦陷后,蒋介石、张学良受到全国舆论谴责,张学良代蒋介石受过辞职。

1934年2月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

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

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南京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张学良面对既不能抗日复土,而“围剿”红军又屡遭失败的严峻现实,逐渐对蒋“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有所觉悟,经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帮助,始信联共抗日是唯一出路。

1936年4月,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达成了与红军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10月,毛泽东、周恩来致书张学良,请其向蒋介石转达互派代表谈判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张学良多次劝蒋介石联共抗日,并请缨抗战,均被拒绝。

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

张学良与西安绥靖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遭到训斥。

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介石抗日,于12日晨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抗日八项主张。

张学良的故事

张学良的故事

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合作对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家族背景与早年经历张学良出生于1898年,是辽宁省沈阳市一个世代军人的家庭。

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军的创始人之一,对张学良的影响深远。

在家庭的熏陶下,张学良从小就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东北抗日联军的创立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

面对日本的侵略,张学良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抗争。

他积极筹备,广泛联络各方力量,最终成功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并担任总指挥。

三、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在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中,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他与党的代表进行了多次会谈,达成了共同抗日的共识。

张学良积极支持党的工作,为党提供了许多帮助。

他还与党的领导人保持了长期的联系,共同商讨抗日战略。

四、张学良的复杂身份张学良的身份复杂,既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总指挥,也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

他在国民党内部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与蒋介石的关系并不融洽。

他曾多次与蒋介石产生分歧,甚至被蒋介石软禁。

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抗日立场,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张学良的后半生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学良被国民党任命为东北行辕主任。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张学良的地位逐渐下降。

1948年,东北沦陷,张学良被迫投降。

此后,他被软禁在台湾,直到1975年才获得释放。

六、张学良的晚年生活张学良获释后,选择在台湾定居。

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努力。

他还撰写了自传《张学良回忆录》,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1986年,张学良因病去世,享年88岁。

七、评价与争议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抗日事迹被广泛传颂。

然而,他与国民党的关系以及他在东北沦陷后的投降行为也引发了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勇的抗日将领,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投降的叛徒。

张学良

张学良

•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 赵一荻(1912年5月28日 —2000年6月22 日),在姐妹中排行第四(幺女),家人 亲昵地称她为赵四小姐。她出身于一个颇 有名望的官宦之家。
• 父亲以为其私奔,发通告以断 绝关系
• 以私人秘书身份相伴张学 • 陪张学良度过60载幽禁岁月
• 忠贞不渝,相濡以沫
晚年时光
• 张学良向红军提供了大量的过冬棉花,药品、新 鲜食物等物资,解决了红军过冬的燃眉之急。另 外,当时邓小平病重,生命垂危,无药可医,也 是张学良的援助救了他的性命。
• 张学良不但接受并积极学习共产主义思想, 还向第三国际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但由于张学良的父亲有杀共历史,入党申 请被拒绝。
蒋介石没有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 东北军和西北军有部下向张学良反应不满, 称:“我们提着脑袋给你干,怎么到最后连 个签字都没有?”张学良回道:“你们政治 觉悟没我高,蒋介石虽然被捕,但是其政治 实力还在,现在既然我们要放他,要把他捧 为领袖,那么逼他签字,他到时还会反悔, 现在要一个君子协议也很好。”张学良的这 个提议遭到了杨虎城的反对,最后是在共产 党人周恩来的劝说下,杨虎城才同意张学良 的“不签字放蒋”的提议。
郭松龄战败被杀害后, 张作霖下令曝尸三天
(二)张作霖死后,掌管东北
• (1)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 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共和五色旗。这就是震惊中外 的"东北易帜"。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 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 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 的统一。

张学良,出生于1901年6月3日,2001年 10月14日去世,享年101岁。字汉卿,号毅 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 汉族,籍贯辽宁海城,祖籍河北廊坊市大 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 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 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 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 之一。

