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何不战而放弃东北

合集下载

说不尽的张学良

说不尽的张学良

说不尽的张学良作者:徐宗懋来源:《读书文摘》2003年第12期张学良先生走了。

尽管他一辈子期盼回到东北老家,原来受到软禁不得自由行动,但等到恢复自由身时,他却又带着老伴远赴美国檀香山,十余年来婉拒了“叶落归根”的邀约,最终选择埋骨异乡。

不仅如此,这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英雄甚至将他的个人资料文件、包括口述历史悉数捐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1996年,张学良发表声明指出,“捐给哥大的材料,是中国近百年来我所参与和亲身经历的事实记录,和我自己研读明史、中国近代史和基督教神学心得的一部分。

其余的将在2002年,与哥大为我作的口述历史,全部公开展出。

”主持张学良口述历史计划的哥大中文讲师张之丙说,1996年后张学良的材料陆续运来,目前计划依当初的约定,于2002年6月开放部分已整理好的材料,包括颇具争议的如西安事变的相关资料。

换句话说,无论张学良如何受到中国各党各派的赞美,他最终将自己的历史的证言存放在美国的学术机构,而不是在北京或台北,其良苦用心,颇耐玩味,也反映了少帅独立于各党派之外的一贯精神。

6月转眼将届,似乎很多事情到时可以真相大白,不过海外的史学界是很小的圈子,而且彼此之间口风并不紧,据看过资料的人转述,所谓的机密材料其实已没有那么机密,真正比较值得品味的是张学良对几个军阀的看法,十分生动有趣。

至于为何机密不再是机密,因为过去10年内有关张学良和西安事变的国际研讨会已开过几次,其中有一些十分出色的论文。

至于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大陆方面也陆陆续续公布相关的电文、信函和会议记录,作为当事人的张学良在几次访问中也吐露了不少,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已足以架构历史真相,澄清某些疑点,并打破过去的刻板印象。

依笔者浅见,有关张学良的历史争议主要有二:一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二是“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角色。

本文试着整理这两项史实,以为参考。

关于“不抵抗政策”,1990年张学良在台北接受日本NHK电视台的专访中已说得很清楚。

从张学良看_东北易帜_

从张学良看_东北易帜_

文化殿堂·52·2010.06从张学良看“东北易帜”马娟娟(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1)摘 要:张学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发动的“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对历史的进程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此从张学良发动东北易帜的背景、张学良的厌战心理、对东北利益的考虑以及来自日本的压力等方面,剖析易帜的原因。

关键词:张学良 “东北易帜” 原因中图分类号:K264.33 文献标识码:AThought on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from Zhang XueliangMA Juan-juan(Anhui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1)Abstract : Zhang Xuelia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and “Xi'an Incident”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From the background of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his hating war emo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northeastern benefit, and the pressure of Japan, I can analyze the reason.Key words : Zhang Xueliang;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Reason1928年12月29日,东三省一齐挂起了青天白日旗,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中宣称:“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 服从国民政府, 改易旗帜。

【历史】918真相(“九一八”真相)

【历史】918真相(“九一八”真相)

9.18真相9.18事变关于张学良不抵抗放弃东北,一直以来,都引用郭维城的说法:9.18时张学良一夜之间十几次致电南京蒋介石请示,南京方面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

还说,蒋介石不抵抗的电文,至今还保存着。

由于郭维城的特殊地位,这种说法几乎成为国内现代史学界的普遍看法。

然而,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

因为,首先,传说中的蒋介石不抵抗电文,至今未见,不能作为证据。

其次,就是有这样的电文,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张学良也完全可以对其置之不理,担负其自己作为边疆大吏守土抗敌的责任。

就后来当事人的表态似乎也可以证明把不抵抗的责任推给老蒋是“冤假错案”。

先看蒋介石。

最近披露出来的蒋介石日记是这样的:9.18当天蒋介石不在南京。

9月19日,蒋介石从上海和南京方面获悉九.一八事变发生。

在日记中有如下文字:“雪耻,余所持者惟一片爱国心,此时明知危亡在即,亦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耳”9月20日日记:“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9月21日日记:“雪耻,人定胜天,团结内部,统一中国,抵御倭寇,注重外交,振作精神,唤醒国民,还我东省”从这些日记中,我们根本读不出蒋介石当时有“不抵抗”的心思——须知,这是1931年的事,蒋介石是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没有虚伪造作的必要,反映的应当是他的真实心情。

