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承载力简述与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文章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这一符合型系统出发,分析了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中节水措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几个创新性、高效率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式进行了阐述。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内涵;研究措施1 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在水资源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受到外界破坏的基础上,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承载力这一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国外针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有限,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研究局限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而国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中。
就目前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内的学者面对这一问题,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简单的分为三大类,第一: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支撑力;第二,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补给的最大规模;第三,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可开发的最大容量;这三种观点各有利弊。
它们虽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的处罚,但是从内部联系来看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最大支撑力”更加适合评价水资源目前或者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支撑程度和承受能力,而不能精确的反应出可承受的最大范围;而“最大规模”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最大开发容量”能够间接反应出最大的发展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必须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循环,为生态环境留有充足的水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满足社会生态发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使水资源系统保持合理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措施国内外学者在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后,开始形成全新的研究思路,并形成了全新的研究成果。
水资源承载力简介及研究方法.doc

水资源承载力简介及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简介及研究方法一、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1.1国外研究进展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国际上,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单项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般纳入资源承载力、区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特别注重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的研究。
新世纪以来,水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对水资源安全及其相关的各种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前所未有的关注。
URS 公司(1998)受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和佛罗里达州社会事务局的委托,研究弗罗达的基斯河流域的承载力水平。
在本研究中,URS公司认为承载力的定义是:在不破坏人工资源和自然的前提下,区域可承载的最大开发能力。
否,采用了由社会经济、金融、基础设施、水和其他分析元素以及图形用户界面组成的承载力分析模型。
利用该模型对该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进行了整体模拟和评价,最终确定了各分析要素承受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
英国科学家斯莱塞教授(1998)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方法:——提高承载能力战略模型(ECCO模型)。
斯莱塞教授综合考虑了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了不同发展阶段人口数量与承载力的内在关系。
Gleick(1999)和其他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危机是由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如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土地荒漠化等。
格雷克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来长期合理地分配水资源。
为此,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七项标准。
Harris(1999)等学者在水资源研究中重视农业,将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区域发展能力的发展指标之一。
他认为对数增长是当代农业增长的模式,这种模式受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影响,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riji Berman(3月,荷兰海牙XXXX)举办了“第二届世界水论坛和部长级会议”,并提出了21世纪人类水安全面临的7大挑战。
奥利瓦利斯(在XXXX,南非和津巴布韦的学者特·萨乌尼亚,阿·森扎涅等。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3.1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许多学者都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迄今仍是一个外延模 糊、内涵混沌的概念,其内涵的界定尚存在 一定的分歧和不足。分析这些定义,可以归 纳为两种观点,一种是水资源开发规模论, 另一种是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能力论。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Antje探讨了牲畜承载力问题;Kyushik 等针对城市环境等问题的出现,认为在城市 问题管理中引入承载力概念是比较实用的方 法。
上述国外在承载力诸多方面的研究,可 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新疆水资源软 科学课题组最早开展了新疆的水资源承载能 力和开发战略对策研究,由此揭开了水资源 承载力研究的序幕。此后,许多学者开展了 这方面研究,尤其是在国家“九五”科技攻 关“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 究”项目之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更是备 受关注,相关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有时亦译 为Bearing Capacity)一词原为物理力学中 一个物理概念,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 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具有力的量纲。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事物认识 与研究的深入,承载力的概念被借用到其它 的研究领域,用以表达受体对载体的贡献能 力,于是产生了不同领域下的承载力概念, 同时承载力也由物理概念成为抽象概念。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目前,承载力的概念在人口、自然资源 管理及环境规划和管理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和研究。其中,特别是土地承载力在概 念、内涵、量化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 究成果。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与应用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与应用水资源是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资源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上升。
因此,如何评价和管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就成了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科学地评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评价模型。
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基于水文方程的水能源平衡模型、基于GIS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资源利用评价模型等。
这些模型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首先,基于水文方程的水能源平衡模型通常包括水循环、水资源供应与需求、水能源平衡等方面。
该模型中的水文循环考虑了降雨、蒸散发和流域出水等水文过程,水资源供需方面考虑了水资源的自然补给量,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消耗需求量,从而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其次,基于GIS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通过构建基于GIS和遗传算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实现对水资源的最优化分配。
该模型中,利用GIS系统建立水资源系统各应用单元及其之间的网络关联,并针对各单元的水需求和供给情况进行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管理,实现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估和管理。
最后,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水资源利用评价模型,主要考虑了水资源与环境、农业、工业等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和作用,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综合各个因素的影响,开展整体性的水资源利用评价研究。
该模型不仅可以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利用政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总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些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保障人类的生计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类福祉。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建立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入手,继而探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首先,水资源是指地球表面包括地下水在内的淡水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水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因此,合理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资源的特点包括空间分布不均衡、季节性变化明显和易受污染等。
这些特点对于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挑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可利用性以及水生态环境等。
首先,数量指标是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指标之一。
这包括水资源总量、单位面积平均量和人均水量等指标。
其次,水质指标是评价水资源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
水质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因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水质监测指标和水污染治理指标。
此外,水资源的可利用性也是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涉及到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指标。