张学良

张学良

颇具影响力的六个女人
影响张学良人生的六个女人: 赵春桂、 宋美龄、 于凤至、 谷瑞玉、 赵一荻、 蒋士云
赵春桂:教会少帅坚韧性格的母亲; 宋美龄:张学良蒙难岁月的庇护人; 于凤至:身后空穴以待的结发妻子; 谷瑞玉:战火中舍生忘死的随军夫人; 赵一荻:陪监伴狱五十春秋的红粉知己; 蒋士云:保持“柏拉图”情谊的海外友人。
他与宋美龄相识早于蒋介石,相见之下“惊
为天人,极为倾倒”,和她还约会了几次, 坦言如果当时不是因为已经有了夫人于凤至, 说不定会猛追“美如天仙”的宋美龄呢。 他 还对友人说:“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 荻是最患难的妻子,贝太太是最可爱的女友, 我的最爱在纽约。”正因为如此,当张学良 第一次离开台湾到美国时,即专程赴纽约探 望他的最爱——贝太太蒋士云女士,并一起 度过了晚年中最愉快的30天……
张学良和赵四
张学良的学校
东北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
部最多的军事机构。东北讲武堂初称东三省讲 武堂,张学良主政时期改名为东北讲武堂。作 为奉系军阀的军官学校,奉系军队的高、中级 军官基本都经过它的培训。它在提高奉军的战 斗力,促进奉系军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 过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军校史上也非常著名, 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及后来的 黄埔军官学校并列为当时中国的四大军官学校。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 改校名为东北讲武堂。到了1931年,“九· 一八”事变爆 发,沈阳沦陷。东北讲武堂从第一期到最后的第十一期, 培养了8900余名学员,从这里走出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其 中,既有张学良将军,也有黄显声、耿继周、唐聚五等诸 多抗日义勇军将领,更有鼎鼎大名的我军将领马本斋、吕 正操、万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931 9 18
14
1932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 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 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 谏”的历史事件。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 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 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 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杨常事件是1929年1月10日晚发生的张学良枪杀的人张作霖在世时的得力干将杨宇霆和常荫槐的事 件,又称“枪毙杨常”。 枪毙杨常自损羽翼。杨雨霆人称小诸葛,这可不是白叫的。张作霖无论是问鼎中原,还是同日本人 打交道,背后都有这个小诸葛的影子。但张学良心胸狭隘认为杨雨霆有功高震主之嫌,于是在老虎 厅枪毙了杨常。可笑的是张学良竟然用硬币的方式来杀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小诸 葛在会轻易得罪苏而失去盟友?在处理日俄的问题上杨雨霆老道的多。在看事情的眼光上也是如此, 东北易帜之前杨宇霆曾坚决反对,认为蒋介石不可靠,国民政府更不可靠,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自 己打起来,后来的中原大战果然应验。可惜没有如果,张学良自损羽翼不得别人
影响:
中东路事件引火上身。东北易帜后,张学良在蒋介石的蛊惑下同苏联人干了一仗结果惨败而归。打破了日 俄之间互制约的平衡,为日本侵略东北做出了有利的条件。更使得张学良的心态上产生了句巨大的变化。 事后的918不抵抗与此役有密切的关联。
影响:
918错误的判断形式。说到918不抵抗将军应负全责,这个不再做过多的解释。如果当时 东北军能出顽强的抵抗而不是一味地保存实力,那么日本军政两界就会出现分歧。到时 候再加上国联的调停事态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 唐德场刚: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 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 真的别无分店了。 • 邵铭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 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 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 刘大年: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 位,还是把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是 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谏”,是只有 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 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 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 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 民族大义为重。 • 张学良嗜好毒品、女色,生活上是花花公子作派,甚至在指挥热河保卫战时,“只到前线 去过一次,还是为了陪宋子文;汽车每行15公里就得停下来,让他注射毒品”。张学良是 假将军、假英雄、假基督徒。
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 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 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 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此举标志着北伐的 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东北易帜只是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或形式上的统一。而且 当时外蒙古仍被苏联所占据,加上原北洋政府仅于西藏设立 代表处而并未实际管辖也并未派驻军队。
