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疾病识别与防治

合集下载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鱼类是人们常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在养殖和捕捞过程中,鱼类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鱼类细菌感染病症以及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1. 颗粒性病毒性鳃炎颗粒性病毒性鳃炎是一种由鳃炎颗粒病毒引起的疾病。

患病的鳃组织会出现颗粒状的细红色小瘤,严重时会导致鱼类窒息或死亡。

2. 霍乱弧菌感染霍乱弧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通过水体或饲料传播。

感染的鱼类呈现寡活性、食欲减退、口吻红肿、腹泻等症状。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鱼类死亡。

3. 肠炎弧菌感染肠炎弧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感染后会引起鱼类腹泻、食欲不振、营养吸收不良等症状。

肠炎弧菌也常常引起鱼类内脏发炎和坏死。

二、鱼类细菌感染的预防策略1. 维护良好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检测水质参数,保持适宜的水温、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2.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鱼类细菌感染的关键。

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肥料化。

定期清理饲料残渣,避免污染水质。

3. 种苗筛选选用健康的种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前提。

购买种苗时应选择有健康证明的供应商,确保种苗经过必要的检疫和筛选。

4.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的细菌感染病症,有时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的接种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接种的时机和剂量都正确。

5. 定期检测和观察定期对鱼类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如果发现某些鱼类出现疾病症状,应立即隔离感染鱼类,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6. 消毒和隔离定期对水池、饲养设备等进行消毒,减少细菌的滋生。

同时,对疾病感染的鱼类进行隔离,在确诊并治愈后再将其放回原来的鱼群中。

7. 定期清理池塘定期清理底泥和水生植物,防止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滋生。

保持池塘的干净和卫生有助于预防细菌感染的发生。

总结:鱼类细菌感染是养殖和捕捞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养殖业的发展。

鱼病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

鱼病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

鱼病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鱼病是指鱼类身体出现异常症状或病理变化的疾病。

鱼病的发生会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对于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一、鱼病的快速诊断技术1. 病原体检测技术:通过提取病鱼体内的病原体DNA或RNA,利用PCR技术进行快速检测。

PCR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准确鉴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2. 免疫学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技术(FAT)、免疫组织化学等。

这些技术可以检测鱼体内的抗体或抗原,快速确定病鱼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

3. 细菌培养技术:将病鱼体内的病原菌分离出来,并进行鉴定和培养。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确定病鱼感染的具体细菌种类,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二、鱼病的防治技术1. 流水养殖技术:采用流水养殖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流水养殖可以保持水质清洁,降低病原体的滋生和繁殖,从而减少鱼病的发生。

2. 疫苗接种技术:疫苗接种是预防鱼病的有效措施。

通过给鱼类接种疫苗,可以提高其免疫力,减少感染病原体的风险。

3. 饲料添加剂技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菌剂或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减少鱼病的发生。

4. 温度控制技术:不同的鱼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通过控制水温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

一般来说,提高水温可以加快鱼类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而降低水温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5. 水质管理技术: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鱼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适宜的水质条件,可以减少病原体在水中的滋生和传播。

鱼病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是保障养殖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快速诊断可以及时确定病鱼的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而防治技术则可以预防鱼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从而实现鱼病的有效防治。

池塘养殖几种常见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

池塘养殖几种常见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

池塘养殖几种常见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池塘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养殖方式,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鱼类的需求。

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鱼类病害便开始频繁出现。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鱼类病害及其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白点病白点病是池塘养殖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鱼体上出现白色小点,同时鱼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白点病通常是由于水质、饲养管理等问题引起的。

诊断:观察鱼体表面有无白点,同时观察鱼的行为是否正常。

防治方法:一般来说,首先要改善水质,加强饲养管理。

使用药物治疗时,可以选择含有甲氧苄啶、马来酸甲氧氯普嗪等成分的药物,用药前应确保鱼体无伤口。

二、溶血菌病溶血菌病是由于细菌寄生于鱼体内而引起的病害,感染后会导致鱼体组织坏死,最终死亡。

溶血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池塘水、池底泥沙等。

诊断:观察鱼体上是否有病变,同时观察鱼的行为是否正常。

防治方法:治疗溶血菌病可以采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同时也要注意水质,加强饲养管理。

