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毛南族祈子礼俗的教育审视-精品文档
介绍毛南族的作文400字

介绍毛南族的作文400字
毛南族是一个很有趣的民族。
广西毛南族自称“阿难”或“哀南”(单称)、“窘南”(众称),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
译成汉语即是“毛南人”的意思。
壮族人对毛南族的称呼是“布南”、“稳毛南”等,译意也是“毛南人”。
“毛南”之称源自地名,最初见于南宋淳熙年间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该书称:“自融(州)稍西南有宜州。
宜处群蛮之腹,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荔波、赢河、五峒、茅滩、抚水诸蛮。
”这些地方包括了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相邻的南丹县,以及紧邻的贵州荔波县境。
“茅滩”又写作“茆滩”,当时“三南”地区被称为“茅滩”,谓此地人“茅滩蛮”。
尔后的汉文古籍、碑文亦有用同音异字“冒南”、“毛难”、“毛南”之类记载该地区及其行政单位名称。
如元明时代称“茆滩团”、“茆滩堡”等等。
乾隆年间(1736-1795年),毛南人立有《谭家世谱》,碑文中开始出现“毛难土苗地方”、“毛难甲”,“来毛难安处”的记载,此乃毛南族名称的正式出现。
这样的毛南族,你了解吗?。
毛南族文化作文

毛南族文化作文朋友!今天咱就来唠唠毛南族文化。
你知道吗?毛南族这可是个特别有魅力的民族呢。
哇,一想到要跟你讲,我就兴奋得很。
我第一次接触毛南族文化呀,那是好多年前了。
当时我就像个啥都不懂的小迷糊,只觉得这文化好神秘。
我记得好像是在一个小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介绍少数民族文化的书,那书都旧旧的了,翻起来还有股淡淡的霉味呢,嗯……不过就是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毛南族。
毛南族的服饰可讲究啦。
他们的衣服上绣着各种各样的图案,那些图案就像会说话似的。
我猜啊,那些图案肯定都有着特别的意义,也许是象征着好运,或者是讲述着他们祖先的故事。
我记得我当时想把这些图案画下来,结果画得那叫一个丑,就像小孩子的涂鸦似的。
唉,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呢。
还有啊,毛南族的建筑也很独特。
他们的传统民居就像一个个精致的小城堡。
我在网上看到过图片,那房子的造型,嗯……怎么说呢,就像是从古老的童话里走出来的一样。
我想着要是能亲自去看看就好了,站在那房子前面,摸摸那古老的墙壁,感受一下岁月留下的痕迹。
不过我到现在还没去成呢,这事儿就一直搁在我心里,像个痒痒挠,挠得我心里直痒痒。
他们的节日也特别有趣。
像分龙节,听说这节日可热闹了。
大家都穿上漂亮的衣服,聚在一起。
我就在想啊,如果我能在那时候去毛南族聚居的地方,是不是就能跟着他们一起欢欢喜喜地过节呢?他们会唱歌、跳舞,我想那歌声肯定像百灵鸟一样动听,那舞蹈肯定充满了活力。
我记得我有次跟一个朋友说起我想去体验毛南族的分龙节,他还以为我在开玩笑呢,哼!他可不懂我对这些民族文化有多热爱。
毛南族的手工艺也不得了。
我听说他们的竹编那可是一绝。
那竹编的篮子啊、筐子啊,精致得不像话。
我就琢磨着,这得是多巧的一双手才能编出来啊。
我自己呢,手就笨得很,连个简单的中国结都打得歪歪扭扭的。
我就特别佩服那些毛南族的手工艺人,他们就像是有魔法一样,能把竹子变成那么美的东西。
在现在这个时代啊,好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挑战。
就像毛南族文化,可能也有一些年轻人不太了解了。
幼儿园体育活动教案:毛南族

一、教案名称:幼儿园体育活动教案:毛南族二、活动目标:1. 了解毛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 通过参与毛南族的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幼儿的耐力和毅力,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
三、活动准备:1. 教室内布置毛南族文化氛围,如挂上毛南族的传统服饰、乐器等图片。
2. 准备毛南族传统体育活动所需的器材,如跳绳、毽子、乒乓球等。
3. 教师事先了解毛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游戏规则。
四、活动过程:1. 引入:教师向幼儿介绍毛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毛南族体育活动的规则和技巧,确保幼儿能够正确参与。
3. 示范:教师进行毛南族体育活动的示范,让幼儿跟随教师一起模仿。
4. 实践:幼儿分组进行毛南族体育活动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毛南族体育活动的收获和感受,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毛南族体育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幼儿对手眼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意识和遵守规则的情况。
3. 收集幼儿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案,提高活动的效果。