再看张学良。

张学良在世时,日本广播协会和美籍华裔学者唐德刚等,先后访问过张学良。

张学良的回答是(1)9.18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件事情能和平解决。

(2)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

(3)中央不负责任,我不能把9.18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

而当问到:张学良把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电文随时放在身边的说法。

张学良回答说:瞎说,瞎说,根本没有这种事。

张学良在自述中澄清了所谓蒋介石有过不抵抗指示的传言(这并不意味着蒋当时的思路和张有本质的差异,也不能开脱蒋介石作为政府领导人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表示蒋介石当时对东北不拥有决定政策的能力,这是自述很有价值的部分,印证了包括新公开的蒋中正特藏档案等历史档案的有关记载。

1933,张学良的最黑暗时刻

1933,张学良的最黑暗时刻

张学良将军的一生可以是一部英雄史诗,也可能是一折风流才子戏,全看从哪个角度观察。

在1930年代初的国人眼中,这位东北军少帅恐怕是不折不扣的厚黑剧主角。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丢了大半个东北;1932年,他又在国民政府的一再严令下放弃锦州,不战而逃,一败再败却丝毫没有下野赎罪的意思,仍然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的名义坐镇北平,执掌热河、河北、察哈尔、山西、绥远五省及平津两市军政大权。

少帅并非无耻之徒,也非纯然无能之辈,但家乡沦陷的恶名和对日前线的重担,让他在逃避和坚持之间难以获得平衡,终于在1933年热河战败后达到了临界点。

风暴来袭前的浑浑噩噩“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风流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马君武的这首《哀沈阳》流传一时,让后人以为事变当晚张学良正在享受欢歌艳舞。

事实虽非如此,但也相差不多――当天北平开明戏院举办赈济江淮水灾义演,晚11时许,张学良携夫人于凤至入场,观赏压轴曲目、梅兰芳的《宇宙锋》。

只是一曲未竟,副官谭海闯入包厢,报告了日军攻击沈阳北大营的消息。

而1933年1月1日晚山海关发生爆炸,驻屯日军进犯中国军队阵地时,张学良已经睡去了。

这并非他因“九?一八”事变而痛改前非、生活更加规律,而是吸毒更加厉害的结果。

民国初年,吸食鸦片之风十分普遍,军队指挥官更是视为指挥作战时抵御困倦、消除疲劳的良方,身为奉军高级将领的张学良也不例外。

被张学良视为臂膀的郭松龄起兵反对张作霖,最终兵败被杀,张学良在精神上顿失支柱,此后历经张作霖被炸身亡后接管东三省、宣布易帜加入国民政府、枪杀杨宇霆常荫槐等重大事件,张学良在精神上不堪重负又无人分担,逐渐沉溺于鸦片带来的短暂欢愉。

以至于得知东大营受袭后,张学良并非返回行营召集会议,而是立即返回协和医院内他的包间病房。

“当时我的工作很困难,没有鸦片不行,干不了,结果上瘾了。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将军不抵抗的原因,主要介绍的是他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完全被动的。

但考诸史实,张学良之所以未能奋起抵抗,还有错综复杂的原因。

一、张学良对日本侵华形势估计不足,把柳条湖事件仅作为地方性局部冲突来对待。

日本自明治维新就确定了在东亚扩张的路线。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加速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步伐。

一方面大造吞并中国东北合法的舆论;另一方面积极策划政治阴谋,制造发动战争的借口。

这时张学良虽对日本的野心有所认识,但未能提高警惕,做好防备。

9月18日夜事变发生时。

张学良正在北平一家剧院看梅兰芳唱戏,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当时也在北平,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因父殁回家奔丧,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正在家为父作寿,忙于应酬,“沈阳城的重要军政人员事变前也大半不在其位谋其职”。

张学良作为东北军司令,封疆大吏,面对东北剑拔弩张之紧急局势未能防备敌人侵袭,不能不说是重大失误。

事变突发后,张学良又认为日军此举不过是寻常“寻事”而已,正因为是“寻事”,所以“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9月20日张学良答记者问时说:“彼不知日本拟做到若何地步,或其目的所在,因此全般事件,系极端越轨行为”。

亦未采取任何积极措施,还“望国民冷静隐忍,勿生枝节”。

致使东北军18万兵力坐视半壁河山一朝失尽。

二、张学良对日本政府、国际联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时,日本政府内确有一派反战力量,其代表人物外相币原曾言:“吞并东北三省,无异吞一炸弹。

”但这并不表明币原反对吞并“满蒙”,而是对军部赤裸裸的武装占领放心不下。

9月18日事变发生后,币原外相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事态以不扩大超过现在程度为方针”。

9月24日,日本政府公开发表《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宣布“不扩大方针”,甚至保证日本政府在“满洲没有任何领土要求”。

但无论内阁首脑还是币原外相,都认为日军的军事行动是自卫战争,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

