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放弃东北3000字
张学良为何至死不回大陆?

张学良为何至死不回大陆?摘要“老儿子”始终好高骛远,觉得身边的土鳖不如远来的和尚,其实不是因为他对土鳖和和尚的理论有多少了解,而是因为熟悉和管束令人厌烦,陌生和新奇引人入胜。
他一旦得到远来的和尚,又会像对待原先的土鳖伙伴一样,迅速由厌倦而背叛。
张学良属于那种事迹众所周知的人物,因此无需重复叙述。
他的性格属于“老儿子”的类型,任性而脆弱。
“老儿子”的意思是:一个家庭多年期望得子,却生了太多的女孩。
在大家都已经绝望的时候,儿子突然降生了。
他处在这样的环境内,不变成花花公子是非常困难的。
他少年时代习惯了奉系势力节节上升的趋势,自己又在军事革新当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视事太易,没有坚持长期计划的耐心,不能区分枝节的困难和方向的谬误。
东北易帜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此后的一切错误都派生于此。
张作霖在东北的地位主要依靠他的外交平衡术,因此奉军可以轻易入关,关内的势力却不能轻易出关。
东北的特殊地位如果动摇,奉系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东北军接受国民党的民族主义,自杀性质极为明显。
张作霖和孙文结盟,就坚持搁置三民主义和反帝外交,表现了高度的审慎。
苏联取代沙俄以后,东北亚的势力均衡体系已经摇摇欲坠。
国民政府的势力一旦伸入东北,东北的缓冲区地位就全完了。
在新的平衡实现以前,东北必定会沦为动荡的焦点。
张学良指望将外交责任交给南京,无异于抱薪救火。
从势力均衡的角度看,“九一八”事变恢复了东北易帜前的平衡。
张学良过度地倒向南京,结果使自己丧失了统治东北的资格,从此只能依靠蒋介石的善意了。
这种格局非常类似亚努科维奇倒向俄罗斯,结果失去了统治乌克兰的资格。
对于奉系自身,“九一八”将张学良继位造成的裂痕变成了鸿沟。
张景惠一流旧派人士憎恶国民党超过憎恶日本,早在杨宇霆遇害后就离心离德,现在乘机投向日本一方,在“新京”新政权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学良本人领导的新派游士气质多于土豪,厌恶乡民的土鳖式忠诚,酷爱北平的花花世界,习惯了蒋介石拨给的统战津贴,早已不愿返回关外。
张学良:磊落度一生

2011.10/FOR YOUR HEALTH 张学良,辽宁海城人。
生于1901年阴历四月十七日。
其父张作霖是奉系军阀首领,曾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人称“大帅”或“老帅”,是位显赫的“东北王”。
张作霖对长子的降生十分高兴与喜爱,为给儿子取个学名也一改再改,由“逸春”而“从善”,再改为“学良”,其意是以汉代名臣张良为榜样——张学良这个名字,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寄望之殷。
蒋介石等人均以张学良的字称其为“汉卿”。
“卿”是古之大臣,这“汉卿”显然也与张良有关。
然而在1928年,发生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东北军的大权就由“少帅”张学良所掌控了。
张学良后来担任东北边军司令官、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在当时也是位相当重要的人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率众退入关内。
他曾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发表对时局宣言,逼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亲自护送结拜金兰之交的“把兄”蒋介石回南京,随即被蒋介石软禁起来,张学良时年36岁。
约一年后,从国外“考察”归来的杨虎城也被软禁。
1949年9月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杨虎城在重庆被害。
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张学良无限感慨地说:“我的事情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张学良这十多年的政治生涯并不成功。
他自己后来也承认“我的一生是失败的”,还写有“一事无成两鬓斑”的诗句。
昔日,面对日军侵略,他有过“不抵抗将军”和“民族罪人”的恶名;因为争斗而不择手段,他又留下了“嗜杀”的恶名。
可正如古人所说:“偶然一曲亦千秋。
”西安事变就成了他一生的亮点。
海外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就这样评价:“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张学良什么也不是。
蒋介石把他一关,关出了中国的哈姆雷特。
爱国的人很多,多少人还牺牲了生命,但张学良成了爱国的代表(而)名垂千古……”如此说来,张学良就是个失败的成功者了。
我的抗战读后感3篇

我的抗战读后感篇一:我的抗战读后感《我的抗战》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算作书,因为它没有作者,是由崔永元团队对抗战时期的300多名老兵进行采访,对这些老兵口述的历史形成的一本书,如果一定要加作者,那一定是这300多名老兵。
这本书是通过采访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通过他们的口述,还原一个我们曾经在书本上学过但只是一个数字的历史,让我们对真实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书的每一个篇章描述的都是那些享誉世界的大战中的小人物。
大历史谈的多了,小历史既稀缺又显得真实。
有的人会说那些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否能够记忆准确,是否能够客观评价?是否能够全面?其实,我们永远都无法真正的还原一个完整、客观的历史,但是这些带着强烈的个人视角的口述历史汇集在一起,融入为后人留下的这段历史材料中,不同角度汇合在一起是不是更加的趋于真实。