六、教案名称:幼儿园体育活动教案:毛南族(六)1. 加深幼儿对毛南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了解,提高幼儿的体育技能。
2. 通过参与毛南族体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精神。
3. 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提高幼儿的体能水平。
八、活动准备:1. 教室内的布置继续体现毛南族文化氛围,增加一些毛南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介绍。
2. 准备毛南族传统体育活动所需的器材,如跳绳、毽子、乒乓球等。
3. 教师事先了解毛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游戏规则。
九、活动过程:1. 复习:教师带领幼儿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毛南族体育活动,巩固幼儿的技能。
2. 讲解:教师讲解新的毛南族体育活动的规则和技巧,确保幼儿能够正确参与。
浅谈广西毛南族祭祀舞蹈

浅谈广西毛南族祭祀舞蹈作者:王欢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02期摘要: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
毛南人一生必须要做一次还愿仪式,来向神灵祈求人畜兴旺。
毛南族人在还愿仪式上跳一种还愿舞,毛南话叫“条套”(即跳还愿舞)。
这种舞蹈节奏明快,伴有简洁的语言,虽然面部用面具遮住,看不到面部表情,但通过手、腰、脚等的舞蹈动作能充分地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充分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各种情感。
这种舞蹈是毛南族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艺术,已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毛南族;祭祀;还愿舞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2-0087-02一、毛南族祭祀风俗简介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
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
毛南族人信仰道教,但在人们的生活中,相信祖先神灵及万物有灵甚于宗教。
毛南人一生必须要做一次还愿仪式,如果上一代没有还愿,那么下一代要补还愿,但是需要加倍补杀牲畜;如果拖到第三代补还愿的话,毛南人叫套三朝,牲畜要杀两倍,往往会把家庭弄的倾家荡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带有严重封建迷信色彩的陋俗已经逐步被根除。
跳“还愿舞”的图像最早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人们发现的。
当时在凤腾山的毛南祖先墓群中发现了一座于清代咸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858年修建的毛南族谭上达老人的墓碑,墓碑上刻有戴面具跳“还愿舞”的图像。
墓碑上刻有跳“还愿舞”的图像,证实了毛南族在一百多年前已经有还愿仪式了。
祭祀时,共摆六张桌子,每张桌子都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张桌子是许愿桌,要摆在房屋的屋檐下靠最右边,桌子上放的是七个碗和七个酒杯。
七个碗中,三个碗分别盛着饭、豆腐和熟猪肉,每个碗上还要插三柱香;三个碗盛着生鸡血;另一个碗盛上白米。
七个酒杯横摆在最后,桌子两边各摆一只活鸡,桌前还放一只专供师公甩符筶(卜卦的法器)用的簸箕。
广西毛南族肥套仪式的田野呈现与文化解读

广西毛南族肥套仪式的田野呈现与文化解读摘要:毛南族肥套仪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个少数民族之一毛南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肥套仪式的观察和访谈,对该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进行了解读。
本文发现,毛南族肥套仪式不仅是传统的农耕祭祀活动,也是传承和弘扬毛南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社会认同和凝聚的重要载体。
肥套仪式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既保持了传统的民俗文化特色,也不断吸取其他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关键词:毛南族;肥套仪式;田野调查;文化解读;社会功能一、引言毛南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港市和广西南宁市的兴宾区、柳江县和融水县等地。
毛南族的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耕作技术和种植活动具有较高的水平。
