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
张学良

历史意义: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 键,它对推动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和团结 抗日起了重大作用。西安事变是国内革命 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是 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被认为是挽救国 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 动抗战的一个历史转折关键。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 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唐德刚: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 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 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 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有所反感。1936年4月,张与周恩来在肤施 (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 共中央所采纳,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 共同抗日”的协议。这时,中共的叶剑英又 携带双方停战计划及毛泽东的约书来西安, 张学良拿出巨额银元私款,赠送红军做冬季
• 衣食补给费用。共产党也在西安设立办事 处。1936年6月30日,张学良主动提出要求 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4日,蒋中正到西安 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主任、第17路军 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 谏。蒋中正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 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 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 日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 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 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 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 为在抗日前提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西 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即被扣留、 判刑,先后被囚禁于浙、赣、湘、黔等地,1946年被押送 台湾继续监禁,1994年移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逝世。
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 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蒋中正强令张学良制 止学生游行。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 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 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 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 动答复学生要求。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 虎城兵谏蒋中正,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 外的“西安事变”。。
张学良的故事

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合作对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家族背景张学良出生于1898年,是辽宁省沈阳市一个世代军人的家庭。
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军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担任重要职务。
张学良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他的父亲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希望他能够继承家族的军事传统。
二、早年经历张学良在青年时期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他在东北军中崭露头角,很快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他参与了北洋政府与军阀的斗争,展现出了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
三、东北抗日联军的创立193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北地区,成立了伪满洲国。
面对日本的侵略,张学良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抗争。
他积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后,张学良担任军事指挥官,他带领联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日战斗,给日本侵略者造成了重大的伤亡。
四、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始于1927年。
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武装斗争,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东北军的支持。
张学良看到了共产党的力量和抗日的意义,决定与他们合作。
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进行了多次秘密会晤,商讨了抗日斗争的策略和战术。
这段合作关系持续了很长时间,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后期的转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逐渐疏远。
他开始对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产生怀疑,认为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抗日,而是要推翻国民党政权。
此外,他也对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行动感到不满,认为他们过于激进。
因此,他决定与共产党断交,并与国民党合作,继续抗日斗争。
六、晚年生活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学良被国民党任命为东北军的总司令。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他的地位逐渐下降。
1948年,东北地区被中国共产党控制,张学良被迫流亡台湾。
少帅张学良

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
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
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
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
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
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人,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
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
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
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
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
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因上。
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
至于杨虎城和中共,则是出于另外的考虑。
多年以后张学良在对西安事变的自我评价中,称其误长官,害朋友,毁部下,莫此为甚,值得深思。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举措,是大手笔。
正是如此,维护了蒋介石的威望,保证了蒋介石对抗战的领导权威。
对于蒋介石来说,软禁张学良,也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为了解决东北军集团的遗留问题。
对于这一点,国共双方似乎都有点顾左右而言它。
张学良

张学良(1901-2001)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
西安事变的组织者。
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
1919年3月,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科,毕业后历任奉军营、团、旅、师、军、军团长、空军司令等职。
1928年6月,其父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等职。
1930年10月,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
1933年3月,热河省(今并入辽宁、河北、内蒙古)沦陷后,蒋介石、张学良受到全国舆论谴责,张学良代蒋介石受过辞职。
1934年2月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
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
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南京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张学良面对既不能抗日复土,而“围剿”红军又屡遭失败的严峻现实,逐渐对蒋“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有所觉悟,经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帮助,始信联共抗日是唯一出路。
1936年4月,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达成了与红军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10月,毛泽东、周恩来致书张学良,请其向蒋介石转达互派代表谈判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张学良多次劝蒋介石联共抗日,并请缨抗战,均被拒绝。
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
张学良与西安绥靖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遭到训斥。
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介石抗日,于12日晨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抗日八项主张。
张学良的故事

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合作对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家族背景与早年经历张学良出生于1898年,是辽宁省沈阳市一个世代军人的家庭。
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军的创始人之一,对张学良的影响深远。
在家庭的熏陶下,张学良从小就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东北抗日联军的创立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
面对日本的侵略,张学良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抗争。
他积极筹备,广泛联络各方力量,最终成功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并担任总指挥。
三、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在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中,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他与党的代表进行了多次会谈,达成了共同抗日的共识。
张学良积极支持党的工作,为党提供了许多帮助。
他还与党的领导人保持了长期的联系,共同商讨抗日战略。
四、张学良的复杂身份张学良的身份复杂,既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总指挥,也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
他在国民党内部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与蒋介石的关系并不融洽。
他曾多次与蒋介石产生分歧,甚至被蒋介石软禁。
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抗日立场,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张学良的后半生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学良被国民党任命为东北行辕主任。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张学良的地位逐渐下降。
1948年,东北沦陷,张学良被迫投降。
此后,他被软禁在台湾,直到1975年才获得释放。
六、张学良的晚年生活张学良获释后,选择在台湾定居。
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努力。
他还撰写了自传《张学良回忆录》,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1986年,张学良因病去世,享年88岁。
七、评价与争议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抗日事迹被广泛传颂。
然而,他与国民党的关系以及他在东北沦陷后的投降行为也引发了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勇的抗日将领,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投降的叛徒。
张学良