采访这些老兵的记者说希望这样的抗战,不是不负责任的调侃,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也不是挥舞拳头的狂热。
只是希望通过这些老人的讲述,让我们更真切的触感到以前被忽略的细节,那无法回归的过往。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数度哽咽,数度叹息。
这本书是对整个人性的洗礼,我似乎有点理解了为什么老崔把这个节目搞完了下来不再抑郁了。
以前知道了抗战,知道了这个对我们民族那么大创伤的事实,总觉得这些宏伟的壮大离我那么的远,那些人运气是多么的不好。
但是当发生在这些平凡的生命中的时候,我会觉得他们是那么的接近,而他们又是那么的伟大。
里面介绍的一个特工叫关露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
人生具有偶然性,如果关露没有去过上海,没有加入组织,那么她是和潘柳黛、张爱玲、苏清并称的"民国四大才女",在本质上她是一个浪漫,温柔的诗人。
但是却接受了打入敌人特工部队的任务,秘密工作都是单线联系,即使是抗战胜利后,她也被世人当做汉奸。
她的第一段爱情是她的战友,对方给的第一封信里有一张他的照片,上面写着:你关心我一时,我关系你一世。
抗战胜利后的关露等来的却是分手信,第二段恋爱男的是国共谈判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当时邓颖超专门拦住男的说,没给她平反,觉得他们在一起不妥。
从张学良看_东北易帜_

文化殿堂·52·2010.06从张学良看“东北易帜”马娟娟(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1)摘 要:张学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发动的“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对历史的进程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此从张学良发动东北易帜的背景、张学良的厌战心理、对东北利益的考虑以及来自日本的压力等方面,剖析易帜的原因。
关键词:张学良 “东北易帜” 原因中图分类号:K264.33 文献标识码:AThought on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from Zhang XueliangMA Juan-juan(Anhui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1)Abstract : Zhang Xuelia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and “Xi'an Incident”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From the background of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his hating war emo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northeastern benefit, and the pressure of Japan, I can analyze the reason.Key words : Zhang Xueliang;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Reason1928年12月29日,东三省一齐挂起了青天白日旗,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中宣称:“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 服从国民政府, 改易旗帜。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
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
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
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张学良的贡献

张学良的贡献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题记在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中,1928年底的东北易帜是仅次于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事件。
所谓易帜,就是废除北洋政府的红黄蓝白黑的五色国旗,改挂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的国旗。
张学良毅然易帜,标志着旧军阀割据时代的结束,同时也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捍卫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东北易帜的缘起1928年4月,国民政府开始第二次北伐,国民革命军迅速攻占了山东和平津一带。
对于东三省,蒋介石拟采取和平手段交涉,以实现全国的统一。
张学良此时也在考虑东三省的前途。
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撤回奉天的途中,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之后,关东军正急于利用“皇姑屯事件”所造成的紧张形势,在东北制造傀儡政权,百般阻挠易帜。
而且奉系参与决策的高层人物,在讨论“易帜”问题时意见不一,以至于迟迟难下定论。
27岁的张学良决心雪国耻报父仇,尽早实现“南北统一”。