在毛南族传统文化中,肥套仪式是最重要的农耕祭祀活动之一,也是传承和弘扬毛南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广西柳江县毛南族的肥套仪式进行田野调查和观察,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该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肥套仪式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肥套仪式的仪式过程和民俗风情;第三部分对肥套仪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二、毛南族肥套仪式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肥套仪式,是毛南族祭祀农神和祖先的传统仪式。
该仪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发现,柳江县境内的八步洞、黑石山等地,都曾有过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
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与农业有关的文物,例如陶器、铲头、耕牛骨骼等,说明毛南族在数千年前就已掌握了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
在毛南族传统文化中,肥套仪式是农业生产和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向上苍和祖先祭祀,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家庭和睦等。
同时,肥套仪式也是展示毛南族民俗文化的盛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三、毛南族肥套仪式的仪式过程和民俗风情肥套仪式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三这三天举行。
56个民族——毛南族

56个民族——毛南族毛南族,现有71968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南丹、河池、都安等地。
毛南族地区紧靠云贵高原东麓,溶岩遍布,青山连绵。
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是九万大山,西北部是凤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林木苍翠,属亚热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牧。
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
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
唐代以前的“僚”,宋、元、明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
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茅滩”、“茆滩”、“茅难”、“冒南”、“毛难”、“毛南”等名称。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
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毛南族有三宝:甜薯、菜牛、花竹帽。
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有“菜牛之乡”的美称。
此外毛南族人还善长竹编、石雕、木雕等工艺制作。
毛南菜牛由于毛南族山区缺少耕地,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毛南人除惜土如金,见缝插针开垦面积很小的“鸡窝地”之外,就是利用满山的青草来发展家庭饲养业。
家家都养菜牛,专供食用,不作劳役,成为毛南族的特产,畅销国内及港澳市场。
菜牛都是围栏圈养,对刚入圈的牛要细心观察其习性和喜吃什么饲料,有时要在草上洒盐水以增加食欲。
同时对病牛有一套民间草药疗法,很多人家的园子里都种有草药。
除喂草之外,还喂玉米、高粱、饭豆、红薯、南瓜等杂粮,并煮熟拌潲喂食。
这是圈养阶段。
第二阶段是“囤肥”,即把菜牛育肥满骨架。
这个阶段喂牛的草要在日出前割回来,草叶上要有露珠,且越嫩越好,一头牛每天吃60公斤左右。
中午和晚上还要各加喂1 0 公斤杂粮潲水料,半夜再喂一次半生半熟的青草潲水。
第三阶段是攻膘。
每天除供给大量嫩青草外,还要加喂泡发的小米及黄豆浆。
经40多天的攻膘,连牛脊背上的肉都鼓得高出了脊梁骨,形成了一道凹糟,把木盆放在牛背上都掉不下来。
少数民族文化--毛南族

少数民族文化--毛南族毛南族,现有71968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其余散居在南丹、河池、都安等地。
毛南族地区紧靠云贵高原东麓,溶岩遍布,青山连绵。
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是九万大山,西北部是凤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林木苍翠,属亚热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牧。
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
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
唐代以前的"僚",宋、元、明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
