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公选课作业答案
教育学公选课期末作业

1.第1题论述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您的答案:答: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严格地说,一个人在不具备任何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之前,他只是一个可能或潜在的劳动者,因为任何生产劳动无论多少都需要相应的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而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的获得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在现代社会,学校在这方面的基础性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因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劳动能力以后,才有可能成为生产中的劳动力要素,而科学技术和劳动能力只有通过学校的教育,内化为劳动者的素质,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目前,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用人单位招不上人、求职者求不上职的现象。
这是因为这些求职者作为一般性的劳动者,不具备专门的劳动技能。
因此,我国教育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因为在这方面,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变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乃至某一工种的专门的劳动者。
这种劳动者对于经济活动来说,具有更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劳动者的素质都有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和劳动工艺不断革新,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不仅必须接受教育,而且必须不断地接受教育。
从终身教育的观念看,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必须终身受教育,在需要的时候,间隔性地往返于工作和学校之间。
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在古代社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劳动主要是凭个体的经验,而这种经验主要是靠个人的经验积累,加之行业之间的互相封锁,一个人要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中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工作转换和改行转业既没有什么必要,也没有什么可能。
2022年春华师网络教育教育人类学在线作业及答案

春华师网络教育《教育人类学》在线作业及答案1.第1题现代教育发展需以()为准则A.技术提高B.法制法规C.社会功能D.政治制度答案:C您旳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2.第2题课堂人种志研究是从()建立一定旳联系开始旳。
A.学校研究与教学B.研究者与课堂C.研究者与学校D.研究者与教育答案:B您旳答案:B题目分数:2.03.第3题哲学教育人类学关注()A.人旳存在B.人性是什么C.文化旳发展D.文化旳意义答案:B您旳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4.第4题人旳未特定化使人具有人旳()与可教育性。
A.群体性B.可塑性C.民族性D.求生性答案:B您旳答案:B此题得分:2.05.第5题()是分组实践旳基本和保证。
A.独立探讨B.合伙学习C.课外实践D.课内学习答案:B您旳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6.第6题文化适应是文化延续和()旳基本过程。
A.社会个性化B.个体人性化C.个体文化化D.经济现代化答案:C您旳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7.第7题多元文化教育旳基本是文化之间旳()A.互相歧视B.互相排斥C.互相承认和尊重D.互相对抗答案:C您旳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8.第8题()是衡量教育人类学家研究水平旳标尺。
A.教育社会学研究B.教育人种志研究C.家庭教育研究D.学科教学研究答案:B您旳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9.第9题主体生成教育旳规定教师发挥()A.独裁作用B.主导作用C.统治作用D.惩罚作用答案:B您旳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0.第10题中华民族维系社会中形成旳老式精神是()A.人本位B.社会本位C.官本位答案:C您旳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1.第11题教育是通过()间接地增进文化变迁旳。
A.培养人B.培养官员C.培养学究D.培养天才答案:A您旳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2.第12题人种志将课堂作为获得教学研究旳()旳“田野”。
华师2013教育人类学公选期末作业100分