•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 赵一荻(1912年5月28日 —2000年6月22 日),在姐妹中排行第四(幺女),家人 亲昵地称她为赵四小姐。她出身于一个颇 有名望的官宦之家。
• 父亲以为其私奔,发通告以断 绝关系
• 以私人秘书身份相伴张学 • 陪张学良度过60载幽禁岁月
• 忠贞不渝,相濡以沫
晚年时光
• 张学良向红军提供了大量的过冬棉花,药品、新 鲜食物等物资,解决了红军过冬的燃眉之急。另 外,当时邓小平病重,生命垂危,无药可医,也 是张学良的援助救了他的性命。
• 张学良不但接受并积极学习共产主义思想, 还向第三国际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但由于张学良的父亲有杀共历史,入党申 请被拒绝。
蒋介石没有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 东北军和西北军有部下向张学良反应不满, 称:“我们提着脑袋给你干,怎么到最后连 个签字都没有?”张学良回道:“你们政治 觉悟没我高,蒋介石虽然被捕,但是其政治 实力还在,现在既然我们要放他,要把他捧 为领袖,那么逼他签字,他到时还会反悔, 现在要一个君子协议也很好。”张学良的这 个提议遭到了杨虎城的反对,最后是在共产 党人周恩来的劝说下,杨虎城才同意张学良 的“不签字放蒋”的提议。
郭松龄战败被杀害后, 张作霖下令曝尸三天
(二)张作霖死后,掌管东北
• (1)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 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共和五色旗。这就是震惊中外 的"东北易帜"。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 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 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 的统一。
•
张学良,出生于1901年6月3日,2001年 10月14日去世,享年101岁。字汉卿,号毅 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 汉族,籍贯辽宁海城,祖籍河北廊坊市大 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 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 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 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 之一。
张学良

颇具影响力的六个女人
影响张学良人生的六个女人: 赵春桂、 宋美龄、 于凤至、 谷瑞玉、 赵一荻、 蒋士云
赵春桂:教会少帅坚韧性格的母亲; 宋美龄:张学良蒙难岁月的庇护人; 于凤至:身后空穴以待的结发妻子; 谷瑞玉:战火中舍生忘死的随军夫人; 赵一荻:陪监伴狱五十春秋的红粉知己; 蒋士云:保持“柏拉图”情谊的海外友人。
他与宋美龄相识早于蒋介石,相见之下“惊
为天人,极为倾倒”,和她还约会了几次, 坦言如果当时不是因为已经有了夫人于凤至, 说不定会猛追“美如天仙”的宋美龄呢。 他 还对友人说:“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 荻是最患难的妻子,贝太太是最可爱的女友, 我的最爱在纽约。”正因为如此,当张学良 第一次离开台湾到美国时,即专程赴纽约探 望他的最爱——贝太太蒋士云女士,并一起 度过了晚年中最愉快的30天……
张学良和赵四
张学良的学校
东北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
部最多的军事机构。东北讲武堂初称东三省讲 武堂,张学良主政时期改名为东北讲武堂。作 为奉系军阀的军官学校,奉系军队的高、中级 军官基本都经过它的培训。它在提高奉军的战 斗力,促进奉系军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 过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军校史上也非常著名, 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及后来的 黄埔军官学校并列为当时中国的四大军官学校。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 改校名为东北讲武堂。到了1931年,“九· 一八”事变爆 发,沈阳沦陷。东北讲武堂从第一期到最后的第十一期, 培养了8900余名学员,从这里走出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其 中,既有张学良将军,也有黄显声、耿继周、唐聚五等诸 多抗日义勇军将领,更有鼎鼎大名的我军将领马本斋、吕 正操、万毅等。
张学良