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茅滩"、"茆滩"、"茅难"、"冒南"、"毛难"、"毛南"等名称。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
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毛南菜牛由于毛南族山区缺少耕地,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毛南人除惜土如金,见缝插针开垦面积很小的"鸡窝地"之外,就是利用满山的青草来发展家庭饲养业。
家家都养菜牛,专供食用,不作劳役,成为毛南族的特产,畅销国内及港澳市场。
菜牛都是围栏圈养,牛圈干爽、避强光、很清静,夏防蛀虫,冬防受冻。
对刚入圈的牛要细心观察其习性和喜吃什么饲料,有时要在草上洒盐水以增加食欲。
同时对病牛有一套民间草药疗法,很多人家的园子里都种有草药。
除喂草之外,还喂玉米、高粱、饭豆、红薯、南瓜等杂粮,并煮熟拌潲喂食。
这是圈养阶段。
第二阶段是"囤肥",即把菜牛育肥满骨架。
这个阶段喂牛的草要在日出前割回来,草叶上要有露珠,且越嫩越好,一头牛每天吃6 0 公斤左右。
中午和晚上还要各加喂1 0 公斤杂粮潲水料,半夜再喂一次半生半熟的青草潲水。
探究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

探究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
毛南族傩舞是中国少数民族毛南族传统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
传承。
毛南族傩舞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傩舞起源于毛南族的宗教信仰,舞蹈中展现的神态、动作和服饰都与宗教仪式相关。
在民间信仰中,傩舞被认为能够祛除灾难,祈求丰收和福祉。
舞蹈中的动作和舞姿都是通过模仿神灵或者精灵的形象来展示的,具有一定的神秘
感。
毛南族傩舞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傩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戏剧表演
的形式。
舞蹈者通过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舞蹈动作的优美流畅来诠释剧情和角色。
舞
蹈中也会加入一些喜闻乐见的元素,以增加观众的欢乐和娱乐性。
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蹈
者的动作和情感交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毛南族傩舞注重舞蹈技巧和舞者的个人才艺。
傩舞是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培训的,舞
者在练习和表演过程中需要掌握一系列的舞蹈技巧和动作。
这其中不仅包括舞蹈的基本功
和动作要求,还要求舞者熟练掌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舞者的个人才艺在傩舞中
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因此舞者的选角和演技都非常重要。
毛南族傩舞的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身教。
毛南族没有文字记载的传统,傩舞的技
艺和知识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
舞蹈技法和剧情都是由老一辈的舞者亲自教授
给后辈,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传承体系。
在传统的观念中,只有经过正式传统的培训和
考核,才能成为真正的傩舞师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毛南族祈子礼俗的教育审视毛南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桂西北的大石山区,其中环江的上南、中南和下南素有“三南”与“毛南山乡”之称。
毛南人一直生活在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世界里,从求子、孕育、分娩直至生命诞生后的礼赞,至今都保留着较为完整的礼俗传统。
笔者曾前后两次到环江毛南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到毛南族人民的朴实与毛南族文化的魅力。
在毛南族村寨中,孩子们主要是在自然的生活成长中完成其早期教育的,相对村落与家庭而言,机构教育显得较为薄弱且缺乏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内容。
毛南族丰富多样的礼俗文化使孩子们自小便浸润在这种特定时空中的特定文化氛围中,文化的传承成为了孩子们受教育的主体形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挖掘毛南族礼俗文化的教育内涵便显得颇具研究意义。
、毛南族祈子礼俗的含义诚如一位日本民俗学家所言,人生如竹。
生育是人生旅程的起点,是竹子的第一个节口,只有经过诞生礼的阶段,才能进而过渡到成人礼、婚礼、丧葬礼等其他阶段。
人生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在毛南族,人们会毫不含糊地告诉你,从母亲肚子里算起, 毛南人的岁数是落地两岁。