另外,评价水资源承载力还需要考虑到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水生态环境是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水域生物多样性、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指标。
此外,对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
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还应包括水资源经济价值、水资源管理政策等指标。
总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数量、质量、可利用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通过合理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总结与再思考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总结与再思考一、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概况与方法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一)综合集成法与专家调查法将区域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资源环境科学、经济管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对策和建议。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区域尺度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其优点是有效利用多学科知识,减少不确定性,降低研究成本,并且取得的结论比较客观。
(二)模型法用数学工具或模型计算的方法来估算区域水资源的容量和人口承载能力,从而确定该区域的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研究中小尺度的空间规划问题。
(三)指标法根据指标体系的结构和性质,把相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指标连接起来,并根据相关程度或密切程度确定权重,通过多目标优化决策求得系统最优。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研究。
(四)模拟试验法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模拟人类活动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及环境影响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五)比较法对已有方案的技术经济特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根据方案的优劣排队,提出新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已有方案的比较,通常只考虑可供选择的技术经济方案。
(六)数学规划法将现实水资源情况与发展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应用数学工具或计算机程序求解,给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七)水平衡法这是一种应用各种水文学原理和自然、社会经济等规律,运用数学模型描述水文情势,预测未来水文情势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八)遥感技术法运用遥感手段获取信息,以遥感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再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对遥感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来分析、了解区域水资源的现状、承载能力和环境变化等信息,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负荷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需求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性。
一、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形式。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无序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1.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对水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重要。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在水资源供应有限的情况下,环境负荷的增加将给水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枯竭。
因此,对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必要。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等因素,可以更好地评估环境负荷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1.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水环境评价指数等。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通过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得出不同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和环境负荷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
这些评价结果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部门和相关单位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水资源与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实现水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水资源数量化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来评估水资源
承载力。
其中,基于目标法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确定的水资
源供需平衡指标,结合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预测,通过计算得到
的供需平衡值与指标进行比较,从而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另一种方法是基
于模型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地区水资源的自然特征、气
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预测未来的水资源供应和需求情况,并进行可持续性分析。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分析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指标,综合考虑水资源
的物质循环、能源消耗、环境容量等因素,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该方法较
常用的是生态足迹法,通过估算一个地区所需的水资源量和可再生水资源
量之间的差距,判断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是否超出了可持续利用范围。
另外,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也是一种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水资源
开发利用的压力(如人口、经济发展等因素)、水资源的状态(如水量、
质量等指标)以及政府和社会的响应措施,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此外,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还可以结合水资源的经济评估,通过计算
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考虑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并进行水资源的综合评估。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
究方法,可以通过基于目标法、基于模型的方法、生态足迹法和压力-状
态-响应模型等方法进行评估。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不仅考虑了水资源的
数量,还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质量、环境容量和经济影响等因素,以实现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一、水资源承载能力国内外研究进展1.1国外研究进展水资源承载力国内外研究进展国际上,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单项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般将其纳入资源承载力、区域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之中,并且偏重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与政策措施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问题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水资源安全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前所未有的关注。
URS 公司(1998)受到美国陆军工程兵团以及佛罗里达州社会事务局的委托,研究了弗罗达Keys 流域的承载力水平,在此次研究中,URS公司认为承载力的定义是:以不造成人工资源和自然的破坏为前提,该地区能够承载的最大发展能力。
不对采用了一个由社会经济、财政、基础设施、水等分析要素与图形用户界面组成的承载力分析模型,并用此模型对Keys 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进行了整体的模拟和评价,最终确定了各分析要素承受各类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
英国科学家斯莱瑟教授(1998)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提高承载力的策略模型(ECCO 模型),斯莱瑟教授将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之间联系起来综合考虑,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研究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口数量与承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Gleick(1999)等学者则认为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危机都是由于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的,例如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或已经灭绝、土地沙漠化等。
Gleick 希望能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可以长期、合理的配置水资源。
为此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七个标准。
Harris(1999)等学者对水资源研究的侧重点放到了农业方面,将农业用水的承载力作为区域发展能力的发展指标之一。
他认为对数增长是当代农业增长的模式,且该模式受到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的影响,关系着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Rijiberman(2000)对城市水资源结构和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评估城市水资源系统是否可持续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方法:生态、资源承载力、社会、经济。
该研究选取了承载力这种评价方式来衡量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并得出结论认为要建立保障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设施。
2000年3月,在荷兰海牙(Hague)召开“第二届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提出了21世纪人类水安全面临的7大挑战。
OlliVaris(2001)等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核心,对长江地区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人口的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的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对该地区不同发展时期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比较。
Ma.W-F,Zhao.X-H(2005)等建立了以重复利用为基础的多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模糊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的决策变量是种植面积,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大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依据水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的决策,缓解农业水灌溉危机。