预防溶血菌病可以采用池塘消毒、消毒剂的运用等方式。

三、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可以在短时间内使鱼群死亡。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的病原只能通过池塘水、泥沙等途径来传播。

诊断:观察鱼体上是否有出血现象,同时观察鱼的行为是否异常。

防治方法:治疗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比较困难,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可以严格控制养殖密度、维护水质、卫生清洁、隔离病死鱼、拒绝野生鱼引进等措施。

四、鳃丝虫病鳃丝虫病是由于鳃内几种寄生虫所引起的病害,常见于夏季气温高湿的时候。

诊断:观察鱼的鳃部是否有虫子,通常会看到白色的细线状东西穿过鱼的鳃片。

防治方法:处理鲫鱼的方法:在饵料中添加米奇丹并喂食5-7天,复查时如仍不见病愈者,可继续投药。

饲养管理方面:1. 防止鳃部损伤,减少饵料粉尘磨损鳃片。

2. 维护水质健康,保障生态环境清洁。

3. 适时对池塘搬移,消毒保健。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养殖业,在养殖过程中鱼群的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白点病
白点病是淡水鱼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伊氏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白色的小斑点,严重时可导致鱼死亡。

诊断方法:观察患鱼体表,若有白点现象,则可判断为白点病。

治疗方法: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甲硝唑、多灵定等。

也可以通过水温升高、加氧等方法提高水质,促进鱼体自我免疫力的提高。

2.口气病
治疗方法:常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菌素、土霉素等。

同时,要保持水体清洁,加强水质管理,提高养殖环境卫生水平。

3.烂鳃病
烂鳃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是鱼体鳃部出现发炎、红肿,鳃组织出现溃烂,严重时可导致鱼死亡。

诊断方法:观察鱼体鳃部是否发红、肿胀、有溃烂现象,判断是否为烂鳃病。

4.鳃腐病
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应用强效消毒剂进行清洗,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

也可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土霉素、四环素等。

5.水霉病
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应用药物进行防治,如双氧水、金银花等。

同时,要增强水体的清洁度,加强水质管理。

总之,针对淡水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时发现、及时防治十分必要,养殖者要加强养殖管理,提高鱼体免疫能力,预防鱼群发生疾病,保证养殖的顺利进行。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汇总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汇总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汇总鱼类作为重要的水生动物资源,被广泛地养殖和捕捞。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鱼类也会遭受各种疾病的困扰,严重影响其健康和产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类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以供养殖者参考和借鉴。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鱼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其症状包括鳃部发炎、溃疡、脓肿等。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养殖者应该加强鱼类的养殖环境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性。

同时,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止和控制细菌性疾病传播的方法。

二、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是另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

受感染的鱼类常常出现白色斑点和棉絮状物质覆盖身体表面的症状。

为了预防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养殖者需要提高水质的清洁度,并且控制饲料的摄取量,避免过度喂养造成的营养过剩。

此外,可以使用抗真菌药物来进行治疗。

三、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是鱼类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养殖环境的改善和提高鱼类的抵抗力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关键。

此外,养殖者还应定期对鱼类进行寄生虫的检查,一旦发现感染,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同时,避免不合理的饲料来源和不当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关键。

四、气候变化引发的疾病气候变化是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养殖环境,还为鱼类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气温骤变或湿度过大的情况下,鱼类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为了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养殖者应加强鱼类的保暖措施,确保水温和湿度的稳定。

五、病原菌感染病原菌感染是导致鱼类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预防病原菌感染的发生,养殖者应加强鱼类的日常管理,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并定期检查和清理设备。

同时,饲养过程中的饲料来源也要选择合格的产品,以避免病原菌通过饲料传播。

六、疫苗接种预防鱼类疾病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通过疫苗接种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传播,并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资源损失。

养殖者应该定期咨询兽医专家,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以保证鱼类的健康和养殖的稳定。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鱼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之一,其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鱼类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常见的疾病。

为了保护鱼类的健康,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我们需了解鱼类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本文将介绍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鱼类健康管理。

一、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是鱼类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扁虫、线虫、鳃蚨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危害鱼类的健康,导致生长迟缓、食欲不振等症状。

为了预防寄生虫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换水:定期换水可以减少寄生虫在水体中的繁殖和传播,建议每周换水一次。

