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配置30年

合集下载

中国主要水资源管理规划及国别现状

中国主要水资源管理规划及国别现状

中国主要水资源管理规划及国别现状1. 引言水资源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发展的不断推进,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管理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且分布不均衡。

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中国主要水资源管理规划及国别现状。

2. 中国水资源管理规划2.1 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中国已建立了较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包括《水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税制度改革等,以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2.2 水资源管理体制中国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国家水利部负责全国水资源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地方各级水利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管理。

此外,设有南水北调工程等专门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和部门,负责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和管理。

2.3 水资源管理主要措施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措施,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估、水资源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利用等。

在这些措施的指导下,中国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3. 中国水资源国别现状3.1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

由于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近年来,华北地区加大了水资源管理力度,推进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开展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如南水北调工程,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3.2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水资源总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衡。

地区水资源管理以节约利用和保护为主,推广节水技术,加强水资源污染防治。

同时,通过调水工程如引黄济疆、陕甘宁天然气输水工程等,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3 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内部分布不均。

中国水资源现状与未来-王浩

中国水资源现状与未来-王浩

概述欢迎来到中国求索网,我叫王浩,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国水资源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首先是中国水资源的现状。

中国水资源的总体格局主要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气候区特殊的三大阶地地形等因素控制。

像下面左边这张图是中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一个分界线,整个东南部分外流河受东南季风的影响。

西北内陆河受西风带的影响,整个中国的地形是分三大阶地,青藏高原是第一阶地,海拔四千米以上。

然后是蒙古高原第二阶地,海拔一千米到两千米之间。

第三阶地,是中国主要的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区,都是平原地区,海拔一般小于五百米。

中国的大小河流总长42万公里,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五万多条,一千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一千五百条。

全国的水系可分为七大流域,十个片区。

这张图是全国的水系图,受三大阶地地形的影响,中国主要的河流,都是自西从第一阶地向东,向着第三阶地流去。

全国多年平均的降雨量649毫米,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这张图,是中国主要的三大气候区,紫颜色的是南方地区,它包括四个流域。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这四个流域的平均降水量是1213毫米,占中国降水总量的68%。

绿颜色的这一部分是北方东部地区,包括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这五大流域属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东半部,多年平均的降水是537毫米,占降水总量的23%。

最干旱的地区是西北内陆河地区,也就是浅蓝颜色的这一部分,它深居欧亚大陆的中心。

各个方面的距离,离这个太平洋、离北冰洋、离印度洋、离地中海都比较远,所以干旱少雨。

这个地区多年平均的降水量只有161毫米,而蒸发量往往是两三千毫米,所以是干旱内陆地区,它的降水量只占全国的9%。

这一条红线是400毫米的等雨量线,它的两边有一条800毫米的等雨量线,是中国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有一条200毫米的等值线,是中国的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这是中国的基本湿润、半湿润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400毫米等雨量线。

节水十年规划

节水十年规划

节水十年规划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突出,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节水十年规划。

该规划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有效的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合理分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设定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十年内将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至50%,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减少水资源浪费:十年内将水资源浪费量控制在10%以内,减少水资源的非生产性损耗。

3.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推动节水技术创新:加大对节水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提高节水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

三、主要措施1. 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水资源管理的监督和评估,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制。

2. 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建设生态补水工程,保护水生态环境,提高水质和水量的稳定性。

3. 推广节水设施和技术: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安装节水设施,提高用水设备的节水性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农业模式。

4. 加强水资源调度和分配:建立跨流域、跨地区的水资源调度机制,优化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 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节水重要性的认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养节水习惯。

四、实施计划1. 第一年:制定节水十年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调度机制的建设。

2. 第二年至第五年:推广节水设施和技术,提高节水设备的普及率,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力度。

3. 第六年至第八年: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督,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

4. 第九年至第十年:加大对节水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推动节水技术创新,提高节水技术的应用水平。

五、预期效果1. 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明显增加。

2. 水资源浪费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损耗量大幅减少。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水资源特征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因而形成如下突出的水资源特点:(一)时间分配不均,年际年内变幅大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时有发生,许多河流发生3~8年的连丰、连枯年。

例如黄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内出现过∏~ 13年的连续枯水年,也出现过7~9年的连续丰水年。

连丰连枯年差异的年际变化极易造成频繁的水旱灾害。

中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另一表现则是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间的差异悬殊。