期间,国民政府曾派孔繁蔚与张学良秘密会谈,虽没有完全达成协议,但对易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作霖被日本军人炸死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
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后来不久,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的统一!事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陆海空军副司令。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东北易帜的历史条件(1)张学良方面,首先他历来反对内战,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希望国家统一;再者,张学良当时对北伐军相当佩服,认为它不但战斗力强,而且有一套为奉军所缺乏的政治工作。
他曾对人说:“我们争什么天下?奉军南下河北、河南,占领了不少地方,可连一个县长也派不出。
”再次,由于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张学良片面地把经过国共合作、获得苏联援助而发动北伐战争的功绩,全都记在蒋介石身上,从而认为蒋介石有统一中国的能力。
1929年张学良捍卫主权收回中东路权中共号召武装保卫苏联

1929年张学良捍卫主权收回中东路权中共号召武装保卫苏联核心提示:1929年7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派军队以武力接管中东路,对苏联宣战,同苏军之间发生了一场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武装冲突,史称“中东路事件”。
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其规模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成为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
中共中央紧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的劳苦群众,在“国际反赤色日”8月1日举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及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对苏联的进攻。
宣言认为,“苏联的胜利,也就是中国革命的胜利,苏联的失败,也就是中国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的失败,也就是苏联的失败。
”1929年7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派军队以武力接管中东路,对苏联宣战,同苏军之间发生了一场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武装冲突,史称“中东路事件”。
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其规模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成为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
它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史上的大事。
“中东路事件”的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东铁路问题的由来作为这次战争的导火索的中东铁路,是近代沙俄政府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产物。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又称东省铁路,由沙俄政府修建,包括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的中东铁路主线和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到大连的中东铁路支线。
沙俄为了管理中东铁路而成立俄国的东省铁路公司,除独揽铁路经营大权外,又取得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管理权甚至司法管理权。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战败后,将中东铁路长春至旅大一段转让给日本。
日本控制的长春以南的路段,一般称为“南满铁路”。
长春以北的路段则继续被俄国控制,俄国在其沿线的驻军一度高达十余万人。
张学良的爱国人生——中国近代历史转型时期的民族英雄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纲要学院:人文传播学院班级:戏剧影视文学一班学号:20112314310009姓名:和潇然论张少帅的爱国人生摘要:张学良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他青年参军,直至带兵打仗,再到“东北易帜”,他始终为国家的统一而努力着。
“西安事变”是震惊中外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人生的转折处。
这件事情之后,他曾被软禁,纵使身陷囹圄,他仍心系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兴盛是他人生中从未停止的追究和期盼。
他一生爱国,爱国一生。
一、生于严教之家,长与动荡之年。
张学良是张作霖的大儿子,生于辽宁台安八角台附近。
据他本人回忆,出生时其母亲还在一辆逃难的车上,由于生活拮据,靠寄住在别家生活。
其父在动荡年代而立,有着不畏惧、不屈折的性格,其母亦正直刚硬,这就造就了学良作为一名军人骨子里坚韧不屈、正直坦率的性格。