2. 检疫新进鱼类:购买新鱼类时,要进行检疫,确保鱼类没有受到寄生虫感染。

3. 采用药物防治:如果发现鱼类受到了寄生虫感染,可以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防治。

但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控制用药剂量和药物残留。

二、水质问题水质是鱼类健康的基础,合适的水质条件有助于鱼类减少疾病的发生。

常见的水质问题包括高氨氮、高亚硝酸盐等。

这些问题会导致鱼类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

为了保证良好的水质条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测量水质指标:定期测试水质指标,包括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确保水质处于安全范围。

2. 注意饲料搭配:合理搭配饲料,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投喂。

过度投喂会导致过多的饲料残留,加重水质负担。

3. 定期清洗水族箱:定期清洗水族箱和过滤设备,保持水质清洁。

三、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鱼类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的细菌包括青霉菌、弧菌等。

细菌感染会导致鱼类出现溃疡、腹胀等症状。

为了预防细菌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体。

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密度,减少鱼类间的搏斗和伤口感染的机会。

2. 专业消毒:使用专门的消毒剂对养殖设备和鱼缸进行定期消毒,杀灭细菌病原体。

3. 食品安全:选用合格的饲料和鱼苗,确保鱼类摄入的食物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鱼疾病诊断流程和常见疾病的判断及防治建议

鱼疾病诊断流程和常见疾病的判断及防治建议

鱼疾病诊断流程和常见疾病的判断及防治建议1.引言本文将介绍鱼类疾病的诊断流程以及常见疾病的判断和防治建议。

在养殖过程中,鱼类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防治措施是保障养殖效益的关键。

2.鱼疾病诊断流程鱼疾病的诊断应遵循以下流程:2.1 观察和病史收集首先,应对养殖鱼的行为、外观和环境进行仔细观察。

同时,收集饲养环境、饲料、饲养管理等方面的病史信息,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原因和类型。

2.2 体外检查进行鱼类的体外检查,包括观察鱼类的体表、鳃腔、口腔、鳍等部位是否有异常现象,如溃疡、外伤、肿胀等。

同时,进行体温测量、呼吸观察等一些常规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定病情。

2.3 实验室检测根据症状和体表观察的结果,可以选择进行实验室检测,如鱼类常见疾病的病原学检测、血液化学分析等。

实验室检测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有助于确定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2.4 专业诊断和辅助诊断通过以上步骤的综合分析,可以由兽医专家进行专业诊断和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和检测结果,确定鱼类所患的具体疾病,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和防控措施。

3.常见鱼类疾病的判断和防治建议3.1 鱼癣病判断:鱼体表出现白色或灰色小颗粒状斑点,可能伴有出血、溃烂等现象。

防治建议:保持水质清洁,加强水体消毒和饲料卫生管理,同时采取药浴、药浴饵等措施进行药物治疗。

3.2 鱼体液外漏病判断:鱼体表现出液体渗出、水肿和溃烂等症状。

防治建议:加强水质管理和饲养环境消毒,避免应激因素,同时使用消炎药物进行治疗。

3.3 鱼呼吸道疾病判断:鱼类呼吸急促、鳃片变异、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防治建议:保持水体通气良好,调整饵料种类和饲养密度,同时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药物进行治疗。

3.4 鱼寄生虫病判断:鱼体表现出寄生虫侵害的症状,如体表有寄生虫体、鱼鳃发炎等。

防治建议:定期检查和清洁饲养设施,合理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4.结论鱼类疾病的诊断流程包括观察和病史收集、体外检查、实验室检测以及专业诊断和辅助诊断。

海水养殖石斑鱼的疾病诊断与预防

海水养殖石斑鱼的疾病诊断与预防

海水养殖石斑鱼的疾病诊断与预防海水养殖石斑鱼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高档海水养殖鱼类。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石斑鱼常常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这可能对石斑鱼的健康和养殖业务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石斑鱼养殖者需要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保护石斑鱼的健康。