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而北方地区高达3~6倍。

降水量较大的年际变幅,势必引起较大的径流变化。

例如,长江宜昌站的最大流量为Π0 000m3 ∕s(历史洪水调查), 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2 770m3∕s,洪枯径流相差40倍;黄河三门峡站的最大流量为36 000正∕s(历史洪水调查),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145正∕s,洪枯相差248倍。

径流量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与要求获得稳定的供水量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时间分配不均除年际变化大外,年内分配也不均。

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多春旱;夏秋多雨,多洪涝。

东南部各省雨季早,雨季长,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 70% (见图「2)。

北方地区黄、淮、海、松辽流域6~9月的降雨量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有的年份最大24小时暴雨量可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

不论南方或北方雨季汛期中, 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往往造成严重而频发的洪涝灾害。

图1-2中国部分地区与伦敦、巴黎多年平均降水量年 内分布比较(二)空间分布不均,水土匹配矛盾突出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主要是全国降水不均造成的。

中 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依次可划分为多雨、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五个地带。

全国有45%的土地 面积处于降水量小于40Omm 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

2022我国水资源现状简介

2022我国水资源现状简介

2022我国水资源现状简介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和分散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我国实际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少,只有1.1万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约900立方米,且分布极不均匀。

到20世纪末,中国有400多个城市存在缺水问题,其中110个严重缺水,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益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健康。

水利部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只有1750立方米。

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预计总用水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所需供水能力比目前高出1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

我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已接近合理用水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其他国家水资源现状美国:盛夏缺水的时候,华盛顿市曾经颁布过临时法令,禁止人们在一定时间内给自家草坪浇水,一经发现,立即罚款。

日本:无论政府机关、企业、社会团体还是公共场所,到处张贴着珍惜和节约用水的标语。

就连公厕里的红外线感应节水装置都会让你觉得日本人的节水意识无处不在。

以色列:为了有效节约水资源,限制用水,政府颁布了相关的具体规定,规定用水超过定额的,加价三倍。

巴西:巴西仍然呼吁人们用小力气节约用水,比如缩短淋浴时间,方便拧紧水龙头。

德国:不缺水,但是很多德国家庭经常把煮面的水存到油碗里,把洗衣服的水用来拖地。

国的水资源在世界排名第几位我国水资源总储量约2.81万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相当于美国的1/5,前苏联的1/7,,加拿大的1/48,世界排名110位,被列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

小议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小议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小议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学校:平度市兰底中学学生姓名:李慧琼指导教师:王美香浅谈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我国如今的水资源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国虽有水量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仅23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

1998年我国人均水量为2251立方米,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 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

专家预言,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我国缺水将达400亿立方米到期500亿立方米。

供水量不足,给城市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我国部分山区、草原、滨海和海岛还有6000万人口和4500万头牲畜饮水本分困难。

每年的农业收成和工业产值都因缺水造成重大损失。

水资源的总量严重短缺。

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南北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降雨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总趋势,形成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局面。

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约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3%,而北方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总径流量的17%。

按流域面积平均,北方各大流域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海滦河片仅达到全国平均值的1/2,黄河片还不到全国平均值的1/3。

水资源分布与需求的极端不一致也是我国水资源的一大特点。

我国的水土资源分布情况是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

南方单位耕地面积所占的河川年径流量为45000m3/h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7倍;北方单位耕地面积所占的水资源量为45103m3/h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南北差异达10倍。

其中最高的浙闽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43倍,最低的海河流域单位耕地面积所占的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两者差距达22倍之多。

按人口平均,长江流域以北的北方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南方片的1/3,其中最高的珠江流域为最低的海河流域的1219倍。

由于南北方水资源供需状况不同,使南北方水资源供需矛盾呈现不同的特点,南方水资源供需矛盾主要属于工程型、污染型或管理型缺水,北方则以资源型缺水为主,部分地区存在浪费型缺水。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状况分析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状况分析

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协调机 制
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 够
缺乏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规划
水资源监测与信息化水平较低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高效利用水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浪费。
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利用海水淡化等技术,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和参与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等流域 的水质较好,黄河流域的水质较差
水库、湖泊、河流的水质因季节和 气候变化而有所不同
第二章
中国水资源的利用状 况
农业用水
农业用水量:占 全国总用水量的 60%以上
灌溉方式:喷灌、 滴灌、沟灌等
农业用水管理: 水资源管理、节 水灌溉等措施
农业水价改革:促 进节水意识,提高 水资源利用效率
工业用水
工业用水量:中国工业用水量较大,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较高。 工业用水管理: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工业用水管理,提高水浪费,提高用水效率。 工业废水处理:中国加强工业废水处理,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污水处理、雨水收集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 用。
第五章
中国水资源的未来发 展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发展
海水淡化技术:利用先进技术降低 海水淡化的成本,提高可利用性。
节水灌溉技术:利用智能灌溉系统, 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浪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污水处理技术:通过科技手段提高 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水对水资源 的污染。
生活用水
家庭用水:包括饮用、烹饪、洗浴等日常用水 农业用水:用于灌溉、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 工业用水: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洗涤、锅炉等用途 生态用水:用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水资源,如河流、湖泊等的水量保持