风云人物-张学良

风云人物-张学良

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假设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话,中国的历史肯定要改写。

首先,我不把张学良当成教科书中的“大英雄”来看待。

俗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

他出身军阀家庭,尽管后来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让他身上有他父亲-张作霖的土匪气息。

这在他后来的作为中有所体现。

军事将领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论,至少能先说出来,他不懂的玩弄政治。

张学良能带领他的东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缘故,他在东北军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龄叛变中,士兵见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几乎放弃作战;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东北军暴起,酿成二二事件。

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军队,都是愿意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军队是回服从他的。

从东北易帜开始说起,历史书上说这是张学良系国仇家恨于一身,为民族大义而为。

当时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吗?军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底盘和权利。

当时,身后,日本在虎视眈眈;正面,蒋介石的军队—这支披着国民革命军的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的军队,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没有完全能控制的情况下,易帜,应该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

而对于蒋介石来说,即使张学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样把东北军指挥好,这支由生性剽悍的东北人百战而出的军队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对方却主动要求易帜,他当然高兴的了不得。

所以很多条件也就答应下来。

当然,就算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依然不能磨灭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降到当时实力远超过蒋介石的日本,扰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

可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然后是中原会战的时候,领兵入关,在黑云压城,千钧一发的时候援助了蒋介石,帮蒋介石这个大军阀打败了其他军阀,成为形式上的领袖。

在国内,阎西山,李宗仁,白崇喜哪个都是在军事和影响上都不弱。

不能平起平坐,独霸一方,各自为政倒是没问题的。

历史趣谈东北沦陷的原因是什么 谁是东北沦陷的最大罪人

历史趣谈东北沦陷的原因是什么 谁是东北沦陷的最大罪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东北沦陷的原因是什么谁是东北沦陷的最大罪人
导语:日方在105天内鲸吞整个东北,死伤仅1200余人。

张学良:责备我对日本这件事情判断错误,那我承认“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军领袖张学良
日方在105天内鲸吞整个东北,死伤仅1200余人。

张学良:责备我对日本这件事情判断错误,那我承认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军领袖张学良,正在北平出席慈善义演。

戏散后张见到急电,匆匆离去。

凌晨一点,张召集东北军在北平的高级将领开紧急会议,指示“避免冲突,不予抵抗,……以免兵连祸结,波及全国。

”会议开了一个通宵。

次日凌晨,张决定电告南京,请中央向国联提出抗议;下午,张接见日本记者,就事变发表意见,说道:“昨夜接到奉天报告,知有中日冲突发生,我等无抵抗之力,且无必战之由,故我已严令部下绝对不抵抗,任日本军之所为。


对于下达了这样的指示,张学良晚年的解释是:“你责备我不抵抗,我不承认,责备我对日本这件事情判断错误,那我承认。

我自己考虑,日本不可能这样做,军人要这样做,(日本)政府也会要控制它。

……我不能不承认我对日本的判断是判断错了。


青年时代的张学良(中)
蒋介石:事变前夕正谋求与日本陆军中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9月18日晚9时半,蒋介石自南京登上“永绥”号军舰,前往江西南昌。

晚10时20分左右,日军在沈阳发动事变。

19日晚,蒋接到上海电报,获知东北出事,随即致电张学良,鉴于日方诬蔑中国军队炸毁铁路,中方对外宣传应努力辟谣。

21日下午,蒋返回南京。

2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生活常识分享。

探析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之缘由

探析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之缘由

对于自己除应得的薪俸外,如官银、兴业两 吏,全省官员“贪赃枉法的,轻者撤职,重者
行,年终应分给财政厅长兼两行督办的提 依法惩处;奉公守法著有政绩的,予以奖
成‘个人花红’,八万余,五万余,他都拨归 励、提拔重用。”因而,“就当时奉天省仕途
公账里。”[6]29 可见,在清正廉洁方面王永江 风气来说,确实一度出现了有条不紊比较
从来没敢搞得这么厉害,我也判断,这样干 张学良召集两次军政界人士的会议,会上 慑国内复杂的军阀混战。另外,张学良想维
对你日本也不利啊,你要这样做,你在世界 主要意见仍然是用国联抑制日本,正可使 护自己和中央的关系从而想达到全国抗日