一、常见石斑鱼疾病及其症状1. 肠胃疾病:- 症状:食欲减退、排便异常、呕吐、鱼体浮游、体色暗淡、腹部肿胀等。

- 诊断方法:观察鱼体外观和行为变化,同时可以进行粪便分析以确认病变。

2. 眼睛疾病:- 症状:眼球溃烂或肿胀、浑浊或凹陷、流出异色液体等。

- 诊断方法:观察眼睛外观,利用显微镜观察眼球组织,排除其他眼部疾病。

3. 鱼鳍疾病:- 症状:鱼鳍发生溃烂、变形、颜色改变等。

- 诊断方法:观察鱼鳍外观,进行鱼鳍组织取样检查以明确病变原因。

4. 皮肤疾病:- 症状:鳞片脱落、溃烂、肿胀、白斑或黑斑出现于皮肤等。

- 诊断方法:观察鱼体表面变化,采集皮肤组织样本以进行病原检测。

二、石斑鱼疾病的预防措施1. 环境控制:- 维持合适的水温、盐度和pH值,确保鱼缸水质清洁和稳定。

- 定期更换水质,避免细菌、寄生虫滋生和传播。

2. 饲养管理:- 提供适宜的饲料,保持合理的饵料投喂量和频率。

- 饲养场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定期清洁鱼缸和过滤装置。

3. 防疫措施:- 严格控制疾病源的引入,定期检疫和隔离新引进的石斑鱼。

-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症状。

- 使用有效的鱼类疫苗和药物进行预防或治疗。

4. 饲养技巧:- 合理控制石斑鱼的饵料配比和食物种类,确保其获得充足的营养。

- 避免过度饲养,保持饵料和鱼缸的清洁度,防止聚殖病原菌。

5. 定期观察:- 养殖者应定期观察石斑鱼的行为和外观,注意异常变化。

- 发现异常迹象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石斑鱼疾病的诊断方法1. 观察病变外观:- 通过观察石斑鱼的外观表现,如异常状况、体色变化、饮食和行为变化等,判断是否存在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疾病识别与防治第一章概述一、疾病对水产业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2002~2016年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平均年损失达百亿元之多,其中鱼类约占55%~77%,甲壳类约占11%~28%,贝类约占3%~16%。

我国2006年水产养殖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15.08亿元,其中,鱼类53.86亿元,占46.81%,淡水养殖鱼类损失45.45亿元,占总鱼类的84.32%,而主要淡水鱼类占淡水鱼87.34%,分别是:草鱼—21.26亿元,鲤鱼—3.36亿元,鲫鱼—7.18亿元,鲢鱼、鳙鱼—7.18亿元。

我省1993年鱼病发生面积5.68万hm2,死鱼1.43万t,直接经济损失7724万元,其中主要以“草鱼出血病”“鲢鳙爆发性鱼病”为主。

1.疾病种类多。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养殖量大于捕捞量的国家。

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达60多种。

全国水产养殖病害200余种。

常见病达几十种。

其中,病毒性疾病占11.02%,细菌性疾病占57.63%,真菌性疾病占4.24%,寄生虫疾病占24.58%。

2.发病情况复杂。

由于水域环境多样,加之不同气候,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养殖条件,发病情况差异显著。

另外,随着种苗在全国范围互换,病的多样性(病原种类、病原株型)增加,疾病发病时间由传统的春夏或夏秋两季发病高峰逐步向全年发病过度。

3.重大疫病暴发流行。

如草鱼出血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对虾白斑综合症或桃拉综合症病毒,感染死亡率高达95%以上;淡水鱼类流行细菌性败血症死亡率达95%以上;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河蟹颤抖病等,死亡率可达80%~90%以上。

江西民谣:讲起来是四条鱼,养起来是三条鱼,吃起来是两条鱼。

广东江浙:养鱼不瘟,富得发昏。

可见,疾病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水产动物疾病学的任务1.正确诊断和预防疾病。

2.推广和普及健康养殖方法。

(组织集中培训、出版物的宣传、科技下乡等)3.提高有效的疾病治疗技术。

4.提高和加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扩大其研究外延,加强其研究内涵,提高疾病学的水平。

三、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展望水产动物疾病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有许多基础的东西需要去研究,还有许多新问题需要去探索。

1.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包括病原体的形态、生长习性、繁殖、生活史、发病规律、传播途径、致病机理等。

病原诊断学的研究,借助物理、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快速正确诊断疾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2.水产动物免疫学的研究虽然疾病的预防途径很多,但由于水产动物生活在水中,传播疾病快,且是群体感染,故治疗疾病的效果不好。