在东北开拓史中,张作霖是于乱世中保护地主商人利益的乡团武装,亦侠亦盗,亦正亦邪。
曾被清政府招抚,后以军官身份剿匪。
民国后,参与镇压革命,因保举赵尔巽有功被封为奉天王。
早有侵华阴谋的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得到了俄国在中国南满的所有权益,控制了东北的大部分铁路权,他们要求拥有东北兵权的张作霖做他们的代理人。
日本人支持他,他也通过取得的军火金钱来增加他的统治。
表面看似张大帅被日本人所利用,但在日方要求签字或索要权利时,大帅便坚决地拒绝了日方。
青年的张学良并不亲日,年方十五“即立志为国家做事”。
深受父亲的言传身教,在奉军中历任要职,也曾参加直皖战争和两次直奉大战。
对于战争,与大帅不太相同的是,少帅并不是一味的想要扩充疆土,力挫群雄,他更愿弭兵息战,谋求百姓的安定,祖国的统一。
于是,在第三次直奉战争中说服家父,撤兵关外。
此时的张学良已然拥有自己的军队,不仅仅为父亲的部下。
他由此开始成长,开始了一名爱国军人的起伏人生。
二、国难家毁,胸怀宏才大略,身担兴邦众任。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发生,东北陷入一团混乱,大元帅在被抢救了几个小时后,离开人世,享年五十四岁,日本人企图趁火打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张学良,这位与20世纪相始终的百岁将军,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传奇色
彩的人物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命令部下执行不抵抗政策,
把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而不抵抗政策的直接后果是整个东北三省的沦陷,
国民军主力撤退,并为日军日后的侵华行动奠定了基础。这种做法受到国人的指
责和痛骂,张学良也因此被骂为“不抵抗将军”。其不抵抗的原因有蒋介石的影
响,对时局的判断失误,自保心理,不佳的心理状态。
关键字:张学良,不抵抗,放弃东北,原因
蒋介石的影响
资料显示:1930年7月12日,蒋介石就发电报给张学良,称“日本诚狡
猾阴险,但现非我国抗日之时,除另电外交部王部长外,希兄督饬所部,
切勿使民众发生轨外行动。”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
“日本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当
时蒋介石已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即剿共而非抗日。张学良在事变后一
再强调的,“欲抵制日本,则中国必统一”,东北的责任应由统一的国家、统一的
政府负起,而当时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府还只是形同虚设,无论其地位、实力,
都承担不了在东北作战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要张学良独但巨任,确实也有点
勉为其难。所以张学良当时曾感慨系之:“现在须将国内先统一,外侮自然减退”。
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并没有做好抗日的准备,只是把日本的侵略当作了地方事件
对待。
在我国的许多历史著作中,都有一份材料,该材料说的是“九一八”
事变发生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
十几次电南京蒋介石请示,而蒋介石却若无其事地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把枪架
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交日军。因而在我国许多历史著作中,蒋介石不抵
抗,张学良执行便成了定论。然而,1931年9月18日,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
介石匆匆登上永绥号军舰,离开南京沿江西航。永绥号军舰于9月19日到达湖
口,在此蒋接到上海方面的急电才得知“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他随即改变原定
计划,决定抵南昌后坐飞机回南京。也就是说,蒋介石根本没有机会发出所谓电
报。但同时又有很多资料显示,不抵抗命令并非蒋介石发布给张学良的,而是张
学良自己发布的。
虽然不能将“不抵抗”政策的责任全推给蒋介石,但在事变发生后,蒋介石
也默认了“不抵抗”政策,这一点在蒋介石允许张学良带兵入关而且不追究张学
良的责任就可看出。
不管不抵抗命令是谁发布的,张学良作为蒋介石政府在东北的最高长
官,领导人对他的的影响也是无疑的。由此可见,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影响
也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时局的判断失误
资料:张学良出于错误的判断,于1931年9月6日下令给辽宁省主席臧式毅、
荣臻:“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
端。”
据张学良在晚年自述中所言,明确表示蒋介石当时对东北不拥有决策的能
力,这是自述中很有价值的部分,它印证了蒋中正特藏档案在内的有关记载。但
表示要个人承当不抵抗责任同时,张学良强调,他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关键
在于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标判断有误,没有意识到日本攘夺整个东北
的野心,主观上希望息事宁人,结果导致大局的失误。他虽然对日本的侵略意
图有所警觉,他认为它只不过是先找件事对中国挑衅,然后军人好有借口
说话,索取一两项在华利益而已。如果军人想扩大事态的话,日本政府就
会加以制止,而且吞并整个东北违反了国际条约,会惹起国际问题,于日
本本身也是不利的。所以,他认为日本不会这样做,就是想这样做也不会
做到的。