张学良
简介
•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 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 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 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 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 “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 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 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 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 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 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傀 变国毁 儡月”军沈 政,。队阳年 权东次。柳 ,北日日条月 开全,军湖 始境日以附日 了沦军此近夜 对陷侵为日, 东。占借本在 北此沈口修日 人后阳,筑本 民,,炮的关 长日又轰南东 达本陆沈满军 在续阳铁安 中 年国侵北路排 之东占大路下 久北了营轨, 的建东,,铁 奴立北是并道 役了三为栽“ 和伪省“赃守 殖满。九嫁备 民洲 一祸队 统国 八于” 治 年事中炸 。
影响:
二次直奉大战后奉系的势力达到鼎盛,但这样看似的辉煌却埋 伏着杀机。张学良身为方面军的军团长过于信任他的良师益友 郭松龄,最终造成郭军反奉险些端了张作霖的老巢。这次兵变 的损失,比两次直奉战的总和都要大!而奉系军阀也从此一蹶 不振无力抵抗南方的国民军。张作霖也不得不请日本人出兵解 围以至于为以后的日张矛盾埋下伏笔。令人讽刺的是,郭松龄 竟然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反奉。难怪大帅事后要扬言枪毙小六子。 在剧。
对于国民党来说:
西安事变完全失算。丢了东北没了华北张学良只能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前往陕北jg。但jg不成 反被忽悠。国内各军阀实力派在事变出来之后无一与之呼应,他翘首以盼的苏联人时不买他的 账。他知道自己被耍了所以这场闹剧还需要他自己来收场。其代价就是他的政治生涯到此为止。 西安事变之后东北军彻底消亡,国民党失去大陆这也是主因之一 。
影响:
东北易帜绝非上策。当然,东北易帜是张学良一生不多的几 个亮点之一,虽然有助于国家统一但以当时的形势对张学良 来说东北易帜绝非上策。 首先南方的国民政府并不稳定, 蒋桂冯阎各怀异心,之后的中原大战就是最好的证明。奉军 虽败,但主力并未受损。守住山海关保境安民,伺机而动才 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不至于同日本彻底闹翻,这时,应该 向张作霖做的那样利用日俄相护牵扯,可惜30岁的小张没有 这样的能力。我们可以看看东北易帜之后的局面,国家倒是 表面上的统一了。但东北的军政自成一体,换旗帜不过是换 汤不换药。南京政府既不能给张学良以帮助而张学良又不买 南京政府的帐,以至于最后惹翻了苏联逼急了日本,中原大 战之后的918接踵而至。
背景:
奉军内部原存在新老两派对立,新派中又分为土洋两派。出身 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的郭松龄、李景林(土派)与出身 于日本士官学校的杨宇霆等(洋派)矛盾甚深。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由于地盘分配问题导致矛盾激化,郭松 龄居心推到张作霖,清除杨宇霆。并与冯玉祥、李景林结成反 对张作霖的“三角同盟”。
中东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国为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 1929年7月,在南京国民政府“革命外交”的氛围中,国民政府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边防军司 令长官张学良以武力强行收回当时为苏联掌握的中东铁路部分管理权。17日,苏联政府宣布从中国召回所 有官方代表,要求中国外交官迅速撤离,断绝外交关系。9月至11月,“苏联特别远东集团军”进攻中国东 北边防军,东北军战败。12月22日,东北地方当局代表蔡运升受张学良委派,与苏联代表谈判,达成《伯 力协定》。
张学良究竟错在何处?
大家很喜欢讨论张学良的这几个错误:
1、过于放纵郭松龄,乃至其倒戈。郭鬼子1925年倒戈,当时张学良24岁。 2、发动东北易帜。 3、冲动杀杨常(杨宇霆和常荫槐)当时28岁。 4、中东路事件,拍脑袋跟苏联开战,导致东北军内情暴漏的被动局面,28 岁。 5、918事变,不抵抗,失掉东北百万公里土地。当时30岁。 6、驰名中外的西安事变,时年35岁。
人物评价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 价不尽相同。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 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毛泽东: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来: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 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李敖: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 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 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 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 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83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