上怎样交代?那个时候,我们也迷信什么九 日本内阁对付军部。会议的意见都符合张 的目的,他也在迟疑和犹豫。
张学良的“改旗易帜”虽然让蒋介石吃了定
提到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关系,不得不 名誉扫地,张学良背上“不抵抗将军”的骂
心丸,但日本和张学良的关系却逐步恶化。 从中原大战谈起,蒋、冯、阎中原大战,张学 名。不仅如此,东北人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
另外,1929 年中东路事件的教训更让 良率东北军入关,蒋介石成为这次内战的 灾难,东北难民流亡失所。“不抵抗政策”的
援蒋介石,并被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虽 一定的影响,但决策权仍然在张学良。可以 抗政策”。张学良后来曾说过“:过去我们对
然张学良只是副司令,但他在东北乃至全 这样说:张学良当时的心态和蒋介石大体 日本办事情,‘南京事件’也好,‘济南事件
国的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显然这时的蒋 上是一致的,所以并不存在被迫执行“不抵 也好’,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责备我
国公约、国联、门户开放,你这样一来,你在 学良的想法,当然也就更加深了他依赖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学良为何不战而放弃东北?
摘要:对于锦州之战张学良放弃东北一事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做的对,因为日军的强大和中国军的落后会必然导致战争的失败,放弃东北有利于保存军事实力;但有些网友表示张学良弃东北一事堪比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政策。

这个问题一时间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题,当然张学良也做过解释,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细细追溯。

关键字:锦州之战不抵抗政策
的1932年1月3日,日军未发一枪,占领九一八之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所在地锦州,张学良部不战撤入关内。

当时东北的中国军事力量,按照日军分析为--黑龙江省正规军1.5万,准军事部队1.8万,吉林军5.5万(其中熙洽率领的两万军队已经投降),锦州的辽宁军19.5万,是东北军的主力。

然而,完整的黑龙江省还在马占山手中(锦州失守时,马虽然已经放弃齐齐哈尔,依然在海伦重建黑龙江省政府,顽强抵抗)。

吉林虽然熙洽投降了,但是丁超等部抗日武装具有相当实力。

特别是东北军主力还在辽南的锦州,辽左一带反日运动蜂起。

即便是沈阳,臧式毅被囚禁也五十余日顽强不屈。

这样看来,我方实力还是有。

看日本史料,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内部有强硬派,也有对东北军颇为忌惮的保守派。

即便是军中,权力最高的参谋本部也是倾向保守的。

分析一下,九一八以后,其实局面并不是完全不可控制。

锦州之战,只要张学良摆个抵抗的架子,关东军就会内外交困--外,锦州并不是很好打的,马占山一万多人给日本人造成的麻烦已经够大,如果张学良近二十万军队在锦州和关东军打起来,可不是那样容易拿下来的;同时,关东军自己是在违背命令的情况下进军,这种情况下,要想打下去,只有不断的胜利,否则只要有失败,就不可避免内部的分裂。

但是张学良居然一枪不发从锦州撤退了。

张学良在日军压力面前,渐渐承受不住,终于借口等待调停,发表声明,撤出锦州,并在1月2日完成撤军。

日军于1月3日占领锦州,兵不血刃。

张学良曾经解释不愿意在锦州打的原因,一个是没有中央支持,怕打不赢;一个是不愿意部下白白牺牲,不过这是书上讲的。

其实还有段没有公开的历史,在东北军撤退回关内内之前,和关东军曾经打过一丈,输了,张学良认为抵抗只能是无谓的牺牲,当时的中国军队装备战术都很落后,根本打不过日本人,所以就撤回来了.
从日军方面来说:首先,日军得以全力向北。

马占山为主的黑龙江省既失去精神上的支持,又失去辽宁方面军事呼应的可能,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军,终于被日军击破,东三省彻底落入日军手中。

东北各地自发的抵抗力量失去了政府的有效协调和指挥(也失去了对于政府的信任),明眼人一看可知已经难免各个击破的命运。

同时,东北的人心,也陷入失望和低沉,不复有抵抗的意志。

其次,关东军越发猖獗。

在日本政府中,由于占领东三省意料不到的顺利,激发了日本强硬路线的疯狂。

日本人的性格,是最初投入
的时候“高抬脚,轻落足”,所以今天投资机会上往往落后他国。

但是一旦成功,就会进入一种癫狂的兴奋状态,不顾一切的蛮干。

甲午战争、珍珠港,无一不是如此。

就日军方面来说:锦州撤退的时候,蒋介石已经下野,孙科等国民党中央巨头虽然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张学良的作战,但至少是希望他进行抵抗的,把责任推给国民党未免牵强。

锦州的弃守,应该是张学良自己的决定。

九一八事变,可以归结为缺乏经验的张学良在仓促间不能良好判断局面。

但是锦州完全不同,锦州问题上没有猝不及防的问题,应该说反映了张学良和东北军高级将领的能力和认识存在局限。

窃以为,这是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甚至超过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

他的不抵抗政策对我国东北人民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参考文献:中华网————————军事专题
搜狐社区———————军事历史
百度贴吧—————————度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