这就使人们想到的免疫预防。

人体免疫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而鱼类免疫起步晚,从60年代后期,珠江水产研究所研发了“土法疫苗”,用来预防“三大病”,后来76年又研发了“福尔马林灭活疫苗”,目前,又有“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

用免疫学原理可用来:诊断疾病、病原体鉴定、预防、治疗疾病。

优点:1.可预防大水面中流行传染病。

2.可减少药物造成的污染,副作用小、环保、经济。

3.病原体不会产生耐药性。

4.维持时间长(一年~终生)。

急需解决的问题:疫苗的高效性、易得性、简便性。

3.生物防病的研究指在养殖水体和饲料中添加有益的微生物制剂,调节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外生态结构,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和养殖动物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

特点:环保、不造成环境污染、水产品安全。

不足之处:由于微生物产品的特殊性和养殖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应用效果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故还要在菌种筛选技术、产品加工工艺上不断完善。

4.无公害渔药的研究无公害渔药是指对实用主体对象和水域其它生物的毒副作用小,在水域中降解快、滞留短、蓄积少,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鱼药。

药物的选用遵循“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

第二章疾病的基本知识第一节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条件一、外界环境因素1.水温:变温动物在水中只能随水温渐变,且不能超出其忍受范围。

水温过低:冻裂成伤口,易感染细菌、真菌疾病。

水形成结晶,机体的组织细胞脱水,细胞坏死。

酶的活性降低,生物氧化过程受抑制。

水温过高:蛋白质变性,机体死亡。

有机物分解加快,耗氧增加,鱼缺氧,产生毒气。

致病生物毒力增加。

温差过大:得“感冒病”,皮肤暗淡、粘液增多,漂浮水面,失去游动能力。

(鱼苗﹢-2℃,鱼种、成鱼+-5℃)2.溶解氧:生活必需,适宜量有利于生长、发育、繁殖,抵抗力增加。

Do不足:呼吸频率加快,摄食降低,消化率降低,代谢下降,从鳃吸入的毒物量增加,导致鱼抵抗力下降。

细菌厌氧呼吸时,有机物产生毒素。

Do过饱和:得气泡病(体表、血管、肠道)3.PH:最佳7~8.5,适宜6.5~9.0.过酸:鱼血液PH下降,血液携氧能力下降,造成缺氧。

易得打粉病。

过碱:皮肤、鳃粘液分解加快,抵抗微生物能力下降。

腐蚀鳃组织,使组织蛋白玻璃样变,影响呼吸。

4.盐度:盐度过高,鱼体内水向外渗,机体脱水。

盐度过低,外界水大量进入机体,使机体水肿。

5.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当超一定量,会引起机体生长不良,甚至中毒死亡。

6.人为因素:①放养密度和混养比例不当放养密度过大,相互挤压、争食、缺氧,受伤,抵抗力下降,易发病。

混养的好处:a.可充分利用空间、饵料。

b. 净化水质。

c.减少同种动物接触机会,患病率下降。

②饲养管理不当a过度移植、搬运易造成机体机械性损伤。

b.投饵施肥处理不当(量不足、变质、带寄生虫卵、营养素不全等)c.没经检疫二、生物因素是引起水产动物疾病的关键因素,它的种类决定着疾病的种类。

生物包括:寄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非寄生生物(有害藻类、敌害生物)三、内在因素机体本身的抵抗力,是影响水产动物疾病的条件。

与下列因素有关:机体的种类、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理状况。

第二章疾病的分类1.按病原不同分:生物引起的疾病---微生物病、寄生虫病、有害生物病、敌害生物病。

非生物引起的疾病----机械损伤、物理、化学、不良水质、营养不良等引起。

2.按养殖动物的种类分:鱼类疾病、虾蟹类疾病、贝类疾病、两栖动物疾病、爬行动物疾病、棘皮动物疾病。

3.按鱼类生长阶段分:鱼苗病、鱼种病、成鱼病。

4.按病变部位分:皮肤病、鳃病、肠道病、其它器官病。

5.按感染的情况分: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混合感染---由两种或以上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原发性感染---病原体感染健康机体,使之发病。

继发性感染---病原体感染已是病体的机体。

第三章水产药物第一节水产药物的概述【鱼药】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

【无公害鱼药】是指对养殖主体对象和水域其他生物的毒副作用小,在水域中降解快、滞留短、蓄积少,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药物。