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对策。张学良采取了妥协,退让,不抵抗,尽
量用外交干涉加以解决的态度,总以为这么多年,一切问题都已经应付过
去了,认为这次日本侵略者也不过是采取虚张声势的惯用手法,也能以妥
协退让应付过去,根本没有想到会大规模来犯。因此,东北军既无应变的
计划,也无应变的准备,只剩下一个“不抵抗”的对策。
自保心理
当时的中国,各系军阀混战,东北军也是经历无数战役,军队疲惫,
不堪大战。1931年7月6日,他致电东北政务委员会,告诫:“此时若与
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赔款,东北将万劫不复,
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中村事件发生后,日本国内对华强硬空
气高涨,形势十分险恶,他致电留守东北的军政长官荣臻:“日本人无论
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忍让,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再者,当时东
北军大都集中在从山海关到辽河的北宁路沿线及中东路沿线等地,而在沈
阳的军队只有17000人左右,这使张学良认识到敌强我弱,抵抗只是无谓
的牺牲,加上当时中国军队装备战术落后,再加上当时张学良刚败给苏联,
士气严重受挫,一旦开战,他可能得不到如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
只会是丢掉东北领土和消耗自己的军事实力。由以上一系列情况看,他对
日本侵略者的侵略野心并非毫无所觉,不抵抗的原因主要基于抵抗必败的
判断,这是一种自觉的行动。
从当时的政治环境看,毁了东北军,就是毁了张学良的政治资本。在那个
混乱的年代,军队才是权力的象征,才是权力的保证。抗日战争时,有些军队
游而不击,抗而不战,也是抱着同样的心理。张将军在晚年的回忆中说:“我
知道中国没有力量跟日本人打。”这才积极避战,迅速溃退。
不佳的心理状态
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东北军被苏联红军打的落花流水。这一仗,张
学良损兵折将,共计损失了精锐的一万多人,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
铁路的特权。这一次大战,对于张学良来说,精神上伤了元气,使一向趾高气扬
的少帅的威风减了不少。除此之外,当时的张学良还好吸食鸦片,这也对他的心
理状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众所周知,鸦片进入大脑后,与内啡肽受体结合,能产
生强烈的轻快之感,吸入者会若生若死,云里雾里,产生无限幸福的感觉。但当
毒瘾来时,全身如千万爬虫在吞噬。吸毒不仅会消磨意志,而且会使人格发生改
变。因而长期吸毒的张学良在不佳的心理状态下,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采
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也是可以想象的。
历史人物的局限性
如果说九一八还可以归结为缺乏经验,在仓促间不能良好判断局面,或是
存在国民党政府的责任。那么,在日本已经占领东北广大地区并向锦州发动进
攻时,依然执行消极抵抗政策就更难以自圆其说了。在锦州的问题上没有猝不
及防,锦州所在后方是山海关,前方为狭长的锦西谷地,山地可以提供较好的
地障,而日军兵力难以展开,后勤补给线也暴露在周围抵抗力量的包围中,怎
么看都可以打一下的结果却是主动放弃锦州,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张学良和
东北军高级将领的能力和认识存在局限。
作为“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的执行者,张学良也是有其局限性的。虽然作
为当时东北地区的最高长官,但他的认识还是有局限性的。他自身的局限性决定
了他不可能像今天的我们一样看清当时事件的原因,后果和前进的方向。除此之
外。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有阶级局限性,张学良作为东北当时资产阶级的代表也
不例外。作为资产阶级,它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资产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
因而,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不抵抗”这一政策来给张学良定性,而是在联系当时
的社会实际才能正确地评价这一政策与张学良。
总结
张学良不战放弃东北是一次历史性的错误,其原因上面已经介绍过了,但我
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佳的心理状态。当时的张少帅如果能有一个积极的
抗战和防备心态,摆脱受挫的阴影,他将是改写历史的人物。但就是由于心态,
他成了“不抵抗将军”。
参考文献
1. 白春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第十二卷 上海人们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 2005年9月第二次印刷
2. 魏宏运主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2月第一版 1981年2月第一次印刷
3. 陈延一著 《乱世枭雄 蒋介石》 东方出版社 2008年9月第一版 2008年9月第一次印刷
4. 张学继著 《张学良全传》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2006年1月第一次印刷
5. 赵杰著 《“九一八”全纪录》 万卷出版社 2005年8月第一版 2005年8月第一次印刷
6. 朱汉国 杨群著 《中华民国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2006年1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