黄河水资源保护30年回顾与展望

黄河水资源保护30年回顾与展望
怎么干” 的问题。确定以基于水功能 水质 目杯和水域 术核 心 , 以省界 河段 为管理 重
点, 以人河排污 口和干流城市供水水源地 监督 管理 为切 入点和
突破 口, 以完善 的监测 网络和现 代化 水质 监测技 术 、 多泥沙 河 流水质监测 规范体 系 、 计算机 网络 与信息 技术 、 水资 源保护 现 代化管理关键技 术攻 关成果 、 配套 的流域水 资源保护法 规体系 和执法体系为支撑 , 建立法制化的流域与 区域 相结合 的水资源 保护管理体系。
为实现“ 两个转变 ” 围绕水 功能 区管理 , , 开展 了探索和 创
( 十五” 间 ) “ 期 的快速发展奠定 了坚实基础 。 ( ) 监测方而 , 1在 组织 完 成 了《 河水 系水 质监 测站 网和 黄
监测工作规 划》 。黄河系统共布 没监测断面 3 个 , 9 后发展 至 5 O
关 键 词 :水资源保护 ;水质监 测 ;水污染防治;污染物 总量控制 ;监督管理 ;黄河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0 17 ( 0 6 1- 0 1 ) 10 —3 9 20 ) 10 0 q 2 中图分类号 :T 23 2 T 82 1 V 1 . ;V 8 .
1 2 世纪 良好起步 0
维普资讯
第2 8卷第 1 1期 20 06年 l 1月
人 民 黄