其实,从信仰的角度来看,诞生礼更可以说早在胎儿未在母体形成之时,便已经大张旗鼓地开演了。
成年男女在迈入婚姻的那一刻, 家庭的成员便为祈求新生命的降 临而信奉着各种传统礼俗,期望可以早日孕育生命,繁衍后代。
毛南族是一个敬畏生命、 尊重生育的民族, 但也和其他民族 一样,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未认识到生育的真正缘由,认为人的 诞生是神的意志,生命是由神赐予的。
要想孕育生命,必须祈求 神灵赐子。
毛南族的祈子礼俗从婚礼上的“搭红桥”表生育心愿,到怀孕前膜拜婆王祈求赐子以及祈子成功后的还愿仪式,关于生命与灵魂的自我感悟, 积淀了厚重的人类生存、 民族繁衍 的智慧,无不透露着毛南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生育的渴望,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
毛南族的祈子礼俗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向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包括毛南族的孩子灌输着生命意识教育, 也教会孩子们面对生命要有一颗感恩与虔诚的心。
二、祈子礼俗之求花礼俗一一生命观的渗透人是从哪儿来的?自从人类诞生以来, 这个关于生命的起源 问题就一直是人们思索和探究的领域。
卡西尔( Ernst Cassirer ) 认为:“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一一个在 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
人 类生活的真正价值, 恰恰就在于这种审视中, 存在于这种对人类 生活的批评态度中”。
[1] 人与动物不同的是, 人不仅在生存着, 而且能认识到自我的存在, 具有自我存在的意识; 并能探究其存 在的意义。
中过程复杂而虔诚, 形成于长期的民族发展过程中,是毛南人们同时在毛南族,人们认为婆王是专管生男育女之神。
“婆王”本是壮族崇拜的神灵,称为花婆,毛南人们尊称其为圣母或万岁娘娘,在家中将其神位列于“天地君亲师”的右边,还专设有婆王庙,将其视为最高的女神来崇拜。
传说她住在花山上,管理、护佑着山上的“花”。
这些“花”是人的灵魂,人死后,其灵魂会回到万岁娘娘那里还原成花,直到娘娘再次赐花下山时才能重新转世为人,[2] 赐红花(或金花)便生男孩,赐蓝花(或白花、银花)便生女孩。
因此,毛南人新婚时,便会在神灵牌位前许愿、在新房门上挂红布条插上花枝,名曰“搭红桥”,表达向婆王寻花求子的心愿;婚后多年未孕者,则需再次向婆王许愿祈求赠花赐子。
在下南乡松马屯背后山上,有一尊巨石,状如妇女背小孩,昂首阔步,被称为“圣母石”,相传是“圣母”的化身。
在圣母石的中部有个洞,很像人的肚脐,洞里曾长出一棵桃树,连年开花结果,被誉为“仙桃”。
于是传说,不孕妇女带上供品登封攀岩前去祭拜,再摘两只桃果(不可多拿)就地吃了,便能有孕在身。
对此,下南乡高龙屯的谭阿婆还讲述了祭拜婆王时的诸多讲究。
不孕妇女前去拜祭婆王时,要带上一只鸡(或红鸡蛋)、糯米饭等供品,但带去的东西一定要拿一半回来。
在求子的过程中,会有“仙人”问:如果神灵赐予你的孩子会有聋哑、跛脚等残疾症状你还要吗?这是求子的人一定得回答:要。
据说这也是向万岁娘娘表达渴望后代的强烈心愿,如果回答不要的话,神灵会认为你诚意不够而拒绝赐子于你。
当然,可以在回答之后向婆王澄明:万岁娘娘赐予我的孩子是要和我们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的,所以请求圣母赐予我们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
从毛南人民对婆王的虔诚与敬重可以看出,毛南族的求花礼俗充分体现了毛南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同时也反映了毛南人对生命来源的认识以及繁衍后代的迫切愿望。
毛南人们表现出的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期冀,其实是毛南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与抗争,也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认识。
虽然,这样的礼俗有着很多迷信的因素,但它在客观上传承了民族的生命观,使民族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通过这种礼俗传承方式代代相传。
毛南族的孩子们在这种关注生命的氛围中成长,浸润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成人们所进行的各种虔诚的求花礼俗于无形中使孩子们了解生命,关注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没有生命就谈不上人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问题。
“而人既然是有自觉意识、有理想追求的生命,她就应当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肯认并体现出宇宙的生生不息之道和生命的进化之道,厚德载物,民胞物与,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并澄明生命的意义。
” [3] 人认识了生命的崇高与伟大、渺小与脆弱,有了自觉的生命意识才能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探寻生命的价值。