一、作为鱼药必须具备下列功能:1.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2.消灭、控制敌害和改善环境3.增进机体健康、增强机体抗病力和促进生长。

二、水产药物的种类1.环境改良剂与消毒药(1)卤素类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溴氯海因、二氯海因、二溴海因等。

(2)醛类福尔马林、戊二醛。

(3)季铵盐类苯扎溴铵。

(4.)氧化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过碳酸钠、过氧化钙。

(5)染料类次甲基蓝。

(6)碱类生石灰、氨水。

(7)酸类醋酸。

(8)生物改良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菌、硫杆菌、固氮菌、EM菌。

(9)矿物质沸石、活性碳。

2.抗微生物药(1)抗生素类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

(2)喹诺酮类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盐酸沙拉沙星。

(3)磺胺类药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磺胺间二甲嘧啶、磺胺嘧啶等。

3.杀虫驱虫药(1)抗原虫药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盐酸氯苯胍、地克珠利等。

(2)驱杀蠕虫药敌百虫、小苏打、甲苯咪唑、硫双二氯酚、盐酸左旋咪唑、阿苯达唑、吡喹酮、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

(3)杀寄生甲壳动物辛硫磷、溴氰菊酯、敌百虫等。

4.代谢改善和强壮药维生素、微量元素、免疫增强剂等。

5.中草药(1)抗病毒中草药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大黄、黄柏、黄芩等。

(2)抗菌药大蒜、地锦草、穿心莲、五倍子、辣蓼、车前草、菖蒲、连翘、蒲公英等。

(3)杀虫驱虫药苦楝、百部、绵马贯众、苦参、南瓜子、槟榔、木香、使君子、雷丸等。

(4)免疫增强剂黄芪的黄芪多糖、人参的人参皂苷、大蒜素等。

6.生物制品和免疫激活剂(1)生物制品抗病血清、诊断试剂、疫苗(2)免疫激活剂植物血凝素、维生素、左旋咪唑等。

7.其它(抗氧化剂、抗霉剂、增效剂、麻醉剂、镇静剂)第二节选药原则及给药方法一、选药原则1.有效性:(高效、速效、长效)从疗效方面考虑,首先要看药物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效果。

为使患病机体在短时间内,尽快好转和恢复健康,以减少生产上和经济上的损失,用药时应选择疗效最好的药物。

高效、速效、长效是水产药物选择的发展方向。

对细菌性皮肤病,许多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和含氯消毒剂等均有疗效,但首选的应是含氯消毒剂,它能迅速杀死水产动物体表和水体中的病原菌,且效果好。

2.安全性:(对水产动物安全、对环境不污染、对人体安全)药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副作用或毒性,因此在选药时,既要看到它治疗疾病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引起不良作用的一面。

有的药物疗效虽好,但是毒性太大,选药时不得不放弃,而改用疗效较好,毒性较小的药物。

如敌敌畏,治疗甲壳动物引起的寄生虫病,杀虫效果显著,但它不仅污染水体,而且经常使用容易积累,影响机体健康,因此选药时,应选杀虫效果比它稍差的敌百虫。

3.简便性:来源广泛,使用方便。

水产药物除少数情况下使用注射法和涂抹法直接对个体用药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间接对群体用药,如口服法、全池泼洒法。

因此,在防治某种疾病时一定要考虑操作是否方便。

例如针剂类药物,费工费时,个体太小难以操作。

4.廉价性: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除观赏鱼或繁殖个体外,绝大多数用药量很大。

因此,在保证疗效和安全的原则下,尽可能选用廉价易得的药物。

昂贵的药物养殖者是不会接受。

二、给药方法1、遍洒法又称全池泼洒法,即将药物充分溶解并稀释,再均匀泼洒全池,使池水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以杀灭鱼体体表、鳃上及水中的病原体。

此法杀灭病原体较彻底,但安全性差,用药量大,副作用也较大,对水体有一定的污染,使用不慎易发生事故。

此法常用,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浸洗法又称浸浴法,即将鱼置于适当的容器中进行高浓度、短时间的药浴,以杀死其体表和鳃上的病原体。

此法用药量少,疗效好,不污染水体,但操作较复杂,易碰伤机体,且对养殖水体中的病原体无杀灭作用。

故一般只作为鱼类转池、运输前后预防性消毒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