Vo . 8. I 12 N I
YEL 0 RI L W VER
N1. 2 0 ( .0 6 v
【 综
合】
黄河水资源保护 3 O年回顾 与展望
董保华
( 黄河流域 水资源保 护局, 河南 郑州 4 00 ) 50 4
2 5年 晕取得 了较大发展 , 为黄河水 资源保 护在进入 2 世 纪后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质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三者之间关系。
十五
“广义水资源配置”。针对水量配置基于现有
的水资源评价口径开展水量范围不足的问题,将现有评价体
系之外的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再生水等纳入水源范围;在用
户上按照真实节水概念,引入耗水(ET)控制优化配置。
各阶段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特征
十一五
“跨流域大系统配置”。针对多水源、多用户
二元水循环下的水问题
水资源学科研究发展方向
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下的水资源特征 可再生性
创新成果二 有限性 :
可控性
有效性
水 资 源 学
(1)可再生性和有限性:水资源形成演化运动机理及 时空分布 水循环特性研究、水文学的延伸
(2)可控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途径和决策方法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水资源的科学调配
水资源配置30年发展历程
阶段 就水论 水 配置理念与方法 区域配置 以供定需 多目标分析 宏观经 济配置 系统工程 人工智能算法 面向生 态配置 生态需水与生态服务功能 研究基础 水资源评价 四水转化 优化算法 水源配置效益成本分析 二元水循环 生态用水效益 生态经济均衡 全口径水资源评价 真实节水概念 宏观经济配置模型、多目标 优化配置模型、基于遗传算 法的配置模型 西北地区生态水量配置、净 效益最大配置模型、基于博 弈的配置模型 广义水资源配置模型、目标 ET计算方法、基于ET控制的 配置模型 区际调水时空优化配置理论 、补偿式调水配置模型、 AHP-LP 配置方法、“水银 行” 代表性研究成果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配置模型 主要应用实例 华北平原、胶东半岛 、北京
(3)有效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协调发展
水资源调配决策分析工具发展历程
社会需求
简单利用阶段 初步利用阶段
开发利用能力
资源禀赋
定 性
局部利用,受自然因素控制
粗浅认识 经验分析
定量
工程利用,以点分析为主
区域性整体开发,大型工程 建设,全流域及跨流域开发 协调经济和生态用水需求 权衡各方面目标全面统筹 人水和谐的决策模式和手段?
20世纪 80年代 ,可持
流域整体模拟模型, 20世纪 20世纪 20世纪 多目标分析 30年代 50年代 70年代 ,美国 ,基于 ,系统 数学规划,优化调度方法
国内水资源配置问题的主要阶段
六五、七五:水资源配置的科学基础问题 八五:宏观经济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结合
水资源评价基础不清的问题
需求和供给适应的问题
合理工程建设方案 水利工程的运行方案
汇报提纲
水循环特征与配置发展需求
国内水资源配置发展历程 配置原则与决策机制 水资源配置技术方法 未来发展趋势
水资源配置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水资源调配决策研究发展历程
20世纪 20年代 ,前苏 联基于 调度图 的水量 分配 发展趋 20世纪 势: 90年代 流域综 ,水资 模拟模 续发展 田纳西 水库群 合决策 源管理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流域综 联合调 型为基 概念和 管理方 决策支 与水循环过程多维合理调 社会、经济 合开发 度的多 础的流 方法的 法和应 持系统 控理念与方法 与水资源关 决策 目标决 域管理 引入 用 (DSS) 系分析,人 策 (IWRM) 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 工智能、进 多目标决策方法 化算法等各 类优化计算 水库常规调度方 方法。应用 法 性软件
济发展协调性不足的问题,重点研究了水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提出了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法,配置目标主 要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了水与经济的双向反馈机制式。
各阶段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特征
九五
“面向生态配置”。提出水循环二元演化模式
和面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方法,通过合理配置确定国民经济
用水和生态系统用水的合理比例,平衡协调区域发展模式、
规模利用阶段
模型计算
综合
保护管理阶段
综合分析
集成
?
2016/6/24
水资源调配的科学导向
研究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流域水循环与水 资源演变 探索水分驱动下的流域水环境与生态系 统的演变与修复机理 寻求水资源利用效用的提高、优化与调 控方法
二元水循环模式下的水资源配置概念
• 水资源配置在自然条件、工程条件、用户需求特性等各 类限制性约束条件下,寻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因素在 内的综合效益最大目标下的水量分配方案。
各阶段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特征
六五、七五 “就水论水”。针对水资源科学研究基础比较
薄弱的问题,进行了对水资源评价和水循环规律探索的基础
工作。“六五”攻关提出了水资源评价方法,为水循环规律
和水资源配置研究奠定了基础。“七五”攻关中突出了水的
合理利用,提出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联合调控。
八五
“宏观经济配置”。针对水资源供需与区域经
、多阶段、多目标、多决策主体的跨流域调水工程配置调度
,提出了 “三先三后”、“三次平衡分析”等理论方法,
开展了配置基础上的调度相关研究。
十二五
“量质效一体化配置”。用户对水质的要求不
同,从而推动了结合水质条件的水量配置,从水利工程水量 水质联合调度、分质供水、联合模拟配置等水量水质一体化
配置,逐渐衍生到量质效综合控制的一体化配置方法。
九五:面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
轻视生态的问题
十五:广义水资源配置 非常规水源的问题 十一五:大系统配置调度 配置调度脱节的问题 十二五:量质效一体化配置 轻视环境和配置效益的问题
水量配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注重经济 轻视生态
片面性
注重供给 轻视需求
注重工程 轻视管理 注重常规水源 轻视非常规水源
注重水量 轻视水质
• 不仅仅用水需要配置,用水导致的污染排放、节水与开
源等诸多关系都需要综合分析 水资源配置从水量分配逐渐发展到协调考虑经济、环境
和生态各方面需求的流域水量综合调控
水资源配置在水利工作中的地位
以水定城 水权分配
规划
水资源可利用量 的动态分析
评价
水资源配置
调度
管理
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协调 需求抑制、供给提升
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演变特征
人 工 取 用 排 水 - 循 环 状 态 变 化


( 产 生 社 会 侧 支 水 循 )
改 变 下 垫 面 - 结 构 和 参 数 变 化
排 放 温 室 气 体 - 驱 动 力 条 件 变 化
地表取水 地下取水 下渗 蒸发 回归
二元驱动+二元结构+二元参数 水循环循环范式演变:集中-》耗散
中国水资源配置30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二○一六年六月
汇报提纲
水循环特征与配置发展需求
国内水资源配置发展历程 配置原则与决策机制 水资源配置技术方法 未来发展趋势
水资源配置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高强度人类活动下的水循环演变
环境变化和人类 活动对水循环影 响及其伴生的生 态环境效应是当
前全球性的前沿
基础科学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