1.第1题简述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
答案:主要目标在于:证明以现存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可以变更为能够容纳不同族群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
您的答案:答: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证明以现存主流文化委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可以变更为能够容纳不同族群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
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分析现有课程与教学中的两个领域加以验证:第一,通过修正一系列的文化障碍而达成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即分析课程与教学中的偏见问题;第二,表述一些方法以达成多元文化主义在课程与教学中的结合,通过某些课程的修订而使来自不同族群文化的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推广和普及一种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
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0批注:2.第2题简述课堂人种志研究的特点。
答案:课堂人种志研究是质性的;课堂人种志研究是直观的;课堂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课堂人种志研究是微观的。
您的答案:答:1、课堂人种志研究是质性的;2、课堂人种志研究是直观的;3、课堂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4、课堂人种志研究微观的。
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0批注:3.第3题简述教育人类学的人性观的内容。
答案:教育人类学认为人具有自然性本质、社会性本质、思维和语言能力本质、自我的本质、主体性的本质、创造的本质、发展的本质、追求意义的本质。
您的答案:答:1、人具有自然性本质;2、人具有社会性本质;3、人具有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本质;4、人具有自我的本质;5、人具有主体性的本质;6、人具有创造的本质;7、人具有发展的本质;8、人具有追求意义的本质。
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0批注:4.第4题试述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的关系。
答案:第一,文化模式是基本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映。
第二,文化模式通过变异及整合等方式适应民族生存需要。
第三,文化模式活力决定民族生存方式。
您的答案:答: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的关系:1、文化模式是基本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映;生存方式决定了民族文化模式的发展方向,反过来,特定的文化模式又维系和提高这一民族的生存能力。
教育学课后题答案(整理好的)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地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构成教育的因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共有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5、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教育的历史发展为古代教育(原始社会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生教育)(1)原始社会形态的教育特点a、教育是在社会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b、教育没有阶级性;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的教育特点: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c、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3)现代学校教育的教育特点: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c、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
(4)学习化社会的终生教育的教育特点:a、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之中;b、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用什么促使建立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8、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生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学 公选课期末作业

论述题第1题 (20) 分论述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课程发展史和当代各国进行的课程改革来看,最主要的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
(1)社会需求这里所谓社会是社会结构,它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它们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课程是这些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共同需求体现在: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及成人的需要;对更新坑成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
但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2)科学知识的进步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
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只是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
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显著影响。
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类似情况;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着重大的影响。
(3)儿童身心的发展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
其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制约。
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对课程设置的制约。
学者们的长期研究认为,个体发展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要:认识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体力活动的需要。
课程设置不仅反映社会需求和科学知识发展情况,也要反映个体的这种共同需求。
因此,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几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保函了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教育人类学(选修)练习题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跨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
A.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B.平等的教育机会
C.平等的学业成绩
D.平等的就业机会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4.第4题
以下属于教育人类学理论分析模式的是()
A.垃圾罐模式
B.权变模式
C.综合模式
C.文化对人形成的作用
D.人的社会责任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3.第19题
互动传递模式强调群体成员在交互作用中对()的获得。
A.人与人关系
B.文化内涵
C.个人发展
D.宗教信仰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4.第20题
民族文化模式的核心是()
A.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B.行为
C.人群
D.教育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3.第39题
()是课堂人种志研究的重要特点。
A.深描
B.淡描
C.逻辑
D.变迁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4.第41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的本质生成理论分析模式认为研究()是认识教育的基础。
A.人的形成
文化进化论认为()
A.文化的发展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B.文化随着人类进化而形成
C.文化的演进与教育无关
D.文化随着人类进化而发展
标准答案:B|D
您的答案:
华师在线教育人类学作业答案在线作业和公选作业满分100分

华师在线教育人类学作业答案在线作业和公选作业满分100分第1题文化适应又称为 A.边缘 B.濡化 C.结合D.融合答案:B 您的答案 B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 2第2题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学科特征是A.实地调研与文化分析B.教育咨询 C.教育反馈 D.文化哲学答案:A您的答案 A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第3题教育进化具有 A.固体性 B.倒退性 C.文化性 D.物质性答案:C 您的答案 C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第4题是教育文化功能的本质表现。
A.测量智力 B.塑造人格C.锻炼体力D.培养审美答案:B 您的答案 B 题目分数 2.05 第5题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得益于 A.辛亥革命 B.清朝瓦解C.文化革命D.改革开放答案:D 您的答案 D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6 第6题“功能学派”主张重点研究文化与社会的问题。
A.公民权利 B.结构互动C.学校成长D.社区发展答案:B 您的答案 B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7 第7题不属于文化分析的学派的有 A.功能主义 B.辩证主义C.冲突论D.文化生态学答案:B 您的答案 B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8 第8题教育人种志研究的核心工作是 A.田野研究 B.推论 C.访谈D.问卷答案:A9 第9题现代教育发展需以为准则A.技术提高 B.法制法规C.社会功效D.政治制度答案:C 您的答案 C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10 第10题多元文化教育最终要通过来实现。
A.社区教育B.价值观教育 C.家庭教育 D.课程与教学答案:D 您的答案 D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11 第11题当前中国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取向不包括A.弱势人群教育问题研究B.有色人种教育问题研究C.主流文化教育研究范型D.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模式答案:B 您的答案 B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12 第12题哲学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的存在 B.人性是什么C.文化的发展D.文化的意义答案:B 您的答案 B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13 第13题是基本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映。
教育学原理课后练习及其答案