张学良简介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190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陆军一级上将,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他发动东北帜,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之后在九一八事变中,由于奉行蒋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沈阳失手守;1936年12月12日又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生平致力于东北经济建设,使东北的经济建设发展突飞猛进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幽禁了五十余年,在此期间得赵四小姐赵一荻的陪伴,并信奉基督教。
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
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
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〇一岁张学良是现代主义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但瑕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三省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名族解放大业所建立下的丰功伟绩将永垂青史张学良生活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毅然送蒋返京。
蒋介石背信弃义,食言而肥,将张学良交军事法庭判10年有期徒刑;特赦后又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这一管就是54个春秋.从此,张将军开始幽居生涯,不断展转迁徙。
历程是:从南京宋子文公馆展转到南京孔祥熙公馆、浙江奉化雪窦寺、安徽黄山听涛居、江西萍乡绛园、湖南郴州苏仙岭、湘西沅陵凤凰山、贵州修文阳明洞、贵阳市麒麟洞、开阳刘育乡、息峰附近的阳朗坝、桐梓天门洞小西湖、重庆歌乐山戴笠公馆、台湾新竹县井上温泉等。
蒋介石故去时,张学良给蒋撰一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1],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
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直奉战争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惟一取胜的部队。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
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东北易帜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
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中东铁路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
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
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
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中原大战
张学良1930年3月,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蒋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5月蒋介石宣布“平叛”,史称中原大战。
1930年6月21日,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司令,许诺平津地区的军政、财权均归张学良掌握,黄河以北地区全由张学良节制,还任命张学良部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王家桢为外交部次长,又以数千万元巨款收买。
张学良于1930年3月1日发表《劝告蒋阎息争通电》,表示“邦家多难,非息争不足以图存”,声称自己中立并调停劝和。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护中央、呼吁和平的“巧电”,不失时机地出兵华北,10多天时间,东北军即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
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
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晋军、西北军分别为张、蒋收编。
1931年张学良为了讨伐石友三又再度征调部分东北军精锐入关,导致了东三省兵力的进一步空虚。
九一八事变
中原大战及万宝山事件发生后,全球经济大恐慌环境下,刚从内战中恢复的华北及东北的统一的中国国家主权和日本的南满铁路的特权,冲突的可能性升高。
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
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
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驻守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将士因遵循张的严令,张学良本人的说法是“不抵抗”是要表明日本侵略而非维护其南满铁路的特权。
事变发生后,张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退守锦州,日军很快便侵占了东三省全境。
1931年日军为取得更大利益,于当年9月18日突然对东北军发动攻击。
在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军撤出东北,日本策划伪满州国成立,从此东北民众开始了日军统治的14年悲惨生涯。
西安事变
1934年2月,张学良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总司令。
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
1934年2月,张学良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总司令。
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
1935年4月,蒋为削弱张学良军力,命令张学良围剿红军,但却遭到挫折,逐渐对蒋的调遣有所反感。
1936年4月,张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这时,中共的叶剑英又携带双方停战计划及毛泽东的约书来西安,张学良拿出巨额私款,赠送红军做冬季衣食补给费用。
共产党也在西安设立办事处;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
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时的张学良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
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
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
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西安事变发生后,东北军、西北军内部出现主张杀蒋和放蒋的争执,但张学良、杨虎城二人都主张释放蒋介石。
据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王菊人回忆,西安事变发生后,杨虎城曾找张学良商议释放蒋介石的四项条件:一是蒋介石之“安内攘外政策”必须改变,至少以谈话方式向全国公开声明(当时考虑由南京政府正式发表声明是办不到的);二是改组国民党政府为抗日联合政府,应有行动表现;三是东北军、17路军的驻地和政治地位不变;四是红军问题,由以后组成的抗日联合政府解决。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内部以亲日派何应钦为首,陈立夫、陈果夫、戴季陶等极力主张武力解决。
张学良
12月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出“讨逆”决议,由保应钦任“讨逆总司令”,任命刘峙、顾祝同为东西两路集团军总司令,兵发潼关;并派飞机先行轰炸了渭南、富平、三原等地。
何还给在意大利养伤的汪精卫打电报让其“速归”。
相对于何应钦的武力讨伐,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孙科等人,则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南京奔走游说,为营救蒋介石积极活动;17日,中国共产党应张学良邀请,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
中共党内也出现过“杀蒋”;22日,宋美龄等到西安;24日,蒋中正口头答应了六项协议;25日下午,张学良与杨虎城一道送蒋介石及宋氏兄妹上飞机,同时为了维护领袖威信,自己亦随同护送
蒋回南京。
飞机抵达南京后,张学良即被军统特务监视;29日,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下达了法丙字第17087号命令,委派李烈钧为军事法庭审判长,对张学良进行审判;31日,军法会审判决“张学良首谋伙党,对于上官为暴行胁迫,减处有期徒刑10年,褫夺公权5年”。
1937年1月4日下午,张学良又接到国民政府发布的特赦命令:“经国府委员会讨论,一致决议接受蒋委员长请求,张学良准予特赦,张学良所处10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
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