2006年,南非以及津巴布韦学者T.Sawunyama,A.Senzanje等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非洲东南部林波波河流域小水库的调蓄能力进行了评估,指出小水库作为水资源系统的一部分应该在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中得到充分利用。
Mckeon 等(2009)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澳大利亚北部牧场的承载能力的影响。
Bernhard(2010)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智利的电脑废弃物进行了评价,以促进电脑废弃物的处置和再利用从而减少浪费,促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1世纪后国外学者在后来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渐渐将其归入了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去。
(以上内容引自汪洋学位论文《冀中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1.2国内研究进展从研究的时间过程上分析,在我国,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5年),水资源研究理论的延伸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理论与计算方法等都还处于萌芽状态,研究案例也相对较少。
以施雅风等[1]采用常规趋势法对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为代表,明确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评价模型。
第二阶段(1996年~200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开拓性与探索性研究阶段。
这期间不但政府加大了对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而且国内学者在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全面、系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也涌现了许多经典的研究案例[2]。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水资源承载力的专题性与系统性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与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与界定,理论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
汪恕诚[3]曾多次对水权、水市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进行论述,对加强我国水资源问题的相关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2002 年,朱一中等[4]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二元模式下的水文循环机制和过程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此外,也有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评价模型、技术手段等进行了跟踪性研究。
例如,龙腾锐等[5]指出区域开发和水资源管理政策不应将人口增长和经济总量增长作为目标,而应将水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发挥和这些功能所造成的效用在人口上的分配作为重点考虑内容;夏军等[6]通过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的影响,对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进行了探讨。
这一阶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了专题性的研究[7],评价模型(方法)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
(以上内容引自2010年朱运海期刊文献《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从研究领域和内容的不同来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涉及众多区域、流域、城市。
横向上有不同行政区域、流域及具体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
纵向上有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状研究,也有对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预测。
(1)流域研究流域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流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早与半干早区,是基于黄河流域、黑河流域等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展开的。
1993年,许有鹏以新疆和田河流域为例,探讨了我国西北干早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用于该研究,建立了分析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和田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1999年,徐中民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的结构特点,在传统多目标分析决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黑河流域的具体情况,建立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情景分析的模型;2001年,秦莉云等,2013年,王顺久等,2004年,郦建强等分别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投影寻踪方法和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模型对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2002年,苏志勇等以黑河中游为例,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纳入了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综合集成研究,从价值量的角度对流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耦合研究;2005年,刘强等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对象的划分,在对每一承载对象承载能力计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特定条件下的总承载能力,采用多分量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数法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对汉江中下游进行了综合评价;2005年,戴薇等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和特征,用简单明确的模型来定义和估算了太湖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2)区域研究地区方面的研究以西北干早区研究较多,新疆是我国率先提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的地区。
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组最早开展了新疆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开发战略对策研究,由此开创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先河。
1994年,蔡安乐对新疆水资源适度承载能力研究,主要从用水结构方面探讨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关系,得出了农业是社会各行业中用水比例最大的产业;1998年,阮本清等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系统工程方法为依据,建立了区域水资源适度承载能力分析计算模型,研究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的支持作用,回答水资源支持下的区域经济合理发展规模及在一定生活条件下的合理人口载量,并以黄河下游沿黄地区为例进行了实例计算。
1996—2000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项目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基本上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及重点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在该项目的支撑和影响下,很多专家开展了西北及相关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1998年,贾嵘等从水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探讨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及研究思路,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模型体系,研究了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2000年,李丽娟等,建立了以期望人口为核心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承载人口进行了预测和分析;2000年,惠泱河等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根据陕西关中未来水资源的变化趋势,研究了不同方案下关中水资源承载能力;2001年,王煜等通过分析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量、可利用量、人类生存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出了西北地区人口承载数量,由此对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2002年,程国栋在分析总结我国已有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生态经济系统的背景下,提出了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分析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征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西北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框架;2004年,王浩等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内陆干旱区特点,在水资源生产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二元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计算流程和边界条件,定量地给出了该区域重点地区的一定生活水平下的承载人口;秦大庸等对基准年和规划年宁南山区的人口、粮食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相应的农业生产能力,计算了基于不同生活水平下的承载人口及合理的搬迁人口规模;贾绍凤等界定了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径流口径生态需水的概念,对西北地区的径流口径生态需水和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估算,建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计算模型,估算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并建议用水资源承载能力图谱表示水资源承载能力;2005年,周维博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评价模型;王薇等在对共和盆地水资源环境系统构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共和盆地水资源承载能力模型,对该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王学全等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青海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在评价因素选取、权重分配方面对水生态环境、生态用水因素给予重点考虑。
同时,对山西、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也很多,2001年,王在高等阐述了岩溶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点,构建出岩溶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把LOGISTIC曲线应用于岩溶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2004年,郦建强等采用大样本数据,建立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遗传投影寻踪插值模型(GPPIM),并对山西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孙才志等在灰色系统理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熵原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到山西省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2005年,龙丽民等采用相对资源承载系数对河北省农业资源与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探讨了机制及其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