B.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
C.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D.美国教育家杜威 答案:C
5.教育是( )。
A.生理现象
B.社会想象、生物现象
C.社会现象
D.生物现象 答案:C
6.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 )。
A.人类固有的
B.教育本身固有的
C.生物固有的
D.社会固有的 答案:B
7.教育内容是( )。
A.孟禄
B.利托尔诺
C.保罗·朗格朗
D.斯金纳
答案:C
16.我国古代中央官学首创于( )。
A.明代
B.汉代
C.清代
D.唐代
答案:B
17.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年代是( )。
A.1890年
B.1990年
C.1900年
D.1862年
答案:D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从广义的角度看,教育者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教育者主要指教师。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从广义的角度看,受教育者包括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处于学习状态的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受教育者特指教师“教”的对象一学生。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柏拉图
答案:B
1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三个面向”提出的时间是( )。
A.1982年
B.1983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题(10) 分简述教育人类学的人性观的内容。
答:人性观就是对人以及人的本质的看法。
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人”,教育与人类学的中心都是人,都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教育人类学之所以在这两个学科联姻的基础上产生,很大的一个动因是源自对人的研究的共同需要;而教育人类学对教育研究发生着重大的影响,正式由于这一学科对人的本质具有更有力更深刻的见解。
教育人类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本质体现着人的不同方面的发展;这些不同本质互相作用,共同反映着人总体成长和种群的进化。
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思维和语言能力、自我、主体性、创造、发展、追求意义的本质。
第2题(10) 分简述人的未特定化对人的生成的作用。
答:教育人类学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主要在于具有的未特定性。
人的未特定化和未专门化使人无法仅仅凭借天生能力生存,导致了人的生命功能的且欠缺——本能的缺陷。
1、未特定化赋予人以可塑性;2、未特定化赋予人以教育的需求与可能;3、未特定化赋予人以社会性。
第3题(10) 分什么是濡化?
答:濡化有别于涵化,是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的,纵向的传播过程.是人及人的文化习得和传承机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第4题(10) 分什么是本质生成模式?
答:本质生成模式指研究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的互动关系和生成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人之所以成为人和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以及他们的互动关系,特别重视从人与教育的本质的行程、发展、改变的一般特性上,把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一般作用模式。
第5题(10) 分教育进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教育进化的基本特征:1、教育进化具有整合性;2、教育进化是多种社会力互动合力的产物;3、教育进化与人类社会发展想一致。
第6题(10) 分简述人的生成特征。
答:人的生成特征:1、人的生成是文化演进之历程。
2、人的生成是文化适应性成长之过程。
第7题(10) 分
简述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
答: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便在于:证明以现存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可以变更为容纳不同族群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
这一目标里那个领域加以验证:第一,通过修整一系列的而文化障碍而达成多元化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即分析课程与教学中的偏见问题;第二,表述一些方法以达成多元主义在课程与教学中的结合,通过某些课程的修订而使来自不同族群文化的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学习和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第8题(10) 分试述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的关系。
答: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的关系:1、文化模式是基本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映。
2、文化模式通过变异及整合等方式适应民族生存需要。
3、文化模式活力决定民族生存方式。
第9题(10) 分简述课堂人种志研究的特点。
答:课堂人种志研究的特点:1、课堂人种志研究是质性的;2、课堂人种志研究是直观;3、课堂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4、课堂人种志研究是微观的。
第10题(10) 分
什么是文化连续性与不连续性?
答:文化连续性指再儿童成长过程中能按照渐进方式教给儿童系统的文化期望和社会责任,而不连续性则儿童发展中原有程式的中断或阶段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