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完整的生命观,使他们领悟生命的意义,积极对待有限的生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毛南族求花礼俗中渗透的生命观教育,不仅适用于毛南族村寨中的所有成员,同时也对现代幼儿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三、祈子礼俗之还愿仪式一一感恩观的体验“还愿”在毛南语中称为“肥套”,现已成为了毛南人一生中必须履行的最主要最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动。
它是毛南族于求花礼俗后进行的“还愿”仪式,是毛南族祈子礼俗的衍生,充分地体现了毛南人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具体指的是在一系列的求花礼俗完成后,如若求子成功必须遵守承诺举行的“还愿”仪式。
如若不履行承诺,万岁娘娘就会把孩子收回去,以示惩罚。
生下儿女的人家为了消灾祈福,每家每代至少要举办一次大型的还愿活动,即办“红筵”,它耗资巨大,如果一代不做,下一代偿还时杀牲数便要加倍,如若拖到第三代,便称为“套三朝”,祭品更要递增两倍。
“求花还愿”仪式祭品丰富多彩, 般由主家在适当的年时里择吉日请师公主持,主持“红筵”的师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夫妻成对,二是要男女双全,否则主家不会聘请。
整个“红筵”的过程由摆设供桌、搭神坛和开坛祭祀等组成,法事的整个过程都穿插有傩面舞,师公们身着法衣,手持法器,念着巫语,唱着神歌,跳着各种不同的木面舞。
“求花还愿”的习俗相传是源自一个民间传说《韩仲定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仲定的毛南孤儿,家里很穷,讨不起媳妇,看见人家妻子儿女济济一堂,非常羡慕,常常为自己的孤寒处境哀声叹气。
后来他写好许愿书,祈求万岁娘娘给他降福。
不久,万岁娘娘果真降了一位刘氏仙女配给他为妻,续而生了五男女,日子过得挺好。
从此,仲定越来越神气,忘乎所以,竟把许愿书放在鞋里当垫纸踩。
万岁娘娘十分气愤,把他的七个子女收了回去。
仲定失去子女,悲痛至极。
后来他来到万岁娘娘的驻地,在空中楼阁下望见自己的孩子,双方泪眼汪汪地诉说父子别情。
这时万岁娘娘对他所:“你吃了甜果砍了根,如有悔心,先得还愿,我才让孩子们跟你回去。
”仲定听了,赶忙回家杀牲办酒敬众神,还了先愿。
事毕,万岁娘娘才让孩子们回到仲定夫妇的身边,使他们阖家团聚,重获幸福。
[4]这个古老的故事,在毛南族流传甚广,扎根很深。
它意在规劝人们要以仲定为鉴,对曾许过的愿承诺过的事必须做到,不可怠慢,也不可违背。
对神灵没有知恩图报的观念,没有忠诚老实的态度,是得不到神灵与祖宗的保佑的。
世代的毛南人都保留着这一传统,他们通过办“红筵”向众神尤其是圣母婆王等生命之神表达最虔诚的谢意,同时还对诸如土地神、灶王神、三界神等其他神仙表示感谢,并请神灵保佑儿女健康成长。
知恩必报,是毛南人的传统美德,他们生活在敬畏和感恩的世界里,“还愿” 是他们自觉自愿承担的债务。
感恩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学会感恩”,其实是在感谢他人的同时也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
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生活的压力、利益的冲突使得很多人开始变得冷漠、健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愈来愈远。
在这样的情况下, 育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人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优 秀品质,唤起人们心中的爱。
毛南族的“还愿”仪式从其表面看, 虽然仅仅说的是对神灵 和祖宗的感恩意识与行为, 但其影响早已超越了这一层面。
还愿 仪式使孩子们在礼俗中深刻了解到知恩、 报恩、施恩的做人道理, 进而将这一观念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寓教 于俗的感恩教育。
确实,走进毛南山乡,随处可感受到毛南人们 对他人、对社会的一颗感恩之心; 邻里之间相互关心、 团结友好, 这样的生存状态, 这样的人际关系不能不归功于毛南人们这种习 俗中的感恩体验。
注释:[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9.[2] 吴兰 . 毛南族传统宗教仪式“求花还愿”透视 [J]. 广西 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2):6.[3] 张曙光 . 生存哲学 -- 走向本真的存在 [M]. 昆明: 云南人民 出版社 ,2002:387.[4]覃永绵 , 谭鹏星 . 毛南族研究文选 [M]. 南宁: 广西民族出 版社 ,1987:248-249.[5] 陶志琼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J]. 教育科学,2004,(04):9. 以德报 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5] 感恩教 育的实施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对物质利益的一味追逐,有助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